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

合集下载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涉及到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

然而,在一些地方,由于资金紧张、规划不足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

这使得新农村建设无法充分展开,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一些地方,农村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领域,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

这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难以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农民素质不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然而,在一些地方,农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这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也限制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展。

四、政策扶持不到位政策扶持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政策扶持并不到位。

有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无法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效果。

五、农村环境治理不力农村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但现实中,一些农村地区环境管理工作不到位,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农村整体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以上是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几个主要原因,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共同解决。

希望通过对问题原因的深入分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农村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

本文将从十个小节展开讨论农村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宏观规划宏观规划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制订合理的规划,并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衔接。

农村发展规划应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考虑。

第二部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并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同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第三部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构建新农村的基础。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农村教育应重视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第四部分:农村医疗农村医疗是保障农民健康的重要方面。

要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并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同时,鼓励医生和护士到农村执业,增加农村人口的医疗资源。

第五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提升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

第六部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关注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或创业。

同时,还可以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农业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也应得到重视。

第七部分: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发展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

同时,还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可以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提供可持续的能源来源。

第八部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农村发展品质的重要方面。

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农民文化素质提升。

农村文化建设还应关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农民工匠精神和家庭美德。

农村基层工作理论及实务

农村基层工作理论及实务

农村基层工作理论及实务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一、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三、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

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

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不同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从今昔对比的角度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过去,中国农村的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现代化设施和服务。

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文化娱乐设施,教育医疗资源短缺。

农村劳动力空心化严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全面实施农村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等工程,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渐展开,村庄环境整治有序进行,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农村教育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农民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明显提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然而,新农村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市和乡村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资源禀赋不足,发展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花架子”和“政绩工程”,一些项目落实不到位,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亟需加强。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今昔对比,展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让农村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农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愿新农村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贡献力量。

【1580字】。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近年来,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全面发展。

而新农村建设则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措施之一,致力于打造优美宜居、繁荣富裕的现代农村。

那么,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揭示其紧密的联系。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之一体现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注重发展农村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等基础设施,旨在提升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

而乡村振兴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关键举措之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之二体现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注重农业的现代化技术、管理和经营,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则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之三体现在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倡导农民脱贫致富的多种途径,包括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

乡村振兴则通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之四体现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则通过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生活品质,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五、推动农村人才流动与创业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之五体现在推动农村人才流动与创业。

新农村建设倡导鼓励城市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通过技术、管理和经验的引入,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

乡村振兴则通过培养农村特色人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农村人才的创新创业和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及下步工作计划

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及下步工作计划

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及下步工作计划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原有农村地区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新农村建设背景、建设进展情况、面临问题与挑战、下步工作计划以及总结与展望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推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战略。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建设进展情况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下,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地区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新兴业态也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民收入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三、面临问题与挑战虽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资金短缺: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农村自身积累能力较弱,资金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人才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高素质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才短缺,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环境压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新形势下新农村的统战工作

新形势下新农村的统战工作

新形势下新农村的统战工作班级: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电话:时间:新形势下新农村的统战工作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新农村建设,在这个新形势下,我就统战工作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如何开展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对发展壮大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各级领导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发展壮大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农村建设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保证统一战线基础的稳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在统一战线中,劳动者与建设者、爱国者联盟的巩固,归根到底依托于工农联盟的巩固。

随着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农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斐然。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千百万的传统农民开始向工人转化,城乡一体化推进,工农互相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工农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2、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增强了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拥有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这里的领导权,其实就是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合法性。

从政治学角度来说,这里的领导权不是强制力意义上的权力,而是资格意义上的权利。

这种权利实现的前提是农民等社会大众的利益得以维护,以及他们认同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政策。

占全国总人口约70%的农民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力量,他们对共产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实现程度。

得益于中央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农民利益不断得到维护,他们由此对共产党的感情进一步加深,认同共产党的领导,这切实巩固了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以及农民生活的幸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是农村的命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实施农业科技进步计划,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推进,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基础条件和农民生活舒适度。

