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邵飘萍、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合集下载

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

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
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
(2)邹韬奋的办报思想。
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现实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这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相。他一向主张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要由大众来办,在实践中,他注重对正确思想的宣传,积极组织捐资,支持前线,痛批反动派的罪恶。他十分注重读者信箱。积极为读者服务。
言论上的独立精神,工作上的敬业精神,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
(3)总评: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的经验,办《生活日报》的主张,以及他的工作精神与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所提出的卓有见地的出版编辑观点,不仅在当时对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朝正确方向前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新闻事业的理论建设及具体实践,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
报刊要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邹韬奋接编《生活》周刊之初,就提出要“以文会友”,作者读者“精神可以连合为一”,刊物要成为读者“极好的朋友”。
第三,
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邹韬奋办报刊很强调要办出个性或特色,这种个性或特色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
第四,
文风要“明显畅快”
主张用“一团和气”和读者“促膝谈心”,提出文字要“明显畅快”。
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处理好“事业性”与“同业性”的关系;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主和“为公择人”。
第六,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1)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浅析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溯源及现代意义

浅析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溯源及现代意义

221百家论坛浅析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溯源及现代意义陈熠搏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摘要:邹韬奋是我国优秀的爱国主义战士和新闻学者,笔者对邹韬奋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追溯,并探讨其新闻思想对现代新闻业的意义,期望能为当下新闻业中媒介伦理失范等行为起到警示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邹韬奋;新闻思想;理论溯源一、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溯源(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儒家精神影响。

儒家思想以仁、义、理、智、信为核心,尤其强调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忠君爱国的概念。

邹韬奋生于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受其父影响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也培养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邹韬奋作为近代报人的一员,他的办报思想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上强调报人对国家和大众的责任,并在之后的实践中身体力行。

(二)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在邹韬奋办报早期,资产阶级学说对他的影响最大,同样对邹韬奋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孙中山和他三民主义思想,少年时邹韬奋曾为了亲眼目睹孙中山的英姿在人群中等待数个小时。

孙中山说社会的进步发展靠的是社会各阶层的融合,协调,而不是各阶层之间的争斗。

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利益能够平衡,大多数群体都能获益的情况下,社会才会有起色。

这种思想启发了邹韬奋,在他的报刊思想中体现为办报要为多数人谋福利。

除了孙中山、梁启超梁启超等人,邹韬奋还深受胡适和杜威的影响。

杜威推崇使用主义,提倡个人思想的解放,重视教育,强调平民教育的重要性。

(三)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认同和选择在胡愈之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邹韬奋把政治选择放在了共产党方面能,这种情况在30年代以爱国救亡为主旋律的激荡风云中并不少见,这些有识之士一开始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国民党当局的决策使他们失望,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客观事实最终作出了自己的政治选择。

同时,这些人对社会进步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社会上受他们影响的人也都随之倾向于他们的政治选择,邹韬奋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代表。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及启迪 (1)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及启迪 (1)

用服务精神为当今媒介组织树立自身的企业形 象树立了一个典范
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 是组织品牌的一种体现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 媒介组织除了生产受众喜闻乐 见的媒介产品之外, 还应利用媒介自身的优势为受众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树立自身的形象, 争取受众的信任度和美誉度, 提高媒 介组织的知名度
《新快报》陈永州事件
记者何以成为”妓者“
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 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 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 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名记者奔跑在 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
欢迎抛砖!
七君子事件 1936年7月15日,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陶 行知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 呼应中共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6年11月23日上午,以“危害 民国”罪在上海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 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等7 位救国会的领导人。移送苏州江苏省高等法院羁押 。由于7人都具有专业的社会地位,因此被称为“ 七君子事件”。 邹韬奋为坚持新闻自由3次流亡 1次入狱
读者本位的受众观 坚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为读者各方面着想。 编辑要有负责的态度,以质量为上,不能盲目迷 信和崇尚名家。 顾及到一般读者的需要,既不能忘却对少数先进 知识分子的服务,也要从大多数群众的理解能力 和接受能力出发。
报刊特色与新闻选材
“办报须有特点,有了特点,销路虽少,还是有 它的力量,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 题,发展更没有希望”
《生活》周刊
被迫查封 蒋介石示意要派人进人生活周刊社,“指导” 言论 。这些做法遭到韬奋义正词严的拒绝后,他们改而采用强 压手段,1932年7月密令禁止邮寄《生活》。 1933年初,韬奋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 委员,这年6月,民权保障同盟执委兼总干事杨杏佛被国 民党特务暗杀,韬奋亦被列人黑名单,被迫于7月“出国 暂避”。同年底,国民党政府终于以“言论反动,思想过 激,毁谤党国” 的罪名,下令封闭《生活》。最后一期 《生活》发表了早在一年多前韬奋就写好的《与读者诸君 告别》一文,坚定宣告:“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 义屈”,愿与读者从实际方面努力,“共谋中华民族的独 立与解放”。《生活》出至8卷50期停刊,共出版417期。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人才,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同时 ,他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最有影响力的报人 ,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作为一个报人,一生参与创办多达29份报刊,有“舆论界之骄子”、“近代中国报业之巨子”之称。

