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4页)
线上线下联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线上线下联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信息技术类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实验教学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通常采用实验室形式进行,学生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方式存在诸多不便之处,比如实验室资源有限、时间安排不便等。
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通过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实验,可以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目前对于线上线下联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总结。
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结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线上线下联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实施方式及效果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中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相关理论框架,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 分析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探讨如何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评价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通过量化和定性方法对学生成绩、学习情况、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估,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4. 提出优化策略,针对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5. 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在挑战,为进一步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线上线下联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是当前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网络环境下备课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基于网络环境下备课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泾源县第三小学一、问题的提出1、研究现状与意义泾源县第三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小学,2011年9月建校,现有教学班10个,有学生442人。
有教师28人,教师是在全县通过考试招聘的,平均年龄37岁,大多数教师工作认真扎实,工作积极性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但教师都是兼职,一周平均教学课时15节(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思品教学工作还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一门活动课程,数学教师兼任科学教学工作还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兼两门活动课程)。
教师们普遍感到在校除了教学、批改作业,还要辅导学生,每天的时间显得不够用,想多花一点时间认真备课都不行,多数情况是回家后晚上备课,且都是照着现成的教案抄,实效性并不高。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信息量大增,每课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教师们急切需要更好的解决办法。
何克杭提出:通过有效整合的数字化环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面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环境来解决传统的备课中的内容不多、方法不当、效率不高的问题。
面临网络时代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如何适应现代的学生需求?每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不能再满足于“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教书生涯,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扩大自己的视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信息量大增,每课需要大量资料,而收集又非常困难。
所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带来新元素、新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大趋势。
泾源县第三小学是泾源县的窗口学校,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县教育局也将我校定位为“办学起点高”的重点小学。
学校有着良好的科研基础,本次在教研室教科研奖励中我校20人获奖,获奖率为78%。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育技术中心课题组设想通过有效的备课方式,以网落为载体,达到学校备课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研究——以数学项目式学习案例为例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研究——以数学项目式学习案例为例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综合性学习、深度学习成为教师关注焦点,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数学教学正在做出更深层次的现代化教育改革。
教课程教材与教学标准为依托,聚焦数学教学核心,以创新高效的教学情境为出发,完成项目式教学研究,利用驱动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热情,在探究思考中将学习习惯转变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通过探究项目式教学内涵以及数字化教育背景下项目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意义,针对性提出数字化数学项目式教学的探究与实践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完成深度思考与解析,促进思维不断提升,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实现现代化教学变革。
关键词:数字教育;数学项目式;学习案例引言:项目式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设定学习目标,以学生团队为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方案。
基于项目式学习方式将数学问题进行设立,创建生动探究环境,在学生探索与研究中完成问题解答,提高教学综合性与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
传统数学教学中,关注理论教学形式下教师常以题海战术完成教学效率提升,阻碍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
为突破当前数学教学困境,越来越多教师开始关注数字教育形式,以项目化模式聚焦数学核心概念,通过驱动问题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一、项目式学习内涵项目式学习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基于问题探究延伸出来的一种强调在真实问题中探究理论内容,完成科学思考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应用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探究、实践、思考、探讨为主要形式完成学习。
项目式教学形式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自主参与,强调学生动手做的能力,关注能力多元化提升。
教师将数学教材中的核心理念与内容进行问题设定,利用真实情境化的问题出发,在互动探究过程中完成学科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设定、问题解析、方案设计、综合探究以及合作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不做具体教学,主要利用引导与配合的形式完成问题探究,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问题结果不作为教学重点,重点是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考与探究能力,知识交流与应用素养的全面提升。
中小学课题申报:l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l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名称:l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备课授课,提高兴趣,实践研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青年课题学科分类:综合实践研究类型:综合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提出教育部已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建设和应用个人网络空间成为广大师生个性化服务和需求的一种新趋势。
很多学校已把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主要为网络教学空间,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教学应用服务形式,是网络教学教研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结果。
充分发挥网络空间教学的优势,创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空间互动教学,将给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备课授课已经成为现代教师教学实践常态。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传统备课授课方式捉襟见肘,远远局限了现代孩子的认知,拉开了城乡孩子的差距,而且大大影响孩子上课的积极性、探索欲望,也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在现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备课授课刻不容缓,让孩子有更广的交流平台、互动空间、展示机会,让教学资源更丰富、优质资源发挥更广的共享空间,我们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整合优质资源、结合地方实情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实践,建立学生发展轨迹,探索教育思路成为现在教师新发展动力和方向。
《教育技术学》-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
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目前主流教学系统设计定义以“过程”说或“程序”说为 主,即如何对教学进行任务分析、如何编写教学目标、如 何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如何开展教学评价等。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教学效果最优化;
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 研究对象是教学系统,教学系统中的资源和过程; 强调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系统进行预先分析与决策,创设情 景,以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按照系统概念理解,教学系统可描述为: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目的,
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四个要素在系统内部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形成一定的教学结构,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功能
