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2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现在学校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你被选到澳大利亚进行学习交流,去之前你要做哪些准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五带的不同,那么
小组总结由小组一名同学进行交流展示
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

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学生转动地球仪观察思考,完成学案的交流展
昼夜平分
学以致用:完成学。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据图说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的太阳直射位置及其移动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和五带等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位置的定义及移动规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引入
师:在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摆放了一台圭表,它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圭表在中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为什么不同季节的日影长度存在差异呢?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1.五带的名称是什么?
2.五带划分的界线是什么?描述五带各自的范围。
3.结合所学,描述各带的自然现象。
生:读图思考,描述五带名称、范围和自然现象。
师:展示五带的自然景观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运动中的公转现象。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公转一周的周期为1年。由于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地球在斜着身子进行公转,因此太阳直射位置会发生有规律的移动,进而导致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师:在了解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后,请大家拿出地球仪和手电筒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完成任务单中学习任务一。
新课讲授-太阳直射位置定义及其移动规律
师: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因此当平行的太阳光照射过来后,在地表不同位置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位置称为太阳直射位置。除直射地区外,其余地方均为斜射。直射与斜射区域地表获得的热量有何差异呢?
新课讲授-地球的公转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2.公转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一、课程标准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运动的第二部分内容。

地球的公转涉及到的知识有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

方向和周期是学生能基本理解的知识,可以结合自转去理解。

但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会比较难理解,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去给学生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地球的公转这一节课需要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需要通过空间思维去想象地球公转时,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而七年级学生对这些知识可能会觉得比较抽象,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演示地球公转以此理解公转的季节变化,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每个季节每天昼夜长短的不同。

四、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的动画,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区域认知)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2.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六、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插画,说说:不同季节,人们做了哪些活动?为什么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学生:春季的时候,农民播种耕作;夏季的时候,人们穿上的凉爽的短袖吃西瓜;秋季的时候,农民收割稻谷;冬季的时候,人们穿上了棉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地球的公转,探索地球公转的奥秘。

【讲授新课】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一)概念观察地球公转的动画并阅读课文第23页第一段文字,说说: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绕转中心是太阳。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6号
备课时间
课题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的运动(课时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2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案2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2.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讲授新课]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教案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教案第一册

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通过地理课件的演示,观察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地理实践力)2.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总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综合思维)3。

运用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人地协调观)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长度有关.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2.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3)北半球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范围也达到最大。

(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时.二、四季的更替1.天文四季(1)表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3)划分①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点.②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起点.2.气候四季(1)划分目的:与气候变化相吻合。

(2)划分方法:北温带国家多把3、4、5月确定为春季,6、7、8月确定为夏季,9、10、11月确定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确定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

(1)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越大。

()(2)自9月1日到教师节,我国各地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3)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短。

()(4)全球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特征明显;低纬度、高纬度地区“四季模糊”,特征相似。

2024【人教新版】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参考教案

2024【人教新版】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参考教案

二地球的公转【教学目标】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用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2.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1个、手电筒1个,地球公转运行仪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有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能吗?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就能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

2.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四季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那么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地球的运动,寻找产生四季的原因。

3.近几年,候鸟度假理念受到追捧,去海南过冬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风向标,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

他们天冷时到海南过冬,待到春暖花开时再回来,这样组团或家庭去海南过冬的老人群体被称为“候鸟老人”。

分析“候鸟老人”去海南过冬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学生对照教材,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一: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

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3)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正着身子?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承转: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教学设计第2课时复习导入(复习自转的相关知识,内容略)讲授新课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板书)活动1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公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时板书以下内容)二、地球的公转(板书)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2.周期:一年3.公转中心之一:太阳4.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结合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教师演示1:地球的公转(充分利用地球仪、电筒等材料。

演示时务必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1.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

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2.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

没有)(板书)5.特征:a、地轴与公转轨道夹角66.5度b、地轴的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教师演示2:教师在讲台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学生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表格。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冬至12.22前后23.5°S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最少春分 3.21前后0°一样长一样多夏至 6.22前后23.5°N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最多秋分9.23前后0°一样长一样多(板书)6.产生现象:四季变化(说明:“二分二至”是初中地理学生时的难点,教师演示时一定注意地轴倾斜角度及方向,并边演示边画图,注意分解难点)活动2请2名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脑袋当太阳和地球,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转”。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地球公转的真实状态,为理解地球公转特征打基础。

历届教学证明,这个活动学生非常喜欢,记忆深刻。

哈……这绝对是本节课的亮点。

)注意:多让几组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找错误,主动上台演示。

1.3《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1.3《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1.观察记录,认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出示地球公转图,提出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3.认识黄赤交角,出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二)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公转基本特征2.观察发现:(1)椭圆形(2)倾斜(3)倾斜的角度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3.读图分析:(1)找一找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角度。

地轴倾斜角度为23.5°(2)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多少?黄赤交角的角度为23.5°1.模拟观察:利用手电模拟太阳光垂直照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强度与光照角度之间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1)在下图中的A、B、C三点,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多?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少?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2)光线直射获得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热量多?2.播放视频《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3.实验演示——地球公转4.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及时间。

