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伤理论探究海明威《在异乡》中的反战情绪
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
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在人类社会与文学的漫长历史中,创伤与文学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
本文将围绕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展开,通过探讨两者的内在,分析其对我们理解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创伤理论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主要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时所产生的心理创伤。
这种创伤可能来自于亲人死亡、失恋、失业等极端事件,也可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挫败和压力。
创伤理论的是这些事件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思维以及情感,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与创伤理论相似,创伤文学也是人类经验和心理的文学类别。
它常常通过描绘人物在极端事件中的心理变化,展现出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痛苦。
例如,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在一场大屠杀中的恐惧与悲痛,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创伤文学。
通过这些描绘,创伤文学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人物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挣扎。
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首先,两者都极端事件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其次,它们都通过深入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类情感的脆弱与坚韧。
最后,两者都试图通过艺术的手法,将抽象的心理现象具象化,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
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这部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的交织。
在小说中,主人公格雷戈尔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极端的事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部作品通过具象化的手法,将我们带入格雷戈尔的内心世界,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无助与恐惧。
这是创伤理论所的内心动态,也是创伤文学所擅长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都是人类内心世界和经验的表达方式。
通过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绘人物和情节,还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具深度和力量。
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的原理,以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我们的作品。
在战争和灾难的背景下,人们常常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
海明威的反战心路历程
海明威的反战心路历程
关明孚
【期刊名称】《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6)3
【摘要】海明威是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反战思想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迷惘-厌战-呼唤人性复苏.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分别是:<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他的反战思想在当时、在今天都具有重大意义.【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关明孚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沈阳,1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从创伤理论探究海明威《在异乡》中的反战情绪 [J], 杨璐
2.从《永别了,武器》中读海明威的反战观 [J], 黄芳
3.论海明威的反战思想和死亡观 [J], 杨一宁
4.从《永别了,武器》谈海明威的反战思想 [J], 钱睿含
5.海明威反战作品《丧钟为谁而鸣》人性缺失解析 [J], 慕容倜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特征浅析
文学WEN XUE2017.03《在异乡》是海明威创作的一部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批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进行康复治疗的故事。
海明威借一个身处他乡的美国青年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类心灵带来的永久性伤害。
本文将分析作者在小说中运用的叙事方法和其中显示出的叙事语言特征。
一、对叙事视角和叙述方式的选用1.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故事讲述者的所见所闻与传递思想的角度,是为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态度而服务的。
叙述视角是这部小说叙事特征的精髓,海明威摆脱了传统战争小说的创作窠臼,以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视角阐释了自己对战争的理解。
海明威于一战结束之前参与了美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在欧洲战场上担任战地司机,因此《在异乡》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小说采用了纯客观、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叙述声音的强弱与叙述者介入程度成正比,叙述者的介入程度越深,叙事声音就越强,作品的主观色彩也越强。
