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课件第五单元第2课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探究七月革命以来民主与专制力量的斗争 阅读下列材料: 右图是反映 1830 年七月革命的画 作《自由引导人民》。它是德拉克洛 瓦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1831 年 5 月 1 日,这幅作品在巴黎 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 为此画写了赞美诗。1831 年,这幅 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被收起,官方的 理由是“太革命了”。后因时局变化,作品被还给了画家本人。
——拿破仑遗言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材料二 拿破仑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们所有人都伟 大。但上帝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 那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法国元帅贝尔纳多特 请回答: (1)拿破仑奉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什么?其“火种”产生 了哪些深远的历史影响? (2)拿破仑留下的“威名”主要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分析这种 威名与拿破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内在联系。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2.七月王朝的统治 (1)措施 ①七月王朝实行__君__主_立__宪__制_____。 ②颁布新宪法限制王权,扩大议会下院的权力,取消贵族特 权,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2)实质:维护资产阶级_金__融__贵__族_______的利益。 (3)结果:七月王朝面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反 对七月王朝的运动演变成为二月革命。 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1)1848 年__二__月_革__命_______胜利后,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宣布 实行共和政体,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资产阶级共和派通过了第二共和国宪法。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课件 课后习题 5.1 第1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 (1)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统治。代表工商业 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控制了立法议会。 (2)1792 年 9 月,瓦尔密大捷,极大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 (3)在人民压力下,经选举产生的国民公会取代了立法议会。 2.建立 (1)诞生:1792 年 9 月,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废除王权,宣布法兰西第一 共和国成立。 (2)巩固:1793 年,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法国民主力量在与 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1
2
3
4
5
1.1789 年 6 月 20 日,法国三级会议第三等级的代表在一个网球场举行 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明确表示不达到目的绝不解散。他们所要达到 的目的是( )
网球场宣誓 A.改变陈旧的表决方式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1.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王权成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2)思想先导:启蒙运动动摇了法国波旁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3)阶级矛盾:18 世纪末,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朽,出现严 重财政危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4)导火线:1789 年 5 月,三级会议召开。
课前预习导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7.1原始资料:宪章派的第二次请愿书
原始资料:宪章派的第二次请愿书请愿人举出下列事实证明……贵院并不是由全国人民选举出来的。
目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的人口约达二千六百万,而其中只有九十余万人有权投票选举代表,以制定法律,统治全民。
现行产生代表的办法不仅是极有限制的和不公平的,而且分配不均,它给予土地及金融利益以巨大势力,以致小本商贩和劳动阶级完全破产。
岐尔福德城区只有三千九百二十人,它与拥有三十万人口的塔顶草屋在国会中所占的席位相等。
伊芙善姆只有三千九百九十八人,它拥有和二十万人口的曼彻斯特同样数目的代表……这不过是举一两个例子以说明我国的代表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的现象。
威胁利诱、作伪舞弊、甚至扰乱治安在历届大选中层出不穷,个中情况最为贵族议员所熟知。
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千百万人民饥寒交迫,奄奄待毙;请愿人意识到贫穷是造成一切罪恶的主要原因,目睹对贫苦老迈、病弱的人们的供养如此恶劣不堪,实令人惊怖交集。
同时,我们深感愤懑,知悉贵院决定让济贫法继续实行,虽则无数惨痛的经验证明该项措施极不符合宪法精神,有悖基督教义,并且残酷地、致命地影响着工人们的薪给和本国臣民的生活。
请愿人希望贵院注意到千千万万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收支和那些相形之下对社会说不上有什么贡献的人所得有天渊之别;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被统治的人民受苦挨饿。
……请愿人本着应有的敬意与忠诚,愿把皇室的日入与一般工人作一比较。
请愿人知道女皇陛下每日收入一百六十四镑十七先令十便士供她自用,而无数劳工的家属据可靠的统计,每人每日只有三又四分之三便士生活费。
……请愿人又知道亚尔伯特亲王(维多利亚女皇之夫。
──译者)日入一百零四镑二先令,而千百万人民……每人每日只靠三便士过活。
汉诺威国王(维多利亚女皇之叔父,1837年承继威廉四世为汉诺威国王。
──译者)日入五十七镑十先令,而本国内无数纳税者每日的生活费只有二又四分之三便士,──这使请愿人十分惊讶……请愿人又获悉坎特伯雷大主教每日收入有五十二镑十先令之多,而千百万贫民每日收入不足两便士,靠这个数目来赡养家室,令人深感痛苦与遗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一、经济史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的内容,主要围绕经济史展开。
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指导未来。
1.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古代农业经济和古代手工业经济。
古代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则以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为主。
2. 近代中国经济史近代中国经济史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同时也开始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现代中国经济史现代中国经济史主要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主要是指16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经历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先导,逐步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洲的一场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使人类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2.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指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并发展的过程。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完善,资本积累和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特征。
