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问题导学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隋唐五代史》(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3)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并探究其有何影响?二、客观评价唐太宗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1)依据材料探究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一)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1.劝说李渊反隋;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3. 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二)如何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学思之窗】1.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

2. 玄武门之变就是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

但是玄武门之变使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的李世民登上帝位,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一)总体表现(含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二)总体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2.唐太宗的个人作用(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三)具体表现即具体原因:1.治国思想上: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2. 政治方面:⑴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人物: )⑵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⑶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⑷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权。

3. 经济方面: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⑵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⑶提倡节俭戒奢。

4.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⑴唐朝初年的民族形势: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因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⑵表现: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武力征服(史实?)②设立机构,加强管理:对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官,可以世袭对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④对吐蕃的和亲政策⑶作用:①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揭开了民族关系的新篇章;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③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问题导学』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隋唐五代史》(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3)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并探究其有何影响?二、客观评价唐太宗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1)依据材料探究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高中历史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高中历史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收罗人才;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3)发动“”,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出现。

2、原因(1)吸取。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和为左右仆射。

(3)实行政策,不夺农时,推行,轻徭薄赋,反复强调“”的思想.(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制,提高地位.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的态度。

(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的策略。

(2)加强管理:①在东突厥设,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②在西突厥设,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4)和亲:唐太宗派入藏与和亲.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

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到天竺取佛经。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问题1】唐太宗在位共23年,政绩突出,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试分析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本问题结合唐太宗的重要活动、“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说明,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他的反省能力及自我批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问题2】“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著名的治世之一。

试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提示: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

本问题在归纳要点时,借鉴了必修部分的部分内容。

把握本问题,有助于形成对封建治世局面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①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5: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5: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自主学习】1、唐朝“贞观之治”的表现:(依据教材内容归纳)(1)治国思想上:(2)用人策略上:(3)政治:(4)经济:(5)文化:(6)民族关系:(7)对外政策:▲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出现了“”的局面。

2、评价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在位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促使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阶段;(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特别是其晚年的自我反省,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和典范,对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唐太宗的统治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我检测】1、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3、“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西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③④4、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5、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学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导入·目标与要求了解唐太宗在用人、纳谏、轻徭薄赋、慎用刑法、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举措。

理解“贞观之治”。

认识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材·梳理与拓展知识点一登上政治舞台1.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并为其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战争胜利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3.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除掉政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为太子,626年,登上皇位。

知识点拨:判断“叛乱”或者“政变”的实质,关键是把握“叛乱”者或者“政变”者的阶级属性,同时也要考虑“叛乱”或者“政变”的背景和目的。

“玄武门之变”应当属于政变,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斗争。

但其进步作用却是使深谙治国之道的李世民被立为太子,这为唐初“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前提。

知识点二“贞观之治”1.实行清明的政治统治(1)措施:①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②“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④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结果:经过唐太宗的治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措施:①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

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630年,西北各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④与吐蕃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

(2)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加强对外交流(1)鼓励对外交往:①政府在六部下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唐太宗的文、修建学校、科举制度的发展等,展示唐太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4.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梳理】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1)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2)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3)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4)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5)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6)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1)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2)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原因(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③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进步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举措:(1)政治:①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②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③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的原则。

(2)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一、玄武门之变(阅读)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经过:略(☆注:如果要介绍政变经过,不可过分渲染太子恶毒,也不可过分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说明李世民诛杀同胞兄弟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结果)3、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

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word学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ADC 6~10 BBABA
二、非选择题
1一、(1)共识是:若是滥用民力,将会致使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全然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保护开辟不久的基业,幸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增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方法。

显现了社会安宁、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从与民休息边为苦役百姓。

(4)唐太宗的统治是成立在剥削和奴役农人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擅长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较轻。

取得必然业绩后,情形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便“贞观之治”如此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5.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其具体的治国方略、政பைடு நூலகம்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分享对唐太宗的已有认知,教师总结并补充,简要介绍唐太宗的生平及其在位期间的辉煌成就。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时期盛世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唐朝的繁荣,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军事扩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情节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不少于800字。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但请务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向家长、同学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唐太宗及其时代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治国方略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少于400字。

4选修四 第一单元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林雪乐)

4选修四 第一单元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林雪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乐清市翁洋二中林雪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

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被李渊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

(3)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登基。

[误区警示]“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2.原因(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重用太子谋士魏征。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深化理解]“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世为唐臣”。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表现(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2)宽容的宗教政策: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玄奘到天竺取佛经。

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知识点拨]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大度和宽容。

五、晚年的反省1.晚年的过失:鲜有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帝范》,反省过失;评价自己“功大过小”。

[知识点拨]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主题一“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角度表现前提唐统一全国,采取措施,提供了基础;隋亡为唐提供教训政治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法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用人:任用贤良,虚怀纳谏经济强调“存百姓”,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文化崇儒尊孔,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度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外交对外开放,增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材料一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材料三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资治通鉴》材料四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一、二、四均选自《贞观政要》(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实质问题?引用古人的话如何解释?(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客观上有何作用?(3)材料三反映的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4)结合材料四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

答案(1)人民群众的力量。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民本思想,重视农业。

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3)“任人唯贤”。

(4)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长久的统治。

歌谣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善纳谏吸取教训重人才兴国造福存百姓休养生息行均田轻徭薄赋慎用刑仁爱体现善科举文德永固主题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盛世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和谐: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开放外交: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制度创新: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影响深远。

材料一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言论节选材料二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

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

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

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

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治国思想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

(4)出现材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出现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3)唐太宗虚怀纳谏,实行开明政治。

(4)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

图示法理解唐太宗的历史作用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D.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答案 C解析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A.慎用刑法B.轻徭薄赋C.完善科举D.重视纳谏答案 C解析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3.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③加速了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联系④限制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4.如图是坐落在印度的玄奘塑像。

当年玄奘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这说明唐朝当时采取的对外政策是()A.重视与印度发展友好关系B.唐太宗崇佛C.唐太宗看重玄奘的个人才华D.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答案 D解析唐太宗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A、B、C表述都是片面的。

5.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

”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④修筑驰道,统一文字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④是秦始皇的活动,可直接排除,答案为A项。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仲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从材料二判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答案(1)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

史实: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的措施。

(2)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政策或措施: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等。

结果:出现了“贞观之治”。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根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要从材料信息出发,得出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第(3)问,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学思之窗】(教材第9页)1.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提示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拔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

但是李渊诸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

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2.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提示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白,要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地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任务。

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后者则提醒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帝王的骄纵思想。

【资料回放】(教材第12页)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晚年的唐太宗?提示表现了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为了能将国基与帝业稳固下去,他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生而总结出的为君之道,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修养,对国家、百姓的责任。

由此也可以说明唐太宗的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12页)一、本课测评1.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提示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