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学研究性课程改革探析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校课程改革的关系分析

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校课程改革的关系分析

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校课程改革的关系分析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校课程改革的关系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的改革成为了一件迫切而必须要抓紧的事情。

为此,学校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课题研究性学习则成为了学校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未来的2023年,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够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呢?从总体角度来看,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校课程改革紧密相关,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实现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为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或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这种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学校课程改革则是要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和创新,以达到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目标。

首先,从实践角度来看,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校课程改革密不可分。

在实践中,课题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为后期的教学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

课题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现状,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整和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而学校课程改革的开展则需要学生和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能够为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更具体的实践经验。

其次,从教育理论角度来看,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校课程改革也相得益彰。

课题研究性学习可以升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而实际上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同时,课题研究性学习能够要求学生在研究和探究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这就与学校课程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目标完全契合。

学校课程改革则需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而课题研究性学习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素质,因此两者完全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另外,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校课程改革有着非常强的共性。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单纯强调知识本身向强调实践能力转变。

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坐标交出“双一流”建设合格答卷

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坐标交出“双一流”建设合格答卷

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坐标交出“双一流”建设合格答卷作者:谢辉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10期摘要:在《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的指导下,北京工业大学对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准确把握建设的着力点,通过凝练特色、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带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努力向“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

关键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项部署,经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讨论通过,2020年5月6日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21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划分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三个类别共5个档次。

作为一所从办学伊始就承载着为实现北京工业和城市建设“高、精、尖、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重要使命的市属高校,北京工业大学在《方案》中被确定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一分类的确定,为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办好首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

明晰办学定位,把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着力点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回顾60年的办学历程,历代北工大人在创业中起步、在勤勉中发展、在创新中跨越,推动学校实现了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三次重要转变。

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2017年12月,在学校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学校党委集全校之智、聚全校之力,做出了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的决策部署,强调要紧紧抓住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在2060年建校100周年时将北京工业大学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高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

高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

高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而高校教育则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研究。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育机构快速发展,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改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适应多元化的学生需求,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

其次,教学改革能够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最后,教学改革还可以提高整体社会的教育水平,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1. 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需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

这些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性问题和真实情境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

具体来说,可以增设开放性选修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同时,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现代技术,可以开展在线教学、远程教育等创新模式。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三、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对策1. 缺乏教学资源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教学资源。

一方面,高校应加大投入,提升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教师培训与激励问题高校师资结构不断优化,但仍面临着教师培训与激励的难题。

高校可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和机会,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结构改革(一)

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结构改革(一)

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结构改革(一)作者:葛耀峥周永明陶国良摘要:培养21世纪良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研究型大学学生,除了革新理论课程外,改革实践教学也是重中之重。

本文提出建立实践教学有层次的体系结构,建议增设体现21世纪新的通用性强的公共高级实践课和研究性实验课是时代的必然。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结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同时必须兼具高水平的实践能力。

这要求教育事业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发展相结合,使各层次学生始终处在理论与实践、科研和发展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相比较而言,根据国情尤其应该注重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学和培养,这却是我国高教事业的薄弱环节。

为此,本文提出改革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进行具体探索。

1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未来首先,应该从21世纪的今天来考虑,社会进步已深入发展到信息化时代,学科门类繁多,但又相互渗透和依赖,而我国实践教学环节还是比较传统的,再加上由于过去投入不足,该设置的实验课的类型和数目不仅没有明显地与时俱进地发展,却呈下降趋势。

这是造成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能力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也会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实际上,创新能力来源于知识和实践,而实践是第一位的。

国内外的教学和科技界无不例外地强调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根据国情,首先应改革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低年级的实践环节既可以配合理论课教学,也可以(相对)独立开课,分阶段完成。

但是高年级的实践教学应该先开设独立的高级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写出实践报告。

这就是说,实践教学要有层次结构,以满足迅速发展的高科技社会对培养高级创新新型人才的需求。

2实践课的层次结构建立前已述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飞快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必需进行及时改革。

这反映在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应该要有层次,以配合理论教学的深入和进展,实践(验)教学应该分成三个层次。