五种典型的教学系统结构图式
系 统
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 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思想 方法
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 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 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 以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以来: 以建构主义为代 表的第三代教学 设计
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50~60年代前后)
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促使教学设计理论的诞生和早期发 展 程序教学重视作业分析、学习行为目标的分析、教材逻辑顺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用自己的话描述)
来源文献
5.2.3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含义: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形式。
功能:
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 管理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指南; 作为设计过程决策的依据。
信息化视域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际研究
创新教育207①作者简介:高翔(1984—),女,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DOI:10.16660/ki.1674-098X.2010-5640-1038信息化视域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际研究①高翔(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99)摘 要:信息化视域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是集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是为改革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结构而提出的。
本文以信息化视域下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际为核心,简要阐述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界定与应用定义,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与结构要素。
然后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价值与作用为目的,分别为其提供两点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 现代教育技术 理论 实际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1(a)-0207-03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Modern Educational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zationGAO Xiang(Zhengzh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450099 China)Abstract: Th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z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moder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proposed to reform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optimize education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brief ly expounds the concept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defini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el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and rol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wo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vided for reference.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ory; Practice信息化视域下,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着被技术异化的困境,教育问题不断涌现。
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慧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
279教育智库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慧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建设智慧课堂的必要性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智慧课堂的建设,其本质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室角色、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转变,建立“以学为中心、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角色从转变为“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者”,学习过程转化为“重独立思考和学习全过程参与”。
高水平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需要与之对应的学习环境也发生变化。
而学习环境的设计其实就是对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资源和过程的设计。
学习环境必须能支持教与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利于交流、协作和共享;需要容纳多种教学法,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式学习提供支持;需要不只有设备与技术的先进性,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技术和工具来支持学习过程,能够支持即时反馈、过程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从教与学的角度实现促进学习的智慧。
智慧课堂助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智慧课堂的特点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在技术与教学应用的融合上具有重要的特色和创新意义。
其基本特征为:1.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收集和挖掘依据学生学习行为过程中的大数据,通过分析与决策,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与能力,洪林青(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311)摘 要: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突破传统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方式,实现智慧化、数据化、网络化、协作化一体的智慧学习环境,创建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贯穿课中、课外全过程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联通完整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智慧学习能力的智慧课堂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课题概况《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是我校2006年6月申请,该课题于同年12月被立项,为国家“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子课题,课题立项编号:教电馆研06711187-178号。
(一)课题目标1、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加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技术,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2、培育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他们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有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功能和教育质量,从而拉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创建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
3、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全面开展课改实验,获得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版课题相关论文及专着(二)课题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普遍养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摸索出先进的符合时代变化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不断进修,更新观念,适应信息社会变化的需要二、课题研究主要进展(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高质量完成1、完善了软硬件设施我校于2002年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
现有网络教室一个,网线均接入各班级。
学校电子图书室藏有课例、教辅等资料500余片。
2、组织了求实的教科研队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有较为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敢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同时课题组人员担任不同学科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建立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为例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2、推广在线课程:该高校积极推广在线课程,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 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同时,学校也鼓励教师自主开发 在线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3、实施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该高校积极推广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即在线 上学习平台上设置线下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学生在平台上进行预习、复习和 讨论,同时在线下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1、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
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方面:
(1)课前预习: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视频、课件、预 习任务等,学生自主观看并完成任务。
1、教学流程
(2)课堂讨论与深化理解: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分享观点 和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探索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以某所高校为例,介绍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 施情况。
