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1.《大自然的声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大自然的声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大自然的声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大自然的声音》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言。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这篇课文以生动活泼、饶有童趣的语言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课文围绕第一自然段展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和动物3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丰富美妙。

课文结构严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2、能找到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描写大自然声音的词语的生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好,初次见面,老师想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请竖起耳朵听。

(播放音乐)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学一学这个声音吗?大自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一起去享受一次听觉盛宴。

2、板书课题二、把握文章脉络,厘清段落结构1、大家刚刚听到大自然的那些声音有什么感觉?“美妙”是一种什么感觉?预设:好听、动听、听到这种声音很开心2、作者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呢(出示第一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一起读。

3、课文围绕美妙都写了哪些声音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完成课后练习题。

相机指导:你是怎么找到的?预设:所有的句子都是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

这个句子就是这一段的关键句子,能够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4、课文先总的说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又从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美妙的风声、水声、动物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标签:&nbsp&nbsp部编版&nbsp&nbsp&nbsp&nbsp语文&nbsp&nbsp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1.激趣:(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们看看,你想说些什么?(生畅所欲言)2.导入:(出示古文《书戴嵩画牛》)这是大文豪苏轼写的一篇小古文,让我走进课文好好地读一读吧!设计意图:出示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任务,学法多样1.导学:通过上节课学习《伯牙鼓琴》,你学会了哪些学习小古文的方法?生1: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读通顺。

生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等多种方法,自学古文中的字词句,然后再了解古文的意思。

生3:要一边阅读一边质疑,并通过阅读、感悟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出示学习任务:(1)初读,读通读熟。

借助学习单自学字词,会写生字轴、锦、曝、矣。

(2)细读,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3)精读,质疑解难,读懂道理。

三、回读感知,体会表达1.组织学生开始10分钟的学习,教师做好指导。

2.小组汇报,针对共性问题,老师要逐一讲解。

3.引导学生细读,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汇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

4.精读,质疑解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戴嵩的画是正确的吗?还是牧童的话是正确的?要用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5.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6.总结:牧童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牛尾样子的,戴嵩是画家,画画要源于生活,而艺术往往也会高于生活,例如:齐白石的《虾》,梵高的《星空》就是再现想象的创作。

因此,牧童和戴嵩都可以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有层次、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21. 鸟语花香》教学设计1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21. 鸟语花香》教学设计1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21. 鸟语花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21. 鸟语花香》是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中的鸟和花,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鸟和花的图片,以及制作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大自然,对鸟和花有较高的兴趣。

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此外,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也各有不同,需要教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中的鸟和花,提高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3.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自然中的鸟和花,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手工制作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中的鸟和花,提高观察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过程,引导学生模仿和创新。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观察和创作心得。

4.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2.图片:各种鸟和花的图片3.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彩纸等4.设备:投影仪、电脑、画板、画架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鸟和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的过程,引导学生模仿和创新。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自然、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学设计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等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学设计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等

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92~93内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1.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体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1.简单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第21课《古诗三首 墨梅》(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1课《古诗三首 墨梅》(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背诵古诗导入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基础,而引导学生吟梅悟梅既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复习导入,提示学法1.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2导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二、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可先从解题入手,知晓相关信息;2.读诗句——让学生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古诗;3.明诗意——尝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梳理理解诗意的方法。

4.悟诗情——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三、导入课题揭题:梅花历来是诗人吟诵的对象。

王安石的《梅花》和《雪梅》你们还会背诵吗?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学习任务二:朗读诗句理解诗意【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一、学生自读感悟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乾坤(qián kūn)砚(yàn)池2.汇报对诗人的了解。

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解题:你们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3.资料补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仲仁的人。