3.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中垄断组织逐渐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三、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们学习经济史的重要内容。
1. 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2课文注释: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课文注释: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自幼聪颖异常,以“神童”闻名乡里,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
康有为在广州设馆讲学,梁启超闻而前往试探,被康有为的说教折服,遂投其门下,被引导走上维新之路,并逐步确立起维新思想。
在以后多年间,梁启超在维新宣传策动方面是一员健将,尤其是阐发民权思想更显卓异。
维新运动中,梁启超对民权思想即时有阐发。
他以资产阶级进化为理论根据,改造性地利用“公羊三世说”(这也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外装,阐说按照三世相演、循序以进的原则,当今历史必将进入人民为政之世,而兴民权就要设议院,就要广民智。
认为“权者生于智者”,“权之与智相倚也。
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当然,这一时期他所倡导的“民权”与“民主”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很大不同,他是要在实行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的前提下兴民权,因而提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
这样,所谓“兴民权”就有很大的间接性。
戊戍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海外,但其维新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弭,反而有新的发展,从其民权思想来看,更为旗帜鲜明,他所操办的《清议报》,甚至以“倡民权”为“独一无二之宗旨”。
这时他大力阐说“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批判长期的封建专制造成的奴隶思想意识,认为在以家为国的专制统治下,中国人“曾不知天地间有所谓民权二字”,几千年来在中国只有奴隶而无“国民”,应改变这种状况,国人要具“国民”的自觉性,树立权利义务观念。
这样,他的民权观显然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革命派的民主思想更为典型和深刻,相形之下,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免相形见绌,不过,两者之间并不是仅有抵悟,更有相通和共同之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4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
民国初年,继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之后,1917年7月1日又发生了清廷的复辟。
由于这次复辟是由封建军阀张勋一手制造的,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字绍轩,江西奉新人,1854年生。
1895年投靠袁世凯任管带,后任副将、总兵等职,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后,张勋率兵在南京残杀民众数千人,顽抗革命军,败后退至徐州一带。
清帝退位以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
为表示效忠清室,所部禁剪辫子,被称为“辫子兵”。
1913年,张勋积极协助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封张勋为定武上将军,任安徽都督兼长江巡阅使。
张勋遂移军北上,把定武军衙门、安徽都督府、长江巡阅使署都设在徐州。
袁世凯死后,张勋以徐州为据点,加紧了拥清复辟活动。
1916年6月,张勋邀7省军阀代表举行第一次徐州会议,自任7省“盟主”和“总指挥”,议决“尊重优待清室各项条件”;同年9月,又在徐州召开北洋各省代表开会,到会的有13省区督军代表,宣称组建“各省区联合会”,后被称为“督军团”。
在此期间,张勋还邀请复辟人物云集徐州密谋策划,康有为、梁启超等先后在徐州与其密谋达半年之久。
被北京政府通缉的“帝制犯”要人、北洋军阀的军人、政客、暗杀革命党人的凶手等都汇集徐州。
日本的政客田信夫、驻天津的日军司令石光真臣、“政治家”田中义一等都先后抵徐州与张勋会谈。
当时的北京政府大总统为黎元洪,但实权却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
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
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
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
因此,当黎、段争相拉拢张勋时,张勋却另有打算。
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拼凑实力,积极为复辟作准备。
1917年4月,段祺瑞为了达到对德宣战的目的,以“军事会议”名义,把各省督军招到北京,企图以用武力胁迫黎元洪和国会同意对德宣战,但被国会拒绝。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1课文注释:张之洞的《劝学篇》
课文注释:张之洞的《劝学篇》
撰成和刊行于维新运动走向高潮时的1898年春,计四万余字,包括二十四个分篇。
又分“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所谓“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本”是指维护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对此要坚决维护,不容动摇;“通”则是指诸如工商、学校、报馆等事,不必拘泥,可以灵活变通。
内、外篇即主要是从这两个不同方面来分别阐述的。
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等九个分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等十五个分篇。
全书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为核心观点。
所谓“旧学”是指《四书》、《五经》之类内容;所谓“新学”是指“西政、西艺、西史”之类内容,可见与“中体西用”中的“中学”与“西学”是基本对应的,所以,通常是把张之洞《劝学篇》的主旨用“中体西用”来概括,认为《劝学篇》集“中体西用”思想之大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4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护国运动是指以1915年底云南首义为发端的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捍卫中华民国的正义的、革命的运动。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加快步伐向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一步步向帝制接近,直至称帝。
1913年10月,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议员资格,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不能开会。
1914年1月,又将其余议员遣散回籍,象征民主政治的国会被彻底破坏。
1914年5月毁弃《临时约法》,另颁袁记《中华民国约法》。
年底又炮制《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可连选连任,并可确定继任人。
1915年5月9日,为寻找靠山,袁世凯又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以主权换取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
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其亲信杨度等6人成立筹安会,鼓吹恢复帝制。