该高校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1、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该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数字化教学资 源库,包括各类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了 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督。 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平台的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 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的计算机系统安全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面向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网络安全系列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U2019101)。
第一作者简介:施江勇,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cn。
0 引 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网络安全高度重视,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话语权,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新的国际形势和飞速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也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新工科建设中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1],培养卓越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实施方法。
当前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多数是采用MOOC+SPOC 方式进行的[2],更适合于理论教学。
信息安全类课程具备实践性强的特点,此类混合式教学方式不太适用。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学生不在校、实验室远程访问困难,导致线下实验也难以组织。
针对该问题,我们以计算机系统安全课程为例,探索信息安全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的一般方法。
1 计算机系统安全课程的特点涉及面广:计算机系统安全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安全理论与模型、计算机安全策略与机制、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可信计算、安全审计、安全评估和管理、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浏览器安全、云安全、固件安全等,可分为安全理论基础、基本安全机制、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前沿4部分。
综合性高:计算机系统安全课程需要综合学生之前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密码学、网络安全等课程的知识,通过融会贯通构建系统安全思维,掌握系统安全设计的一般方法;要求学生既熟悉各类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安全原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编程方法。
理论性强:计算机系统安全课程通过分析总结各类计算机系统的一般安全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系统安全思维和系统安全设计能力,因此会将安全基础理论和安全设计原则的内容贯穿到具体安全机制讲解的整个过程中。
网络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网络教研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教研工作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研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网络教研工作的实施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目标设定。
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资源共享;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4. 建立健全的网络教研工作体系,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
三、实施策略。
1. 搭建网络平台,建立专门的网络教研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教学经验等共享交流的空间。
2. 开展网络研讨,组织线上教研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讨论等形式,开展教学研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制定教研计划,针对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网络教研计划,明确教研目标、内容和时间节点。
4. 强化教研指导,设立专门的网络教研指导组,为教师提供教研指导和支持,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推动教研工作的开展。
5. 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网络教研成果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研成果进行评估,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工作。
四、保障措施。
1. 技术支持,提供教师所需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技术支持,确保教师能够顺利开展网络教研工作。
2. 培训支持,开展网络教研工作培训,提升教师的网络教研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研究。
3. 激励机制,建立网络教研成果奖励机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4. 督导检查,建立网络教研工作督导机制,定期对网络教研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网络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预期效果。
1. 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改善;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共享和利用;3. 教育教学改革得到推动,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4. 建立健全的网络教研工作体系,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
六、总结。
网络教研工作的实施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教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09)一、填空题1.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2.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也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主要特征。
3.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和。
4.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作讨论______________、解决问题、和的认知工具。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6.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和。
7.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遵循、和两种。
8.教师指导性活动包括,,和。
9.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选择、的教学媒体。
10. 教学设计是应用分析和研究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和,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11.专题学习网站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12.探索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提示、。
13. 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分别是、、、。
14.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是的科研项目。
15.行动研究的四个环节分别是、行动、、反思。
16.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17.教学实验的基本组成是和。
18.计算机辅助评价研究的方法有、来帮助自己进行评价研究。
19.权数的获得分为和两种。
20.“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由主持。
21.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中、利用,以进行学习的过程。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3. 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衡量“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应当是与“、、和”有关的基础知识和(而不是“程序设计语言知识与程序设计的能力”)。
基于BOPPPS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BOPPPS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逐渐迎来了一场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学习者的需求,因此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结合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教育机构被迫转向线上教学,这也使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迅速成为研究热点。
通过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灵活性得到了提高。