在《在异乡》中海明威采用了“非人性化视角”,努力实现客观记录。
这个视角从外部延伸进来,具有中立性、现场性,作者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人物的情态,并抹去了一切主观性评价。
[1]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尼克的自言自语,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出现的人和物进行叙述,由此产生了客观的叙述效果。
例如在医生、“我”、少校四小时的对话里,海明威完全使用直接引语。
叙述者“我”使用无任何修辞与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录音机一般把三人的对话记录下来,使读者几乎感觉不到叙述者的存在,也使作者的评价不露痕迹。
2.叙述方式热奈特在研究文学叙事时,阐述了文学时间长短及四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其中一种为“停顿”,即对故事时间以外的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和场景描写。
海明威在《在异乡》中就使用了这种叙述方式。
叙述者省略了“我”与其他人在战场受伤的诸多细节,在小说的开篇即以“停顿”描写意大利深秋美景,在景色描述中使用大量直观并被定冠词限定的修辞名词。
这些描写唤醒了读者对深秋、黑暗、寒风、雪花等客观事物的认知,使其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文学氛围,小说在此处使用简洁的用词给了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从_迷惘_反战_到_主战_读海明威的战争小说_廖维娜
总21卷 第4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 l.21N o.42000年4月 Jo ur nal o f Southw est U niv ersity for N atio nalities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A pr .2000从“迷惘”、“反战”到“主战”——读海明威的战争小说廖维娜(西南民族学院外语系,四川成都610041) 收稿日期:1999-12-17 作者简介:廖维娜,女,西南民族学院外语系讲师。
摘要: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厄内斯特·海明威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战争题材是他的主要创作源泉,他是所有有关战争题材作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本文通过海明威的作品进一步透视海明威的战争观点。
从“迷惘”、“反战”到“主战”,海明威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认识转变过程,而他的思想和行动、他犀利的笔调,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个反法西斯的英雄,他的伟大作品至今读来仍觉观点鲜明、意义深远。
关键词:海明威;迷惘;反战;主战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0)04—0067—03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是“迷惘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也是世界上第六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4)的美国人。
海明威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
1918年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救护队开车,在意大利前线受了重伤。
1936年西班牙战争爆发,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两次去西班牙报道战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再一次赴欧洲战场作战地记者,而且还亲自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
他的这些战斗生活经历,后来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人物身上,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他个人生活经验的超越。
战争、死亡与勇气是他最钟爱的主题。
虽然他的有些作品在情节上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但其中的主要人物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开题报告
8.苏煜.海明威的反战思想[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学版) 1998.3
9.王亦萌.从“冰山原则”浅谈《在异乡》中人物的塑造[J]文艺理论2010.8
10.王林,胡国敏.反战情绪的多角度多手法体现——解读海明威的《在异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
3.陈红.海明威《在异乡》的叙事艺术和文体风格[J]广西社会科学2005
4.常美霞.海明威小说的叙述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5.盖芳.浅析海明威作品中的反战思想[J]商品与质量2011.2
6.韩伟伟.浅谈海明威短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艺术[J] 2010
6.刘亚欣,赵杰丽.文风、主题与叙事艺术:浅谈海明威的文学创作[J] 2013
15.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6.郑美香.海明威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和多重叙事视角[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10
17.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委会.海明威研究[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32;136
