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07年高2第9单元第9节课—数学_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
数学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数学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1.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2.掌握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假设A表示“今天下雨”,B表示“地面湿”。
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一定成立,即A是B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如果B成立,那么A不一定成立,但A是B的必要条件。
3.判断方法介绍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判断技巧。
方法一:通过定义判断。
根据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方法二:通过集合关系判断。
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充分性与必要性。
4.实例讲解选取一些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实例1:如果小明成绩优秀,那么他一定会考上重点大学。
判断“小明成绩优秀”与“考上重点大学”之间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实例2: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往地上掉。
判断“地球是圆的”与“物体总是往地上掉”之间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5.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应用题。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掌握程度。
2.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逻辑用语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是语言表达、信息交流的工具,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组成部分,是描述、判断、推理的工具,数学的大量命题都是使用它们描述的,学习数学离不开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包括:命题及其关系,简单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其中命题及其关系又包含了:会分析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及会判断一个命题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一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先从同学们身边的实际案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从实际案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及逻辑推理的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
在学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后,通过对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在数学的命题中的作用,为后续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铺垫。
二、教学目标设置:重点:能从实际案例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难点:能从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的角度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命题的逻辑关系及能对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梳理,总结出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本节课通过对案例的引入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素养,由原命题及其逆否命题间的关系引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通过讨论p和q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学生学情分析:第五高级中学是市级重点高中,每年考入五中的孩子都是中考成绩排明在全市成绩的三分之二之后的孩子,基础很薄弱。
所以我在讲解本节课的时候先引入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分析实例,抽象出数学命题,利用两个命题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给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然后通过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定理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的联系。
高二数学人选修课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或”的应用
当两个条件中至少有一个满足时 ,使用“或”连接。例如,“x = 1 或 x = 2”表示x等于1或者
等于2。
“非”的应用
当需要表示某个条件的否定时, 使用“非”连接。例如,“非(x
> 0)”表示x不大于0。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XX
纠正方法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根据限制 条件进行判断。
错误类型三
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理解不透彻。
纠正方法
深入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大量 的练习加深理解。
2023
PART 06
拓展延伸:相关知识点补 充介绍
REPORTING
充分不必要条件与必要不充分条件概念辨析
必要条件
若对于任意 $x_1, x_2 in (a, b)$ ,有 $f(x_1) < f(x_2)$(或 $f(x_1) > f(x_2)$),则函数 $f(x)$ 在区间 $(a, b)$ 上单调递 增(或递减)。
2023
PART 05
误区警示与常见错误分析
REPORTING
误区一: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概念
误区表现
学生常常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概念 混淆,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逻辑错 误。
纠正方法
明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充 分条件是指“如果有A则有B”,必要 条件是指“只有A才有B”。通过举例 和练习加深理解。
误区二:忽视特殊情况导致误判
误区表现
学生在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时,容易忽视特殊情况,导致判断错误。
纠正方法
在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时,要全面考虑各种情况,特别是特殊情况。可以 通过列举反例或特殊情况来验证判断的正确性。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教学内容“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最为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课标”中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分条件的意义,理解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并从集合角度对概念加以剖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2.知识分析本节内容属于概念性知识,教学重点是对概念的理解。
是高中人教B版《数学》必修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二节的内容。
首先,教材中先对命题“若p则q”的真假进行讨论:“若p则q”为真命题,等价于“由p推出q”。
之后,给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在具体应用中始终强调命题“若p则q”为真与“p⇒q”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四种表达形式的一致性。
这样安排,体现知识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另外,对这一概念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可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3.素养体现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这部分知识调整到了预备知识这一主题中,内容包括: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
足见这部分知识对整个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首先,要体现逻辑推理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研究问题严谨性与精准性的能力。
其次,由具体实例抽象生成数学概念,体现数学抽象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再次,通过集合思想直观呈现概念的几何含义,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置1.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能正确描述“条件”和“结论”,会判断其真假;2.能够理解“若p则q”为真与“p⇒q”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四种表达形式的一致性;3.会用集合思想直观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理解“以小见大,大而必要”的含义;4.能够充分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之间的区别;5.将“直观想象”、“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精品)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第二章“圆锥曲线”的第三节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中“简易逻辑”的第三节。
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
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难点:“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 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关键:找出A、B,根据定义判断A=>B与B=>A是否成立。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篇二)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首先给出推断符号“ ”,并引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充要条件的初步知识.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2)在判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应该:①首先分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②然后尝试用条件推结论,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证法、间接证法(即反证法),也可以举反例说明其不成立;③最后再指出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3)在讨论条件和条件的关系时,要注意:①若,但,则是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②若,但,则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③若,且,则是的充要条件;④若,且,则是的充要条件;⑤若,且,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若条件以集合的形式出现,结论以集合的形式出现,则借助集合知识,有助于充要条件的理解和判断.①若,则是的充分条件;显然,要使元素,只需就够了.类似地还有:②若,则是的必要条件;③若,则是的充要条件;④若,且,则是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5)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题逆否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当我们证明某一命题有困难时,可以证明该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成立.(二)教法建议1.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与四种命题中的,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则”形式的复合命题.2.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结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3.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为此,教学时可以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4.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充要条件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教学重点难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教学用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引入练习: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用幻灯投影):(1)若,则;(2)若,则;(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5)若,则;(6)若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3)、(6)是真命题,(2)、(4)、(5)是假命题.