而基于BOPPPS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更是将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基于BOPPPS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旨在为教育机构和教师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案,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基于BOPPPS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旨在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可行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借鉴。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如何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未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教育领域的发展已经迈入了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探索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个性化教学,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节奏和习惯;也可以促进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培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还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随着现代印刷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日渐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到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的前景。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计算机技术上指出:“全国推行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面向未来发展。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健康发展,给中小学机会英语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必要条件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早期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一)国内外的所研究现状1、平台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海外有关的本土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亚洲地区欧洲地区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就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协作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新伊瓦,好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利用虚拟思考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学习、需要进行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进行辅助工具利用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所研究。
2、不久以后网际网路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
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哈尔滨师范⼤学教育技术系⼀、我国教学设计的历史教学设计在国外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87年《外语电化教学》杂志刊登了第⼀篇有关教学设计的⽂章,教学设计开始被引⼊国内。
在这短短的20年⾥,国内教学设计有了很⼤的进展。
我们根据国内教学设计发展的特点将其历程分为以下⼏个阶段:第⼀阶段:初次引⼊,蓬勃发展(1987—1994)教学设计与20世纪80年代引⼊国内,在其发展之初就显⽰了巨⼤的⽣命⼒,在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个⽅⾯:1、翻译和介绍了⼀些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法⽅⾯的研究成果。
2、开设了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课程之⼀。
3、出版了⼀批有关教学设计研究的专著,为实际的⼯作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4、进⾏了⼀些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法的教学改⾰实验。
第⼆阶段:遭遇挑战,发展⽇趋缓慢(1994—1997)。
1994年以后,⼈们在不断反思教学设计的局限的同时,⼜在谋其教学设计的新的发展路径。
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客观主义受到建构主义的挑战,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逐渐陷⼊低⾕,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乎没有什么⼤的发展。
第三阶段科技发展,促使复兴(199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丛1997年起逐渐被⼈们所认识和接受,并⽇益显⽰出强⼤的⽣命⼒,我国也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
⼆、我国教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设计从理论⾛向实践,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中。
⼈们开始思考它未来的发展⽅向。
我国教学设计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变化⽽变化。
因此,从⽬前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教学设计应主要有以下⼏⽅⾯的突出特征:1、更注重基于⽹络的教学设计随着⽹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益普及,⽹络也逐渐渗⼊教学设计中,它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度共享。
师范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范文最新推荐------------------------------------------------------师范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任何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上,新课程改革要向在校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提高整个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范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师范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任何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上。
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艺术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教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热点。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现在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基本知识掌握较差,再加上艺术院校在录取生源时比较看中学生的艺术能力,对文化基础知识要求比较低,所以造成艺术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为了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出现瘸腿现象,加强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显得比较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学者普遍关注艺术教育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完满性发展,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1 / 18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
这体现了艺术教育应从过去培养单纯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专业人文者。
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引起艺术教育一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整合。
学者认为崇尚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应该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
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艺术院校是文化艺术的摇篮,是一片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更应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教育试点时间已经过半,这也是一个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
许多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开放教育中,如何来构建一套适合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工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才有利于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
作为开放教育的实践者,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具体设计与运用,并在实践中来检验其理论合理性与实际可行性。
为此,我们设计了开放教育T-DSE教学模式,并运用于实践。
T-DSE教学模式的设计系统基于:“有组织的自主化、协同化学习”是开放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核心内涵,它由若干教学信息加工、处理、传导环节构成,即:教学设计——教学支持服务——教学质量保证(评估与监控)。
这一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系统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T-DSE模式。
所谓T是指教学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远程开放教育观为先导,以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教学设计、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教学质量的监控为重点,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有组织的自主化、协同化学习”的教学运行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思考一、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一)基于计算机网络依托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先进的教育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先进的技术作支撑。
就远程知识传输而言,在技术上计算机网络无疑比信函、广播电视、电话等手段有更多的优势。
远程教育包括知识的远程传授与远程学习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转化与再利用,而不仅仅是呆板的文字信息传输,还要求能够传输音频、图象(静态、动态)等,甚至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工具,师生之间能及时或非及时的进行交流,达到在网络上进行教学互动,情感互动的目的。
在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只有计算机网络能够完成这些要求。
所以我们的教学模式设计首先应该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
然而,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网络也仅仅是一种知识传输的通道,它本身并不产生知识。
知识从何而来?其网络源头在于专业的教学网站。
“就技术属性而言,教育网站应成为不同求学人群、教学单位进行教育教学信息交流和传播的纽带。
”(荣促潮《教育网站角色定位与空间拓展》中国远程教育2002、6)这些站点提供教学资源,学生通过教学资源的选择学习来获取知识。
因此,建设一个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教学平台就成为开展计算机远程教学的首要前提。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依托这样一个平台开展。
或者说,高等远程教育的大学校园其实就是一个内容实在、形式虚拟的网站。
(二)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为主进行多种媒体整合教学开展教学活动自然要涉及到教学媒体的运用问题。
无论是电大的开放教育,还是普通高校的网络学院,或者是其他各类网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目前虽然并不占决定性的地位,但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必将成为主流教学媒体。
特别是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运用、宽带入户,也使得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变为现实。
