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束支传导阻滞28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4例分析
本 组 病 例  ̄ 2 例 , 中 男 2 例 , 4 。 龄 6 ~8 岁 , 中 14 其 1 0 女 例 年 2 3 其 6 ~7 岁4 ,0 0 O 例 7 岁以 上2 例 ,4 急 性AMI C B B 0 2例 伴 L B 患者 临床 资
对 我院 20 年1 02 月至20 年 1月 共诊 治 的A 伴 C B B 4 09 2 MI L B 2 例分 析如下。 1 资料 与 方法
1 1 一 般资 料 .
2 结果 ( ) 表2 2 例患者中1例抢救成功 ,例死亡。 4 8 6 3 讨 论
AMI 床 上 常 见病 、 是临 多发 病 发 病 有逐 年 增加 的趋 势 , 特 点 其
【 要 】目的 探 讨 急性心肌梗 J, M 伴 完全性 左束 支传 导阻 滞(L B ) 摘  ̄A D ( C B B 的临床特 点及 其 预后 。 法 回顾 分析 2 例A I L B 病 方 4 M 伴C B B 例。 结果 A I L B 临床 诊 断较 困难 , M 伴c B B 易发 生 心 力表竭 或 心 源性休 克 , 死亡 率 高 , 预后 与发 病年 龄 、 并症 , 死 部 位 、 死 范 其 合 梗 梗 围, 倜枝循环 的建立 以及 治 疗是 否及时 等 因素有 关 。 结论 A l L B 患者在发 病过 程 中并 发症 多, M 停C B B 病情 多危重 , 高度重视 , 而降 低 要 从
是 病 情 危 重 , 势 凶 险 , 亡 率 高 着 人 们 对 心 肌梗 死 的 认 识 以 来 死 随 及诊 治水 平 的提 高 , 急性 期 住院 病 死率 由过 去的 3% 右 降至4 3 0左 %l 】 。 死 亡 多 发 生在 第 1 内 , 其 在数 小 时 内 , 生严 重 心律 失 常 、 克 周 尤 发 休 或 心 力 衰 竭 , 中最 容 易 发 生 心 律 失 常 , 其 发生 率 达 7 %~9 %, 5 5 多 发 生 在 2 h内 , 性 心 肌 梗 死 并 发 心 律 失 常 中 以室 性 心 律 失 常最 4 急 为 常见 , AMI C B 远 较 其 它分 枝 为 少 , 人 【 告 发 生 率 为 伴 L BB 有 4 1 报 0 9 较 右 束 支 传 导 阻 滞 的 发 生 率 明 显 减 少 , 且 多 发 生 在 前 . %, 而 壁 , 因是 前 壁 供 血 主要 来 源 于 左 前 降 支 , 冠 心 病 合 并 C B B 原 而 LB 已有 研 究 】 示 与 左 前 降 支 可 能 有关 。 壁 心 梗 合 并 C B B约 提 前 LB 占领2 5 .%~4 C B B 心 肌 梗死 前 已经 存在 占8%~9%, %, L B 在 5 0 较少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和/或下、后壁AMI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关系。
方法:对75例下壁和/或下、后壁心肌梗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5例下壁AMI中39例发生房室阻滞(52%),Ⅰ°A VB17例(22.67%)、Ⅱ°型A VB8例(10.66%),高Ⅱ°A VB(包括2:1传导)9例(12%),Ⅲ°A VB5例(6.67%)。
关键词下壁心肌梗死(AMI)房室传导阻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为了探讨其治疗和预后,对我院5年内75例下壁和(或)下、后壁心肌梗死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分析过去5年住院75例下壁AMI和/或下、后壁AMI病例资料及心电图资料。
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后30分钟到48小时入院。
其中男性48例,女性27例。
年龄38~82岁,平均60.4岁。
在心电图上II、III、A VF导联有ST-T演变过程和病理性Q波;酶学检查也符和AMI的诊断。
房室传导阻滞以心电图和心电监护记录的为准。
入院前急诊室记录心电图,以后每日记录1次,并连续心电监护至少3天。
若在住院过程中有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以高度阻滞统计分析。
结果房室阻滞发生率:75例下壁AMI中39例发生房室阻滞(52%),Ⅰ°A VB17例(22.67%)、Ⅱ°I型A VB8例(10.66%),高Ⅱ°A VB(包括2:1传导)9例(12%),Ⅲ°A VB5例(6.67%),Ⅲ°A VB中3例QRS波群形态正常,表明为交界性逸搏心律,其阻滞部位在房室结:1例QRS波群宽度为0.12秒,呈束支阻滞图形,考虑为交界性逸搏伴室内束支阻滞,因为其以心电图即为束支阻滞。
