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

合集下载

以“四轮驱动模式”建构科教文化

以“四轮驱动模式”建构科教文化

1.科学基本知识的普及。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是科技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我们注意让小学生主动地获取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是十分粗浅的,所形成的概念、所揭示的规律也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不严密的,但它却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为其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科学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通过校园科技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了解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演绎、动手操作、小发明、小创作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简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4.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精神教育首先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尝试和善于创新的观念,以及公平竞争、乐于合作的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正是在科技活动中孕育这样一种科学精神。
2.开发校本教材。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将学习的内容分为科学家的故事、前沿科学、身边的科学(农副业科学生产知识、中草药知识、日常生活常识等)、发明创造指导等几个部分,同时,根据六个年级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在教材编制上予以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为兴趣培养阶段,以观察、了解的方式加入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中;中年级为科技素养的发展阶段,以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为主;高年级为科技素养的提高阶段,以发明创造为主。各年级教材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不同年级段的学习特征,加强了校本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我校每周在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专门上学校的校本教材《铜小科技》,由教导处具体规定上课的时间、地点,参与听课、评课和指导,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研讨活动。学期初安排科技教师上科技示范课,组织科技辅导员集体备课;期末时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竞赛。此外,我校还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和课外赏读等内容组织开发了《种养殖活动》、《古诗词赏读》、《小小科学家》、《启蒙》等校本教材。

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

科普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发
培பைடு நூலகம்创新精神
校本课程开发鼓励教师和学生发挥 创新精神,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校本课程开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旨在改革学校教育体制,提高 教育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之一。
发展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许多学校积极探索和实 践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更 新,校本课程开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科普教育是一种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 神的教育活动。
科普教育的特点
科普教育具有广泛性、基础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它涵盖各个领域,注重 基础知识传授,倡导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同时,科普教育强调受众的参与 和互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科普教育领域校本
06
课程开发的未来趋
势与展望
科普教育内容的拓展与深化
拓展科学知识边界
未来的科普教育内容将更加注重拓展和深化,涵盖更多前沿科学 知识和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气候变化等领域。
强化科学精神培养
将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科普教育内容中,引导青少年以科学的态 度看待世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技手段的应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THANKS.
科普教育领域校本
03
课程开发的核心概

科普教育内容的选取
科学性
选取的科普教育内容应该具有科 学性,能够正确地传递科学知识

让科技点亮校园 让创新推动发展

让科技点亮校园 让创新推动发展

用科技点亮校园,让创新推动发展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 21 世纪的学生,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素质去适应科学化、现代化的社会需求,这是今天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上饶县第六小学根据校处上饶经济技术开辟区工业园内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科技教育定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并环绕科技特色教育明确了“质量立校、科技兴校、文化强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的育人理念,学校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科技特色学校。

一、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打造校园的科技环境“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学校科技环境的营造,其目的就是要努力把学校科技环境的教育功效凸现出来,强调出来,即把学校环境中的一切因素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纳入学生的知觉和兴趣范围内,从而影响、催发、诱导、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心理与生理的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科技环境这一隐性教育资源“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功能。

(一)校园文化1、丰富墙体文化,深化科技内涵。

谈到理想,说到人生,在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夸姣的憧憬,学生更不能例外。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学校的这一办学理念立于大厅墙正中,一方面能够激发师生参预科技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能较好的展现出学生自信、进取的精神风貌。

校园中的“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创造未来”“让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让科技融入理想,用创新点亮人生”等科技标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熟记,用“科技”、“创新”两个富有时代气息的词汇锁定“人生”、“未来”和“理想”,时时在教育学生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丰富自己的人生。

为树立科技校园校风,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学校利用宣传展板建立了科普窗、科技角,展示学生大量的科技作品,还专门展示了学校科技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科技小能手”风貌。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泥井中学2010-2011学年度——《科技制作》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科技制作课程类型:科技类选修课程资源:课程选择开发主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主讲教师:王建义学习对象:七八年级学生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共25课时泥井中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科技制作课程类型:科技类选修课程资源:课程选择开发主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主讲教师:王建义学习对象:七八年级学生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共25课时第一部分课程实施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

开发研究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将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如何把科技教育开发为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以来,我校一直在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科技教育教材,究竟该教给学生些什么?那些内容才是学生需要的?怎样的教材才能贴近我校实际情况又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正在我们苦苦寻觅的时候,市教科所组织开展了创新检测赛。

在这次创新检测赛中《稳定的木塔》一项,我校取得了市赛二等奖的好成绩;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展了科技兴趣小组活动。

搜集以往赛事长期题、即兴题作为科技教育的教学内容。

2007年市创新检测赛《运水装置》一项中,我们又取得了市赛一等奖、创新奖好成绩,借此机会我们大力宣传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技兴趣小组吸引了大批的学生。