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还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提供适应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

促进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就业新农村建设目标之一是要促进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就业。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空转,实现农村人口可持续流动和就业增长。

推动农民素质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还包括推动农民素质提升。

通过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支专业化、技术化的农民队伍。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还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参与农村自治和社会管理,提高农民参政议政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目标之一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化,保护农田、水源、森林、草原等农村生态资源,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人大代表考察材料

人大代表考察材料

人大代表考察材料人大代表考察材料余红霞同志考察材料余红霞,女,汉族,一九七三年六月出生,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人,一九九六年六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参加工作,二一年七月毕业于湖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现任孝南区闵集乡团委书记、本站原创妇联副主席、党政办副主任、信访干事,孝感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余红霞同志自工作以来,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自觉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理论政治及业务知识学习,能够积极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党性觉悟高,具备了较强的政治自觉性和敏感性,曾被区委评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始终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了“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人生理念。

余红霞同志工作上扎实苦干,是一名群众信赖的好干部。

她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闵集乡党政办工作,在办公室一干就是年,九年来如一日,余红霞同志在这个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的基层办公室从一个工作人员成长为一名会办文、办会、办事的党政办副主任,从一个害羞的女孩变成为一名成熟的女性,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去打动和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年,身为党政办秘书的余红霞同志,发现乡政府没有档案室,一大堆一大堆零乱不堪的资料随意放在一个大柜子里,既不能达到保存、保密的效果,又不便于查阅,影响乡政府的正常运转。

余红霞立即向党委、政府建言,指出了建立档案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建立中心档案室的建议》,引起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议》得到了及时采纳。

滤布余红霞同志不顾当时已有身孕的身体,多次到孝感向区档案局专家请教,跑基层搜集材料,还请来区档案室专家和她一道,历时个多月,对闵集乡历年的档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归档,面对长时间没有保存好,发霉、发臭的资料,有着严重妊娠反应的余红霞同志没有气馁,没有请过一天假,用顽强的毅力和实际行动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在余红霞的努力下,闵集乡建立了中心档案室,达标省二级,做到了查有根据,找有资料,结束了闵集乡无档案的历史。

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建设研究_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_汤迪莎

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建设研究_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_汤迪莎

