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魅力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魅力在张艺谋的电影造型手段之中,色彩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看过张艺谋电影的人无疑都会被他所创造的绚烂的光影世界所倾倒,他本人是摄影出身转而改执导筒,因而影片的色彩造型是他的强项。
在他的众多电影之中,色彩的巧妙运用无疑是给他的电影增色不少。
如在商业大片《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红高粱》等志。
《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象征了生存环境的艰多部优秀影片种多种色彩元素的加入。
《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张艺谋一出手就把绚烂的红色发挥到了极致,以后对红色的偏爱几乎成了张艺谋电影的一个标难,也映衬了生命力的强悍;“我奶奶”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性的激情联系在一起。
红色基调同十八里坡的野性场景结合在一起,整个空间都弥漫在血红偏黄的色调中,继而响起高亢嘹亮甚至尖锐刺耳唢呐声,观众的视觉听觉整个情绪都亢奋起来,仿佛某种内在而生的原始生命冲动和压抑至深的痛苦突然夸张地毫无节制地喷涌而出。
这种极端的造型样式是前所未有的,观众猝不及防地陷入一种纯粹的情结性体验中,直到“颠轿”一场戏结束,夜幕降临,回到酿酒作坊,转入“典型的天空色”——深蓝色调时,观众的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并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象。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
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
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
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鸣,慷慨、悲凉。
太阳出来了,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这是电影《红高粱》的结尾。
使观众久久驻立,沉浸在极度的美的感觉中。
张艺谋真高明,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及特点
84影视制作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及特点摘要 :色彩艺术运用作为现代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了张艺谋的每一部影片中,成就了他独特的电影风格,他被冠以“色彩大师”的名头,作为美工出身的张艺谋导演,他的色彩运用独一无二,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表现手法。
色彩在他的电影中是具有生命的,不管是在视觉感受上还是传达情感上,以及烘托人物性格形象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色彩绚丽而不空洞,夸张而存在内涵,这使得色彩作为他电影作品中不同于旁人的重要元素而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也让他的电影充满了别样的色彩风情。
关键词 :色彩艺术运用;电影色彩;色彩塑造;文/赣州广播电视台 苑繁华 李芳1. 引论在视觉的世界中,色彩是生命与活力的表现,直观的色彩也直接左右着人们的感情、思想和意识,不同的色彩运用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象征性意义。
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在世界电影史上毫无立足之地,直到1987年,《红高粱》让张艺谋的名字登上了世界电影的舞台,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新锐导演到备受瞩目的“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直到现在的“国师”级电影导演,张艺谋一直是人们关注谈论的焦点,从最开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直到后来的商业大片《影》、《长城》、《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色彩”一直都是张艺谋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无论是小众深刻的艺术电影,还是迎合市场、巨额投资的商业电影,张艺谋一直都把色彩作为他叙述故事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 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的运用2.1 色彩突出主题风格为了让影片主题明确,更好的突出影片风格,在画面方面,张艺谋根据影片需要,把色彩的运用做到极致,推动影片剧情发展。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的作品,红色便是这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颜色,强烈的红色并没有让人们感到丝毫的温暖,却是封建主义思想最强有力的代表色,深宅大院犹如一座牢笼,困锁着人们扭曲的心灵,正是对封建黑暗最好的批判。
本来是充满喜气的红色,在张艺谋的巧妙使用下却成为了一种讽刺,也通过色彩来突出影片强烈的主题,表现着封建主义思想对于人们的迫害是多么的严重。
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
看张艺谋的片子多了, 纷杂的画面逐渐从眼前 滤过, 最终沉淀的就是“色彩”二字。或许老谋子 摄影师的出身, 使他更钟情于用色彩来讲述古老的 中国文化与现代电影的复杂交融。那些大手笔的 红、黄、蓝使老谋子的电影在现实写生中呈现出更 多的浪漫色彩。
对色彩的选择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张艺谋 的热情不是寄托于叙事, 似乎也不去刻意深化所谓 的历史价值。其高明就在于用色彩语言冲击和洗涤 着中国人的视觉, 从而影响他们的审美心理。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 “《英雄》 色彩和服装都很漂亮, 电影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 但有很多色彩, 整体造型感很强, 色彩运用很奇 特。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 很容易给人矫 揉造作的感觉, 但在这个片子里结合得非常融洽。” 《英雄》把大漠拍到了极致: 万里长风中飞逝的两 匹孤骑, 或者是尘烟起舞, 铁甲武士在荒漠上排出 巨大的阵式, 旌旗恍如残血, 带着风沙的震耳吼 声, 伴随着铁盾金属撞击的敲打, 营造了一个令人 震动的世界, 以突兀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色彩本不 具备的意识形态内涵。
