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
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振青,浙江东阳人,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899年他只有14岁就考中秀才。
邵飘萍(1886年-1926年),浙江东阳人。
烈士,因直言敢谏开罪直奉军阀,于1926年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
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邵飘萍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为振青,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
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
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后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
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2年在《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序言中,提出:“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等进步主张。
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
[1]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杀害。
1949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2]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
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历史趣闻邵飘萍是谁?邵飘萍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邵飘萍是谁?邵飘萍怎么死的
导语: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
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邵飘萍怎么死的?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
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
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后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
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2年在《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序言中,提出:“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等进步主张。
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历史趣谈:后人忆民国报人邵飘萍 因历数张作霖罪状被枪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后人忆民国报人邵飘萍因历数张作霖罪状被枪杀导语: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断发表报道、时评,历数奉系军阀张作霖罪状,对社会舆论产生极大影响,推动了北方民众反日、反张运动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断发表报道、时评,历数奉系军阀张作霖罪状,对社会舆论产生极大影响,推动了北方民众反日、反张运动。
这让张非常难堪,发誓打进北京城就要枪毙邵飘萍。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京上小学。
其时,母亲去世,父亲工作忙,就把我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
周末,我便去外婆家。
外婆待我很好。
一年寒冬,我的双手冻得红肿,握笔也困难,外婆为我涂上冻疮膏,还给我买了件大棉袄,让我把双手揣到袖筒里就暖和了。
那件大棉袄,直到我上初中还穿着。
我最喜欢听外婆讲故事了。
很多有趣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淌,渐渐地淡忘了,唯独她与外公的故事,在我生命的长河里,留下永恒的记忆。
外婆名叫汤修慧,是苏州人。
其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
为了谋生,父亲带着她在金华的游坊巷,开了家小小的照相馆。
其时,外公邵飘萍在金华中学堂执教,常去照相馆,他们逐渐熟悉。
后外婆赴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彼此书来信往,情投意合,结为连理。
1912年,外公主编《汉民日报》,因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被捕入狱,经外婆及亲友多方营救,出狱后东渡日本,组建东京通讯社,给国内写评论。
他十分惦记外婆,书赠两首七律:六和塔高接云霄,飞度登临伴阿娇。
最是可憎三眼佛,至今触绪便魂销。
人生悲乐忿青常,才说欢娱又断肠。
塔上佛前私语后,归来别去太匆忙。
1916年,外公回国,被聘为《申报》驻京特派员,组建新闻编译社,在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开讲新闻采访课,创办了《京报》。
其间,生活常识分享。
近代以身殉职的新闻记者邵飘萍
役、百姓,无不乐与为友。在交往中他又因人而施,把握分寸,
“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他是一个时刻都生活在
角色中的记者。
邵飘萍还是一个新闻改革的志士。他对于我国报纸常常不得
不取材于路透社等一两家外国通讯社而“颇以为耻”,在爱国之
今日为个人利害观念发挥尽致之时期”,“总统、阁员、督军、
省长皆可以不正当之手段取之;叛国大罪,害民重辟皆可以不正
当之手段免之”。
他办的《京报》具有浓烈的火药味,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面
前态度十分鲜明,向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射出的是束束锋利的响
箭。如“五卅惨案”发生后,《京报》不惜巨资,连续发了3次
邵飘萍是时代的弄潮儿,他的笔录下了历史的风云。但因为
他的思想基本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范畴,使他对资产阶级的法
律抱有幻想,对工人罢工存在着模糊认识,也曾流露出和平主义
情绪。
邵飘萍在尊重和探索当时社会条件下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基
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采访思想。提倡通讯社。1916