一日,仲仁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二、学法运用,理解诗意1.导学: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古诗并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运动物体的位置》教学设计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运动物体的位置》教学设计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外出途中,你是怎样向他人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的?”,并提示学生准备材料:手表等。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揭示探究主题;指导学生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呈现了学生跳远过程的分解图,蜗牛在树叶上爬行、学生玩滑梯前后位置的对比图。指导学生描述物体在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并在描述物体位置变化时,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作为标准进行描述。活动二: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呈现了学生活动的场景图,其中一个学生站立作为参照物,另一个学生在做运动,第三名学生在标记运动学生某一时刻运动到的位置并测量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提示学生学会描述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活动三:描述两个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相对位置。呈现了两个学生进行赛跑的场景图,图中显示一个学生在前方奔跑,在她的右后方有一个学生正在追赶。指导学生学会用一个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描述另一个运动物体的位置。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学习使用现代化工具给自己定位。指导学生利用身边具有定位功能的现代化工具如手机等,给自己定位。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1.运动物体的位置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运动物体的位置》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位置与速度》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物体的位置如何准确描述等问题,以探索运动物体的位置为主线,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活动中,经历观察、测量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诗歌。

2.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1.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 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边长的√2倍”,进而引出√2是一个无理数的事实。
3.引出无理数:告诉学生,像√2这样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我们称之为无理数。从而导入新课——认识无理数。
(二)讲授新知
1.无理数的定义:详细讲解无理数的概念,强调无理数的不可度量性和无限不循环性。
-解释: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精确地表示为分数形式。
6.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和拓展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在于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7.持续评价,激励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反馈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无理数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环节,发现无理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运用数轴、几何图形等工具,将无理数与直观图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形结合思想。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解释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和联系。
-计算√9-√16,并说明结果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实际应用题: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是边长的√2倍,求该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
-估算圆的周长,已知半径为3cm,π取3.14。
-某同学在跑步时,以每秒√2米的速度匀速前进,求1分钟内跑过的距离。
3.拓展提升题:
-证明: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无理数,那么这个数本身也是无理数。
7.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无理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1、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了的?
7、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人物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8、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9、假如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练习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
10、练习读读戴嵩与牧童的对话,要读出牧童的天真质朴。
教学方法
讲读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朗读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பைடு நூலகம்导入新课。
1、教师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提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请同学自由发表看法。
(5)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记情况。(开火车、抢读、小组读、齐读、个别读等)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
2、同桌读课文,抽学生读课文。
3、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4、请生评价老师读的课文。
5、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由认记生字。
(4)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记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惭——愧
加偏旁识字:区——驱共——拱
换偏旁识字:沟——购绳——蝇渐——惭瑰——愧
看字型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联系生活识字:
“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
“购”,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粮食”。
教师可以适时范读。

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2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陶行知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预习:1、查阅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指出了旨在造就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

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创造宣言》(板题)。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检查预习情况1、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重点字词:中伤: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因理屈词穷而避开正题所说的推脱应付的话。

懦夫:软弱胆小的人。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

形容极端孤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指导:1、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读懂课文,概括段意。

2、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答: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

湘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21. 鸟语花香》教学设计

湘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21. 鸟语花香》教学设计

湘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21. 鸟语花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鸟语花香》是湘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鸟类和花卉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鸟类和花卉的图片、绘画技巧的介绍等,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于鸟类和花卉有一定的了解,但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们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有绘画基础,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欣赏鸟类和花卉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鸟类和花卉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描绘鸟类和花卉的基本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鸟类或花卉的绘画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鸟类和花卉的特点,以及如何处理绘画中的细节。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鸟类和花卉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和美感。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绘画鸟类和花卉的过程,讲解绘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方法。

3.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练习,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4.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合作,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鸟类和花卉的图片、绘画工具和材料、示范作品等。

2.学生准备:带好绘画工具和材料,提前观察鸟类和花卉,准备好绘画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鸟类和花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它们的美。

提问学生对鸟类和花卉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描绘鸟类和花卉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技巧,开始绘画鸟类或花卉。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塞下曲》优质课教学设计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塞下曲》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塞下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塞下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诗人将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不是初学古诗,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独立学习知识,并发现疑难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建议1.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注意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2.教师课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品词析句,在与同学交流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通过学生自己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教师适时点拨,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强化朗读,以理解促进朗读。