从两次比赛的情况看,说明了两点:一是我们的学生需要科技教育;二是我们有这样的教师可以完成科技教育教学任务。

在李待军校长的授意下,学校组织了教材编写小组。

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派出教师参加市县组织的学习,由刘振平主任负责组织完成了教材的编写。

此教材完成后至今一直作为我校的选修课。

2024年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三篇)

2024年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三篇)

2024年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我校坚持____和科学普及法,坚持以____为统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我校今年的科技工作的口号是:我参与,我学习,我快乐二、整体思路:1、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教育,了解科技教育工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面向全体,积极推进科普活动的创新;广泛发动,形成合力,提高本校科技教育的效率。

2、加强领导,健全学校科技教育工作机制;依托科学、美术、体育、综合等课堂,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探索课堂教学与科普教育一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身边的、生活中的科学。

在实践中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领略科技前沿的风景。

(参观科技实践基地、参观科技馆、听科普讲座,参与科普实践活动等)。

3、建立自己的品牌项目,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继续深入开展捣蛋____项目,让我捣蛋、我创新、我快乐的口号响遍校园内外。

本学期捣蛋____要上档次加难度。

要邀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促进家校联合。

4、强化科技兴趣小组日常训练工作,本学期计划____学生进行航模比赛一次。

带领学生到城关河实地进行航模训练____次。

5、创建自己的品牌教师,培养巢伟老师积极参加科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科技教育的实践。

本学期由巢伟老师带队参加铁岭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观____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三、具体工作:1、开展全校性的科技普活动,结合市、县的科技创新大赛和大规模的科普活动,采用紧密型的管理方式,由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展开。

如:科幻画比赛、捣蛋____结构设计大赛、金点子头脑风暴创意设计大赛、科技演讲比赛、科技知识竞赛等。

2、搞好校内宣传活动。

学校利用橱窗、板报、电子屏等,定人定期更换宣传资料,结合社会热点印发科普资料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班主任利用晨会课、班队会、快乐的十分钟等时间让学生以自主比赛、有奖问答等形式掌握和巩固科技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开发校本课程,创出校本科技教育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创出校本科技教育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创出校本科技教育特色摘要:本文总结了开发校本课程和创出校科技教育特色的实践经验。

做法是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建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的管理体系;努力培育重点校本科技教育课程,创出校本科技教育特色。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科技教育特色自2006年来我校陆续开展了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在拼搏合作健康精神引领下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和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我们就如何开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在拼搏合作与健康精神的引信下开发好学校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好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进行了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与研究。

一、校本课程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建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的管理体系1999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又提出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试行)》中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由此可以看出,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涉及学校、教师、学生、专家级、社会等许多方面,如何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校本课程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课题。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校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开展由学生自由选择的活动课、选修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我校开始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之路。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要使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校本课程看成是与国家课程一样的重要。

必须要把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管理之中,鉴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特殊性,还应特别建立校本课程的管理体系,以此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作者:赵丽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24期【摘要】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化特性,它有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而教师合作文化又为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奠定基础,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形成教师合作文化,需要激发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共同愿景和信念,构建科技教师合作团队,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合作文化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关注课程内容整合、倡导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为教师之间走向合作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然而通过对已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偏向单一学科而缺乏课程整合研究,教师依然主要采取独立的工作方式,导致了校本课程实践的低效。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关于这类课程的校本实践在中小学得到蓬勃开展,这类课程本身的特性也呼唤着教师走向合作,它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哈格里夫斯认为,考察教师文化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

教师文化在内容上包括特定范围的教师集体共享的态度、价值、信念、习惯、假设以及行为方式等,教师文化的内容外显于教师的所思、所说和所做。

教师文化的形式包括处于特定文化群体中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和联系方式,其划分的标准主要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

[1]哈格里夫斯从“形式”的视角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形态:个人的文化——教师彼此隔离,其主要精力集中在个人所教学科上,同事之间互动甚少,内在保守,外在封闭;分化的文化——教师的工作彼此分立,有时会因为权力与资源而相互竞争,小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如年级、学科教研组;人为的合作文化——教师被要求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与兴趣进行“合作”,带有强权的性质,教师的主动性有限;自然的合作文化——这种文化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基础上,是教师之间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合作的同事关系。

学校校本课程构建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构建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构建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为了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个性发展,各地教育部门提出了校本课程构建方案。

二、校本课程的概念与意义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它具有以下几个意义: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创新人才: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教育质量:校本课程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三、构建校本课程的原则构建校本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应建立在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上,不断完善和改进。

3. 教师参与:教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1. 课程定位: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学科结构与教学内容。

2. 课程设置: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需求,合理设置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3. 教材选择:选择与实际教学情况相适应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与反馈1. 多元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考试成绩、作业表现、课堂参与等。

