高校实验班学生_身份认同_问题刍议_陈平平
探究生本教学在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应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一、生本教学特点1.学生为主体生本教育与传统教学相比,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一桶水,学生一杯水,并且大多采用填鸭式教育,教师给予什么,学生吸收什么。
但是生本教育课堂完全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以自主学习为主。
生本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突出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学是内因,教才是外因,生本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教师在课前抛出主体,学生自主准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采用小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不断提出疑问;课后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这种教学过程处处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学会学习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如让他们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让他们用文字或者图表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学生要勇于质疑老师,要勇于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面对别人的质疑要有自己的见解,生本教学的另一特点就是突出学习。
3.讲究合作生本教学重视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探索,强调的是学生小组学习,一般来说会将班级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小分队,这些小分队不管是在课前资料准备,课堂讨论、探究,还是在课后查询未解决问题的答案、资料等都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生本教学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4.重视探究生本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探究都能得到收获,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扩散,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勇于探究的勇气。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提升了习欲望,激发了潜能,最终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在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实施生本教学的必要性1.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生本教学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传统课堂上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当然这也是生本教学的教学内容之一。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这一核心议题,通过系统性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揭示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
文章首先界定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评析,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身份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涉及个体在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背景下如何定义和理解自我。
为了深入探讨身份认同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研究者们构建了一系列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和解释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社会分类来定义自我,并通过群体内的比较来强化或改变其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倾向于将自己归类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并通过这一群体的特征和属性来定义自我。
这种归类过程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还对其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自我认同理论则更多地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省和自我反思来建构身份认同。
该理论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个体对自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认知。
通过不断地回顾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目标,个体能够形成一个连贯的自我认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符号互动论认为,身份认同是通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符号互动和沟通来建构的。
该理论强调语言、符号和文化在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和解读符号,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身份认同。
群体本质主义与群际刻板印象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如何预测热情和能力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7辑第123 144页SSAP,2020群体本质主义与群际刻板印象: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如何预测热情和能力*韦庆旺董文兰武心丹周欣彤唐楠棋**摘要:以往研究发现群体本质主义增强群际刻板印象,并对群际关系具有负面作用。
但这些研究多采用单一维度界定群体本质主义。
本研究从群体本质主义包含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的两维度视角出发,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用两个研究考察群体本质主义与群际刻板印象的关系。
