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七章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讲义提纲)
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的基本概念
•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又称无偿 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 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 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 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 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 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 我国目前应在以上几类因素中选择出与我 国已确定的有限支出项目呈强相关的因素, 一般认为有五大因素:人口、行政事业单 位职工人数、地域面积、少数民族人口比 例、人均GDP.
中国转移支付现状
• 我国虽未出台转移支付法,但已有转移支付 的实践,我国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以下 几类: (1)一般转移支付,或称体制转移支付, 是在现行财政体制之下所实施的转移支付。它是 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2)专项转移支付。 即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经济目标或专项任务, 由上级财政提供的专项补助。 (3)特殊转移支 付。是在发生不可抗力或国家进行重大政策调整 时,由上级政府支付的特殊补助。 (4)税收返 还。即中央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将集中的部分 税收收入返还给地方。 上述政府间转移支付 类型可以归结为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转型转 移支付。
革。
政府间转移支付
– 一、转移支付的概念
• 政府间转移支付: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无偿调 拨与分配。
• (一)不同性质的转移支付
– 1、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调控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 2、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 – 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调节政府间的分配关系 – 1和2属于转移性支出,3属于转移支付
• 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 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 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 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 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 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 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我国的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是一套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 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构成的、以中央对地方的 转移支付为主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定义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定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它是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也是世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具。
它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能够转移和调节区域收入,从而直接调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状况。
转移支付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以便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编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使贫困地区能够达到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水准,即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均等化,这一标准是全国公共服务和公共投资的最低标志。
因此它是促进各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平衡各区域财政能力的有效手段。
中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只负责援助那些低于全国最低标准的区域,而不负责已高于全国最低标准的区域,以使中央有限的财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所承担的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的职能。
中央政府没有必要去追求市场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必要去援助那些大大超过全国公共服务最低标准的发达区域。
中央政府对不发达区域的援助目的是促进和帮助这些地方政府实现中央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它的钱只能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大方面。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和由富裕区域向贫困区域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无论是纵向转移支付制度还是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其实质都是“抽肥补瘦”。
一般性补助转移支付量过大,财力平调过多,既挫伤发达区域的积极性,又会使不发达区域产生依赖性,将损害整个国家的发展动力和效率。
因此,转移支付更多的是专项转移支付和分类转移支付。
尽管它们同样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但相比而言更加公平和合理。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应该加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抑制区域间差距的过分扩大,调整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横向不平衡,促进地方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为落后区域的经济起飞创造条件,达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的。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法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法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国家根据教育资源情况和地区经济实力,在财政预算中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各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发展。
这一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解决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异,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平等享有教育权利。
首先,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合理的转移支付标准。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存在差异,因此,在划拨资金时应该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标准。
可以考虑的指标包括每个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师生比例、学校建设和设施建设等。
通过制定合理的转移支付标准,可以确保资金的公平合理分配。
其次,建立健全的转移支付机制。
转移支付机制应该包括规范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以及监督和评估机制。
各地区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转移支付资金,并经过审核机构的审批后才能获得资金支持。
同时,设立监督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效果。
再次,加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
为了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有效使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条件,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同时,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制度,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接受社会的监督。
