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新解读.doc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3.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学习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习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一、固体溶解度1.在一定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________,如________;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

二、溶解度曲线3.用纵坐标表示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三、气体溶解度4.在压强为101 kPa和________时,某气体溶解在________水里达到________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叫做该气体的溶解度。

5.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 。

答案:1.温度100克饱和质量 2.增大硝酸钾变化不大氯化钠减小熟石灰 3.溶解度温度 4.一定温度1体积饱和 5.温度压强减小增大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二、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目标1 :溶解度实验:(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一、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话题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导入新课:•你有没有遇到过溶解的情况?•什么是溶解?溶解的原理是什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分享和讨论其经验。

这将为引入新的概念和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入概念•溶解:指的是一个物质在另一个物质中以单分子(原子、离子或分子)的形式散布,形成透明的溶液。

溶解过程是物质间作用的结果。

•溶剂:指在溶液中占主要成分的物质。

溶剂的量多少可以影响溶解度。

•溶质:指在溶剂中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的种类和量都会影响溶解度。

•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度达到最大时的溶液。

三、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不同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这是由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的。

以氯化铵和氯化钠为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而氯化钠的溶解度较低。

这是因为氯化铵中的离子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更强的相互作用力。

即使是同类离子,如氯离子和溴离子,在相同的溶剂中也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这是因为离子的尺寸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影响其溶解度。

四、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由于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相互之间的碰撞概率增加,从而有利于溶质溶解。

但也有一些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会下降。

例如,硫酸铜在20°C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在20°C以上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这种特殊性是由于在较高温度下硫酸铜会分解为硫酸和二氧化硫气体。

五、实验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实验材料与器材:氯化钠,烧杯,温度计。

2.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烧杯。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9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案(第1,2课时).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9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案(第1,2课时).doc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案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能初步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学习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习难点】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矿泉水B.油水C.泥水D.蒸馏水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D.外界条件不变时,食盐溶液中食盐会从水中分离出;。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吸收热量的是()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生石灰4、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填一条性质)。

5、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每次实验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4,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3、知识架构:①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②③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1、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注意点:(1)只有指明“”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溶质而言的,对于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教师实验:常温下,将2克氯化钠加入10克水中,将0.1克熟石灰加入10克水中。

现象:2克氯化钠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较但形成的是溶液;0.1克熟石灰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很,但是形成的是溶液。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共2课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共2课时)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目标知识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方法3.结晶的概念4.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课时:2课时导学方法:学生阅读→教师总结→问题讨论→讲解总结→随堂练习→巩固提高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学生预习并完成相关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二、课堂导学:1.提问: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2.活动与探究(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归纳总结:叫做饱和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结晶:3.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或升高温度[随堂练习]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g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g,此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课堂练习:1.要使一杯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A.加水B.不断搅拌C.升高温度D.加氯化铵晶体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便且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减少溶剂课外练习: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向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A.增加B.不变C.减小D.无法确定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碘酒中的溶质是酒精B.改变条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相互转化C.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3.天热的时候把半杯糖水(蔗糖已全部溶解)放进冰箱的冷藏室,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出现了部分蔗糖晶体。

对一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未放入冰箱前的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B.降低温度可从糖水中获得蔗糖晶体C.放入冰箱前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比放入冰箱后大D.温度降低后蔗糖的溶解度随之变小4.下列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2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2.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3.探究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性质的关系;4.理解溶解度对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的影响。

导入引导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物质在水中能够完全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中只能溶解一部分,甚至无法溶解。

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吗?导学内容一、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或最大体积。

通俗地说,溶解度就是溶剂溶解溶质的能力。

二、如何测定溶解度?要测定物质的溶解度,首先要制备一系列不同质量(或体积)的溶液,然后观察溶解物质完全溶解的最大质量(或体积),即为溶解度。

下面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测定一种物质的溶解度。

1.准备实验用具:–高精度电子天平;–试管;–毛细管;–饱和溶液。

2.实验步骤:1.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小团物质A的质量,记录下来,并将物质A放入试管中;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溶剂B,用毛细管搅拌均匀,直到物质A完全溶解;3.重复以上步骤,分别向试管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物质A,直到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3.实验记录: | 物质A质量(g) | 溶解度(g/mL) | | :————- | :————- | | 0.5 | | | 1.0 | | | 1.5 | | | 2.0 | |三、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性质的关系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

