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色谱实验室技巧
薄层色谱法实践技巧大总结
薄层色谱法实践技巧大总结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在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要想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掌握一些实践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总结一下薄层色谱法的实践技巧。
一、实验准备1、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等。
硅胶适用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氧化铝则对某些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在选择吸附剂时,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离目的来确定。
2、制备薄板可以购买商品化的预制薄板,也可以自己制备。
自制薄板时,将吸附剂与适量的黏合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混合均匀,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布在玻璃板上,然后在室温下晾干,活化备用。
3、选择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是影响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先尝试单一溶剂,如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等,如果分离效果不理想,再考虑混合溶剂。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或进行预实验来确定合适的展开剂。
4、样品的制备样品要尽可能纯净,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出现斑点拖尾现象。
二、点样技巧1、点样量点样量要适中,过多会导致斑点扩散、重叠,过少则可能检测不到。
通常,点样量在 1-10μL 之间。
2、点样方式可以使用微量注射器、毛细管或点样器进行点样。
点样时,要保持点样点的直径小于 5mm,且尽量集中,以保证分离效果。
3、点样位置点样位置距离薄板底边 15-2cm 为宜,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一般不少于 1cm,以避免斑点之间相互干扰。
三、展开技巧1、展开缸的准备展开缸要预先饱和,即将展开剂倒入展开缸中,盖上盖子,让缸内的气氛达到饱和状态。
这样可以减少边缘效应,提高分离效果。
2、展开方式可以采用上行展开、下行展开或水平展开等方式。
上行展开是最常用的方式,展开速度适中,分离效果较好。
3、展开距离展开距离一般为薄板长度的 3/4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会导致斑点扩散,过短则可能分离不完全。
有机化学实验中如何正确使用色谱分析技术
有机化学实验中如何正确使用色谱分析技术在有机化学实验中,色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手段。
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分离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并对其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然而,要想正确地使用色谱分析技术,我们需要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操作要点,并注意一些关键的细节。
接下来,让我们逐步深入地探讨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如何正确使用这一强大的技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色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色谱法的核心原理是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物质在通过色谱柱时,与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导致它们在柱中的移动速度有差异,最终实现分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色谱类型。
常见的色谱类型包括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
气相色谱适用于分析挥发性和热稳定性较好的化合物,而液相色谱则更适合分析那些沸点较高、热稳定性较差或者是大分子的化合物。
对于气相色谱,进样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进样量要准确控制,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进样口的温度也要设置得当,既要保证样品能够瞬间气化,又要避免样品分解。
在选择色谱柱时,要考虑柱子的固定相类型、长度和内径等参数。
不同的固定相对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液相色谱的操作相对复杂一些。
在进样前,需要对样品进行过滤和适当的稀释,以避免杂质堵塞色谱柱和影响分离效果。
流动相的选择至关重要,其组成、pH 值和流速都会对分离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液相色谱中还有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之分,需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来选择合适的分离模式。
无论是气相色谱还是液相色谱,检测器的选择都要根据样品的特点和分析的目的来确定。
常见的检测器有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紫外检测器(UV)等。
例如,FID 对含碳有机化合物有很高的灵敏度,而 UV 检测器则适用于具有紫外吸收的化合物。
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
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一、制备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一种有效分离和分析混合物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制药、化学、食品科学等。
