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中介环节。
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的过程。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着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违法企业或个人交钱了事,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生态环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三)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淡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务员,都不能够树立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责进行了报复。
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忽略环境代价及资源利用情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深入分析生态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
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生心协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研究
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成为了广大人民关注的焦点。
但是,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究一下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的理解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义?生态建设是指优化环境、保护生态、提升生态质量的一系列行为。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科学规划和设计[1]。
生态建设是一种从其实现的角度出发,针对环境问题提出的解决途径和具体行为的框架,包括建设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它强调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人为中心,注重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境,坚持科学决策和创新驱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体系。
从以上理解可以看出,生态建设是一个行为和方法,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途径;而生态文明则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它能够指导和规范生态建设的过程和方法。
二、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在实践中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拥有良好的生态文明,也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换句话说,生态环境是文明进步的基础,没有好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态文明。
第二,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生态建设是指针对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正是这些措施实施起来,才能体现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和效果。
第三,生态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支持和引领。
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渐进治理,需要有强大的文明支持,推进其实践。
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观,才能指导和规范生态建设。
第四,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是一个发展的进程,它需要良好的生态建设作为支撑。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顺应应地利用自然,并逐渐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这一观点特别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山、多水、多风情、多民族的国家,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
如何保护好这片土地,建设好生态文明成为了时代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正是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所引领的。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污染,尽快建设起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
对于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实现,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还认为,自然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着力科研和技术创新,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使得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积淀社会力量是促成生态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政府需要通过税收、奖励等多种方式来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性与多维性,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质相结合,不仅是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方向性作用,更是对于全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指引。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强对生态政策的落实,加大对于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注重生态环境的传承性与稳定性,促进人间生态和平的建设。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携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常常将自然视为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
而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人们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蛮干蛮办,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的节律和周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保护自然。
保护自然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人们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
这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激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人主导自然”的发展理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从宏观层面上,要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支持和保障,鼓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转型;从微观层面上,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引导人们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文明格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鼓励人们保持生态智慧。
人们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遵循自然的节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着重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鼓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从生态自然观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小方面举例来说比如前段时间的雾霾天气,然而我们需要生态自然观来解决我国生态问题。
生态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关键字】: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表现越发严重,比如:人口增长的问题,自然资源消耗和短缺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
而当前,中国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等。
前段时间的华东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以及之前北京首都的雾霾天气都很能部分反映我国目前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生态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自然观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相反,在当代中国更显突出和严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美丽而脆弱的家园,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之全球变暖、气温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不仅影响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对后代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植物和动物等等,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避免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下:1. 空气污染空气是我们的呼吸之所在,保护好空气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提高车辆排放标准、优化工业结构,建成生态城市等都是有效手段。
2. 水污染水对生物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饮用水、农业灌溉水等特殊用途的水,过度污染则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污水处理、控制排放,保护水资源。
3. 土壤污染人类对土地的开发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从而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既影响了农业生产,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4. 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都属于污染源。
利用资源化、无害化、规范化的垃圾处理方式,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投入精力、加强管理。
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生态文明建设代表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习惯和公民行为,旨在打造可持续、低碳、高效的社会生态环境。
如下: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打造精神文化和生态环境“双优”的新农村。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先于生态农业理论提出,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安全等方面,探索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2. 绿色工业绿色工业是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概念,是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选择。
绿色工业强调生产活动的资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节能环保节能环保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是通过环保科技和节能科技的应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根基。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空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各种要素。
当我们谈到生态环境保护时,实际上是在努力减少人类活动对这些要素的破坏和污染。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这不仅会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还会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等手段来保护环境,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再比如,森林的乱砍滥伐会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调节功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我们需要采取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管理、打击非法采伐等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它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经济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
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
在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环保行为,追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减少个人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整个社会向生态文明迈进。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要
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
割的统一整体,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物质基础,不能无限开发和利用,必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实现可持续
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要求,注重建立健
全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制度,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
只有转变生产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循环
利用,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要求。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
这一自然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应该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我们要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机制,推动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生命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化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生态福祉。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共赢。
这一观念告诉我们,保护和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的国际规则制定和落实,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化进程。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倡导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有以下几点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的生产模式往往将自然作为“人利用”的对象,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保护自然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平衡。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生产模式往往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不顾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而非简单的单向影响。
