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及参考解答
第1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全卷共六题,总分为140分一、(22分)有一放在空气中的玻璃棒,折射率 1.5n =,中心轴线长45cm L =,一端是半径为110cm R =的凸球面.1.要使玻璃棒的作用相当于一架理想的天文望远镜(使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物成像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望远系统),取中心轴线为主光轴,玻璃棒另一端应磨成什么样的球面?2.对于这个玻璃棒,由无限远物点射来的平行入射光柬与玻璃棒的主光轴成小角度1φ时,从棒射出的平行光束与主光轴成小角度,求21/φφ(此比值等于此玻璃棒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二、(22分)正确使用压力锅的方法是:将己盖好密封锅盖的压力锅(如图复18-2-1)加热,当锅内水沸腾时再加盖压力阀S ,此时可以认为锅内只有水的饱和蒸气,空气己全部排除.然后继续加热,直到压力阀被锅内的水蒸气顶起时,锅内即已达到预期温度(即设计时希望达到的温度),现有一压力锅,在海平面处加热能达到的预期温度为120℃.某人在海拔5000m 的高山上使用此压力锅,锅内有足量的水.1.若不加盖压力阀,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2.若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 3.若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即盖好密封锅盖一段时间后,在点火前就加上压力阀。
此时水温为27℃,那么加热到压力阀刚被顶起时,锅内水的温度是多少?若继续加热,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假设空气不溶于水. 已知:水的饱和蒸气压w ()p t 与温度t 的关系图线如图复18-2-2所示.大气压强()p z 与高度z 的关系的简化图线如图复18-2-3所示.27t =℃时27t =3w (27) 3.610Pa p ︒=⨯;27t =0z =处5(0) 1.01310Pa p =⨯2001年三、(22分)有两个处于基态的氢原子A 、B ,A 静止,B 以速度0v 与之发生碰撞.己知:碰撞后二者的速度A v 和B v 在一条直线上,碰撞过程中部分动能有可能被某一氢原子吸收。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答案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一、参考解答1.对于一个望远系统来说,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入射光为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它经过系统后的出射光线也应与主光轴平行,即像点也在主光轴上无限远处,如图18-2-6所示,图中C1为左端球面的球心.图18-2-6由正弦定理、折射定律和小角度近似得(-R1)/R1=sinr1/sin(i1-r1)≈r1/(i1-r1) =1/((i1/r1)-1)≈1/(n-1),①即(/R1)-1=1/(n-1).②光线PF1射到另一端面时,其折射光线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由此可知该端面的球心C2一定在端面顶点B的左方,C2B等于球面的半径R2,如图18-2-6所示.仿照上面对左端球面上折射的关系可得(/R2)-1=1/(n-1),③又有=L-,④由②、③、④式并代入数值可得R2=5cm.则右端为半径等于5cm的向外凸的球面.图18-2-72.设从无限远处物点射入的平行光线用①、②表示,令①过C1,②过A,如图18-2-7所示,则这两条光线经左端球面折射后的相交点M,即为左端球面对此无限远物点成的像点.现在求M点的位置,在△AC1M中,有/sin(π-φ1)=/sinφ1=R1/sin(φ1-φ1′),又nsinφ1′=sinφ1,已知φ1、φ1′均为小角度,则有/φ1=R1/φ1(1-(1/n)).与②式比较可知,≈,即M位于过F1垂直于主光轴的平面上.上面已知,玻璃棒为天文望远系统,则凡是过M点的傍轴光线从棒的右端面射出时都将是相互平行的光线.容易看出,从M射出C2的光线将沿原方向射出,这也就是过M点的任意光线(包括光线①、②)从玻璃棒射出的平行光线的方向,此方向与主光轴的夹角即为φ2,由图18-2-7可得2/φ1=/=(-R1)/(-R2),由②、③式可得(-R1)/(-R2)=R1/R2,则φ2/φ1=R1/R2=2.二、参考解答1.由图18-2-8知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p(0)=101.3×103Pa.在z=5000m时,大气压强为 p(5000)=53×103Pa.