制备色谱技术是在制备大量样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获得高纯度的目标化合物。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制备色谱技术及其操作方法。
1.柱层析法柱层析法是一种基于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的方法。
其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填料和溶剂体系。
(2)装填填料至柱内。
(3)平衡填料与进样溶液。
(4)进样。
(5)清洗柱子。
(6)逐步洗脱目标化合物。
(7)收集目标化合物。
(8)分析收集的物质。
2.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在薄层介质上进行的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分离高效等特点。
其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好薄层介质、样品溶解液和色谱槽。
(2)在薄层介质上均匀涂敷样品溶解液。
(3)把薄层介质放入色谱槽中,使之完全浸泡在流动相中。
(4)开始上升运动,让溶剂从底部上升至薄层介质上方。
(5)观察薄层介质上的色带。
(6)将色带切下并分析。
3.凝胶柱层析法凝胶柱层析法是一种利用孔洞大小和分布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技术。
其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凝胶和溶剂体系。
(2)将凝胶填充至柱内。
(3)平衡凝胶与进样溶液。
(4)进样。
(5)清洗柱子。
(6)逐步洗脱目标化合物。
(7)收集目标化合物。
(8)分析收集的物质。
二、制备色谱实验经验1.仔细选择合适的填料和溶剂体系,确保能够有效分离目标化合物。
2.对填充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研磨、筛选等,以提高分离效果。
3.在操作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实验室操作习惯,避免交叉污染和实验结果的失真。
4.在样品的处理和进样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操作,以免损坏设备和样品。
5.在制备色谱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流速和温度等操作条件,以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6.注意溶剂的选择和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总结:制备色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和提纯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
优化离子色谱仪实验条件的方法与技巧
优化离子色谱仪实验条件的方法与技巧离子色谱仪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用于分离和测定溶液中的离子化合物。
在实验过程中,优化离子色谱仪的实验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优化离子色谱仪实验条件的方法与技巧。
1. 选择合适的柱子离子色谱仪的柱子是实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不同的柱子具有不同的分离效果和选择性。
在选择柱子时,需要考虑待测离子的性质和分离的要求。
一般来说,强阴离子交换柱适用于分离阳离子,强阳离子交换柱适用于分离阴离子。
选择合适的柱子可以提高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
2. 调整流动相的组成流动相是离子色谱仪中的溶液,用于携带待测离子通过柱子。
调整流动相的组成可以改变离子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
一般来说,流动相的组成包括溶剂和缓冲剂。
溶剂的选择应考虑其溶解性、挥发性和毒性等因素。
缓冲剂的选择应考虑其缓冲能力和pH值。
调整流动相的组成可以优化离子的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
3. 优化流速和梯度程序流速是离子色谱仪中流动相通过柱子的速度。
流速的选择应根据离子的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较低的流速可以提高分离效果,但分析时间较长;较高的流速可以缩短分析时间,但分离效果可能降低。
梯度程序是指在分析过程中,流动相组成随时间变化的程序。
优化流速和梯度程序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4. 控制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是离子色谱仪中两个重要的实验参数。
温度的控制可以影响柱子的稳定性和分离效果。
一般来说,较低的温度可以提高分离效果,但分析时间较长;较高的温度可以缩短分析时间,但柱子的寿命可能降低。
压力的控制可以影响流动相的流速和分离效果。
控制温度和压力可以优化离子色谱仪的实验条件。
5. 定期维护和校准离子色谱仪是一种精密的仪器,需要定期维护和校准。
维护包括清洁柱子、更换流动相和检查仪器的各个部分等。
校准包括校准流速、温度和压力等。
定期维护和校准可以保证离子色谱仪的正常工作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色谱分析实用技术
色谱分析法包括: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
在色谱法中常用的固定相分为未改变固定相和表面改性固定相。
未改性固定相常见的有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硅藻土,淀粉等;表面改性固定相有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化学键合烷基),极性键合固定相(引入氨基,氰基,二羟基)等。
色谱法的显著特点是分离高效,灵敏度,分析速度快。
气相色谱法的主要不足之处是不适合热稳定性差,挥发性小的无知的分离分析
色谱法的核心部件是色谱柱,该部件决定了色谱分离性能的高低。
色谱定量方法有归一划法,外标法,内标法,校正因子定量
色谱峰越窄,理论塔板数越高,理论踏板高度九越小,柱效能就越高
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程序是样品从净化器进样,气话了的样品在色谱柱分离,分离后的各组分依次流经检测器,它将各组分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变化转换成电量变化,输出给记录仪。
色谱图,色谱峰,反响高效液相色谱法,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梯度洗脱,
毛细管柱色谱为什么要采用分流进样和安装尾吹装置?