四、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国内研究:相对而言,国内对该作品的色彩象征的分析就多了。宋冰(2004)认为:“从艺术和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可以反映出其性格和愿望的某些方面。”她还指出不同的红色事物象征着霍尔顿的不同性格。高东军(2010)认为:“色彩在小说中的运用,起到了表情达意,深化主题,呈现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蕴和理性内涵的作用,从而有助于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挖掘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更深刻地揭示美国‘失落的一代’的内心世界。张培基(1979)评价:“颜色词在文学写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定的。”王佐良做了精辟的分析:“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吴俊,2005)刘兰(2010)、王斌(2014)等人则侧重研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认为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矛盾体。
解读海明威《在异乡》的叙事心理
解读海明威《在异乡》的叙事心理具有自传特点的小说——《在异乡》,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之一,是其文学创作风格与娴熟写作技巧的具体表现。
在小说中,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受伤军人前往法国米兰开展康复治疗的一个故事,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的不满与厌恶,小说通过一个正处于异乡的年轻美国军人的视角,展示出了残酷战争给当时人们带来的永不愈合的伤痛,塑造了一个海明威式的“可被摧毁,但永远无法被打败”的硬汉形象[1]。
一、小说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指对小说中叙述内容进行观察的一个特定角度,而小说叙述内涵则依赖于观察人或是叙述人,从而使得不同叙述视角,展现出不同的故事内容,进而反映出不同叙事人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而对于同一件事件所产生的不同看法,或是评价,也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真实的体现出了一个人对事、对人、对物的看法与态度。
而《在异乡》这部小说就属于一部自传体式的短篇小说,由一名美国伤残士兵的角度来讲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为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到真实战斗情况,担任了美国红十字会救护司机,于1918年前往意大利前线为战争伤残士兵输送物资,并因此受到伤害,后获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勇敢救助勋章。
所以说,《在异乡》这部小说所描述的故事同作者本人的参战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一个美国士兵的角度来揭露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的伤痛,反映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情况,而其中的第一人称视角也大大拉近了作者同读者间的距离,使得文章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本部小说中,将第一人称“我”作为其叙事视角,讲述了“我”在意大利米兰医院的所见所闻,通过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小说叙事的场景与内容。
在这里,作者通过这种聚焦式的叙事视角,巧妙地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了“摄像机”,将当时发生的所有一切客观的“拍摄”下来,没有添加任何主观的臆断与想法,没有任何评论性的语言出现,仅仅只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对事件进行叙述,即使是在少有的人物对话中,作者也没有加入对事情的评价与评论,仅仅只是将人物间的原本对话记录下来,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知作品人物特点与叙述事件,塑造出性格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2]。
海明威作品中反战思想
浅析海明威作品中的反战思想摘要:海明威既是享誉全球的作家,又是亲身经历过多次战争的英雄。
作为一战的幸存者,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住时代脉搏,把自己的战争经历融进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战争成为他作品的背景和揭示的重要主题,在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海明威本人的一些反战思想。
关键词:海明威反战思想战争海明威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把握住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战后人们的焦虑彷徨心理,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给人们指出一条精神上的出路,所以他的作品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欧内斯特·海明威或许不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却是最具美国特色的作家;或许不是美国文学史上地位最高的作家,却是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
”美国评论家约翰·布朗指出,”海明威一直坚持作家必须写他知道的事;他的知识基础应当是他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亲身体验。
海明威的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自传性的,而他的生活则提供了素材。
”战争是海明威作品发生的背景和揭示的重要主题,但由于他又将爱情穿插其中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就使战争升华为人类世界的普遍意义:战争已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而是毁坏人类文明和美好感情的罪魁祸首。
一、海明威其人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出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开始塑造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
50年代后,塑造了以圣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在异乡》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展现了一个美国年轻士兵在战争中的内心挣扎与成长。