2. 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六、校本课程的实践案例以某中学为例,该校构建了一套科技创新类校本课程。

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将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技竞赛,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成果与体现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校也获得了各种荣誉和奖项,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骄傲和特色。

八、师资支持与培训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应加强师资支持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

特色联盟 贯通学段 共享资源 共育人才——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的思考与实践

特色联盟 贯通学段 共享资源 共育人才——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的思考与实践

特色联盟贯通学段共享资源共育人才——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的思考与实践特色联盟贯通学段共享资源共育人才——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的思考与实践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吴强[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教育如何多渠道、多平台、多样化地培养大批未来创新人才,已被社会大众所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地为此努力。

上海市宝山区在过去的多年中,一直在积极探索未来创新人才在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中成长的实践,构建的宝山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日渐成熟,已成为校外科技教育的一种独特的育人方式。

本文对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的内涵、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作简要的梳理。

[关键词]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1联合体提出的背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问题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但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乏力、创新氛围淡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资源缺乏整合等”。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应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创新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构建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具体而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1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的需要目前,各省市在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开设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班,邀请高校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衔接高中与高校教育,但受到学制短、升学压力重和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等因素影响,其效果还待检验。

基于校外教育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1.2多学段社会化系统育人的需要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纵向需要小学、初高中和高校教育贯通、学生兴趣教育链的衔接和校际资源的共享等,横向需要校内外结合,多方教育与社会资源等的整合,以挖掘育人的最大潜力,形成系统育人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环境。