置疑:对于命题“若,则”,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答:看能不能推出,如果能推出,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对于命题“若,则”,如果由经过推理能推出,也就是说,如果成立,那么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是成立的充分条件,记作.2.讲授新课(板书充分条件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已知,那么我们就说是成立的充分条件.提问:请用充分条件来叙述上述(1)、(3)、(6)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学生口答)(1)“ ,”是“ ”成立的充分条件;(2)“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面积相等”成立的充分条件;(3)“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是“ ”成立的充分条件.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成立,那么其逆否命题也成立,即如果没有,也就没有,亦即是成立的必须要有的条件,也就是必要条件.(板书必要条件的定义.)提出问题: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叙述上述6个命题.(学生口答).(1)因为,所以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2)因为,所以是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3)因为“两三角形全等” “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4)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四边形是菱形”,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是菱形”的必要条件,“四边形是菱形”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充分条件;(5)因为,所以是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6)因为“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 ”,而且“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 ”,所以“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是“”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总结:如果是的充分条件,又是的必要条件,则称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板书充要条件的定义.)3.巩固新课例1 (用投影仪投影.) BA是B的什么条件B是的什么条件是有理数是实数、是奇数是偶数是4的倍数是6的倍数(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出下面回答.)①因为有理数一定是实数,但实数不一定是有理数,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② 一定能推出,而不一定推出,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③ 、是奇数,那么一定是偶数;是偶数,、不一定都是奇数(可能都为偶数),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④ 表示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⑤由交集的定义可知且是成立的充要条件;⑥由知且,所以是成立的充分非必要条件;⑦由知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⑧易知“ 是4的倍数”是“ 是6的倍数”成立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交流、思辩,在争论中得到了正确答案,并加深了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认识.)例2 已知是的充要条件,是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的充分条件,试与的关系.(投影)解:由已知得,所以是的充分条件,或是的必要条件.4.小结回授今天我们学习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学会了判断条件A是B的什么条件,这为我们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打下了等价转化的基础.课内练习: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第 35页练习l、2;第36页练习l、2.(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5.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习题1。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2)》示范公开课教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北师大】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2)》教学设计1. 掌握充分条件的概念.2. 理解充分条件的意义.3. 会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充分性.4. 提高数学表达、数学运算和数学思维的准确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重点:掌握充分条件的概念和意义;会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充分性.难点:会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充分性. 一、新课导入 回顾旧知:必要条件的理解与判定.答案:一般地,当命题“若p ,则q ”是真命题时,称q 是p 的必要条件.思考:如何从集合的角度理解必要条件?分析:设p :x ∈P ,q :x ∈Q ,那么“p ⇒q ”为真,从集合的角度理解相当于P ⊆Q ,故“x ∈Q ”是“x ∈P ”的必要条件.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2)——充分条件及判定定理.设计意图:从复习入手,引入集合的角度来理解必要条件概念,建立新旧知识连接,拓展对必要条件判定的理解,引出充分条件,从而顺利引出本节课题.二、新知探究探究一:充分条件的理解.实例分析:定理4 若a >0,b >0,则ab >0.定理5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6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师分析定理4:如果满足了条件“a >0,,b >0”,一定有结论“ab >0”.但要注意,当ab >0时,a >0,b >0不一定成立,例如,由“a <0,b <0”,也可以判定“ab >0”.实际上,定理4告诉我们:只要有了“a >0,b >0”这个条件,就可以判定“ab >0”.学生尝试分析定理5、6.答案:定理5只要满足了条件 “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那么就可以判定结论“四边形◆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教学过程◆一定是平行四边形”成立.定理6只要满足了条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去截其他两边,截得一个三角形”,那么就可以判定结论“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成立.小结:上面三个定理(命题)都可以写成相同的形式“只要满足p成立,那么就可以判定q成立”(或“若p成立,则q成立”),即p成立能充分说明q成立.探究二: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知识点:1.一般地,当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时,称p是q的充分条件.即p ⇒q为真时,若p成立,则q成立,只要满足p成立,就能判定q成立,即p ⇒q为真时,p成立能充分说明q的成立.综上,对于真命题“若p,则q”,即p⇒q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也称p是q的充分条件.2.判定定理:(1)定理4 若a>0,b>0,则ab>0.“a>0,b>0”是“ab>0”的充分条件.(2)定理5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是“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充分条件.(3)定理6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去截其他两边,截得一个三角形”是“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充分条件.探究三:充分条件的判定方法.知识点:(1)定义法①确定谁是条件,谁是结论;②尝试从条件推结论,若条件能推出结论,则条件为充分条件,否则就不是充分条件.(2)命题判断法①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q是p的必要条件;②如果命题:“若p,则q”为假命题,那么p不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q也不是p的必要条件.小结:对充分条件的理解.(1)所谓充分,就是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有之必成立,无之未必不成立”.(2)充分条件不是唯一的,如x>2,x>3等都是x>0的充分条件.设计意图:通过对充分条件的理解、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的思考两个探究活动,循循渐进,深入理解充分条件.师生互动,启发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三、应用举例例1:用充分条件的语言表述下面的命题:(1)若a=−b ,则|a|=|b|;(2)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AC= BC;(3)当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解:(1)“a=−b”是“|a|=|b|”的充分条件;(2)“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是“AC= BC”的充分条件;(3)“ac<0”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充分条件.<1”的()条件.例2:“a>1”是“1a分析:易知充分性成立,取特殊值检验知必要性不成立,即可求解.<1成立,即充分性成立,解:当a>1时,1a<1,但a>1不成立,即必要性不成立,则当a=1时,满足1a<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1”是“1a例3:集合A={x|−1<x<1},B={x|−a<x−b<a}.若“a=1”是“A∩B≠∅”的充分条件,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分析:先化简集合B,解不等式−1<b−1<1或−1<b+1<1即得解.解:A={x|−1<x<1},B={x|−a<x−b<a}={x|b−a<x<b+a}.因为“a=1”是“A∩B≠∅”的充分条件,即当a=1,A∩B≠∅成立,所以−1<b−1<1或−1<b+1<1,即−2<b<2.四、课堂练习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p是q的必要条件,则q是p的充分条件.()(2)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p是唯一的.()(3)“x=3”是“x2=9”的充分条件.()(4)“x>2且y>3”是“x+y>5”的充分条件.()2.若aϵR,则“a=1”是“|a|=1”的()条件.3.试分别指出p是q的什么条件.(1)p:x− 2=0;q: (x− 2)(x− 3)=0;(2)p: m<− 2;;q:方程x2−x− m=0无实数根;4.已知p: −4<x− a<4,q:2<x<3,若q是p的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1.(1)√(2)×(3)√(4)√解析:由充分条件的理解得出.2.充分条件解析:根据命题法判断,“若p:aϵR,a=1,则|a|=1”为真命题,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3.(1)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解析:(1)因为x−2=0⇒(x− 2)(x−3)=0,(x− 2)(x−3)=0⇏x−2=0,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因为m<−2⇒方程x2-x- m=0无实数根,方程x2−x−m=0无实数根⇏m<−2,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4.−1≤a≤6解析:由q:2<x<3是p: −4<x− a<4的充分条件,得a−4≤2,a+4≥3,解得−1≤a≤6.五、课堂小结1.对充分条件得理解:(1)所谓充分,就是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有之必成立,无之未必不成立”.(2)充分条件不是唯一的,如x>2,x>3等都是x>0的充分条件.2.充分条件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①确定谁是条件,谁是结论;②尝试从条件推结论,若条件能推出结论,则条件为充分条件,否则就不是充分条件.(2)命题判断法①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q是p的必要条件;②如果命题:“若p,则q”为假命题,那么p不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q也不是p的必要条件.六、布置作业教材第16页练习第1、2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2
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考点 充分条件、必要
条件的概念
充分条件、必要 条件的判断
充分条件、必要 条件的应用
学习目标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 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结合具体命题掌握判断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 要条件的方法 掌握证明充要条件的一 般方法
10
设 p:x<3,q:-1<x<3,则 p 是 q 成立的( ) A.充分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选 C.因为x|-1<x<3 x|x<3,所以 p 是 q 成立的必要 不充分条件.