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主人公的心境与体验。
首先,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为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以自我观察者的身份,对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入的描写。
正因为这种叙述方式,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挣扎和成长过程。
这种主观的叙述视角给人一种亲近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物心理的影响。
主人公在异乡经历了战争的恐怖与残酷,经历了生死的考验。
他不仅目睹了自己战友的伤亡,还亲自面对了死亡的威胁。
这些经历使主人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通过战争的洗礼,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对战争和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另外,小说的叙事视角也突出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
主人公通过回忆和梦境,不断回忆起自己在家乡的美好时光。
他渴望回到家乡,重新与亲人朋友团聚。
这种强烈的乡愁感情,使他有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命的珍惜。
这种追求和思念成为主人公在战争中坚持和生存的动力,也给了读者一种普遍的人情共鸣。
总体来说,海明威在《在异乡》中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展示了主人公在战争中的内心挣扎与成长。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战争对他的影响。
这种叙事视角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层次,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到主人公的命运和成长历程。
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叙事视角不仅具有指导意义,还能引发人们对战争、生命和情感的深入思考。
海明威的反战题材小说——《在异乡》
海明威的反战题材⼩说——《在异乡》短篇⼩说《在异乡》发表于1927年4⽉,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
主要讲述第⼀次世界⼤战期间⼀批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在意⼤利⽶兰的⼀家医院进⾏机器康复治疗所发⽣的故事。
作者海明威于第⼀次世界⼤战结束前参加了美国红⼗字会,任救护车司机,赴欧洲战地⼯作。
1918年在意⼤利前线负伤,获英雄勋章,因⽽《在异乡》⽆疑是⼀部⾃传性质的⼩说。
《在异乡》中,作者选⽤了第⼀⼈称经验视⾓,叙述者是⼀位⽆名的美国⼠兵,他是这伙伤残军⼈中唯⼀的美国⼈。
作者采⽤第⼀⼈称叙事,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前,直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更真实可信。
在残酷的战争⾯前,不管参战者来⾃哪个国家,为何⽬的⽽战,都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战争将他抛弃在正常的⼈类⽣活之外。
⼩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腥和暴⼒,但我们可以通过探寻伤残军⼈的内⼼世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伤害了⼈⾝体,严重地扭曲了⼈的灵魂。
在⽶兰这家医院⾥,这位美国⼠兵认识了⼀位少校。
他曾是⾮常⾼超的击剑⼿,是意⼤利战前最优秀的⼀个。
参加康复医疗的还有三个同他年龄相仿的意⼤利伤兵跟他同路:⼀个想当律师,⼀个要做画家,另⼀个⽴志当兵。
另外有个年轻⼈,有时跟他们同路,他脸上蒙着⼀块⿊丝绢,因为他当时没有⿐⼦,有待于整形,他从军校直接上了前线,⼀⼩时内便负了伤。
⼤家谁都不知道战争结束后会怎么样。
战争把他们的梦想彻底地粉碎了。
⼩说重点描写了少校,通过环境描写。
简洁的对话、⾏为描写类⽐象征等间接⼿法展现⼈物的性格。
从少校⾝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所谓的治疗抱有强烈的不信任感。
很有意思的在⼩说中,医⽣这个⼈物的意象,象征那些官僚政客,总是⽤骗⼈的谎⾔,劝慰伤兵。
医⽣极⼒推荐的理疗椅,在少校看来,这东西全是胡闹,纸上谈兵,跟任何东西⼀样。
⼩说⽤少校不时地发⽕,甚⾄唤那操作理疗机的护⼠关掉机器,说明他对⽣活丧失信⼼,他甚⾄劝叙述者那位美国⼠兵不该结婚。
后来美国⼠兵知道少校年轻的妻⼦不久前死于肺炎,打那后,少校的精神世界完全垮了。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在异乡》的解读
yuwenjianshe001@2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在异乡》的解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语系 闻华摘要:海明威是美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其中《在异乡》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中依旧体现出海明威一贯的凝炼含蓄的风格。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海明威的《在异乡》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海明威文学创作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海明威 《在异乡》 认知语言学 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范畴,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以观察和积累日常经验得到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阐述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也对语言的各项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比如语义、词汇、句法等。
《在异乡》是海明威的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其内涵却十分丰富,值得研究。