1.3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其基本的内涵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校长、专家和志愿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彼此间经常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兴趣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DOI:10.19392/j.cnki.1671 ̄7341.201934038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苏炳超福建省泉州第十一中学㊀福建泉州㊀362011摘㊀要: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变化ꎬ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科技教育ꎮ然而ꎬ在科技教育的实施过程中ꎬ很多学校更侧重于实践活动ꎬ对于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以开展ꎬ本文根据自己近几年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ꎬ提出了一些观点ꎬ期待引起共识ꎬ以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ꎮ关键词:科技教育ꎻ校本课程ꎻ开发ꎻ应用㊀㊀科技教育是以科学㊁技术㊁社会教育理论为依据的ꎬ包括青少年科技活动等五个方面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ꎮ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而进行的课程开发ꎬ课程开发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ꎬ依赖于自身条件和资源ꎬ并且全员参与ꎬ有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ꎮ在大多数中学的科技教育中ꎬ虽有科技兴趣活动ꎬ但缺少主流关注ꎬ常常存在 重知识ꎬ轻能力 重科学ꎬ轻技术 重理论ꎬ轻实践 重学科ꎬ轻整合 重校内ꎬ轻校外 等现象ꎮ加上教师观念㊁经费㊁时间㊁师资等方面的困难ꎬ难以开发出符合相应学校特点的课程并给予实践ꎮ一㊁中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存在的困境(一)教师观念有误受入学考试的影响ꎬ人们通常会忽视与考试成绩无关的科目ꎮ加上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㊁效果慢ꎬ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ꎬ导致教师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ꎮ此外ꎬ教师自身对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ꎬ只停留在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ꎬ忽视科技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ꎬ导致科技教育水平较低ꎮ(二)师资队伍欠缺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㊁较强的动手能力㊁责任心和教育理念ꎬ但是ꎬ这样的教师只有少数ꎬ他们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要ꎮ长期以来ꎬ科学技术专职教师较少ꎬ很多是由物理㊁化学专业的老师兼职ꎮ另外ꎬ科技辅导员的待遇㊁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ꎬ科技课逐渐成为 边缘课 ꎮ在许多学校开展的各种科学技术活动也越来越少ꎬ如小型观测站㊁气象观测站㊁地震观测台㊁航海模活动㊁温室栽培等ꎮ(三)经费使用有限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其他学科不同ꎬ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ꎬ很多时候要求学生亲自参与ꎬ制作相关模型及购买器材设备ꎬ还需要相应场馆的训练ꎬ但目前有些器材价格昂贵ꎬ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参与ꎮ此外学校资金有限ꎬ科技活动也就无法全面铺开ꎬ许多项目无法开展ꎬ有的甚至最基本的器材工具都没办法购买ꎮ(四)时间投入不够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常常要利用课外时间或周末进行培训ꎮ虽然有些家长认为科技教育有利于孩子能力发展ꎬ但能实际付诸行动的却不多见ꎮ很多家长更乐意送孩子辅导数学㊁外语ꎬ或学习钢琴等其它艺术才能ꎬ考取艺术等级证书ꎮ(五)科技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的科目和内容很多ꎬ如何将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相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ꎬ目前很多中学开展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ꎬ仅限于形式化和表层化ꎬ课程内容的难度㊁体系等方面还有待提高ꎮ二㊁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策略(一)正确认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ꎬ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学生探究实践㊁创新能力㊁民族精神㊁学科应用㊁爱国精神㊁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育人功能ꎬ此外它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密切相关ꎮ虽然以学校为基础的科学技术课程只是校本课程中的一小部分ꎬ所占比例小ꎬ但它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功能和作用ꎬ不应该被其他课程 替代 或 挤占 ꎮ在实践中ꎬ学校还应该注意科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ꎬ如与数学㊁物理㊁化学㊁生物学联系ꎬ促进科技教育基础目标的实现ꎬ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ꎮ此外ꎮ校本科技课程还应注重拓展目标的达成ꎬ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ꎬ引导学生关心社会ꎬ全面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ꎮ第三ꎬ学校可以将文化建设㊁特色创建与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ꎬ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的文化特征ꎬ如民主㊁自主㊁合作㊁谈判的课程开发系统ꎬ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求真态度ꎬ团队合作㊁追求创新的精神等ꎮ(二)保证科技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质量学校必须做好规划和明确科学教育思路ꎮ科技课程覆盖范围广㊁内容多ꎬ年级对象不同ꎬ首要任务就是整合科技教育相关活动ꎬ如研究性学习㊁学科活动㊁课题活动㊁综合实践活动㊁科学技术培训㊁社团建设ꎬ使其成为课程模块ꎬ即科技类课程ꎮ在内容方面ꎬ要把科技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ꎬ以学科学习为主ꎬ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ꎬ开发基于科学技术的校本课程ꎬ反应学科特点ꎬ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ꎮ在实施中ꎬ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要相结合ꎬ既能减少投入ꎬ也可提高效率ꎮ在评价方面ꎬ学校应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ꎬ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ꎬ书面评价与非书面评价等多种方式ꎮ在日常管理中ꎬ要有科技教育发展机制ꎬ年度计划总结ꎬ科技节方案ꎬ各专项活动策划等ꎬ包括人员的管理ꎮ在激励方面ꎬ可以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激励措施ꎬ为科技辅导老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ꎬ在晋升㊁评优评先给予优先考虑ꎮ此外ꎬ学校及教师个人可以通过申报科技课题ꎬ促进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ꎮ(三)搭建多形式实践平台ꎬ助推科技类课程实施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ꎬ比如每年举办科技节ꎬ科技创新比赛ꎬ科普宣传周ꎬ科技夏令营等ꎬ鼓励学生大胆创新ꎬ并将创新作品分类ꎬ如科学论文㊁小制作小发明㊁教具创新㊁科幻绘画等ꎮ成立科技社团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科优势组建有关社团ꎬ开展各种活动ꎬ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人格ꎮ挖掘各种资源ꎬ联系各级科技协会㊁周边高校等社会资源ꎮ搭建科多元化活动平台ꎬ创建校外实践基地ꎬ如联系博物馆㊁科技馆㊁海洋馆㊁生命科学馆㊁青少年宫等ꎮ与高校共建ꎬ引进师资ꎬ形成强大的科技教育顾问团队ꎮ总而言之ꎬ教育是全人类的事业ꎬ科学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素养的基础ꎮ作为学校和教师ꎬ要从实际出发ꎬ扎实做好科普宣传和科技教育工作ꎬ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ꎮ参考文献:[1]范蔚ꎬ赵丽.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J].课程与教学ꎬ中国教育学刊ꎬ2011.01(64 ̄67).[2]吴咏山.学科技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及对策[J].科教导刊ꎬ2012ꎬ11(103 ̄104).项目:泉州市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 中学生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QG1352 ̄132)研究阶段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苏炳超(1983 ̄)ꎬ汉族ꎬ福建泉州人ꎬ本科ꎬ理学学士ꎬ一级教师ꎬ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高中物理领衔名师ꎬ泉州第十一中学科协副主席ꎬ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ꎮ24科教论坛科技风2019年12月。

论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

论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

随 着 新 一 轮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深 人 ,校 本
课 程 已经 成 为 一 种 不 可 或缺 的课 程 类 型 ,得 到 中
建 构 ( ur uu cnt ci C rclm osutn)等 词 同义 ,指课 i r o
小 学 的重 视 与 投 入 。 但 由于校 本 课 程 在 课 程 体 系 中所 占比例 小且 不接 受 硬 性 的考 评 ,一些 中小 学 校本 课 程 实 践存 在着 不 规 范 、随 意 化 等 问题 。 由 于校 本 课 程 的设 计 匆 忙 草 率 ,校 本 教材 的编 写 不 规范 ,校 本课 程 的实 施 简 单 敷衍 ,校 本 课 程 的开
更新。
【 关键词] 校本 课程 ;课程 发展 ;校 本课程 发展 ;文化取 向 ;技 术取 向 【 中图分类 号]4 30 G 2. 7 [ 文献标 识码 】 A 【 编号]6 4 3 5 2 1 0 — 1 1 0 文章 1 7 — 6 2( 0 0) 4 0 3 — 5 d s n) ei 、课 程 编 制 ( ur uu b i ig 、课 程 g C r c lm ul n ) i d