11
设 a,b 是实数,则“a+b>0”是“ab>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选 D.若 a+b>0,取 a=3,b=-2,则 ab>0 不成立;反 之,若 ab>0,取 a=-2,b=-3,则 a+b>0 也不成立,因此 “a+b>0”是“ab>0”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
(3)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进一步划分:
条件 p 与结论 q 的关系
结论
p⇒q,且 q⇒/ p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q⇒p,且 p ⇒/ q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q,且 q⇒p,即 p⇔q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p ⇒/ q,且 q ⇒/ p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x=0”是“(2x-1)x=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 (2)q 是 p 的必要条件时,p 是 q 的充分条件.( ) (3)若 p 是 q 的充要条件,则命题 p 和 q 是两个相互等价的命 题.( ) (4)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时,“p⇒/ q”成立.( ) 答案:(1)√ (2)√ (3)√ (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一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1。
5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设计通过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
能够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概念引入早在战国时期,《墨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是为大故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是为小故。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充分说明,没有这个必要等,在数学中,也讲充分和必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教材第一章第五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概念形成1、首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若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
(4)若ab=0,则a=0。
解答:命题(2)、(3)、(4)为真。
命题(4)为假;2、请同学用推断符号写出上述命题。
解答:(1)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4)ab=0 a=0。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继续结合上述实例说明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中,我们称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是这个整数必是偶数的充分条件,可以解释为:只要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成立,这个整数必是偶数就一定成立;而称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是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的必要条件,可以解释成如果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成立,就必须要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成立充分条件:一般地,用、分别表示两件事,如果这件事成立,可以推出这件事也成立,即,那么叫做的充分条件。
[说明]:①可以解释为:为了使成立,具备条件就足够了。
②可进一步解释为:有它即行,无它也未必不行。
③结合实例解释为:x = 0 是xy = 0 的充分条件,xy = 0不一定要x = 0。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要条
1.充要条件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正确进行逻辑推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热点.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对概念下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因此需要全面的把握概念;本节教材是在给出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基础上,导出了充要条件的概念.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照较抽象,学生较难明白得和把握,因此一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教材紧密结合了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实例导出概念,幸免了空泛地讲数学概念、思想、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试探、彼此交流中去总结概念、“下概念”,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结合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引发学生探讨的好奇心.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明白得充要条件的概念,了解充分而没必要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没必要要条件的概念;(2)学会对命题进行充分没必要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没必要要条件的判定;(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得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定命题的真假.进程与方式在观看、试探、解题进程中,培育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品质;在师生、学生间的数学交流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为用等价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逻辑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生的求知欲,培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踊跃进取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白得充要条件的概念;学会对命题进行充要性的判定;教学难点:充分性与必要性的推导顺序及充要条件的证明.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温习提问:1.什么叫做p是q的充分条件?什么叫做q是p必要条件?请说出“p q”的含义.2.指出以下各组命题中,p q 及q p是不是成立:(1)p:内错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2)p:三角形三边相等;q: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活动设计:让学生稍作试探,以提问的形式回忆相关知识.学情预测:对问题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顺利回答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但对符号“p q”的含义,学生可能回答不够严谨,教师给予补充完善.活动结果:(1)一样的,“假设p,那么q”为真命题,,咱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 q,而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q是p的必要条件.“p q”的含义指由p通过推理能够得出q.(2)问题2中的两个命题都有p q及q p成立,即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命题.设计用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知识动身,发觉新问题、新知识.