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摘要:邵飘萍是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著名的记者、报人,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一生在两个方向上做出建树。

一是政治上,以新闻舆论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并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

一是在完善中国新闻事业方面,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独创性的,综合的。

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

邵飘萍在新闻事业上改革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毕生积累的新闻思想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现实意义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

在14年(1912年----1926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涉猎了新闻事业的大部分领域: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社长;创办了当时北方颇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北方进步报纸《京报》;参与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工作,出版了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

一、邵飘萍的基本新闻思想
(一)独立的办报方针
邵飘萍指出, 报业应该是超然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因素, 负有教育、指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那么, 什么是报业的独立:即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它判断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业的特殊性质, 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他认为, 新闻事业传递消息应该是“一切利害有关之消息”,它与全社会发生联系, 是“国民舆论代表”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的报业, 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新闻舆论也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

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报业经济, 应该摆脱资本的控制, 经济独立的途径是扩大报纸的发行量, 使“社会中人人皆属股东”。

报社公职人员同样应该“保有职务上精神上之自由”,要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独立的思想和纯正的道德品质。

记者是“布衣之宰相, 无冕之王”持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

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

他认为, 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时局纷乱极点, 乃是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

因此, 报纸要“从政治教育入手, 树不拔之基, 乃百年大计治本之策”。

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 , 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无所谓思想民主、言论自由。

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或沦为反动党派、军阀派系的报纸或者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领导革命的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邵飘萍于1922年10月5日在《京报》创刊时, 提出了“监督政府” , 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

他的办报思想在顺应新文化潮流、冲击封建言论专制方面,作用是积极的
另外, 邵飘萍还赋予独立办报思想以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邵飘萍及其《京报》的言论, 不受帝国主义报刊言论所控制。

独树一帜, 猛烈抨击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 同时积极主张并创建中国自己的独立的新闻事业。

1916年, 邵飘萍独立支撑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

新闻编译社虽然是初级通讯社,无力向全国、全世界发电讯稿,但它作为帝国主义通讯社的对立面出现,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同时也为中国通讯社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对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通讯事业的垄断,形成维护中国利益的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提出了记者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新闻记者要有自己的职业素养,邵飘萍认为“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当有一二门专门学科,与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实地经验”。

这样的思想无论对于我们的新闻研究,还是新闻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

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要具有独立的精神。

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邵飘萍还十分重视记者采访能力的培养。

他自己就具有十分高超的采访艺术,要求记者时时处于角色之中,要有“新闻鼻”、“新闻脑”,用他自己的话说“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在长期的采访活动中,他广交朋友,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与之靠得拢,谈得来,因而采访信息灵通。

在采访过程中,邵飘萍处事随机应变,“守如处女,动若脱兔,有鬼神莫测之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面临参战还是中立的问题,段祺瑞内阁会议匆忙做出决策,但不敢公之于众。

许多中外记者使尽浑身解数也一无所获。

年方21 岁的邵飘萍决心“虎穴”采讯。

第一次去国务院,被挡驾。

第二次,他借得一辆挂有总统府车牌的汽车长驱直入。

传达长拒之于门外。

邵当即掏出一叠钞票,取其一半,递给传达长:“段总理接见与否没关系,只求禀报一声,这一半钱您买茶喝;若万一接见,另绝口不谈和战决定。

邵飘萍七劝八说,立下誓言:三天之内如在北京走漏风声,愿受处置,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为保。

段终于披露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的决定,连其中细节也吐露无遗。

邵如获至宝,出来后立即驱车直奔电报局,以密电传沪。

《申报》、《时事新报》二报立即以号外特大新闻发表,印数十万份,传遍上海滩,热闹非凡。

五天后,号外慢慢流入北京,段祺瑞才如梦初醒。

(三)致力于新闻事业改革
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他从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从开始办报的第一天,他就致力于新闻改革,在新闻写作、编辑、采访和报纸经营管理方面,邵飘萍都有不少的建树。

邵飘萍的采访思想和采访技能,曾经使新闻界同行为之叹服。

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

他十分重视采访的艺术,每次采访都能做到“发问不多,使言者无所遁饰”,“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在总结采访经验时,邵飘萍提出记者必须细致、机警、敏捷,有很强的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在新闻通讯写作上,邵飘萍使用的是一种夹叙夹议、虚实结合的体裁,他的文章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在编辑工作上,邵飘萍也有不少改革。

他非常注意标题和版面的安排。

他所主办的《京报》,栏目众多,新闻通讯和评论结合紧密,标题多行多层次,在当时报纸死板的情况下,《京报》的异军突起,对报纸编辑工作的改革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