第23卷第4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23 No.4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Dec. 2014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汤迪莎,魏春雨,周亮(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 410000)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迅速拉大,乡村衰败问题日益严重,由此新农村运动开始在全国展开,引发了乡村建设的热潮.本文从乡村复兴的视角出发,结合益阳市城郊新农村清溪村的典型案例,论述了该村在经济、产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复兴发展,进而得出了经济复兴是关键、产业复兴是保障、文化复兴是根本和生态环境复兴是重点等结论.关键词:乡村复兴;城郊新农村;建设研究;清溪村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4.04.007文章编号:1672–7304(2014)04–0027–05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New Suburban Countryside with RuralRenaissance-Based Perspective: Taken Yiyang as an ExampleTANG Di-sha, WEI Chun-yun, ZHOU Liang(College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widening, and rural decline problem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refor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which spread across the country, has caused the rural construction boom. From rural Renaissance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case of new suburban countryside -- qingxi village of Yiyang,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such as economy, industry, 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And then, it concluded that the economic recovery is the key, the industrial recovery is the guarantee, the cultural renaissance revival is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key point of rural renaissance.Key words: rural renaissance; suburban typ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research; Qing xi village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短暂的文明与复兴.但1990年代以后,地区差距与城乡差异快速拉大,农村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向城市集聚.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引发了“空心村”、乡村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基础设施退化、乡村治理瘫痪.如今城乡矛盾引起的农村衰败和异化(1)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重视,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形式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开.城市近郊,以其独特的区位与资源禀赋,成为乡村发展的排头兵,经济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大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日渐好转,乡风文化兴盛,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思考怎样复兴建设新农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设好新农村,益阳市近郊的清溪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1 乡村复兴的内涵目前国内还未对“乡村复兴”这一概念有统一的解释标准,张京祥提出了完整意义上的“乡村复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从外在而言,乡村在城乡聚落的连续谱系中具有独收稿日期:2014-12-19作者简介:汤迪莎(1989-),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研究.(1)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文中对“农村衰败和异化”的观点阐述为这是困扰我国乡村发展的一个悖论,这两种类型是乡村在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下走向城乡连续谱系两个极端的典型案例.异化乡村走上了与城市端无异的“繁荣”发展道路,衰败乡村的各种资源面临着城市的虹吸而日渐式微.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4期28特而又显著的地位,让乡村回归乡村,在文化传承、生态维育、食品供应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城市形成平等互补、互相支持的关系;二是从内在而言,在前述的城乡平等的互补关系下,乡村内部能在经济、人居、治理、农民生计等方面实现自给与繁荣[1].综上所述,乡村复兴应当在满足农村物质、文化、生态需要的基础上,超越简单的乡村物质环境建设,建立与城市的良好平等的互补关系,从整体上扭转乡村衰败现状、恢复乡村活力及实现自我造血,形成有别于城市的乡村价值魅力,甚至比城市更有魅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型城市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目标,更是广大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成为乡村复兴发展的特征.2 益阳市城郊清溪村案例研究城郊新农村即主城近郊型新农村(2),与普通农村相比,它不仅保有农村生活方式和传统田园风光,还具有地理与功能两大优势.城郊新农村在地理位置上与主城区相邻或相近,处于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敏感活跃地带,更加开放自由,能快速地实现与城市之间物质、资金、资源的交换;城市为农村提供经济和技术等支持,带动农村资源合理配置整合,农村在实现自身发展后又为城市提供资源补给与休闲观光,与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因此,本文选取湖南省益阳市典型城郊新农村—清溪村作为研究对象,该村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西郊,距益阳市区只5公里,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稻田860亩,山地1750亩,水塘60亩,村户626户,1 928人.