探讨新知提出问题问题1:请同窗们举出形如“假设p,那么q”形式的命题的例子,且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命题.活动设计:学生先口答,教师板书.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满是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命题的例子,教师要帮忙学生加以甄别.问题2:关于命题“假设p,那么q”,具有p q及q p成立,即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命题.那么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呢?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试探,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适时介入全班引导.活动结果:上述问题中,p 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q p,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教师(板书):充要条件的概念:一样的,若是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咱们说,p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若是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归纳地说,若是p 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设计用意:充要条件的概念与原命题和逆命题真假的判定,和具有“假设p,那么q”形式的命题真假的判定是分不开的,因此充要条件的概念引入结合了具体命题真假的判定,以加深明白得.明白得新知1以下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1)p:b=0,q:函数f(x)=ax2+bx+c是偶函数;(2)p:x>0,y>0,q:xy>0;(3)p:a>b,q:a+c>b+c.思路分析:要判定p是不是是q的充要条件,就要看p可否推出q,同时看q可否推出p,二者必需同时成立.解:在(1)(3)中,p q,因此(1)(3)中的p是q的充要条件.在(2)中,尽管有p q,可是q p,因此(2)中的p不是q的充要条件.点评:充要条件的判定方式:若是“假设p,那么q”与“假设q,那么p”都是真命题,那么p确实是q的充要条件,不然不是.说明:(1)符号“”叫做等价符号.“p q”表示“p q且q p”;也表示“p 等价于q”.(2)“充要条件”有时还能够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巩固练习对任意实数a,b,c,给出以下命题:①“a=b”是“ac=bc”的充要条件;②“a+5是无理数”是“a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③“a>b”是“a2>b2”的充分条件;④“a<5”是“a<3”的必要条件.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1 B.2 C.3 D.4答案:B提出问题:在“假设p,那么q”形式的命题中,有的p是q的充分条件,有的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可否对存在的各类情形作分类?对存在的各类情形结合下面的试探题加以说明.试探:以下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p:x是6的倍数,q:x是2的倍数;(2)p:x是2的倍数,q:x是6的倍数;(3)p:x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q:x是6的倍数;(4)p:x是4的倍数,q:x是6的倍数.活动设计: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试探问题、回答下列问题、合理地对数学命题进行分类.学情预测:学生踊跃试探,结合试探题进行分类,但分类标准不唯一,可能显现多种分类方式,现在教师结合试探题踊跃引导.活动结果:分析总结取得四种情形(1)p是q的充要条件;(即p q)(2)p是q的充分但没必要要条件;(即p q且q p)(3)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即p q且q p)(4)p是q的既不充分也没必要要条件.(即p q且q p)设计用意:通过以上这些问题的讨论,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明白得.运用新知2已知:⊙O的半径为r,: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思路分析:设p:d=r,q:直线l与⊙O相切.要证p是q的充要条件,只需要别离证明充分性(p q)和必要性(q p)即可.证明:如下图,作OP⊥l于点P,那么OP=d.(1)充分性(p q):假设d=r,那么点P在⊙O上.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Q(异于点P)△OPQ中,OQ>OP=r.因此,除点P外直线l上的点都在⊙O的外部,即直线l与⊙⊙O相切.(2)必要性(q p):假设直线l与⊙O相切,不妨设切点为P,那么OP⊥l.因此d=OP=r.点评:(1)证明充要条件时,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逆命题成立.(2)证明原命题成立,即证明命题条件的充分性;证明原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即证明命题条件的必要性.(3)证明充要条件时,第一要明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别离是什么,即命题的要求是什么.变练演编3判定以下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p:x>5;q:x>-1;(2)p:x>-1;q:x>5;(3)p:(x-2)(x-3)=0;q:x-2=0;(4)p:x =±1;q:x2-1=0.思路分析:依照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一一进行判定.解:(1)p是q的充分但没必要要条件;(2)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3)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4)p是q的充要条件.点评:四种“条件”的情形反映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判按时应该:(1)确信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2)尝试从条件推出结论,从结论推出条件(方式有:直接证法或间接证法);(3)确信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4)充要性包括:充分性p q,必要性q p,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提出问题:试探以下问题:(1)将例3的第(3)题p:(x-2)(x-3)=0;q:x-2=0中的所有“=“换成“>”,会有如何的结果?(2)同上,如假设换成“≠”会有如何的结果?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一题多变,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进行研究,将所有发觉的结果一一列举,熟练充要条件的判定方式.活动结果:(1)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没必要要条件.(2)p 是q 的充分但没必要要条件.达标检测1.假设集合A ={1,m 2},B ={2,4},则“m =2”是“A ∩B ={4}”的( )A .充分没必要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没必要要条件2.以下各小题中,p 是q 的充要条件的是( )①p :m <-2或m >6;q :y =x 2+mx +m +3有两个不同的零点.②p :f (-x )f (x )=1;q :y =f(x)是偶函数. ③p :cosα=cosβ;q :tanα=tanβ.④p :A ∩B =A ;q :U B U A.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有限集合S 中元素的个数记做card(S),设A ,B 都为有限集合,给出以下命题: ①A ∩B =的充要条件是card(A ∪B)=card(A)+card(B);②A B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card(A)≤card(B);③A B 的充分没必要要条件是card(A)≤card(B);④A =B 的充要条件是card(A)=card(B).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A .③④B .①②C .①④D .②③答案:课堂小结1.知识收成:(1)充要条件的概念:假设p q 且q p ,那么p 是q 的充要条件.(2)判定p 是q 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查p q 是不是成立 ,还要考查q p 是不是成立.2.方式收成:(1)判定p q 是不是成立,方式1:判定假设p 那么q 形式命题的真假.方式2:假设p 那么q 形式命题真假难判按时,判定其逆否命题的真假.