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之色彩与构图艺术
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艺术
![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a81940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3.png)
| 文化艺术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艺术□何志婷/文在中国电影史上,张艺谋是极具话题性的一位导演,他凭借对影像艺术的大胆创新与个人特色的别致表达,不断创造银幕神话,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纵观张艺谋电影,其成功之处在于对影像艺术的极致把握,通过画面元素提升影片美感的同时,给予观众震撼的视觉盛宴。
因此,本文将以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研究文本,从影像艺术的审美角度,解读其对于“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运用,深层探讨这些视觉元素产生的情绪与心理效果。
1 前言张艺谋的电影以强烈的影像冲击占据中国电影的一席之地。
夸张刺激的色彩、打破常规的构图、宏大的场景设置成为了张艺谋电影的特有风格。
张艺谋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将视觉美感运用到极致,让电影突破故事情节与演员表演的界限,拥有别样的视觉效果与美学价值。
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对张艺谋电影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具象化分析其风格特色,对之后的电影创作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
2 影像艺术之色彩:夸张且大胆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在色彩方面的敏锐性是非常强的。
在电影中也更善于使用大色块来展现画面,不仅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而且使得观众可根据色彩的呈现画面体会其背后的韵味与内涵。
张艺谋的色彩运用,与中国民间原生态的色彩形式息息相关,与社会、人生等形态与观念联系,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其电影具有了象征性与美学意义。
传统电影的而表现手法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与描述生活来再现社会实景,而张艺谋电影采取极简处理,减少人物对白,大部分情节使用画面元素表现方式,用颜色突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渲染,提升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影像形式。
对于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角色与功能超越单纯的造型手法,构成了其独特电影语言形态,达到艺术塑造的审美高度。
红色作为张艺谋电影中的惯用色,是极具中国韵味的色彩。
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婚嫁现场,红色成为主色,高粱、花轿、盖头、绣花鞋等红色的特征生动展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且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被世俗所捆绑而无所畏惧的人物形象被个性化塑造。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f12555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8.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镜头运用:通过镜头的切换和 剪辑,张艺谋成功地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视觉节奏,使电影更 具艺术感。
演员表演:演员的精湛表演为 叙事节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04
电影《影》的主题美学
章节副标题
人性的探索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角色塑造:通过角色的性格、行为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情节设置:情节转折表现人性的变化与不可预测 视觉效果:画面与色彩运用反映人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
情感
情感传递: 通过情节和 细节,传递 电影所要表
达的情感
情感共鸣: 引发观众的 情感共鸣, 让观众感同
身受
情感层次: 通过多层次 的情感表达, 让观众深入 思考电影的 主题和意义
叙事节奏的把握
剧情推进:张艺谋通过情节的 起伏和转折,巧妙地控制着叙 事节奏,使观众始终保持紧张 感。
音乐与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 融合,为叙事节奏增添了更多 的层次和深度,使观众更加沉 浸于电影的氛围中。
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观众更加深入地 理解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音乐对氛围的营造
音乐与画面结合,营造出 独特的视觉效果
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强化 电影的东方韵味
音乐节奏与剧情发展相呼 应,增强情感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为 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 体验
03
电影《影》的叙事美学
章节副标题
故事情节的构建
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展现故事情节 情节设置:悬念迭起,通过不断反转和高潮迭起吸引观众 角色塑造:个性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人物性格 主题表达:深刻挖掘人性与社会现实,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传达思想内涵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运用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8976d31a98271fe910ef9f2.png)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应用一、前言色彩意象是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有效的应用可以更好得表现电影的内涵可以让观众更好的感知电影的内在含义,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色彩意象,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对颜色有着特别的追求,他擅长通过对色彩的独特热爱和概括,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视觉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来唤起观众丰富的联想,进而更好的表现作品的主题。