此外,要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追踪评估。
转移支付资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改善教育质量。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对转移支付政策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教育质量。
最后,要加强转移支付资金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
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孤立地看待。
应该与其他相关政策相衔接,形成协同推进的局面。
例如,可以与农村扶贫政策相结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贫困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总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我国教育差距和贫富差异的重要制度安排。
通过合理制定转移支付标准、建立健全的支付机制、加强管理和使用监督、实施追踪评估和与其他政策衔接,可以有效地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第七章 财政转移性支出ppt课件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财政转移性支出概述 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 第三节 财政补贴 第四节 税式支出
第一节财政转移性支出概述
本节主要内容
财政转移性支出的内容 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效应与问题
我国政府间财政的纵向不平衡 我国政府间财政的横向不平衡 政府间财政不平衡的深层原因 我国财政转移性支出的调整
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 国家强制实施 实行部分积累制
第二层次:企业年金 国家政策扶持 用人单位自行实施
第三层次: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税收优惠 自愿性
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筹集
在职职工的缴费率为8%,企业缴费率为20%, 合计缴费率为28%。
纳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为职工本人缴费工资的11%, 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的3%从企业 缴费中划入。
城市医疗救助 支出
137.0
147.8 43.5 42.1
21.2 13.1
5.1
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1978—2006年)
年份
1978 1985 1990 1995 1995 2001 2004 2006
贫困线① (元/年·人)
100 200 300 530 635 630 668 693
我国政府估计
财政转移性支出的内容
广义:政府上下级之间,政府对生产、流通部门或消费者 等环节的财政补贴,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性支出,捐赠支出 等;
狭义: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资金往来; 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
包括税收返还 过渡期转移支付 原体制补助
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拨款 各项结算补助 其他补助
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内涵:公民在就业期间,由个人及供职单位参保缴 费,待退休后依法领取养老金的社会保障制度。
简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简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一、引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
本文将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实施原则、管理机制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二、基本内容1. 转移支付范围: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
2. 转移支付方式: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的方式包括定额补助、项目补助和奖励性转移支付等。
3. 转移支付标准: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的标准应当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
4. 转移支付使用范围:地方政府应当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规定领域内相关项目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严禁挪用或滥用资金。
三、实施原则1. 公开透明原则: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2. 稳定可预测原则:转移支付资金的数量和标准应当稳定可预测,避免频繁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
3. 激励约束原则:转移支付资金应当既具有激励作用,又具有约束作用,促进地方政府合理使用资金。
4. 分权协作原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在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上形成协同合作关系。
四、管理机制1. 转移支付目录管理:中央政府应当建立转移支付目录清单,明确每个领域的转移支付范围、标准和方式等内容。
2. 转移支付审核管理:中央政府应当对地方政府提出的转移支付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申请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
3. 转移支付监管管理:中央政府应当对地方政府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情况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责任。
4. 转移支付评估管理:中央政府应当对转移支付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制度。
五、存在问题1. 资金分配不均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导致一些地区得到的资金过少,难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
2. 转移支付标准过低:部分领域的转移支付标准过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
浅探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国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践
美国的转移支付制度
01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将部分财政收入转移到州和
地方政府,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德国的转移支付制度
02
德国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将部分财政收入转移到各州
建立完善的司法审查机制
通过司法审查机制的建立,确保财政转移支 付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管理体制
01
设立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机构,负责制度的日常管理、监督和评估
。
02
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通过事权与财权的明确划分,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确保财政转
浅探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023-11-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概述 •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机制 •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践与问题 •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与建议 • 结论
0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级 政府间纵向和横向的财政不平衡,以及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03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践 与问题
国内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践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将部分财政收入转移到地方,以支持 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地方对基层的转移支付
地方政府也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将财政资金转移到基层,如乡镇、 农村等地区,以支持基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财政学第七章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讲义提纲)