图18-2-8图18-2-9此处水沸腾时的饱和蒸气压pW应等于此值.由图18-2-9可知,对应的温度即沸点为t2=82℃.达到此温度时,锅内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在5000m高山上,若不加盖压力锅,锅内温度最高可达82℃.2.由图18-2-9可知,在t=12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pW(120°)=198×103Pa,而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p(0)=101×103Pa.可见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为pS=pW(120°)-p(0)=(198×103-101.3×103)Pa=96.7×103Pa.在5000m高山上,大气压强与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之和为p′=pS+p(5000)=(96.7×103+53×103)Pa=149.7×103Pa.若在t=t2时阀被顶起,则此时的pW应等于p′,即pW=p′,由图18-2-9可知t2=112℃.此时锅内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按正确方法使用此压力锅,在5000m高山上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112℃.3.在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时,锅内有空气,设加压力阀时,内部水蒸汽已饱和.由图18-2-9可知,在t=27℃时,题中已给出水的饱和蒸气压pW(27°)=3.6×103Pa,这时锅内空气的压强(用pa表示)为pa(27°)=p(5000)-pW(27°)=(53×103-3.6×103)Pa=49.4×103Pa.当温度升高时,锅内空气的压强也随之升高,设在温度为t(℃)时,锅内空气压强为pa(t),则有pa(t)/(273+t)=pa(27℃)/(273+27),pa(t)=(164.7t+45.0×103)Pa.若在t=t′时压力阀刚好开始被顶起,则有pW(t′)+pa(t′)=p′,由此得pW(t′)=p′-pa(t′)=(105×103-164.7t′)Pa,画出函数p′-pa(t′)的图线,取t=0℃,有p′-pa(0℃)=105×103Pa,取t=100℃,有p′-pa(100℃)=88.6×103Pa.由此二点便可在图18-2-9上画出此直线,此直线与图18-2-9中的pW(t)-t曲线的交点为A,A即为所求的满足上式的点,由图可看出与A点对应的温度为t′=97℃.即在压力阀刚开始被顶起时,锅内水的温度是97℃,若继续加热,压力阀被顶起后,锅内空气随水蒸汽一起被排出,最终空气排净,锅内水温仍可达112℃.三、参考解答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需要能量最小的激发态是n=2的第一激发态.已知氢原子的能量与其主量子数的平方成反比.即En=k1/n2,①又知基态(n=1)的能量为-13.58eV,即E1=k1/12=-13.58eV,所以k=-13.58eV.n=2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k1/22=-13.58×(1/4)=-3.39eV.②为使基态的氢原子激发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能量为E内=E2-E1=(-3.39+13.58)eV=10.19eV.③这就是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即hν=E内=10.19eV=10.19×1.602×10-19J=1.632×10-18J.④式中ν为光子的频率,从开始碰到发射出光子,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有mv0=mvA+mvB+光子的动量,⑤(1/2)mv02=(1/2)m(vA2+vB2)+hν,⑥光子的动量pν=hν/c.由⑥式可推得mv0>2hν/v0,因为v0<<c,所以mv0>>hν/c,故⑤式中光子的动量与mv0相比较可忽略不计.⑤式变为mv0=mvA+mvB=m(vA+vB),⑦符合⑥、⑦两式的v0的最小值可推求如下:由⑥式及⑦式可推得(1/2)mv02=(1/2)m(vA+vB)2-mvAvB+hν=(1/2)mv02-mvA(v0-vA)+hν,mvA2-mvAv0+hν=0,经配方得m(vA-(1/2)v0)2-(1/4)mv02+hν=0,(1/4)mv02=hν+m(vA-(1/2)v0)2,⑧由⑧式可看出,当vA=(1/2)v0时,v0达到最小值v0min,此时vA=vB,v0min=2,代入有关数值,得v0min=6.25×104m/s.答:B原子的速度至少应为6.25×104m/s.四、参考解答1.求网络各支路的电流.