他的电影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秋菊打官司》《黄土地》等无一不用了鲜艳绚丽的色彩,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亦即色彩之旅,色彩就是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写照,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呈现出来,深深地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画面色彩一望无际的大红高粱地,如翡翠般的红高粱酒,桐红色的油脂皮肤、、、、、、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红高粱》红轿子、红衣服、红太阳、血红的天空、鲜血、、、、、、大量红色的运用色彩极为深郁、饱满、鲜艳、富有表现力,不仅是叙事的一部分,更奠定了电影的情感基调,热烈、饱满。
《大红灯笼高高挂》除了延续了《红高粱》中的红之外,又增加了红轿子,红灯笼、黑布套、蓝院墙白雪等色彩意象。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呈静态的长镜头,凝固的空间,重压的气氛,正面的肖像描写,倔强而木然的月光,把观众置于颂莲所直面的不在场的画面之外继母地位,倾听她说“嫁人就嫁人”,“当小老婆们就当小老婆”,体味她的屈从与反抗,灰色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基本色调之一,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画面,青灰色德尔枯死的瓦片,充斥了观众的视觉空间。
而在《菊豆》这部电影中,整个院存在以蓝色为主调的夜色中静溢地等待黎明,这一画面在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当天青从外面赶脚回来的时候,菊豆在杨金山折磨下呻吟,声音穿透了夜色,在整个时空回荡,加之各色鲜艳的染布,这一画面就具有了压抑、同情、抗争等含义。
《黄土地》当中,则以大面积的黄色土地、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来表现作者的感情,饱满、凝重、温暖沉重,土黄为主调,黑豹为辅。
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
![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3e7cb71dfad6195f312ba689.png)
看张艺谋的片子多了, 纷杂的画面逐渐从眼前 滤过, 最终沉淀的就是“色彩”二字。或许老谋子 摄影师的出身, 使他更钟情于用色彩来讲述古老的 中国文化与现代电影的复杂交融。那些大手笔的 红、黄、蓝使老谋子的电影在现实写生中呈现出更 多的浪漫色彩。
对色彩的选择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张艺谋 的热情不是寄托于叙事, 似乎也不去刻意深化所谓 的历史价值。其高明就在于用色彩语言冲击和洗涤 着中国人的视觉, 从而影响他们的审美心理。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 “《英雄》 色彩和服装都很漂亮, 电影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 但有很多色彩, 整体造型感很强, 色彩运用很奇 特。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 很容易给人矫 揉造作的感觉, 但在这个片子里结合得非常融洽。” 《英雄》把大漠拍到了极致: 万里长风中飞逝的两 匹孤骑, 或者是尘烟起舞, 铁甲武士在荒漠上排出 巨大的阵式, 旌旗恍如残血, 带着风沙的震耳吼 声, 伴随着铁盾金属撞击的敲打, 营造了一个令人 震动的世界, 以突兀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色彩本不 具备的意识形态内涵。
浅谈张艺谋导演影片中的色彩运用
![浅谈张艺谋导演影片中的色彩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f589820e2bd960590c677c7.png)
一
、
影 片的红 色情 结
来 强烈 的视觉 冲击 力 , 同 时又将色 彩 与故 光包 裹着 , 随 时可 能将其 吞没 。冷 暖色调
中对 美好 事物 的追 求 与 向往 , 体现 了主人
利 用色 彩 的变化表 达 主人 此 时生硬地 对立 着 , 象征 着主 人公 在逆境 张 艺谋 的电影之旅可 以被形 象地 称为 事 情节相 融合 , 推动剧情发展。 色 彩之旅 , 因为其 电影 画面造 型和情 感表 公 的内心情感变化 ,
满 目的红 色构 天 井支 架上 的红色和 黄 色的染 布 , 鲜艳 夺 红 色 的重要地位 : 其 一, 片头字幕 。如《 大 身 扎红 色束 带 的迎 亲 队伍 , 此处 的暖色调 具有强 烈的象征意义 , 显 红 灯笼高 高挂》 《 红高粱 》 《 菊豆》 《 英雄》 等 建 了影片浓郁 的色彩基调。贯穿整部 影片 目, 强烈而又特别 , 展现 了整 个故事情 现 出男女主人公 的爱欲与活力 。但在 这大 的片头 字幕都 是红 色的 ; 其 二, 在场 景、 服 的红色 , 使得 具有 反抗精 神 的人物 形象更 为鲜 片冷 色调包 围中的小块暖色终将逃 脱不 了 装 和道具 方 面都最 大 限度 地运用 了红 色。 节, 被 青灰 色“ 吃掉 ” 的命运 , 预 示着影 片的 悲 如影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中的红灯笼 , 《 红 活 。
甍 触镦 唷斯 充
浅 谈 张艺谋 导演影片 中的色彩 运用
口万
摘
莉
要: 在 张艺谋 导演的影 片中 , 色彩功 能得 到 了充分的发挥 , 传达 出了故事情 节本 身无法传达 的信 息 内容 , 极 大地 丰富 了电影
浅析电影《英雄》的色彩与构图
![浅析电影《英雄》的色彩与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ec81cf45102de2bd9705885b.png)
浅析电影《英雄》的色彩与构图《英雄》色彩与构图分析12广电 118522012007 刘海真《英雄》是导演张艺谋2002年的作品,是其转型执导的首部武侠巨制。
这部片子缔造了国产电影的全球票房神话。
不仅占了当年内地票房的四分之一,首次在本土打败了好莱坞大片,而且同时在韩国、日本、北美等地的票房也登顶。
不仅票房好,这部片子在国际上也享誉盛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奖项。