它是著名作家周立波长期生活和工作的故乡,是“三周”(3)文化发源地和重要载体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土文化.旨在从乡村复兴的角度对清溪村建设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炼其发展模式使其可复制、能推广.2.1 清溪村过去存在的问题但经调研发现,清溪村住区过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农村家庭产业单一.水稻种植是清溪村的主要产业,但其产值较低,景观价值不高,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②村庄布局与建设杂乱.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的独门独户思想和村民自发性建造的影响[2],整个清溪村的布局呈分散性、无统一规划的形态,居住建筑以独家独院为主,土地浪费较为严重;③设施配套差.清溪村虽然地处城郊,在区位和交通等方面有较明显优势,但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没有自来水,污水自然排放,垃圾胡乱堆放;④村容村貌质量不高.村内建筑以农民自宅为主,大多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建筑形式陈旧且风格杂乱;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村中的周立波故居建于清末,是典型的湖湘民居风格建筑,有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但因年久失修而导致部分围墙坍塌、损毁,严重破坏了历史文脉,且村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文化活动场所缺失.2.2 清溪村的复兴发展之路在针对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清溪村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明确了突出以周立波及其相关文学作品为依托的乡土文化特色,利用其丰富的湿地和田园景观发展独具农业生态观光的特色农业,完善基础设施,治理环境,传承文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新农村示范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其主要措施如下.2.2.1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发展规划图1 清溪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图(资料来源: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清溪村最大的优势是区位,距离益阳市区只有5公里,离长沙也只有70公里,最大的特色是文化,是著名文学家周立波的故居和文学创作的园地.据此,清溪村的规划定位为山乡巨变第一(2)黄颖.近郊型新农村“城乡田园”规划模式研究—以重庆市都市区为例[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文中对“主城近郊型农村”的概念阐述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地理空间上与城市相邻或者距离相对较近的村庄,这类型的村庄与城市联系紧密.(3)“三周”指的是周谷城、周扬、周立波.三位均为益阳人,在现当代文化领域都有杰出贡献:周谷城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周扬是著名文艺理论家,周立波是著名作家.”三周“文化代表的就是传统湖湘文化.汤迪莎等: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发展研究第23卷29村,乡村体验第一村.依托周立波故居及田园生态资源,文化与经济、田园与民俗、作家与作品相结合,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通过修缮恢复“三故”(故居、故园、故景)、打造“三区”(周立波故居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民俗文化展示区),实施产业规模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治理工程、宜居提质工程、主题文化工程,创建国家特色村庄和幸福村庄,如图1所示.2.2.2 农业转向多功能化,多种产业共同发展乡村之所以被称为农村,是因为农业一直被认为是乡村概念的核心,而由农业所衍生的产业经济、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文化特性构成了传统乡村的三大结构性功能[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产业竞争力的加强,导致产值较低的农业逐步走向衰退,因此从维持长远利益与增强自身活力来看,农业转为多样化、有特色、结合旅游业消费的农业形式,多种产业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结合清溪村优势,清溪村主要发展以下产业:①乡村文化旅游业.清溪村内保存完整的周立波故居对外开放,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家曾经生活和创作的真实环境,并在村中各处设置以周立波所著《山乡巨变》(4)中的人物和故事为原型的小品雕塑,建成了农耕文化生态园展示水车、磨坊等农具小品,通过场景重塑让游客感悟当地风土人情.同时,针对传统农家乐普遍缺乏文化内涵的现状,提出了以乡土文学为主题的农家餐饮、娱乐、购物和观光体验等一体化发展,充分展现当地特色传统农耕文化.②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村内自然资源丰富,山清水秀,花卉树木品种丰富,以荷塘、水渠等为代表的农耕湿地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已具备多种产业共同经营的基础.将村西南山丘灌木疏林改造成百亩梨园,百亩金银花种植场,利用山坡陡坎种植百亩茶园,村庄北面建山林生态养鸡场,按“小户集中,大户经营,村级流转,互惠共赢”的思路,改造20亩水塘,村域中心的稻田经土地流转建成百亩荷花池,村庄田间路和步游道种植豆角、丝瓜、扁豆搭建千米绿色长廊,整治250亩高产农田.各类花卉苗木和蔬菜瓜果的种植不仅增强了农民收入、推进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而且满足了附近城镇居民绿色环保食物的供应需求,并在与乡村文化旅游业的结合下,打造了农业生态休闲景观,在保证观赏性的同时,更增设了可供采摘的花果走廊等互动设施,提高了游客积极性,如图2所示.③各类农产品加工业(以竹制品加工业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竹器生产经营逐渐转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型方向发展,并实现生产地与居住地分离,提高了清溪村住区的整体环境质量.图2 清溪村荷塘种植照片(资料来源: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2.3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问题特别容易被忽视,经常会出现路面坑洼、排污、供水供电等问题,因此乡村治理中要保证内外统一治理,处理好风景建设、旅游开放、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清溪村通过“三清五改六化”活动(“三清”:清垃圾、清河塘、清路障;“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灯;“六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畅化、气化)筹措投入5 000多万元,修通了3 200米通村连户公路,沥青硬化道路5 100多米,修建了2 400多平方米的主题广场和立波小街.