戈公振曾说:“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有先生启其端。

”梁启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报纸的社会地位、办报宗旨以及办报原则等进行了深度的阐释。

本文将浅析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办报四原则"、“党报理论”的理论。

旨在对当今新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四原则党报理论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

1890年入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师。

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1895,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从此,开启了报业的黄金时代,同时报纸见证了梁启超的一生。

梁启超创办“强学会”,1895年主笔《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维新。

1896年筹办《时务报》,撰写《变法通义》等书。

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

游历欧美,撰《新大陆游记》。

晚年,开始集中精力从事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民主研究的活动。

梁启超生活在一个政权交替的时代—清末民初,改良和革命并存,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其新民、爱国理想。

梁启超办报以“广开民智”、救国报国为宗旨,提出了“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以及经济上独立等基本原则。

他把报刊当作维新派的阵地,鼓动“兴师讨贼”,传播西方新思想,主张报刊应发挥“监督政府”和“响导国民”的作用。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进步意义,而且也是新闻报刊史上的宝贵财富。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

在他56岁(1873年—1929年)的人生中,就有长达27年(1895年—1922年)的新闻实践。

他亲自创办、协助和支持过的报刊就有29家。

一、新闻的使命。

二、梁启超在《<时报>发刊例》中,提出了“论说”四条、“纪事”五条。

“论说”四条:“公”、“要”、“周”、“适”。

“公”,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为重,不附于一党之见;“要”,就是要拣“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不能用小事来误导读者;“周”,就是要分清主次;“适”,就是内容要适合中国国情。

纪事五条:“博”、“速”、“确”、“真”、“正”。

“博”,就是广博;“速”,就是讲求时效;“确”即准确;“直”,就是要嫉恶如仇;“正”即正直。

以上内容,基本诠释了新闻的时效、广泛、客观、公正等使命三‘为谁办报刊用上“报刊”二字,是因为在梁启超时代,报纸也如杂志,如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旬刊《时务报》,每期20多页——且将“报刊”作“报”用。

梁启超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

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又说,“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之范围也。

”梁启超倾向为国家办报。

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指出,报纸应该“脱离一党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国报之范围,且更努力渐进,以达于世界报之范围。

”三、报刊的宗旨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清议报》是梁启超流亡日本后1898年12月创办的。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梁启超新闻思想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专业:新闻学学号:201013000627 姓名:姚金沯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力手段,为一个有着敏锐感觉的报人。

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舆论观;功能观;自律观;编辑观;文体观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由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这一种方式,所以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

梁启超的报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舆论观、功能观、编辑观、自律观、文体观五个方面,下面加以阐述。

(一)报刊舆论观普遍的新闻学观点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霎擎有公开胜,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界从舆论界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1、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梁启超曰:“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

”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

”刚梁氏的舆论含义的核心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意见。

这种意见必须是大多数人内心所有的真诚真实的意见,被胁迫者的意思是不成其为舆论的。

舆论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意见的表达。

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在梁氏的舆论含义中,把舆论分为健全舆论和非健全舆论。

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

他在《国风报叙例》中说,“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

非多数意思结合,不泛以名舆论。

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

”梁启超清醒地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的二千多年里,因为当局惯用愚民政策,提倡对政权统治相辅的消极舆论,“以警相普,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于号咖”这种言论导致民众没有分辨能力,是一种误国的“妄论”,对于这种当局有意而为之的“妄论”,应该群起而政之,对之进行鞭答。

略论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

略论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

略论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作者:马征陈璐明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3期【摘要】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在丰富的办报实践中形成了深刻的新闻出版思想。

本文对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进行了梳理,从中总结出了八点结论。

【关键词】邹韬奋新闻出版思想现实意义邹韬奋先生,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

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从1926年10月开始主编《生活》周刊,他即着手改变以往的编辑方针,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

在其办报活动中,他“时时立在时代的前线”,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

邹韬奋认为报刊要“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成为他一生的追求目标和实践标准。

1944年邹韬奋因病于上海逝世,终年50岁。

后来毛泽东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一、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一)报刊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社会改进为目的。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对邹韬奋震动很大。

他以满腔热忱寻求抗日救亡的道路。

报刊在伟大的事业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邹韬奋认为:“我们要借本刊对民族解放前途,对大众解放前途,尽一部分的贡献,换句话说,我们不是为办本刊而办本刊,只不过把本刊作为努力于我们大目标的一种工具。