校 本课 程发展 的 内涵与特 点

的课 程并 不是 已经存 在 的 ,必 须经过 研制 才能从 无
( )校本课 程 发展 的 内涵 一 校本课 程 ( colb sdc rc lm)又 称 “ sh o ae ur uu - i 以 到有 ,故不 能用 “ 开发 ”来 表示 J 。
12 3
口 长 江 师范 学院 学报
到 高级 的变 化 ;二 是扩 大 ( 织 、规 模 等 ) 由此 组 。
可见 , “ 开发 ”指某种 事物从 “ 在 的资源 ”转 变 潜

以科技文化塑造师生灵魂

以科技文化塑造师生灵魂

拍打命中率高 , 是谁给苍蝇通风报信?带着 问题反复 试验和上 网查阅资料 , 得知苍蝇身上的毛能感应到物
体高速袭来时产生的气流 , 苍蝇拍上有很多洞 , 在拍
击时使气流变少了 , 苍蝇不容易感觉到 , 苍蝇拍命 中
率就高 , 这小小的现象确隐含着科学道理 。像这样的 实例枚不胜举。 丰富的课题研究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 “ 乐趣、 乐学、 乐研 ” 的氛围 , 学生探究创新 的智慧火花
品牌 的重大战略决策 , 从 物质文化 、 行 为文化 、 制度文化 、 精神文 化
校鼓励学生在生活 中、 在大 自然 中, 去发现 、 去探索 ,
激发学生 的科学探究精神。学生冯弈飞同学的论文
由外至 内, 通过协调一致 的动态作用 , 实现“ 文化育人” 的真正 目标 。
环境是科技 熏陶的“ 生命 场” , 具有“ 润物 细无声 ” 的教育魅 力 。
( 谁给苍蝇通风报信》就来源于生活 。他在一次写作
时, 空 中飞来一只苍蝇 , 发现用书拍 打没有用 , 苍蝇拍
该校开 辟 了现代 科技 、 绘画创新 、 科 学历史 三个广 阔的展现平 台 , 让每一堵墙 、 每个 角落都 能在潜移默化 中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通 过专业 的设计 , 变走廊 为教育殿 堂 , 把科技 教育 、 先进理念 贯穿其 中; 变墙壁 为无 声教科 书 , 壁画墙凝 聚 了师生 的梦想 , 科技 墙从 四 大发 明到现代科技 , 彰显 了中华民族 的智慧 ; “ 科技 四厅 ” 成为孩子 们快乐 成长 的乐 园 ; 校 园“ 航 天路 ” 、 “ 星探路 ” 不仅 传承着 航 天精 神, 更是教育理想 的升华 。围绕科技文化 特色, 师生共同参与 , 构建
析解决 问题 的方法 ,课堂要求教师结合丰富的教材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申报表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申报表
1.我校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我校已经在小学科技教育方面作了一点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科技创新的成绩,我们也有一批优秀的科技教育教师队伍。本项目研究的负责人杨义学是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首批科学学科带头人、市科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曾经多次主持省、市级项目的实验与研究并顺利结题,组长朱太光同志作为本项目的主要研究者,是《少年发明与创造》优秀优秀科技辅导员、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盐城市优秀科技辅导员。有热情、有干劲。另外,这次我们从全校精心挑选业务素质过硬、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同志组成该项目研究与实验的6人小组。小组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2人,一级教师4人,本项目组实力强劲,人员安排合理。有学校行政的领导,有来自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年富力强,对本项目研究有浓厚兴趣,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4.将科技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利于形成浑然一体的稳定的学校特色文化和传统,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并从特色走向品牌,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项目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在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比较早就提出科技教育,并且在学校中实施了种种强化措施,例如,日本在1960年就进行全民科技立国教育,把中小幼连贯起来教育,基本目标是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具有丰富情操的人;美国,在1985年就提出了着名的《2061计划》,这是一项立足21世纪改革科技教育的长远计划,另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制定了科技教育大纲。
项目研究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2月)。按照局统一部署,成立学校子项目研究小组。组织骨干研究人员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项目培训教材,项目组“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等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学习和讨论相关理论,深刻领会项目研究内涵和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理清研究思路;反思学校和教师自身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查摆存在问题,紧密结合学校实际,选择适合本校的研究主题,明确具体的研究任务,制定学校项目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行事历,填写子项目申报表,报局项目领导组审核批准;筹备建立学校项目研究专题网站(页)和全员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每位教师都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参与研究项目工作,为进入研究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拓展火箭文化内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拓展火箭文化内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拓展火箭文化内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浦东新区老港小学四年发展计划(2011.9~2015.8)一、背景分析(一)外部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并指出:教育的战略目标和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XX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使每位学生都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

