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本的分担原则及其选择_王序坤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__形考作业解答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__形考作业解答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考作业解答(网上形考指导)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一、概念阐释:
1. 教育管理体制:(P55)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2.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P45)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是指管理主体把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管理规律、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3. 办学体制多元化:(P70)所谓办学体制就是对办学主体和办学机制所做出的结构性安排。办学体制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即由过去政府单一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多种形式办学并存格局的转变。
4.第三部门:(P65)是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之外“以志愿求公益”的组织。具有六个主要特征:一是正规性,即非营利组织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从机构上与政府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得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五是自愿性,即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显著的资源参与成分;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第三部门是第一部门-政府机构,和第二部门-营利机构之间的有益补充。
5.现代学校制度:指的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体制。
试论公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试论公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实行高校教育成本分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内涵、意义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和促进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当前,经费短缺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继续谋求政府最大限度的经费支持之外,高校还应寻找其他的经费来源渠道,以补充日益不足的高等教育经费,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1986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总校前校长、世界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mce
Johnstone)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解决困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如今,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已成为各国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内涵
所谓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成本由政府、学生及其家长、慈善机构和工商业等多方来承担。纳税人通过纳税或通货膨胀使购买力下降的方式分扭;家长通过限期收入、存款借贷支付学费或承担学生生活成本的方式分担;学生通过存款、暑期打工收入、勤工俭学收入以及学生贷款或毕业税收等支付学费的方式分担;慈善机构通过捐赠基金或现款的办法分担;而工商业则通过返还所雇用学生的部分或全部的学生贷款,或者通过承担与其职员数或雇用毕业生数成一定比例的特别赋税的方式分担。在高等教育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一方分担份额减小,那么另一方或另几方就必然承担更大的份额。因此,如何合理分担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分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以政府或纳税人分担为主转移到以家长和学生分担为主,并主要以学费的形式出现:过去不收学费的高校开始收费,过去收学费的高校进一步提高学费收额。
教育成本及其分类
收。
1. 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
• 教育个人成本: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 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 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部分。
1. 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费 ; 2. 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书籍文具和其他杂费; 3. 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在校住宿费、交通费以及生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 教育直接成本是社会与个人为教育而直接支付的 费用总和。
• 教育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指国家、政府直接支付的 教育费用,以及社会集资捐资的经费;