浅谈张艺谋导演影片中的色彩运用
一
、
影 片的红 色情 结
来 强烈 的视觉 冲击 力 , 同 时又将色 彩 与故 光包 裹着 , 随 时可 能将其 吞没 。冷 暖色调
中对 美好 事物 的追 求 与 向往 , 体现 了主人
利 用色 彩 的变化表 达 主人 此 时生硬地 对立 着 , 象征 着主 人公 在逆境 张 艺谋 的电影之旅可 以被形 象地 称为 事 情节相 融合 , 推动剧情发展。 色 彩之旅 , 因为其 电影 画面造 型和情 感表 公 的内心情感变化 ,
满 目的红 色构 天 井支 架上 的红色和 黄 色的染 布 , 鲜艳 夺 红 色 的重要地位 : 其 一, 片头字幕 。如《 大 身 扎红 色束 带 的迎 亲 队伍 , 此处 的暖色调 具有强 烈的象征意义 , 显 红 灯笼高 高挂》 《 红高粱 》 《 菊豆》 《 英雄》 等 建 了影片浓郁 的色彩基调。贯穿整部 影片 目, 强烈而又特别 , 展现 了整 个故事情 现 出男女主人公 的爱欲与活力 。但在 这大 的片头 字幕都 是红 色的 ; 其 二, 在场 景、 服 的红色 , 使得 具有 反抗精 神 的人物 形象更 为鲜 片冷 色调包 围中的小块暖色终将逃 脱不 了 装 和道具 方 面都最 大 限度 地运用 了红 色。 节, 被 青灰 色“ 吃掉 ” 的命运 , 预 示着影 片的 悲 如影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中的红灯笼 , 《 红 活 。
甍 触镦 唷斯 充
浅 谈 张艺谋 导演影片 中的色彩 运用
口万
摘
莉
要: 在 张艺谋 导演的影 片中 , 色彩功 能得 到 了充分的发挥 , 传达 出了故事情 节本 身无法传达 的信 息 内容 , 极 大地 丰富 了电影
张艺谋影视色彩影评
影评无可否认,摄影出身的导演张艺谋,色彩从来都是张艺谋强项,不愧是成名的摄影专家,紫、红、蓝、黄、金、些许的绿和远处的白光,构成了整个构图都是完整的,在摄影角度是完美的。
《红高梁》的民族气概令人热血沸腾,《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气氛很中国,《英雄》的色彩和中国元素更是运用得一流,而《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影片中,尽是满眼金灿灿的宫廷色彩,华丽精致的布景服饰令人目不暇接,大呼好看,也只有张艺谋能把金色运用得如此大气,而丝毫不显俗气,让人盛赞《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象征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也映衬了生命力的强悍;红色基调同十八里坡的野性场景结合在一起,整个空间都弥漫在血红偏黄的色调中,继而响起高亢嘹亮甚至尖锐刺耳唢呐声,观众的视觉听觉整个情绪似乎都亢奋起来,久久压抑的之深的原始生命似乎即将的要冲动爆发,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
太阳的红,血色的红,高粱酒的色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在原始的封建的旧社会中,在整个几乎固化僵硬的时代,人们不无渴望一种解脱,一种超越自我的实现,而红色的象征是自由,是胜利,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时,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红色的扩张力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同样是红色,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旗袍,红色的空气,红色的权贵,却是红色的悲剧,被灯笼决定命运的女人们,整日在灯笼的下渴求着生命的所谓“绽放”,点灯,灭灯,封灯的过程,包含了多少凄凉与绝望。
灯亮点亮了女人的希望,灯灭,女人就是被熄灭的灯,而封灯的结局,是女人的命运的终结。
红色,给我们的影响最深是红色,红色本代表喜庆,但在影片中似乎不怀好意的讽刺,显得如此的刺眼,栽进这一片血红,便开始了不幸的人生。
黑色: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
就像黑暗势力,让人窒息在其中,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片以中国北方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妻在中国民主改革时期的生活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色彩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对电影的视听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影》这部电影中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展开论述。
色彩在《影》中的特点体现在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表达上。
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黑白对比,以及鲜艳的红色,来突显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感的冲突。
当主人公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画面常常呈现出灰暗的色调,从而表达出他们的苦闷和不安;而当他们迎来幸福和欢乐时,红色则成为了主导色调,让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转变,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这正是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独特特点之一。
色彩还在《影》中扮演了承载文化和历史内涵的角色。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红色、金色等,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色彩不仅让电影的画面更加富有中国特色,而且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厚重。
电影中大量运用的红色,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和幸福,而金色则象征着尊贵和权力。
通过这些色彩的运用,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正是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文化承载作用。
色彩还在《影》中发挥了对空间和氛围的营造作用。
在电影中,张艺谋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巧妙地营造出了农村的质朴和宁静,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以及宫廷的肃穆和庄严。
电影中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常常以暖色调和柔和的光线为主,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和祥和;而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则常常以冷色调和高冷的光线为主,营造出了庄严和肃穆的氛围。