《英雄》讲述的是赵国四名刺客无名(李连杰饰)、长空(甄子丹饰)、一对儿情侣残剑(梁朝伟饰)飞雪(张曼玉饰)刺杀秦王(陈道明饰)的故事。
影片以荆轲刺秦的故事为原型,但是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以刺客无名和秦王两人的讲述展开几段色彩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情节。
《英雄》的色彩运用唯美创新艺术,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一直被人研究称赞。
影片的色彩主要由黑,红,白,蓝,绿色各自占据不同情节,其中黑,红对比强烈,白,蓝,绿色也出现的恰到好处。
影片一开始的基调是黑色的冷色调。
身穿黑色铠甲的秦军士兵,黑色的秦王宫殿,宫殿里众多身穿黑色官服的秦朝官吏,以及身穿黑色铠甲的秦王。
这黑色给人一种压抑,威严的感觉,隐喻着连年的战争,局势紧张黑暗,危险随时存在,也象征着宫廷的威严,封建王权的至高无上。
无名也是身穿黑色衣服,显示其神秘,隐喻其刺客身份。
影片后面有出现秦士兵或秦宫殿都是运用黑色,黑色是影片的其中一个鲜明色彩。
无名给秦王讲述残剑飞雪的故事,影片运用了红色。
这一部分不仅各人物身穿全红色衣服,连赵国的书馆也是红色的,红色的墙壁,地板,书桌,写字用的朱砂,甚至连书写的字也是红色的。
整个红色的空间背景。
红色在这里有几层象征意义。
一方面红色隐喻着这几位侠客的国仇家恨,也象征着其内心的矢志抱负。
红色赵国书馆也隐喻着危险,果然之后飘扬着红色旗帜的秦大军到来。
飞雪身穿红色衣服,象征其内心爱的炽烈。
浅析《英雄》色彩与构图
![浅析《英雄》色彩与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6bd9d1d7ce2f0066f53322ef.png)
绿色
• 无名讲述的现实,残剑飞 雪归隐山林练字练剑,二 人身穿绿色衣服,象征两 人对宁静悠闲快乐生活的 渴望,希望和平。 • 残剑入秦王殿刺秦,宫殿 里布满大块大块的绿色布 帐,一方面有利于身穿绿 色的残剑藏身。绿色也象 征着和平希望,隐喻着接 下来残剑放弃刺秦。
白色
• 白色服装,白色荒漠,白 色表达苍白无力和放弃, 隐喻着刺秦的失败 • 残剑飞雪离世,为了天下, 这是纯洁的,又是神圣的。
英雄
英雄
• 导演张艺谋02年作品 • 以荆轲刺秦故事改编 • 讲述赵国刺客无名(李 连杰)长空(甄子丹) 情侣残剑(梁朝伟)飞 雪(张曼玉)刺杀秦王 (陈道明)的故事。
一·影片整体色彩
• 可以说主要由黑,红,绿,白,蓝这几种 色彩,分别占据影片不同情节,主要由人 物服装,空间场景体现。
黑色
• 影片开始黑色基调,身 穿黑色衣服的无名,黑 色的秦王宫殿,黑色的 秦军士兵,身穿黑色铠 甲的秦王等等 • 黑衣的无名,神秘,暗 示刺客 • 黑色秦王宫殿士兵等, 象征宫廷威严压抑,封 建王权的至高无上,连 年征战局势紧张黑暗。
红色
红色
红色
• 四人的红色穿红色衣服,象征其内心爱的炽热 • 红色的赵国书馆,红色的字,背景的红色, 隐喻危险的存在,果然之后飘扬着红色旗 帜的秦大军到来 • 无名讲述的这段故事以红色为背景,也暗 示其说的是谎话
蓝色
蓝色
• 秦王猜想的故事,画面转为蓝色,隐喻残 剑飞雪牺牲自己助无名刺秦,冰冷的现实 是伤感的,无奈的。
烛光
• 空荡荡的大殿里,秦 王面前5排跳跃闪烁的 烛光,象征秦王整日 担惊受怕,内心惶恐 不安。
对比色
• 黑色画面中突然出现 的白色棋子,打斗场 面变成全蓝色暗示无 名说的是谎话
张艺谋电影色彩
![张艺谋电影色彩](https://img.taocdn.com/s3/m/67aa18b56bec0975f565e20c.png)
张艺谋电影色彩一、张艺谋电影色彩的基调(一)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红高粱》拉开了张艺谋电影主色调—红色的序幕,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一群古朴、野性的中国农民的传奇故事。
《红高粱》节奏明快、张弛有度,生动而浓烈的视觉形象,令业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以一场红色的风暴袭击观众的眼球。
红衣、红轿、红盖头等释放出的是野性、浪荡、激情和欲望。
在颠轿这场戏中,张艺谋第一次向我们展现他那仪式感极强的影像风格,红色的轿子在烟尘和土地的映衬下,犹如一团炙热跳动的火焰,再配以轿夫那低沉粗狂的嗓音,使得这场颠轿显得无比的奔放自由,张艺谋就是这样以自己对色彩的独到理解,用色彩将一些极为普通的场面看起来更为盛大更具生命力,用最大限度将影片的意义呈现给大家。
红色在影片中形成了铺天盖地之势,尤其是影片的结尾,我奶奶为了给大伙送饭,倒在了日军的机枪下,弟兄们则同归于尽。
我的爷爷如同雕塑般站在高粱地里凝望,神秘的日全食染红了世界。
张艺谋大胆的用红色为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作用和象征意义阐释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和民族气节。
由此将观众带出了影片中的现实时空,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内在生命的精神外化。
电影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势不可挡,对生命的赞颂响彻人心。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对中国传统封建家庭的批判,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寓意。
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泯灭被张艺谋浓缩在一个阴森封闭的院落里。
这个院落中条条块块都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压抑束缚,暗灰色的天空、地面、墙壁,冷静,腐烂的象征,除了头顶的那一角天空外再无其它出路,红灯笼成了唯一的色彩,是权利的象征,点灯、灭灯、封灯都像是在表演一套仪式,具有极强的威严感和冲击力。
在这一片死气沉沉的灰色中偏偏出现了一点点的红色,也许它会给人一些慰藉,但是事实它代表不了希望,是可悲的权利,是被控制着的人性。
红灯笼代表着女人地位,因此它不仅仅反映真实的“物”更参与了影片的“事”。
色彩的叙事给影片带来了浓重的隐寓象征风格。
跃动的色彩彩色的语言——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跃动的色彩彩色的语言——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bbd5cd61af1ffc4ffe47acfd.png)
故事的彩色叙述,还是极为少见的,想必这 杂更为高级、进化的反应,并把两者结合起 响故事、情节的整体感,达到了相得益彰的
也是张艺谋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广受国际赞 来,产生了极好的美感效果。所LX( 红高粱》 意境。另外,缤纷的色彩创意还涵盖了多重
誉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是”视觉游戏1艺术品,又是视觉性中枢部 意义:首先,用颜色来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故
演之下,无不具有鲜明而美妙的视觉效果, 同时,张艺谋更深一层地巧妙运用了色彩的 博大的胸怀。通常,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