因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减少,考虑到电路的对称性,可设两环各支路的感应电流I1、I2的方向如图18-2-10所示,对左环电路ADCFA,有图18-2-10E=I1rCFA+I2rADC,因rCFA=5r/6,rADC=r/6,E=kπR2,故kπR2=I1(5r/6)+I2(r/6).①因回路ADCEA所围的面积为2((2π-3)/12)R2,故对该回路有k[2((2π-3)/12)R2]=2I2(r/6),解得I2=((2π-3)R2/2r)k,代入①式,得I1=((10π+3)R2/10r)k.2.求每个圆环所受的力.图18-2-11先求左环所受的力,如图18-2-11所示,将圆环分割成很多小圆弧,由左手定则可知,每段圆弧所受的力的方向均为径向,根据对称性分析,因圆弧PMA与圆弧CNQ中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在磁场中受的安培力相互抵消,而弧PQ与弧AC的电流相对x轴上下是对称的,因而每段载流导体所受的安培力在y方向的合力为零,以载流导体弧PQ上的线段Δl′为例,安培力ΔF为径向,其x分量的大小表示为|ΔFx|=I1BΔl′cosα,因Δl′cosα=Δl,故|ΔFx|=I1BΔl,|Fx|=ΣI1BΔl=I1B=I1BR.由于导体弧PQ在y方向的合力为零,所以在t0时刻所受安培力的合力F1仅有x分量,即F1=|Fx|=I1BR=((10π+3)R2/10r)kBR=((10π+3)R2/10r)k(B0-kt0)R,方向向左.同理,载流导体弧AC在t0时刻所受的安培力为F2=I2BR=((2π-3)R2/2r)kBR=((2π-3)R2/2r)k(B0-kt0)R,方向向右.左环所受的合力大小为F=F1-F2=(9/5r)k(B0-kt0)R3.方向向左.五、参考解答分以下几个阶段讨论:1.由于球壳外空间点电荷q1、q2的存在,球壳外壁的电荷分布不均匀,用σ表示面电荷密度.设球壳半径a=10cm时球壳外壁带的电量为Q1,因为电荷q1、q2与球壳外壁的电量Q1在球壳内产生的合场强为零,球壳内为电势等于U的等势区,在导体表面上的面元ΔS所带的电量为σΔS,它在球壳的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为ΔU1=kσΔS/a,球壳外壁所有电荷在球心O产生的电势U1为U1=ΣΔU1=kΣσΔS/α=kQ1/a.点电荷q1、q2在球壳的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分别为kq1/d1与kq2/d2,因球心O处的电势等于球壳的电势,按电势叠加原理,即有(kq1/d1)+(kq2/d2)+(kQ1/a)=U,代入数值后可解得球壳外壁的电量Q1为Q1=(aU/k)-a((q1/d1)+(q2/d2))=-8×10-9C.因球壳内壁无电荷,所以球壳的电量QⅠ等于球壳外壁的电量Q1,即QⅠ=Q1=-8×10-9C.2.当球壳半径趋于d1时(点电荷仍在球壳外),设球壳外壁的电量变为Q2,球壳外的电荷q1、q2与球壳外壁的电量Q2在壳内产生的合场强仍为零,因球壳内仍无电荷,球壳内仍保持电势值为U的等势区,则有(kq1/d1)+(kq2/d2)+(kQ2/d1)=U,解得球壳外壁的电量Q2=(d1U/k)-(d1(q1/d1+q2/d2))=-16×10-9C.因为此时球壳内壁的电量仍为零,所以球壳的电量就等于球壳外壁的电量,即QⅡ=Q2=-16×10-9C,在a=10cm到趋于d1的过程中,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Ⅰ=QⅡ-Q1=-8×10-9C.3.当点电荷q1穿过球壳,刚进入球壳内(导体半径仍为d1),点电荷q1在球壳内壁感应出电量-q1,因球壳的静电屏蔽,球壳内电荷q1与球壳内壁电荷-q1在球壳外产生的合电场为零,表明球壳外电场仅由球壳外电荷q2与球壳外壁的电荷Q3所决定.由于球壳的静电屏蔽,球壳外电荷q2与球壳外壁的电荷Q3在球壳内产生的合电场为零,表明对电荷q2与Q3产生的合电场而言,球壳内空间是电势值为U的等势区.q2与Q3在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等于球壳的电势,即(kq2/d2)+(kQ3/d1)=U,解得球壳外壁电量Q3=(d1U/k)-(d1q2/d2)=-6×10-9C,球壳外壁和内壁带的总电量应为QⅢ=Q3+(-q1)=-16×10-9C,在这过程中,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Ⅱ=QⅢ-QⅡ=0.这个结果表明:电荷q1由球壳外极近处的位置进入壳内,只是将它在球壳外壁感应的电荷转至球壳内壁,整个球壳与大地没有电荷交换.4.当球壳半径趋于d2时(点电荷q2仍在球壳外),令Q4表示此时球壳外壁的电量,类似前面第3阶段中的分析,可得(kq2/d2)+(kQ4/d2)=U,由此得Q4=(d2U/k)-(d2(q2/d2))=-12×10-9C,球壳的电量QⅣ等于球壳内外壁电量的和,即QⅣ=Q4+(-q1)=-22×10-9C,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Ⅲ=QⅣ-QⅢ=-6×10-9C.5.