通过这种巧妙的色彩运用,电影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不同场景下的空间氛围,这正是色彩在视听语言中对空间和氛围的营造作用。
色彩在《影》中还扮演了情节渲染和情感强化的作用。
跃动的色彩彩色的语言——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故事的彩色叙述,还是极为少见的,想必这 杂更为高级、进化的反应,并把两者结合起 响故事、情节的整体感,达到了相得益彰的
也是张艺谋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广受国际赞 来,产生了极好的美感效果。所LX( 红高粱》 意境。另外,缤纷的色彩创意还涵盖了多重
誉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是”视觉游戏1艺术品,又是视觉性中枢部 意义:首先,用颜色来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故
演之下,无不具有鲜明而美妙的视觉效果, 同时,张艺谋更深一层地巧妙运用了色彩的 博大的胸怀。通常,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
但将色彩充分融入故事情节,将无声的色彩 象征意义,将影片的美学意义由第一级反射 的内容,很容易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但《英 语言化作人物内心激情澎湃的真情告白和 上升到二、三级反射,即神经中枢的更为复 雄》结合得非常融洽,多种色彩丝毫没有影
影感”的文学作品。张艺谋以敏锐的嗅觉捕 粱红形成的血海。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 玉红衣飘摇中的绝美,李连杰黑衣劲装 中的
1下转24 页】
危险和痛苦也可以变成愉快。”【2] 看电影正
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体验。惊险片、恐怖片、血 腥暴力的动作片虽然让观众觉得紧张害怕 , 但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场无危险的心 理冒险历程 ,其中的暴力和破坏元素是不具 现实杀伤力的,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体验攻 击和破坏带来的快感却不用担心会为此受 到惩罚,这正是观众对电影中的惊险场面和 恐怖元素既害怕又乐此不疲的原因所在。
从刚刚出道时的《红高粱》,到《英雄》、 游戏艺术品。那种铺天盖地的淡淡的红色既 事;其次,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
《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的色彩艺术走过 愉悦了视觉器官本身,又象征了一种强烈的 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并且观众
了一个从略显张扬到逐渐到位,从略显生涩 生命意志(红色是血的颜色)。一种敢爱敢恨、 对不同颜色的理解也激发了不同个体潜意
论述张艺谋早期电影的美学风格
影评论述张艺谋早期电影的美学风格廖颖云 西南交通大学摘要:张艺谋无疑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艺术多样,成就最为出色的代表,也是中国导演中具有世界声誉的出色代表。
张艺谋早期电影美学风格将颜色与剧情相结合,即颜色突出情节,到色彩与民俗的融合。
张艺谋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使他的影视作品呈现出艺术多样性的特点从而使他成为了第五代导演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美学风格;张艺谋;《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一、色彩的张扬《红高粱》作为张艺谋的第一部正式之作,就以开合纵横的大气为我们创造了一场视觉盛宴。
其称为视觉盛宴的原因主要为:《红高粱》不仅是导演单纯的在讲述故事。
在叙述情节上,张艺谋想表达的内容,通过各种直观的色彩进行视觉上的冲击。
视觉是电影艺术的一大特色,相比其他传播手段,电影能让导演将自己的想法糅杂在画面中,糅杂在各种场景的布置中——即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在画面里。
张艺谋在《红高粱》中对红色的大胆运用。
一开场新娘出嫁的情形,红色的盖头、红色的花轿、红色绣花鞋、红色太阳。
满眼的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影片的结尾时,“我”爷爷牵着我的手站在高粱地里。
“奶奶”安详的躺在血泊中。
而高粱地早已被抗日牺牲的村民的鲜血染红。
此时太阳升起,鲜红的血液逐渐变成深红,充斥整个画面。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被红色笼罩,但是每一处的红都有它自己的美学意义。
前半部分的红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激情。
而影片后半部分的红色,充满暴力与血腥。
不管是阳光,还是尸体横布的血泊,大片的红色都给观众一种无形的压力。
《菊豆》故事发生在杨家的染坊,在本片中,这座染坊是中国封建男权意识的象征,用青色这样的冷色调正显示了它的严酷。
而天青在影片开始的几次出场都是在这种色调的笼罩之下,正是突显了他寄人屋下的那种隐忍和懦弱。
菊豆在影片的开场穿的是黄色的上衣,而天青从染布器械的齿轮缝里注视她的背景色调也是黄色。
这种色调暗示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隐藏着菊豆和天青在性欲上的蠢蠢欲动。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
1、色彩运用鲜明。
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导演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红色,更是情有独钟。
张艺谋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红色的运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红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后的血红画面”,再到《菊豆》中的“红染布”,又到后来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辣椒”,都十分鲜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他能大胆运用大片大片的中国红或者黄色来烘托气氛,比如《英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艺谋十分注重画面的美感,像《我的父亲母亲》(早期的)和《英雄》、《黄金甲》、《十面埋伏》等都这样,给人一种很唯美的感觉。
个人比较欣赏《我的父亲母亲》,它把人内心中最深处的情感表达的非常好,最纯朴的人,最纯洁的爱情,很感人、唯美。
2、电影风格有活力。