但将色彩充分融入故事情节,将无声的色彩 象征意义,将影片的美学意义由第一级反射 的内容,很容易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但《英 语言化作人物内心激情澎湃的真情告白和 上升到二、三级反射,即神经中枢的更为复 雄》结合得非常融洽,多种色彩丝毫没有影
影感”的文学作品。张艺谋以敏锐的嗅觉捕 粱红形成的血海。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 玉红衣飘摇中的绝美,李连杰黑衣劲装 中的
1下转24 页】
危险和痛苦也可以变成愉快。”【2] 看电影正
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体验。惊险片、恐怖片、血 腥暴力的动作片虽然让观众觉得紧张害怕 , 但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场无危险的心 理冒险历程 ,其中的暴力和破坏元素是不具 现实杀伤力的,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体验攻 击和破坏带来的快感却不用担心会为此受 到惩罚,这正是观众对电影中的惊险场面和 恐怖元素既害怕又乐此不疲的原因所在。
从刚刚出道时的《红高粱》,到《英雄》、 游戏艺术品。那种铺天盖地的淡淡的红色既 事;其次,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
《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的色彩艺术走过 愉悦了视觉器官本身,又象征了一种强烈的 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并且观众
了一个从略显张扬到逐渐到位,从略显生涩 生命意志(红色是血的颜色)。一种敢爱敢恨、 对不同颜色的理解也激发了不同个体潜意
从色彩与构图角度赏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从色彩与构图角度赏析大红灯笼高高挂](https://img.taocdn.com/s3/m/9b9fea156c85ec3a87c2c5c2.png)
从色彩与构图赏析《大红灯笼高高挂》106 江丹婷《大红灯笼高高挂》是1991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何赛飞、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
深刻揭示了20世纪初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磨灭和摧残,同时展现了男尊女卑社会下女性的悲哀。
该片获得了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这部影片是张艺谋的早期作品,由于张艺谋导演早年学习摄影所以对色彩与构图情有独钟,而这部电影中这两点也尤为出色。
色彩方面:本片中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与朝气蓬勃,但是本片中红色却是作为阴森恐怖的色彩元素出现,与原本所阐释的喜庆的感觉产生强烈反差。
在影片当中,最重要的红色符号是红灯笼。
大红灯笼是电影故事的主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女人被宠幸或者被冷落与被废黜。
如当颂莲的新婚之夜满屋挂满了大红的灯笼时,是一种喜庆的欢腾,更是一种与下面非喜庆相对应的不悦的对比——红色将她引进了一场妻妾之间无形的争斗之中。
在颂莲假怀孕之时,全部红起来的灯笼有了一种讽刺的意味。
不再是简单的“长明”,而是昭示着一种无可奈何的生命压抑的释放。
除此之外影片中大多时候的陈家是笼罩在黑暗阴抑之下的灰色,而大红灯笼的出现与陈家宅院就形成了一种极端对称的构图上,看上去就如同一张血盆大嘴,也就寓意着封建家庭对美好人性的吞噬。
红色这一色彩作为电影创作的主要元素,不仅完美地演绎了它客观上渲染环境,进行视觉造型的作用,在更多时候也是象征着一种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击。
三太太梅珊是一个张扬的人物代表,大红的戏服,大红的棉衣,大红的妆面,都让人对这个妖艳的女人感到一种要突破大宅院种种规矩的疯狂。
除红色外白色也对影片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颂莲身着一身白色学生服出现在这个庭院的时候,表现出她本是学生的身份以及内心纯洁,进门后穿着红衣表现她心理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清纯慢慢走向堕落。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表意流变浅析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表意流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990c2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b.png)
2015年第8期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至今共执导了十九部电影。
从早期的红色系列到最近的归来,二十九年里张艺谋对电影色彩的选择运用已经产生很大的变化,本文将按时间顺序分析张艺谋不同时期的电影中色彩运用的变迁。
一、色调期1、与主题相统一的色彩基调色调期张艺谋影片主要运用单纯色,红色是作品的主基调。
代表电影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
色彩表现的艺术,首先是用色上的选择,以及如何处理和改编,再进一步把它和整个表意的系统相关联。
从整体上看,一部影片通常都有用色上的一些特征可以把握。
这就是色彩的基调。
①1987年,张艺谋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中国的观众们真正了解到“电影中的色彩并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视觉的审美元素,电影艺术可以通过对色彩的选择、处理来创造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效果。
”②在电影里,观众明显可以看出张艺谋对“中国红”情有独钟,“我”奶奶的红衣服,高粱地里的红高粱,十八里坡火红的喜轿以及乡亲们倒下后满地的红血液,整部电影都沉浸在热烈奔放的红色氛围。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红色代表喜悦、冲动、热情、暴力。
电影中旺盛的红高粱象征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豪爽直接,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充满了生命力。
红色的视觉冲击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阳刚壮丽的风格,艺术般的视觉感受与动人的情节相辅相成。
1990年的《菊豆》同属于张艺谋的早期电影——红色系列。
天青和菊豆第一次偷情时,水车把原本高高挂起的红色染布拖入染池中,滚滚落下的红染布将两人的感情推向高潮,染池里的水变成了一片浓重的红,同时也隐喻了矛盾的激烈化,两人生活也开始走向水生火热的境地中。