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 目标 、“ 坚守大 学本 质,海纳天下英才 ,创造
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创造 学术精品 , 就是 学术精 品,引领教 育发展 ”的办 学理念 ,深入贯
要坚持勇于创新、 奋发进取 , 坚定不移地将培养 彻到办学的各个环节 , 真正 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深
拔 尖创 新人 才作 为人 才培 养 的 工作 重 心 , 不 断 度 共识 , 将 积极培育 与世界 一流大 学相 匹配的大学
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 , 将不 断提 高人才培养质 量作 合以激励为主的机制 , 建设以人为本 的制度文化。
为立校之本 , 作为 学校 改革发展 的根本 出发 点和
教师为本 , 坚定不移地将建设 一流教 师队伍作 为
我们将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大学精
落脚点。海纳天下英才 ,就是 要坚持学校大计 、 神 , “ 让 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 究型大学”的办
建设世 界知 名高水平研 究型 大学
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 , 核心是 改革人才培 作 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特别是作为一所重 创新 , 点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必须进 一步牢 固树立 养体 制 ,形成具 有华东 师范大 学特点 的人才辈 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意识 , 加大 改革力度 , 出、 拔尖创新人才不 断涌现 的人才培养模 式。 我 建设有利于 加快发展步伐 , 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 究型大 们将继续 以培养创新 型教 师为重点, 多元招 生 学, 以卓越的成就 , 当起 历史赋 予的崇高使命 , 各 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的 自主、 担 担 当起 国家赋 予的神圣职责 。 制订 学校规划纲 录取机制 ;面向全体 学生,形 成 “ 在 个性化培养 、 要过程 中,我们反复强调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着 眼于服务 国家和上海 中纳 天下英才 ,创造学术精 品,引领教 的 团队精神 ,激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 和谐、进取 的精神文化;坚持 民主 育发展”来建 设高水平 大学的共识。坚守大学本 神,形成高尚、

中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投入。

中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路径,旨在提供有关决策者和教育工作者参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路径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和定位。

这些大学应该有明确的使命和发展愿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为核心,为国家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这些大学也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

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此外,我们还应该优化教师的激励和评价体系,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机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第三,大学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资源支持,包括实验室设施、科研资金以及科研课题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增加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自主权。

学术自主权是保证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的基础,也是培育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加强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注重对学术成果的质量而不只是数量的评价。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学校和地区间的壁垒,提高学术界的整体水平。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力度。

中国已经与世界各国有着密切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我们还应该加强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工作,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人才来华学习和研究。

最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投入力度,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财政支持。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勇于实践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

在修订工作中,我们重点思考和回答了下列一些问题。

第一,基于高水平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定位、理念与构想,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强化学生假收跨学科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性整合的能力自2002年以来,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中国若想在科学技术上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且有所作为,那么就必须仍然有自己的精英教育。

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精英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民族责任和国家义务。

实际上,历史比较悠久,办学传统和模式比较稳定的大学,仍然在高等教育的大盘子中扮演着精英教育的角色,以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需要。

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看,顶级的高水平大学依然遵循精英教育的基本规律,似乎更注意通识教育,力图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和多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而更多的高等院校却向更加职业化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学生学习和社会对高能力应用人才的需要。

这就是说,一方面,许多美欧一流大学仍然坚持宽口径、综合化人才培养模式,甚至某些大学只在文理学院有本科教育,其他专业学院更多地进行研究生教育;譬如,从2007年起,墨尔本大学提出了“墨尔本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把近100个本科生专业归并为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工程、商业和音乐六个学位,以便进行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发展通用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把学术和职业发展方向的教育延后到研究生阶段解决。

另一方面,更多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职业市场有更密切、更直接的联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它们的学生就不容易进入职业市场实现就业。

地方高校本科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探析

地方高校本科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探析

[收稿时间]2021-11-29[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2020年校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东南亚政治制度”。

[作者简介]唐展风(1971—),男,湖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对于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应深化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从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制定研究型教学制度、优化研究型教学策略等方面实施研究型教学。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2-0049-04实施研究型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升教育质量的需求,也是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重要手段[1]。