12月11日,参政院(国会解散后成立的新机构,参政员多位清朝遗老和袁的亲信)上推戴书,“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12日,袁世凯申令接受帝位。
31 日,宣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元旦举行登极大典。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
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夏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军武装讨袁。
但因中华革命党提不出鲜明的政治纲领,一味单纯的军事冒险,无法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因而无法在反袁大潮中起主要作用。
进步党首领梁启超原为拥袁派,自袁世凯独裁专制,解散国会以来,他对袁世凯的一系列行径日益不满,并强烈反对袁世凯的复辟行径。
梁启超与其学生、云南都督蔡锷秘密会谈,并确定了一文一武两步反袁方案。
1915年8月21日,梁启超不顾枪弹威胁,在《大中华》杂志上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帝制。
文章发布,万众传颂,像一枚炸弹震动了全国,成为护国运动的序曲。
1915年11月7日,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蔡锷设计摆脱袁的监视,离开京津。
后绕道日本,于12月19日回到云南昆明。
是时,云南的部分军官和士兵,在中华革命党人吕志伊和原国民党将领李烈钧等人的策动下,正酝酿起兵讨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 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 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 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 济上、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补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管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 法大纲》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辛亥革命的影响》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辛亥革命的影响》课件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民主革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的政治转型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共和政治时代。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民主政治的迹象,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同时,辛亥革命结束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条件。
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使中国从此走上了共和道路。
虽然后来出现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冲突,但辛亥革命仍然是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起点。
二、经济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革命后,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大汉陆军章程》等一系列法规,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此外,辛亥革命也为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和经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中国迎来了更多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辛亥革命后的岁月里,中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和改善,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三、社会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辛亥革命结束了旧的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倡导平等、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观念。
这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辛亥革命带来了文化和思想的解放。
革命时期,新的思想观念和思潮开始涌现,包括推崇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这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和精神解放奠定了基础。
此外,辛亥革命也为中国社会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契机。
革命后,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得到实施,为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
这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看,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契机和基础。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中美建交的过程》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中美建交的过程》课件中美建交的过程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变。
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中美建交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Ⅰ. 背景介绍中美两国自建国以来就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交往和合作,但是双方关系长期处于紧张和对立状态。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关系才迎来重大变革。
Ⅱ. "尼克松访华"的开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标志着中美关系的重大突破。
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美建交的开始。
1. 访华背景美国在当时正面临与苏联对抗的冷战压力,而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已紧张到了极点。
因此,美国希望能够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以抗衡苏联。
2. 访问过程尼克松的访问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双方进行了多场会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访问期间,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Ⅲ. "正式建交"的里程碑经过尼克松访华后的一段时期,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并在1979年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 正式建交的背景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逐渐增多,而且双方都意识到保持对话和合作的重要性。
因此,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2. 建交过程1979年1月1日,美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正式承认中国政府是唯一合法的中国政府。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美建交的里程碑,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和深化。