另外两处分别是金山和天青死在染缸里,比鲜血还要浓重的红,使观众触目惊心。
最后一幕,菊豆点燃了染坊,红色大火是对现实的绝望和万念俱灰。
对于影视艺术作品来说,色彩基调是构成情节、表现主题的各个镜头的色调及其相互关系使观众感受的总的色彩倾向。
略谈张艺谋电影作品色彩运用技巧
![略谈张艺谋电影作品色彩运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e8d2f0667ec102de3bd8901.png)
略谈张艺谋电影作品色彩运用技巧[摘要]色彩是影视作品重要的视觉语言之一。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已经臻于化境,他恰当自然地运用色彩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使自己的电影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为强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张艺谋影视作品色彩运用电影是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色彩运用是电影表现技巧中一个特殊造型元素,是构成影视作品重要的视觉语言之一,在电影中有着不可低估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价值。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张艺谋在色彩运用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色彩摄影师的出身使张艺谋本人具有强烈的视觉画面感,其电影作品中的镜头常常是精妙绝伦的。
在他的作品中,色彩雕琢得恰到好处,电影色调具有一贯性,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活着》、《我的父亲母亲》,一直到后来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从冷青浑厚到金黄艳丽,满目的红、蓝、绿、橙、黄、青……,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以及选择搭配,独具匠心地使用着夸张热烈、丰富多彩的色泽,渲染、烘托出了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为电影增添了独特的观赏性和审美性,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观众饱享了色彩的饕餮盛宴。
二、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作用色彩强烈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点,他惯于在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增强视觉效果。
1.烘托电影的艺术氛围张艺谋作品中善于运用颜色来营造电影的氛围,例如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用菊花铺展的皇宫,黄色流泻整个银幕,色彩浓烈、单一,画面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渲染了皇家的华贵雍容与在这种华贵雍容下潜伏的杀机的视觉氛围;电影《红高粱》中那一望无际的红色高粱,与影片中充满野性魅力的人物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电影《菊豆》中红色则彰显着主人公那奔腾而难以压制的欲望;电影《十面埋伏》中最后的那一场雪地戏,也用了大量镜头向观众展现了白色的雪原,茫茫林海,烘托了结尾悲凉哀伤的气氛。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79f9c26a32d7375a41780cb.png)
创作理念 , 但鲜有人能像张艺谋 一样能把色彩运用 到如此炉火 纯 青 的境 地 , 所 以张 无 愧 于 中 国 电影 界 的 “ 色彩 大师 ” 这一称 誉。作为张艺谋的第一部武侠大片 , 《 英雄》 无 疑是借色彩铺 陈 故事 、 进行不同场景或 时空转换 的典型之作 。影 片以沉稳 内敛 的黑色为基调 , 借助 红 、 蓝、 绿、 白 四种 不 同的颜色 进行 场面调 度、 时 空 转换 并 分 头 阐述 四个 亦 真 亦 幻 的不 同 故 事 。 红 色 是 激 情、 生命 、 鲜血的象征 , 和无名讲述 的残剑 、 飞雪 因情 生恨 、 因恨 杀戮的故事相得益彰 ; 蓝色是 高手间的较量 , 象征残剑 、 飞雪舍 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 绿色是穿插交织的回忆 , 象征 了残剑为 了天 下苍生放下个人仇恨 而放弃刺秦 的博 大胸 怀 ; 白色 是最真实 的 生活 , 象征肝 胆相 照 的友 情 、 纯 洁的 爱情 以及 最 美丽 的死 亡 。 《 英雄》 是张艺谋精心打造的视觉 盛宴 , 色彩 的毫 不 惭 愧 地 说 道 : “ 两年 以后 , 你 会把 《 英雄》 的故事 都忘 了, 但 一些 画面你会记 住 , 你会 记住 那些颜 色: 在 漫 天 的黄 叶 中 , 有 两 个 红衣 女 子 在 翻 卷 打 斗 , 水平如镜 、 美 丽的湖面上 , 有两个男人在水面上像鸟和蜻蜓一样飘忽 , 交流武
关键 词 : 张 艺谋 电 影 ; 色彩 艺术 ; 视 觉 盛 宴
2 5 0 1 0 0 )
摄 影 出身 的 张艺 谋 对 色 彩 有 一 种 近 乎 偏 执 的迷 恋 和 敏 感 , 观看 他 的 电影 , 很 容 易 被其 影 片 中大 肆渲 染 的斑 斓 色 彩 震 撼 , 浓 郁强烈 、 酣 畅 淋 漓 。在 “ 视觉消费” 攫取“ 眼球” 的2 1世 纪 , 张 艺 谋不仅善用夸张刺激 、 大胆明朗的“ 浓墨重彩” 营造令 人难 以抗 拒 的视觉冲击 , 而且巧于挖掘 中国传 统文化 的内在寓 意和深沉 蕴涵 , 从而 也 为其 在 国 际 、 国 内 影 坛 高 歌 猛 进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1947a80252d380eb62946d3b.png)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郭萌萌。
这篇论文主要围绕张艺谋电影中色彩具体运用来分析。
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作者分析了民间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
她提到张艺谋善用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民间色彩来捕捉观众的视觉点,这种民间色彩是一种原生态的表现形式, 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
关联。
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首先,色彩本身就能起到感染群众的作用,加之色彩来自于民间更能引发共鸣。
色彩固然可以刺激大脑,传达讯息,但是只有真正理解感受色彩的意义才能有所收获。
第二,色彩在其电影中所承担的叙事与情感作用.作者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却对于故事内容的直接描述少之又少, 他的所有影片的对白都