研究1发现群体的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对热情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研究2发现对于不同的群体,个体对其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的知觉与对其能力和热情的知觉之间的关系也不同。
最后,就群体本质主义的两维结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所定义的群体刻板印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本质主义刻板印象自然类别群体实体性一引言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很多人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社会类别,如男女***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XNQ038)成果。
韦庆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董文兰,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生;武心丹,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教师,通信作者,E-mail:spurscher-ry@;周欣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生;唐楠棋,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421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7辑性别、高低社会阶层、有差异的文化等。
以这些社会类别为维度进一步划分又会得到一个又一个的社会群体,如女性、中产阶级等。
这些社会群体构成了我们这个纷繁复杂却也缤纷多彩的世界。
而在这些类别及群体的划分背后,群际关系逐渐凸显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性别歧视、对同性恋群体的敌视和排斥等都在提醒我们:研究群际关系、解决群际冲突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发现这些社会问题的一个心理根源在于根植于各个类别最深处的、不可见于表面的、无法改变的本质主义(essentialism)(Medin&Ortony,1989)。
茨威格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之初探

茨威格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之初探作者:薛瑛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参考文献2.茨威格.张玉书斯台芬·茨威格集 20003.茨威格.高中甫茨威格小说精选 20034.茨威格.韩耀成茨威格精选集 20005.茨威格.高中甫.潘璐.林源情感的迷惘 19986.茨威格.高中甫.韩耀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9987.茨威格.高中甫.韩耀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048.茨威格.赵台安.赵振尧异端的权利 19869.茨威格.魏育青.俞宙明人文之光 200010.茨威格.舒昌善.刘春华.戴奎生昨日的世界--欧洲人的回忆 199111.茨威格.舒昌善.孙龙生.刘春华.戴奎生昨日的世界--欧洲人的回忆 200412.茨威格.舒昌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99613.茨威格.姜其煌.方为文罗曼·罗兰传 198214.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藏安乐 范信龙.井勤荪三人书简--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书信集 198015.张玉书海涅、席勒、茨威格 198716.韩瑞祥.马文韬20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 199817.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 200318.阎嘉触摸人类的灵魂:茨威格 199719.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之人学解读 200420.陶家俊文化身份的嬗变--E.M.福斯特小说和思想研究 200321.蹇昌槐西方小说与文化帝国 200422.文兵理性:传统与重构 200423.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研究 200524.肖四新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 200325.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 200426.刘向愚.杨恒达.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200227.葛尔·罗宾.李银河酷儿理论 200328.卢卡奇.王玖兴.程志民.谢地坤理性的毁灭 200529.安东尼·吉斯登.赵旭东.方文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199830.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 200131.查尔斯·泰勒.韩震自我的根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200132.查姆·伯曼特.冯玮犹太人 199133.弗雷德里克·R·卡尔.陈永国.傅井川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主权1885-1925 200434.JosephE Davis Identity and Social Change 20001.黄少黎撑一片精神的天空——论茨威格的战争观[学位论文]20072.赵倩身份认同于困境中的焦虑——读李锐,蒋韵《人间——重述白蛇传》有感[期刊论文]-语文学刊2011(3)3.计红芳.JI Hong-fang新移民的身份追寻——颜纯钩小说简论[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2006,27(8)4.张琴凤.Zhang Qin-feng论鲁迅和张爱玲的主体悲剧意识[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6)5.柴平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王安忆小说负心情变母题分析[期刊论文]-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5(1)6.何平.HE Ping现代还乡母题小说中的身份问题[期刊论文]-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7.张洁卡珊德拉神话形象的再书写——小说《卡珊德拉》女性主义写作与疯癫主题的探讨[期刊论文]-青年作家(下半月中外文艺版)2011(4)8.范丽君论“激情”与茨威格的小说创作[学位论文]20059.姜礼福.JIANG Li-fu游离于"美丽世界"的边缘人——论《美丽曲线》中尼克的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期刊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0.张凤辉.Zhang Fenghui男权视域下的女性启蒙——以《伤逝》和《创造》的比较为例[期刊论文]-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2)1.胡宏伟.曹杨.吕伟.叶玲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本文链接:/Thesis_Y895274.aspx。