5.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太阳直射位置在南北纬23.5°之间有(二)模拟操作+观察发现1.模拟实验,观察思考(1)A点获得热量最多,C点获得热量最少规律: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热量越少。

(2)直射:获得热量多;斜射:获得热量少2.观看视频,获得感性认知。

3.按照要求动手操作:(1)在暗室里;选用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

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要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

(3)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4.观察记录—读图分析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归纳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的次数。

(三)揭秘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知识铺垫:(1)认识昼弧和夜弧,从图中判断昼夜长短状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你能描述上图中的景色吗?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季节?你知道四季产生的原因吗?1.观看地球公转图明确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引导学生参照自转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交流。

追问:地球在公转时,你发现了地轴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演示观察:正确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实验材料:手电筒/蜡烛、地球仪等(2)实验环境:暗室(3)实验要求:a让地轴的北端指向我们假设的北极星;b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c地球公转轨道始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1.观察发现:(1)旋转中心:太阳(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1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2.小组合作,演示观察:读清要求,做好分工记录季节是什么季节?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2.展示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线的差异:阐释原理: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3.拓展提升: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光直射时,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获得的热量就多,反之,受到太阳光斜射的地方,热量就少。

为了区别不同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差异,人们用太阳高度角来反映太阳光的照射情况。

4.动态图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轨迹,并引导学生观察,并画出其移动轨迹。

5.展示阅读材料: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2.用类比的方法用站在光源下和感受斜射的光,理解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地区因为直射和斜射得到的热量不同。

结论:太阳直射的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3.图文结合,认识太阳高度角。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新-课-标-第-一-网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春分
3月21日
夏至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设计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6号
备课时间
课题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用一课时:
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人,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自已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建立空间模型。

3、引导学生绘制地球自转运动简图,培养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现象的地理原理,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2、培养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实际或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简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7月22日我国出现日食奇观,此次日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最长可超过6分钟。

整条日全食带扫过区域大,发生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长江流域,观赏人数超过千万,被称为“大日食”。

月食的出现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地球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页图1-14“地球公转轨道示意”,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地球公转的周期:365天6时9分1 O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千米/秒,远日点较慢2 9.3千米/秒;近日点对应每年的1月初,远日点对应每年的7月初。

注意该部分可以结合开普勒三定律补充下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读图思考造成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夏半年地球运行于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天数较多;冬半年运行于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天数较少。

课堂小结(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学生活动读图1-15了解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含义。

122《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22《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 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基础地理知识;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动画演示与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探索大自然的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演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引入: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的这些运动有什么规律吗?人们可以通过哪些自然现象来认识和把握地球的这些运动呢?这节课,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自转有哪些规律吧。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哪些自然现象吗?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就是地球自转的两个重要现象,提问:那么,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呢?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教师:(问)假设地球不运动,地球上有没有昼夜之分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太阳照射地球;第二,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教师:(问)你怎样理解教材相关文字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演示)用灯泡做光源,在黑暗的区域照射地球仪,并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昼夜更替现象。

【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备课人课型新授课审核人授课日期核心素养目标1.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2.综合思维: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等问题。

3.区域认知:了解公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

4.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思政目标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重点: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难点:掌握太阳直射情况与太阳高度、二分二至的关系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集备共案个案设计新课导入问题引领: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知地球公转,导入新课。

每年冬至日前后的正午时分左右,故宫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额,会由西向东被地面金砖反射的阳光照亮,出现“点亮金匾”的奇特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认识公转时的形态以及运动轨迹。

新课讲授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学生模拟活动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一名组长,1名模拟太阳,1名模拟地球,1名解说员。

要求:展示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与轨道面夹角保持为66.5°。

3.在图中分别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注:学生上讲台来画出来新课讲授4.思维提升:如果地球是直立的,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小结: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地球上不会出现四季交替。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问题引领:季节的变化1.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你可以想象太阳光由光束组成。

阳光直射地球表面时,地面单位面积照射的光束,会比太阳斜射时地面单位面积照射的光束多,得到光束越多的地区气温就高,相反温度就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的定义及其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的关系。

3.记住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差异,并结合生活体验,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4.观察地球的五带图,知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与五带的关系,明确五带的范围和特点。

5.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2.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教学手段】学生观察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区一年内有着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观察临沂某学校作息时间表,为什么一年四季下午的上课时间不同?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求新知。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学习一: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演示地球的公转,认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叫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4.地轴的状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为66.5º),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学习二: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观察课本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找出图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的纬线。

2.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图,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移至23.5°N时,为夏至日,这是太阳直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移至赤道时,为秋分日;接着继续南移,移至23.5°S时,为冬至日,这时太阳直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再向北移,移至赤道时,为次年的春分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题,重点巩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速度、周期等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进行分析。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标注出相应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等。
2.教学过程:
-布置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反馈。
-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4.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学习,如阅读地理科普书籍、参加地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地理考察、环境调查等,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随后,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要自转和公转?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
2.教学过程:
-提出讨论主题:“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补充、评价。
3.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球运动的复杂性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出发,逐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及特点。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球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道具。

3.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并通过地球仪等道具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设置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分别是多少?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2.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讲授新课]
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
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

(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
2.投影展示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3“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让学生合作完成地球公转实验,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