尽可能用大部分的情节都选择了用画面表述的形式, 用极富感染力的
色彩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
我认为,虽然色彩在电影中对叙事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缺少对白而采用大部分的画面来表达还是稍有不妥,适当的运用是很不错的,但要是用之过极就会减分,所谓语言也是有它的魅力所在,讲画面色彩和语言适当正确的结合对叙事和情感的作用才更好。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c50582b2f60ddccda38a00c.png)
电影色彩不仅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念。“在解决影片中的色彩问题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恰恰就是这一点:色彩的意义。”张艺谋对色彩的选择使用是有目的的,他在影片中精心设计、搭配着那些鲜艳、夸张的色彩,并赋予它们不同意义的象征。对色彩看似恣意的使用恰恰一方面与他影片中狂野混乱的情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同影片中戏剧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情绪,甚至同观众的情感体验、自己的主观意念都紧密相连。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色彩已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地建构现代“神话”的艺术符号。张艺谋自己曾说:以前我的作品,不论是画面上的意象或色彩特效都是自己营造的,硬生生地根据想象,根据自己所想达到的效果制造出来的。”
《我的父亲母亲》中父亲的黑棉袄与母亲的红棉袄对比,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在时空的黑色对比。父亲的黑棉袄反衬出母亲的绚丽动人,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在时空的黑色则在对比中蕴含着和谐。黑白是死亡、沉重的象征,彩色是生命、浪漫的象征。《大红灯笼高高挂》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灰黑的院墙,青灰色的瓦菲与大红灯笼的对比,冷色是暮气、腐烂的象征,暖色是生机、自由的象征。《英雄》构筑为三段式结构,红、蓝、白三色的对比,也是真伪故事的对比,“假作真时真亦假”。第一个故事是无名与秦王对话时讲述的,有的是爱恨情仇,杀戮流血,主色调为红色,红色意味着强烈、动荡而狂乱;第二个故事是秦王讲述的,他识破了无名的谎言,主色调是蓝色,蓝色意味着和谐、安宁、友谊和爱情;第三个故事才是真实的故事,主色调是白色,白色意味着纯洁的爱情、纯洁的友谊、纯洁的肝胆相照、纯洁的生命之重托。色彩的对比巧用不仅表现在不同颜色的搭配上,同一颜色,在不同环境、不同主题要求下,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英雄》中飞雪残剑第二次见面(藏书阁中议事)时,穿的白衣服,给人一种苍凉而前途未卜的感觉,因为毕竟,他们走的将是一条殉道之路。但最后飞雪、残剑死时,二人身着的白衣服含义却有所不同,这时的白是素静的,它给人的感觉是视死如归的平静,因为这时的残剑和飞雪都已找到了他们自身的归宿,他们走向了宁静。《红高粱》里的红表现得粗犷淋漓,体现的是壮美的阳刚之气,而《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红表达得更为细腻含蓄,流露的是阴柔之美。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与造型艺术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与造型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19e9e2ec172ded630b1cb633.png)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和造型艺术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张艺谋所关注的。
张艺谋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色彩实际上是包含在造型艺术里的。
在电影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画面构图等都具有视觉造型的功能。
但是本文为了突出张艺谋独具特色的色彩运用,特别地将色彩单列出来进行论述。
一、张艺谋电影的造型艺术电影是以造型艺术为依托的综合艺术。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常用“视觉艺术”来涵盖绘画、雕塑、摄影、电影艺术等多个艺术门类。
而电影艺术与绘画、摄影等传统艺术门类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其造型性。
造型艺术是指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
电影重视画面艺术构成,强调视觉效果的感染力,造型艺术恰恰满足了电影的需要。
默片时代的电影理论家卡赞斯基曾经说过:“电影就其艺术材料和表达手段而言,是属于造型艺术的”。
①造型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叙事技巧,还可以用来塑造环境,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铺排故事情节的重要支撑点。
中国第五代导演极为注重电影中的造型艺术,而他们中间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的就是张艺谋。
以剧情为依托实现造型艺术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特点。
张艺谋惯于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
这些造型可能是一幕场景,一些道具,也可能是一些动作,它们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不光给予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象征性的传递了导演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红高粱、红花轿、红辣椒、红剪纸、酒坊、酒缸、黄土地、染布池、红灯笼、深宅大院、布条、唢呐、京剧、脸谱、书法、皮影戏、赌场、骰子、红色标语、大炼钢铁、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这些都是张艺谋电影中的造型。
张艺谋的早期电影全是改编自出版的小说,但张艺谋常常在电影中使用独特的造型,为原著添加神来之笔,使得电影比原著显得更加丰富和出彩。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30bcc5f67ec102de2bd89c7.png)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摘要:我们所介绍的张艺谋由于是从摄影师开始做起的,所以他会重点注意电影的色彩与构架,在其创造制作过程中,能将色彩方面达到最大程度的运用和呈现,它的作用就是不仅仅能给观众们带来鲜明的视觉方面的刺激,还能够充当一种“无形的工具”来渲染所需要场景的气氛。