房室阻滞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发病当天出现A VB者35例(89%),第2天至第5天出现A VB者4例(11%),在AMI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上抬,T波直立,尚未出现坏死性Q波时)发生A VB者22例。
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和临床特点
MB) 峰值 、 心功 能 K lp分 级 , 算 恶性 心 律失 常发 ii l 计
生率 及 住 院 期 间 病 死 率 。采 用 D K G C法 测 定 C 和 K
C K—M B值 ( 日立 7 7 用 10生 化仪测 定 ) 。
13 统 计学处 理 .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1 对象 .
选 择 20 0 4年 9月 至 2 0 0 8年 9月 在 我 院
}与 非 R B3 比较 B 1组 P < .5 0 0
住 院治 疗 的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3 2例 , 2 9例 , 5 男 0 女 1 3例 , 龄 3 6 4 年 4~ 5岁 , 均 年龄 5 . 平 4 6岁 。按 是 否合
20 第 2 第 1 09年 5卷 期
Vo 5 No 2 9 L2 .1 0o
包
头
医
学
院
学
报
5 3
J oURNA . I OF AOTOU EDI B M CAL COLLEGE
合 并 右 束 支 传 导 阻 滞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的 冠 脉 病 变 特 征 和 临 床 特 点
短时 间 内引起 血流 动力 学 障碍 , 致 患者 晕 厥甚 至猝 导
死 的心律失 常 , 包括 室速 、 颤 、 室 高度 或 Ⅲ。 房室传 导阻
滞 、 束 支 或 三 分 支 阻 滞 。其 中 R B 双 B B组 发 生 率 为
12 方 法 .
观 察 急 性 心肌 梗 死伴 R B B B患 者 心 肌梗
死部 位 及 梗 死 相 关 动 脉 的特 点 ; 定 R B 测 B B组 和 非
不同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观察
RB B B病 死 率 增 加 , 随 R B 出 现 的 AMI 缺 血 性 坏 死 伴 BB 其
的 心 肌 数 目更 多 , 死 面 积 更 大 , 功 能 极 差 , 梗 心 电生 理 极 不 稳 定 [ 。静 脉 溶 栓 和 急 诊 P I 术 已成 为 AM1 。 】 C 技 的常 规 治 疗 方
I E F明 显 升 高 , 重 心 律 失 常 、 死 后 心 绞 痛 、 重 心 力 衰 V 严 梗 严
3 Omg 按 常 规 方法 行 P I仅 干 预 梗 死 相 关 动脉 ,c 术 均 0 , c, PI
获 成 功 。静 脉 溶 栓 组 患 者 予 重 组 组 织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剂 (卜 A, 国勃 林 格 翰 公 司 生 产 ) 脉 溶 栓 。 先 予 r P rP 德 静 卜A8
确 诊 断 为 AMI 并 新 发 R B 患 者 9 合 BB 6例 , 机 分 为 急 诊 随 P I (9例 ) 静 脉 溶 栓 组 ( 7 ) c组 4 和 4 例 。急 诊 P I 男 3 c组 7例 ,
法 , 有效 恢 复缺 血 心 肌 的 再 灌 注 。但 静 脉溶 栓 疗 法 血 管 再 可 通 率 为 6 ~ 8 , 通 后 仍 有 残 余 狭 窄 , 有 3 ~ 5 O O 再 仅 O 5 冠 状 动脉 血 流 可 达 T Ml I 3级 , 缺 血 复 发 事 件 发 生 率 高 , 且 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分析
摘 要 目的 : 观 察 合 并 完 全 性 右 束 支 传 导 阻滞 ( c R B B B ) 的急性 前壁 心肌梗死 ( A AMI ) 的l 临床 特 点 。 方 法 : 回顾性 分析 3 1 6例 AAMI 患者 , 将合并新发 C R B B B患者 4 3例 作 为 观 察 组 , 5 O 例 不 合 并 束 支 传 导 阻 滞 的 AAMI 患 者作为 对照组 , 分 析 两 组 患 者
( 4 1 . 6 ±4 . 2 ) , 对照组 为( 4 8 . 2 ±4 . 4 ) ( P 一0 . 0 0 1 ) 。肌 酸 激 酶 同工 酶 ( C KMB ) 峰值 观察 组 为 ( 2 7 6 . 6 ±6 3 . 5 ) U/ L, 对 照组 为
( 1 7 1 . 5 ±2 9 . 4 ) U/ L (P< O . 0 0 1 ) 。肌 钙 蛋 白 I 峰值 ( TNI ) 观察组 为 ( 1 1 . 0 1 ±2 . 3 9 ) g / I , 对 照组 为( 6 . 0 3 ±1 . 5 2 ) g / L( P < 0 . 0 0 1 ) 。冠 脉 造 影 结 果 观 察 组 前 降 支 近 段 病 变 ( 2 6 / 4 3 , 6 O . 5 ) , 对照组前降支近段病变 ( 1 5 / 5 o , 3 O ) (P 一0 . 0 0 3 ) 。结论 : 合