尤其是这部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以及叙事心理,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等方面的刻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可以对小说的词汇、句法、词义等方面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在异乡》简介《在异乡》是关于尼克系列短篇叙事小说中的一篇,是海明威的小说作品集中的一部,主要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的一家医院进行机器康复治疗所发生的故事,是海明威早期一部以战争为题材表现死亡主题的短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对血腥和暴力的场面进行描绘,但是可以从他所刻画和描绘的那些伤残军人的内心窥探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战争不仅伤害了人们的身体,更是摧毁了人们生活的希望,使得人们在生活中变得一蹶不振。
《在异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部典型地表现人们受到战争影响的小说。
其中的很多人物,虽然在身体上受到的创伤经过治疗已经痊愈,但是心理上的创伤一直都没有办法得到治愈,而且在战争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漠,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变得比较微妙,人们开始逐渐疏远其他人,很难在社会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尽管有的人在战争之后还是坚强地存活下来,但是这些人的生活往往都十分艰辛,活得十分痛苦。
《在异国》中的战争主题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在异国》中的战争主题分析吕明 中国海洋大学摘 要:《在异国》是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反战小说,本文作者从战争的残酷性、欺诈性和毁灭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篇小说中的战争主题。
关键词:战争;残酷性;欺诈性;毁灭性作者简介:吕明(1992-),女,汉族,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30-02《在异国》发表于1927年,是海明威最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冷静的心态、独特的视角和朴素的文字,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暴力绝望的世界。
通过对一批不幸军官的肖像,作者强烈谴责战争的欺骗性和对人类的爱的感情的蹂躏,梦想和幸福。
同时,作者颂扬的勇气和尊严,强调最重要的主题是孤独、死亡和痛苦。
(王雅丽、管淑红:2006)通篇小说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晦涩的语句,更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看上去像杯平淡的白水,但仔细品读却发现回味无穷、含意隽永。
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有三种解释。
首先,作为一个美国人,故事的叙述者当时身处另一个国家--意大利意大利。
第二,军官应该在前线打仗,而不是无所事事地享受战争后方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后方就是战场之外的“另一个国家”。
第三,军官身边围绕的全都是讨厌他们,不了解他们的普通人,对他们来说,这种使他们身心遭受折磨的环境无疑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本文作者从战争的残酷性、战争的欺骗性和战争的毁灭性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探究。
一、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总是残酷的,但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并没有直接用“残酷”“残忍”“可怕”等字眼来描述战争,而是选择了用文中军官身上血淋淋的事实来向读者揭示战争的残酷性。
小说第二段,军官们在傍晚时分结伴走进疗养院的大门时,会经常看见“葬礼的队伍从这里出发”,一句简简单单看似家常的话语,折射出的是战争超高的死亡率,以及在这种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人心的淡漠--他们早已对死亡习以为常,甚至将死亡作为最终的解脱。
海明威《在异乡》读后感
海明威《在异乡》读后感哎呀,说起海明威那本《在异乡》,心里头那个滋味儿,真是五味杂陈,跟吃了盘啥都有的大杂烩似的。
这本书啊,就像一把温柔的小刀,悄没声儿地就划进了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你一边疼着,一边还舍不得放手。
故事里头,讲的是一个在战争中受伤的美国士兵,在意大利的一家小医院里养伤的事儿。
这哥们儿,咱们就叫他尼克吧,听起来挺带劲儿的。
尼克啊,他受了重伤,但最让人揪心的不是身上的伤,而是心里头的伤。
战争这东西,真是残酷得没边儿,把好好的人儿都给折腾成了啥样。
尼克在医院里头,天天跟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伤兵打交道。
这些人啊,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脸被炸得跟拼图似的,但一个个都挺乐观,没事儿还开开玩笑,好像这样就能把战争的阴影给赶走似的。
可尼克知道,那都是表面上的,夜深人静的时候,谁不是自个儿舔伤口呢?最让我动容的是,尼克跟那个意大利少校的故事。
少校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他老婆在战争中没了,自个儿也受了重伤。
可这家伙,硬是把悲伤藏得严严实实的,每次见到尼克,都是笑眯眯的,还教尼克意大利语,告诉他意大利的美食和美景。
尼克呢,也被少校这股子乐观劲儿给感染了,俩人就这么成了忘年交。
但有一天,尼克在医院里遇到了个姑娘,她是个护士,长得跟画儿里走出来似的。
尼克一看到她,心就扑通扑通跳个不停,那感觉就像是久旱逢甘霖,沙漠里遇到了绿洲。
俩人就这么悄悄地好上了,虽然日子还是苦哈哈的,但有了爱情,啥苦都能变成甜。
可好景不长,尼克得知自己得回国了。
这一走,可能就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了。
他心里头那个纠结啊,就像是被猫爪子挠了一样。
他去找少校,想听听他的意见。
少校呢,还是那个笑眯眯的样子,但眼神里却多了一份深沉。
他拍了拍尼克的肩膀,说了句:“孩子,人生就像这战场,有时候你得学会放手。
”尼克听了这话,心里头五味杂陈。
他知道少校说得对,可心里就是舍不得。
最后,他还是踏上了回国的路。
在火车上,他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了,我的姑娘;再见了,这段在异乡的日子。
海明威的反战思想总结
海明威的反战思想总结海明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简洁、真实和无情的描写风格而闻名,特别是在描写战争和军事生活方面。