本文主要研究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在色彩方面独特的地方,我们会根据张艺谋平时的一贯色彩渲染手法和其色彩使用手法,再以全新的思维来评价判断《英雄》这一电影,分析电影中色彩运用的利弊之处,同时我们可以欣赏张艺谋导演其他作品色彩方面的奇特。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色彩艺术引言视觉效果的传达是电影表现其艺术性的主要方式,所以,人们欣赏评价一部电影的着手点就是分析该电影的视觉效果,以及能否让观众享受到电影之美[1]。
经过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色彩的运用是否合适直接决定着观众的观看感受,故而色彩在电影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电影艺术与思维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张艺谋导演所导出的电影中,色彩这一方面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就有人说张艺谋导演最凸显的手段就是色彩和造型的统一。
在张艺谋导演首次尝试的商业大片《英雄》中,他就再次使用了色彩这一手段。
有资料记载说是“可以用来记录电影,在整个世界中,排第二项的重要资产是彩色。
[2]”但是在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排第一的当之无愧的就是色彩。
在电影告别黑白步入色彩时代,就说明了人们对色彩电影是充满了期待的[3]。
由此可知,在电影造型中充分发掘和发挥色彩的潜力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1章电影中的色彩应用与分析色彩的运用在电影中极为重要。
由于完整性和逼真性的要求,因此色彩在电影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在彩色电影的发展初期,色彩的运用只是单纯地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事物的原貌,风格一致的作用也由此呈现出来。
然而,随着色彩电影的不断茁壮发展,电影创作人也知道了色彩的另一个关键作用就是其戏剧性的价值,尽管现在的色彩技术工具的有限。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959105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8.png)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张艺谋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广受赞誉,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讨论。
张艺谋的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叙事方式、题材内容、美学风格等方面。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展开。
例如,他的第一部长片《红高粱》就以一种荒诞的方式叙述了一个家族的命运,通过闪回和倒叙的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推敲。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也使得观众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注重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和日常场景。
他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以真实的表演和细腻的刻画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
例如,在《活着》中,他通过对一位老农民的命运展开叙述,描绘出了中国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苦难和生活真相。
尽管电影中的情节常常很悲惨,但张艺谋的作品总能在无声的细节中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还常常携带有政治和社会意义,对现实社会问题发表评论和探讨。
例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通过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贫困生活的描绘,探讨了中国教育问题和农村孩子的成长困境。
他的电影既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又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在美学风格上,张艺谋的电影常常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镜头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他善于运用大胆的视觉效果和精心设计的美术布景,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英雄》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不同色彩来区分不同角色的故事,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故事的张力。
此外,他还注重音乐的运用,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主题内容、美学风格等特点。
他的电影常常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细腻的情感描写,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他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视觉冲击力和音乐的配合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丰富多样,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是对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民族的心理精神带给我们的感触。狂乱的精神,扭曲的心灵这 大概就是哥特式的精神之髓吧。哥特音乐,也反映了一种类似的 厌世、冰冷、令人精神紧张而又凄美悲伤的压抑情愫,让人有一 种想释放,想冲破,这世俗牢笼的冲动。
