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信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言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改版)全文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改版)全文

----2012 版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D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2012版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2012版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新版)发布时间:2012-09-23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2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2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到达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表达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三、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设计思路(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

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2012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

2012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
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 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 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 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 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 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 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 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 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 -9 年级)。设 计 思 路 ---关于 目 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 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 述。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 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 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 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 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 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 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 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 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 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 我,尽力信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 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 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 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去。设 计 思 路 - - - 关 于 学 段

2012新课程标准

2012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xiǎoxué)数学新课程标准》赵耀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设计思路(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

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 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 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 -9 年级)。设 计 思 路 ---关于 目 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 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 述。
设 计 思 路 ---关 于 学 习 内 容 之 四 : 综 合 与 实 践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 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 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 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 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 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 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 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 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 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 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
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部首)(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原10条,现7条,更紧凑)(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改“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原10条,现9条)(三)习作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原第3条)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原8条,现6条)(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交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