的发病率在 3 ~2 9 , 根 据 北 京 地 区 冠 心 病 协 作 组 报 道 的 A AM I 并发束支传导 阻滞的患者 中并发 C R B B B 的 发 生 率 为 4 0 . 5 。C R B B B是 A MI 早 期 病 死 率 和 总 死 亡 率 的独 立 预 测 因子 , 常伴 随 严 重 心 衰 和 休 克 的 发 生 , 应 引起 高 度 重 视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预后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预后临床分析作者:李兆奇姜洋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13期【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
方法 35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定为A组。
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设定为B组。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治疗,对Killip分级与死亡率进行比较。
结果 A组患者大于Ⅱ级患者率为11.4%, B组患者大于Ⅱ级患者率为80.0%, A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强于B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82, P【关键词】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预后DOI:10.14163/ki.11-5547/r.2015.13.058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束支传导阻滞亦是心内科常见疾病。
两种疾病合并发作虽不多见,但一经合并,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现为研究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进行以下研究探讨。
研究结果具有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50例患者。
男30例,女20例。
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45±2.37)岁。
经确诊后, 35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定为A组。
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设定为B组。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②药物过敏者;③不能配合实验者;④年龄>80岁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如绝对卧床、开通静脉通道、气管插管、高压氧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此外,患者均接受相应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或束支传导阻滞的治疗。
1. 3 观察指标将两组患者Killip分级情况以及死亡率进行对比与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束支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中 05h滴完 , 分 子肝 素钙 12 . 低 .5万 1 每 2h皮下 注
射 1 , 1周 。 口 服 阿 司 匹 林 3 0 m / , 次 共 0 g d 3 d后
1 0 mg 0 /d。
2 结 果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病 例选 择 .
以我 院 2 0 0 5年 1 至 2 0 月 0 9年 1 2月
社 ,0 14 5 2 0 :0 .
[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 会分 会脂肪肝 和酒精性 肝病学 组. 2 酒 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 ] 中华肝 脏病 杂 志 ,0 6 1 ( ) J. 20 ,4 3 :
1 4—1 5 6 6.
[ ] 梁扩寰 , 8 李绍 自. 肝脏 病学 [ . M]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人
42 —4 3.