分流进样:一般气相色谱的汽化室体积为0.25——2ml而毛细管色谱分离的氮气量只有0.5——2ml每分钟,载气将样品全部冲洗到色谱柱中需要0.25——4min这样会导致严重的峰展宽,影响分离效果,而且毛细管柱的住容量低,分流进样几个毫升的样品,用微量注射器无法准确进样,分流进样是为毛细管气相色谱进样阀门专门设计的。
flash制备色谱使用小技巧
flash制备色谱使用小技巧
在制备色谱时,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小技巧:
1. 选择适当的介质:使用合适的介质可以提高分离效果。
根据需要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确保它们在样品分子之间具有适当的亲疏水性差异。
2. 合理设计柱寿命:根据分析需求选择合适的柱寿命。
如果需要长时间运行,可以选择高耐用性的柱材料和固定相。
3. 柱温控制:柱温对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都有影响。
合理控制柱温可以提高分离效率并缩短分析时间。
注意柱温不要超过固定相的热稳定性极限。
4. 流速控制:选择适当的流速可以平衡分离效果和分析时间。
较低的流速有助于提高分离效果,但可能导致分析时间延长。
5. 样品预处理:对于复杂的样品,预处理可以帮助去除干扰物,提高分离效果。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前处理、萃取和衍生化等。
6. 注射技巧:正确的样品注射技巧对于得到准确的结果至关重要。
确保样品均匀注入柱,并避免气泡和杂质进入。
7. 负压控制:在柱前端设置适当的负压可以防止残留物污染柱子和检测器,并提高分离效果。
8. 合理选择检测器:根据分析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器。
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
化学检测器等。
9. 定期维护和校准设备:定期清洗和校准色谱设备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的分析结果。
10. 注意安全:在操作色谱时务必注意安全,遵循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这些小技巧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制备色谱并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实验室中的色谱分析正确操作色谱仪器的注意事项
实验室中的色谱分析正确操作色谱仪器的注意事项在实验室中进行色谱分析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技术,在正确操作色谱仪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一、样品准备在进行色谱分析前,首先需要准备样品。
样品的准备应遵循以下原则:1. 样品应具备足够的纯度和稳定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 样品需适当稀释,避免过浓的样品对仪器产生损坏或阻塞。
3. 样品应事先过滤,以去除悬浮物和杂质,保证分析的准确性。
二、仪器设置正确设置色谱仪器对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色谱分析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 检查仪器的各项参数是否合理,如流速范围、柱温控制等。
2. 确保色谱柱的合适型号和长度,不同的分析目的可能需要不同的柱子。
3. 定期校准色谱仪器,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保持色谱仪器的良好清洁状态,避免样品残留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三、进样操作正确的进样操作可以减少样品损失和仪器污染的风险,应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适当的进样器进行进样,选择合适的进样方式,如气相色谱的进样方式可以选择依次进行,而液相色谱则可选择直接进样或间接进样。
2. 样品进样前应进行混匀,以确保样品的均匀性。
3. 控制进样量的准确性,避免过量或过少的进样导致结果的失真。
4. 进样前检查和清洁进样针头,以避免交叉污染和样品残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柱温控制柱温的控制对于色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有重要影响,应注意以下事项:1. 根据样品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柱温控制方式,如等温或梯度柱温控制。
2. 控制柱温的稳定性,避免温度波动对结果的影响。
3. 注意柱后加热的情况,避免溶剂的挥发和柱子的冷凝。
五、检测器设置检测器的正确设置对于正确分析样品信号和获取准确结果至关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所用色谱柱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如紫外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
2. 检查检测器的参数设置是否合理,例如波长范围、增益等。
制备色谱梯度秘诀
制备色谱梯度秘诀
制备色谱梯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以下是一些制备色谱梯度的秘诀:
1. 确定目标:首先要明确分离的目标物质是什么,确定所需的分离度和纯度。
2. 选择适当的柱子和利用适当的检测方法:根据目标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柱子和检测方法,以确保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
3. 优化流动相条件:根据目标物质的性质和分离要求,优化流动相的成分和混合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4. 编制梯度方案:根据目标物质的特性和分离要求,编制合适的梯度方案。
梯度方案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或者阶梯状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5. 试运行和优化:在实际操作前,进行试运行和优化,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可以通过调整梯度时间、流速和流动相成分等来优化分离效果。
6. 调整检测条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检测条件,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7. 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条件和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是否满足分离要求。
8. 优化方法: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不断优化方法,改进分离效果和纯度。