• 教育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指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 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 教育间接成本是社会和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 用,也称为机会成本。由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 间接成本构成。
2、教育成本的分类
1、为什么要对教育成本进行分类? 2、怎样分类,标准是什么?
例:
某地有A B两所民办学校,A校每年所投 资的成本是180万,获得收益40万,B校每 年投资的成本是300万,获得收益65万。问: A B两所学校哪所收益率更高?
教育成本是教育管理的工具,可以通过教育成本来反馈教 育的收益
视频 七成家长认为教育费用难承受 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列家庭三大困难之首
试论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分担
二, 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本
分担
首先 , 加大政 府对 高等 教育 的投 经济时代 的到来 , 知识创新 的私人产 入 ,可以保证高 等教育 的供 给水平 。 品属性 日益突 出, 因而有越来 越多 的
教育应该是一种 准公共物 品。但 从经济学 的观点上 看 , 育属于一种 企业主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工 教
在 高 等 教 育 成 本 我国在 ]8 9 2年开始高等 教育补偿 方 本在 100 以上 , 00 元 即使按成本收费 ,
分 担 上 的 投 入 更 式的变革, 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应用 贫困阶层 的子女也无法负担如此高的
确定 我国高等教育成 本分担 学费。中国居 民收入分配不公是一 个 加地 捉襟见肘 。而 于 现实 , 从 高 等教 育 的供 与补偿 的主体应该是受教 育者、 政府、 客观 事实 , 是经济发展 过程 中难 以避
1 继续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 分 由市场提供。 、
十六届 三中全会提 出了进一步完 持续增长来源于产业和产 品的不断创
长们的质疑 。因此 , 究和解决 我 国 善政府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 新 , 研 创新的基础是人力资本的积累 , 而 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成 本分 担已经成为 求 , 发展教 育是现代政府 公共服务 职 人力 资本积累的规律又依赖于一个 国 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
浅谈高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担
浅谈高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担
自1977年我国完全打破了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以来,学费制度的安排上已经逐步体现了受益者付费原则,个人和国家共同承担学费。但随着学费的高涨,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现行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是否合理、公正、公平。本文通过研究高校教育成本,进而研究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并提出如何分担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
一、高校收费引发的问题
自1977年我国完全打破了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以来,学费的收取已经逐步体现了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即收益者个人也要承担一部分学费。但近年来,随着学费的高涨,个人承担比例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高校学费的收取是否合理,进而开始关注学费标准的制定依据上来。对于这些疑问,我国《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第五条做了相关的规定: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做出原则规定。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20XX年,“25%”这条红线又一次被强调。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魏建国说“理论上说,把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乘以25%,这就是学费的上限。”
看来“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这一因素,对学费的收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及现状
会计学范畴内的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是指高等学校一定时间内为培养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学习期间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教育成本主要由学校教学和管理支出的公务费、业务费、在编教职工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正常办学费用以及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一次性费用。为此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中成本构成如下:高等教育总成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不包括灾害损失、事故、校办产业支出等非正常办学费用支出。
高校公共教育成本分配——基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2012.8下旬·33