早期的张艺谋电影风格都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活力,也是因为这种特别的活力,才能让张艺谋导演拥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
使得张艺谋能够冲破以往电影风格来寻找新的电影语言。
3、深度的思辨性和创新性。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思辨性和创新性。
首先是思辨性,张艺谋导演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思辨性,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谁对谁错的方面,他更多的是对于社会和民族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辨;通过电影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历史原意,探索社会历史变化的内在动力,从生活的最底层,把握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而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结构。
其次就是张艺谋的创新性,他每一部电影的创作都力求有所突破,对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最大限度的表现新的视点;最形象的表达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并形成了他特有的叙事方法,视觉效果,生动的证明了一名“中国最勤奋”的电影工作者的誓言。
4、彰显女性的个性。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中,女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早期影片尤其彰显女性的个性与魅力。
每部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女性的代表。
5、总结。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非常善于表达和传递中国文化,叙述、类型、风格多变,从来不重复,追求突破;背景音乐唯美动听,画面宏伟壮丽;深度剖析人性,追求生命的意识,同时选角严格,善于挖掘新人。
光影为形,意境为骨——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学
声屏世界2021/10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光影为形,意境为骨———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学阴卿雪蓉摘要:在电影中,丰富的色彩运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能够在烘托气氛、突出主题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运用有着不断变化发展、善用红色的特点,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
他使用色彩的技巧,主要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冷暖色调相互转化等。
文章对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运用进行了论述,进而探讨了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对比色彩张艺谋是我国非常优秀的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风格变化多样,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是有着很高的水准。
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各个颜色都能够被赋予多种含义。
色彩的运用不仅能够为影片增色,而且还能够间接升华影片主题,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运用分析色彩运用善用红色。
在张艺谋的作品中,色彩的应用十分丰富,特别是红色,比如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中都有表现。
在电影《红高粱》中的开始部分,镜头中用特写呈现女主角九儿红色的脸颊和红色的盖头;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和随风摇晃的红色高粱地里,女主角九儿穿着一身的红色衣裳和男主角余占鳌红色的皮肤,象征着自然淳朴和生机;日本军人残忍的暴行,镜头中鲜血淋漓的村民,血流成河;结尾处的日全食,满屏幕里充斥着火红的颜色,场面宏大壮阔,意蕴深厚。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不同时间点的红色灯笼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女主角颂莲刚进府时,镜头里都是红色的蜡烛、红色的灯笼,代表着喜庆的红色在颂莲看来不过都是深深的讽刺与厌恶;成亲之后,颂莲知道了门口挂灯笼代表着她能够在这个大宅院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享受很好的待遇,当三姨太梅珊多次在她的面前炫耀受宠的时候她产生了抢的念头,这时的红色灯笼充满着她对地位的向往;门口挂了红灯笼后的颂莲在一屋子红色灯笼的笼罩中变得混沌不清,她算计想要上位的侍女雁儿最终致其死亡,本来代表着喜庆的红灯笼在此时变成了权力欲望的象征。
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色彩美学-2019年精选文档
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色彩美学一、民间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张艺谋出身于陕西农村,他了解农村,懂得农村。
他在电影里时常透露出一股浓重的乡土眷恋情怀。
巧妙的民间色彩运用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画面风格,是他最擅长的表达自身创作意图的利器。
(一)中式色调的“俗”简洁明快与夸张浓烈的色彩是张艺谋电影抓住观众眼球的一大法宝,强烈刺激的色彩对比往往能碰撞出绚丽、热闹的气氛。
这种典型的中式色调风格恰恰是民众最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情感表达形式。
张艺谋就特别偏爱原生态的民间色彩,时常运用这种色彩搭配展现自然、人类和情感各方面的观念形态。
张艺谋说:“我要彻底的鲜艳,所有颜色都要吓人一跳,哪怕俗一点也好。
”这种色彩运用的“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涵养不谋而合,在传承华夏民族传统的同时,这种雅俗共赏的定位也更容易赢得国际认可。
“俗”的色彩理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见,《秋菊打官司》中他就为我们呈现了这种极具乡土特色的色彩语言,影片中的黄土地、红辣子、玉米棒、鲜红的女性服饰等情景色彩,不仅给观众带来一种充满张力的乡土视觉冲击,也同样影响并刺激着观众的心理,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