常见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溶质、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越大;–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弱,溶解度越小。

2.温度:–大部分化学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部分化学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压力:–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在溶质气体与溶剂之间存在;–溶质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减小而减小。

四、溶解度对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的影响溶解度对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课题2 溶解度【学习目标】1.能从溶液形成的角度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晶体及晶体的形成过程,理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及其原理。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分析使学生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并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5.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学习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2.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主要外界影响因素。

一、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4.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态物质在 g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

二、合作探究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结晶: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这个过程叫结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增加溶质、降温)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温)2、物质的溶解性:(1)、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有关。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溶解性大小的定量表示用溶解度。

3、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条件:定温;标准:100g溶剂(水);溶液状态:饱和;单位:质量(g)。

例: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3.9g。

其含义是:在20℃时,蔗糖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是203.9g 蔗糖。

或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3.9g蔗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导学案)-word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导学案)-word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剂。

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二、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15mL水,搅拌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冷却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三)浓溶液与稀溶液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1.固体溶解度(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状态:饱和单位:克【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2.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3.气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

课题2 溶解度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本节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本节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本节知识概览图溶解度溶液的分类不限定条件(含溶质多少) 浓溶液稀溶液给定温度下分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加溶剂蒸发溶剂、加溶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固体溶解度定义: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影响因素:温度气体溶解度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在 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影响因素:温度、压强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和溶解性表新课导引有这样一则谜语:“生在大海,走在岸边,太附一晒,身体全白.”请猜一生活用品.我们很容易猜到:食盐.为什么海水经太阳一晒,就变成食盐了呢?原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海水里溶有大量的食盐、氯化钙、氯化镁等许许多多的物质.食盐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所以,当水分蒸发的时候,它很容易从溶液中析出.这就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蒸发结晶.不论是用海水晒盐,还是用盐湖水、盐井水来煮盐,都是利用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性质,采用蒸发的方法得到食盐的.但是,这种方法得到的食盐含有许多杂质,叫做粗盐.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洗涤等步骤,就可以制得精盐了.你知道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吗?物质能无限地溶解在水里吗?像食盐水这样的物质可采用蒸发溶剂法获得食盐,而KNO3溶液则应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使KNO3结晶出来;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水里,当温度不变时,一定量的水中所能溶解的某种物质的量是一定的.教材精华知识点1 饱和溶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探究实验【提出问题】物质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设计实验】向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氯化钠,搅拌,直至氯化钠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少量水,搅拌,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药匙、蒸馏水、食盐等.【实验过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 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0 mL水,观察现象(如图9-8所示).【解释与结论】 如下表所示.操 作加入5 g NaCl ,搅拌 再加入5 g NaCl ,搅拌再加入10 mL 水,搅拌现 象溶解部分溶解,烧杯底有未溶解的NaCl剩余NaCl 固体溶解 结 论溶解现象与溶质和溶剂的量有关,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探究实验【提出问题】 20 mL 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固体,固体未完全溶解,之后加热,硝酸钾能完全溶解吗?【设计实验】 硝酸钾能溶解于水中,向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分几次加入一定量硝酸钾,观察现象.待烧杯中有硝酸钾固体时,加热该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溶解,冷却后再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实验用品】 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硝酸钾固体、蒸馏水等.【实验过程】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探究实验,每次加入5 g 硝酸钾,看加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的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如图9-9所示,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 g 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观察现象.【解释与结论】 如下表所示.操 作现 象结 论加入5 g 硝酸钾,搅拌 溶解①溶解的最大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②溶解的最大量与温度有关再加5 g 硝酸钾,搅拌 溶解,但有硝酸钾固体剩余加热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溶解再加5 g 硝酸钾,搅拌 硝酸钾固体有剩余冷却剩余的硝酸钾固体增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其过程可表示如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通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叫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叫稀溶液. 网hslx3y3h √结晶的方法 (1)结晶.热的溶液冷却或溶剂的量减少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2)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大致过程如下: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从KNO 3饱和溶液中得到KNO 3晶体,就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知识点2 溶解度 √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准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内因是溶剂和溶质的性质,而外因则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2)标准:“在100 g溶剂里”.为了确定标准,人们规定“在100 g溶剂里”.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100 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只有准确理解这个标准,才能正确应用溶解度的概念.(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表示的是同一条件下的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4)单位:“溶解度表示……所溶解的质量”,通常用“克”作为单位.√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即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表中的溶解度是指在20℃时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标在图上,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如图9-10和图 9-ll所示).√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的溶解度的定义.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如:压强为101 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则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内因:气体和水的性质.②外因:温度和压强.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B. 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C.饱和溶液不能转化为不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l0 g 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 g水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可能是饱和溶液3.要使一杯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水B.不断搅拌C. 升高温度D.加氯化铵晶体4.根据如图9—12所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 l℃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同C. 将t2℃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t l℃,有晶体析出D.t2℃时,80 g硝酸钾溶于100 g水中可制得饱和溶液5.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要打嗝,如图9—13所示的曲线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6.图9-14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30 gB.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C.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相同D.t2℃时50 g的乙物质能完全溶解在100 g水中7.如图9-15所示的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C. 将t3℃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D. 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8 .如图9—16L所示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分别将20克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加入到盛有100克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出现Ⅱ所示的现象.则t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克.体验中考1.图9-26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B.t3℃时,将60 g乙加入100 g水中可得160 g溶液C. 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D.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2 .图9-27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各60 g后,再分别加入100 g水,充分搅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1℃时,所得a、b两种物质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B.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60C. 当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两烧杯中的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D.当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b物质的溶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3 .根据如图9-28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C.将t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4.图9-29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 b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2)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物质.(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图中A、B两个状态中,溶液属于不饱和状态的是,状态最不稳定的是 .学后反思附: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课堂检测1.答案: D2.答案: AD3.答案: D.4.答案: D.5.答案: B.6.答案: A.7.答案: B.8.答案:115体验中考1.答案: B.2.答案: C.3.答案: CD.4.答案:(1)< (2)a (3)B;A。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新人教2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新人教2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导语]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预习导学1. 叫饱和溶液。