9. 重复实验和验证:进行重复实验和验证,确保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10. 文献检索和借鉴: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定期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和借鉴,学习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技巧。
色谱质控技巧
色谱质控技巧色谱质控技巧是在色谱分析中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手段。
色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定量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
在进行色谱分析时,如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了关键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色谱质控技巧,包括内标法、外标法、质谱联用和校正曲线方法。
首先,内标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质控技巧。
内标物是在样品中添加的一种已知浓度的化合物,其性质与目标分析物相似。
通过内标物的添加,可以减小样品制备过程中的误差,并对分析过程中的色谱峰面积进行校正,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内标法广泛应用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分析方法中。
其次,外标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色谱质控技巧。
外标法是在分析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通过测定标准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标准曲线,再根据待测样品的峰面积或峰高,通过标准曲线确定待测样品中目标分析物的浓度。
外标法适用于各种色谱分析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标准曲线的建立和样品制备过程中的误差控制。
质谱联用是一种先进的色谱质控技巧。
质谱联用将质谱仪与色谱仪相结合,通过质谱仪对色谱峰进行质谱分析,可以确定色谱峰的组成和结构,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谱联用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分析、食品分析等领域,其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使其成为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最后,校正曲线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质控技巧。
校正曲线方法是通过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建立标准曲线,再根据待测样品的峰面积或峰高与标准曲线之间的关系,确定待测样品中目标分析物的浓度。
校正曲线方法适用于各种色谱分析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标准曲线的建立和浓度范围的选择。
综上所述,色谱质控技巧在色谱分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标法、外标法、质谱联用和校正曲线方法是常用的色谱质控技巧,它们能够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色谱分析时,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质控技巧,并注意质控样品的制备和实验条件的控制,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化学分析中的色谱技术使用技巧
化学分析中的色谱技术使用技巧色谱技术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分离和检测方法,其原理是根据不同物质在固定相或液态相中的亲和性差异来分离混合物。
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生命科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
在进行色谱分析时,有一些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重点介绍色谱技术的使用技巧,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样品的制备在进行色谱分析之前,需要对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的制备处理,以确保样品的纯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样品制备方法包括提取、浓缩、溶解等。
样品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破坏待测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否则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选择适当的色谱柱色谱柱是色谱技术中的核心部件,对色谱分离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适当的色谱柱可以提高色谱分离的效率和灵敏度。
在选择色谱柱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分离的要求和分析的目的等因素。
3.优化色谱条件在进行色谱分析时,需要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分离的分辨率。
色谱条件包括流动相、柱温、流速、检测器灵敏度等。
通过逐步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找到最佳的色谱条件。
4.校准检测器检测器是色谱技术中用来检测待测物质的关键设备,其灵敏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在进行色谱分析之前,需要对检测器进行校准和调试,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准确检测。
5.质量控制在进行色谱分析时,需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质量控制包括标定标准溶液、进行质量控制样品的检测、定期维护和校准设备等方面。
6.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在色谱分析结束之后,需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和结果。
数据处理包括峰识别、积分和峰面积的计算等。
结果分析需要考虑到色谱条件、样品制备方法等因素,并与标准方法进行比对,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实验记录和报告在进行色谱分析时,需要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和关键数据,以便日后查阅和追溯。
实验记录需要包括样品信息、色谱条件、数据处理结果等内容。
色谱检测常用技巧精选