海明威的反战思想贯穿了他的作品,他以个人经历和观察为基础,探讨了战争对人性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海明威的早期小说开始,概述其反战思想,并探讨他对战争和战士的态度。
首先,早期小说《在西线无新闻》是海明威首次探讨战争主题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战争前线的记者团队的日常生活。
通过镜头中的战地现实,海明威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还深入探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中的变化。
他通过主人公朗特和其他角色深入剖析了战争对人们的身心造成的伤害。
其次,海明威通过他的经验表达了对战争的极度厌恶。
身为一名前线记者,他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苦难和荣耀,这给了他深刻的人生体验。
他认为战争只是一种人类无意义和暴力的表现,使得人们彼此杀戮,伤害彼此。
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士兵在痛苦、恐惧和绝望中挣扎的情节,这些描写是对战争残酷现实的生动呈现。
此外,海明威对战争中的个人荣誉和英雄主义提出了质疑。
他坚信战争只是政治权力游戏的一种手段,参战者往往是政治家和将军的牺牲品。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他以一名美国志愿者兼前线医生的视角,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政治纷争对个体和战争带来的影响。
他通过主人公罗伯特·乔丹的经历,暗示了战争中个人荣誉的虚伪性,并对战争中的无辜牺牲提出了严肃质问。
此外,海明威对战争后遗症的关注也是他反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深入描绘了战争对士兵的心灵创伤和战斗精神的消磨。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刻画了一个老渔民桑地亚哥的孤独和抗争,他可以被看作是那些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的象征。
桑地亚哥经历了长时间的战斗,并身心疲惫地回到了渔村,他的经历与那些战争中的士兵一样,深深打击了他的意志和希望。
总之,海明威的反战思想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个人经历,深入剖析了战争对人性和社会的危害。
在异乡海明威读后感
在异乡海明威读后感在异乡鲍德温读后感——一个黑人的心灵漂泊海明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充满冲突和追求自由的人物形象。
《在异乡》是海明威最重要的小说之一,通过讲述一个黑人男主角的浪漫冒险,来探讨自由、身份认同和人类疏离等重要主题。
本次读后感将从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方面来分析《在异乡》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故事背景设在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主人公大卫是一位来自美国南部的黑人。
他在美国逃离了肤色所带来的歧视和压迫,在巴黎重获自由。
然而,他发现即使身处于异国他乡,歧视和压迫仍然追随着他。
在巴黎的生活中,大卫与其他流亡者和艺术家建立起联系,并与一名白人女性相恋。
然而,巴黎的黑人社区对他的有色恋情产生了负面的反应,逼使他离开爱人。
大卫被迫离开巴黎,继续他的漂泊之旅。
大卫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角色。
他在美国面对了种族歧视,通过逃亡来找寻自由。
在巴黎,他获得了自由,但却发现由于他的肤色,他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海明威通过大卫这个角色,深刻地揭示了种族歧视的残酷现实。
同时,他也展现了一个黑人男性追求自由和身份认同的坚定意愿。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大卫的爱人伊琳娜。
伊琳娜代表了白人社会对异族恋情的反态度。
尽管她深爱着大卫,但她的家人却无法接受他们的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种族差异的无知和偏见,展现了巴黎仍然存在的种族问题。
《在异乡》呈现了几个重要的主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由和身份认同。
大卫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巴黎,都在为这两个主题而奋斗。
在他眼中,自由意味着摆脱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寻求独立自主的生活。
他追求自由的决心和勇气令人敬佩。
此外,身份认同也是小说中的一大主题。
大卫身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中,他感到他既不属于美国白人社会,也不属于巴黎的黑人社区。
他努力寻找自己的身份,但却被周围的环境不断地排斥和边缘化。
这导致他在身份认同的探索中感到孤立和困惑。
《在异乡》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一位黑人男性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的现实。
在异乡海明威阅读理解题
在异乡海明威阅读理解题在异乡(节选)海明威①晚秋,薄暮,没有阳光的幽暗小房间,还有煤气灯光。
就在这个光线黑黝黝的房间里,我让年岁大点的伤员一个接一个地讲述他们的经历。
②他们讲得很慢,很累,讲到当时感受不到痛苦,甚至也不觉得冷的时候。
③第一遍,大家讲得非常笼统,讲到巨大的轰炸声和炮火闪光,讲到激战猛烈而残酷,卡车在泥泞中挣扎着前进。
我起先什么也不明白,因为故事断断续续,杂乱无章,互不连贯。
后来我习惯了煤气灯的暗淡光亮,明白了这些善良的撒丁人多么害怕自我表白,坐在我对面的已经不是甲胄鲜明的战士,而是被好奇心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可怜虫。
不久前发生的事情仍然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我甚至以为他们会像女人那样泪流满面。
我不愿意加重他们的负担,便只提一些很具体的问题。
再说这些人的法语发音很不清楚,使我很难听懂他们的话。
④以后我听得比较仔细了。
⑤从他们的叙述中我知道了这些并不富裕的人是怎样放下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葡萄园来志愿帮助加里波第部队作战的。
他们在言语中很少提及个人的英雄事迹,而只说跟大家在一起熬过的一些苦难:泥泞的道路、冰雪覆盖的山岭、凶狠恶毒的敌人——趴在机枪后面的敌人。
在描述中很难把死亡同垂死的士兵区分开来。
他们谈到饥饿、疲乏、勇气、同志情谊、对领袖的忠诚、对敌人的仇恨——对奥地利刻骨的仇恨。
仇恨燃烧着这些撒丁人的心。
⑥他们像英雄一样讲述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