地方高校是开展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当前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难题,其本科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是其在高校激烈竞争环境下增强竞争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研究型大学的带动示范下,部分地方高校本科课程积极实施研究型教学改革,产生了良好的效益,也存在一些问题。

人们对地方高校本科课程要不要实施研究型教学、如何实施研究型教学、如何提高研究型教学的质量还存在较多的疑问和争论,由此制约了地方高校研究型本科教学改革的持续开展、深入。

本文在界定研究型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地方高校本科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重大意义,提出可行的实施路径,试图促进地方高校本科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研究型教学,又称研究性教学、研究式教学等,虽然用词不一,但人们大都认为它是一种区别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式(注:本文使用研究性教学一词时是指教学思想或实践层次的教学方法)。

比较、综合人们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征的论述后发现,研究型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其一,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研究性教学思想。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科研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和加强国家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生课程设置亟待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旨在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I. 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要。

现状分析是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课程内容陈旧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死板,缺乏前瞻性和新颖性。

许多课程内容已经过时,无法紧跟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这导致了研究生毕业后的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问题。

2. 课程结构僵化传统研究生课程的结构一成不变,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研究生们需要接触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发展,但目前的课程设置往往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3. 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缺乏实践环节使得研究生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灵活应对,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II. 改革的必要性基于以上对现状的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应时代需求改革与创新能够使研究生课程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研究生们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科技发展。

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培养跨界合作和创新思维。

2. 增加实践环节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增加实践环节,如科研项目、实习或企业合作,能够让研究生们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强调创新性思维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更加强调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设计创新性的课程,比如创新设计、团队项目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一、内容概要本文以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很多方面已不能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我国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有必要对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更加科学、系统、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2.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旨在深化专业知识、拓宽学术视野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徐明生;刘劲松;谌玲【期刊名称】《研究生教育研究》【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bjectives of international‐level graduate curriculum ,a curriculum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develop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heoretical analysis ,expert consultation ,etc .The weighting and assessment of its indicators are perform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is highly practical ,adaptable and capable of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high‐level graduate curriculum .%根据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内涵特征及评价目标要求,利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对课程建设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运用 AHP 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及评价。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操作性强,适应性好,能有效地对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总页数】5页(P51-55)【作者】徐明生;刘劲松;谌玲【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相关文献】1.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 [J], 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冯征;吴丰顺;雷军红2.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 [J], 徐明生;刘劲松;谌玲3.化工专业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 [J], 雍达明;韩晓军;吴洁4.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 [J], 徐明生;刘劲松;谌玲;5.国际化视野下研究生高水平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 [J], 郭培荣;侯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路径浅析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路径浅析

个 。 ,
管理 成本高 ; 政 出多部 , 难 于协调 , 人 浮于事 ; 管理 重心下 移 无法 实行 ; 检查 考核多 , 自主创新 少。大学的大部制 , 即在 大 学 的机构设 置 中。 将 职 能相近 、 业务 范 围重叠 的部 门相对集 中. 由一 个部 门统一进行 管理 , 最大 限度地 避免高校 行政机 构 职能交 叉 、 多 头管 理 。 从 而达 到提 高行政 效 率 、 降低行 政 成本 的 目标 。大学机构 设置 的大部 制改革对 于解决 目前高 校普遍 存在 的行政化 趋势来 说 ,其 意义在 于促进权 力 向学 术系统分 权 , 复 归学术本位 , 提高管理 效能 。 如何改 革? 笔者 认为 ,高水平 行业特 色型高 校与综 合类 大学一 样需要 精简
首先 .由于受行业 办学 的限制 。基 于原行业 的 固有 联 系, 学 校发展 得到 了有力 支撑 . 部分 高校 自满 、 狭隘 、 僵化 思 想易影 响其建设 高水平 研究 型大学 的步伐 ,其发 展理念 与 先进 的研究 型大学存在 显著差异 。其次 , 行 业特色型大学学 科 特色鲜 明 , 但 基础 学科支 撑总体 较弱 , 不利 于学科 交叉 融 合 发展 。最后 , 行业 高校隶属关 系划转后相对 以前得到 的原 行业支撑 力度 明显弱 化 , 沟通渠 道减 少 , 合 作减少 。对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 的贡献度 亦有 所下降 。 四、 高水 平行 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研 究型大学的路径浅析。
高 水 平 行 业 特 色 型 高 校 建 设 研 究 型 大 学 的路 径 浅 析
李 博
( 江南大学 , 江苏 无锡 2 1 4 1 2 2 ) 摘 要 :高水平行 业特 色型高校是 我 国高等教 育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在质 量和特 色成为 高等教 育发展 现 实要 求的时代 背 景 下, 本文概述 了新时期 高水平行业特 色型 高校 建设 研 究型大学的重要 意义 , 并从 大部制 改革 、 管理重 心下移 、 建设 高素质专 职管理 队伍 三个 维度 浅析 了高水平行业特 色型 高校 建设研 究型 大学的路径 。 关键 词 :高水平行业特 色型 高校 研 究型 大学 建设路径 高水 平行 业特 色型大学 的概 念 。 等教 育发 展 的现实 要求 。当前 , 我 国高 等 教育 分层 和极 差 化趋 势 明显 . 行 业特 色型 高校 因 与行业 和产业 发展 的天然 联系。 加 之 国家从 政策 和 资金 等多 方面 对 办学 特色 培养 的 引导 , 为行业 特 色型高 校建 设 特色 鲜 明 的研 究 型大 学创 造

