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

作者:汪元昕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6期

【摘要】面临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变,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身份认同作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出现原因也多种多样。只有家庭、社会、个人三位一体,全面营造适宜成长的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

近年来,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的代表,本应该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形象,但频频见诸于报端的大学生社会化能力不足、师生关系不良、暴力行为等,都让我们不禁发问:“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当代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大学生这一身份应当承载的意义,这不利于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发展。

一、身份认同的含义

不同的学科对身份认同(identity)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个人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归属问题,阐述个体内在的情感依附、态度倾向和外显行为表现,并解释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联结关系,认为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身份认同就是将某一种价值观或者行为规范进行内化的结果,身份认同感就是要有这种内化的意识。人的认同大致可分为两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一种内在化过程和内在深度感。是个人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社会认同则是指“人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本文中的大学生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大学生”这一身份的接受和确证,对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

二、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

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是大学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是自我在认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大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本质的偏差理解,使得自我无方向性和目标性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感觉。表现出行为的盲从性、随意性和偏激性,是行为与内在的矛盾,行为与思想的剥离,是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丧失。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归属感的迷茫与焦虑感的增强。归属感是认同程度的表现,对一个群体的高度认同一般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没有归属感就会感到孤独和无助,没有归属感也不会产生责任感。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享受孤独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普遍而自觉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义感的缺乏与道德框架的分裂。社会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一定的社会期待和价值意义,更是自我实现的途径。大学曾是世人向往的象牙塔,但是,当代大学生这种认同逐渐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极大膨胀,以及大学生择业的困难,失去了过去的光环。

(三)自我行为方向感的丧失与理想信念的虚化。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的代表,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履行大学生的义务,但是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颠覆了对于大学生“应该”具有行为的认同。

三、大学生身份认同产生危机的原因

吉登斯说:“拥有合理稳定的自我认同感的个人,会感受到能反思性地掌握的其个人经历的连续性。”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教育体制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层面。随着市场化和消费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无节制的消费、无度的物质享受和无止境的消遣对心理发育尚未真正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影响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大学生的理想形象和社会评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社会总体评价较差,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失范行为有关。

(二)学校教育。首先,高等教育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高中阶段的读书和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无固定班级的自主学习形式,造成当代大学集体约束机制降低,学生归属感下降。其次,大学教育重个人轻群体,重竞争轻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得人际间的合作、理解、关爱、同情、友谊日渐衰微。

(三)家庭和自身。首先是个人经历单纯,由于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父母的双翼下生存,再加上独生子女自身的优越感,大学生生理上的早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大学生在本质上仍然没有脱离中学生的那一套学习与考试的学习模式,在短时间内,在习惯力量的牵引下,很容易继续长时间形成下来的学习套路。

四、应对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的方法和途径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全面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份认同和形成自我概念的家庭环境,它不仅是大学生身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它更是大学生“三观”形成与发展完善的家园和诞生地。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提高孩子人际信任度,形成高的自我概念,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重视大学校园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善。探索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间的链接模式,加强新生入学指导,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强化目标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学习方式的整体转型。通过团体培训进行角色强化,加强团体成员的互动,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三)培养自身的主动性与自发性。发掘个人的自我意识,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我们要学会打破以前跟着老师走的模式,学会自己思考,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大学生不应当沉溺于各种电玩游戏以及谈情说爱当中,在业余时间应当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流要求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 梁玉晶,卢鑫.浅析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 李敏.浅析大一新生的大学生身份认同感[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3] 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

作者简介:汪元昕(1990.06- ),女,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