经治理,清溪村的环境已得到较大改善:整体住区的生活、生产供电得到保障,大部分民居安装上了节能环保太阳能热水器,如图3所示;村民原主要生活用水为地下水,水质无法得到保障,现已将城市供水基本落实到每家每户,饮用水安全卫生率达到100%;道路和村头小游园绿化12 000平方米,硬化水渠800米,在各重要景观节点处设公交站,并在道路一侧设风力发电路灯,如图4所示;沿路设置有盖垃圾箱,发展生态厕所,部分粪便用作农家堆肥,普及沼气用户,利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污水处理设备、生态厕所等发展永续性农业[4],建立生态农业基地.(4)《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所著《暴风骤雨》的续篇.它完整地描绘了清溪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展现了湖南特有的风土人情,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0图3 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图4 风力发电路灯2.2.4 改良传统乡村建筑,传承特色乡土文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陈志华教授有一句话:“乡土建筑是摆放在子孙后代面前的一扇窗,它清晰地投射出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始建于乾隆53年(1788年)的著名作家周立波故居就典型地投射出清溪村的前世今生.故居位于清溪村北部,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清式民居,保存完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大木作结构,坡顶青瓦粉墙.对其采取不改变原有特征的保护措施,保持原有建筑布局与面貌,按照其原有的风格进行部分修缮,故呈现在眼前的依旧是最原始的故居风貌,错落有致,如图5所示.图5 周立波故居(资料来源/shownews.aspx?id=744)同时,清溪村原有的民居农舍都按照村民自主、保留户型、统一风格的原则进对258栋民居进行了改造,“青瓦、白墙、红窗、坡屋面”的湖湘风格农舍散落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拆除了影响村容村貌的危房和简易用房,改良风格突兀的部分乡村民居,注重协调周围环境与景观建设,汲取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神”,不只是给建筑穿衣戴帽、做仿古建筑,寻求新旧功能的结合,同一中求变化,突出本土人文风貌[5].考虑到原清溪村住区缺少户外活动场地和文化场所,规划中保留了传统的民居院落,设置集中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并建成了在功能上等同于乡村文化中心和社交场所的乡村戏台,将邻近周立波故居的电厂职工迁置房作为大众观光游客的接待节点,提供特色餐饮和住宿,更名为“立波小街”,在建筑风格规划上与周立波故居保持一致,如图6所示.整个清溪民居就是从乡土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是天人感应的与自然和谐至善的浓郁的乡土建筑.以乡土建筑为载体,传承着清溪村独特的地域文化.除修缮如旧的周立波故居外,村入口的清溪文学主题广场,以《山乡巨变》小说中6位典型人物塑造主题雕塑;“荷塘月色”观景平台以木栈道和木质平台构建,饱览夏荷花锦,秋菏萧瑟;民俗文化广场定期演出益阳浓郁地方特色的器乐,《胡呐喊》,花鼓戏,舞会等;村部旧址陈列的山乡巨变博物馆,浓缩了清溪村的变迁,传承本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体验园给身居闹市的人们带来乐趣无穷的农业体验;独具特色的益阳黑茶、擂茶及地方小吃令游客们体验益阳人的热情与好客.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一域文化根植一方水土,生生息息,千古流芳.图6 清溪村“立波小街”现状照片3 结语通过清溪村的实证研究,乡村复兴背景下的城郊新农村不再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附庸,从被动的改造上升到了主动的建设,全面展示了现代乡村的价值优势.益阳市城郊清溪村的复兴表明:①加强顶层设计是乡村复兴的保障,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的蓝图;②经济复兴是关键,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乡村复兴就是一句空话;③公共设施建设汤迪莎等: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发展研究第23卷31是基础,路、水、电、卫生、环境、医疗、教育、社保是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④生态环境复兴是重点,保护好生态的山水格局与青山绿水的面貌,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复兴的基本要求;⑤文化复兴是根本,传统建筑风格是一方水土,非物质性的文化活动是乡村复兴的灵魂.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考广大其它地区城郊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乡村复兴规划;第二,发展特色型、生态化的都市农夫产业;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真正使城乡基本公共管服务产品均等;第四,保护和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五,恢复和提升地域传统文化.乡村复兴的核心就是提升乡村品质,挖掘乡村内涵,把单一发展的城郊农村转变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管理等的有机统一体,真正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真正重塑乡村价值.尽管清溪村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其问题与发展的调研也不够全面和仔细,但乡村复兴的研究还在深入,新农村的建设还在继续,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乡村复兴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参考文献:[1]张京祥, 申明锐, 赵晨. 乡村复兴: 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5): 1-7.[2]卢健松. 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 北京: 清华大学建筑学, 2009.[3]林若琪, 蔡运龙. 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 人文地理, 2012, 27(2): 45-49.[4]余永跃, 王治河. 当代西方的永续农业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5): 114-123.[5]汤放华, 易纯, 宁启蒙. 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城市规划发展趋势[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 21(1): 43-46.(责任编校:陈智全)。