Ⅳ. 建交后的发展中美建交后,双方关系逐渐发展壮大,并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1. 经济合作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逐渐加强,贸易额不断增长。
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在经贸领域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
2. 科技交流中美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密切。
双方开展了多个科研项目,共同解决各自国家面临的科技难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7.3课文注释: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课文注释: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提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并指出:“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在此之后,各根据地都按此原则,对原有政权组织进行了充实和调整。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为了实行三三制原则,王维舟等共产党员宣布退出候选人。
选举结果,在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林伯渠、徐特立等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了三分之一。
于是,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由党外人士白文焕递补。
在这次会上,林伯渠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开明士绅李鼎铭当选为副主席。
教育厅、建设厅、民政厅的厅长,也都吸收了进步或开明人士参加。
华北和华中各根据地也先后按三三制原则选出了各地的参议会和政府。
三三制的实行,使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3.3南京临时政府简介
南京临时政府简介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临时性内阁,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结束于同年3月12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创立民国,中原十二省纷纷宣布独立。
12月,十七省的代表齐聚上海,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文组织内阁,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不过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不是内阁制,而是总统制,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内阁参谋总长由黄兴兼任,负责一切军事事务。
1、基本简介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到11月,已有十五个省区宣告独立,相继建立了地方起义政权。
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各起义省区代表集会武昌,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提出在召集国民会议、颁布宪法之前,组织临时政府。
12月29日﹐各省代表又在南京开会,选举刚刚回国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代表汉、藏、蒙、回、满——当时的五大民族),并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在政府中,孙中山全权掌握军政大权,下设9位国务委员: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外交总长王宠慧,司法总长伍廷芳,财政总长陈锦涛,内务总长陈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
9名总长中只有陆军,外交,教育总长由同盟会员担任,其他六人由立宪派和旧官僚充任。
但孙中山采用“总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办法直接任命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次长多为青年革命党人。
如,蒋作宾为陆军次长,魏宸组为外交次长,居正为内务次长,马君武为实业次长,于右任为交通次长等,并任命胡汉民为总统府秘书长,黄兴兼任参谋总长,这样权利就集中在了革命党人手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1.2名词解释:主权在民
名词解释:主权在民也称“人民主权”。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
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法国卢梭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说明人类在出现私有财产以后,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们所拥有的自由、平等的自然权利便被破坏和践踏,于是缔结条约组成国家,而缔约者必须遵守契约,服从“公意”。
人民的公意在国家中表现为最高权力,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因而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主权属于人民。
卢梭的主权在民学说在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反动封建专制制度,赢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又把它写在了自己的宪法中,成为资产阶级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法国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规定:“整个主权的本源主要是寄托于国民。
”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也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或叫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但与西方学者见解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学者普遍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不是由社会契约产生出来的;国家的主权属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产生于统治阶级的意志,而非人们的“公意”。
对“人民主权”中“人民”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分歧。
西方学者认为国家之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是人民。
而社会主义国家学者认为只有享受民主的主体才是人民,人民这一概念在不同国家,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社会主义国家学者主张的人民主权,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理论的继承、改造和发展。
同样,人民主权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如苏联1936年《宪法》第3条规定,“苏联全部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行使之”。
我国现行《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古巴共和国《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古巴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劳动人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课标导航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知识梳理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1.背景经济:中世纪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1)政治:拥有世俗权力;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主宰。