传统的生态观念往往将自然环境视为被动的、被人类影响的对象,忽视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利益。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倡导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共赢。
生态问题具有普遍性、全球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与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挑战,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共赢。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生态观,它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类不应当将自然资源仅仅视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而应当将其视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应当保持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良好的生活品质。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力求在经济发展的保护好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生态系统的有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机相互联系的。
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也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推动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我们将生态保护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生态保护区面积,提高环境监管力度等,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有机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人类不能盲目地、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应该根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性,合理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长期以来重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较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压力加大。
从生态自然观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从生态自然观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遭遇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及意义。
以生态自然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0 引言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自然界及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它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看,自然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
任何一种微小的局部变化都在整体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可能引起整体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在人与环境的这个生物圈中,每一物种所具有的特性都是对某一特殊环节适应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它们只能在大的合作背景下,互相竞争和相互利用,在共同维护生命、维护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进化。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在党代表报告中独立成章,而且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被列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足见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也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
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
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武器。
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生态学的创始人亚历山大·冯·洪堡。
马克思吸收了洪堡的思想,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上,提出了独特的、以人类社会理性行为为前提和核心条件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生态问题是社会性问题;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态环境的质量;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赋权互动、相得益彰的关系。
其中主要思想包括:1. 生态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生态与生产关系的联系看作是内在的、相互作用的并且辩证的。
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通过变革经济结构、改变生产方式来实现。
2. 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只有把自己与自然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我们既保护自然环境,又适应人类社会的需求,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同繁荣。
3. 开发利用自然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开发利用自然母体的规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实行科学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我国自2012年以来,已经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的基本思想和总要求。
具体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路径包括:1.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形成自然的完整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合理开发”。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指必须以对象性、可持续性和历史唯物性为理论基础,认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圆融关系、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认识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活动之间互动关系,统领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统一、协调地指导社会生活的一种观点。
它既是理论观点,也是指导事务的思想观念。
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重要的启示,如下:一是主动调节自然关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根据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各种自然关系不可抗拒,必须以和谐关系完善、实施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把调节自然关系作为完善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环节,把自然关系的科学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自然关系的理性化调控,让自然关系的准确性达到我们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保护好人类的家园。
二是以“一致性、功能性、可持续性”为理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思想,其理念主要包括一致性、功能性、可持续性理念,即尊重自然规律,以良好的功能性为基础,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
因此,要综合运用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理念,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加强社会的科学性教育,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真正做到维护生态的有效保护。
三是创新生态经济观念,建立生态新经济体制。
根据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生态与经济密不可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及时破除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冲突,通过创新理念,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生态新经济体制,从而使经济持续地发展,促进社会持续的繁荣发展。
此外,还需要注重生态经济的量子化发展,目标是提升国民经济效率和收入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输出。
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研究第一章环境治理的定义和意义环境治理是指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对环境进行改善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为核心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
具体内容包括建立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构建生态优先的社会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绿色消费模式等。
第三章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环境治理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环境治理的目标。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章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1.技术限制: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但目前仍有很多技术方面的瓶颈需要突破。
2.资金紧缺: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资金来源和分配状况也不尽相同。
3.法律法规不完善:在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法律法规的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的环保法制和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少漏洞和问题。
第五章改善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和措施1.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创设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企业和个人能够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推广环保科技: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和推广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才,促进环保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动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3.建立环境友好型体系:从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入手,构建能够适应环境保护需要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技术和市场等系统,以适应现代环保要求,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六章结束语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我们必须认清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文档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的研究
在我国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本课题研究通过对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历史考察以及归纳总结,试图从恩格斯大量原著文本中充分挖掘他的生态自然观,以期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和研究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归纳总结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等。
本课题研究首先从社会条件和科学方法论依据两个方面对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进行了考察。
其次,通过对恩格斯著作文本的研究,概括出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第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研究了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最后,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福建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lI摘要ⅢYii■I舢8四0唧6四8m4Ⅲ3AbstractInourcountryshouldthe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construct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ofsocialbackground,theresearchofecologicalviewofnaturebyEngels,and■ summarizesthehistoryoforiginaltextfromEngelsinecologicalviewofhisfullexcavation,inorderguide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China,thus’ topromoting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TheresearchonMarxismmaterialisticdialectics,ecologicalviewofMarxistforguidingideology,digandresearchofecologicalenvironmentview.Engels,Thetopicresearchmethodcombiningtheorywithpracticeandsummarizestheanalysismethodanddeductivemethodofcombiningtheanalysisofhistoricalanalysisandlogicanalysis,themethodofcombiningthemethodofcomparison,andetc.TheresearchofsocialconditionsandfromtwoaspectsofscientificmethodologybasedonecologicalviewofEngelsWasinvestigated.Secondly,basedontheresearchandEnglestextsummarizedthebasicthoughtsoftheecologicalviewEngels,Third,fromtheperspectiv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icalcivilizationisstudied.Sustainabledevelopmentistheonlyhumanstoecologicalciviliza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isthehumanandthenature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odemcivilization,Finally,theecologicalviewofnatureasaguide,Engelsputforward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mainmeasures.Keywords:Engels,ecologicalviewofnature,andecologicalcivilizatio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II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_——_—目——__目_日;日—-—-_-—————_●_—--———————一IV中文文摘中文文摘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文明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一、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它集中反映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问题。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人类要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理念是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全面发展。