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最新精选】

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最新精选】

关于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新农村建设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已有的各种研究就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国内外发展经验与模式的比较,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本文在概述前人有关著作和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研究一、前言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旧中国的“就农村”而言的。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又一次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31日,《中国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使得新农村建设的提法引起学界的热烈关注。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我发现,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三农问题”研究的传承。

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大热门。

因而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研究也有不同主张。

这些主张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二研究回顾(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新农村建设究竟新的是什么,它要建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农村?这是首要回答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是以“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为代表的“改革”说。

这种观点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是一场变革,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必须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性政策性的限制和障碍,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通过改革早已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

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近年来,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乡村振兴是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实施现代化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面进行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而新农村建设是着力提升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发展。

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下面从几个方面展开回答。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而新农村建设则是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入高新技术农业、绿色农业等,既满足了农民的物质需求,也改善了农村环境状况。

2.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乡村振兴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

例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吸引力。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完善,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整体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互补。

乡村旅游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为农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形象和品牌价值,吸引游客,增加乡村的经济收入,推动乡村的发展和振兴。

而新农村建设又为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修缮古民居、打造乡村风貌、提升农村环境,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好的基础,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

4.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满足,是农民获得幸福感、获得更好教育和医疗保障的重要因素。

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增加农民对农村振兴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只有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得到有效强化,才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打造美丽宜居的农村环境。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总结出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的提升。

改善基础设施不仅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道路的改善将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电力的普及将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供水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这些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为广大农民提供增收途径。

通过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农村产业转型,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和销售,新农村建设将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新农村建设还注重培训农民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升级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

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村发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升级。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业加工等产业,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档次和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型,提升农村的综合竞争力。

四、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建设注重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教育等福利制度,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稳定了农民的就业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新农村建设注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渠道。

最新家乡文化生活实践报告

最新家乡文化生活实践报告

家乡文化生活实践报告(通用5篇)一、实践目的:通过对朝阳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朝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为朝阳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和经验。

并为将来的朝阳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实践过程:实践安排:①从报纸、新闻、网上查询资料文件;②走访个别乡镇,调查相关部门;实践时间:xx年寒假。

实践地点:朝阳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社会实践内容:1、五年来家乡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xx年,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圆满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6亿元,增长2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6亿元,增长45.1%;国地税收入完成67.7亿元,增长45.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8亿元,增长60%,实现了“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的首战告捷。

回顾过去五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常态化的新形势、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新机遇、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各种要素制约的新考验,我们朝阳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xxx”规划的高起点开局和高质量运行,连续三年在省政府工作指标考评中进入前三名,绘就了朝阳历史崭新的篇章。

2、五年来城乡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五年来,我们以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全面展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连续两年保持下降态势,空气质量优良率由79%提高到95%。

我市还主张还林还草,荒山更是栽上了各种果树,城市的绿化建设更是无以言尽。

我市还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殊荣。

3、五年来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情况:新建和完善了4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改扩建医疗服务用房30万平方米,覆盖全市96%以上的街道。

参观新农村建设之心得体会

参观新农村建设之心得体会

参观新农村建设之心得体会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新农村建设风生水起,一些乡镇也开始展开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进入新农村,我感受到了一些令人振奋的变化。

首先,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我们往往认为工业城市是发达城市,而农村是落后的表现,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观念。