·□一、引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全面收费后,特别是2005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监控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05]1008号)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成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教育成本的概念已基本上形成共识,即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为教育的实支成本,后者为教育的机会成本”(袁连生,2000)。从会计学角度来看,教育成本只是那些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资源的价值,不包括机会成本。
一般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主要有三种方法:统计调查法、
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在这三种核算方法中,只有会计核算法才能比较准确地核算分层次、分学科专业的教育成本,并能较好地满足高校外部、内部对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由于高校教育成本中大部分是公共教育成本,因此,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和分配方法,将这些公共教育成本分配到各个教育成本对象相应的教育成本明细科目中,以便分层次、分类别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选择什么,选择一种还是多种?作为公共教育成本的分配标准,是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中难点,至今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未能形成共识。本文基于新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2009),对高校公共教育成本分配及其紧密相关的高校教育成本对象和教育成本项目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准确、分类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讲 教育成本与教育消费
莱文(Henry M.Levin,1983)和曾满超 (Mun C.Tsang,1988)认为,从经济分 析的角度,教育投入成本(实际成本或经 济成本)的最合适的定义是它的机会成本, 它可以用通过在其他最佳使用状态下的价 值来衡量。 因此,教育的实际成本不仅包括公共教育 经费,也包括私人成本。
盖浙生(1982)在其《教育经济学》中指 出,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服务,教育成本 分为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费者的成 本。教育生产者是公私立的教育机构,教 育的消费者是学生。 教育成本=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即直接成本) +教育消费者的成本(即间接成本)。 林文达(1984)认为,教育成本为生产教 育所投入资源的价值。
含宗礼、高建民(1990)提出小学生教育 成本分类方法(见图1-2)。他们的方法也 是从教育成本负担主体出发进行分类的。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教育直接成本是与教育成本对象直接相关, 能够经济又方便的追溯到教育成本对象上的 成本。如将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一年的教 育服务量作为教育成本对象,那么只担任某 一年级教学的教师的工资就是直接成本。 教育间接成本是与教育成本对象相关但是不 能经济而有方便地追溯到各个教育成本对象 上的成本,如校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各年级 公用教室的折旧费等。
3、按成本内容——单项成本与综合成本 4、按成本管理——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1)固定成本: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学生数量范围内, 成本发生总额不受学生数量增减影响而相对固定。 增加学生数量可以降低生均固定成本。 教育占用固定资产及其折旧费和修理费 维修和管理人员的工资 编制内教师的基本工资 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 (2)变动成本:降低消耗定额可以降低生均变动成 本。 教职工超课时报酬、奖金,临时聘用教职工工资 教材、文具及其他学习材料 实验的耗费品
第五讲 教育成本与教育消费
含宗礼、高建民(1990)提出小学生教育 成本分类方法(见图1-2)。他们的方法也 是从教育成本负担主体出发进行分类的。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教育直接成本是与教育成本对象直接相关, 能够经济又方便的追溯到教育成本对象上的 成本。如将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一年的教 育服务量作为教育成本对象,那么只担任某 一年级教学的教师的工资就是直接成本。 教育间接成本是与教育成本对象相关但是不 能经济而有方便地追溯到各个教育成本对象 上的成本,如校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各年级 公用教室的折旧费等。
家庭成本指家庭为子女上学支付的教育费用,其 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种便于应用 的分类包括三部分: 一是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及其他学校费用(这部分 与机构成本重复); 二是因子女上学而增加的生活开支,例如,书籍 文具费、家庭购置用于子女教育的设备和用品 (电脑等)费用,因上学增加的衣、食、住、行 费用; 三是机会成本,即因上学放弃的收入。 机构成本也就是学校经营(管理)的生产成本, 家庭成本是学生及其家长为接受教育而支付的教 育成本。
教育成本
一、教育成本概念 教育成本的经济学基础 把成本引入教育领域,形成教育成本,其 基本假设就是教育过程是一种培养人的特殊 “生产过程”。从事这种特殊生产过程与从事 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要消耗稀缺的经济资源, 或者说需要消耗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就要求 尽量节约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的节约途径只 能是:以尽可能小的消耗获取最大可能的效用。 在这一基本假设下,就可以把经济学中的成本 分析方法借鉴到教育领域中,形成教育成本的 经济学基础。当然,这种借鉴必须根据教育自 身的特征加以改造,使之符合教育的运行规律。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的依据和方法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的依据和方法