(二)基调颜色的“真”电影的基调颜色是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到的画面色彩组合的倾向。
从某种程度上说,基调颜色的选择左右着观众观赏电影的心情。
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基调颜色也反映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
从色性上看,《秋菊打官司》偏向于暖调子,这种选择使得这部原本严肃的法律题材的影片蒙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明快的叙事基调也让观众在解读影片时更加轻松;从色相上看,影片不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完全以夸张的红色为基调,《秋菊打官司》的基调颜色相对丰富,有黄调子、红调子、白调子、灰调子等,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色彩明度上看,影片以明调为主,大多数场景的颜色都相对明快,但也有部分场景以暗调来展现;从纯度上看,电影中不乏高纯度的亮色细节,大红袄子、红辣子、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郭萌萌。
这篇论文主要围绕张艺谋电影中色彩具体运用来分析。
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作者分析了民间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
她提到张艺谋善用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民间色彩来捕捉观众的视觉点,这种民间色彩是一种原生态的表现形式, 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
关联。
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首先,色彩本身就能起到感染群众的作用,加之色彩来自于民间更能引发共鸣。
色彩固然可以刺激大脑,传达讯息,但是只有真正理解感受色彩的意义才能有所收获。
第二,色彩在其电影中所承担的叙事与情感作用.作者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却对于故事内容的直接描述少之又少, 他的所有影片的对白都
尽可能用大部分的情节都选择了用画面表述的形式, 用极富感染力的
色彩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
我认为,虽然色彩在电影中对叙事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缺少对白而采用大部分的画面来表达还是稍有不妥,适当的运用是很不错的,但要是用之过极就会减分,所谓语言也是有它的魅力所在,讲画面色彩和语言适当正确的结合对叙事和情感的作用才更好。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视听语言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而著名。
在这部电影中,色彩被巧妙地运用,不仅令观众的视觉感受到了一种美学的享受,更加强了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情感的表现。
本文将从《影》这部电影中的色彩运用、视听语言的特点和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就色彩运用而言,《影》所展现的色彩鲜明而有力量。
影片中的色彩主要以黑、白、红三色为主,黑色代表了压抑、神秘,白色代表了纯洁、光明,红色则代表了激情、力量。
这三种颜色在影片中的运用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将影片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战斗的场景中,黑、白、红这三种颜色交相辉映,在极度对比的同时又呈现出一种绝美的画面,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之中。
这种色彩的高度集中和变化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张力,让观众对故事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从视听语言的特点上来看,《影》中色彩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符号性。
在影片中,黑、白、红三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并非只是单纯的颜色本身,它们更多地是通过视觉形式来传递情感和故事线索。
在影片中,黑色经常出现在权谋和阴谋的场景中,代表了权力的暗黑和阴谋的诡异;白色则常常出现在清新、纯洁的场景中,代表了正义和光明的力量;而红色则往往出现在激情四溢的场景中,代表着情感的宣泄和生命的活力。
这种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更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
影片中色彩的运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表达。
在影片中,黑、白、红三种颜色也常常与人物的特点和情感挂钩。
影片中主人公的色彩主要以黑色为主,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杂和纠结;而在他与妻子的情感纠葛中,红色则成为了一种凸显情感激烈的表现手段。
这种将色彩与人物内心情感挂钩的手法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更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角色理解和情感共鸣,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张艺谋对于色彩的大胆运用是其电影的主要特色。
电影中对于色彩的准确把握,带给观众一场场的视觉盛宴。
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十面埋伏》《英雄》,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更多的是作为影片叙事背景的色彩。
作为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色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总是将自己的电影用色块完美地表现出来。
增加了视觉冲击力,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
影片运用色彩把时间与空间合理地结合起来,使观众通过影片呈现的色彩画面更加深入地理解其电影的内在寓意。
本文通过视觉语素中的色彩这一语素,分析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特色。