[ ] 中华 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 3 肝病学分会. 毒 病
性肝炎防治方 案 [ ] 中华 传染病 杂志 ,0 1 1 ( ) 5 J. 2 0 ,9 1 :6
~
62.
[ ] H a ct E . a ae e t f r r ia ih s . h 4 et oe J M ngm n o i ybl r cr oi T e h p ma iy r s
2 1 束 支传导 阻滞 与 梗 死部 位 的关 系 前 壁 组 与 下 . 壁 组 比较 , 支 传 导 阻 滞 率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束
00 ) .5 。详 见表 1 。
表 1 不同梗死部位束支阻滞发生情 况
组别
前壁组
期 间收治 的 30例 Q波形 A 为研 究对 象 , 6 MI 分别 经 病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
s . T 抬高 > 3 个 导联大面积心肌梗死 4 8 ( 6 3 . 1 6 ) 2 4 ( 2 8 . 9 2 )
6. 9 5 3
0. 0 2 9
非. Q心肌梗死 1 5 ( 1 9 . 7 4) 1 4 ( 1 6 . 8 7 )
1 . 7 7 6
表 3 两组 患者 血清 C K
及C K — MB峰值 比较 ( ±s , U / L )
无统计学业意义( u = 1 . 1 6 8 , P= O . 1 2 1 ) 。见表 2 。试验 组血清 C K峰值与 C K — M B峰值 均显 著高 于对照组
( P< 0 . 0 5 ) , 见表 3 。 表 2 两组 患者心 功 能 K i l l i p分 级 比较 ( n , %) 2 . 3 两组 患者 并发 症发 生 率 比较 试验 组 患者 并 发
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试验组血清 C K峰值与 C K — M B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 0 5 ) ; 试验组并 发 症发 生率 为 2 7 . 6 3 %, 高于对 照组 的 1 O . 8 4 %( P<0 . 0 5 ) 。 结论 A MI 伴发 R B B B提 示 患者心肌梗 死 面积 大 , 病情凶险, 易发生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 预后不良, 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恶化的临床指标。 【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 右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特征 【 中图分类号】 R 5 4 2 .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2 5 3 — 4 3 0 4 ( 2 0 1 3 ) 0 3 — 0 3 3 6 — 0 2
3 3 6
G u a n g x i 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f , Ma r . 2 0 1 3, V o 1 . 3 5, No . 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分析
7 时 ,并且血 液标本尽 量立 即进行 检测 ,室温存 放时 间应尽量 <2 h , 4 ℃存放 时 间就尽量 <4 h 。如果不 能及 时进行检 测 ,可 以离 心分离 血 浆 待检 ,- 2 0 " C 标本 存放时 间可 以达 到2 周 ,一 7 0 " C 标本 存放时 间可 以达
剂 不 足 ,抗凝 剂浓 度选 择错误 ,血液 标本 过量 ,误 用不 含抗 凝剂 的
进 行检 测 ,并且 在运 送过 程 中 ,要 避免 剧烈 振荡 、避免 日 光 直射 以
3讨 论 目前 临床 上对 于 标本 存放 时 间对凝 血试 验 结果 的 影响研 究结 果
及 血液 被污 染等 。在 标本 存放 时 ,尽量 选择 合适 的温度 ,低 温会 导
致 血小 板受 损 ,并且导 致凝血 因子 Ⅶ和 Ⅺ发生 活化 ,从而 导致P T 和 A P T T 发生 缩短 。
2 4 h 内 的T T 及F I B 检测 结果 与采血 后立 即检测 的结果相 比,差异 无统
计 学意义 。说 明标本 的存放 时间对凝血试 验的结果具 有一定 的影响 , 标 本 中凝血 因子的失 活会导致凝 血试验 结果产 生明显 的差异 】 。为了 提 高凝血 试验的准确 性 ,必须尽量 在有效 的范围 内完 成检测项 目。为 了提高 患 者标 本 的检测 结果 准确性 ,将患 者 的采血 时 间统一 在晨 于
3 . 1时 间因素
具有一 定 的差 异 ,度 为标本 的稳定 时 间在2 - 2 4 h 之 间不等 。本组 研究
中 ,标 本放置4 h 内的A P T T 检 测结果 、放置 8 h 内的P T 检 测结果 、放置
3 . 3仪器 和试剂
在凝血试 验检测 时 ,需要仔 细阅读仪器 和试剂 的使用说 明书 ,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3卷第19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主要是指心脏冲动信号无法直接传到右束支时,使其呈现出心电图的图形,同时也是心电图的检查中,较为常见的诊断名词[1]。
因为右束支具有细、长的特点,加之右束支只能通过右冠状脉完成供血,所以,右束支经常出现受损现象。
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多数是由于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或冠心病等所导致,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病率已经达到3%~29%,属于恶性预兆的一种,通常伴有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对其进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