创新驱动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研究改革

创新驱动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研究改革

创新驱动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研究改革高校课程建设与研究改革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不断进行课程建设和研究改革,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将探讨创新驱动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研究改革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创新驱动的高校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高校必须理解并响应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将创新理念渗透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课程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在面对未知问题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并创新的能力。

然而,目前高校课程建设和研究改革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高校课程设置陈旧、过时,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培养更加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课程,重视学科交叉和实践应用,使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其次,教师应通过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此外,高校可以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驱动的高校课程建设与研究改革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导和支持高校开展创新驱动的课程建设与研究改革。

同时,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了解产业发展需求,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实习就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介绍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众所周知,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而高等教育更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摇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意义。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高等教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方面存在不足,而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仅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培养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另改革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

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特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学科交叉:项目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借鉴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以期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2. 实践导向:项目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更好地服务教育实践。

3. 创新性:项目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五、个人观点在我看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突破口。

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我对这样的项目充满期待,并期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造福教育事业。

六、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在推动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解决高等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们加入到这一领域,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情况总结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情况总结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情况总结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情况总结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近年来,各个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有所增加。

各个高校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增加了研究项目的数量和规模。

教师们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推动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其次,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多样化。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仅仅停留在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方面的调整,还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高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再次,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逐渐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教师发展和培训。

高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同时,高校也注重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了以教学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
新的成绩。

总体来说,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综合性建设的路径探析——以重庆大学为例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综合性建设的路径探析——以重庆大学为例
学 目标 。从建 校之 初 的“ 备 弘深之大 学” 2 完 到 0世 纪
趋 势 。 国家需求 看 , 何重大 的科学 技术 问题 、 从 任 经济
问题和 社会 问题 日益 显示 出高度 的综合 性 , 交叉 学科
发展 、 新性人 才 的培养都 是未来 的大趋 势 『。 创 1 为此 , ] 大学必 须 适应 这种 趋势 . 自然科 学 、 将 工程技 术 和人 文社会科 学有 机结合起 来 , 建设成 为“ 合性大学 ” 综 。 ( ) 三 高水 平研 究型大 学定位 的现 实选择
( ) 一 建设 “ 完备 弘深之大 学” 的历 史宿愿
面追 求 学术 水平 之 “ ” 另 一方 面 , 求学 科 门类 之 高 : 追
“ ” 成为 高水平 的综 合性大学 。 全 ,
重庆 大学成立 之初 就提 出要建设 “ 完备 弘深之 大 学” “ ,研究 学术 , 造就人 才 , 佑启 乡邦 , 振导社 会 ” “ , 以
院系调整 为一所 多科性工科 大学 。改革 开放 以后 , 再
重庆 大 学 成 立 之 初 ,最初 三 年开 设 文 理 预 科 。
13 9 2年开 始招 收本科生 , 文 、 设 理两 个学 院。 13 9 3年
次 提 出了建 设成 为综合性 大学 的奋斗 目标 。
( ) 界科技 与教育 发展综 合化 的时代趋 势 二 世
秋 , 设农 学 院 。13 增 9 5年 5月 , 学 院和农 学 院并人 文
四川大学 ,同年 l 0月 ,四川省立 工学 院并 人重 庆大
从时代 的要求 看 , 跨学 科 已成 为 当代 科学 进步 的 重要 特征 之一 , 学科 交 叉融 合 、 合化 的 趋势 1益 多 综 3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摘要】高校课程考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考核方式单一、过于侧重成绩等。