年回国后任《时事新报》主笔。1918年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同
年又创办《京报》并任社长。1920年后,在《京报》上宣传马克
思主义,赞颂苏联十月革命。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
他积极支持群众反帝反军阀斗争。同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
特刊,邵飘萍亲自撰写20多篇评论,揭示了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喊出了“‘打倒外国
强盗’帝国主义”的口号。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京
报》持续报道了1个月,并再次发行《京报特刊》。《特刊》写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1.蔡和森:蔡和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报刊编辑和出版家。
他曾任《救国公报》、《新民日报》等报纸的主笔和编辑,并在报刊活动中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改革。
他以批判坚守封建主义和专制思想而著称,致力于倡导现代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为新文化运动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瞿秋白: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位重要的报刊活动家。
他在《群众》等刊物中发表众多政治理论文章,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瞿秋白的文章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了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的思想觉醒和积极行动。
3.恽代英: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也参与了报刊活动。
恽代英为组织刊物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在《新青年》、《遵义会议纪要》等刊物的撰写和编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理念,鼓舞士气,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萧楚女:萧楚女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她在《觉悟》和《中国妇女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众多呼吁妇女解放和平等权益的文章。
她倡导女性平等和妇女参与社会进步,通过她的报刊活动为中国妇女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5.邵飘萍:邵飘萍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和编辑,她积极参与革命报刊的写作和编辑工作。
邵飘萍以其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教育观念深受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喜爱。
她关注儿童的成长与教育,通过报刊活动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儿童文学和革命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人物在报刊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贡献,通过他们的文章和编辑工作,传播了现代思想和革命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他们的报刊活动为革命运动、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邵飘萍新闻实践启示——从通讯员到著名报人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高岚岚,《中华英才》半月刊社记者。
邵飘萍不仅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闻学者,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教育家。
即使在现代科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革新的情况下,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理论观点,勇于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始终是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的。
邵飘萍从一个通讯员成长为著名报人,他身上不懈努力、不断求索的奋斗精神,激励人心,值得一代代学子,尤其是新闻战线的后辈学习。
一、邵飘萍生平及评价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
13岁中秀才,1902年入浙江高等学堂。
曾任《申报》特约通讯员。
1912年担任《汉民日报》主编,以才华过人受到同行爱重,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
因抨击袁世凯入狱,被营救后赴日,建立东京通讯社。
1915年回国,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与袁世凯的帝制活动作斗争。
袁失败后,受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1916年,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1919年因触怒段祺瑞政府,报纸被查封,邵被迫再次流亡日本,应聘为《朝日新闻》工作。
1920年下半年,段下台,邵回北京恢复《京报》。
1926年4月18日奉系军阀进入北京,他于4月24日被捕,4月26日凌晨被害。
邵飘萍是忠诚的爱国者。
正是在救国救民的战斗中,邵飘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京报》出版纪念马克思诞生105周年特刊、悼念列宁逝世特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量报道工人运动。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除了办报外,还为党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如帮助印刷与发行报刊及宣传品,协助党培养新闻工作干部等。
1936年,毛泽东和斯诺在一次谈话中说道:“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邵飘萍
邵飘萍的《京报》起起落落