它要求我们必须承认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2.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积极防治各种污染,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监测,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
5. 倡导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主张发展循环经济,这对我国实行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应该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环保意识,增强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活动中去。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1. 引言1.1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是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这种观念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利用和低碳环保的理念,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等互惠的关系,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还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伦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理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的共同价值观。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建设中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这种观念的提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其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也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上。
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生态文明原则,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 正文2.1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环境保护则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旨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各地普遍存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峻形势,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倡导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传统发展模式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退化。
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改善空气质量、水质等方面的环境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
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
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得以存在和繁衍的基础,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人类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如水源、土壤肥力等,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生态平衡是指各种生物在某一区域内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状态,其中每个生物种群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果破坏了某个物种的数量或分布,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进而影响到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作者:林青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1期摘要:从生态学的概念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首先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解决的问题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做出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011—03一直以来,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高速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矛盾更是日益突出,并导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生态的破坏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构成重大威胁。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观点。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如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观(一)生态环境观的思想渊源1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
“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的。
生态学要求阻止毒化污染生物圈,反对核技术;要求阻止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发展良性的再生性生产,发展促进与环境相互依赖的技术,以从根本上保护人类的生存。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研究。
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用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力量,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它被扭曲为掠夺自然和剥削人的毁灭性力量。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既推进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又制约着人们对自然的全面认识和合理利用。
例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要想消灭因为资本主义的工业而带来的恶性循环,只有消灭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落后国家资源等情况。
同时,军备竞赛、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失望至极。
人们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难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直路。
这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便应运而生。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新兴流派之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派别较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具体观点比较一致的,主要有:1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虽然延缓了经济危机,但是却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日趋膨胀,超过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并导致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资本主义社会所倡导的消费主义,诱使人们大量消费,这势必加重自然界的负担,污染了环境,消耗了大量资源,造成生态失衡,引起环境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市场、消费不断扩张的“唯生产力论”是同生态合理性要求水火不相容的。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所谓“稳态”,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的长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状态。
这种“稳态”的经济模式既不损害生态系统,又能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既可防止异化和分裂人的存在的社会状态,又可防止不合理的过度生产和消费;既可彼此平等交往,又可同自然和谐一致。
它强调保护自然和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着想。
3生态危机已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左右了人们的消费,使其产生一种被强加的需要,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机,生态危机已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
因为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更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否定生态殖民主义,批判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发达国家残酷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甚至还把其当作垃圾场,这种作法不能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二、可持续发展观(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相互影响的结合体,也就是说,人类在发展中不仅追求经济效率,还应追求生态和谐及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辩论具有空前规模,但是世界仍然在按着不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是经济问题。
经济增长破坏了生态环境稳定的自然机制发展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同时生态危机又是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增长速度放慢、贫困增加、人的健康受损的长期趋势的原因。
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仍然停留在掠夺型经济的范围内,实际上不仅是在无偿地获得大自然的恩赐,而且是在不顾后果地破坏生物圈——人类生存的基础。
第二个是社会领域问题。
现在的社会经济制度导致了20世纪文明同自然界的冲突。
在20世纪最后10年间,穷人数量增加了5亿。
每个国家中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全世界中穷国与富国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一切意味着,全球的社会经济制度不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三个是人口危机和贫穷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富人的财富增多,穷人的孩子增多。
日益加重的人口危机导致人均可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减少,经济危机加深,而贫穷则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则又加剧了贫穷。
现代文明处于危机状态,其出路是向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方向转变。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是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各种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现在有许多人都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念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一)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来说,当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进程中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转型,就是要建构起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2003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真正积极地生存方式应是基于自然整体及其对生态平衡尊重的可持续性,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要走向全面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就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念和中国的生态实际相结合,认真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经济、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及增长方式和消费结构。
1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环境的观念保障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精神文明。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使全民认识到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引导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倡导绿色消费等,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科技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然而科技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又造成了资源供给的日益短缺与环境承载力的减退,而此两者也正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
因此我们要完成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而发展高水平的绿色科学技术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1)绿色科技的概念绿色科技,就是在从事科学技术应用和创新时,要着眼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人的健康。
它是一种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荣,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对生态环境没有损害的科学技术。
(2)我国发展绿色科技的对策第一,各级政府要把绿色科技研究纳入到同级政府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优先项目,给予特殊扶持,为绿色科技的开发研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绿色科技的发展。
第二,加强区域与流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废物再生与资源化利用、生态恢复重建和水土保持、生物多样化保护、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城镇建设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以及开发引用、推广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大力引进及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科技成果。
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举办绿色科技成果博览会、科技招商会,建立绿色科技项目交流市场,有效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
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绿色科技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实用技术,予以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四,制定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标准。
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产业标准,配合绿色产业优惠政策,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绿色技术是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剂,它既为人类发展经济、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能手段和技术手段,又能为人类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