”浦东新区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十分迅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促使我们学校教育必须勇于改革、努力创新、持续快速地发展。

(二)内部背景1.学校概况浦东新区老港小学是一所具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8844m2建筑面积6447 m2,有28个教学班,就读学生1083人,在编教职工75人,其中教师72人,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43名,中高级职称占65%;本科学历占60%,区级骨干教师5人。

学校拥有电脑房、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自然实验室、舞蹈房、室内体育房等专用教室及校园网络等系统,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背投等设备,较为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近几年来,学校围绕上一轮发展规划,以“厚德强能”工程为核心,强化管理,推进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整体办学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先后获市科技教育示X 校、市航天科技特色学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市花园单位、市教卫系统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

2.办学优势(1)管理机制与考核评估运行体系基本健全。

学校强化了内部管理与改革,明确职责,落实分工,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教师绩效工资落实、岗位设置工作推进等,在进一步推进条线负责制与项目责任制基础上,完善了制度建设与考核评估体系,激发了教师的发展内驱力,营造了持续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绩效挂钩、能上能下”的评估考核运行体系逐步建立,并形成常态。

基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方案

基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方案

基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方案作者:舒黎江文欢唐春梅来源:《教师·中》2012年第03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能够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

校本课程的思想深入到各个学校,也成为我校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一、问题的提出“校本”一词从国外引进,其英文说法是。

最早出现的是国外的“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开始大规模实施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并很快将其推广。

这一行动很快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性运动,校本思想也随之传入我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的实施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推动新课程建设的关键。

湖南省怀化市铁路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湖南省新课改样板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开设以文化、体育、艺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

但从我校的实际来看,校本课程的开设存在诸多问题,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成系统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师不稳定,发展性学生评价不知怎样体现等。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让学生个性张扬,热爱生活,快乐成长,我们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同时也是为了积累校本课程开发经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基于师生共同发展在于教学相长,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师生得到共同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它是指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使我校教师从原来的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真正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1)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资源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是建立在师生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能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需求。

普通高中科技特色教育“五轮联动”模式的构建

普通高中科技特色教育“五轮联动”模式的构建

普通高中科技特色教育“五轮联动”模式的构建作者:李鹏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0年第11期特色办学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教师自觉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沈阳五中在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以科技为特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探索出一条以“理念、课程、课堂、活动、技术”五位一体、“五轮联动”的特色发展路径。

科技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特色教育能够带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沈阳五中在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立足科技,打造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一、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打造科技特色好奇心是人的天性。

对学生开展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利用科技,打造科技特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教师自觉发展以及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途径。

坚持创新,坚持科技引领,以学生和教师可持续发展为本,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技特色建设的重要原则。

我校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具有长期的历史传承。

20世纪50年代,学校曾大力开展航模运动,成立航模小组,由当时的语文教师赵治武担任指导教师,设计与制作航模,并多次在市航模竞赛中获奖。

进入新时代以来,科技做为第一生产力,越来越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

随之而来的STEAM教育和创新教育更多地走进了学生的课堂,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多元的路径。

我校坚持教育的内涵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注重对传统的吸纳和传承,以科技为引领,打造让全体学生参与的特色教育,充分体现我校整体的办学风格。

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教师发展为基础,以学校发展为中心”的特色建设方针,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打造科技特色。

二、深耕教育特色品质,构建“五轮联动”在科技特色教育的实践中,学校探索出一条以“理念、课程、课堂、活动、技术”为一体的“五轮联动”模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精选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精选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精选校本课程工作总结篇1校本课程是知识经济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开展的课程,更是培养适应新世纪开展卓越人才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了正阳小学建立校本化课程的指导思想,即校本课程要为开展学生的兴趣效劳,为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人才效劳,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效劳。

确立校本课程指导思想后,我们摆正校本课程适应办特色校的关系,强调课程设置有利于形成学生特长,发挥老师特点,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特长。

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发了环境教育、陶艺教育、科技教育等校本课程,并将其纳入课时方案之中,纳入省市教科研课题研究之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现将校本课程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抓环境建立,为施行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创设气氛。

为保证陶艺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施行,学校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环境创设。

1、陶艺教育环境的创设工作理论例我们更深化的体会到,陶艺教育是进展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动手才能培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开展。

因此学校能在教室极为紧张情况下挤出两间教室做为机陶和手陶教室,筹措资金,购置20台机陶,40个手转轮手陶机,制作3个陶艺作品展架,2个陶品展示橱窗,不断购置陶泥,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陶艺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制作陶品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浓重的艺术素养。