有个士兵讲到深夜枪毙那个泄露机密的农民的事。
这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军官们就是这样对待那些满腔热血地为国捐躯的人。
其他战士叙述的是同一件事,不过他们谈到的是这个士兵被枪毙的真正原因:他们从他的家乡人那里得知他是叛徒。
可是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这并不是真的。
这个士兵也知道自己说的是实话,但是他还是被枪毙了。
这是因为他是个逃兵,他害怕回到前线去。
士兵们叙述时没有流露出丝毫怜悯和怨恨,仿佛是在谈论一件跟战争无关的事情。
他们大概知道这个士兵是冤枉的,可是他们并不想为他辩解。
叙事作文之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摘要:海明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鲜明的文体风格创作了一系列以战争题材为主题的作品。
本文试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以感受作者如何透过简洁而极具内涵的叙事视角,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在异乡;叙事视角;内聚焦海明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鲜明的文体风格创作了一系列以战争题材为主题的作品,《在异乡》是其着名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游刃有余地透过简洁而内涵丰富的叙事视角,运用朴实而凝重的语言描述,营造出生动而深刻的艺术效果。
本文尝试从该作品叙事视角赏析其创作技巧。
《在异乡》主要讲述一战期间一批从前线撤退回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的一家医院进行机器康复治疗时所发生的故事。
作者在小说中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叙述者“我”是一位平凡的美国士兵,也是一群伤残军人中唯一的美国人。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通过所见所闻以及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向读者展现出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和战后众生百态的生存现状。
海明威本人就是一位战争的亲历者,他于一战结束前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任救护车司机并赴欧洲战地工作。
1918年他在意大利前线负伤,获英雄勋章。
可见《在异乡》很大程度上带有自传体小说的烙印。
小说中的“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没有过多直接的自我描写,而是通过“我”的经历展示出一个身处异乡、饱受战争伤害的美国士兵的境遇。
“我”觉得共产党集聚区的人恨我们这些军官。
“我”知道仗还在打,但是我们不用上前线了。
“我”觉得和其他一起治疗的伤兵们除了在医院相见没有什幺更深的交情了。
“我”因为是美国人才获得勋章而遭其他伤兵的冷落尽管“我”从未觉得受奖有愧。
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一个纯朴坦诚却因战争后在异乡疗伤而变得孤独、落寞、敏感的美国士兵形象。
叙述者将叙事视角也聚焦到医院里和“我”同病相怜的一群年轻人身上,他们因为战争人生从此改变。
曾是高超击剑手的少校和“我”交流较多,成为“我”观察最仔细的对象。
他手部重伤,在医院成为康复器械的“试验品”,明知道恢复的希望渺茫,再无重回赛场的机会,却仍诙谐地问医生自己能否再踢球。
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研究海明威《在异乡》中人物性格
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研究海明威《在异乡》中人物性格摘要:本文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分析海明威《在异乡》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认为文中人物刻画方面很少运用直接形容和外貌描写展现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简洁的对话、心理活动、行为描写、类比象征等间接手法展现人物性格。
关键词:《在异乡》人物刻画;间接表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4-01一、引言以往对《在异乡》的叙事分析,是从叙事声音和视角、评价研究,叙事艺术和文体风格,浅谈人物塑造的研究,但仅从背景和人物对话谈人物塑造并不充分。
文本中的人物标记有两个基本类型: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
前者用特定词把人物特征明说,后者不直说特征,而是以各种方式表现或事例暗示。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讨论了间接表现中行动,言语,外表,环境,和通过类比强化人物刻画的手法。
笔者认为海明威《在异乡》中描写相貌特征很少,而是抓住环境背景与人物性格塑造的因果关系,人物习惯性行动揭示静态性格,直接引语叙述,减速聚焦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来展现“我”的内心。
二、环境与人物性格环境描写除烘托文本基调,还将各种感觉组织成语言。
从叙事理论角度,人物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常常转喻来暗示性格特征。
《在异乡》作了故事背景的环境描写,感视觉交融,和第一人称叙述结合突出物象的清晰感,战争、寒冷及动物尸体增加了人物性格厚重感。
给异乡的人孤寂感和对时势的痛恨。
被掏空心脏在寒风里吹的野味隐喻战场上九死一生,伤痕累累的士兵。
文中他们选择最短的路去医院,哪怕要过桥;走有卖热乎炒栗子的桥,都暗示伤兵们对生存和温暖的渴求。
这不仅是一段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的间接表现,在选择一贯去医院的那条路习惯性动作背后,揭示了静态的性格侧面,成为读者了解人物心境的一个线索。
伤兵们去咖啡馆路上的描述、咖啡馆的环境和开篇环境不同,一派人声鼎沸,华灯初上,歌舞升平的温暖繁荣。
在视觉上和开篇环境及人物心境形成反差。
海明威文学及现实中的矛盾
海明威文学及现实中的矛盾自从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中收藏的厄内斯特•海明威手稿和书信对公众开放以来,许多学者从海明威的这些最新资料中又发掘出许多新的内涵。
同时,海明威研究的专家们也从各种新的角度对海明威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新的解读,并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海明威似乎被一种难以解释的矛盾情结所困扰。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这种无处不在的矛盾也附着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海明威身上。
