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那可是大事呀!就好比给一棵大树修剪枝叶,让它能长得更挺拔、更茂盛。
咱先说说课程设置吧,这可不能马虎。
就像做饭一样,得有各种食材搭配好,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课程也得丰富多样,不能太单一啦。
基础课就像大米饭,是根本,得扎实;专业课呢,就像各种菜,得有滋有味,让学生学起来带劲。
不能一股脑儿全是理论课,实践课也得跟上呀,不然学生不就成了书呆子啦?那可不行!还有教学方法,别老是满堂灌呀!那多无聊,学生能听进去多少呢?得灵活点,就像放风筝,该松松该紧紧。
可以多搞些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啥的,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脑子转起来。
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把知识学到手,而不是左耳进右耳出。
再说说考核方式吧。
别老是一张试卷定乾坤呀!那多片面。
平时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能力都得考虑进去呀。
就像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还得看他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呢。
对了,别忘了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
就像逛超市,让他们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
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
这样他们学起来才更有动力嘛。
还有呀,师资队伍也很重要。
老师就像引路人,得有真本事,能把学生带好。
不能自己都没搞明白呢,就去教学生。
那不是误人子弟嘛!学校得重视老师的培养和提升,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另外,实践教学基地也不能少。
就像学游泳,光在岸上比划可不行,得下到水里去扑腾扑腾。
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价值。
最后,我想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慢慢来,精心打磨。
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得用心、细心。
可不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咱得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呀!让他们从学校走出去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呀!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优秀的本科人才,教育部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旨在提升本科教育的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毕业生,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依据教育部的要求,阐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一、培养目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本科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二、培养内容1. 专业课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基础教育和应用性教育的结合。
专业课程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必修课程可以奠定学生的基础知识,而选修课程则可拓宽学生的学科广度和深度。
2. 综合素质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增加人文素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课程等,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各类艺术、体育等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
三、培养方式1.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校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创新项目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导员制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强调建立和完善导员制度。
导员应负责学生的综合管理和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四、质量保障1. 教学团队建设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
学校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同时,学校还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条件。
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一、引言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就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基本原则、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目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方案的定制,我们旨在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基本原则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特色;3. 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 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培养目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学生将在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 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学生;2. 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3. 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生;4. 培养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5. 培养具备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五、课程设置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将推行课程设置的改革,注重提高课程的质量和针对性。
课程设置的原则如下:1. 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 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3. 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5. 提供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
六、评估体系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培养效果,我们建立了多维度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的原则如下:1. 综合考核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2. 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4. 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5. 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手段和方式。
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3.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能力本位和三个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符合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4.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实验、实习实训课时比例,构建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形成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习实训质量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第二课堂能力互动,全面启动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
北京物资学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北京物资学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和本科教学国家标准,结合《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章程》确立的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定位,不断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巩固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进一步凝练和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进一步科学构建与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符合专业建设要求和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修订原则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定位,依据服务面向、社会需求、在国内外的地位及发展目标,在满足学校总体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前提下,进一步凝练和明确专业特色,科学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并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着眼学生未来,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修订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吉首大学教务处
6.特色化原则。突出专业特色、优势,明确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有特色 的人才培养理念、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点带面,推进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努力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
三、修订重点 1、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未来人才需求和本专 业的自身现状及特色,参考国家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 上科学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培养要求,强化“下得去、用 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科类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医学类专业按照医学教育认证标准,教师教育专业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相关教育方针、教育政策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创建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 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坚持“立德、立行,树人、达人”的立人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坚 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务实作风和国际视 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遵循 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新观念、新标准和新要求,以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为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适应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 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凸 显专业办学特色,构建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学生发展、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本科人才 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 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强化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教学,加大相应学分和学时,安排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 的教师授课,为学生发展打好良好基础。 2.科学性原则。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和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科学设计本科人才
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TsinghuaUniversity
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清华经管学院遵循清华大学的基本方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
经管学院本科生教育的理念是: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同时创造一种环境使得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学院实现这一理念的途径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并由此确定本科培养方案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选课程三部分。
经管学院本科项目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掌握数字经济时代商务活动规律,能够有效驾驭信息通信技术以提升绩效、引领创新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会计学专业培养既掌握国际前沿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通晓全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发展趋势,又熟悉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高端会计研究和实践人才。
经济与金融(含保险方向)专业培养既掌握系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又具备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中实际问题的技能,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也了解中国国情的高素质复合型经济和金融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科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体育课,中文、英语和数学三种基础技能课,通识教育核心课(即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以及新生研讨课等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三个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各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
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根据个人兴趣可跨越专业界限,选修任选课程。
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对毕业生的要求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系统的管理学基础、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
会计学专业不仅需要学习大量的会计、审计、财务、税务、会计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经济学、金融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以及数学、计算机等课程。
毕业后应具备在企业管理和资本市场中运用现代会计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研究型工作的能力。
经济与金融(含保险方向)专业的特点是更好地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教学,将学生对金融学的分析技巧和操作方法的掌握,建筑在更加全面和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之上,使之更加深入和灵活;而金融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用武之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1、本科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施本科教育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按照国家和行业部门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需求,制订的学生培养计划。
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旨在规范和优化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本科培养方案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学制和学分要求等内容。