第七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一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目标一、弥补纵向财政缺口我国在分税制改革后,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纵向财政缺口:中央政府本级总收入多于本级总支出;地方政府的自有收入缺乏以满足本级支出。
为保障各级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实施,纵向财政缺口需要中央政府运用转移支付予以弥补。
二、弥补横向财政缺口从我国的财政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巨大的横向财政缺口。
富裕地区财政收入充裕,出现财政盈余;而贫困地区则税源狭小,财政状况拮据。
富裕地区能够为其居民提供较高水准的公共产品;而贫困地区却难以提供最根本的公共产品。
通过转移支付弥补横向财政缺口,对于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地区均等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矫正地方公共产品供应中的外部性问题在我国,由于行政区划、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其他原因,地方提供的某些公共效劳的利益经常会溢出到那些不为此分担本钱的其他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由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一定的财政补助,对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适当调节,便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方式。
四、实现社会政治目标转移支付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
一个均等化效果好的转移支付制度,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同时,也能增强地区间的团结,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第二节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2021年之前,转移支付包括三种形式:1.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与上解〔维持既得利益〕2.财力性转移支付〔以地区间财力和公共效劳均等化为目标〕3.专项转移支付〔到达特定的政策目的〕2021年,进一步标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具体变化情况如下:〔1〕原体制补助列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原体制上解列入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与上解〞简化为“税收返还〞。
〔2〕将补助数额相对稳定、原列入专项转移支付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效劳等支出改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因此,目前的转移支付形式包括:一、税收返还——以维持既得利益为目标〔一〕税收返还的种类1.增值税、消费税返还4.地方上解。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内容、问题及完善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内容、问题及完善13法硕刘军SA13216913内容摘要:所谓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安排。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公共服务应优先提供,影响人们起点公平的公共服务应达到较高水平。
另外,我国应建立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转移支付方式要根据转移支付目标而定。
最后,我国目前转移支付效果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规范。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一.研究背景及现象(一)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套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构成的、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主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转移支付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总额增长很快,一994年为2389.09亿元,2008年增长到2.29456一万亿元。
这些年来,这一体系对确保困难地区政府正常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遏制地区间财力差距的扩大趋势和国家重大政策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与服务,不仅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民理念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国家政权及其财政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
自1995年到2005年,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1亿元增加到1121多亿元。
专项转移支付从1993年的36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517亿元。
2005年,除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4144亿元外,中央财政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补助达到733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
8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横向财政平衡制度,就是把财力较强的 一些州的一部分增值税收入转拨给经济 力量较弱的一些州,进行横向资金调剂, 达到各州财力的总体平衡。
两步:第一步,增值税总额分成;第二 步,测算各州的财政收入能力;第三步, 测算财政平衡指数;第四步,比较财政 供需能力;第五步,富州援助穷州。
美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德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纵向财政平衡制度 横向财政平衡制度
纵向财政平衡制度,就是为了确保各级政府履 行各自职责所必需的财源,通过税收在各级政 府之间进行分配。
一般是指共享税。德国各级政府有彼此共同的 共享税,它包括所得税、公司税和增值税。一 般来说,德国所得税和公司税一经确定分成比 例后,多年不变,如所得税从1980年起在联邦、 州、区之间的比例分别为42.5%、42.5%和15%, 公司税在联邦和州之间各得50%,而增值税收 入在联邦和州之间的分配比例则随收入和支出 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两年调整一次,具体比例 由联邦政府确定。
但在一般情况下,市一级政府不允许直 接向中央政府申请款项。如果市一级政 府要开展或发展特殊项目(如国计民生 的大项目),可以通过本邦政府向中央 政府申请款项,中央政府认为项目符合 需要,可视资金情况而定,给予一定的 援助。
韩国的转移支付制度
地方交付税 地方让与金 国库补助金 财政调整补助 道政府补助。 前三种形式是中央政府向道政府和主要城
项目拨款(Categorical Grants) 分类拨款(Block Grants)
项目补助
项目拨款:有条件补助,其主要特征是对 称性即受补的地方政府也要使出一定比例 的配套资金用于补助项目。是美国联邦财 政补助的2/3州政 府,1/3地方政府。
Political Economy of Federalism, 1977,
转移支付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转移支付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转移支付接收单位以及参与转移支付活动的其他相关单位。
第三条转移支付财务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依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转移支付财务管理。
(二)公开透明原则: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结果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三)效益优先原则: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权责一致原则:明确各方责任,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
第二章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与下达第四条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根据国家财政政策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案。
(二)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测算,确保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将转移支付资金下达给相关单位。
第五条转移支付资金的下达应遵循以下要求:(一)及时下达: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在规定时间内下达。
(二)明确用途:明确转移支付资金的用途,确保资金使用方向正确。