1.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了独立报纸《京报》。 2.1919年8月,安福系籍口《京报》侮辱政府,派军警包围了《京报》社,潘公弼遭 拘禁,邵飘萍出走日本,《京报》第一次被封。 3.1920年下半年,安福系因在直皖战争中的失败而倒掉,邵飘萍与《朝日新闻》社提 前解约回归国,并于9月17日复活《京报》。 4.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因言获罪被军阀杀害,《京报》再次停刊。 5.1928年,北洋军阀政府垮台,汤修慧即于同年6月12日再次复活《京报》。 6.“七七事变”之后,汤修慧毅然关闭《京报》,抛弃全部家财、产业,逃出北京, 《京报》也随之终结。 7.抗战胜利后,汤修慧回到北京,短暂地续办过一段时间,因负债累累,只好将报馆 抵押出去,《京报》又一次停刊,并再也没有恢复过。
邵飘萍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பைடு நூலகம்
邵飘萍简单介绍 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对邵飘萍的评价 个人感想
1 邵飘萍简单介绍
邵飘萍个人介绍
人物思想
邵飘萍之死
中 文 名 邵飘萍 别 名 邵振青 国 籍 中国 民 族汉 出 生 地 浙江金华东阳 出生日期 1886年10月11日 逝世日期 1926年4月26日 职 业 新闻媒体 毕业院校 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首创“北京新闻编译社” 创办《京报》
模板来源: /Template/Home.shtml
邵飘萍之死的直接起因,是他促成了郭松龄1925年11月24日东北军倒戈的滦州事变 和郭、冯(玉祥)联合。他在《京报》发表了大量支持他们的新闻、评论。12月7日 ,他出了一大张二整版的《京报特刊》,全是最近时局重要人物的照片,每个人物 后面都有邵飘萍的评语。他不断发表报道、时评赞颂郭松龄,历数张作霖的罪状, 甚至撰文鼓励张学良“父让子继”。
邵飘萍
邵飘萍天赋聪明,少年时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学子。
1906年秋,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读书期间,他遍览《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维新派报刊,并被梁启超一篇篇清新可诵、文笔犀利、鼓动性很强的政论文深深感染,成为一名激进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908年春,杭州各高校举行联合运动会,在此期间,邵飘萍与同学陈布雷、张任天办《一日报》,这是邵飘萍初次尝试办报。
第一幕杭州办《汉民日报》人物:邵飘萍,杭辛斋1909年夏,邵飘萍大学毕业后在浙江金华中学执教。
他虽然人在学校,但主要工作是为上海报纸写通讯,并且成为《申报》的特约通讯员,投寄有关杭州和金华的地方通讯。
辛亥革命后,邵飘萍立志以报纸作为报效国家的武器,辞去教职到杭州寻找办报机会,在此期间邵飘萍碰到了正在筹备办报的杭辛斋。
邵飘萍:先生之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可惜一直不得相见,今日有幸见到先生,也算圆我一个心愿了。
(笑)杭辛斋:(笑着说)你这名头可是也不小啊,我早就听说金华有个邵飘萍,人虽在金华,作品却刊登在申报和上海各大报纸上了。
邵飘萍:先生莫要笑话我了。
杭辛斋:我如今受命办《汉民日报》我知你善写地方通讯,如今我这报纸正要寻一个主笔,你可有兴趣?邵飘萍:(大喜道)如此我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旁白:11月18日,即杭州光复后的第11天,《汉民日报》就出版了,经理杭辛斋、主笔邵飘萍。
他从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
1912年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
杭辛斋:飘萍啊,我走后,这汉民日报就交给你了。
你千万莫忘了我们办报的目的,要坚定立场,莫被权贵左右。
邵飘萍:先生放心,袁世凯倒行逆施,妄图恢复帝制,我们没有权利去阻止他,却也要在报纸上好好地声讨他一番,让民众知道他丑陋的目的。
旁白:此后邵飘萍撰写了大量的论说、时评和随笔,大张旗鼓地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思想,对袁世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为此,邵飘萍常常受到亲袁势力的威吓与迫害。
感悟红色飘萍精神
感悟红色飘萍精神
浮桥街89号,邵飘萍旧居。
在这座坐西朝东、处处充满时光印记的砖瓦平房里,展陈着邵飘萍珍贵史料。
一生坚守“铁肩辣手”的邵飘萍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
从创办《汉民日报》,到担任《申报》特约记者,再到创办《京报》,一支笔抵十万军。
邵飘萍心怀新闻救国理想,多次被捕,仍坚持“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民众呐喊。
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罪名杀害。
“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通过这次学习我体会到,要不忘初心、坚定立场,保持冲锋在前的动力,为公众提供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的新闻作品。
”“邵飘萍是位‘新闻全才’,不仅写文章能力强,新闻传播、报纸发行等方面能力同样卓越,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向高标准学习,努力做好新闻媒体融合工作,勇于担责,在困难工作面前要有各种创新办法,把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做得更好。
”……参观完邵飘萍旧居后,在“寻访红色印记感悟初心使命”主题交流会上,众人感触颇深。
邵飘萍抗日英雄与民族精神的结合
邵飘萍抗日英雄与民族精神的结合邵飘萍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杰出女性英雄,她的故事体现了她与民族精神的紧密结合。
她的勇敢与无私无畏的精神鼓舞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楷模。
邵飘萍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弘扬民族精神,追求自由、公正和尊严。
邵飘萍,生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抗日战争期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八路军的一员。
邵飘萍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强毅力,她参加了多次战斗任务,表现出了出色的战斗能力。
在一个特别困难的战斗中,她奉命炸毁了一个关键的日军炮位,虽然自己受伤严重,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右臂,但她依然坚持完成了任务。
这种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所有人。
邵飘萍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英勇的战斗经历,更是体现了她内心深处的那种民族精神。