消解与再现:身份认同理论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的教育建构

消解与再现:身份认同理论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的教育建构作者:吴桐舒王坤庆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身份认同理论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热点思路,用于身份构建策略。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含国家、民族、教育三重身份属性,但当前民族身份被刻板印象一再“误现”,民族文化在高校中难以“栖息”,身份的自我构建需要依赖主流文本方能身份再现。
本文从身份认同理论出发,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日渐消解现状提出三步构建策略:“真实的再现”——从解构到重现;跨文化“交织”——尊重公民身份的特殊性;承认的“宿体”——多民族大学生共同体的经营。
每一步的还原再构策略都意味着民族大学生身份的回归,并最终走向国家、民族、教育三重身份属性被承认的平等政治。
【关键词】身份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承认的政治;共同体【作者】吴桐舒,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坤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3-0165-008查尔斯·泰勒在题为《承认的政治》的演讲中指出,当身份始终处于空白、失声、边缘位置的时候,便会产生反抗力。
身份建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学科,横跨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
从政策文本看来,身份建构虽然并非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但从公民培养、民族团结角度,身份建构却是一个潜在的核心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建构包括了国家、少数民族、教育三重内涵,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涵边界却几乎等同主流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文化文本在高校需要经过翻译才能呈现,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主动地建构身份,同时主流文本下“再现”的少数民族具有受特殊保护的“弱势群体”的既定印象,这些都影响了积极的身份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指出:“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生性教育的性别身份认同(大学生性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大学生性教育的性别身份认同1. 在当今社会,性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然而,与性教育相关的话题往往牵涉到性别身份认同的问题。
性别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主观认同和感受,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形态。
因此,大学生性教育中如何处理性别身份认同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 首先,大学生性教育应该尊重性别身份认同的多样性。
性别并不仅仅局限于男性和女性两个极端,还存在许多中间性别或非二元性别的个体。
在性教育中,应该给予这些个体更多的关注和认同,避免将他们排斥在传统的性别范畴之外。
3. 其次,性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性别身份认同。
许多大学生在性别身份认同上可能存在困惑或者负面情绪,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性教育中应该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和接纳自己的性别身份,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和歧视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4. 第三,大学生性教育应该提供充分的性别身份认同教育。
性别身份认同涉及到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社会角色的期望。
因此,在性教育中,应该向大学生传授关于性别身份认同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性别身份的多样性,并且避免对某些性别身份的偏见和歧视。
5. 此外,大学生性教育还应该鼓励性别平等和尊重。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享有相同权利和机会的原则。
在性教育中,应该强调性别平等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摒弃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建立一个尊重各种性别身份的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6. 最后,大学生性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当代性别身份认同的新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性教育应该紧密关注社会的变化,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大学生对于性别身份认同的新需求。
7. 总而言之,大学生性教育中的性别身份认同问题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议题。
只有充分尊重多样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性别身份认同,提供充分的性别身份认同教育,鼓励性别平等和尊重,并与时俱进地关注新问题,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性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身份差异及其体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 2019 / No.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身份差异及其体认程良宏 刘利平[摘 要] 学生的文化身份表征了学生因地域来源、家庭来源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差异特质。
既往教学多把学生固化为知识学习者,对学生的文化身份差异视而不见,很少考虑学生文化差异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制约作用,甚至偏离使学生成为文化卓越者的功能与价值。
正确体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身份差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寻求对学生身份文化差异的理性重构,是突破囿于知识传递教学的缺陷、寻求教学改进的可能路向。
这需要教师以与“他者文化”和谐相处的文化工作者身份对待教学,以移情性文化理解者理解学生,以文化引领与构建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构建。