当点电荷q2穿过球壳,刚进入球壳内时(球壳半径仍为d2),球壳内壁的感应电荷变为-(q1+q2),由于球壳的静电屏蔽,类似前面的分析可知,球壳外电场仅由球壳外壁的电量Q5决定,即kQ5/d2=U,可得Q5=d2U/k=4×10-9C,球壳的总电量是QⅤ=Q5-(q1+q2)=-22×10-9C, (15)在这个过程中,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是ΔQⅣ=QⅤ-QⅣ=0. (16)6.当球壳的半径由d2增至a1=50cm时,令Q6表示此时球壳外壁的电量,有k(Q6/a1)=U, (17)可得Q6=a1(U/k)=5×10-9C,球壳的总电量为QⅥ=Q6-(q1+q2)=-21×10-9C,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Ⅴ=QⅥ-QⅤ=1×10-9C.六、参考解答1.在弹簧刚伸长至原长的时刻,设G1的速度的大小为v,方向向上,G2的速度大小为v1,方向向下,则有m1v1-m2v2=0,①(1/2)m1v12+(1/2)m2v22=E0,②解①、②两式,得v1=,③v2=.④。
第1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答案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参考解答、评分标准一、参考解答杆的端点A 点绕O 点作圆周运动,其速度A v 的方向与杆OA 垂直,在所考察时其大小为 A v R ω= (1)对速度A v 作如图预解18-1所示的正交分解,沿绳BA 的分量就是物块M 是速率M v ,则cos M A v v ϕ= (2)由正弦定理知sin sin OAB H Rα∠= (3) 由图看出2OAB πϕ∠=+ (4) 由以上各式得sin M v H ωα= (5)评分标准:本题15分其中(1)式3分;(2)式5分;(5)式7分。
二、参考解答带电质点在竖直方向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g ;在水平方向因受电场力作用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为a 。
若质点从M 到N 经历的时间为t ,则有0x v at v == (1) 00y v v gt =-= (2) 由以上两式得a g = (3)0v t g= (4) M 、N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220122v x at g== (5) 于是M 、N 两点间的电势差202MN Uv U U x d dg== (6) 评分标准:本题15分(1)、(2)式各3分;(3)、(4)式各2分;(5)式3分;(6)式2分。
三、参考解答1.先求凸球面的曲率半径R 。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与平面垂直,不发生折射,它在球面上发生折射,交主光轴于F 点,如图预解18-3-1所示。
C 点为球面的球心,CO R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sin()R f r R r i +=- (1) 由折射定律知sin 1sin i r n= (2) 当i 、r 很小时,sin r r ≈,sin()r i r i -≈-,sin i i ≈,由以上两式得11111f r n R r i n n +===+--- (3) 所以(1)R n f =- (4)2. 凸面镀银后将成为半径为R 的凹面镜,如图预解18-3-2所示令P 表示物所在位置,P 点经平面折射成像P ',根据折射定律可推出P O nPO '= (5)由于这是一个薄透镜,P '与凹面镜的距离可认为等于P O ',设反射后成像于P '',则由球面镜成像公式可得112RP O P O +=''' (6) 由此可解得36cm P O ''=,可知P ''位于平面的左方,对平面折射来说,P ''是一个虚物,经平面折射后,成实像于P '''点。
第1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全卷共六题,总分为140分一、(22分)有一放在空气中的玻璃棒,折射率 1.5n =,中心轴线长45cm L =,一端是半径为110cm R =的凸球面.1.要使玻璃棒的作用相当于一架理想的天文望远镜(使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物成像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望远系统),取中心轴线为主光轴,玻璃棒另一端应磨成什么样的球面?2.对于这个玻璃棒,由无限远物点射来的平行入射光柬与玻璃棒的主光轴成小角度1φ时,从棒射出的平行光束与主光轴成小角度,求21/φφ(此比值等于此玻璃棒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二、(22分)正确使用压力锅的方法是:将己盖好密封锅盖的压力锅(如图复18-2-1)加热,当锅内水沸腾时再加盖压力阀S ,此时可以认为锅内只有水的饱和蒸气,空气己全部排除.然后继续加热,直到压力阀被锅内的水蒸气顶起时,锅内即已达到预期温度(即设计时希望达到的温度),现有一压力锅,在海平面处加热能达到的预期温度为120℃.某人在海拔5000m 的高山上使用此压力锅,锅内有足量的水.1.若不加盖压力阀,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2.若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 3.若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即盖好密封锅盖一段时间后,在点火前就加上压力阀。