为此,本文对国内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径和构建适合本校的考核改革方案的建议。

本文对实施课程考核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指出了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性。

展望了未来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发展方向,并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索,有望为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探索、问题、现状、路径、方案、评估、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视死记硬背而忽视综合能力培养、考试成绩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等。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当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改革的新途径,如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学生参与式评价等。

这些探索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不同,如何制定适合本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现行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及探索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径和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将有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分析当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研究国内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寻找适合本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研究和探索,旨在为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模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模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报告模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报告模板1. 引言1.1 背景介绍1.2 问题陈述1.3 目的和重要性2. 文献综述2.1 国内外研究现状2.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3 研究目标和方法3. 研究设计与实施3.1 研究设计3.2 数据收集和处理3.3 实施步骤4. 结果与分析4.1 教学改革效果评估4.2 数据分析和发现4.3 影响因素探究5. 讨论5.1 结果解释和比较5.2 问题和限制5.3 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6. 总结与展望6.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6.2 研究工作的局限性6.3 未来研究方向7. 结论8. 参考文献尊敬的读者,本文将为您介绍和探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模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通过研究项目的撰写,我们旨在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全面评估该主题,并为您提供有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价值信息。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一部分——引言,我们将介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情况,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将进一步明确问题陈述,指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并解释本次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我们将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我们将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明确本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第三部分——研究设计与实施,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次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包括研究设计的整体框架、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以及实施步骤的具体安排。

第四部分——结果与分析,我们将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发现。

我们将重点关注影响教学改革效果的因素,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讨论。

第五部分——讨论,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比较,同时讨论面临的问题和限制。

我们将整合前人研究和自身观点,探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并为读者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我们将对主要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并详细说明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研究型大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研究型大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型大学的定义与特点研究型大学是指以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兼具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学府。

相对于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更为突出,注重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研究型大学注重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开展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人才。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 多样性的学科设置研究型大学通常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旨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术选择。

这些学科的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3. 开放的学术环境研究型大学注重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性,鼓励学术争鸣和学术交流。

学校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等,并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为学生和教师搭建广阔的学术平台。

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型大学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点。

以下几个方面是研究型大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1. 加强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研究型大学将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力量,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将注重培养具有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增加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2. 提高国际化水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研究型大学将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学校将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加强科研成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和学者来校交流与研究。

3. 培养复合型人才研究型大学将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累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型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研究型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中,首先要确定合适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同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探究、实践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注重课程的评估,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研究型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体来说,研究型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注重实践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水平大学研究性课程改革探析
作者:王丁薛照明张洪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文通过安徽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对课程高认可度与低认知度的差异性、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项目教学情况现状等。

根据研究分析,对高水平大学研究性课程改革提出建议,优化研究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性课程综合支持体系;培育研究性课程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课程改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93-02
一、引言
就研究性课程的内涵而言,“研究性课程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生成性课程。

它以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或主题作为探究对象,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技能、探究气质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课程”。

研究性课程不仅是对传统课程的改革,也是高水平大学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讨论了安徽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经验。

本文的研究是对安徽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项目建设的系统总结,有助于揭示研究性课程改革现状,加强学校对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管,推进研究性课程改革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联动。

二、问卷分析
1.调查实施。

通过进课堂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当场收回。

共发放问卷303份,收回303份,将问卷中1/4以上题目未答者定为无效问卷,以此为标准筛选出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98.7%。

问卷回收率高,学生填写认真,取得的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2.问卷分析。

(1)学生对安徽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高认可度与低认知度的差异性分析得到学生的认可,是课程建设的最高目标。