研究方向:
1.如何评估高等教育的受益情况
2.如何确认高等教育的成本(成本分担的依据,方法)
3.如何确认高等教育的缴费比例
大致脉络:
1.高等教育的收益分为:外部效应和内部效应
2.外部效应的受益者,受益方式,受益的数量,质量(价值)
3.内部效应的受益者,受益方式,受益的数量,质量(价值)
4.成本分几部分,成本分担的依据应该根据受益情况,方法根据受益的测定以及
对象。
教育这种产品,属于混合产品,性质上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这种产品有明显的内部效应,又有显著的外部效应。
竞争性与排斥性表现在内部效应,教育的内部效应,受益者自然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了自己的素养,开阔了自身的视眼,提高了自身在未来经济活动中的竞争能力,提高自身收入,确保更好的生活水平。
非竞争性与非排斥性表现在外部效应,教育的外部效应的受益者,一为公司,受教育着未来也是受雇于公司,公司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来管理公司,落实工作,有效运行公司业务,产生效益;二为社会中所有成员,教育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氛围,改善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让一个社会更加安定和谐;三为国家,有助于提高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素养,使得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得以在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中运行等等。
而高等教育的成本的分担自然要根据收益,或者说净效益情况来决定。
根据产品最适规模理论,对于某种特定产品,当个人的边际效益等于个人的边际成本,社会的边际效益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的时候,个人以及社会的净效益都会达到最大,从效率的角度上来看,资源合理配置,每个人效率最大,而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而保证的负担多少的成本就可以获得相应比例的净效益,也代表了规则公平的体现。
中图法与科图法简表对照一览-河海大学图书馆
写在前面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里,新一期《图书馆最新资源速递》又如期与您见面了。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今年我馆在购置中文期刊时,新增订了近200种,为了方便您查找,我们已编制了《河海大学图书馆2008年度馆藏中文期刊目录》,并分发给各单位。同时,我们将这近200种新增订的中文期刊目录单独列出,编辑在本辑《图书馆最新资源速递》的最后,以节省您查找新刊的时间。
本期继续报道外文会议录信息,希望我们的外文会议录专集对您查找会议文献有所帮助。
《图书馆最新资源速递》编辑体例如下:
1、整体按分类编排:由于我馆的中文期刊是按《中图法》分类,中外文图书及外文期刊是按《科图法》分类,而这两种分类法又不尽相同,故我们将这两种分类的大类进行比较,相对集中并于目录中体现,目的是使推介的每一学科的内容尽量集中,以便读者更方便的使用;
2、每一大类的内容按最新中文期刊目录、最新外文期刊目录、中文图书提要、外文图书提要的顺序编排;
3、每一种推介的文献都注明了我馆的馆藏地。
4、我们的联系方式是:
读者服务部(西康校区):
电话:83787308、83787307、83787302
E-mail:zhongqz@ tsgxp@ tsgcbb@
读者服务部(江宁校区):
电话:83787648
E-mail:tsgcm@
本期责任编辑:中文期刊——梁军;中文图书——许平;
外文期刊——余清芬;外文图书——杨小莉。
本期供稿人员:周冰杨小莉宋艺丁马大勇郑林
吴丽娣刘忠锦邓鸣超杨露曦熊易
胡玲玲吴立志王唏红封丽陆艳
洪建
河海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关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研究
得到较大改善 。伴随着我 国高等教 育 向大众化推 进, 高等 教育 规模扩 张 和政 府 资金 不 足 这 一全 球 性
的问题 在 中国 显 得 尤 其 严 重 。 因此 , 据 “ 收 益 根 谁
谁 付 费” 原则 , 国从 1 8 我 9 9年开 始 在 高 校 收费 。 目
育成 本 的支 付 能力 、 校 的年生 均 日常运 行成本 等 。 高 从我 国 目前 的收 费标准 看 。理工 科生 均 培养费
一
年 约 1 5万 元 。文 科 每 年 1 2万 元 至 1 3万 元 。 . . .
前这种高校收费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 了受教育者 机 会均 等和社 会财 富再 分 配 , 同时 也带 来 了我 国 但 工薪阶层家庭支付能力有限和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
教育入 学机 会差 异 等 问 题 。在短 短 的十 几 年里 , 中
一
二 、 国家庭 对 于高等 教育 的支付 能 力 我
在世 界 范 围 内高 等 教育 改 革 和发 展 的背 景下 ,
、
教育 成本 分担 比例 的确 定
教 育成本 的 负 担 者 包 括 政 府 、 校 、 会 和 个 学 社 人 。从 世界范 围看 , 大个 人 对 教 育 成 本 的分 担 比 加 例 已成为不可 避免 的趋 势 , 这 种趋 势 并不 意 味 着 但
探析我国教育成本的经济分担
职位等 ,
是完全可 以内部化 的 。
教育的个人 收益 也 是 明显 的。
这
就决定教育的成本 . 若单独有国家负担则会 出现 教育的供给 不
足 .
单独有个人 负担则会使大量 低收入 者被排斥在教育之外 .
而
应该有国家和个人 共 同分担 。
二 我国教育成本分担现 状分析 、
我 国教 育 的经 费来源 实现 了 多渠 道 主 要 包 括 : 国家财政 性教 .
促进城市化和我 国经 济社会长期的持续 、 健康发展具有重 大意
就收费来说 1 9 9 9 年 ~ .
2000 年 .
美 国 公 立 高校 经 费 4 6 . 6 % 来 自联 邦和 州 政 府 1 8 5 % 来 自学 费收 ,
入 i 加 拿 大 的 办 学 经 费 的 7 0 7go 来 自联 邦 和 省 政 府 , 只 有 2 0 % 来 自
学 费 . 其 余部 分 由社 会各 方 面 捐赠 。 2 0 0 2 年 澳 大 利 亚 高校 经 费 中 .