2、环境教育环境的创设我校为营造人文文化,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学校在美化、绿化同时,建立无土栽培实验区,让无土栽培成为一道集科学、环保于一体的走廊绿色风景;设立了分类垃圾箱“绿色回收站”,回收的废品所得资金应用于社区、校园、班级建立中;绘制了“共享自然”大型壁画,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气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科技教育环境创设结合我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设计创意了大型展窗《人类登月太空船》,再现了宇宙的深奥和人类首次踏上月球的情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在操场上还设置了仿古雕塑“日晷”;在各楼层设置系列科技橱窗、展台等等;这些科技环境的创设,使孩子们处处感受到科技教育的气息。

科技教育之教与学,一片育人的新天地——济南市天桥区晏阳初中学科技创新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科技教育之教与学,一片育人的新天地——济南市天桥区晏阳初中学科技创新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科技教育之教与学,一片育人的新天地——济南市天桥区晏阳初中学科技创新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发布时间:2021-06-22T16:07:26.34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作者:任秀先[导读]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任秀先济南市天桥区晏阳初中学山东省济南市 250121【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新时代。

创新已成为,企业立足市场长盛不衰,行业分枝散叶促生新业态,国家繁荣富强国运恒通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国之根本,万业之源,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必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校以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确定了以课题研究引领科技教育,以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的不断形成不断发展。

最终实现教育成本最低化,教育效益最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形成扎实高效的创新教育课程、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和鼓励参加创新大赛的外显形式,全面落实科技教育的培育目标,为国家科技创新教育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技教育教与学济南市天桥区晏阳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强抓机遇,走出了一条以课题研究引领课程发展,以创造发明培养科技兴趣,以科技兴趣小组促进科技教育的成功之路。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近年来,我校在“有修养、有担当、有学识、有理想”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师生的科学意识、创新能力普遍增强,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有了切实的提高;多名学生多人次获得科技发明专利;多名教师获山东省、市、区科技创新奖励、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等;学校也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究基地”“济南市科技节中小学航模比赛优胜学校”“天桥区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优秀学校”等光荣称号一、课题引领催生科技教育萌动出芽2009年我校有幸参加了,以山东师大戚万学校长为主持人,以山东师大教科院为项目托管单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主题科技创新活动的课题研究,我校作为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学段参与进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摘要】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化特性,它有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而教师合作文化又为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奠定基础,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形成教师合作文化,需要激发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共同愿景和信念,构建科技教师合作团队,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合作文化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关注课程内容整合、倡导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为教师之间走向合作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然而通过对已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偏向单一学科而缺乏课程整合研究,教师依然主要采取独立的工作方式,导致了校本课程实践的低效。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关于这类课程的校本实践在中小学得到蓬勃开展,这类课程本身的特性也呼唤着教师走向合作,它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哈格里夫斯认为,考察教师文化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

教师文化在内容上包括特定范围的教师集体共享的态度、价值、信念、习惯、假设以及行为方式等,教师文化的内容外显于教师的所思、所说和所做。

教师文化的形式包括处于特定文化群体中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和联系方式,其划分的标准主要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

[1]哈格里夫斯从“形式”的视角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形态:个人的文化——教师彼此隔离,其主要精力集中在个人所教学科上,同事之间互动甚少,内在保守,外在封闭;分化的文化——教师的工作彼此分立,有时会因为权力与资源而相互竞争,小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如年级、学科教研组;人为的合作文化——教师被要求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与兴趣进行“合作”,带有强权的性质,教师的主动性有限;自然的合作文化——这种文化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基础上,是教师之间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合作的同事关系。

理想的教师合作文化应当是一种自然的合作文化。

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核心,教师合作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处于其中的教师产生内在的、积极的影响。

然而教师合作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它在现实中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人们在长期组织各种活动中创造的,因此,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的形成是教师之间长期合作、由人为走向自为的过程,人为合作是途径,自然合作是目的。

二、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特征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具有双重合作的特性:其一,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统整学科内部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学科间的相关内容,从而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实践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其二,科技教育是由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协同结合,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这一本质要求就决定了科技教育类课程不可能限定于单一学科范围之内,其综合性特征十分明显。

具体而言,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目标的全面性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旨在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涵盖四个层面的内容: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技能发展的基本概念、方法;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如形成求真务实、理性批判、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等精神;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公平性、开放性、操作性的特征。

[2] 因此,全面性是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

2.内容的整合性科技教育在内容上涉及多个领域,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各领域的内容之间存在诸多交叉、融通之处,而每个领域又涉及多门学科,各学科之间也存在知识的交集。

因此,科技教育内容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性,这就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力求体现科技教育整体的思想,注意围绕某一主题对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和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