农村的城市化进行得非常快,道路硬化、排水、电力、网络等设施一应俱全,让城市习以为常的便利服务也逐渐走进农村。

我在参观新农村时,发现了几个新景点,如厕所、电动车充电站、综合服务点等,把我们通常认为的靠排水沟的茅厕,变成带有通风设施、干净卫生、彩绘墙体、良好性能的现代卫生间,给农民们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

除此之外,农户们的房屋建设也逐步被标准化,民居更加干净美丽,农村的环境也更受欢迎,更有活力。

其次,新农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要让农村人居环境趋于完善,农村产业活力越来越旺盛,进一步提升农村的福利保障体系。

现在,农村生活的日本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有各种水果蔬菜,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时尚的休闲场所,如农家乐、采摘园和田园综合体,这些让人感到非常惊讶。

现代农村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同时又重点推广了文化互换,让大家在享受美景、美食的同时,也能够互相了解。

再次,新农村建设在纵深方向上不断发展。

(发挥想象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简单的改善农村环境,而是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以及卫生保健等方面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使得农民生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据统计,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但是,新农村建设还需要突破一些困难,比如农民的高流动性、大规模骗贷现象、维护土壤、消除贫困等问题,新农村建设还需要不断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真的使农村生活面貌焕然一新,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新魅力,让我们从一个角度感受到了乡村的美好。

当然,正如上文所言,新农村建设的路还很长。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形式,近年来在中国轰轰烈烈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生的新一轮城乡建设热点,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一次涉及国家经济形式、政策体系、住房建设、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一次影响深远、全面的社会变革。

政策背景中国从1958年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把我国城市和农村分成两个社会,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因为户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待遇。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中国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每个中国公民都必须有相应的户口本,这一政策甚至早于身份证制度,也就是说,户口对中国公民一生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身份证。

有了一个好的户口(出生地),相应的工作、教育、医疗、保障条件也许就要好上很多,这一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的时代显得尤为关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领域的改革进展迅猛,人口的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户籍改革措施,如暂住证、蓝本户口等等,虽然造成了许多问题,但仍然一直在磕磕碰碰中前行,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到现在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大地上蔚为奇观的民工潮、春节返乡潮就是户籍政策与经济模式掣肘的典型现象,由此还有一个中国独有的名词:“春运”,这个简单词汇后面所包含的社会问题耐人寻味。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因为身份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待遇。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通常由政府所属的有关单位安排住房、就业、食品供应等等。

我国土地制度同时就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的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再如社会管理体制,城市和乡村也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它们也在阻碍城乡一体化。

农村乡村的公共设施则不仅很少,而且非常简陋。

而按照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即使原属农村乡村的那块“地面”进了城,城市当局也是不管它们的公共设施建设的。

当然,不只是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在“化”农村的时候,除了要农村的土地,别的是什么都不管的。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流动,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之一。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和任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具体介绍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这包括建设农村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等。

只有这些基础设施完善,才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农村改革与发展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标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农村发展需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

三、农村教育与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

这包括建设农村学校、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强农村文化活动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四、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这包括建设农村诊所、提升农村医疗资源的配置、加强农村健康教育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

五、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同时,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六、农村社会养老与扶贫新农村建设需要关注农村社会养老和扶贫问题。

这包括建设农村养老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力度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贫困地区的扶贫效果。

七、农村法治与社会治理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化农村法治和社会治理。

这包括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完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八、农村人才与技术创新新农村建设需要注重培养农村人才和推动技术创新。

这包括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引导农民创新创业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创造力。

九、农民组织与农村自治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民组织和推动农村自治。

新农村建设文档

新农村建设文档

201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专题材料(一)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1)我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一些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消除。

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率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建立现代农业。

(2)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呈扩大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这是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重大制约。

(3)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

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因此,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4)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的五大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这一基本途径,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1)“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无论是财政支出还是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各个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投向,都应该逐步增加,并且形成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