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

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他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

在新闻教育事业上,邵飘萍同样是个开拓式的人物。

他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社会进步的参与者
邵飘萍始终坚持新闻自由的理想,揭露政治黑暗,抨击最高当局,多次在重
大历史关头推动历史的发展。

1915年1月18日,日本外相将企图变中国为日本保护国的“二十一”条面交袁世凯,并且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谈判。

这一消息首先在外国报纸上披露,邵飘萍得知后,立即驰报国内。

国内民众悲愤交集,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宏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并将五月九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五四前夕,邵飘萍出席北大的会议,向青年学生介绍了巴黎和会的经过和决议,激动的说:“中华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应该挺身而出……并举行五四运动,邵飘萍是发起者之一。

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旗帜鲜明地反对段棋瑞,拒绝“善后会议顾问”的聘请,他强烈谴责“三一八”惨案屠杀的滔天罪行……,邵飘萍的这些态度都对大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难怪冯玉祥要说“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邵飘萍采访得到《善后借款合同》后,立即在报上发表了消息,这条消息的传播,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成了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七君子”事件时,江苏高等法院以无中生有的罪证拼凑了漏洞百出的起诉书,“七君子”随即起草了有理有据、义正词严的答辩状,把起诉书驳得体无完肤。

但不少报纸迫于压力,第二天就见报。

推动了七君子的早日获释。

二、邵飘萍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依靠群众办报
他十分注意借助社会力量, 集中群众智慧办报, 办副刊。

《京报》复刊后, 副刊迅速增加到十种以上,做到“多种副刊轮替发行, 周而复始, 既不患单调, 又不致零乱,于学艺之专研, 报章之体何均为有益。

”这么多副刊都是靠社会力量来办的。

如《京报副刊》主编孙伏园;《民众艺术周刊》胡也频等主编, 鲁迅校阅;《妇女周刊》, 北京女师大蔷薇社编辑等等。

邵飘萍还邀请鲁迅主办《莽原》,先随《京报》附送, 后单独发行。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篇杂文和小说, 最初都发表在这个刊物上。

他这种依靠社会力量, 兼有报纸和杂志之长的副刊多样化的做法, 是邵飘萍对报业的另一重大贡献, 今天仍为各报广泛使用。

(二)提倡“精通简要, 雅善讥弹”生动活泼的文风
他针对以往为报纸评论“少事实而多论断”, 好发空论的缺点, 很注意用事实说话。

他认为, “事实乃最易子证明是非、“其足令读者同清信仰, 反较诸凭空臆断之言为有力”(《新闻学总论》第20页)。

他还主张写评论要“简洁明快”和“含有美禾之意味”, “除去记述某问题之理由见解外, 其文词亦具有几分动人之魔力”。

他所写的时事评论, 不论是长篇的社论,或是百把字几十字的短评, 都“精通简要, 雅善讥弹”, 很有特色。

在新闻通讯写作上, 邵飘萍经常使用的是一种夹叙夹议虚实结合的体裁,文章态肆流畅, 生动活泼。

尤其是他的批评性文章, 旗帜鲜明, 尖锐泼辣, 幽默深刻, 与鲁迅的杂文一样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三)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以及为了展示事件的全貌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报道也是现代媒介从业人员的追求。

邵飘萍认为“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news)为本位’之原则”、“诚外交记者之绝技也。

夫所需材料既如是,其伙则自非一二人之耳目所能巨细糜遗。

不但记当场之‘裸的事实’,更须探悉各派之内情,预测问题扩大之程度;极繁琐之案件,则随笔加以是适当之裁剪。

”可见,邵飘萍对于事件的报道,已经有了现代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道”的意识。

他在第十一章里详细列举了裸体新闻应记之项目共5 大类,29 小类。

其中“突发之天灾地变”中对“煤矿爆发”的描述列举多达整整60 条。

可见其对采访的
重视。

所谓“采七写三”,就是这个道理吧。

他对各个事件所要采访细节的列举,今天看来,依旧叹为观止。

三、结语
邵飘萍的新闻教育和对新闻理论的研究,是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在新闻教学上他的贡献主要是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上,作为我国最早的新闻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两讲师之一,他培养的很多学生于我国的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新闻学研究上,他写出了我国第一批的新闻学著作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的一生不仅是如一些人评价的那样是“以新闻记者终其生“的,他的一生还是一个新闻教育家的一生是一个新闻理论家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