方式3:集合的观点.(2)证明充要条件,需证明充分性(p q)和必要性(q p).3.思维收成: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适应.布置作业讲义习题 A 组 3(2)(4),4补充练习基础练习1.设M ,N 是两个集合,则“M ∪N ≠”是“M ∩N ≠”的( )A .充分没必要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没必要要条件2.设p ,q 是两个命题,p :log 12(|x|-3)>9,q :x 2-56x +16>0,那么p 是q 的…( ) A .充分而没必要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没必要要条件3.设l ,m ,n 均为直线,其中m ,n 在平面α内,则“l ⊥α”是“l ⊥m 且l ⊥n ”的( )A .充分没必要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没必要要条件4.设集合M ={x|0<x ≤3},N ={x|0<x ≤2},那么“a ∈M ”是“a ∈N ”的( )A .充分而没必要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没必要要条件答案:拓展练习5.设p 、q 都是r 的必要条件,s 是r 的充分条件,q 是s 的充分条件,问(1)s 是r 的什么条件?(2)p 是q 的什么条件?答案:(1)s 是r 的充要条件;(2)p 是q 的必要条件.设计说明设计思想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因此要多借助学生熟悉的实例去帮忙学生明白得概念;另外本节用符号语言表述数学命题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要在用的进程中,慢慢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能力.设计用意用类比的方式,将有些概念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明白得和运用;同时还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熟悉相关知识,用集合的观点去明白得相关概念,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特点引导学生之前面学习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动身,对新知有所熟悉.结合学生熟知的原命题与逆命题真假的判定归纳出新知识的特点,同时在应用新知的进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层次化,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感受对立统一思想,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备课资料备选例题1.已知抛物线C :y =-x 2+mx -1和点A(3,0),B(0,3).求证:抛物线C 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的充要条件是3<m ≤103. 思路分析:要证p 是q 的充要条件,只需要别离证明充分性(p q)和必要性(q p)即可. 解:(1)必要性:由已知得,线段AB 的方程为y =-x +3(0≤x ≤3).由于抛物线C 和线段AB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因此方程组⎩⎪⎨⎪⎧y =-x 2+mx -1,y =-x +3(0≤x ≤3)(*)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 消元得x 2-(m +1)x +4=0(0≤x ≤3).设f(x)=x 2-(m +1)x +4,那么有⎩⎪⎨⎪⎧ Δ=(m +1)2-4×4>0,f (0)=4≥0,f (3)=9-3(m +1)+4≥0,0<m +12<3,解得3<m ≤103. (2)充分性:当3<m ≤103时, x 1=m +1-(m +1)2-162>m +1-(m +1)22=0,因此x 1>0. x 2=m +1+(m +1)2-162≤103+1+(103+1)2-162=3, 因此x 2≤3. 因此方程x 2-(m +1)x +4=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x 1,x 2,且0<x 1<x 2≤3,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实数解.因此,抛物线y =-x 2+mx -1和线段AB 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是3<m ≤103. 点评:证明充要条件时,要分清充分性是证明如何一个式子成立,即当3<m ≤103时,证明抛物线C 与线段AB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必要性是证明如何一个式子成立,即当抛物线C 与线段AB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时,证明:m 的取值范围是3<m ≤103. 2.已知p :|1-x -12|≤2,q :x 2-2x +1-m 2≤0(m >0),且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思路分析: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即p 是q 的充分而没必要要条件,从集合的角度可知集合P 是集合Q 的真子集.解: (法一):∵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p 是q 的充分而没必要要条件.由x 2-2x +1-m 2≤0得1-m ≤x ≤1+m(m>0),∴q :Q ={x|1-m ≤x ≤1+m}.又由|1-x -13|≤2,得-2≤x ≤10. ∴p :P ={x|-2≤x ≤10}.又∵p 是q 的充分而没必要要条件,∴P Q ⎩⎪⎨⎪⎧ m >0,1-m ≤-2,1+m ≥10. 解得m ≥9.(法二):由x 2-2x +1-m 2≤0,得1-m ≤x ≤1+m.∴q :A ={x|x >1+m 或x <1-m ,m >0}由|1-x -13|≤2,得-2≤x ≤10. ∴p :B ={x|x >10或x <-2}.∵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A B ⎩⎪⎨⎪⎧ m >0,1-m ≤-2,1+m ≥10,解得m ≥9.点评:本例涉及参数问题,直接解决较为困难,先用等价转化思想,将复杂、生疏的问题化归为简单、熟悉的问题来解决.一样地,在涉及求字母参数的取值范围的充要条件问题中,常常要利用集合的包括、相等关系来考虑.(设计者:赵海彬)。
说课稿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说课稿: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二的内容,主要讲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其在数学证明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证明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2) 能够运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进行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推理;(3) 能够熟练运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进行证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2) 运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进行证明。
2.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知识,如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概念讲解(1) 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如:一个数是偶数,则它能被2整除(充分条件);一个数能被2整除,则它是偶数(必要条件)。
(2) 讲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符号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
3. 练习与讨论(1) 给出一些简单的命题,让学生判断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如:一个三位数能被9整除,则它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充分条件);一个三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则它能被9整除(必要条件)。
(2) 给出一些复杂的命题,引导学生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进行推理,并进行讨论。
如:若两个角的和为180°,则它们互为补角(充分条件);若两个角互为补角,则它们的和为180°(必要条件)。
4. 深化认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其在数学证明中的应用。