确切地说,海明威集多重矛盾于一体,完美地诠释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一说法。
该文即通过文本解读与语篇分析,试图揭开海明威身上的矛盾情结,使读者能够更好、更透彻地了解海明威这位一代文豪。
1精神方面海明威具有多重矛盾情结,然而令人印象最深刻、最难以理解的仍是他在精神方面展现的矛盾。
历来,海明威最受人推崇的就是“硬汉”精神,那种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毅力,那种“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坚持。
[1]海明威曾经充满激情地塑造了许多“硬汉”形象,有军人、斗牛士、拳击手和渔民等,这些形象都“以荣誉、勇气、骑士精神和诚实为生存法规,拥有抵抗和忍受痛苦的能力和尊严,并且不会在被打败时抱怨”。
[2]在这些角色身上都凸显了“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豪气冲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3]等令人崇敬的精神品质。
然而,海明威的作品很多时候都是相互矛盾的,也许前一刻还在通过所塑造的角色宣扬要抗挣,要坚持,下一刻却又举起了白旗,屈服于他人。
在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老人为了捕到大鱼,孤身赴远海打渔。
苍茫的大海上,只有一叶孤舟,庞大的对手,迟暮的老人,这一切无不彰显了老人的勇气与毅力。
在与马林鱼遭遇后,老人坚持缠斗了三天三夜,丧失了一切武器之后,仍仅凭自己的执著,最终战胜了马林鱼。
然而,在马林鱼被鲨鱼吞噬得只剩一具骨架之后,老人的精神一下子就垮了,反复念叨着自己“出海太远了”,间接地承认了自己的彻底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所带来 的身体 上的创伤 , 比如残疾 是对 人类 最为显
累 了大量 的写作材料 。海 明威的大部分 作品创作 于 2 O 世纪 2 0 年代 中期和 5 0 年代 中期 , 并于1 9 5 3 年和 1 9 5 4 年获得 了普 利策和诺 贝尔两项文学 大奖。 “ ‘ 创伤’ ( Tr a u ma ) 源 于古希腊 语本 意是外力 给人身体造 成 的物理 性损伤 。其 当代 核心 内 涵是 : 它是人对 自然灾难和战争 、 种族大屠杀 、 性侵犯等暴行 的心理 反应 , 影响受 创主体 的幻 觉 、 梦境 、 思想 和行 为 , 产生 遗忘 、 恐怖 、 麻木 、 抑郁 、 歇斯底里等非常态情感 , 使受创主体
、
战争 造成 的身 体和 精神 创伤
战争有着强大 的破坏性 ,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 了巨大的伤
二、 战争 造成 的社 会创伤
除了给人类造成身体和精神上 的创伤 , 战争也给社会和
谐 带来 了极 大 的危 害。战后 的社会有着 强烈冷漠感 与疏远
害和损失 。所有经历过或见证过 战争的人 , 在身体上 和心理
士兵们从来没有对此感到过荣耀 , 军功章对他们来说也是毫
无 意 义 的 。通 过 叙 述 者 的独 白 , 海 明 威 反 映 了战 争 的破 坏 性
的惫 志和顽强 的毅力 。 ” 《 在 异乡》 是海 明威写 于 一战后 的
短篇小说 , 反映了士兵的生命如何被残酷 的战争 而改变。士
兵们在战后接受治疗 的医院不是在他们的家乡 , 而是另外一
[ 中图分 类号] I 1 O 6. 4
[ 作 者简介] 杨璐 ( 1 9 9 0 一 )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欧 内斯特 ・ 海 明威是 2 0世纪最 具影 响力 的美 国现代 主 义作家 。他 的生活充满了 冒险 , 这些经 历为他的文学作 品积
( 一) 身体创伤
的残 酷和 荒谬 。悲叹 我们 生活在 一个 多么 荒谬 的世界 里 。 给予 了战争和现实世界否定 的评价 。 ” ( 二) 精神创伤
世界 大战 的见证 者 , 海明威 的大部分作 品都与 战争 有关 , 并
在作 品 中反 映 了他对 战争 的态度 。1 9 2 6 年, 他 的第一部 小
个 国 家— — 意 大 利 的米 兰 。通 过 医 院 这 一 微 型 社 会 , 海 明 威
揭示 了战争给人类 带来 的身体和心 理创伤 以及疏远 的人 际 关系 , 塑造了少校这位准则英雄 的人物形象 。通 过分析人物 的创伤 , 本文试图探究作者对待战争 的厌恶态度 以及 对和平
与安宁的呼唤 。
上都会 留有一定的创伤 。
一
1 3 7—
感, 其 中包括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
生活环境 冷酷无情 ,人们彼 此相互疏远。 面对着 绝望 的生 活环境 ,海明威塑造 了坚 守勇气与尊严 的 “ 准则英雄 ”形 象。通 过分析作 品中人 物在身体 、精神 、社 会关系的创伤 以及准则英雄 的人物形象 ,试 图从 中探究海 明威 的反战情绪。 [ 关键 词] 《 在异 乡》 ;海明威 ;创伤 ;反战 [ 文献标识码 ] A
一
及其 留在人们心 中挥之不 去的 阴影 。叙 述者 的感 觉代表所
有战后士 兵的 内心 “ 我是 多么怕死 啊 !时常 , 夜 间独 自躺在
床上 , 想 到死就 害怕 , 担心 重返前线 后 的光 景如何 。 ” _ 3 由此 可见 , 战争所造成 的心理创伤 比身体上 的创伤更难 以复原 。
Vo I _ 2 7 NO . 1 0
Oc t . 2 0 1 4
从创伤理论探 究海 明威《 在异 乡》 中的反 战情绪
杨 璐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 国语 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 5 0 0 0 1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
要] 海 明威 的作 品 《 在异 乡》揭 示 了战争的残酷和 战争对 人类的身体 、心理 以及 人际关系造成 的巨大创伤。战后 的
无力 建构正 常的个体 和集 体文化 身份 。 ” 由于身为第一 次
著 的伤害 。士兵身体 的残疾 都是战争创伤 的印记 , 记 载着 残
酷无情 。在作 品中 , 作者对伤者 的伤处有着 细致 的描写。例 如“ 我的膝关节有病 , 从 膝盖到踝 节之间的小腿僵直 , 没有 腿 肚子似 的。 ” 还有一个伤者 是一个年轻 的男人 , 在 战争 中被 毁 了容 , “ 他 的鼻子毁 了 , 有待 于整形 , 脸上 暂时蒙着一块 黑 丝绢 。 ” 战争给人们身体上带来 了不 同程度 的残疾 , 而且 这 些伤害难 以复原 。作 品中的创伤描写有着极大 的讽刺性 : 一 个足球爱好者 的习惯受 到了创 伤 ; 一个伟大击剑手 的手留下 了残疾 ; 一个英俊的年轻男子被毁 了容 。 “ 海 明威讽刺 了战争
说《 太 阳照常升起》 发表 之后 , 海 明威被认 为是迷 惘的一代的
代表 。在他小说 中的一类人 通常被称作“ 准则英 雄” 或“ 硬汉
子” , “ 他 们在重压之下不弯腰 , 在逆境之 中不叫苦 , 有着坚韧
在描述过士兵身体 的创伤后 , 海明威将他 的关注点转 移 到士兵心理 的描写上 。他们不仅 要忍受身体的疼痛 , 还要 面 对精神上 的孤独和痛苦 。对 于士兵们来说 , 在战争 中获得军 功章本应该让他们充满 自豪感 和成就感 。而相反的是 , 这些
第2 7 卷第 1 0 期
2 0 1 4 年l 0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