此时水温为27℃,那么加热到压力阀刚被顶起时,锅内水的温度是多少?若继续加热,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假设空气不溶于水.已知:水的饱和蒸气压w ()p t 与温度t 的关系图线如图复18-2-2所示.大气压强()p z 与高度z 的关系的简化图线如图复18-2-3所示.27t =℃时27t =3w (27) 3.610Pap ︒=⨯;27t =0z =处5(0) 1.01310Pa p =⨯三、(22分)有两个处于基态的氢原子A 、B ,A 静止,B 以速度0v 与之发生碰撞.己知:碰撞后二者的速度A v 和B v 在一条直线上,碰撞过程中部分动能有可能被某一氢原子吸收。
第1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答案.docx
由正弦定理、近曹定律和小角度近似得AF } _ /?] _ sin 斤 r } _1 1sin (i]-“)A -斤 (也)-1n-\如亠丄(1) (2)R 、 n-\光线PF 】射到另一端面时,其折射光线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由此可知该端面的球心C 2 一定在端面顶点3的左方,C Q B 等于球面的半径/?2,如图复解18-1-1. 仿照上面对左端球电占折射的关系可得亟+丄 R 2 n -(3) 乂有 BF]=L-AF]由(2)、(3)、(4)式并代入数值可得= 5 cm即右端为半径等于5 cm 的向外凸的球面.2.设从无限远处物点射入的平行光线用①、②表示,令①过q,②过A,如图复解18-1-2 所示,则这两条光线经左端球面折射后的相交点M,即为左端球血対此无限远物点成的像 点.现在求M 点的位置。
在中(4) (5)sin (兀-右) sin sin (^ -(/){) 乂 nsin0; = sin0]已知空,处均为小用度,则冇R\1)nAM°、处1-刁 第十八届全国屮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参考解答一、参考解答1. 对于一个望远系统来说,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入射光为平行于主光轴的 光线,它经过系统后的出射光线也应与主光轴平行,即像点也在主光轴上无限远处,如图复 解18-1-1所示,图中q 为左端球面的球心.(7)与(2)式比较可知,AM « AF X ,即M位于过片垂直于主光轴的平而上.上而已知,玻璃棒为天文望远系统,则凡是过M点的傍轴光线从棒的右端面射出时都将是相互平行的光线.容易看出,从M 射出C?的光线将沿原方向射出,这也就是过M点的任意光线(包括光线①、②)从玻璃棒射出的平行光线的方向。
此方向与主光轴的夹角即为血,由图复18-1-2 nJ'得01 _ G片=A§_R1(9)~C^~BF\-R2III (2)、(3)式可得~BF{-R2 _ R2(10)二、参考解答1.已知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p(0) = 101.3xl03 Pa .如图复解18-2-1,在z = 5000 m处, 大气压强为”(5000) = 53xlO3 Pa o(1)图复解18-2-1此处水沸腾时的饱和蒸气压"w应等于此值.由图复解18-2-2可知,对应的温度即沸点为t} =82 °C (2)达到此温度吋锅内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在5000m高山上,若不加盖压力锅,锅内温度最高可达82°C.2.由图复解18-2-2可知,在Z = 120°C时,水的饱和蒸气压p w(120°) = 198xl03 Pa ,而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7(O) = lOlxlO3 Pa.可见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为p s = p w(120°)-p(0)= 198x1(P - 101.3x1()3= 96.7x103 Pa (3)在5000m高山上,大气压强与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之和为p'=+ “(5000) =96.7X103+53X103= 149.7x 1(? Pa (4)若在25时阀被顶起,贝眦时的几应等于P',即Pw = P f⑸由图复解18-2-2可知4= 112 °C (6)此时锅内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按正确方法使用此压力锅,在5000m高山上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112°C.P/103Paf [P r-^0)]/lO3Pa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El复解18223.在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时,锅内有空气,设加压力阀时,内部水蒸汽已饱和.由图复解18-2-2可知,在/ = 27°C时,题中已给出水的饱和蒸气压仏(27。