但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固然是一种重要的电子教材,却并不能排斥现有的其它教学媒体和设备,如纸质教材、录音录象带、广播卫星设备等,它们也有着一些自身的优势,如:便于携带,技术支撑条件简单,相关技术成熟,大众易于接受,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等。
尤其是在现有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高的情况下,作用更明显。
再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如: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的学习观念的更新、学习方法的适应、学习能力的提高等都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开放教育的教学应是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为主,其他课件为辅的多种媒体整合教学。
(三)以自主学习为主,尊重学生的个体化特征这里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关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利用与提高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成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且在经济上能够进行一定的个人教育投资(如购置个人电脑),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加上现代信息传递、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方式以自主化学习为主成为可能。
这实际上也能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并不断提高其自学能力。
另一方面,旧有的教学模式下,一个班的所有学生要在同一教学环境,通过雷同的学习手段,用几乎完全相同的“填鸭”式学习方法来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知识的机械接受者,其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无疑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抑制。
实际上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自己的个体特征,表现是多方面的。
比如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对于成人教育来说还要注意其学习环境差异,教育消费支出水平,甚至是所从事工作的行业差异。
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模式如何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化特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教”。
(四)教师变导师,以导学为主,体现开放性互动性开放教育是教育对象、教学资源、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的全过程开放。
要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个体化自主学习,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师的角色。
在教师——学生的双主体论下,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指定教材,安排统一的教学进度,在同一时空状态下,用固有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个体特征被忽视,学习上亦无实质上的自主性。
而在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已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要体现开放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化特征。
比如课程的修读,不再统一要求选择同样的课程,而是给出一个具有弹性,有较大选择空间的选课建议,让学生自主选课;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上,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本人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可以选择教师;学习方式上,学生可以采取在线学习、小组讨论、接受面授等多种方式完成课程学习。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主体地位已消退。
只有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够体现出开放教育的开放性,才能保障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要体现开放教学模式的互动性。
教学规律告诉我们,自学终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与封闭性,盲目性得不到引导,就是学习上的一肿极端的自由主义。
所以,这种自主化学习的模式应当是有组织化的,系统化的。
而封闭性则在根本上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对接受引导、接受帮助的需求与渴望。
所以,模式的设计应当能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对学习内容的导学,学习方法的辅导,有效的支持服务等各种师生互动环节来解决学生的困惑。
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模式改革开放性、互动性的体现,也是一般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
(五)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立足实效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于实践。
让实践来检验其合理性。
因此,要充分考虑模式的具体运用空间。
试点单位能够据此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这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成本的合理性、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推行,要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其运营成本是否合理。
“不宜过慢,落于人后,又不宜太快,浪费投资。
”(吴玫史秋衡《香港高校网络教学的发展与启示》中国远程教育2002、6)在教学模式设计当中,更多的考虑在于硬件投入、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
在现代化远程教育中,只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一个教学支撑平台。
那么,首先在硬件方面,需配置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计算机、建设足够的网络带宽、先进的录音录象设备等,才能保证教学模式实践的物质承载体。
其次,要有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前已论及,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将成为主流教学媒体。
而现有教材还多是纸质的,因此,课件的建设需要投入相当的成本。
再次,由于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构建师资体系基础上,对教师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对学生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需要进行大规模,多层次的培训。
这是一笔巨大的成本,但也是一笔最能产生效益的投资。
同时,教学模式的设计还要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除了考虑试点单位能够有效组织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尝试。
开放教育试点已经在生源、专业设置、学费、课程教学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对于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更应体现这一点。
比如:开设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课程;在制定专业实施方案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与其他远程教育机构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等。
(六)模式的先进性,运作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而现代远程教育又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上需具注意先进、稳定与发展。
首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现代远程教学模式能够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最有发展前景的先进教育技术,针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享受最大的学习自由度。
因此,在远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是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
这与本文前面论述的:“立足实效”并不矛盾。
其次,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成长期和稳定期,出于对巨大成本投入和利于人才培养的考虑,经过充分论证的教学模式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实践检验。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就是成本的回收期。
同时,如果一个教学模式频繁在重要方面作出较大修改,则使得办学单位、教师、学生都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教学模式的推广要平稳有序,尤忌朝令夕改。
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留下发展的空间。
好的东西并非一成不变。
只要在教学模式设计中留下发展空间,那么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新的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形势下,新的技术不断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旧的教学模式就总是能够在人才培养方面自我调整,自我适应。
那么,考虑到这个原则,就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工作要做。
比如,专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对前沿课程的设计等。
(七)体现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质量观在知识的利用与再利用作为生存资本的经济时代里,社会竞争的根本是人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就是素质的竞争——综合素质的竞争。
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实践应用水平、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并由此来体现人才质量的高低,而不是由知识的多寡来决定人才质量的高低。
“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具体的体现。
努力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有利于提高电大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之一。
”(刘西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探讨》中国远程教育2002、6)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不是为了培养“翻开书了然,闭着书茫然”的高分低能者,而是要培养出高等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如何注重对包括知识和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就成了一个全局性的重要环节。
比如,对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有组织的自主学习,协同学习都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专业调查、生产实习有利于专业胜任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