本文主要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2年9月-2016年9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标准:患者出现胸痛症状持续24h;患者心电图呈现动态变化;满足急性心肌梗死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即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5~79岁,平均(57±3)岁;患者梗死部分的具体分布:10例患者为前壁或者前间壁、7例患者为下壁或者正后壁、3例患者为其他部位(1例患者为前间壁合并右室、1例患者为侧壁、1例为前壁合并下后壁)。
患者临床并发症:1例患者为脑血管病、2例患者为糖尿病、4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
25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34~80岁,平均(57±2.5)岁;患者梗死部分的具体分布:13例患者为前壁或者前间壁、10例患者为下壁或者正后壁、2例患者为其他部位(1例患者为前间壁合并右室、1例为前壁合并下后壁)。
患者临床并发症:2例患者为脑血管病、3例患者为糖尿病、3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1]
和 28d 病死率分别为 18. 5% 、22. 2% , 出院后 8 年 生存率仅为 20% 。
6结语 目前推荐 LBBB 并疑 有 AMI 患者 的处 理应 与 ST 段 抬高
导阻滞, 更易引起心力衰竭。 3 心电图诊断标准 3. 1 左束支传导阻 滞心电 图标准纽 约心脏 病学 会诊断 标准 为: QRS 时限 120ms。 、aVL、V5 以及 V6 导联 R 波粗 钝或切迹。 V1 、V2 导联 S 波 宽阔, r 波 较小 或缺乏。 QRS 波中部可有切迹或平台。 在 QRS 波起 始部, 心室激 动时间 > 50ms。 偶 尔 V5 、V6 导 联 R 波 呈 M 形。 左 胸 前导 联 QRS 波起始处无 q 波。 无预激波形。 3. 2 心 肌 梗 死 并 左 束 支 传 导阻 滞 心 电 图 标 准 Sgarbossa 等[2] 分析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 酶原激活物对阻塞冠状动脉影
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03, 17( 1) : 75 76. [ 2] Sgarbossa EB, Pinski SL, Barbagelat a A , et al . Electrocardiographic di
agnosis of evolv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 ion in the present of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GUSTO 1 Investigators[ J] . N Engl J M ed, 1996, 334( 8) : 481 487. [ 3] M adias JE, Sinha A , Ashtiani R, et al . A critique of the new ST seg ment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 e myocardial infarct ion in patients w ith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 J ] . Cl in Cardiol, 2001, 24( 10 ) : 652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诊断分析
b u n d l e b r a n c h b l o c k ,a l s o i n t h e p r e mi s e o f e c g d i a g n o s i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s c h e me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 4 4 p a t i e n t s wi t h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4 6 c a s e s o f o b s e va r t i o n ro g u p p a t i e n t s . C o n t r o l p a t i e n t s u s i n g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p p r o a c h t o d i a g n o s i s ,
7 7 . 3 %、 7 9 . 5 %、 2 2 . 7 3 %、 4 5 . 4 5 %; 观察组 患者敏 感性、 特异 性、 阳性预 测率和隐性预 测率分别 为 : 5 5 . 4 %、 9 8 . 7 %、 3 2 . 6 1 %、 4 5 . 4 5 %。P < O . 0 5 , 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应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柬 支阻滞的患者进行诊 断时, 可以将S g a r b o s s a : :  ̄ 5 " 案与其相
Me t h o d s : s e l e c t i n Ma r c h 2 01 2 一 Ma r c h 2 01 4 t o t h e h o s p i t a l f o r t r e a t me n t o f 9 0 c a s e s o f p a i f e n  ̄ wi t h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rc a t i o n me r g e r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新进展
・综 述・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新进展张 琴 【中图分类号】 R540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0740(2008)1720120075202 急性心肌梗死(AM I)引起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或在LBBB的基础上发生了AM I。