(三)规范程序: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下达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章转移支付资金的接收与使用第六条接收单位应在接到转移支付资金下达文件后,及时办理接收手续。
第七条接收单位应按照以下要求使用转移支付资金:(一)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二)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规。
(三)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和审计。
(四)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第八条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优先保障民生:确保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民生领域。
(二)提高使用效率: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项目管理: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全程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四章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与检查第九条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合规使用。
7章 财政转移性支出
• 是对直接支出的补充(15%),只能作短时间使用的激励 工具;
• 处于税收的实施过程中,缩短了上缴下拨的过程,有较强 的时效性;
• 但为避税提供了机会,产生了大量的税收收入损失。
4.主要特点
• 时效性强。因为税式支出没有实际的支出程序, 其客体仍留归企业,减少了纳税人支付税款和政 府再拨款程序,及时满足率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2.负效应
• 不利于纳税人之间的平等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税式支出获得的额外 收益不是纳税人主观努力程度所能决定的,也不表明其劳动成果,人 们往往因为这种说是利益而改变投资结构,将投资流向政策最优惠的 地方;
• 背离税收公平原则。诱导资源过分寻求税收优惠而像低效率部门流动, 企业转换机制的动力弱化了 ;
• 隐蔽性强。它是政府资金的一种坐支,即在它没 有得到立法机关同意之前就直接利用税收制度的 特殊条款来完成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附加在 各条例中的,支出不透明,导致政府偏爱;
• 累加激励性。其各种优惠措施只是使那些有足够 所得或税收负担的纳税人得到优惠,边际税率越 高的人受益越多,低收入者或贫困者达不到免征 额,谈不上扣除与免税。
发展; • 结果都是使受益人的财力增加,而国家的
财力直接减少; • 都是对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使用; • 都影响财政收支平衡; • 都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分配和再分配。
不同点
• 税式支出侧重于国民经济的微观层次调节,对象为具体的 纳税人、纳税行为和应税产品,调节力度有限;
• 其立法只要求立法机关中的简单多数同意即可,不需要接 受检查和调整,较稳定;
6)盈亏相抵--以亏损抵消其前后年度 的盈余,有利于刺激风险性投资.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摘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是为了实现各级政府间财政支付能力的均等化和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
我国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立法和实践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笔者认为,在中国构建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必须结合我国现实的国情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来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立法转移支付形式一财政转移支付的一般理论(一)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财政转移支付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1928年出版的《财政学研究》中提出,①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制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渐趋规范,其作用也为各国理论学界所承认。
财政转移支付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切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支付行为,政府、企业和私人这三类主体之间的一切非购买性的无偿支出构成了广义转移支付的范畴。
而狭义的财政转移支付,仅指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和同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转移,其目的在于解决政府间的财政不平衡,以实现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狭义的财政转移支付,即政府问的财政转移支付。
所谓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在既定的事权和财权框架下,为实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而进行的财政资金转移行为,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上解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等。
财政转移支付实质上是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
其具体方式主要包括税收返还和补助金两种方式,其中补助金又被分为四种具体方式:一是无条件的不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的不规定专门用途且无须地方配套的资金;二是有条件的不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拨付给下级政府的规定其用途但无须地方配套的资金;三是有条件的不封顶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拨给下级政府的规定专门用途但并不限制该专项支出总额的资金;四是有条件的封顶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拨给下级政府的规定专门用途且限制该专项支出总额的资金。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研究----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构成、弊端及其建议【摘要】: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制度是我国财政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无偿转移。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普遍推行的财政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该制度自实施以来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制度至今仍存在着很多缺陷。
正确认识,评价该制度,有利于我们将税收等国家财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它是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也是世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具。
它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能够转移和调节区域收入,从而直接调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状况。
转移支付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以便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构成1.税收返还。
其计算公式为:Tt=Tt-1(1+0.3R)。
其中T为第T 年的税收返还额,R为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增长率。
中央政府以1993年为基期年,以地方净上划收入额,即消费税的100%加上增值税的75%减去中央下划收入,作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以确保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低于1993年的收入水平。
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各地增值税和消费税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两税”每增长1%,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并以环比方式逐年递增,也就是在新增“两税”收入中,中央政府分享70%,地方政府分享30%.如果地方上划中央收入达不到核定基数,中央按实际收入数返还。
财政学原理课件-转移支出
1.社會補償功能 實行社會保障首先是最低的生活保障,也就是根
據最低的生活水準(如貧困線)來判斷貧困者,然後 給予適當的救濟,使其能維持必要的基本生活。這是 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社會保障的補償功能主要體現 在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險兩個方面。社會救濟的目的在 於保障最低生活水準,具有鮮明的扶貧特徵。社會保 險的直接功能就是對勞動者在其生命週期遇到各種失 去收入的風險後,進行的一種補償,以保證其基本生 活需要。雖然社會保險仍是一種對事故發生後的補救 手段,但它也是一種事前的預防措施,並能有效地將 這種風險分散。