再说得明确些,我们是在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大目标之下,努力于‘一部分’和‘一种’的工作”。

在《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邹韬奋指出:“我们办周刊心目中无私于任何人,无私于任何机关”;“不是替任何个人培植势力,不是替任何机关培植势力”。

“《生活》周刊是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目的”。

可见,邹韬奋认为办报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社会,而这“社会的改进”,是“常站在社会的前一步,引着社会向着进步的路上走”。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民报刊思想。

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邹韬奋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即人民报刊思想,并由此阐发出了重视受众的理念。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新闻活动
3. 参与创办《新民丛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期 间,他参与创办了《新民丛报》。该报成为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平台
PART 2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
1. 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
梁启超非常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他认为, 新闻应该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来传达新思 想、新文化。在"公车上书"运动中,他运用 了各种形式来争取舆论支持,如游行示威、 联名上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他 的主张,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新闻思想
2.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梁启超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新闻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办报过程中,注重实地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 道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宣传。这种新闻理念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思想
3. 倡导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主张推广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民丛 报》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这些文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结
总结
1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倡导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深入学习和研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和活动,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THANKS 感谢恩师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
新闻活动 新闻思想
总结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他不仅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 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总结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总结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总结邹韬奋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新闻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的新闻思想对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新闻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主张新闻工作者应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报道新闻,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本文将对邹韬奋的新闻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在新闻观的层面上,邹韬奋强调新闻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他认为,新闻是一种公共事务,它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服务。

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准确的信息,履行好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职责。

他主张新闻媒体应该主动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其次,邹韬奋注重新闻报道的道德责任。

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他提倡新闻报道应该遵循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的原则,不得捏造事实、歪曲事实或者有意隐瞒真相。

他还主张新闻报道应该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第三,邹韬奋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

他认为,新闻是一门学问,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业务技能。

他主张新闻工作者应该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善于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严谨细致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他追求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品质,要求他们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四,邹韬奋关注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

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社会改革。

他主张新闻工作者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公众利益,通过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变革。

他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独立、客观地履行职责,不受任何政治、经济势力的干扰和控制。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对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社会责任观和公共利益观引领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他的道德责任观推动了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梁启超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工商管理类三班2011409065 吕伟伟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中国新闻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他独具魅力的报刊文字令人倾倒,他新颖而深刻的新闻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新闻人,他是“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开山之祖”。

当然,把梁启超看作“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开山祖”,不仅由于他在当时的报业发生过实际上的重要影响,而且首先在于他从理论上对报刊的功能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

这在整个新闻史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一次突破。

一、梁启超的新闻活动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

由此,梁启超在其报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

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称为该会的机关报,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内容主要以评论洋务为主,梁启超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遭到清政府查禁被迫停刊,这是,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梁启超南下办报,梁启超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梁启超在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其撰写的文章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在日本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

这个时期的文章比前一阶段更加成熟,被当时的人称作“新民文体”,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梁启超的身份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

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

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

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

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

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

谈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谈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谈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文学与新闻系占琦我国近代报纸是“舶来品”,直接受到来华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才产生发展。

在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中涌现出现了以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为首的办报活动,其中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尤为重要。

梁启超是中国新闻学史上的过渡人物,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

他主编或参与办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撰写了编辑30余篇出版学论文,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思想。

从1895年编辑《万国公报》起,至1920年欧游回国主编《改造》杂志后,1922年正式脱离新闻界,梁启超的“报馆生涯”长达27年之久,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

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梁启超主要有六大新闻思想:一、报刊使命。

报纸为耳目喉舌,通中外之故,通上下之情。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到“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二、报刊功能。

造舆论、开民智、兴民权、合民力、陶民德。

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是写到“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三、舆论观。

报刊具备造健全舆论的五大要素: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梁启超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中写到“舆论者,寻常人之所见及者也;而世界贵有豪杰,贵其能见寻常人所不及见,行寻常人所不敢行也。

”四、十大宣传策略。

五、党报理论。

六、新闻史观。

虽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有一定的阶级性。

比如,他认为存在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的“世界之报”。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内容非常宏富,从报刊使命、功能、舆论、宣传策略、党报理论和新闻史观,涉及了当代新闻理论的各个领域,俨然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浅析邵飘萍的“新闻本位”观

浅析邵飘萍的“新闻本位”观

浅析邵飘萍的“新闻本位”观作者:龚成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7期摘要: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中国新闻事业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邵飘萍是作为当时杰出记者、知名政论家和第一代新闻学者。