色谱检测常用技巧精选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淌速度,削减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自然化合物的分别,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削减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约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聚),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需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供应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殊是在简单分解的样品的分别中适用。
压力不行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别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一般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别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应当是又粗又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减小了分别难度。
试想假如柱子10 cm,而样品层只有2 cm,那么分别难度可想而知,唯恐要用很低极性溶剂渐渐冲了。
假如样品层有0.5 cm,那么各组分就比较简单得到完全分别了。
当然采纳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或许就不算什么了(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可减小了部分铺张)。
现在常见的柱子径高比一般为 1:5~10,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40倍,选择时要详细分析。
假如所需组分和杂质比较简单分开(是指所需组分 Rf 在0.2~0.4,杂质相差0.1 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 mg样品,用50px×500px柱子);假如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可以增加柱子直径,比如用 75px 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极性等。
薄层色谱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7. 手工铺制的板子常用的有:硅胶G板和硅胶CMC-Na板。前者是煅石膏(石膏经140℃烘烤3—4小时)与硅胶按1—1.3:10混合均匀。每份硅胶G加水2—3份调成糊状,即可使用。后者的操作各位大虾已有论述。
8. 如果你铺板目的是做分析用的话,肯定得很仔细用心;如果仅是天然药化那种粗略检查过柱子得到的馏分纯度,那就没有必要这么复杂了,也就是说速度可以快点,板的要求也没有必要这么高;
15. 当展开剂极性差别很大时,特别是极性大的成分所占比例很小时,往往会出现溶剂脱混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槽 饱和与不饱和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薄层板上往往会出现类似分层的现象,所以只有换展开系统来调整。
16. 甲醇用量较小,而甲醇又易挥发,容易产生边缘效应,要特别注意展开剂的平衡和层析缸的密封。
14. 展开剂的选择(分离单体):
(1)粗分,也就是当你的样品极性范围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极性较小的流动相。然后将前沿、原点以及前沿及原点间的硅胶分别刮下,提取。这样,样品就被分为几个部分,而各个部分的极性相差也比较小了。然后
再将这几部分分别进行下面的细分TLC 。
40. 制备CMC-Na时,我的方法是将CMC-Na加入沸腾的水中,慢加快搅,防止成团,完全溶解之后,自然沉降或者是抽滤(建议不用滤纸,太慢了,脱脂棉是个不错的选择)。
41. 对于CMC-Na溶液的配置,我认为最好提前几日配好,放置再用。配置时可用超声分散,对少量没有立即溶解的,放置后会逐渐消失。
薄层层析(TLC)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1. 药典: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事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色谱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色谱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1.开机前先检查氮气瓶总压力表:示值等于或接近1MPa的更换氮气;分压力表示数是否在0.4kpa-0.5kpa,不在此范围内可能存在漏气情况。
通过调节分流阀,使压力表A示数约为0.08mpa,压力表B示数约为0.06mpa;2.刚开机时将柱温设为200℃,进样器A150℃,检测器A200℃,进样器B200℃,检测器250℃,保持1min,可将进样器中冷凝水驱走;3.点火时可将H2阀加大到5-6圈,点火后烧1-2分钟再减少至4圈;4.单一溶剂使用面积归一法,混合溶剂使用校正面积归一法;5.稀释剂分析选择溶剂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初始时间4min,升温数量6℃/min,终止温度100℃,按,终止温度200℃,终止时间6min;6.在线工作站打开步骤:①打开工作站,通道1②方法→采样控制→采样结束时间:22min→文件保存方式:手动方式→点击采用③数据采集→零点校正→开始采集;7.加水,更换氮气、硅胶、分子筛、活性炭、进样垫、衬管等等消耗品在开机前完成。
8.氢气发生器使用煮沸冷却的水即可,碱液每半年更新重配一次;9.色谱开机点火后至进第一针样前,走一空针,消除柱内残留杂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10.色谱柱必须置于柱架上,毛细管柱任何部分都不能接触柱箱壁;11.拆卸下来的柱子较长时间接触空气,在下一次使用之前,最好以较低的初始温度程序升温至最高使用温度老化2~3次。
注意按毛细管柱厂家说明的最高使用温度以下使用;12.氮气的纯度要求在99.999%以上;气体不能用尽即压力不能小于1MPa;13.空气须通过活性炭净化以去除气体中的微量烃类;14.在柱箱升温前一定要先通载气,在柱箱冷却后方能关载气;15.防止氢气泄露,在未接色谱柱和柱试漏之前,切勿接通氢气,拆卸色谱柱之前一定要先关闭氢气,使用双气路的仪器,如仅用一个FID工作,务必要将不用的气路的出口用螺丝封堵好,通氢气后,在排出气路中残余气体后,应及时点火,并保证火焰是点着的;16.保证完全出峰后过5min再停止采集,防止高沸点杂质未检出;17.如果谱图同平时的保留时间区别较大,可加入相应标准试剂混合后进样定性,峰重叠为相同组分;18.为防止固定液被氧化和杂质进入,不用的柱子两端应该封好(可用废旧的进样垫)并做好连接方向的标记;19.一般柱的寿命与它的使用温度成反比,尽量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程序升温到最高温度所维持的时间越短对柱的寿命影响越小;20.避免重复使用进样垫,定期更换进样垫,定期更换和清洗玻璃衬管;21.色谱柱老化的目的就是使涂层固定相中的低沸点物质挥发干净,使得固定液分配得比较均匀;22.一般采用升温老化,即从室温程序升温到最高温度,并在高温段保持数小时;23.新色谱柱含有溶剂和高沸点物质,旧柱长时间未用,都需要老化除去残留溶剂,新柱老化时,最好不要连接检测器,防止污染检测器;24.色谱气管拆卸后一段时间不用,使用塑料薄膜遮盖后再用胶带粘贴,防止杂质污染,但不可用胶带直接粘贴气管防止胶和溶剂的污染;25.FID定期检查压力和流量数值、喷嘴清洁程度;26.FID操作需要防止烫伤,检测器温度务必在120度以上才能点火;检测器要高于柱温20-50度,防水冷凝;27.气化室温度一般比柱温高30-70℃,或比样品组分中最高沸点高30-50℃;28.游离TDI、HDI色谱老化后进一针纯TDI,以确保色谱柱快速达到饱和;29.进样速度必须很快,一般进样整个过程的时间应在1S内;30.进样时间过长会使色谱峰峰宽变宽、峰高降低、柱效变差。