,
,
国 负担 的要 低 ,
主 要 是 美国 的销售 ,
服务收入 及 其捐赠收入 比较
高。
由此 来 看 ,
在 教 育 的成 本 分 担 中 ,
我国政府部 门所 分担 的份
额过 低 ,
而 个人 所 分 担 的份额 却相对偏 高 。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分析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
根据约翰斯通的观点,高等教育成本构成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教学成本,包括教师薪金、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类建筑费用、水电费用等。第二类是研究支出,主要是指用于科研活动的费用,由于各校对研究重视的程度不同,这也是支出差异较大的一类。第三类是生活成本,包括师生伙食、住房、日常生活,以及学习所需要的书本、文具、往返交通费用。第四类是学生放弃的收入,即学生继续上学而没有参加生产劳动失掉的那一部分收入。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
1.收益原则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应按受益多少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获得的利益越高,支付的费用也应越高,反之亦然。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其家长。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也理应由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家庭共同承担。2.支付能力原则依据支付能力原则,所有高等教育获益人都应该按照其支付能力提供教育费用。能力越高,支付越多,反之亦然。其中,政府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政府占有社会资源的程度上,集中表现为财政收入水平占GDP的比重;企业的承担能力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收
益水平和受高等教育者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水平;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家庭的经济能力。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制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要采取收益原则与承受能力原则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统筹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的利益,考虑多种因素:现实的成本分担水平及分担比例;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及收益水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及居民的支付意愿;居民的收入水平及付费能力等。在综合考虑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担政策。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摘要:面对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财政供给困难的矛盾,在人力资本、教育个人收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支持下,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但改革的成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基础上着重从分担比例的角度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目录
1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演化过程 (1)
2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 (1)
2.1 高等教育的属性 (1)
2.2 西方经济学家的教育成本理论 (2)
2.3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的组成 (2)
3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3.1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必要性 (3)
3.1.1 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3)
3.1.2 经济活动的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3)
3.1.3 成本补偿有利于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4)
3.2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可行性 (4)
3.2.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
3.2.2 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4)
4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及其分担状况 (4)
4.1 国家 (5)
4.2 个人 (7)
4.3 社会 (9)
5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对策建议 (9)
5.1 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 (9)
5.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0)