正是她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的热爱,让她选择了加入抗日战争的行列,并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
她的行为所宣扬的信念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英勇地去战斗,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无数的人们,让他们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邵飘萍的事迹也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人对抗敌人的斗争。
她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没有太多特殊的优势,但是她通过个人努力和无私奉献,战胜了重重困难,成为了抗日战争的英雄。
她的事迹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卓越的心态。
邵飘萍的抗日事迹也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让每个人都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和认识,了解我们的民族英雄们的事迹,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其次,我们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小事做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而努力。
最后,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真正的自由、公正和尊严,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新闻全才邵飘萍
邵飘萍,革命烈 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 名报人,杰出的新闻战士; 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 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 是中国新闻理论、新闻教 育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人称“新闻全才”。
一,生平
邵飘萍(1886年—1926),原名新成,后改名振
青,字飘萍。祖籍东阳市(南马镇大联紫溪村)父亲邵
提出两条记者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要有正当之
理由,即在道德行为或目的上应是高尚的;二是事
后一定要给当事人解释清楚原委,否则将会授人以
话柄,有作伪、说谎、假扮之嫌。
“查心意”——
即对被采访者心理的把握。邵飘萍非常善于
捕捉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
达到使访问顺利进行的目的。
如中国参加一战的消息采访段祺瑞
“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
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
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1923年由徐宝璜创办了的平民大学新闻系,
邵飘萍应邀教授新闻采访。
后来邵飘萍又在政法大学、民国大学等几所
学校创办新闻学教育,主要教授采访学。
邵飘萍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采访经验来授
1925年由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他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 惨案,飘
萍在《京报》上发表声讨言论,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1928年北京新闻界为邵飘萍补开了追悼会。1949 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示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986年邵飘萍诞辰100周年、殉难60周年之际,
二、新闻生涯
露袁世凯的罪行,而且不露痕迹,让袁世凯无可奈何。
邵飘萍PPT
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采访时机把握得当。 “金佛郎案” “中德宣战内幕” 4、其他: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及“视死其若休” 其他: 其他 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及“视死其若休” 的勇敢无畏精神
(三)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 ,“国民舆论 代表。” 2、记者在新闻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品德和能力。 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最早明确提出“品性 为第一要素”的新闻道德思想。(“所谓品性者, 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 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二、铁肩担道义
(一)萌发新闻救国的思想 一
1886.10.11出生于浙江省东阳的一个寒儒 1886.10.11出生于浙江省东阳的一个寒儒 家庭,后迁至金华。 家庭,后迁至金华。 少年“神童” 14岁 1899年 少年“神童”,14岁(1899年)考取秀才 1906年 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 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萌发 新闻救国” 1908《一日报》 “新闻救国”的思想 1908《一日报》 毕业后回金华任教,继续撰写通讯, 毕业后回金华任教,继续撰写通讯,被 申报》 《申报》聘为特约通讯员
(四)主持《申报》、《时报》、《时 主持《申报》 时报》 事新报》 事新报》笔政
护国反袁运动 1916年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报道“北京特 别通信” 1916年8月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
京报》的创办: 1918年10月 (五)《京报》的创办:于1918年10月5 日问世, 日问世,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日报。
“公平真确”是办报的理念和宗旨 公平真确” 《京报》 “三多”的特点:新闻多、评论多、副刊 和附刊多 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并因《京报》揭露曹汝霖、 章宗祥、陆宗舆等人的卖国罪行而遭查封。 1918参与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期间,代主持《甲寅》杂志
邵飘萍 介绍