71.9%的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以‘基于研究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进一步推进已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示认同。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78.0%的学生能够认真准备并积极主动地参加课程组织的每一次研究性教学活动;66.1%的学生能感受到亲身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快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的理念、教学、收获均评价较好,认可度较高。

但是在课程认知度方面,呈现出偏低的态势。

有55.6%的学生从未听说过学校基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而开展的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项目,仅有9.6%的学生了解这一项目;71.9%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已经获批准立项为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项目。

据此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
是宣传不足,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在思想上忽视课程建设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建设应是学校统筹规划、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动态过程,认可度与认知度正相关。

然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的统筹规划缺乏弹性机制,一旦制订很难修改,未能建立起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有效机制,教学建设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师在课程建设及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本位”思想,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边缘化,学习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新教学模式引入新理念带来的新变化在项目建设初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容易获得学生认可。

但是从长期建设来看,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会越来越凸显出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矛盾。

(2)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项目教学情况现状的分析。

从学生的满意度中可以看出,研究性课程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收效明显。

86.4%的学生认为所选修的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91.3%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合理;67.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88.3%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合理。

课堂外教学方面,85.4%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指导及时有效并具有启发性;66.8%的学生对课程配套网络资源感到满意。

这反映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缺乏研究性教学经验。

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强的课堂掌控力、更碎片的知识贮备、更高超的教学技能等要求,以及教师课堂地位由传统的绝对主导向引导的转变,在研究性教学经验普遍不足的前提下,对教学风格已经成形的教授或副教授带来了很大冲击。

授课教师是项目建设的直接实施者,实施者的经验水平直接决定了项目建设的质量。

二是低年级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动力。

本次调查中,91.7%的课程授课对象是大一和大二学生,低年级学生处在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的加强阶段,对需要在课堂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主动性学习方式缺乏动力,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兴趣随着困难增加而减弱,客观上影响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是研究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过程管理监管缺位。

研究性教学模式处在探索阶段,缺少针对研究性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实施细则以及教学激励等规章制度,无法对研究性教学实施有效监督。

三、讨论和建议
除了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等基本政策保障,基于本次调查研究分析,对高水平大学研究性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研究性课程体系。

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研究性课程是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课程,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学校自主开发、全体学生都要修习的课程。

而在我国研究性课程体系整体薄弱的情况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研究性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性课程建设,基础性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共性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必修的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纵深性,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发展研究性教学,确保研究性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加强拓展性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是学生选修的课程。

注重课程内容的横贯性,丰富课程选修方向,加大创新性课程比重,确保研究性课程体系的延伸性。

2.构建研究性课程综合支持体系。

本次调查中,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也确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但研究性课程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过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研究性课程综合支持体系:(1)学习资源支持。

研究性课程的实质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一方面要加强图书文献、电子资源、活动场地等基础条件的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网络平台建设力度,丰富课程网站栏目,强化网络互动,提高师生使用体验度。

(2)学科支持。

研究性课程相对不独立,学科支持可以提供有效支撑。

第一,学科可以提供大量的可研究的课题。

第二,学科将为研究性课程提供赖以“生长”的坚实基础。

第三,学科支持有利于解决教师指导的问题。

(3)学术氛围支持。

研究性课程的学习与学术水平的提升相互统一,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有利于促进研究型人才成长。

一方面要加大对专家学者学术活动的支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系列讲座,鼓励开设系列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学术活动的支持,鼓励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开展学术交流,发表学术成果。

3.培育研究性课程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对人类价值的普遍关怀,是一种隐性的精神,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显现。

而研究性课程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呈现出人文精神特征。

(1)发掘人才培养目标的超越性。

研究性课程更注重从人的境界、情操、意志、责任感等精神维度去界定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研究性课程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2)张扬教学内容的理性。

理性,是一种广义的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

传递价值理性,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思,产生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创新意识;传递科学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实践,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3)提倡教学过程的人性。

重视研究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注重与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新鲜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夏正江.对研究性课程内涵的一种解读[J].教育研究,2001,(6).
[2]姚晓春.研究性课程的学科支持[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