LBBB时心室初始除极向量方向发生改变,由右前变为左后,掩盖或改变AM I典型的心电图特征,使诊断较为困难,甚至使部分患者漏诊、误诊,贻误临床。
现综述如下。
1 左束支解剖生理学特征1.1 左束支主干粗而短,分支呈扇形分布,血供较丰;左束支不应期比右束支短16%,传导速度两者相差约在25m s 以内[1]。
1.2 左束支位于室间隔左侧的心内膜下,自房室束分出左前(上)、左后(下)及中隔支,左束支主干部主要接受右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左前分支细而长、分布在左心室前壁及侧壁,接受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血流供应;左后分支粗而短,分布在左心室后壁及下壁,同时接受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的双重血液供应;中隔支分布在室间隔左侧面,接受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血流供应;3个分支最后分化为浦肯野纤维而分布在心内膜面,其末端形成广泛的吻合支。
正常激动传导时,从主干部下传的激动在3个分支同时进行[2]。
1.3 左束支为束状结构,与其延缓的浦肯野纤维直径约为普通心肌的5倍,并属于钠通道介导的快反应细胞,具有静息电位大、阈电位高、去极化速度以及传导速度快的特点。
因此,左束支及其浦肯野纤维冲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因微小电流或结构上的异常导致传导障碍;然而,左束支一旦发生传导障碍,将会使心室的电和机械活动顺序发生改变,产生负性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效应[3]。
故AM I患者合并LBBB,更易引起心力衰竭,预后差。
2 心电图诊断标准2.1 LBBB心电图诊断标准2.1.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 LBBB):①QRS波群时限≥0.12s;②V1、V2导联呈宽大而深的QS波或rS波(r波极为低小);③Ⅰ、a VL、V5、V6导联呈宽大R波,R波粗钝切迹,无小q波及S波;④电轴左偏;⑤左胸导联伴ST段压低,T波倒置的继发性改变,右胸导联可呈对应性改变;⑥左室壁激动时间(VAT)延长>0.05s(VATV5、V6>0.05s)[4]。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30例分析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30例分析
李言喻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1997(12)13
【摘要】本文就1986~1995年12月下壁心肌梗塞96例,选择其中发病或住院期间并发房室传导阻滞30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资料系发病后20分钟~48小时住院病例。
男25例,女5例,年龄40~75岁,平均62岁。
2 诊断标准 2.1 病因 2.1.1 基本病因:29例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闭塞引起,1例女性系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2.1.2 易患因素:均发生于冬春两季。
发病前有劳累、情绪紧张、饱餐、感染等。
【总页数】2页(P594-595)
【作者】李言喻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0.6
【相关文献】
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Ⅱ°、Ⅲ°房室传导阻滞38例临床分析 [J], 刘爱香
2.4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J], 陈芹;张宗斌;邓小红
3.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观察分析 [J], 田素华
4.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38例分析 [J], 朱少华;庄慧
5.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3例 [J], 张晓伟;孙建英;王双梅;武宇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价值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价值【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45例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肌酶学诊断,察并分析所有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心电图无S波与Q波,QRS波群的R波宽阔且粗钝,ST段向下倾斜或者呈水平趋势。
结果:4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均接受心肌酶学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9例,心电图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8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有3例,下壁心肌梗死有3例,前间壁心肌梗死有2例。