邵飘萍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生平: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
1902年中秀才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9年毕业后。
回金华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
1915年,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
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叫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
10月又创办《京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祺瑞政府。
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祺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并与徐宝璜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
1923年,又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问题。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标题。
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奉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
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大联紫溪人。
五四运动发轫人,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邵飘萍的父亲邵桂林是个寒门秀才,以教书为业,膝下四子一女,飘萍最小,1887年举家迁金华。
飘萍5岁随父启蒙,6岁回紫溪读书一年,10岁能作文答对,14岁考秀才得八婺第一名,主考官考虑年幼容易骄傲,把他降为第10名。
1903年,考入省立金华七中,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担任《汉民日报》主笔,正式进入报界。
邵飘萍以犀利的笔锋撰写鼓吹革命的檄文,擂北伐战鼓,抨窃国大盗袁世凯之丑行,为滚滚而至的历史潮流造势。
1913年8月,浙江都督朱瑞以“二次革命”嫌疑罪逮捕邵飘萍,封闭《汉民日报》馆。
为暂避袁世凯迫害,8月东渡日本,入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政治,与潘公弼,马文车组织“东京通讯社”,为沪杭报纸提供“东京特别通讯”专栏。
1914年10月登门拜谒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先生,结识了黄克强、陈英士、李大钊、章士钊、吴定九等革命志士。
1915年2月,邵飘萍电告国内媒体,披露袁日秘密协定“二十一条”卖国真相,李大钊也为“留日学生总会”撰写《警告全国父老书》,两人为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一揭一呼。
10月下旬,应上海新闻界联合邀请,邵飘萍返沪主持《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笔政,投入护国倒袁的决战。
1916年6月,袁世凯在举国讨伐声中骇亡,邵飘萍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新闻编译社,为我国自建通讯社奠定了基石。
1918年10月,邵飘萍创办《京报》,自任社长,挥毫写下“铁肩辣手”四字悬挂于编辑室内,勉励同仁“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京报》一开张,就曝光北洋军阀为控制舆论给在京各报社赠送津贴费的丑行,举起新闻媒体坚持正义、爱国保民的旗帜,赢得广大读者的支持。
10月底,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聘邵飘萍为导师,对学生思想产生很大影响。
新闻全才人物介绍
新闻全才:邵飘萍1.邵飘萍: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2.生平:飘萍很小能背诵《史记》全文,打下良好的文学功底。
12岁时考中秀才,16岁受戊戌变法的影响,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攻读光、声、化、电等自然科学。
19岁毕业回到金华,在金华中学堂,长山书院等三所中学任教。
飘萍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积极支持者。
在《临时约法》的颁布下,投身于“新闻救国”的事业。
于1912年在杭州与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后因报上直斥袁世凯为“袁贼”,《汉民日报》被查封,飘萍逃亡日本。
1915年初日本和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条,飘萍立即驰报国内,成为讨袁斗争的第一人。
1915年年底,飘萍返回上海以“阿平”为笔名发表反袁言论,后担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1918年飘萍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五四运动前后,飘萍动用《京报》的舆论导向,组织推动运动的蓬勃发展。
潜心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撰写了《新俄国之研究》与《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
1925年由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飘萍在《京报》发表声讨,被张作霖下毒手。
飘萍一生疾恶如仇与黑暗统治作殊死斗争。
1928年北京新闻界为他补开了追悼会。
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示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1986年邵飘萍诞辰100周年,殉难60周年之际,全国新闻领导、省、市党政领导在金华婺州公园为邵飘萍铜像揭幕。
3.新闻全才:邵飘萍从小接受了“子曰诗云”的中国传统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4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
一代报人邵飘萍遇害真因
一代报人邵飘萍遇害真因作者:周利成来源:《北京档案》2023年第10期邵飘萍一生投身报业,曾任浙江《汉民日报》主笔、《申报》驻京特派记者,1918年创办《京报》。
因其文笔老辣、语言犀利、针砭时弊、抨击政治,素有“新闻全才”“铁肩辣手”“快笔如刀”之誉。
1926年竟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为名枪杀于北京天桥,一时轰动全国。
但对于他被杀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查阅当年20余种报刊、近百篇文章和新闻报道,试图还原历史,找到真相。