一、民间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张艺谋善用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民间色彩来捕捉观众的视觉点,我国传统民间色彩一般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这种高强度的对比能够产生出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最直接的形式。
这种民间色彩是一种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
在电影中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色彩视觉效果背后,体现着我国民间色彩的文化蕴涵,同时这些色彩也承载着电影主题下的象征性、寓意性。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他惯用的红色,这个最具中国韵味的色彩反复地出现在了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
张艺谋喜欢红色,他把白的高粱酒变成了红色,把田野摇曳的绿色生灵变成了飞舞的红色精灵。
在荒漠的背景下突出的红色充满了苍凉的韵味,并具有一种生命精神。
张艺谋是陕西人,他在影片中也常常会透露出自己对于家乡的眷恋,他用极具陕西特色的色彩语言向观众诉说了这种眷恋。
其影片中常用的黄土地背景和人物鲜艳的色彩造型,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
他说:“我要彻底的鲜艳,所有颜色都要吓人一跳,哪怕俗一点也好。
”这是张艺谋对自己电影的色彩要求。
他利用这些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电影的视觉张力,色彩的变化活动直接刺激视觉并且影响观者的心理,带动观者的情绪起伏,所以色彩对于其影片情感的表述功能最直接。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作者:闫丽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1期[摘要]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第五代导演,在他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很多作品中都成功地运用了色彩这一特殊的语言符号来抒发其强烈的个性情感,反映作品主题,揭示文化内涵。
张氏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不仅给其影片增加了美感,表达了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电影的色彩创作。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色彩美[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1.004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往往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感受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
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
”色彩是情感的象征,它渗透了电影人的主观意念,会对观众产生某种激情,电影作品的色彩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应用。
尽管很多人对张艺谋后期的影视作品多持“弱化叙事,只有唯美”的态度,但对他大部分作品的色彩却是赞誉有加,这也是他屡获国际国内大奖的原因之一:《一个和八个》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黄土地》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红高粱》获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美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提名。
色彩的运用为他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耀。
色彩的夸张、对比和文化蕴含在这些影片中也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一下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美。
一、色彩的夸张从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看,构图新颖、画面华美、色彩绚丽,色彩效果极度夸张、冲突强烈、形式感异常强烈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他往往选择那些富有强烈视觉性的物象来表达主题。
《红高粱》里大片大片火一般燃烧的“红高粱”,浓艳、张扬、纯粹的红色书写出对爱、对生命的热情礼赞;《菊豆》中的彩色染布,被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而《英雄》几乎收集了张艺谋最青睐也最擅长的所有颜色,将红、蓝、黄、白、绿、黑诸种颜色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服装的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兼具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电影色彩不仅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念。“在解决影片中的色彩问题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恰恰就是这一点:色彩的意义。”张艺谋对色彩的选择使用是有目的的,他在影片中精心设计、搭配着那些鲜艳、夸张的色彩,并赋予它们不同意义的象征。对色彩看似恣意的使用恰恰一方面与他影片中狂野混乱的情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同影片中戏剧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情绪,甚至同观众的情感体验、自己的主观意念都紧密相连。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色彩已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地建构现代“神话”的艺术符号。张艺谋自己曾说:以前我的作品,不论是画面上的意象或色彩特效都是自己营造的,硬生生地根据想象,根据自己所想达到的效果制造出来的。”