(2)13世纪的意大利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反教会力量斗争激烈(3)神学家为了维护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必须协调教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
2.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的内容(1)国家观:君权神授(2)政体观: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3.思想特点:把宗教至上理论与理性哲学相结合(自然法则、古希腊哲学)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1.产生的背景(1)都铎王朝至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王权已经合并教权)(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3)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2.思想主张①“君权神授”②王权至上3.专制措施①压制议会②对人民横征暴敛③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4.结果:把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经济、政治、宗教等),导致王权和议会矛盾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案例剖析例题1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成为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A.阿奎那B.詹姆士一世C.王权D.基督教会【解析】解题关键是对于阶段特征的把握,中世纪的西欧应是基督教的天下。
答案:D例题2被称为“神学之王”、代表着西方中世纪神学思想发展顶峰的哲学家是()A.阿奎那B.彼德拉克C.詹姆士一世D.洛克【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对西欧中世纪神学家地位的认识与理解。
只有在对教材知识牢固记忆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答案:A亲身体验一.选择题1.下列标志着阿奎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作品是()A.《反异教大全》B.《神学大全》C.《论君主政治》D.《神学之王》2.“君权神圣”思想的内容不包括()A.国家是上帝的产物B.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C.议会无权限制王权D.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3.西欧近代早期君主专制统治形成的背景是()①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②王权力量的逐渐强大③西欧逐步进入封建社④教权与王权的斗争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④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成为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A.阿奎那B.詹姆士一世C.王权D.基督教会5.被称为“神学之王”、代表着西方中世纪神学思想发展顶峰的哲学家是()A.阿奎那B.彼德拉克C.詹姆士一世D.洛克二.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6.比较阿奎那宗教神学思想体系和詹姆士一世专制理论在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异同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课文注释:五大臣出洋
课文注释:五大臣出洋
1905年,清政府为“筹备立宪”,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先是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
9月24日,他们在北京正阳门车站登车出发时,遭到化装潜入车上的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袭击,吴樾本人牺牲,而五大臣中载泽、绍英两人受伤。
事发后出行之事暂时耽搁,不久调整派遣人员,除载泽、端方、戴鸿慈三人外,改派山东布政使(或说福建布政使)尚其享、顺天府丞李盛铎替代徐世昌和绍英二人,仍为五大臣,他们分两路出行,考察欧美诸多国家,1906年夏间回国(李盛铎留任驻比利时大臣)。
此行有关人员除了广泛参观考察外,还得到相关书籍数百种,据此和他们的访闻所得,辑成《列国政要》和《欧美政治要义》进呈清廷,以供其作“筹备立宪”的借鉴。
出洋五大臣中,除李盛铎思想比较开通外,其余几人本来对外域情况极少了解,这固然会影响其“考察”的实际成效,但通过这次出洋,思想也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刺激,有所进步,回来后一般都能站在赞同“立宪”的立场上来敦促清廷。
五大臣出洋,揭开了清朝“筹备立宪”的序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3-1美国 独立宣言课件5
中体现民 1.《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
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 思想。(重点)
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 2.《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
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 背景。(难点)
段。
《独立宣言》的发表
1.背景 (1) 理 论 基 础 : 欧 洲 启 蒙 思 想 中 的 “ 自 然 权 利”“社会契约”理论、“__主__权__在__民___”思想和三权 分立等学说。
对《独立宣言》的评价 1.进步性 (1)对美国:它宣告了__美__利__坚__合__众__国___的诞生,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__政__治__纲__领____的形式宣布了民主 共和国的原则。 (2)对世界 ①它宣布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马克思称之 为世界上“_第__一__个__人__权__宣__言__”。
1885 年自由女神像从法国运抵纽约港,安放在哈德逊 河口一个百米见方的小岛上。如今,她已成为了美国的 象征。那么《独立宣言》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的?《独 立宣言》阐述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 全面评价《独立宣言》?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本课 的学习。
●教法案例 1.关于“《独立宣言》的发表”一目的教学,应 将重点放在对《独立宣言》产生背景的介绍上,教学中 可采用全景式的、由远及近的解读,其中启蒙思想的介 绍应侧重教师的讲解分析,《常识》的掌握以学生自己 领会探究为主,可适当补充北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相 关材料。关于《独立宣言》产生的背景可归结为以下四 点:(1)启蒙思想是《独立宣言》的理论渊源;(2)英属 北美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是《独立宣言》 发表的内在动力;(3)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
②它推动了欧洲__反__封__建___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 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课件第七单元第1课 英国宪章运动
第七单元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课 英国宪章运动
第七单元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情境导入
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场运 动。列宁称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 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斯大林说它“曾经起了它的不小的历史作 用,并且激起了一部分统治阶级为着避免更 大的震撼而做了一些让步,实行了一些改良”。这次运动以 1836 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和 1837 年《人民宪章》的公布 为标志,因此被称为“宪章运动”。