一、铁肩辣手屡遭通缉邵振青(1886—1926),字飘萍,浙江金华人,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毕业后回金华任国文、历史教员3年,兼多种地方报纸通信员。
辛亥革命后,他应杭辛齐之邀,任浙江《汉民日报》主笔。
翌年二次革命事起,因撰文猛烈抨击浙江军政执行处处长许畏三,先后三次入狱,历时9个月;释狱后,赴日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政治,创立东京通信社,为京津沪三地报纸提供新闻。
1915年,又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称帝言论,引起日方注意,随即回国。
归国后,参加反袁护国运动,为《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等执笔。
1916年,赴北京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创立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个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创办了名动一时的《京报》,将“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以表明该报言论自由,不受任何外来势力操纵。
翌年8月,因多次揭露政府腐败,惹恼安福系内阁段祺瑞,段派军警赴《京报》搜捕,邵飘萍从屋顶逃出,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
段祺瑞遂以扰乱京师治安罪照会公使团引渡,并行文通缉。
公使团力劝邵飘萍出京。
邵飘萍化装成工人,潜至丰台再赴天津,二次赴日避难。
直皖战争后,段祺瑞败走,1920年,邵飘萍回国,9月17日《京报》复刊。
邵飘萍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公开反对段祺瑞,支持郭松龄倒戈。
据《邵飘萍被杀详情》一文称,1926年4月15日,通州陷落后,邵飘萍已知国民军势必退出北京,而自己与国民军关系之深更无可讳,如奉军进京恐遭不测,遂于是夜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再托人四处缓颊[1]。
邵飘萍名词解释
邵飘萍是五四运动的发起人,进步记者邵飘萍(1884~1926)名振青,东阳人。
十四岁中秀才,十八岁入浙江高等学府。
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5年毕业后。
回金华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
1915年,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
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叫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
10月又创办《京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府。
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并与徐宝磺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
1923年,叉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问题。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标题。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秦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
1926年4月,张作霖率奉军进入北京,邵即被逮捕,于4月26日以“宣传赤化从的罪名遭杀害。
遗著有《新闻学总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邵飘萍故居参观心得体会
邵飘萍故居参观心得体会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之一,邵飘萍的故居是一座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我有幸参观了邵飘萍故居,给予我了一次难忘的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参观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邵飘萍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
故居位于一个安静的古城内,周围环绕着高大的古树和古建筑。
一进入故居大门,我被一条宽阔的石板路引入内部。
整个故居由多个独立的建筑组成,每个建筑都有不同的功能。
其中,主楼是邵飘萍的住所,另一些建筑则被用作画室、客房等。
建筑保留了古朴的传统元素,如青砖灰瓦、雕花木窗等,同时也体现了邵飘萍对现代建筑的独特设计理念。
整个故居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给人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
参观故居期间,我特别注意到邵飘萍所用的装饰和家具。
他的住所被布置得十分简洁、朴素,但又不失雅致。
墙壁上挂着一些他自己的作品以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墙上的装饰品也展示着邵飘萍的艺术造诣。
家具也都是简单而实用的,但却又显示了设计师的品味和对细节的关注。
整个故居弥漫着一种艺术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与灵感的泪水中。
此外,邵飘萍故居还展示了他独特而多样的艺术作品。
在故居的画室内,我看到了邵飘萍的一些著名作品。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摄影作品,都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的探索。
他的作品多样而富有表现力,既有抽象的形式,又有现实生活的反映。
通过观赏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了邵飘萍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邵飘萍故居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他的生平和艺术之路。
邵飘萍是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艺术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一生。
他在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使他成为了中国艺术界的先驱者。
通过参观故居,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邵飘萍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也更加欣赏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
总的来说,参观邵飘萍故居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体验。