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新闻本位思想并身体力行。

新闻本位思想在其新闻观念、办报理念、报刊经营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新闻救国”四字在其心中,而新闻“社会公器”的功能则是他的枪杆,对当时和后来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拟从新闻本位思想作为切入点,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进行研究。

关键词:五四时期;邵飘萍;新闻本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当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国门之时,中国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才真正领会到了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外部世界。

随着西方列强一步一步对我国的各项主权进行蚕食,中国各界都开始将“救亡图存”看作是第一要义,而在新闻业,中国报刊政论本位体系也能在此追根溯源。

在西方新闻思想和理论的影响下,邵飘萍等一批报人开始对报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在这段时期,政论本位被渐渐淡化,新闻本位开始出现了萌芽。

传播新闻事实视为报刊最核心的表现。

据此,邵飘萍也作了最明确的论述:“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的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要原料厥唯新闻。

”[1]可以看出,这一句表述已经很好的勾勒出了邵飘萍对“新闻”的看法。

这种报纸观念与梁启超时代的报纸观念已经有了泾渭分明之感。

在梁启超看来,报业只是这个庞大的社会政治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对于国民,只是起到教育宣传纸作用,报纸作为一个载体,主要是沟通上下的渠道,而在封建社会,则更是尊卑关系的最好体现。

反观邵飘萍,他认为报纸中本不应该充斥着繁冗的政治术语,而将民情民意抛之不管,且更加看重的是报业对新闻的处理。

公共利益才是报纸需要放在首位考虑的,这与封建思想影响下,只把政党利益放在制高点的政论报刊相比较,有着鲜明的反差。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蜚声中外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

他从1895年 22岁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47岁正式脱离报馆工作, 先后达25年之久,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两字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

首先,梁启超认为报刊主要有两大功能:1.“去塞求通”。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通塞与否,中国社会的症结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言论不通畅。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靠办报“去塞求通”。

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要维持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2.“党报”理论与报纸的“政治功能”。

梁启超对报纸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报纸的社会政治作用,把报纸当做救国的手段。

对他来说,报刊是唤起舆论,制造舆论,揭露社会现实问题,批评朝廷,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在现实的政治争斗中,往往通过“报纸”制造“舆论”,以期达到广大民众尤其是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他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在这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

自梁启超后,从资产阶级革命到五四时期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家等中国近现代的多个政治人物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影响,以手中的“笔杆”为武器,以“报刊”为阵地,呼吁改革,把“办报”当做参与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到了日本,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作为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名声和功绩为后人所熟知。

但他作为近代报业的先驱者的重要身份,却常被人们所忽略。

对于梁启超,我了解他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

在当时国家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勇于做那个为救国家于危难,不顾自身安危而向皇帝提出变法的仕人。

他的所作所为,我无疑是钦佩的。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不仅看到了他在政治上的勇于创新,也看到他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锲而不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个绕不过去的人。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他的言论思想影响之大,几乎无人可以比拟。

包括陈独秀、胡适这些五四的巨人在内的民族精英又有谁没有受过梁启超思想的滋润。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联系,其变化也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

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在中国新闻史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他独具魅力的报刊文字令人倾倒,他新颖而深刻的新闻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新闻人,他是“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开山之祖”。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摘要:邵飘萍是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著名的记者、报人,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一生在两个方向上做出建树。

一是政治上,以新闻舆论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并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

一是在完善中国新闻事业方面,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独创性的,综合的。

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

邵飘萍在新闻事业上改革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毕生积累的新闻思想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现实意义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

在14年(1912年----1926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涉猎了新闻事业的大部分领域: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社长;创办了当时北方颇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北方进步报纸《京报》;参与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工作,出版了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

一、邵飘萍的基本新闻思想(一)独立的办报方针邵飘萍指出, 报业应该是超然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因素, 负有教育、指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那么, 什么是报业的独立:即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它判断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业的特殊性质, 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他认为, 新闻事业传递消息应该是“一切利害有关之消息”,它与全社会发生联系, 是“国民舆论代表”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的报业, 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新闻舆论也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报活动中:
(一)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二)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

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就是要上下相通,内外相通。

(三)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他认为报管的政论文章应该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形成风气,才能使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四)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也有深刻地认识。

梁启超认为读的报纸越多,人越聪明,报馆越多,国家越强大。

(五)他在办报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时务文体”,其特点对以后的新闻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形式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可用俗语。

在平易之余,热情奔放,富于煽动”
当然梁启超的这些新闻思想,也体现了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

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

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

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

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

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

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

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他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

在新闻教育事业上,邵飘萍同样是个开拓式的人物。

他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历史评价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

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

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待。

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韬奋新闻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气节
2.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3. 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4. 新闻言论自由是有阶级的、具体的新闻自由
5. 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提倡“明显畅达”的平民之风
6. 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
7. 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创业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