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_题西林壁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Hale Waihona Puke 题西林壁解诗意【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精品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精品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精品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品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精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精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精品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精品
山 岭
精品
山 峰
精品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精品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精入品 云的山峰。
远 同各 近 不
高
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精品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精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
《题西林壁》PPT课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诗句大意:
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 为自己身在这变化无穷的庐山之中。
诗人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 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可 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 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观察事物应该 客观全面,从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却难
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 理?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 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 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 局部的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 个事物。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首描写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远眺庐山
庐山烟云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 头 俯 视
抬 头 仰 望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解诗题
题西林壁:书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
西林寺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诗词的开创者,他一生坎坷, 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 苏”,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反对王 安石变法,屡遭贬抑。这首诗正是他被贬途 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题西林壁》PPT课件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远
近
高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 穷。雾浓时,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 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 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 上, 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 一层飘逸的外衣。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职,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并称为“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 ︳身在︱此山中。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更多全套免费课件下载地址: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 • 三、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峰( ) 测( ) 锋( )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 • 三、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峰( ) 测( ) 锋( )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精品课件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 两句诗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
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
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
谢谢大家!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部编版·四年级语山人。他在诗、词 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 豪放,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
西林寺
坐落于庐山北 麓 ,为庐山北 山第一寺。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轻读)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强调)
学习古诗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 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 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 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只缘:只因为 身:自己 此:这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连绵起伏 、层峦叠嶂
侧着看,庐山 高耸入云 、高峻挺拔
从远处望,庐山 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从近处看,庐山 奇峰罗列 危峰兀立
从高处俯视,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交流目标:
•同桌之间根据重点词 相互翻译古诗。
•在翻译时,尽可能将 诗翻译得美。
拆分法
• 将一句诗句拆分成若干 个部分加以理解,然后 再将这些联系起来,联 系成句。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 看和近 处看有 什么不 同?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远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近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医尿病教育项目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低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从远处看和近处看有什么不同?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突兀
课堂作业
• 一,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代———。作者看到 的庐山:———————,——————。和王安石相 比,他看到的景物不同,原因是————————,因 此我明白了————————————————。 •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文中那一句诗相同——— —————,————————-。
• • • • 1.都是写角度的诗。 2.从诗题看,诗都用动词,地名做标题. 3.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言绝句。 4.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登飞来峰》借写景 抒发壮怀,句句入扣;《题西林壁》借写景 畅言哲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 中。 • 5.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
• 不同
• 《登飞来峰中》:只缘身在最高层,前一句 为不畏浮云遮望眼,既是表明作者不害怕权 贵,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题西林壁中》: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示看不 清事物的真相,只因为身在事物中,不能全 面的观察。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人教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 题西林壁》课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 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 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三首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书写 墙壁
题西林壁
西林寺 [宋]苏轼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 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长约25千米,宽 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 “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群峰间 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最为著名的三叠泉 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 不算庐山客”之美句。
( 题 )西林壁
[宋] 苏轼
( 横 看 成 岭 )侧成峰, ( 远 近 高 低 )各不同。 不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 只 缘 身 在 )此山中。
课堂练习
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B ) · A.题目。 山中。( A ) ·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 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 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三首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书写 墙壁
题西林壁
西林寺 [宋]苏轼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 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长约25千米,宽 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 “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群峰间 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最为著名的三叠泉 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 不算庐山客”之美句。
( 题 )西林壁
[宋] 苏轼
( 横 看 成 岭 )侧成峰, ( 远 近 高 低 )各不同。 不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 只 缘 身 在 )此山中。
课堂练习
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B ) · A.题目。 山中。( A ) ·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背一背: 题西林壁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谢谢!
再见!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赫昇科技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古诗源自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背一背: 题西林壁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谢谢!