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弓背向上提高0.4mV,可辨识J点,T波为倒置或者正负双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J点不明显且无法辨识,T波直立,弓背抬高0.8mV。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患者QRS的主波与Q波向下,根据规律性ST-T演变做出判断的同时结合心肌酶学变化进行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左束支阻滞;心电图诊断;价值To study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diagnostic valu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iu Jiyan(people's Hospital of Qitaihe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4600)[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diagnostic valu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5 patients with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analyzed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myocardial enzymology, and the ECG characteristics of all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ECG of patients with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had no S wave and Q wave, the R wave of QRS wave group was broad and blunt, and the ST segment was inclined downward or horizontal. Results: 45 patients with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were diagnosed by myocardial enzymology, 9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8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EC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0.05). Among 8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there were 3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3 patients with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2 patients with anterior intermediate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the dorsum of the arch was increased by 0.4mv, J point could be identified, T wave was inverted 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J point was not obvious and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T wave was upright, and the dorsum of the arch was raised by 0.8mv. Conclusion: electr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is of high dia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The main wave and Q wave of QRS in patients are downwar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can be improved by judging the regular ST-T evolution and combining the changes of myocardial enzymes.[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ECG diagnosis; value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起病较急且病程进展较快[1],其发生多与大量饮酒、过度劳动、吸烟、激动、便秘、暴饮暴食及寒冷刺激等因素有关[2],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是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者休克,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及时采用有效方式诊断治疗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28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28例分析目的分析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抢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疾病特点、治疗过程、预后情况,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便制定更合理的预防、治疗方案。
结果以上28例患者经积极救治,22例患者痊愈,3例好转,1例偏瘫,1例失语,1例死亡。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病情重,发展快,因此治疗应注意以早期预防、及时治疗为主,在发病期及时控制症状是提高患者预后状况的关键。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并且两种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一旦出现合并症状,极易加重病情恶化,影响预后[1]。