5.3 鼓励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支持 (10)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是解决经费总量不足、政府投入责任不到位、家庭缴费比例过高等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重难点问题的关键举措。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对象、构成、周期和核算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以青岛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成本的特点以及成本分担机制的形成过程、基本现状和问题。同时,结合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形势分析,提出了优化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学前教育成本具有总体规模和生均标准快速上涨,城乡、县域、园际差异显著,以人员费用为构成主体等特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存在财政投入体制和家庭分担制度不完善、社会分担制度不科学等问题。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将面临经费供给不足、政府分担比例下降、家庭支出增长过快等挑战。建议,厘定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优化路向,深化学前教育财政投
入体制机制、学前教育机构收费价格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成本分担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构建体现国情和地域差异、家庭负担可控、优先兜住底限、加快促进公平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高校教育成本与学费标准制定研究
I 高校教育成本 I
_ 财务成本 H _
L1 个人财务成本 1
I 等 育 本H 高 教 成
—
—
r 公共机会成本 】 _ 一I
L j 会成本 H 机 L1 个人机会 成本 I
图 1 高校教育成本与高等教 育成本 的关系
本 概念 。其 中比较有影 响 的是 北京 师范 大学教 育 系的 袁连 生教 授 在 《 育成本计 量探 讨》2 0 )一书 中提 出的教育 成本 的概 教 (0 0 念 。袁连 生的观 点是从 财务成 本与 机会成 本 的角 度探讨 了教 育
高校教育成本 与学费标准制定研 究术
太原理工 大学经济 管理 学院
【 摘
常京萍
董
玲
要 】本 文在 分析 教育成本 、 高等教 育成 本和高校教育成本 内在 关 f的基础上 , t . 根据 大学的组 织任 务理论 , 进一 步将高校教 育成
本 分为高校教 育服务成本和 高校教 育运 营成本 , 并明确划 分了其 构成 内容 , 最后提 出了以高校 教育成本 为基 础的 实际成 本法和标 准成本 法学费标准制定思路
必 要将高 校教 育成本 与高等 教育成 本加 以区分。 高等教 育成 本 是 教育成 本 的下位概 念 , 于经济 学 的概 念 范畴 。因此 , 属 高等 教 育 成本从 经济 学 角度 来看 ,包括 高等教 育的机 会成 本和 财务成 本 。 等教育 的机会成 本包括公 共机会成 本与个 人机会成本 。 高 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别对待。
但是 ,无论是社会收益还是个人收益 ,在
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收益中 ,只有经济收益能 够用货币计量 ,而非经济收益则很难用货币
进行计量。所以 ,高等教育收益分配存在着相
对模糊性 ,这就使得按收益结构原则确定高
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标准变得十分困难。
(二 )能力结构原则
— 58 —
能力结构原则 ,即以分担能力作为确定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标准的依据 ,谁的能力大 , 多分担一点 ,谁的能力小 ,少分担一点 ,这是 社会公平的内在客观要求。 制约社会和个人 分担能力大小的因素是各自所掌握的财力。 社会的分担能力取决于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政
的是纯私人需要 ,因此 ,市场提供是唯一的选
择。之后 ,个人才有可能将剩余的财力用于包 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准公共产品的支出。所以 ,
个人对准公共产品的成本分担能力取决于私
人产品市场提供后的剩余能力。同时 ,家庭支
出结构也是制约个人分担能力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消费支出结构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
重 ,即恩格尔系数 ,更是制约个人成本分担能
力的重要因素 ,过高的恩格尔系数 ,势必减弱
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能力。 个人教育
成本分担能力还取决于其在校期间的私人教
育成本的高低 ,私人教育成本是个人对公共
教育成本分担能力的一种抵消。
按照能力结构原则 ,社会和个人的成本
分担份额应与各自的分担能力相一致 ,即:
社会分担的教育成本 个人分担的教育成本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教育成本分 担的能力结构取决于财力分配格局 ,即财力 分配在政府与个人之间集中与分散的程度。 当财力分配比较集中时 ,财政收入规模比较 大 ,可供政府支配的财力较丰富 ,社会分担能 力较高 ,社会成为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者。当 财力分配比较分散时 ,个人的收入水平较高 , 可供个人支配的财力较丰富 ,个人分担能力 较大 ,个人则成为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者。所 以 ,财力分配结构决定了社会和个人对教育 成本分担的能力结构 ,从而也决定了各自的 成本分担份额。财力分配的集中与分散程度 , 是由一个国家的分配政策所决定的 ,主要表 现在财力分配中财政集中率的高低。
教育成本的分担原则及其选择
产品的提供。 纯公共产品具有典型的非竞争