在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注意事项
在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注意事项
1.仪器准备:确保气相色谱仪的各个部件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比如气源、检测器、进样口等。
检查仪器的漏气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整。
2.样品准备:样品的准备是分析的关键。
样品应该被适当地处理和准备,以确保其纯度和稳定性。
避免使用可能在中国是敏感的化合物作为样品。
3.良好的实验室环境:气相色谱分析需要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避免有强烈的挥发性物质或异味的环境。
确保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4.气相色谱柱的选择:根据分析的目标和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气相色谱柱。
柱的选择应考虑到分离效果、分析时间和柱的耐久性等因素。
5.进样量控制:进样量的大小对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
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要求确定适当的进样量,并进行精确的控制。
6.良好的色谱条件:选择合适的色谱条件,包括流动相的组成、流速、柱温等。
这些条件应根据样品的特性和分析目标进行优化,并确保分析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7.数据处理和解释:在分析结束后,对得到的色谱图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
使用合适的软件进行峰识别、峰面积计算和结果分析,以获取准确的分析结果。
1实验室色谱操作技术汇总
实验室色谱技术汇总展开剂的选择一种简单的办法是根据产物的溶解性选择极性最强的溶剂(如醇类,乙氰等),再根据实际展开的情况慢慢加入极性弱的溶剂(如四氯化碳、石油醚、二氯甲烷等)调节体系的极性。
以得到最好的展开效果。
PE(60-90)EtAc/PE=1:2EtAc/PE/AcOH=15:5:1EtAc/AcOH/n-Butanol/H2O=2:1:1:1两个常用体系: 环已烷/丙酮;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甲醇/吡啶/水;甲醇/水/正丁醇/醋酸。
氨基酸都有专用的展开剂,常用的是丁醇/水;丁醇/醋酸/水;二氯甲烷/甲醇,再加酸碱调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甲醇:氯仿对于胺类比较好。
正己烷/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常为10:1);石油醚/丙酮。
拖尾时可以滴加两滴三乙胺。
但过柱最好不用三乙胺,可以添加1%的二乙胺,这样有利于馏分收集后的浓缩和送谱。
如果用三乙胺,送nmr可见三乙胺的残留。
同理,可能的情况下最好用甲酸代替乙酸。
首先,选一种易溶你产品的一种不溶的;接着,按照溶:不溶=1:2的比例配比,看一下其展开的情况; 太高就减少溶的比例,太低就减少不溶的比例!这样正常情况下时可行的!对于一个未知化合物极性判断,首先用氯仿打底,再根据化合物的极性、第二溶剂的极性、RF值等来考察配比及溶剂种类,选择溶剂的原则是:便宜,安全,环保。
所以混合溶剂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部分文献中的正己烷,价格高,除非极性很小的化合物用到,一般将其排出常用试剂范围外。
二氯甲烷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夏天的时候二氯甲烷柱子里经常会产生气泡。
甲醇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应经过后继处理,比如重结晶等才能做波谱分析。
实验室常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商品,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比较低。
经常要对溶剂重蒸。
如果试剂过原料可以免去这一步。
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能节省部分经费。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由于石油醚的挥发性大于乙酸乙酯,旋蒸时会导致混合溶剂极性变大。
使用气相色谱的注意事项
使用气相色谱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气相色谱仪(GC)进行分析时,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1.样品准备:样品的准备非常重要,确保样品的纯度和适当的溶解度。
净化样品和溶剂选择必须与分析的目标相符。
避免样品的污染和杂质的存在,可以通过过滤、洗涤和提取等方法来净化样品。
2.良好的装填样品:GC需要将样品注入柱中进行分离,因此装填样品到注射器时要准确和准确。
注意不要引入气泡,避免过量或不足的样品进入柱。
3.选择适当的柱:根据分析需求选择适合的柱,包括柱长度、内径、填料类型和目标分离特性等。
确保柱的状态良好,不受损坏或污染。
4.气体选择:选择适当的载气(流动相)和检测气体,确保其纯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载气有氮气、氢气和氦气等。
在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性,确保仪器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5.良好的分离条件:调节温度和流速等分离参数以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
不同的分析物可能需要不同的温度梯度和流速设置。
6.标准品和校准曲线:使用适当的标准品校准GC仪器,并建立校准曲线以进行定量分析。
校准曲线应涵盖分析物的范围,并在分析样品之前进行验证。
7.保持仪器干净:保持仪器的干净和整洁,及时清洁和更换附件,如注射器、柱和检测器等。
避免杂质的残留和交叉污染。
8.数据分析和解释:确保正确地记录和分析GC数据。
根据分析目标和校准曲线,正确解释峰的出现和相对峰面积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以上是使用气相色谱的一些常见注意事项。
正确操作和良好实验室技巧是确保精确、可靠的分析结果的关键。
色谱操作规程
色谱操作规程色谱操作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用于分离和鉴定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为了保证色谱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一些基本的操作规程应当被遵守。
以下是关于色谱操作的一些基本规程。