第十八届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卷、参考答案全卷共六题,总分140分。
一、(22分)有一放在空气中的玻璃棒,折射率n= 1.5 ,中心轴线长L= 45cm,一端是半径为R1= 10cm的凸球面.1.要使玻璃棒的作用相当于一架理想的天文望远镜(使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物成像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望远系统),取中心轴线为主光轴,玻璃棒另一端应磨成什么样的球面?2.对于这个玻璃棒,由无限远物点射来的平行入射光束与玻璃棒的主光轴成小角度φ1时,从棒射出的平行光束与主光轴成小角度φ2,求φ2/φ1(此比值等于此玻璃棒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解:1.对于一个望远系统来说,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入射光为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它经过系统后的出射光线也应与主光轴平行,即像点也在主光轴上无限远处,如图18-2-6所示,图中C1为左端球面的球心.图18-2-6由正弦定理、折射定律和小角度近似得(-R1)/R1=sinr1/sin(i1-r1)≈r1/(i1-r1)=1/((i1/r1)-1)≈1/(n-1),①即(/R1)-1=1/(n-1).②光线PF1射到另一端面时,其折射光线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由此可知该端面的球心C2一定在端面顶点B的左方,C2B等于球面的半径R2,如图18-2-6所示.仿照上面对左端球面上折射的关系可得(/R2)-1=1/(n-1),③又有=L-,④由②、③、④式并代入数值可得R2=5cm.则右端为半径等于5cm的向外凸的球面.图18-2-72.设从无限远处物点射入的平行光线用①、②表示,令①过C1,②过A,如图18-2-7所示,则这两条光线经左端球面折射后的相交点M,即为左端球面对此无限远物点成的像点.现在求M点的位置,在△AC1M中,有/sin(π-φ1)=/sinφ1=R1/sin(φ1-φ1′),又nsinφ1′=sinφ1,已知φ1、φ1′均为小角度,则有/φ1=R1/φ1(1-(1/n)).与②式比较可知,≈,即M位于过F1垂直于主光轴的平面上.上面已知,玻璃棒为天文望远系统,则凡是过M点的傍轴光线从棒的右端面射出时都将是相互平行的光线.容易看出,从M射出C2的光线将沿原方向射出,这也就是过M点的任意光线(包括光线①、②)从玻璃棒射出的平行光线的方向,此方向与主光轴的夹角即为φ2,由图18-2-7可得2/φ1=/=(-R1)/(-R2),由②、③式可得(-R1)/(-R2)=R1/R2,则φ2/φ1=R1/R2=2.二、(22分)正确使用压力锅的方法是:将已盖好密封锅盖的压力锅(如图复18-2-1)加热,当锅内水沸腾时再加盖压力阀S,此时可以认为锅内只有水的饱和蒸气,空气已全部排除.然后继续加热,直到压力阀被锅内的水蒸气顶起时,锅内即已达到预期温度(即设计时希望达到的温度).现有一压力锅,在海平面处加热能达到的预期温度为120℃,某人在海拔5000m的高山上使用此压力锅,锅内有足量的水.1.若不加盖压力阀,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2.若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3.若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即盖好密封锅盖一段时间后,在点火前就加上压力阀,此时水温为27℃,那么加热到压力阀刚被顶起时,锅内水的温度是多少?若继续加热,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假设空气不溶于水.已知:水的饱和蒸气压pW(t)与温度t的关系图线如图18-2-2所示.大气压强p(z)与高度z的关系的简化图线如图18-2-3所示.当t=27℃时,pW(27°)=3.6×103Pa;z= 0处,p(0)= 1.013×105Pa.解:1.由图18-2-8知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p(0)=101.3×103Pa.在z=5000m时,大气压强为p(5000)=53×103Pa.图18-2-8图18-2-9此处水沸腾时的饱和蒸气压pW应等于此值.