因此,如何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發展,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备受关注的话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该类患者的发病特点和预后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治疗方案,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12例,年龄在42~85岁,平均年龄为42~85岁,平均为(63.14±2.47)岁。
其中8例合并有高血压、11例合并有冠心病、10例合并有糖尿病。
长期吸烟患者12例、长期饮酒患者14例。
以上患者经相关临床检查,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
1.2临床表现1.2.1急性心梗临床表现以上全部患者均有胸痛表现同时伴有血压不同程度的下降,19例在胸痛时伴有出冷汗、恶心、呕吐、胸闷等临床表现。
6例患者出现室性早搏,5例出现房颤、4例出现房性早搏。
6例出现急性左心衰。
1.2.2脑梗表现3例出现意识障碍,2例出现意识模糊,1例出现浅昏迷,14例出现舌僵、表达不清,5例出现运动性失语,2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nl bac l k R B , 断 完 全 性 左 束 支 传 导 阻 滞 不会在相应的导联上 出现 Q波。国内外 一些学者对 A 合并 u de rnh bo , B B) 诊 c MI
( L B 的心 电图表现 是( ) ,V 呈 r C B B) 1 V 、 : s型或 Q S型, S波宽
部 明显 粗 钝 或 切 迹 , 。V V 、 :呈 r 或 R 型 , 波 宽 大 并 有 切 s 型 R R
迹 ,、 V S波 宽深 ,v IV 、 aR有 终 末粗 钝 R波 ; 2 Q s时 限 ≥ () R
室性心动过速 , 2例心力衰竭 , 1例房颤 , 1例室颤 ; 死亡 5例 , 死 支阻滞 3例 中 2例发生 心源性休 克 死亡。A I 并 L B 1 M 合 B B1 例无死 亡病 例。A 未合并 B B死亡 l MI B 2例的并发症均 为室性 心动过速 , 死亡主要原因为心力 衰竭 8例 , 心源性休克 4例。
维普资讯
9 08
I tr a n e n /M e ii e C i a。 c 2 0 I L 2. r. d cn h n De. 0 7.F . o 6 o h
, ’+ + + + 、
{床 临 研究{
k-+ -+ .+ .+ 一
急性心肌 梗死 ( ct m oa l lnac o , MI 在临床上 au ycr i f t n A ) e ca i ri bok B B) l , B 病死率增加。本文就 我院 19 c 9 7年 2月至 2 0 07年 2 月收治的 A 4 MI 6例 , 中合并 B B2 1 其 B 8例 , 现总结分析如下 。
[ 摘要 】 目的 心 电图分析结果
16例急性心 肌梗死 中, 2 4 有 8例合并束支传 导阻滞。其 中合 并左束 支阻滞 ( B B) l例 , LB l 右束支 阻滞 ( B 1 RB B) 4 A 并 B B死亡率高 , MI B 可能是心肌大 面
例, 双束 支阻滞 3例。2 8例 AMI B B死亡 7例 , l AMI 并 B l8例 不并 B B死亡 l 。结论 B 2例 积梗死的表现 , 因此早期识别 、 正确诊断 、 对降低病死率有 重要意 义。 [ 关键词 】 急性心肌梗死 束支传导阻滞 [ 中图法分类号 】 R5 2 2 4 . 2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17 -7 8 2 0 )600 -2 6 37 6 (0 7 0 -9 80
急性心肌梗死并束支传导阻滞 2 8例临床分析
梁 荣芳 , 志雄 施 ( 西 骨伤 医院心 电 图 室, 广 南宁 5 0 1 ) 302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 MI 伴束 支传导 阻滞 ( B 心 电图改变及表现 。方法 A ) B B) 对2 8例急性心 肌梗死并 B B的 B
查, 总血清肌酸激酶及其 同功酶测定值高于 正常值上限 2倍 以
上。参照 黄宛 主编的《 临床心 电 图学》 , B B B中左束 支传导
阻滞(e u debac l k L B ) 右束支传 导阻滞 (i t 够掩盖同时存在的心肌 梗死 图形 , 1t nl rnhbo ,B B 和 fb c r h g 左心 室各部 如有心 肌梗死 ,
与 V 、 6 同 ;2 Q s 0 1 , A v—> .6 s ( ) T56 5V 相 ( ) R 1 .2s V T 56 > 10 0 ; 3 Sv —
左束支阻滞的 E C诊 断标 准进行 了许多 研究 , C 但仍 无 一致意 波。②V 一V 。 。导联 R波逐 渐变小 。③在 V 一V , 导联 中至少 两个 导联 出现 S 波终末切迹 。④原发性 s . TT改变 出现在两个 以上 临近 的导联 。本组 L B 1例 中, 2例 曾漏诊 , 1例 B B1 有 有 是广 泛前 壁的心肌梗死者 的心电 图改变与此相符 。
深 , V 无 Q 波及 S波 , V 宽 大 、 钝 , 联 IaL图形 见 。H n s 提 出: IaL V 、 导联 至 少两 个导 联 出现 Q V 、 RV 、 粗 导 、v a d ① 、v 、 V
下移, T波倒置 , s 而 T段 V。V 抬高 , 、: T波直立 。完全性右束支 传导阻滞( R B ) C B B 的心电图表 现是 : 1 各导联 Q s () R 波群终末
会心血管病学 分会 20 年 制订 的诊 断标准… , 01 并结合 临床症 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 患者均在 发病 2 4h内入 院 , 进行 体表同
步l 2导联 心 电 图 ( 日本 光 电 E C9 3 P 和 实 验 室 心 肌 酶 学 检 C -10 )
发生率 为 8 ~1% , 中合并左束支的发生率约为 8 , % 8 其 % 合 并右束支约为 3 ~ 9 , % 2 % 与文献报道相近。 A I M 并左束支阻滞 时, 诊断 较困难 , 由于左 束支 阻滞激 动 只能沿右束支下传心 室 , 改变了心室 初始除极 向量 , 因此 能
是急重 症 疾 病 , A I合 并 束 支 传 导 阻 滞 ( u d l c 亡原 因主要是严重 的心力 衰竭及心 源性休克 。A 合并 双束 而 M bn l bl h e ' t n MI
l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临床资料 . 16例 A 患者 中 男性 15例 、 4 MI 0 女性 4 l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