再见!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赫昇科技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古诗源自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课件
苏轼: 感谢朋友们的问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走 进 庐 山
走进诗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
因为 自身、自己 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 ,是因为(
)
2、因为(
),所以(
)
3、之所以( ),是因为(
)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啊,你不要害怕天上的云遮住 了你的眼,因为你自己已经是在这 最高层了,已经把世界都看得清清 楚楚了。 白居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啊, 不要因为暂时的贬官而悲伤,你会 像草原上的草一样,到了春天就又 会生机勃勃。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庐山西林寺
题:书写 壁:墙壁
走进诗人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 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利用课文注释及插图,自由 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并试着画出节奏。
题 / 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走 进 庐 山
走进诗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
因为 自身、自己 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 ,是因为(
)
2、因为(
),所以(
)
3、之所以( ),是因为(
)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啊,你不要害怕天上的云遮住 了你的眼,因为你自己已经是在这 最高层了,已经把世界都看得清清 楚楚了。 白居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啊, 不要因为暂时的贬官而悲伤,你会 像草原上的草一样,到了春天就又 会生机勃勃。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庐山西林寺
题:书写 壁:墙壁
走进诗人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 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利用课文注释及插图,自由 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并试着画出节奏。
题 / 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件(共32张PPT)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用“之所以……是因为……”来回 答。)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 在庐山之中。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
9 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古诗,联系我们的生活实 际,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9 古诗三首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横__、__侧__不同的角度,处在 __远__、_近___、__高__、_低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二、俗话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 面目”呢?
同学们,他们说的对吗?
悟诗情
写景明理
日常生活中面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 客观地、冷静地、多角度的进行调查分析,就 容易被局部的事物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 客观的对这个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
背诵默写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苏轼 )。
题西林壁
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
书写
名家范读
1、听读古诗,标注生字字音 2、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课件
以上五幅关于泰山 的不同角度的图片 ,是 不是一样?有什么不同?
这一只钢笔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第三、四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全面、客观、正确地看待事物, 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还要亲自去观察、体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轻读)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强调)
无论是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外貌是 各不相同的。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是因为
身处在这层峦叠嶂的庐山之中。
横看成岭 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 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一、二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景物就不一样。我们要学会 从多个角度看事物。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疏通字词,理解诗意。
书写题写 墙壁
题西林壁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
峰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因为
为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则山峰耸 立。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他的诗、 文、书、画都很专精,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 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 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有《东坡全集》。
西林寺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课件(共24张PPT)
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认识、 庐山真实的 因为、 1这座 辨别 景色,形状 由于 山,
指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意: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九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回味它,吟诵它,揣摩它。
创意写作坊
亲 子 共 读读
师 生 共
在写景状物的作文中,有两种写法应该灵活运用:一 种是“借物抒情”,另一种是“借物喻理”。《题西林壁》 属于哪一种?苏轼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苏轼为何“不识庐山”?
1、找到观察点 那么苏轼身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
请你把文中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侧、远、近、高、低
2、感受“不同风光”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庐山,看到了哪些景色? 找出诗句读一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脚下。 缘:因为,由于。
请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 江西庐山。
题 西林 壁
墙壁
大意: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这首
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哲理:这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因为 时间一去不复返。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意在告诉人们要不 断进取、奋发向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两首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知诗人,解题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苏轼
谁能说出苏轼是什 么朝代的什么人? 北宋 杰出的 诗人、艺术家。
我不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 各不相同的道理。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 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 山的全貌了。
远
近
高
低
欣赏了刚才几组 庐山的图片,同学 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 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 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 嶂;所见的形状、姿态 各不相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同桌互相讨论, 交流。
主要内容: 作者抓住庐山姿 态谈游山感受。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 百态景象的赞美。
人生哲理:要想对 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
俗语: “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写在西林寺的 墙壁上。
2释诗句,明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 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 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 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3想意境,悟诗情
横
侧
诗人在庐山漫游,觉 得峰回路转,目不暇 接。横着看,山峦起 伏,连绵不断;从侧 面看,奇峰陡峭;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知诗人,解题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苏轼
谁能说出苏轼是什 么朝代的什么人? 北宋 杰出的 诗人、艺术家。
我不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 各不相同的道理。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 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 山的全貌了。
远
近
高
低
欣赏了刚才几组 庐山的图片,同学 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 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 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 嶂;所见的形状、姿态 各不相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同桌互相讨论, 交流。
主要内容: 作者抓住庐山姿 态谈游山感受。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 百态景象的赞美。
人生哲理:要想对 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
俗语: “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写在西林寺的 墙壁上。
2释诗句,明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 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 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 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3想意境,悟诗情
横
侧
诗人在庐山漫游,觉 得峰回路转,目不暇 接。横着看,山峦起 伏,连绵不断;从侧 面看,奇峰陡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