培养方案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发展需要。
3、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科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注重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本科教育应当注重职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注重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本科教育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本科教育应当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本科培养方案的实施应当注重如下几点:
(1)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高等学校应当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2)注重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管理,健全学生工作机制。
(3)注重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应当注重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和规范本科教育的重要文件,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
本文将就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进行探讨。
1. 培养目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培养目标。
各个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解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培养目标要与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
2. 课程设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
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提供学科基础知识的储备,专业课程的设置则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设置,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师资队伍应该具备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5. 质量评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评估是检验其有效性的关键。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
评估的方法可以包括学生评价、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认证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培养方案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综上所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的强化、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学校能够有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于 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的意见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意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份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为各类人才提供成长的土壤和舞台。
针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意见旨在提出一些具体的指导性建议,以期为优化我国人才培养体系贡献力量。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意见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明确培养目标。
建议在方案中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教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专业课程: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增加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课程。
3.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程比重,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改革。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线上线下相结合、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校企合作1.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2.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需求。
3.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完善政策保障1.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保障教育资源的充足和公平。
2.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3.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监测和评估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河海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
河海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河海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总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与管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文件,集中体现学校整体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按照《河海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河海校科教〔2015〕15号),现提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该方案自2016年秋季学期实施。
一、培养目标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灵魂、河海特质的一流人才。
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内涵为:(一)全球视野:具有全球意识,跨文化交流,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二)中国灵魂:具有爱国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河海特质:具有“基础宽、重实践、学风好、品德优”的特点。
二、指导思想(一)坚定“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的改革宗旨。
通过改革来丰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探索“提升质量”的实现路径。
(二)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改革思路。
着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习主动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努力强化教育教学契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机制。
(三)紧扣“适应需求,深化特色,创新模式”的改革主线。
适应经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发展的需求,紧密围绕“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水利向水拓展、河向海延伸、国内向国际推进”,深化河海特色,创新育人模式。
(四)狠抓“知识与能力并举,实践与创新并举,国内与国际并举”的改革重点。
按照“致高、致用、致远”教育理念,健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面向世界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三、基本思路(一)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以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尤其是“经济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指南,是进行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落实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是落实学校“教学立校”战略的基础建设。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做好制订工作前期政策理论学习,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教育教学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标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处理好前后衔接问题。
各专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在新政策、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改革,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往好的经验,深入研究往届人才培养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调研积累。
(三)坚持统一要求和特色发展共存,做好统筹规划。
根据国家和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在统一人才培养模板、设置公共课程平台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做法,体现出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专业优势,以适应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坚持OBE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从知识内化到产出,加强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就业环境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总体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应符合以下总体要求:(一)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优质高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指导意见doc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修)定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专业培养方案是学院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适应现代化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经学院研究决定,全面启动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产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使之固化在培养方案中,构建与学院办学定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贯彻落实学院建设“国内知名、业界一流”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发展战略,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本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特色,面向一线培养适合经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二、基本原则(一)遵循以国家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出发点的原则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和符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以下简称“国家认证标准”)、教育部本科专业介绍等作为制定培养方案的基本出发点。
(二)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
正确定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与毕业后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重新设计和调整工作,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指导意见2016年10月修订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指导意见(2016年10月修订版)为适应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现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途径,构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融合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和“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现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修订的基本原则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批适应泛信息化时代、敢于跨界并具有跨界创新集成能力、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
本次培养方案全面修订,立足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定位,以“加强通识教育;控制周学时和适度压缩学分;增设挑战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加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尊重个性化选择,强化个性化指导”等为基本原则,学校的改革思路要充分体现和具体落实在本次修订工作中。
加强通识教育。
加强通识教育研究与设计,打造具有成电特色的本科通识教育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阅读写作、表达沟通、思辨与领导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个专业均须开设“专业写作与口头表达”相关课程,“新四会”能力培养贯穿四年教学过程,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控制周学时。
课程安排应遵循教学规律,课堂教学周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0学时,第七学期须正常安排教学计划。
适度压缩学分。
原则上总学分不超过160学分。
尊重个性化选择,强化个性化指导。
通过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模块化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强化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通过设置通识教育限选课、专业限选课(组)、指导性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为学生明确提供与未来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指导性建议。
2016版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2016版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教务处2016年9月目录1.英语(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 (1)2.音乐学(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 (6)3.护理学(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 (10)4.药学(专升本)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 (14)5.临床医学(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 (21)英语(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实务技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经贸领域从事营销、管理和翻译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在专科英语专业学习完成的基础上,接受较高层次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训练,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熟练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基本的商务知识与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2、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3、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4、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掌握英语国家文化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和技能;5. 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6、具有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实现工作目标的组织领导能力;7、具有知识更新、不断自我提高的继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9、初步掌握第二外语的基本语言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和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工作。