高二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
樱花动漫 爱情微电影的爱情力量 樱花动漫 爱情微电影的爱情力量 樱花动漫 摄像机男、女主角 樱花动漫 1、对爱情微电影还不是很了解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为什么要拍爱情微电影,拍摄爱情微电影有什么用呢,我为什么要花费几千到几万去拍一个爱情微电影,这些钱我能为家里添写家具摆件让家里更显品位等等,这样想法的人大多是还不明白爱情微电影的真正意义。 樱花动漫 2、 樱花动漫 爱情微电影的优点和价值一: 樱花动漫 见证爱情、记录爱情、美好记忆 樱花动漫 爱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有时候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种感觉,我们唯有靠演绎重现这种感觉才能将它记录下来,爱情微电影就有这样的优点和价值,那就是帮我们用旁观者的眼光见证爱情,记录爱情,并为我们的一生留下美好回忆。 樱花动漫 3、爱情微电影的优点和价值二: 樱花动漫 将爱情故事分享给亲朋好友 樱花动漫 当很多朋友会问我们爱情是什么,我们怎么找到爱情并坚守爱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爱情微电影讲述这种感觉,比如相遇、相知、相恋、相守,我们不用苍白的文字表达爱情的意义,爱情微电影会将我们的爱情故事分享给亲朋好友,无论是缘分还是坎坷。 樱花动漫 4、爱情微电影的优点和价值三: 樱花动漫 在婚礼上播放打造独特婚礼 樱花动漫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浪漫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婚礼,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来塑造这场婚礼呢,不是舞台搭建,不是司仪主持,而是一个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爱情微电影就是这个美好的介质,在婚礼上播放帮我们打造最独特的婚礼。 樱花动漫 5、爱情微电影的优点和价值四: 樱花动漫 实现留存爱情的美好愿望 樱花动漫 几乎所有在爱情中感受温暖的人都很希望这一刻永远停住,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感受爱情,那么我们靠什么来留住最美好的瞬间,就是这一刻能留下来的影像,比如声音、比如画面,爱情微电影为我们实现留存爱情的美好愿望。 樱花动漫 6、其实爱情微电影还有很多好处,比如在拍摄的过程中产生很多乐趣和感触,让你以局外人的身份感受爱情,增加对爱情的理解和感受等,所以爱情微电影的优点和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如果看重这段爱情并想保存下来不妨来拍一段 樱花动漫 电影怎么免费下载 樱花动漫 网络中有很多高清、经典的电影资源,然而很多人往往找不到,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高清电影下载下来呢?现在很多的电影网站的电影都不是免费的,下面介绍一种让你可以简单看到你想看的电影资源。 樱花动漫 80s手机手机电影迅雷 樱花动漫 1、首先下载最新版的迅雷,如果是用360的话下载如图。360安全卫士-软件管家-搜索栏输入迅雷搜索。2、进入下载页面点击一键安装,安装完成后打开迅雷。这步比较简单,估计大部分都会。3、打樱花动漫 电影《特殊身份》影评 樱花动漫 笔者前段时间看了甄子丹主演的特殊身份,写写笔者对该电影的个人看法,也希望大家也一同评价评价。总体来说这部电影主要看的是打斗的场面,而且都是一群古惑仔的打斗场面。 樱花动漫 1、一开始甄子丹所主演的主角就为了几个小弟与几个黑帮人员结怨,而后正因为这几个小弟,甄子丹的特殊身份才会暴露,电影的开头是后续的伏笔,也才有后续的小高潮。2、电影的情感路线是有四个,甄子丹所主演的陈子龙与母亲的母子线、与被他所救的小bosssunny的兄弟线(算
人教版数学高中2-1课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1 什么是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指一个条件既是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
2 如何判断充分必要条件?
通过推理和验证,确定一个条件既是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
3 举例说明
以数学方程的解为例,解是方程充分必要条件,方程是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运用充分必要条件解决问题
1
例题解析
通过分析和推理,运用充分必要条件解决数学问题的例题。
2
解题方法
介绍运用充分必要条件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
练习题讲解
通过练习题的讲解,进一步巩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拓展
总结定义
归纳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的严格定义和区别。
拓展
探索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在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高中2-1课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本课件介绍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并讲解了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 件的方法。掌握了充分必要条件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充分条件的概念
1 什么是充分条件? 2 如何判断充分条件? 3 充分条件与充分性
充分条件是指一个条件,
通过逻辑推理和理论证
的关系
当它满足时,可以推出
明,确定充分条件的真
充分性是指充分条件的
某个结论。
假。
真假与结论的真假完全
一致。充分条件真,则
结论一定真。
必要条件的概念
1 什么是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是指一个条件,当它不满足时,可以推出某个结论的假设。
2 如何判断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同步教学课件 充要条件 (2)
B.必要不充分条件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已知a,b是实数,则“a<0,且b<0”是“ab(a-b)>0”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①s是q的什么条件?
∵q是r的必要条件,∴r⇒q.
∵s是r的充分条件,∴s⇒r,
∴s⇒r⇒q,又∵q是s的充分条件,∴q⇒s.
∴s是q的充要条件.
②r是q的什么条件?
由r⇒q,q⇒s⇒r,知r是q的充要条件.
③p是q的什么条件?
∵p是r的必要条件,∴r⇒p,
∴q⇒r⇒p.又p⇏q,
∴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A.充分不必要条件
√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由m≥-1可以推出m≥-2,但反之不成立,故“m≥-1”是“m≥-2”的充
分不必要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已知a,b为实数,则“a+b>4”是“a,b中至少有一个数大于2”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p1⇒p2⇒…⇒pn,可得p1⇒pn;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
跟踪训练 1 (1)指出下列各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11
例题讲解
例4 求证|a|+|b|=|a+b|的充要 条件是ab≥0.
关于充要条件命题的证明,一般分充 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进行,其中由 条件推出结论就是充分性,由结论推 出条件就是必要性.
2020/12/10
12
例题讲解
例5 设a为常数,求函数f(x)=cos2x
+asin2x的图象关于直线 x 对称的
( 1 ) 若 p q , 则 p 是 q 的 充 分 条 件 ;
( 2 ) 若 q p , 则 p 是 q 的 必 要 条 件 ;
(3)若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4)若p q,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5)若q 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6)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必要
又不充分条件。 2020/12/10
9
例题讲解
例1 下列各题中,那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b=0,
q:f(x)=ax2+bx+c是偶函数;
充要条件 (2)p:x>0,y>0,q:xy>0;
充分不必要条件 (3)p:a>b,q:a+c>b+c;
充要条件
(4)p:两直线平行; 必要不充分条件
2020/12/10q:两直线的斜率相等.