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色谱分析前,应检查色谱仪及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和供气、供液等条件是否正常。
检查色谱柱是否安装牢固、是否干净,确保进样器和检测器的连接正确。
2. 样品制备将待分析的样品按照要求进行制备,确保样品的纯度和浓度符合实验要求。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前处理步骤,如萃取、浓缩和纯化等。
3. 进样将制备好的样品以适当的方式进样到色谱仪中。
通常情况下,采用气相色谱时,可以使用自动进样器,而液相色谱通常需要手动进样。
进样量应符合仪器和柱子的要求,避免过量或过少的进样量对结果的影响。
4. 色谱条件设置根据分析目的和样品性质,设置适当的色谱条件,包括流动相的组成与流速、柱温、检测器灵敏度等。
在设定流动相组成时,需要预先做一定的优化试验来确定最佳的分离条件。
5. 记录数据在进行色谱分析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各种数据,包括进样量、进样时间、运行时间、峰面积等信息。
同时,应标明样品编号、实验日期和操作人员的姓名等标记,以便日后查阅和比较分析结果。
6. 分离过程监控在进行色谱分离时应密切关注色谱图的变化,特别是目标化合物的出现和峰形的对称性。
如有需要,可以对流动相组成、流速等条件进行微调,以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7. 检测器选择和设置根据分析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并按照要求进行设置。
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设置检测器灵敏度和零点位置,确保可以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
8. 结果分析与判读对得到的色谱结果进行分析和判读,可以通过比对标准品或者参考文献中的数据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色谱方法可能对同一化合物的分离效果和峰形有所差异,因此要谨慎进行结构和含量的判定。
9. 实验后清洁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色谱柱、进样器和检测器等设备,保持其干净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色谱分析技巧的使用技巧
色谱分析技巧的使用技巧色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
它通过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然而,色谱分析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它需要熟练的操作和一定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色谱分析技巧的使用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分析方法。
一、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制备是色谱分析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分析结果。
在进行色谱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将样品制备成适合色谱分析的形式。
对于液相色谱分析,通常需要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进行过滤以去除杂质。
对于气相色谱分析,样品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如固相微萃取或热脱附等。
此外,样品的浓度也需要适当调整,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二、色谱柱的选择色谱柱是色谱分析的核心部分,其选择对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
在选择色谱柱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分析目的和分析条件等因素。
例如,对于极性物质的分析,可以选择反相色谱柱;而对于非极性物质的分析,则可以选择正相色谱柱。
此外,还可以根据样品的分子量、极性、熔点等特性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正确选择色谱柱可以提高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三、流动相的优化流动相是色谱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到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
在进行色谱分析之前,需要对流动相进行优化。
优化流动相的方法有很多,如调整溶剂的组成、改变流速、添加缓冲剂等。
通过优化流动相,可以改善峰形、增强信号强度,并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检测器的选择和调节检测器是色谱分析中的关键设备,它用于检测分离出的组分并产生相应的信号。
在选择检测器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分析目的和分析条件等因素。
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
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可以提高信号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还需要对检测器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校准,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准确检测。
五、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色谱分析的最后一步,它们对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判断起着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4 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呜呜,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5 最后的处理。
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溶剂的选择。
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
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
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
3 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2 加样。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关于操作问题。
1 装柱。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