《我的父亲母亲》中父亲的黑棉袄与母亲的红棉袄对比,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在时空的黑色对比。父亲的黑棉袄反衬出母亲的绚丽动人,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在时空的黑色则在对比中蕴含着和谐。黑白是死亡、沉重的象征,彩色是生命、浪漫的象征。《大红灯笼高高挂》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灰黑的院墙,青灰色的瓦菲与大红灯笼的对比,冷色是暮气、腐烂的象征,暖色是生机、自由的象征。《英雄》构筑为三段式结构,红、蓝、白三色的对比,也是真伪故事的对比,“假作真时真亦假”。第一个故事是无名与秦王对话时讲述的,有的是爱恨情仇,杀戮流血,主色调为红色,红色意味着强烈、动荡而狂乱;第二个故事是秦王讲述的,他识破了无名的谎言,主色调是蓝色,蓝色意味着和谐、安宁、友谊和爱情;第三个故事才是真实的故事,主色调是白色,白色意味着纯洁的爱情、纯洁的友谊、纯洁的肝胆相照、纯洁的生命之重托。色彩的对比巧用不仅表现在不同颜色的搭配上,同一颜色,在不同环境、不同主题要求下,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英雄》中飞雪残剑第二次见面(藏书阁中议事)时,穿的白衣服,给人一种苍凉而前途未卜的感觉,因为毕竟,他们走的将是一条殉道之路。但最后飞雪、残剑死时,二人身着的白衣服含义却有所不同,这时的白是素静的,它给人的感觉是视死如归的平静,因为这时的残剑和飞雪都已找到了他们自身的归宿,他们走向了宁静。《红高粱》里的红表现得粗犷淋漓,体现的是壮美的阳刚之气,而《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红表达得更为细腻含蓄,流露的是阴柔之美。
论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美学的嬗变
论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美学的嬗变作者:袁昌盛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0期1987年张艺谋独立执导的处女作《红高粱》中浓烈的色彩几乎成为张艺谋电影的象征和符号,2009年的《三枪拍案惊奇》同样的艳丽色彩成为片中最精彩的部分,这是一种并不“高雅”的惊悚喜剧风格,画面却饱满精炼,让人弃之不得,说起张艺谋不得不提及这一部另类之作。
而一年后的《山楂树之恋》则一改往日的浓墨重彩,赋予了这个年代大背景下的感情所特有的质朴,其简单凝练的画面风格更加满足了当下年轻人躁动的外表下所渴望的宁静。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所执导的每一部电影不管是在思想情意上,还是在电影的美学探索上,都一次又一次地带给世界心灵和视觉的震撼与冲击。
为中国文化在世界领域开疆拓土,让人们领略东方色彩的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色彩由导演、摄像以及美术指导三部分色彩构成。
“从导演的角度思考,构成电影色彩的要素为语言色和基调色;从摄影师的角度考虑,色彩可分为光色、画色、片色,这是从摄影技术与构图的角度看的;从美术指导的角度出发,构成电影色彩的要素又可分为形色、光色、语境色,又叫‘三色’。
”电影是一种集画面与声音等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而色彩则是画面的重中之重,没有色彩的画面总是少了点活灵活现的现实味道,有了色彩的加入才让电影中的人和事更加引人入胜。
然而并不是说黑白电影就没有色彩,黑白也是颜色,只不过少了一些“彩”,各有其风格独具的魅力。
彩色电影的出现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大进步,存在即合理,所以不管是黑白电影还是彩色电影自然是各有它的优越性。
张艺谋影片中的色彩通常鲜艳、浓郁、单纯并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在当时的摄影创作中,电影的色彩表现正处在摸索之中,从“文革”时期样板戏要求“出绿”的色彩模式中走出来,进入“纪实美学”还原原生态的色彩要求。
而张艺谋是第一个把鲜明的单色块提炼出来并且加以强调,形成特殊的色彩冲击力。
然而我认为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表现为两种方式,便是它的“同”与“不同”。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摘要:我们所介绍的张艺谋由于是从摄影师开始做起的,所以他会重点注意电影的色彩与构架,在其创造制作过程中,能将色彩方面达到最大程度的运用和呈现,它的作用就是不仅仅能给观众们带来鲜明的视觉方面的刺激,还能够充当一种“无形的工具”来渲染所需要场景的气氛。
本文主要研究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在色彩方面独特的地方,我们会根据张艺谋平时的一贯色彩渲染手法和其色彩使用手法,再以全新的思维来评价判断《英雄》这一电影,分析电影中色彩运用的利弊之处,同时我们可以欣赏张艺谋导演其他作品色彩方面的奇特。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色彩艺术引言视觉效果的传达是电影表现其艺术性的主要方式,所以,人们欣赏评价一部电影的着手点就是分析该电影的视觉效果,以及能否让观众享受到电影之美[1]。
经过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色彩的运用是否合适直接决定着观众的观看感受,故而色彩在电影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电影艺术与思维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张艺谋导演所导出的电影中,色彩这一方面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就有人说张艺谋导演最凸显的手段就是色彩和造型的统一。
在张艺谋导演首次尝试的商业大片《英雄》中,他就再次使用了色彩这一手段。
有资料记载说是“可以用来记录电影,在整个世界中,排第二项的重要资产是彩色。
[2]”但是在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排第一的当之无愧的就是色彩。
在电影告别黑白步入色彩时代,就说明了人们对色彩电影是充满了期待的[3]。
由此可知,在电影造型中充分发掘和发挥色彩的潜力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1章电影中的色彩应用与分析色彩的运用在电影中极为重要。
由于完整性和逼真性的要求,因此色彩在电影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在彩色电影的发展初期,色彩的运用只是单纯地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事物的原貌,风格一致的作用也由此呈现出来。
然而,随着色彩电影的不断茁壮发展,电影创作人也知道了色彩的另一个关键作用就是其戏剧性的价值,尽管现在的色彩技术工具的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一、色彩的情绪作用色彩对人的情绪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这是
一个无可非议的话题,在电影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张艺谋曾说:“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 [1] (一)红色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生命力旺盛并且充满张力与个性,从中国古代传统以来“红色”就一直扮演着喜庆,大富大贵的角色,所以古代喜结良缘的时候新郎新娘的衣服都是以红色为主,代表喜气、吉祥。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导演一开始也是以红轿子作为引线,引出了以青灰色为背景所象征着阴森、恐怖的陈家大院,然而大红灯笼的出现立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将幽深、暗淡沉闷的色彩立刻打破,就是在这座大院里,以大红灯笼为主,开始了“点灯、灭灯、点长明灯和封灯”的游戏规则。