由图18-2-9可知,对应的温度即沸点为t2=82℃.达到此温度时,锅内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在5000m高山上,若不加盖压力锅,锅内温度最高可达82℃.2.由图18-2-9可知,在t=12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pW(120°)=198×103Pa,而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p(0)=101×103Pa.可见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为pS=pW(120°)-p(0)=(198×103-101.3×103)Pa=96.7×103Pa.在5000m高山上,大气压强与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之和为p′=pS+p(5000)=(96.7×103+53×103)Pa=149.7×103Pa.若在t=t2时阀被顶起,则此时的pW应等于p′,即pW=p′,由图18-2-9可知t2=112℃.此时锅内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按正确方法使用此压力锅,在5000m高山上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112℃.3.在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时,锅内有空气,设加压力阀时,内部水蒸汽已饱和.由图18-2-9可知,在t=27℃时,题中已给出水的饱和蒸气压pW(27°)=3.6×103Pa,这时锅内空气的压强(用pa表示)为pa(27°)=p(5000)-pW(27°)=(53×103-3.6×103)Pa=49.4×103Pa.当温度升高时,锅内空气的压强也随之升高,设在温度为t(℃)时,锅内空气压强为pa(t),则有pa(t)/(273+t)=pa(27℃)/(273+27),pa(t)=(164.7t+45.0×103)Pa.若在t=t′时压力阀刚好开始被顶起,则有pW(t′)+pa(t′)=p′,由此得pW(t′)=p′-pa(t′)=(105×103-164.7t′)Pa,画出函数p′-pa(t′)的图线,取t=0℃,有p′-pa(0℃)=105×103Pa,取t=100℃,有p′-pa(100℃)=88.6×103Pa.由此二点便可在图18-2-9上画出此直线,此直线与图18-2-9中的pW(t)-t曲线的交点为A,A即为所求的满足上式的点,由图可看出与A点对应的温度为t′=97℃.即在压力阀刚开始被顶起时,锅内水的温度是97℃,若继续加热,压力阀被顶起后,锅内空气随水蒸汽一起被排出,最终空气排净,锅内水温仍可达112℃.碰撞后二者的速度vA和vB在一条直线上,碰撞过程中部分动能有可能被某一氢原子吸收,从而该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此原子向低能级态跃迁,并发出光子.如欲碰后发出一个光子,试论证:速度v0至少需要多大(以m/s表示)?已知电子电量e= 1.602×10-19C,质子质量为mp= 1.673×10-27kg,电子质量为me= 0.911×10-31kg,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13.58eV.解: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需要能量最小的激发态是n=2的第一激发态.已知氢原子的能量与其主量子数的平方成反比.即En=k1/n2,①又知基态(n=1)的能量为-13.58eV,即E1=k1/12=-13.58eV,所以k=-13.58eV.n=2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k1/22=-13.58×(1/4)=-3.39eV.②为使基态的氢原子激发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能量为E内=E2-E1=(-3.39+13.58)eV=10.19eV.③这就是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即hν=E内=10.19eV=10.19×1.602×10-19J=1.632×10-18J.④式中ν为光子的频率,从开始碰到发射出光子,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有mv0=mvA+mvB+光子的动量,⑤(1/2)mv02=(1/2)m(vA2+vB2)+hν,⑥光子的动量pν=hν/c.由⑥式可推得mv0>2hν/v0,因为v0<<c,所以mv0>>hν/c,故⑤式中光子的动量与mv0相比较可忽略不计.