[关键词] 文化实践;学生;文化身份差异;教学理解教育公平研究长期以来都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早期的教育学社会学者如布尔迪厄、伯恩斯坦等通过“在当代西方社会中考察导致现实教育不平等的宏观机制”,以揭示“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的诸种分化及冲突结构所造成的‘工人阶级’等下层社会群体的教育不平等遭遇”。
a 与此同时,像麦克·扬、阿普尔、吉鲁等人则开始从微观社会维度——如从学校教育中的知识生产与分配、教科书的主导阶层代言属性、教师作为政治文化工作者身份等方面揭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国内学界大体从1990年代起开始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起初研究者主要是在“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之余,还考虑如何让所有人受到更多、同时又是更好的教育”,如吴康宁、吴永军等学者开始讨论课堂教学中的性别差异、教材编写中的城市化倾向等问题。
近些年来,程天君等人提出了“新教育公平”理论,主张新时代的教育公平研究要将重心从“效率优先”的路径依赖与实践惯性转向实现以“人”为核心评估域的视角转换,要从注重效率优先到强调公平正义,从注重教育公平的外延到关注教育公平的内涵。
b从上可见,当下教育公平研究逐渐从宏观机制进入到微观层面,研究视角开始从政治经济维度或程良宏,教育学博士,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文科基地“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乌鲁木齐 830017);刘利平,教育学博士,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乌鲁木齐 830017)。
刍议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刍议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陈杭平
【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8)0z1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道路,但由于没有科学确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更没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保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文章认为,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从"四问"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思考.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陈杭平
【作者单位】富阳市第二中学,浙江,富阳,31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1
【相关文献】
1.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3.刍议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讨论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关于强化实验班学生“身份认同” 的思考
实验班学 生 身 份 认 同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过 程, 是 学 生 知、 情、 意、 行逐渐内化的养成教育过程, 因此, 在实验班实施过 程中, 可 以 利 用 养 成 教 育 理 论 进 行 构 建 并 强 化 “身 份 认 ” , 同 其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 3. 1 通过营造实验班氛围和对接行业教育促进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 ” 的第一个层次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归 属群体的认知 。因此, 在实验班组班的准备和初期阶段, 环 境氛围作为外界刺激起着感官强化的作用, 环境氛围主要 、 、 。 包括: 课室氛围 标识 班服等 广州大学酒店管理实验班 采用专门的班服, 提供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供实验班学生 并按照酒店风格装饰课室环境, 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实 使用, “身份认同 ” 。“身份认同 ” 验班学生的优越感和 的第二个层 次是主体对自我归属于某一角色身份及群体的情感, 故需 要设计与培养目标一致的专业活动, 主要包括: 设置学校专 与职业人士互动 、 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 组织相 业教育课程 、 关专业活动等 。 广州大学在酒店实验班建设过程中, 充分 利用往届优秀酒店毕业生和合作企业的资源, 定期开展往 届生经验交流 、 成功人士座谈 、 直接参与企业活动 、 在企业 注意发挥 培训实战课程等 。 在实验班环境建设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广泛参与建设和对话, 分享观点 了解实现管理和创新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从而在认 和资源, 知和情感上促进实验班学生的身份认同 。 3. 2 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制度建设强化身份认同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 实 验班学生由于经过层层选拔, 通常表现更为优秀, 更应重视 。 、 、 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 实验 通过组织各类主题讲座 、 参 实训等环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观国际型企业 、 参与专业竞赛 、 进行社会实践等方式, 激发 学生的自豪感 、 成就感和自我身份认同 。 同时重视开展制 度建设 。广州大学在建设酒店管理实验班配备了有专业背 景的班主任, 引进了多名企业导师, 每个导师指导 2 - 3 名 学生, 制定实验班考核制度, 执行严进宽出的培养方式, 组
UVY8N½ ¾¿À© ÁÂÃj
Û ¥¥
! # w 3õz A z $ " w& w3 & # # # ' ÐÑÒ " Æ o\ Ã) W ª À6 N¶ T ~ ; P 5 " BÀ;P5z{ÛC,ÃDEþ) ! " à^ F ÷ ' DE þ ) Ã => õz{¶{¢£ P º $ ¶ û G µ$ d W » ÷ P ¦ Þ ò í ï H *'@ ( DE þ ) À;q; P5 ¶ T ~ bcM j H " LM DE þ ) M ï ÉÊ ' DE þ ) ( ; P5 ( ¶T~ #$% ! " &'()* +,-./ $ ! & % +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º ¬ d î ] DmRS&y´" / $