(二)青色青色,这一色调,不禁会给人造成静谧、肃穆、阴森与恐怖的情绪,这种色彩的出现会给人蒙上暗淡、寂寞、孤独的阴影。
而它又与清冷的意境连在一起,使人联想到寒冷与悲哀。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院墙呈现的尤为突出,在颂莲一
进这个大院里,摄影师就给一个俯视大院的镜头,
青灰色的院墙显得那么的幽深与禁闭。
就在这里,颂莲的命运也被彻底的改写了,幽深的院墙像一个没有生机的牢笼,牢牢地将里边的人锁住,丝
毫不给他们留下任何的机会与希望,他们只能过着
遵守封建伦理秩序的那一套家规:点灯一恩宠,吹灯一冷落,封灯一惩罚。
似乎青灰色的院墙早已暗示了颂莲不幸的遭遇与经历,在发生了这一切也确实证明了颂莲悲惨的命运。
(三)黄色
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最耀眼的颜色。
黄色,给人的感觉很明亮,很阳光,心里暖洋洋,就像是在初秋一样,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又像是在金秋时节,黄色又使人联想到硕果累累,美好的前程。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首先从题目中就可以醒目的看到“黄”字,在影片的场景中完全呈现了一幅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景象。
二、色彩的对比
(一)黑白和彩色的对比
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运用了黑白和彩色这两种悬殊的色彩来表现主题,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很强的分辨感。
让人好奇的是,影片讲述现在的故事用的是黑白的色彩效果,而回忆过去却用的是彩色画面。
这似乎与我们正常的思维背道而驰,而张艺谋却说“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三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葬礼的故事,没有笑容,没有愉快的情绪,只有沉痛的怀念和对死者的眷恋,再加上
下着雪又是冬天。
所以我想用黑白的效果,
更能传达这样一种感觉。
回忆部分是彩色的,因为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回忆和影像感觉。
” [2] 当漫天飞舞着雪花,“母亲”一个人站在“父亲”来时的路,望眼欲穿地等着,此时天与地连成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只有“母亲”那红色的衣服清晰地点缀在雪的世界中。
红白色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让原本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的大地因此而变
得富有激情,而这正说明了“母亲”对“父亲”爱的执著与坚定,风雨无阻。
(二)多种色彩的对比在《英雄》中,张艺谋用多种色彩来勾勒这部古装大戏,主要运用了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白色、黑色这几种色彩。
将一部片子,鲜明的分为几个不同的场景,同时也有效地展示了故事真假情节,让观众看了一目了然。
片中一开始秦王以一身黑色的盔甲出现在银幕上,呈现黑压压的一片,给人一种庄重、严肃、肃穆的感觉。
而此时残剑、飞雪和如月却以满身的红衣服闯进观众的视线里,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
接下来一个镜头如月为了替主人残剑报仇,和飞雪在一片金黄的树林里,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用黄色来衬托这两位红衣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暗示了在主人残剑死后,如月那种绝望,愤怒之情一发不可收拾。
最终飞雪结束了如月的性命,这时银幕一下全部变成了红色,让人想到如月对主人的爱,以及对飞雪的恨全部都浸没在她的血泊里。
而在影片结尾时,无名身着黑色的衣服坐在距秦王只有十步之遥的地上,真相也在他们的对话中一一被揭晓,无名为了天下,最终也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
在秦宫里呈现出了全部的黑色调,而在宫外的残剑,飞雪却以白色衣服亮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色彩的文化意蕴
在一定程度上,色彩具有表意功能,特定的色彩能够诠释特定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的传统民俗
从张艺谋的电影中,我们就能看到很多镜头都是表现中国的
民俗文化,可想而知,他对中国美好的民俗具有深深的依恋情结。
似乎张艺谋对“红色”这一色调情有独钟,对红色的偏爱,
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将其拍摄的真可谓是形象逼真,在“颠轿”那一段,大红的轿子里坐着一身穿红的新娘,红盖头、红鞋子、红衣服,在这里红色被运用到了极致,象征了中国传统婚嫁追求的那种大吉大利。
而在《我的父亲母亲》、《红高粱》中张艺谋也是将传统习俗表现的颇有特色。
(二)传统的伦理观念
在张艺谋的诸多电影中,都表现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就像
“夫权”这一男尊女卑的思想被刻画的特别深刻,在一些电影中
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舒展,她们大胆的选择自己的幸福,敢于同那个“夫权”社会所挑战。
而有些电影中女权意识也得到了萌芽,但最终还是被那个残酷的环境所吞并与扼杀。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王后和太子的私通,太子和妹妹蒋婵的乱伦,这些都被打上了败坏人伦的烙印。
就连一国之主的皇帝也扮演着这种丑恶的角色—伪君子。
最终还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政治势力压倒了这一切,似乎在这部影片中政治势力显得尤为的重要,这也说明了在当时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和政治权利做斗争的都将被打败,被战胜。
纵观张艺谋几十年来的电影,他在电影事业上,可谓是名声大振、贡献卓著。
从之前的文艺片到现在的商业片,每一部作品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与智慧,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鲜花与掌声。
从最初的《红高
粱》到《英雄》张艺谋屡获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用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注释:
[1] 转引自孙中田:《张艺谋的电影艺术谋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一期
[2] 转引自张明《与张艺谋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