性和非排斥性 ,满足的是纯公共需要 ,个人不
愿提供 ,从而形成“免费搭车”现象 ,公共提供
是其唯一的选择 ,是政府在安排公共提供时
必须优先予以保证的。之后 ,国家才可能将剩
余的财力用于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所以 ,准公
共产品成本的社会分担份额取决于纯公共产
=
社会分担能力 个人分担能力
对该公式进行调整即得:
社会分担的教育成本
社会分担能力
=
个人分担的教育成本
个人分担能力
在 该 公 式中 左 边 的“ 社 会分 担 的 教 育 成
本 /社会分担能力” ,是高等教育成本的社会
负担率 ; 同样 ,在该公式右边的“个人分担的 教育成本 /个人分担能力” ,是高等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较“纯” ,这就要求混合提供中社会
分担的份额要大一点 ; 如果个人收益占总收
益的比重高 ,则该高等教育较不“纯” ,这就要
求混合提供中个人分担的份额要大一点。 所
以 ,社会和个人的成本分担比例应与收益比 例保持一致 ,即:
社会分担的教育成本 个人分担的教育成本
=
社会收益 个人收益
对该公式进行调整即得:
教DOI育: 10经. 141济21 /j . c nki . 10 08 -38 55 . 19 99. 05 . 01 6 教育发展研究 1999. 5
教育成本的分担原则及其选择
□王序坤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既可以 实行公共提供 ,也可以实行市场提供 ,还可以 实行混合提供。在公共提供下 ,高等教育的成 本全部由社会承担 ; 在市场提供下 ,由受教育 者承担 ,不存在教育成本的分担问题 ; 在混合 提供下 ,一部分由社会承担 ,一部分由受教育 者个人承担 ,因而 ,有教育成本的分担问题。 为了合理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 ,首先必须明 确分担成本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成本的内 容十分复杂 ,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 类 ,有公共教育成本和私人教育成本 ,有直接 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 ,此外还有其他各 种分类。需要分担的教育成本 ,首先应该是直 接教育成本 ,而不是间接教育成本。直接教育 成本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发生的 ,由社会 和受教育者直接支付和负担的教育费用。 其 次需要分担的是公共教育成本 ,而不是私人 教育成本。 公共教育成本是指由受教育者在 接受教育时共同发生的成本 ,包括: ( 1)人员 经费 ; ( 2)公用经费 ; ( 3)固定资产折旧及修理 费等。总之 ,需要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分担 的成本应该是直接成本中的公共教育成本。
社会收益
社会分 担的教育成本
=
个人收益
个人分担的教育成本
Fra Baidu bibliotek
在该公式中左边的“社会收益 /社会分担
的教育成本” ,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 ; 同
样 ,在该公式右边的“个人收益 /个人分担的 教育成本” ,是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所以 ,
按收益结构原则分担教育成本 ,实际上是要
求社会收益率等于个人收益率。
府所掌握的财力 ,即通过征税等多种方式取 得的财政收入 ,这是社会分担教育成本的经 济基础。 个人的分担能力取决于个人所掌握 的财力 ,即通过合法经营和劳动所取得的报 酬 ,一般为税后可支配收入 ,这是个人分担高 等教育成本的经济基础。 在经济发展的一定 时期 ,整个社会的财力是有限的 ,所以 ,社会 和个人的分担能力是有限的 ,而且两者存在 着此增彼减的关系。
担一点。再次 ,还要考虑社会和个人收入的增
长潜力 ,这是对未来的成本分担能力的一种 预测 ,这种增长潜力是适当提高成本分担水
平的基本依据。最后 ,还可适当参考社会和个 人的融资能力。总之 ,社会和个人真正的分担
能力才是提出和确定教育成本分担标准的因
素。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的选择
成本分担原则的具体选择无非是两种组 合: 一种选择是以能力结构为主要原则 ,收益 结构为次要原则 ; 另一种选择是以收益结构 为主要原则 ,能力结构为次要原则。
(二 )选择之二: 以收益结构原则为主 ,能 力结构原则为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 高等教育收益和成本分担能力及其结构都处 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当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 阶段 ,由于人力资本存量相对充足 ,高等教育 的收益将会有所下降 ,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 律。相反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长 ,人们 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能力从总体上将不断
提高 ,且这种提高也更突出地表现在个人分 担能力的提高上。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个人成 本分担能力较高 ,分担标准的确定受能力因 素的约束较小 ,按理是可以确定较高的个人
分担标准的。但是 ,由于较高的个人分担标准 会引起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的增加 ,加之个 人收益又较低 ,结果是大大降低了高等教育 的个人投资收益率。 个人是否愿意分担高等 教育成本 ,并不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及其结 构 ,而是取决于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收益率 与其他投资收益率的对比。 一般说来个人更 愿意投资到其他方面 ,从而减少对高等教育 的需求。 而按较低的个人收益确定个人分担 份额 ,可以适当减轻个人的成本负担 ,从而适 当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收益率。所以 ,在 这种情况下不适合按能力结构原则确定分担 标准 ,还是按收益结构原则确定分担标准比 较合适。 首先通过对个人的一般教育收益的 分析 ,确定一个基准分担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 参考能力结构 ,也在基准分担标准的基础上 作适当的调节 ,确定具体的分担标准 ,以体现 差别分担原则。