通过了解他的艺术作品和生平,我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邵飘萍的名词解释
邵飘萍的名词解释邵飘萍是一个名词,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名字。
虽然邵飘萍这个名字在广大人们中并不十分熟悉,但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个名字或许有些熟悉。
那么,邵飘萍到底是谁?为什么她的名字值得一提呢?邵飘萍出生于中国一个普通的中等城市。
她的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
她在一个温暖而快乐的家庭中长大,父母教导她坚守道德,努力学习,为人正直。
邵飘萍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她在学校里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在各个学科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她表现出了超凡的天赋。
她对于诗歌、绘画和音乐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并经常在学校的艺术演出中表现出色。
邵飘萍的名字开始在她进入大学后变得更加引人注目。
她被一所顶尖的艺术学院录取,这也为她的艺术天赋获得了肯定。
在大学里,邵飘萍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她深入研究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并开始着手创作自己的作品。
她的才华和创造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赢得了无数艺术奖项和荣誉。
然而,邵飘萍不满足于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成就。
她深知自己身上还有更多的潜力待开发。
因此,她决定进入研究生院继续深造。
在研究生院的学习和研究中,邵飘萍展现出了她对于艺术更深层次理解和独特见解的能力。
她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颠覆性的,对于艺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学术和艺术方面的成就,邵飘萍也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
她在大学期间参与了许多社会福利项目,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慈善活动。
她也积极倡导环保理念,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
她的努力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邵飘萍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勤奋、才华和善良的代名词。
她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追求卓越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她的成就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认知。
她的名字不仅代表了一个人,更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通过对邵飘萍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才华的发扬,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远渡日本 • 出狱后,去日本留学,在法政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关心日本对中国 的野心,和同学创办东京通讯社。向国内提供了不少日本人行动的消 息。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时,邵飘萍从国外获取消息后, 传到国内,引起国内人的强烈反响。 • 5.回国重操旧业 • 1915年回国,受聘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等报纸, 为其撰写时评。还获得《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资格。这时他已经因采 写新闻和评论而名声大振,与黄远生齐名。连报坛宿将张季鸾都赞叹 不已。 • 这从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
• 实际应用新闻学: • “记者发回其社交之手腕,与各方重要人物相周旋,最易得一般社会 之信仰,亦最易于堕落不自知而不及防。盖因其握有莫大之权威,则 种种利益之诱惑环伺左右,稍有疏虞,一失足成千古恨。”
• (五)报纸经济保持独立自主
• 邵飘萍:报纸经济自主是新闻言论自由独立的基础和前提。 • 他还认为,商业性报纸是报业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报业包含着公益性 与盈利性的双重性。
• 1886年邵飘萍出生,名新成,后改为振清,字飘萍,能背诵《史记》, 14岁中秀才。
• 2.求学 • 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 想得到启蒙。 • 在上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给《申报》投稿,被聘为该报通讯员。在学 校举办运动会期间,与陈布雷等共同办校报报道。 • 毕业后,回金华教书。
• • •
他同时认为,运用这一采访技巧有两个条件: 第一,要有正当理由,要在行为或目的上是高尚的 第二,事后要向当事人解释原委,否则有说谎和作伪的嫌疑。
• 二 把握被访者的心理 • 一战爆发后采访段祺瑞的案例 • 三 广泛编织交际网络 • 毛泽东:特别是邵飘萍,对我的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一 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 冯玉祥:主持《京报》握一枝毛锥,与拥有几十万枪支之军阀搏斗卓 绝奋勇。 • 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兵 • 杨小楼、马连良、荀慧生等与他是朋友 • 资助失学的学生 • 与内阁成员、府院秘书长是朋友
四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 (一) 报纸传递信息与向导国民 • 《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 • “自今年新闻纸愈益进步以来,以新闻消息为本位之潮流 已日见其显著。”
• 报纸的基本功能是“以为传达消息之利器”
• 同时认为报纸是“社会的耳目”、“国民的喉舌”。
• (二)以事实为本位的专业作风
• 邵飘萍的新闻常常引起轰动,源于他的材料来源独特,真实性和时效 性强,这些都是靠他的辛勤的采访活动。他认为记者的采访时关键。