[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 其发生原因。 (2)材料一的事件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回答该事件的历史影响。
[探究思路] 第(1)问注意图片注释中的“宪章派”,由此判断是宪章运动, 其发生的原因要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 其无政治权利的处境去分析。第(2)问需要结合宪章运动回答。 第(3)问从材料三中英国政府的让步等信息分析宪章运动对英 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特别提醒 《人民宪章》的要求并没有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的范畴。因此,宪章运动实质上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 帜下为争取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二、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 1.性质 (1)是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___普__选__权__利_____的 全国性政治运动。 (2)是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 (1)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①宪章运动提出的__政__治__纲__领______多次重现于后来高涨的工 人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自由党领袖罗素在十九世纪五 六十年代提出的改革议会法案也受到宪章运动的影响。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学习目标】识记:了解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基本内容理解:分析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运用: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重点难点:】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自主检测】一、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起源、产生原因、主要内容1.起源:古希腊城邦时期的民主制(奴隶社会性质)2.产生原因:①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②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引起资产阶级不满。
3.主要内容:天赋人权、分权制衡、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主要代表及思想主张(一)斯宾诺莎“天赋人权”思想、民主政体最优论1.背景(1) 经过尼德兰革命(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成立了荷兰共和国,摆脱西班牙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独立后的荷兰①迅速发展。
(2)荷兰仍面临②的外部威胁,内部存在③,④还统治着人们的头脑,阻碍了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急需在思想理论上反对封建神学专制统治,捍卫资产阶级利益。
2.内容(1)抨击和批判封建⑤,批判神学经典,主张哲学摆脱宗教的控制。
(2) ⑥是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基础(3)提出“⑦”,只有在民主政治中才能实现平等、自由。
3.影响(1)把⑧看作政治目的,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2)对后来西方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校对①资本主义②西班牙强权③封建残余势力④基督教神学⑤专制理论⑥人性论⑦政治的目的是自由⑧自由⑨政治思想(二)洛克权力分立思想、“社会契约”思想1.背景:英国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政治妥协2.目的: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3.内容(1)社会契约论:人民通过互相协议,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治社会和政府。
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当今社会契约的最完美体现,因而应当实行①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阿奎那的“君权神圣”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
洛克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封面书影”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提交《大抗议书》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
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
但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正是与英国传统交织在一起的。
在描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追溯英国的政治史传统,拉近了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联系性,避免了这两个时代之间的断裂在这场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光荣革命”。
素材图表:1588年,英国大败“无敌舰队”出猎时的查理一世;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文字:清教徒的主张;英国议员的要求;请愿书;《大抗议书》克伦威尔的统治;天主教和国教;第三单元 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基本框架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发表《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第2课 法国《人权宣言》波旁王朝统治与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的发布 第3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地位基本特点《独立宣言》提出了“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当时真正有权参与政治、实施“主权在民”的人也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穷苦白人、妇女、契约奴工以及黑奴等都被排除在外。
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直接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并为《人权宣言》提供了最重要的蓝本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前夕产生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该大纲的文本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它以法律形式体现废除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基本精神,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方案。
这和稍后诞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无一定内容上的相通性。
然而,前后这两个文件的具体针对性乃至性质又是不一样的。
前者最直接的目的是为民国新生政权提供章法依据和保障,后者在立意于用来限制袁世凯破坏共和制的同时,更具有长远意义上的国家根本大法性质。
史实《独立宣言》提出了“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原则,潘恩的《常识》;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内容,评价;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的腐朽与黑暗;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人权宣言》的发布和内容及评价;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南北议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及地位。