3.过程的动态性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不只是静态地“提取”科学知识,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流程,即“目标—行为—结果—评价”反复实践、检验、修正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构知识和生成经验。

科学探究是这类课程开展的主要形式,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活动,发现问题、制订计划、解决问题,感受科学过程,从中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其成员各施所长、相互配合,共同探究科学问题。

此外,在具体实施中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资源利用方面重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

4.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目的是对目标达成效果的全方位检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其评价主体包括校内的校长、教师、学生和校外的科技教育团体、家长、社会机构等,尤其强调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主体呈现多元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评价内容全面,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过程和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各方面,尤其关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如观察法、作品(作业)法、师生协商考评法、实践活动评价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考试法、学期及学年报告法,等等。

评价强调发展性,更加注重对课程实践过程的评价。

三、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关系单一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只需要同一学科的教师相互合作,且偏向技术性合作,难以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

而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涉及诸多学科,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人之力能完成,加之现实中综合型教师的缺乏,因此,在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中,必然要求教师走向合作。

1.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是教师合作文化形成的实践载体教师合作文化并非天然生成,而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为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1)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综合化特性促使教师走向必然的合作。

目标方面,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达成,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依靠教师个体是难以完成的。

内容方面,既涉及学校课程内容,又涉及社会相关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整合性特征给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同时它也成为教师之间走向合作的一个良好机遇。

实施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而科技教育又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开展形式,因此,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双重的动态特性,其实践主体既有学生群体,也有教师群体,实践场所既涉及课堂内外,又涉及学校内外,课程开发既是学生合作的平台,更是教师合作的过程。

评价方面,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均呈现多元性特征,教师合作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合作对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开发质量,以便及时做出调整;教师之间相互评价,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以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合作从人为走向自为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不仅要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观念,而且还需要建立合作的组织制度,以保证合作的持续进行,促进合作行为的规范。

而合作的组织制度是人为制定的,其初始目的在于监督、规范教师行为,教师处于被动地位,随着实践的深入,教师之间的合作程度加深,教师走向主动,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师之间随时都可以开展合作。

此时,教师合作从人为走向自为,从而形成理想的教师合作文化。

2.教师合作文化是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有效开展的保证合作的教师文化能为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提供观念上、组织上、行为上的保证。

(1)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源自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贯通,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能够从综合的视角来看待其课程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

教师合作文化通过对教师合作观念的有效影响、规范和约束实现了教师观念上的转变[3],促使教师主动地从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坚信合作会使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产生更大的效益,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2)教师合作文化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还体现在制度层面,合作的组织制度是合作理念走向合作实践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它是教师共享价值与信念的具体展示,也是教师实施合作行为的指导依据。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整体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行为,教师合作的组织制度对处于其中的教师具有内在的激励作用,因而他们进行的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是有效的。

(3)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常常以活动主题的形式开展,教师合作形式和程度取决于活动主题,如某一主题涉及生物、化学、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那么这三门学科的教师就需要合作,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合作团队,共同参与关于这一主题的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计划的编写和制定。

因此,教师合作文化既保证了教师合作的自然性,也保证了教师合作的有效性。

而每一次合作又为教师合作文化增添了活力,使教师合作文化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

四、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教师合作文化表现为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综合化特性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充分合作,进而形成教师之间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不断地培育和完善教师合作文化。

1.激发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共同愿景和信念教师群体共享的价值与信念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核心,教师合作的愿景和信念不是空泛的理想,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使命”。

[4] 愿景是远大的总目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才能实现,使命是达成愿景的“阶梯”。

科技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强调创造和创新能力,因此激发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共同愿景和信念,关键在于使教师合作拥有具体的使命,即帮助学生全面达成科学素养的任务,发展学校文化的义务,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2.构建科技教师合作团队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教师合作团队的贡献,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虽然涉及诸多学科,但其课程开发不是各学科相关内容的杂合,其教师合作也不是外显行为的聚合,而是一种伴随着情感融通的思想“共谋”[5],构建科技教师合作团队能够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序、规范。

(1)构建高绩效科技教师团队。

根据管理学观点,高绩效团队的规模较小,团队成员稳定且人数适当。

因此,构建科技教师团队应当首先确定团队的主要人员,这部分教师是固定的,他们具备一定的科技教育教学经验,且认同科技教师团队,成员之间也相互认同,每个主要成员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每次科技活动都要参与。

同时,团队之中必须有一名颇有威望的教师担任团队领导者,他的主要作用在于凝聚团队、鼓励成员充分交流、整体协调不同意见。

此外,科技教师团队也鼓励参与人员,这部分教师可以是临时的、流动的,其主要作用在于避免科技教师团队与学校其他教师团队相互隔离,以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整体性发展。

(2)明确团队目标和制度。

团队目标是团队存在最稳定的因素之一,是教师持续合作的动力,包括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例如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项目,促成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