叫不饱和溶液。

2.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下,有没有继续溶的存在,如有,且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4.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二、交流探究合作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加入5g硝酸钾,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再冷却。

2.交流:(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3.问题讨论: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4.交流:(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

5.展示: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6.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016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新解读

2016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新解读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 2 溶解度知识点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必定温度下 , 在必定量的溶剂里 , 不可以持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叫做这类溶质的饱和溶液 ; 还可以持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叫做这类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能否饱和的方法一般地说 , 要确立某一溶液能否饱和, 只需看在必定温度下, 有没有不可以持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 , 假如有 , 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 那么这类溶液就是所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因此, 判断一种溶液能否为饱和溶液, 可在温度和溶剂量不变的条件下, 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许原溶质 , 假如溶质不再溶解 , 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 假如溶质持续溶解 , 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拓展延长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1) 浓溶液、稀溶液的定义: 为大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 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必定量的溶液里, 含溶质的量相对许多的是浓溶液, 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是从两个不一样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的, 因此两组观点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 即饱和溶液不必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也不必定是稀溶液。

可是 , 在必定温度下, 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例】周末 , 感觉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 他用筷子充足搅拌杯中的白糖后, 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 喝糖水时, 发现杯底有少许未溶解的白糖( 如图1) 。

以下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必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图 1A. 泡糖水时进行了充足搅拌B. 糖水热的时候白糖所有溶解C.凉的糖水底部有节余的白糖D. 喝糖水时感觉很甜答案: C点拨: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 他用筷子充足搅拌杯中的白糖后所得的溶液没说能否有不溶物 , 所以不必定饱和, 故 A 错 ; 糖水热的时候白糖所有溶解, 可能恰好饱和 , 也可能不饱和, 故 B 错 ; 待糖水变凉 , 喝糖水时 , 发现杯底有少许未溶解的白糖, 说明此时属于饱和溶液 ,故 C 正确 ; 喝糖水时感觉很甜与浓度相关 , 与能否饱和没关 , 故 D 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 2 溶解度
知识点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 ,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
和溶液 ;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地说 , 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 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 , 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
D.倒出一
些溶液
答案: C
点拨:因为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
, 因此 , 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不
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 故 A、B 错误 ; 溶液具有均一性、 稳定性 , 因此倒出一些
溶液不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 故 D 错误 ; 而加入同种溶质一定能将不饱和溶液转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1) 浓溶液、 稀溶液的定义 :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 , 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
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 , 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 , 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
溶液。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的
变为饱和溶液 , 因此最可靠的方法是加入同种溶质 , 故 C 正确。
知识点 3: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 概念 : 在一定温度下 , 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叫
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 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四要素 ( 见表 1) 。
1
和, 故 B 错 ; 待糖水变凉 , 喝糖水时 , 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 , 说明此时属于饱和溶液 ,