通过反复通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特色,读中悟情,体会人物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2.品读诗句,了解《塞下曲》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字卡、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1.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2.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词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单于、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

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通过之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搜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最后进行实验操作,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虽然呼吸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情,但是绝大多数同学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哪位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事实胜于雄辩,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的量是否增多了。
在开始制定实验方案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实验中要用到的一个实验器材:集气瓶。集气瓶:一种广口玻璃容器,瓶口平面磨砂,能跟毛玻璃保持严密接触,不易漏气。用于收集气体、装配洗气瓶和进行物质跟气体之间的反应。
10.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项目
表现良好
已能做到
继续努力
1.知道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以及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4.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目标确定
知识概念目标:
①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名称、呼吸的过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②知道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和假设。
②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比较与分析,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我们的生命活动需要呼吸。我们呼吸时要用到哪些器官呢?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①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让学生知道人体的呼吸器官,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②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指导学生猜想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得出结论;③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让学生交流保护呼吸器官的措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第三部分,查阅资料,了解吸烟对呼吸器官的危害,指导学生搜集吸烟对呼吸器官、对身体健康危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提炼、分享。

三年级语文上册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
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大自然的声音用书中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 呢?(板书:美妙)
2.同学们,我们听了风之曲水之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声 音真是太美妙了。那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呢?自己练习背一 背。
3.回顾第2—4自然段,发现每一段都围绕着第一句话在 写。
1.那让我们先去听听风之曲吧!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你们看,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在森林里演奏 着手风琴!那么风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请 同学们自由读读下文。
2.“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 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 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 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 大自然的威力”。
(1)这里用了四个“不一样”,不一样的树叶和不一样的 季节声音是不一样的,微风拂过和狂风吹起的声音又是不一样 的,通过对比展现风发出的声音不同。
(2)你能读好风的演奏吗?不同的风演奏的声音是不一样 的,读起来也有不同。
抓住“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来体会微风的温柔;“激 动”“力量”“威力”体会狂风的雄壮,从而感受到风声的美 妙。边指导边有感情朗读。
风、水、动物
2.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风、水和动物的声音的呢?下节课 咱们再一起学习!




教学预案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一一大自然。大自 然里有许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这些音乐家和歌 手将举行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是一一大自然 的声音。(学生齐读课题)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夜泊枫桥的孤寂和思念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和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每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每首诗,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词义解析:讲解生字词的词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诗句分析:分析每首诗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每首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每首诗的和关键诗句,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词三首》中的优美句子。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

3.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三首》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关键。

在导入《山居秋暝》时,可以展示一幅秋日山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

接着,可以讲述王维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从而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五下21《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下21《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逶”“迤”“磅”“岷”四个字,能借助工具书、联系整首诗正确理解“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在朗读中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在朗读中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难点: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学困生识、写、读的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在朗读中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21. 小树快快长》教学设计3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21. 小树快快长》教学设计3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21. 小树快快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21. 小树快快长》是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以故事形式呈现,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

但他们对于树木的生长过程认知较浅,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增强他们的美术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

2.运用绘画技巧表现树木的生长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绘画,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

3.分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故事课件:讲述小树生长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

2.图片课件:展示不同阶段的树木生长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3.视频课件:播放树木生长的视频,让学生更深入了解。

4.画纸、画笔、水彩等绘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小树生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树木的生长过程。

2.呈现(10分钟)展示树木不同阶段的生长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树木的生长变化。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绘画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动手绘画,尝试表现树木的生长过程。

教师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树木生长画面。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树木的生长过程及绘画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树木,绘制一幅树木生长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学习四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单元:生命离不开的绿色
板块: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综合学习四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和“漫步书林”一项欣赏内容。

活动目标:
1. 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的意识与能力。

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体验诗人借物抒情的情怀。

3. 继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口语交际,展示生活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表达能力的巩固。

活动策略: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打开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围绕本次话题畅所欲言。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创造的空间,将语文的学习引向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