• (三)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 《从新闻学上批评院秘厅对新闻界之态度》: •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公共机关,一方面在社会上具有与任何国家机关一 样的独立平等的地位,任何人不能压制,否则就是不承认言论机关的 独立平等,另一方面报纸应发表社会各方面不同的言论,使读者扩充 眼界,得到各种参考依据。
• (四)伦理操守以品行为要
三 邵飘萍的作品特色
• 《邵飘萍文集》一百多万字,有的学者估计他的作品有300多万字,且不包括 他的文艺创作。 1.敢于抨击权贵:反对袁世凯称帝 2.揭露北洋政治:揭露府院之争 3.坚决反对军阀:《为学生事警告政府》 报道三一八惨案:《诛人类之蟊贼》 4.重视社会教育 《最高学府不应成畸形》: 北京大学近年之改进,吾人确认为我国学术进步之征,但以愚所闻,倘不得 稍述其意见。今日北大之缺点,在理科办理之太不完备,故文科方面,哲学 系指人数愈增,而理科日有减退只势。其原因或以扩充理科经费之不足,教 授人才之缺乏,以及学生思想之变迁···但北大即为一国之最高学府,今日之 ··· 中国又未达于各科分离而各自成为一个完全大学之时期,主持校务者不可不 竭力挽救其畸形之倾向。
• • • • • •
8.被害 时间:1926年4月24日被捕 死因:抨击军阀,宣传进步思想 凶手:张作霖 诱捕:旧友出卖 营救:《北京晚报》披露被捕消息,各界组织营救,25日凌晨1时, 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被判死刑,清早5时在天桥刑场被害。
• 关于邵飘萍之死看一篇文章
二 邵飘萍的采访技巧
• 一 随机应变,侧面迂回
• 3.办报 • 1911年11月,他与杭辛斋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邵飘萍为主笔, 他们办的有声有色,一年后,杭辛斋去北京任众议院议员,报纸由邵 飘萍主持。 •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位置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邵飘萍极为愤慨,在 报上发表多篇评论斥责袁世凯,同时鞭挞浙江的大小官员残害百姓的 事实。 • 邵飘萍:“人但知强盗之可怕,不知无法无天的官吏比强大更可怕” • 1913年浙江当局以“扰害治安”将他逮捕,入狱九个月。 • 在狱中在给夫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弟以傲骨天成,岂能寄人篱下, 故惟有勉励所为,欲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不事王侯,高尚其志”。
• 1918年,邵飘萍与北大校长蔡元培、徐宝璜筹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 究会”,开创中国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邵飘萍主要讲授新闻采 访与写作。里面的学生有毛泽东、陈公博、罗章龙等。他的讲义《实 际运用新闻学》是中国第一本新闻实务著作。 • 6.再次流亡日本 •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发表演讲,号召“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 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并在京报上 配发评论配合运动,京报被查封,他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 在日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 7.京报复刊 • 1920年,回国复刊《京报》,抨击北洋军阀、帝国主义,并免费宣传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利用职业掩护为党提供情报。 • 1925年春,由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秘密入党。
• 一 内容方面
• • • • • • •
• 5关注国计民生 • 重视西北地区的开发。《开发西北之重要关系》中指出,西北的重要 性首先在于国防。
• 二 手法技巧
• • • • • 1.生动描写 2.辛辣的议论 3.饱满的抒情 4.幽默的讽刺 案例:《预吊登极》:京电传来,所谓皇帝者,不久又将登极。呜呼! 皇帝而果登极,则国家命运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极矣!但二月云云, 尚须多少时日,各处反对之声势,再接再厉。所谓登极者,安知非置 诸极刑之谶语乎!记者是以预吊。
• “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 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其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 官僚无如之何也。”
பைடு நூலகம்
• 由于深感中国舆论被外国所左右,1916年7月,创办了“北京新闻编 译社”。这在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也给与很高评价。
• 1918年创办大型日报《京报》,大书“铁肩辣手”于墙上与同人共勉, 申明报纸的宗旨是要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今天北京《新京报》的 名字有人认为是承续它而来。
第二章 邵飘萍
主讲:李彦冰 职称:讲师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新闻全才 • 一 邵飘萍的非凡经历 • 二 邵飘萍的采访技巧 • 三 邵飘萍的作品特色 • 四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一 邵飘萍的非凡经历
• 邵飘萍(1886-1926),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中国新闻教 育、新闻理论的奠基人,人称“新闻全才”。这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 是罕见的,在世界新闻史上也不多见。 • 1.家庭 • 祖籍浙江东阳,父亲是清末秀才,在家乡南马镇大联紫溪村兴办私学, 1883年举家迁往金华。
• 新京报发刊词: • 由于历史上进步报人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曾经烛照过一个时 代,我们这张新京报的创刊,被外界广泛解读为一次伟大 的复刊行动。这实在是一个善意的、富有创造性的误解。 我们不敢掠人之美。但是我们也不能数典忘祖。作为有理 想的当代中国报人,不能只向国外报业巅峰仰望,更要向 本国史上难能可贵的报业传统致敬。知识分子的良心,从 来就是奠定报业大厦的基石;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来就是 支撑报业大厦的脊梁。历史上的京报如此,新京报也理应 如此。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 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 对丑恶的鞭挞---这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也是中 国执政党共产党所倡导的价值,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 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