故 C 正确 ; 喝糖水时感到很甜与浓度有关 , 与是否饱和无关 , 故 D 错。
知识点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1. 大多数物质 ( 如 KNO3 等 ) 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可通过如下方法
剂的质量 , 而不是溶 度时 , 溶解度才有意义
液的质量
溶解度是比较同一条 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 力大小的表示方法 , 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 解的最大值 , 才可称 其为溶解度 , 因此必 须要求“达到饱和状
溶解度是 规定标准 下的溶质 的质量 , 常 用单位“ g”
来表示
2
态”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
A.100 g 水中最多溶解 80 g 硝酸钠
B.10 ℃时 ,100 g 硝酸钠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钠 80 g
C.10 ℃时 , 硝酸钠在水中溶解 80 g 达到饱和状态
D.10 ℃时 ,100 g 水中溶解 80 g 硝酸钠达到饱和状态
答案: B
点拨:解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 溶解度概念中 , 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10 ℃
,因
此两组概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 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
液。但是 , 在一定温度下 , 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例】 周末 , 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 , 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
后, 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 , 喝糖水时 , 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 ( 如图 1) 。下列操
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
图1
A. 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 糖水热的
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 喝糖水时
感到很甜
答案: C
点拨: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 , 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所得的溶液没说是否
有不溶物 , 所以不一定饱和 , 故 A 错 ; 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 可能刚好饱和 , 也可能不饱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2. 极少数物质 [ 如 Ca(OH)2] 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需通过如下方法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易错警示
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而言 , 改变溶质、溶剂的量都可以实现上述转变 , 但
改变温度要视具体物质而定 , 如 KNO3 等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但
表1


条件
标准
状态
单位


在一定温度下
在 100 g 溶剂里
达到饱和状态
g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
的溶解能力 , 人们规 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 外
定以 100 g 溶剂为标 理 因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 ,
准 , 需强调和注意的 解 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
是 : 此处 100 g 是溶 改变 , 因此 , 只有在指明温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80 g ”的含义是 : 在 10 ℃时 , 在 10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 80 g 硝酸钠。 A 中没有指明温度 ,B 中不是 100 g 溶剂 ,C 中没有指明 100 g 水 , 故 A、 B、 C错误。
余溶质存在 , 如果有 , 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 , 那么这种溶液就是所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
此,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 可在温度和溶剂量不变的条件下 , 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
原溶质 , 如果溶质不再溶解 , 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 如果溶质继续溶解 , 说明原溶液是不饱
和溶液。
拓展延伸
有极少数固体物质 ( 如氢氧化钙 ) 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因此若将 KNO3 的不饱和溶
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降低温度 , 若将 Ca(OH)2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
【例】 欲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 最可靠的方法是 (
)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再加入同种溶质
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易错警示
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 100 g 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
量”是同时存在的 , 只有四个要素都体现出来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 否则没
有意义 , 说法也不正确。这也是判断某一有关溶解度说法正确与否的关键。
【例】 “1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80 g ” , 它的含义是 (
(1) 内部因素 : 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 20 ℃时 ,KNO3 的溶解度为 31.6 g, 氯化钠
的溶解度为 36 g, 此处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硝酸钾与氯化钠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
20 ℃
时 KNO3 在水中、汽油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 , 这是由于溶剂性质不同的原因。
(2) 外部因素 : 温度。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 因为概念已经规定溶剂质量为 100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