后记 哥特式艺术的产生发展体现了精神对物质、唯灵主义与野蛮 文化的融合过程,外在的艺术形象,内心挣扎痛苦的人们内心深 处萌动着的神秘、诡谲的感受。它的神秘对现代生活在都市里的 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归宿的人们构成具有强大吸力的磁场。也许 他们和古日耳曼人一样都在寻求一种内心的归宿,一个可以让心 灵栖息的港湾。现实的残酷驱赶着人们为生存奔走,人们只能麻 木的作为,同时内心深处发出低沉的呐喊。哥特式的文化艺术形 式以其张扬的外在形式与低调的态度营造着一个深沉的光明的暗 黑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相信哥特式的精神会伴随人类 一路走下去。
注释: 1.沃林格尔:《哥特形式论》.张坚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P16
典型的电影代表作品《红高粱》中,张艺谋充分运用红色强 有力地渲染了狂热的野性、激情的爱欲、奔放的生命……。在红 高粱地里的野合一段,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我奶奶”一身红 棉袄红棉裤舒展地平躺在倒伏的绿色红高粱上格外醒目,形成画 面的焦点、形成此时剧情的焦点。片尾处“我奶奶”被日本兵射 中时,导演用慢镜头展现了“我奶奶”倒地的那一瞬间,眩目的
曲”,张艺谋的电影画面就时常给人这种感受,他“在处理画面 的构图、造型、色彩、用光等方面,体现了大陆新一代影人在艺 术上勇敢的探索——而且是成功的探索。”使观众们可以体会到 “艺术的存在、杰作的灵魂好像不仅取决于才干,而且也取决 于、并主要来源于根据画面的意义和节奏感对画面进行选择的艺 术。”
“每一个最重要的当代导演都有一种处理视觉画面的独特手 法。”用绚丽的色彩作为自己在电影艺术中的叙事方法是张艺谋 的独特之处,他认为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这与 大诗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 美学原则如出一辙。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色彩敏锐的感受与天 赋的悟性,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张艺谋会根据自 己的体验与理解,大胆甚至夸张地运用不同色彩语言去表现影片 中不同的氛围环境、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等,很好地渲染了电 影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他的电影风格。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给人印 象最深刻的就是红色,他对自己偏爱红色是这样解释的“秦晋两 地即陕西与山西在办很多事情时都会使用红颜色。他们那种风俗 习惯影响了我,使我对红颜色有一种偏爱,然后我又反过来去表 现这种红颜色。”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 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 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 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因此,张艺谋的红色广泛 地用在了陕西为背景的电影题材中,如《红高粱》、《秋菊打官 司》。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画面;构图;艺术
1.引言 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一种艺术性的表演。它也是一种美 学、诗意或音乐的语言——它有句法和风格——是一种象形文 字、一种释读艺术、一种交流思想、传送意念、表达感情的手 段。张艺谋作为一位中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领域里享有盛誉, 他运用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创新的技术手段,赋予影像艺术载 体新的生命和内涵,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彩的画面, 张艺谋用自己新颖独特的电影语言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清新、唯 美、别致的镜像世界,以不同主题研究张艺谋电影的文章和评论 有很多,如女性意识、死亡主题、父亲形象、改编情节和后殖民 主义等等不胜枚举。本文将运用艺术学、影视学、美学、美术 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针对张艺谋电影文化进行研究,从电 影的色彩与构图艺术方面探究张艺谋电影艺术之美,寻求其内在 的艺术规律和精髓。 2.绚丽的色彩艺术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而画面中的色彩和构图 更是电影造型四大要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艺谋用一 个艺术家的不俗胆识大胆、夸张、灵活地运用色彩和构图,成功 塑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电影画面。欧洲原创电影的先锋安德列•德 尔沃曾说“导演一部影片,就是绘制一幅图画和撰写一部协奏
大众文艺
文艺评论
浅谈张艺谋电影之色彩与构图艺术
何茂艳 (华北科技学院 北京 101601)
摘要:本文针对张艺谋电影画面中的色彩和构图进行关注研 究,分析总结有代表性的典型元素,探析张艺谋电影画面之美,张艺 谋擅长运用美术中的色彩和构图,表现电影的气氛意境和创作者思想 内涵的传达。用画面美来诠释电影是张艺谋电影的内在规律之一,无 论是华丽的美,传统的美,真情的美、还是拙朴的美,都是美满鲜活生命力的精髓,这与“艺术美学以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审 美活动、审美规律及审美价值为研究对象”是相吻合的。
同。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哥特雕像 在人物面部表情上是运用比较自然 柔和的雕刻手法,而在无生命的物体 上,比如衣服的褶皱刻画上则是相对 粗犷硬朗的线条。而我们在这座新建 筑上看到的人物雕塑,就显现出了另 一种风格:无论是面部表情的刻画还 是衣物装饰的褶皱处理,使用硬朗的 线条抽象的表现,这可以说是哥特人 精神意志的外在表象的一种螺旋式发 展的象征。整体上看这教堂的装饰, 有些地方的装饰做了很抽象的概括, 非常简洁有力,而有些局部的装饰却 非常繁复,像盛夏的爬山虎结结实实的裹在建筑的外墙。这也许 和高迪想要在建筑商真实的反映圣经故事从而选择的表现方式有 关,而种强烈的差异大概也现了哥特精神在矛盾中挣扎寻求出路 的一种方式。无论如何,这座未完成的建筑是很成功的,恰似一 首凝固的音乐,时而舒缓,时而高亢。这座石头的建筑以其独特 的精神状态感召人。 哥特式艺术发展到近代,亦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展示了其巨 大的影响力。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以激情、超自然、幽深、 恐惧、阴郁……为基调的被称为“哥特小说”。这些小说营造的 氛围很像我们开篇时讲到的哥特神秘、激烈而又难以自鸣的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