º ¬ d î jk .ó ø | $# " áâ C k < · a ( +ò ) # & -3&µ Q * e ö ) # À ?¼J X e Q ¤eT F© 3 a à # ) # & -3Xea IQ* # 9¨ I Q > u g á ¤ e § H T F a $ I X e Q ¤e áa ê L ß ½ a ¤ e E F . P Z Õ « Ó' # q ¨ g q F G a ã ¹$ ¨ ô ° 8 ` a Ç b ) Ú ¿£ÿAa # £Z q E - o Þ ÿ A a J È# qZ IQ ¤e ,Ú ^ J È ' I e m' Ìe ëìÒ åJÈ$" I Q ¸ ) Ú z (# ì[¶PMÞÌ) * t ÈÐ Â b zV $ ì [ ¶ ¿ @ A I Q P J I ô ` r s Ì e Q aÇ b Ú Y $ a Z T ¤ e Ä 4 e [ ¶ F u ¼aIQ # -w Z a I ô ó # ·j}¸aÇb ÖS Ì I ô Q \ * # BX}z5=²¤eE-aÖ °Y´ $ ¶ « # ì[ ¶a ¶ ¨ LL P Ì ÿ ! % 8PÀ¿ ù& aJÈ# ~bÿ!% À b ¨ 5 0 1 ; a E& a z J È$ # k m ¡a I Q ¯ Z Ò å a % ì [ ¶& q8Òå$ÿ !g`þú<JÈ# " 9 [ Ò g ¸ EQ aÿ ! $ º ¬ d î jk . â ²ô/ $# $ ì[ ¶¿<¥ T¸ À ì a å [ Ä T L Ô G ¥ a [× ` r L < 8 a ¨ F ¥ m r 4 5 o p k 4 # û a + ß S
第1 期
“身份认同” 陈平平: 高校实验班学生 问题刍议
· 53·
够成功处理压力, 应对各种变化, 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 、 生 活和工作态度 。 当学生认同实验班群体时, 其将以学校的 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个人目标, 从而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努力 塑造完美人格, 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 2. 3 “身份认同 ” 影响学生日常行为 角色认同理论认为, 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以角色认 同为纽带, 一方面, 社会文化因素通过角色认同对个体起着 限定和规范作用, 另一方面, 个体在角色认同中通过构建理 [8 ] 想化自我概念而发挥能动性 。 个体的自我形象反映出个 体认为其必须扮演的各种社会给定的角色平衡 。 这一平衡 形成的过程是主动的 、 动态的 。在实验班学生不断构建 “身 的过程中, 将逐渐按照专业角色要求规范自己的日 份认同 ” 常行为及展现自我形象, 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完善, 有利于 实验班工作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 。
DOI:10.16735/ki.jet.2017.01.022
" ^_ W
y3z # ?c ² s ¼ J 5 g ³ ´ w Z ? Î $ a ! õ E - # q`®¯% m ¡& q% ® à ¡& ¿% " ¡& a ¶p B × Û Ü E - ³ ´ a o p $ â § H I R # A 7À ?¼J Õ a m ¡ w ) ^ < # P¤eij´ÿ p þ æw o V # k Q ¶p ¿ ¾ U " ¼ @ * k Ç Ì ¨ ¡ # ¿ I s" H 3 î I Q * > ~ $ P ³ ´ o p ÿ A # Za` IQaßà r s 5 Ç # Za`IQ7²ÿAa® ö 5Ç # q Z ` e r s 5 Ç b A a m ¡$ P þ Ü m ¡a Z ) * # Rà°³´opfAè²<  b ÉÈ * Î 8³´ A # ¹ k I Q ¸ À ¨ -$9 b 8³´ A # m ¡ I Q a ì [ ¶ J È ó 5  b$ â T 5 6I Ô V ß m ¡ y ² 3 a ? . X § 8 # PÛ¡ Z ) ( ) - ]IQ* # #0 a I Q T ¸ a I ô ì > P [ ¶6+ ó M¿ " ¶ ¤ e ¡ î * > ~ ° Q Z z É ? 8 )¡îþÉaIQ # 8 Ð m ¡ a 4 Ì# IQ>P ì[ ¶ F/ê J È $ % ì& KPdUj*EÁTÌ<EÖSÄq$ Ýa°±Ä 4 î
! * '/ # øh' @HEÙ' h r o t G ¥. ×þZÒÌE-³
ô# m ¿¢ ) I ô Â B × a \ ó 9 8 a $ v < ¥ T ¸ G ¥a [£ iÒ å « # T Ò × £ Ä b Þ a c ù ' ù r B × Æ i ¼ $ ¶ « # ì[¶ù¼a<¥ÞÞö
"/ $ I ôî 4 Â [ 5 # . Rà¿<¥aIô=¿ûaI
# ¿ ¸ Y ; á È E # z Õ z a J È#
[¶Ñ¿<¥ ¿ G ¥ T ì a Ý' å [# ìá[¶¿
)/ $ußZÒâã <E¿q G ¥ æ % À ¿ ù& a ÿ p.
Hale Waihona Puke dò8# T ì [ ¶ a â ã T ` Ç b Ý * P þ h u'
´m¡ì [ ¶ ÿ A a â ã ¨ ¡# Ú ¿# .âãwZ8 j$
2345 ) # & ' * & ) * & +
( ¿ÀÁ w 34o ÷ z \ ! I / $ % $ z É Ê ® b ! J$o$* w3õz) ) # & -+ ) , F l# # & -ÑX\6$%$z¸¹f®®b ! # 8 a ) # & ! " # " 6789 Û ¥¥ ! ¯" w & K 3¶ " D³" w 3õz A z $Ò $ ´ " ¸¹Pº» A <= ' & , ( " *
提供给学生可选择性的实 织实验班学生参加全国比赛等, 践机会与挑战,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身份认同感 。 3. 3 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实现身份认同 身份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 过 程, 是 一 个“认 — — ” 。 同 不认同 新的认同 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与国内大型企业或国际集团的合作, 有利于对学生身 份认同感的进一步强化 。广州大学酒店管理实验班通过与 铂涛集团 、 万豪国际集团开展合作, 提高了学生报名参加实 验班的积极性 。校企协同育人贯穿在实验班实施的整个过 程, 在组建阶段, 首先是结合大学生特点和社会专业需求,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是通过企业讲座和参观 知道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发 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发展前景, 展路线, 达到什么位置, 从而增加实验班的吸引力 。 在实施 首先是以企业管理层授课为主, 有别于单纯的学校教 阶段, 育, 核心课程由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主讲, 讲解从基层工作者 其次根据个人 到高层管理者应掌握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 。 的能力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 在就业选择阶段, 在学生没 有明确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时, 提供企业轮岗实践机会, 帮助 学生尽快了解企业的运作( 包括基层及中层) , 明确发展目 “影子计划 “ , 培养学生的高层管理能力, 即让 标; 通过设置 学生作为高层管理者的影子, 跟随高层管理者工作一段时 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会和提高, 从而提高自我学 间, 习与养成的自觉性, 实现优秀的自我角色认同 。 由于笔者实施实验班的时间较短, 对身份认同理论的 实际运用还经验不足, 身份认同理论对实验班的预期效果 是否适用于所有专业等诸多问题, 都需要进一步 评价如何, 。 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