3.社會保障是經濟發展的調節器
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對 社會總需求的自動調節作用。在經濟蕭條時期,一 方面由於失業增加、收入減少,用於社會保障的收 入積累相應減少;另一方面,因失業或收入減少而 需要社會救濟的人數增加,社會用於實施救濟和其 他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也相應增加。這使社會保障 的同期支出大於收入,從而刺激了消費需求,增加 了社會總需求。在經濟蕭條時期,其作用則正好相 反。
第七章 轉移支出
1
社會保障支出
2
財政補貼支出
2006年中央和地方財政主要支出專案表(轉移支出部分)
項目
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 社會保障補助支出 對外援助支出 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支出 政策性補貼支出
糧、棉、油價格補貼 平抑物價和儲備糖等補貼 肉食價格補貼 其他價格補貼 國內外債務付息支出 國內債務付息支出 歸還向人民銀行借款利息 國外借款付息支出
第三,減少國家干預,強化市場機制對社會保障 的調節作用,使社會保障制度從“國有化”向“私有 化”轉變,讓私有企業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更重要 的作用
第四,鼓勵發展商業性保險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 简介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一定数量的财政资源,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该制度旨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教育公平性。
2. 背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实施了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确保每个地区都能获得公平而充足的教育资源。
3. 目标与原则目标•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均等化原则•公平性:确保每个地区都能获得公平而充足的教育资源•奖惩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责任制:地方政府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使用负有责任,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4. 实施方式4.1 资金来源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于中央政府的预算安排。
中央政府通过国家财政收入,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4.2 资金分配资金分配根据以下因素进行确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将获得更多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基础条件: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将获得额外的支持,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
•学生人数:学生人数较多的地区将获得更多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4.3 使用管理地方政府需要按照中央政府相关要求,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并报送中央政府进行审批。
同时,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合规、透明。
4.4 监督与评估中央政府将对地方政府使用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进行监督和评估。
通过定期检查、考核等方式,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教育事业的进展。
5. 效果与问题效果•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使更多人受益于优质教育资源。
•缩小了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
•推动了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均等化,提升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问题•资金分配不够精确:有时候资金分配可能过于依赖经济发展水平,忽视了其他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一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目标
一、弥补纵向财政缺口
我国在分税制改革后,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纵向财政缺口:中央政府本级总收入多于本级总支出;地方政府的自有收入不足以满足本级支出。
为保障各级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实施,纵向财政缺口需要中央政府运用转移支付予以弥补。
二、弥补横向财政缺口
从我国的财政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巨大的横向财政缺口。
富裕地区财政收入充裕,出现财政盈余;而贫困地区则税源狭小,财政状况拮据。
富裕地区能够为其居民提供较高水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贫困地区却难以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通过转移支付弥补横向财政缺口,对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均等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矫正地方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外部性问题
在我国,由于行政区划、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其他原因,地方提供的某些公共服务的利益经常会溢出到那些不为此分担成本的其他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由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一定的财政补助,对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适当调节,便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方式。
四、实现社会政治目标
转移支付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
一个均等化效果好的转移支付制度,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同时,也能增强地区间的团结,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第二节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
一、税收返还——以维持既得利益为目标
(一)税收返还的种类
1.增值税、消费税返还
2.所得税基数返还
3.成品油税费改革税收返还
4.地方上解。
2009年,简化中央与地方财政结算关系,将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专项上解等地方上解收入也纳入税收返还,将地方上解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作对冲处理(冲抵返还额),相应取消地方上解中央收入科目。
(二)税收返还数额的变化情况
1995年后,税收返还的绝对额每年都有所增加,且增长幅度较为稳定,但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二、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地区间财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
目前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革命老区、民族和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体制结算补助;工商部门停征两费转移支付;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义务教育等转移支付;基本养老金和低保等转移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村级公益事业奖励转移支付等。
三、专项转移支付——以特定政策目的为目标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三节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及结构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分析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规模迅速增加。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已经成为地方各级政府重要而且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分析
从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来看,自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以保持既得利益为目的的税收返还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具有明显财政均等化效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具有明确政策导向性的专项拨款增长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