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内地大学生身份认同调查——以香港大学的内地大学生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郑,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传播与互联网社会影响;

许晓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研究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变迁。

佩玲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香港的回归,因为内地民众较普遍认为香港地理、文化观念等方面同内地相似,大学学费相对欧美低而采取的同样是西方的教育体制,香港就逐渐成为内地生留学的热门选择。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赴港留学的大学生大多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不认同问题,即对香港学习生活的不适应,继而产生焦虑、迷失。这一方面是由于个体对新文化环境的行为准则和社会模式不熟悉而产生的短期不适,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层的一面,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错乱和社会认同的迷失。

作为清华大学赴香港大学的交换生,笔者特别关注了该校的内地大学生。他们不少人在几年的求学中一直同内地学生密切来往而同香港当地学生交流较少。同时香港本土学生对内地学生也有相对固定的看法,比如内地学生学习刻苦、分数高、社会交往能力弱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内地来的大学生在香港会遇到怎样的适应问题?他们的适应策略同个人规划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他们在香港会进行怎样的身份转换和修正?身份认同困境的症结在哪里?等等。为此,笔者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此项调查采取观察(Observation )和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 )等质化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研究在港内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观察部分,笔者主要在用餐、上课、公共讲座以及舍堂活动等时间段进行集中观察,观察场所集中在校园咖啡厅、教室、图书馆以及宿舍活动室内。深度访谈部分采取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 )方式,首先通过所修专业、家乡、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维度先选定较大的样本量,进而通过一轮“焦点小组讨论”挑选出●郑许晓雯

在港内地大学生身份认同调查

———以香港大学的内地大学生为例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和中央政府的政策,香港地区具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及国际化特征,而

其教育体制则更加贴近西方。近十年来许多内地学生选择去香港求学,他们在香港社会面临重塑身份的问题。本研究以在香港大学求学的内地本科生为样本,采取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和深度访谈,基于贝利的文化适应理论来探讨在港内地学生身份认同的的策略,同时为正在香港求学及有志于赴港求学的内地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抱有不同目的来香港求学的内地学生在行为上有不同表现:希望毕业后留在香港发展的学生倾向于整合或融入的态度,甚至离弃原有文化;将香港作为跳板和中转站的学生倾向于分离或边缘的态度。但无论采取何种适应策略,研究发现伴随着来港时间的增长,内地学生对母文化的认同有增无减。

关键词:香港;内地;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质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432;D6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1)05-0029-06

玲佩

代表性样本进行深度访谈,最终选定了21位采访对象。其中大一学生10人,大二学生6人,大三学生5人。专业方面,社会科学专业4人,工程专业10人,法学专业2人,商科专业5人。住宿方面,居住在学校宿舍1、2村(在校内或距离学校较近、活动较多)以及男生舍堂的14人,宿舍3村(距离学校较远,活动较少)的5人,居住在研究生宿舍及自己租房子的2人。另外,家乡在北京的学生4人,上海的4人,其他城市的13人。

三、调查结果

(一)在港内地大学生的适应状况

处于跨文化适应情境中的个体来到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陌生环境给他们带来的适应性压力,通常会伴有特定的压力行为,如低落的情绪(尤指困惑、焦虑、沮丧),被孤立、边缘化的感受,继而产生身份认同的混乱。根据黄新宪在1995年提出的理论,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面临的文化冲突主要包括语言文化冲突、价值文化冲突、交际文化冲突、婚俗文化冲突、饮食文化冲突。综合国内外相关调查以及香港地区和内地大学生的特殊性,笔者将从语言适应状况、学业适应状况、社会环境适应状况、人际互动适应状况四方面对本次调查进行分析。

1.语言适应状况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用它进行交际、沟通思想和表达感情。对于进入新文化环境的跨文化个体来说,他们不熟悉语言的符号寓意,因此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障碍的问题。语言障碍不但延长了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而且影响了他们与本地学生的有效交往。

香港从回归之时便在中小学开设了普通话课程,特别行政区政府也要求中小学生掌握“三言二文”(普通话、粤语、英语;中文、英文)。但事实上,仍然有一些中小学对普通话基本不作要求,也缺少师资队伍。所以,语言障碍成为内地大学生适应香港生活最直接、最明显的问题,给他们造成一系列影响。

“香(1)语言障碍影响日常生活。来自北京的大一学生李强(注:本文所使用学生姓名均为化名。)说:

港的公交车不报站,我问司机,他也听不懂我说的是哪一站,所以经常坐过车。”来自山东淄博的大二学生陈希说:

“下了地铁问路时工作人员听不懂;餐厅点餐想让服务员多加一点饭,他也不明白;坐的士司机听不懂目的地;在外面买东西,也不知道有没有优惠活动,因为许多消息都是粤语广播,我听不懂。”上述这些情况在初来乍到的内地大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

(2)语言障碍影响信息的获得,继而影响理解和表达。语言学家、结构主义学者索绪尔把具体的语言行为(言语)和人们在学习语言中所掌握的深层体系(语言)区别开来,他认为产生意义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的组合关系,声音和书写形式仅是传递意义的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不是语言。这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许多内地大学生即使掌握了语法、词汇、发音,却还是在理解和表达上面临很大困难。

来自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贾伟说:“在tutorial(注:导师个别指导,下同)课上,如果遇到大家都不会的概念,助教就会选择用粤语解释。香港同学提问也用粤语,接着助教和其他同学就开始用粤语讨论。这很影响我对知识和要点的掌握。”工业工程系的马奇说:“久而久之,香港学生就不会主动同你说话了。”正如新闻学院的于梦同学说:“你不可能同美国人谈论布兰妮内裤的颜色,同样,你也很难用粤语去骂曾荫权”。

(3)语言障碍问题让内地大学生很难融入香港的主流。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指出,对所在国语言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学生顺利适应当地生活的最重要因素(Adler,PS.1972)。语言能力不够,就无法有效同他人沟通和进行一部分学术交流,也无法成功融入当地的生活圈子中。语言的障碍导致内地大学生与香港主流社会的疏远和孤单感的产生,继而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产生质疑。李强说:“每次问公交司机路的时候

“每次助教在tutorial上说粤语的时候,我他都好像很不耐烦地说听不懂,让我感觉他瞧不起我。”贾伟说:

都会觉得自己被孤立了。学校规定全部课程用英语教授,助教这么做显然是忽略了我这个内地学生的存在。”

(4)语言障碍造成了内地大学生和香港大学生的隔阂。在实地观察中,笔者也发现,在餐厅里,内地学生会凑在一起吃饭,用普通话谈论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比如神七升天、家乡、专业上的问题和今后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