(2)党和政府各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我们党和政府的部门是相当多的,不能说哪个部门只为城里设,所有部门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

新农村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新农村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新农村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新农村建设,是指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动农村
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

新农村建设包含了多方面内容,下面将
就此展开讨论。

首先,新农村建设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
要支撑,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
够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其次,新农村建设还包含了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
重要保障,可以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进而促进农
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是
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链的
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注重农村社会事务的发展。

这包括改善农
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

只有综合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总的来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
努力。

只有不断完善各项内容,才能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致力于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地区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方向

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方向

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新农村建设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回答,分别是:农村发展的时代背景、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策略、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方向、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方向、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文化方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向、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向、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方向,最后给出总结。

一、农村发展的时代背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逐渐面临困境。

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和乡村经济发展滞后。

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现代化进程。

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

此外,新农村建设也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策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均衡、农民持续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升。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如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方向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方向。

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此外,还需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方向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要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六、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文化方向新农村建设也要注重社会文化发展。

要鼓励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从中央到地方都成果显著,但要防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弊端,避免一些地方官员大搞“政绩工程”.新农村建设实质上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涉及到户籍制度、教育制度、行政体制、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需要从全局把握.同时,新农村建设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和总方针.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

“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

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

党和政府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屡治无效,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累积性后果。

在既定发展模式下,治理“三农问题”局限于农内言农,必然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二,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

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

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第三,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以满足温饱。

在农产品供给总量短缺时,农产品数量扩张,就可以达到农民增收,供给目标和收入目标“一举两得”。

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收入增长受到农业资源不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致命制约。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来源也多元化了,虽然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

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第四,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

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当统一起来。

改革以来,虽然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都获得了发展,但是,由于“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根本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明显改善,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

第五,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长期以来,围绕“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歧视的制度安排。

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够急功近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第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中央、地方分级负责,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

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三农”问题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面对世纪之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使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在理论上得到升华。

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将“多予少取放活”明确为要坚持的方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两大方针使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政策取向发生重大调整。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这一系列重大步骤我们可以看出,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是很大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从“摆正位置”到“转变理念”,再到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到“明确方针”,最后到部署“建设任务”,逻辑上一脉相承,层层相扣,层层递进。

(二)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既是从现实出发作出的客观判断,也是着眼未来作出的重要判断。

只要从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差异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实际状况出发,就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任务之重大和艰巨。

例如农田水利问题。

农田水利老化失修、水旱灾害特别是旱灾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02个,虽然这几年利用国债资金进行节水改造,但仍有114个没有上项目,按水利部规划,还需要投资400亿元。

1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5000多个,尚缺乏资金来源。

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建立中央和省两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仍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再如农村饮水问题。

自2000年提出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目标,至2004年的5年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103亿元,加上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约200多亿元,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尽管如此,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比较严峻。

特别是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

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表明,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用水不安全。

其中,饮用水质不达标人口22500万人,包括饮用高氟水的54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的3800多万人、饮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被严重污染的8900多万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及供水保证率低的有9500多万人。

除有关水的问题以外,农村道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解决农村目前正面临着的这些现实问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从现实出发,把农村建设好,是一项重大和艰巨的任务。

从今后15年来看,建设好新农村也是一项重大的、紧迫的任务。

再过15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能否同步实现这个目标、农村的发展能否跟得上这个进程。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中,有关城镇化的内容都是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应该说,这个思路与过去那种城乡分割的发展思路相比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并不矛盾,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从“九五”开始,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

1996年以来,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连续10年每年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后15年即使继续保持这一势头,城镇化继续大步向前推进,15年后留在农村的仍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2005年年底,我国城镇化比率为43%。

到2020年,有的预计城镇化比率为60%,有的预计为57%。

无论按哪个预计数字,届时留在农村的仍将有40%左右、5亿至6亿人口。

留在农村的这些人口,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

另外,城镇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县城和建制镇,这部分人口也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