高中数学选修 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二课时
2020/12/10
1
复习巩固
1.一种逻辑关系的四种表达形式 : ①“若p则q”为真命题;
② p q
③p是q的充分条件; ④q是p的必要条件
复习巩固
2.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填空:
(1)x为自然数是x为整数的充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版高三数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二节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高考目标导航】一、考纲点击1、理解命题的概念;2、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3、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二、热点、难点提示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和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是本节考查的热点;2、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由于知识载体丰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属于中、低档题目;有时也在解答题中出现,考查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难度不会太大。
【考纲知识梳理】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1)四种命题(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②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或互为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注:否命题是命题的否定吗?答:不是。
命题的否命题既否定命题的条件,又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定只否定命题的结论。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若p ,则q ”为真命题,记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2)如果既有p q ⇒,又有q p ⇒,记作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q 也是p 的充要条件。
【要点名师透析】一、命题的关系与真假的判断 1、相关链接(1)对于命题真假的判定,关键是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只有将条件与结论分清,再结合所涉及的知识才能正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
(2)四种命题的关系的应用掌握原命题和逆否命题,否命题和逆命题的等价性,当一个命题直接判断它的真假不易进行时,可以转而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
注:当一个命题有大前提而写出其他三种命题时,必须保留大前提,大前提不动。
2、例题解析〖例1〗设原命题是“已知p 、q 、m 、n 是实数,若p=q ,m=n ,则p +m=q +n”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其真假.解:逆命题:“已知p 、q 、m 、n ∈R ,若p +m=q +n ,则p=q ,m=n(假).原命题:“已知p 、q 、m 、n ∈R ,若p≠q ,m≠n ,则p +m≠q +n”(假)逆否命题:“已知p 、q 、m 、n∈R,若p +m≠q+n ,则p≠q 或m≠n”(真) 注,否命题“若p≠q,m≠n”应理解为“p≠q 或m≠n”即是指:①p≠q,但m=n ,②p=q 但m≠n,而不含p≠q 且m≠n.因为原命题中的条件:“若p=q ,m=n .”应理解为“若p=q 且m=n ,”而这一语句的否定应该是“p≠q 或m≠n”.〖例2〗以下列命题为原命题,分别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①内接于圆的四边形的对角互补;②已知a 、b 、c 、d 是实数,若a =b ,c =d ,则a +c =b +d ;分析:首先应当把原命题改写成“若p 则q ”形式,再设法构造其余的三种形式命题. 解析:对①:原命题:“若四边形内接于圆,则它的对角互补”; 逆命题:“若四边形对角互补,则它必内接于某圆”; 否命题:“若四边形不内接于圆,则它的对角不互补”; 逆否命题:“若四边形的对角不互补,则它不内接于圆”.对②:原命题:“已知a 、b 、c 、d 是实数,若a =b ,c =d ,则a +c =b +d ”,其中“已知a 、b 、c 、d 是实数”是大前提,“a =b ,c =d ”是条件,“a +c =b +d ”是结论.所以:逆命题:“已知a 、b 、c 、d 是实数,若a +c =b +d ,则a =b ,c =d ”;否命题:“已知a 、b 、c 、d 是实数,若a ≠b 或c ≠d ,则a +c ≠b +d ”(注意“a =b ,c =d ”的否定是“a ≠b 或c ≠d ”只需要至少有一个不等即可);逆否命题:“已知a 、b 、c 、d 是实数,若a +c ≠b +d 则a ≠b 或c ≠d ”.逆否命题还可以写成:“已知a 、b 、c 、d 是实数,若a +c ≠b +d 则a =b ,c =d 两个等式至少有一个不成立”说明:要注意大前题的处理.试一试:写出命题“当c >0时,若a >b ,则ac >bc ”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分别判定其真假.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定 1、相关链接 (1)利用定义判断①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注:“p 是q 的充分条件”是指有p 就有q ,但无p 也可能有q .如“两个三角形全等”是“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但无“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可推出“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如“两个三角形同底等高”就又是“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另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②若q p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注:ⅰ “q 是p 的必要条件”是指有q 才能有p ,但有q 未必有p .如,一个偶数未必能被6整除(q :为偶数,p :能被6整除).ⅱ③若p q ⇒且q p ⇒,p 是q 的充要条件; ④⑤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⑥(2)利用集合判断记条件p 、q 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 、B ,则: 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AB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A B p q ⊇则是的必要条件;若BA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A=B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注:p 与q 之间的关系的方向性,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方向正好相反,不要混淆。
2、例题解析 〖例1〗 “21=m ”是“直线03)2()2(013)2(=-++-=+++y m x m my x m 与直线相互垂直”的( ) A .充分必要条件B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C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B ; 解析:当12m =时两直线斜率乘积为1-从而可得两直线垂直,当2m =-时两直线一条斜率为0一条斜率不存在,但两直线仍然垂直.因此12m =是题目中给出的两条直线垂直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注:对于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①12,k k 都存在时12.1k k =-②12,k k 中有一个不存在另一个为零对于②这种情况多数考生容易忽略。
〖例2〗已知p :x 1,x 2是方程x 2+5x -6=0的两根,q :x 1+x 2=-5,则p 是q 的[ ]A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分析:利用韦达定理转换.解析:∵x 1,x 2是方程x 2+5x -6=0的两根, ∴x 1,x 2的值分别为1,-6, ∴x 1+x 2=1-6=-5.因此选A.说明:判断命题为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三、充要条件的证明〖例1〗(12分)求证方程ax2+2x+1=0有且只有一个负数根的充要条件为a≤0或a=1.分析:(1)讨论a 的不同取值情况;(2)利用根的判别式求a的取值范围.解答:充分性:当a=0时,方程变为2x+1=0,其根为x=12-,方程只有一个负根;当a=1时,方程为x2+2x+1=0.其根为x=-1, 方程只有一个负根。
当a<0时,Δ=4(1-a)>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根,且1a<0,方程有一正一负根。
必要性:若方程ax2+2x+1=0有且仅有一个负根。
当a=0时,适合条件。
当a≠0时,方程ax2+2x+1=0有实根,则Δ=4(1-a)≥0,∴a≤1,当a=1时,方程有一个负根x=-1.若方程有且仅有一负根,则11aa<⎧⎪⎨<⎪⎩∴a<0综上方程ax2+2x+1=0有且仅有一负根的充要条件为a≤0或a=1注:(1)条件已知证明结论成立是充分性,结论已知证明条件成立是必要性;(2)证明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充分性;二是必要性。