— 59 —
教育成本的分担原则及其选择
担能力的过低 ,而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因 此 ,在个人成本分担能力普遍较低 ,收益普遍 较高的情况下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 ,按 能力结构原则确定成本分担标准应该说是最 恰当的选择。 首先通过对个人的一般分担能 力的分析 ,确定一个基准分担标准 ,并在此基 础上参考收益结构 , 在基准分担标准的基础 上作适当的调节 ,确定具体的分担标准 ,以体 现差别分担原则。
(一 )选择之一: 以能力结构原则为主 ,收 益结构原则为次
按收益结构原则确定的分担标准 ,对发 展中国家的个人来说 ,势必要承受高于其能 力的负担 ,绝大多数家庭将无力承受这种相 对较高的成本分担水平 ,从而使得许多有才 华的青少年因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失去接受 高等教育的机会 ,使高等教育成为富家子弟 的专利。这既不利于改善公平 ,实现高等教育 机会均等 ,也将由于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分
在一定的财力分配格局下 ,教育成本分 担的能力结构还取决于各自的支出水平和支 出结构。就社会而言 ,在一定的财政收入规模 下 ,其分担能力取决于财政的支出水平与支 出结构。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 ,是满足 实现国家职能需要的物质保证。 当财政支出 水平相对收入水平较高时 ,财政收支对比关 系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 ,教育成本的分 担能力也就不能得到足够的保证。 政府集中 的财力 ,在安排支出时 ,首先必须保证纯公共
一、成本分担的基本原则
在确定了需要分担的成本之后 ,接下来 的问题是如何在社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担。
(一 )收益结构原则 收益结构原则 ,即根据社会和个人收益 的大小来确定各自分担的成本份额。谁收益、 谁承担 ,收益多、多承担 ,收益少、少承担 ,这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公平的内在客观要 求。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具有私人 产品的特征 ,能给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带 来较大的预期收益 ,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 收益。 这部分收益是内在化的 ,属于个人收 益 ,这是决定个人对高等教育产生需求的主 要因素。同时 ,高等教育还具有公共产品的特 征 ,提供这种服务还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收 益。 这部分收益是外在化的 ,属于社会收益 , 这是决定社会对高等教育产生需求的主要因 素。所以 ,任何一种性质的高等教育都兼有社 会收益和个人收益。 在确定高等教育成本分 担标准时 ,必须符合经济公平的要求。经济公 平强调的是投入与收入相对称 ,它是在平等 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高等教 育的投入是社会和受教育者所分担的成本 , 收入则是社会和受教育者所获得的收益。 所 以 ,以投入与收入相对称而言 ,社会必须承担 一部分成本 ,受教育者个人也必须承担一部 分成本 ,混合提供是最符合经济公平要求的。 至于混合提供中各自所占的份额则取决于高 等教育的“纯度”与“不纯度” ,即社会收益与
王序坤 /浙江财经学院教务处 (杭州 310012)
— 57 —
教育成本的分担原则及其选择
个人收益占总收益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即:
高 等教育 的“ 纯度 ” =
社会收益 总收益
高等教育的“
不纯度”
=
个人收益 总收益
(其中: 总收益 = 社会收益+ 个人收益 )
如果社会收益占总收益的比重高 ,则该
就个人而言 ,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 ,其分
担能力取决于家庭的支出水平与支出结构。
当生活支出水平相对收入水平较高时 ,其收
入的大部分将被生活支出所消耗 ,结余少 ,储
蓄能力低 ,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能力也较
低。 同时 ,个人在安排支出时 ,首先是吃、穿、
住、用等私人产品的开支。由于这种产品所具
有的竞争性和排斥性 ,利益完全内在化 ,满足
品公共提供后的剩余能力。 在保证纯公共产
品公共提供下 ,有限的剩余财力不仅要用于
除教育之外的其他准公共产品的提供 ,而且
还 要 用于 除 高 等教 育 之 外 的学 龄 前 教 育、 九
年制义务教育、中级教育的提供。 所以 ,有限 的财力并不能全部用于高等教育。 这就极大
地制约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能力。
的个人负担率。所以 ,按能力结构原则分担教
育成本实际上是要求社会负担率等于个人负
担率。
在依据能力结构原则确定成本分担标准
时 ,首先应该考虑社会和个人的平均分担能 力 ,即成本分担水平的确定应该符合社会大
多数人的普遍分担能力 ,使分担标准能为大 多数人接受。其次 ,还要参考成本分担能力的
差异 ,即能力强者多分担一点 ,能力弱者少分
从总体上而言 ,高等教育是一种“纯度”
相对较低的准公共产品 ,按收益结构原则就
要求受教育者分担教育成本的主要部分 ,社
会只需分担较少部分。 就具体的高等教育而
言 ,其“纯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就是由
于高等院校的级别、类别不同 ,专业不同 ,因
此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获得的收益也不同 ,
这就要求在确定具体的成本分担份额时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