三、学制学位与学分修业年限:2年;毕业后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生毕业应达到最低总学分:90学分。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提供统一的指导意见,以确保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合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1. 专业素养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相关领域胜任各类工作。
因此,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确保培养出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毕业生。
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随着创新创业的不断涌现,本科教育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设立相关课程,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创新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3. 综合素质培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该方案应结合学院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设置适当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1.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专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应包含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选修课程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 通识教育设置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实践环节设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合理设置实践环节。
可通过实习、实验、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四、教学模式1.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海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
河海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总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与管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文件,集中体现学校整体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按照《河海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河海校科教〔2015〕15号),现提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该方案自2016年秋季学期实施。
一、培养目标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中国灵魂、河海特质的卓越一流人才。
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内涵为:(一)中国灵魂:具有爱国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二)全球视野:具有全球意识,跨文化交流,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二)中国灵魂:具有爱国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河海特质:具有“基础宽、重实践、学风好、品德优”的特点。
二、指导思想(一)坚定“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的改革宗旨。
通过改革来丰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探索“提升质量”的实现路径。
(二)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改革思路。
着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习主动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努力强化教育教学契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机制。
(三)紧扣“适应需求,深化特色,创新模式”的改革主线。
适应经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发展的需求,紧密围绕“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水利向水拓展、河向海延伸、国内向国际推进”,深化河海特色,创新育人模式。
(四)狠抓“知识与能力并举,实践与创新并举,国内与国际并举”的改革重点。
按照“致高、致用、致远”教育理念,健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面向世界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三、基本思路(一)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以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尤其是“经济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是为了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解决当前人才供需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供具体可行的培养方案和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旨在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期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部分,将介绍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国家和企业的意义,以及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部分,将涉及到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人才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培养、领导能力培养等。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而在结论部分,将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我们将介绍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需要设计相应的指导意见。
接着,文章结构将被说明,具体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阐明本文的目的,即为读者提供一套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
在本部分的第一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制定一个有效的培养方案对于组织和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接着,在第二节中,我们将介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主要涵盖内容包括目标明确、个性化培养、全面性考虑等方面。
通过这部分的内容,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并掌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3.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能力本位和三个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符合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4.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实验、实习实训课时比例,构建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形成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习实训质量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第二课堂能力互动,全面启动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
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全面发展、德才兼备、需求导向、个性化发展”的原则;2. 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和实践课,形成“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与企业行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3.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原则。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 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
从重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职业需求出发,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更新与优化,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加大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空间,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自主发展有机结合,为学生今后多元化发展提供充分空间;5.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原则。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达30%以上。
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6.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变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即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比例及结构。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1.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产业和行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结互助、乐于奉献。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
(3)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国际意识、竞争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观念。
(4)具有健康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5)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结合本专业特点,制订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四、学制、修业年限1.学制4年,修业年限4-6年。
2.四学年总共208周,其中寒暑假50周,教育教学158周。
五、基本要求1.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
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即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是:专业对应的行业或岗位群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3. 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各专业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要注意人文素质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规定一定的选修课学分。
开设美育教育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也可开设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和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4. 压缩公共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
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提倡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专题,以专题讲座加实践调研的形式来完成;实施大学英语改革,着力强化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尝试开展分级、分类教学,培养学生科技英语、写作、视听说等英语应用能力;全面实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促使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
5.完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完6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其中4学分为创新创业必修课,2学分为选修课;健全校内专业实验室、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模拟实践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训练;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培育和孵化平台。
着重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应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同时,强调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实践是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的关键。
可以考虑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诸如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参观企业、模拟企业管理、举办创业沙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考虑将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移,使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相互支持的合力。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自主创业等,多渠道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6.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一条主线,三个平台,九个模块,动态式、多样化”的“平台+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
三个平台九个模块分别为:基本技能培养平台,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认知实习、教学见习,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基础训练、专业基础调研等三个模块;专业技能培养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训、专业创作、专业调研、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两个模块;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主要包括集中性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创作,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创业实践与竞赛、企业岗位文化体验,毕业教育,毕业派遣等四个模块。
提倡将融入企业、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求和考核重点。
在文学类、语言类专业中鼓励推行境外实习项目,体现国际化特色。
7. 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上提出不同要求,提供多样化教学服务,在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及特长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单位积极尝试双语教学。
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教育部等官方网络课程平台选择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课程进行学习,所取得的成绩或证书经学校认证符合要求可置换相应课程的学分。
8. 对学业成绩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考核制度直接关系学风建设,关系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过程考核,提倡考核方式的创新,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采取闭卷、开卷、论文、调研报告、综合设计、读书笔记、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增强考核的实效性。
加大过程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强化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对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以学生取得的专业资格证书置换课程相应学分的方式进行。
具体课程考核方式由相关课程开课单位确定,原则上每学期安排考试的课程不超过6门,在全校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上积极推行教考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