证明时,不要认为它是推理过程的“双向书写”,而应该进行由条件到结论,由结论到条件下的两次证明;(3)证明条件时易出现必要性与充分性混淆的情形,这就要分清哪是条件,哪是结论。
〖例1〗给出下列各组条件:(1)p:ab=0,q:a2+b2=0;(2)p:xy≥0,q:|x|+|y|=|x+y|;(3)p:m>0,q:方程x2-x-m=0有实根;(4)p:|x-1|>2,q:x<-1.其中p是q的充要条件的有[ ]A.1组B.2组C.3组D.4组分析:使用方程理论和不等式性质. 解析: (1)p 是q 的必要条件 (2)p 是q 充要条件 (3)p 是q 的充分条件 (4)p 是q 的必要条件.选A .说明:ab =0指其中至少有一个为零,而a 2+b 2=0指两个都为零.【感悟高考真题】〖例1〗(2011·安徽高考理科·T7)命题“所有能被2整除的整数都是偶数”的否定..是 (A )所有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都是偶数 (B )所有能被2整除的整数都不是偶数 (C )存在一个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是偶数 (D )存在一个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不是偶数【思路点拨】此命题为全称命题,全称命题的否定为相应的特称命题.【精讲精析】选D. 全称命题的否定为相应的特称命题,即将所有变为存在,并且将结论进行否定.〖例2〗(2011·福建卷理科·T2)若a ∈R ,则“a =2”是“(a -1)(a -2)”=0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思路点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判断“a =2”与“(a -1)(a -2)=0”两者之间满足怎样的推出关系. 【精讲精析】选A .由(1)(2)0a a --=得1a =或2a =,所以2(1)(2)0a a a =⇒--= 而(1)(2)a a --=0 ⇒2a =,故2a =是(1)(2)0a a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例3〗(2011·江西高考理科·T8) 已知123,,ααα是三个相互平行的平面,平面12,αα之间的距离为1d ,平面23,a α之前的距离为2d ,直线l 与123,,ααα分别相交于123,,P P P .那么“1223PP P P =”是“12d d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思路点拨】先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得出,线线平行,再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一性质,易得两者之间的关系.【精讲精析】选C.如图所示,由于231323121122312232//,P P N P M //P N,P P d,P P P P d d .P P d ==αα=⇔同时被第三个平面所截,故有再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易得,因此〖例4〗(2011·山东高考理科·T5)对于函数y=f (x ),x ∈R ,“y=|f(x)|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是“y=f(x )是奇函数”的(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思路点拨】考察充分必要条件【精讲精析】选B.“y=f (x )是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所以“y=|f(x)|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 “y=|f(x)|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 y=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或者关于原点对称,所以y=f (x )不一定为奇函数〖例5〗(2010湖南文数)2. 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A. ,lg 0x R x ∃∈= B. ,tan 1x R x ∃∈= C. 3,0x R x ∀∈> D. ,20x x R ∀∈> 【答案】C【解析】对于C 选项x =1时,()10x -2=,故选C 〖例6〗(2010陕西文数)6.“a >0”是“a >0”的[A](A)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本题考查充要条件的判断00,00>⇒>>⇒>a a a a ,∴ a >0”是“a >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例7〗(2010浙江文数)(6)设0<x <2π,则“x sin 2x <1”是“x sinx <1”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因为0<x <2π,所以sinx <1,故xsin 2x <xsinx ,结合xsin 2x 与xsinx 的取值范围相同,可知答天姿国色黑岩 雁门关外 /seshu/31888/index.html 案选B ,本题主要考察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以及转化思想和处理不等关系的能力,属中档题【考点模拟演练】(1)((2011届·成都高三摸底(理)))已知命题p :若x =y(A )命题p 正确,其逆命题也正确 (B )命题p 正确,其逆命题不正确 (C )命题p 不正确,其逆命题正确 (D )命题p 不正确,其逆命题也不正确答案:C(2)(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理))5.若命题“2,(1)10x R x a x ∃∈+-+<使”是假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A .13a ≤≤B .11a -≤≤C .33a -≤≤D .13a -≤≤答案:D(3)记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q ,则“1q >”是“*1()n n a a n N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D解析:可以借助反例说明:①如数列:1,2,4,8,---- 公比为2,但不是增数列; ②如数列:1111,,,,248---- 是增数列,但是公比为112<. (4)(2011届·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文))已知命题p :关于x 的函数234y x ax =-+在[1,+∞)上是增函数,命题q :关于x 的函数(21)xy a =-在R 上为减函数,若p 且q 为真命题,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3a ≤B .102a <<C .1223a <≤ D .112a << 答案:C(5)(2011届·湖南嘉禾一中高三学情摸底)“x>1”是“x x >2”成立的( )A .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不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C(6)(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理))若集合2{1,},{2,4},"2"A m B m ===则是"{4}"A B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7)2011届·温州市高三八校联考(文) “2a =”是“直线2()0a a x y -+=和直线210x y ++=互相平行”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8)已知a ,b ,c ,d 为实数,且c >d .则“a >b ”是“a -c >b -d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解析】显然,充分性不成立.又,若a -c >b -d 和c >d 都成立,则同向不等式相加得a >b 即由“a -c >b -d ”⇒“a >b ”(9)”“22≤≤-a 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012=++ax x 有虚根”的(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解析:△=2a -4<0时,-2<a <2,因为”“22≤≤-a 是“-2<a <2”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A(10)2011届·汕头华侨中学高三摸底(理)已知1a >,22x xf (x )a +=,则1f (x)<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 .01x <<B .10x -<<C .20x -<<D .21x -<<答案:B(11)(2011届·怀柔区一模(理))若=(1,2,-3),=(2,a -1,a 2-31), 则“a =1”是“⊥”的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12)(2011届·东城区一模(文))给定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与另外一个平面都平行,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②若两个平面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③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在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垂直另外一个平面;④若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则在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另外一个平面.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②和④答案:D二、填空题 (1)若不等式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答案:⎥⎦⎤⎢⎣⎡-34,21 (2)(2011届·湖北监利一中高三月考(文))若:(3)(1)0p x x -+< ,:12q x -<,则p 是q 的______________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