素材图表:富兰克林;潘恩;独立战争;杰斐逊;贝特;路易十四像及其狂妄言论;路易十五;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行乞的法国农民;伏尔泰;孟德斯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刊件;南北议和场所;袁世凯指使北京兵变。
文字:潘恩简历;“没有代表权,就不能征税”;杰斐逊简历;《独立宣言》的内容;《独立宣言》在中国的反响;三级会议;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法国国民大会法令;李大钊、陈独秀言论;《人权宣言》的内容;袁世凯指使北京兵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毛泽东的评价。
第四单元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第2课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第3课 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美国的政治体制基本特点英国《权利法案》是宪政史上重要的文献,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这部法案。
规定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都铎王朝以来形成的君主专制统治。
英国君主宪制的基本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主义传统,彻底抛弃了长期支配英国政治生活的“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和理论,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实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时代发展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颁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
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但也存在着阶级局限性。
史实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英国君主宪制的基本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实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时代发展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颁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
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素材图表:斯图亚特;温莎堡;撒切尔夫人;英国议会大厦;《邦联条例》封面;谢司起义;制宪会议;麦迪逊;1787年宪法;华盛顿告别词;奥康纳;文字:《权利法案》乔治一世的简历;华尔波尔简历;谢司起义;麦迪逊简历;总统任期;孙中山对三权分立的认识;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基本框架 第1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第2课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波旁王朝的复辟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第3课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基本特点18世纪末,以波旁王朝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三级会议的召开引发了法国大革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但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狂进攻,君主立宪派显得软弱无力,巴黎人民发动八月起义,囚禁了国王,推翻了君主政体,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推上统治地位。
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将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
面对内优外患的来峻形势,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将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克服了内外危机,但内部分化,被反对势力发动“热月政变”,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七月革命”爆发,建立的“七月王朝”后被巴黎人民发动“二月革命”所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波拿巴建立个人独裁并于1852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因对内独裁、对外战争被人民起义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1875年宪法,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得以确立。
史实 18世纪末,三级会议的召开引发了法国大革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巴黎人民发动八月起义,囚禁了国王,推翻了君主政体,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推上统治地位。
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将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
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将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克服了内外危机,但内部分化,被反对势力发动“热月政变”,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七月革命”爆发,建立的“七月王朝”后被巴黎人民发动“二月革命”所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波拿巴建立个人独裁并于1852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因对内独裁、对外战争被人民起义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1875年宪法,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得以确立。
素材图表:攻打巴士底狱;法国农民;三级会议;网球场宣誓;八月起义;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加冕;拿破仑入侵那不勒斯;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从俄国撤退;七月革命;普法战争;9月4日革命;文字:三级会议;《1791年宪法》路易十六外逃;介绍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孟得斯鸠论国家的政体;法国共和历法;恩格斯对拿破仑的评价;拿破仑法典;宴会运动;梯也尔评价拿破仑;恩格斯对法国共和派的评价;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基本特点地主阶级抵抗派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声呼唤,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
早期维新从洋务派中脱颖而出,最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图实现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尤为突出,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尤其激进,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的“三权分立”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五权分立”的方案。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举措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