⑤式变为mv0=mvA+mvB=m(vA+vB),⑦符合⑥、⑦两式的v0的最小值可推求如下:由⑥式及⑦式可推得(1/2)mv02=(1/2)m(vA+vB)2-mvAvB+hν=(1/2)mv02-mvA(v0-vA)+hν,mvA2-mvAv0+hν=0,经配方得m(vA-(1/2)v0)2-(1/4)mv02+hν=0,(1/4)mv02=hν+m(vA-(1/2)v0)2,⑧由⑧式可看出,当vA=(1/2)v0时,v0达到最小值v0min,此时vA=vB,v0min=2,代入有关数值,得v0min=6.25×104m/s.答:B原子的速度至少应为6.25×104m/s.四、(22分)如图18-4所示,均匀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B=B0-kt(k为大于零的常数).现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均匀金属圆环相互交叠并固定在图中所示位置,环面处于图中纸面内.圆环的半径为R,电阻为r,相交点的电接触良好,两个环的接触点A与C间的劣弧对圆心O的张角为60°,求t=t0时,每个环所受的均匀磁场的作用力,不考虑感应电流之间的作用.解:1.求网络各支路的电流.因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减少,考虑到电路的对称性,可设两环各支路的感应电流I1、I2的方向如图18-2-10所示,对左环电路ADCFA,有图18-2-10E=I1rCFA+I2rADC,因rCFA=5r/6,rADC=r/6,E=kπR2,故kπR2=I1(5r/6)+I2(r/6).①因回路ADCEA所围的面积为2((2π-3)/12)R2,故对该回路有k[2((2π-3)/12)R2]=2I2(r/6),解得I2=((2π-3)R2/2r)k,代入①式,得I1=((10π+3)R2/10r)k.2.求每个圆环所受的力.图18-2-11先求左环所受的力,如图18-2-11所示,将圆环分割成很多小圆弧,由左手定则可知,每段圆弧所受的力的方向均为径向,根据对称性分析,因圆弧PMA与圆弧CNQ中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在磁场中受的安培力相互抵消,而弧PQ与弧AC的电流相对x轴上下是对称的,因而每段载流导体所受的安培力在y方向的合力为零,以载流导体弧PQ上的线段Δl′为例,安培力ΔF为径向,其x分量的大小表示为|ΔFx|=I1BΔl′cosα,因Δl′cosα=Δl,故|ΔFx|=I1BΔl,|Fx|=ΣI1BΔl=I1B=I1BR.由于导体弧PQ在y方向的合力为零,所以在t0时刻所受安培力的合力F1仅有x分量,即F1=|Fx|=I1BR=((10π+3)R2/10r)kBR=((10π+3)R2/10r)k(B0-kt0)R,方向向左.同理,载流导体弧AC在t0时刻所受的安培力为F2=I2BR=((2π-3)R2/2r)kBR=((2π-3)R2/2r)k(B0-kt0)R,方向向右.左环所受的合力大小为F=F1-F2=(9/5r)k(B0-kt0)R3.方向向左.25分)如图18-5所示,一薄壁导体球壳(以下简称为球壳)的球心在O点.球壳通过一细导线与端电压U= 90V的电池的正极相连,电池负极接地.在球壳外A点有一电量为q1=10×10-9C的点电荷,B点有一电量为q2=16×10-9C的点电荷.点O、A之间的距离d1= 20cm,点O、B之间的距离d2= 40cm.现设想球壳的半径从a= 10cm开始缓慢地增大到50cm,问:在此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各是多少?已知静电力常量k=9×109N·m2/C2.假设点电荷能穿过球壳壁进入导体球壳内而不与导体壁接触.解:分以下几个阶段讨论:1.由于球壳外空间点电荷q1、q2的存在,球壳外壁的电荷分布不均匀,用σ表示面电荷密度.设球壳半径a=10cm时球壳外壁带的电量为Q1,因为电荷q1、q2与球壳外壁的电量Q1在球壳内产生的合场强为零,球壳内为电势等于U的等势区,在导体表面上的面元ΔS所带的电量为σΔS,它在球壳的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为ΔU1=kσΔS/a,球壳外壁所有电荷在球心O产生的电势U1为U1=ΣΔU1=kΣσΔS/α=kQ1/a.点电荷q1、q2在球壳的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分别为kq1/d1与kq2/d2,因球心O处的电势等于球壳的电势,按电势叠加原理,即有(kq1/d1)+(kq2/d2)+(kQ1/a)=U,代入数值后可解得球壳外壁的电量Q1为Q1=(aU/k)-a((q1/d1)+(q2/d2))=-8×10-9C.因球壳内壁无电荷,所以球壳的电量QⅠ等于球壳外壁的电量Q1,即QⅠ=Q1=-8×10-9C.2.当球壳半径趋于d1时(点电荷仍在球壳外),设球壳外壁的电量变为Q2,球壳外的电荷q1、q2与球壳外壁的电量Q2在壳内产生的合场强仍为零,因球壳内仍无电荷,球壳内仍保持电势值为U的等势区,则有(kq1/d1)+(kq2/d2)+(kQ2/d1)=U,解得球壳外壁的电量Q2=(d1U/k)-(d1(q1/d1+q2/d2))=-16×10-9C.因为此时球壳内壁的电量仍为零,所以球壳的电量就等于球壳外壁的电量,即QⅡ=Q2=-16×10-9C,在a=10cm到趋于d1的过程中,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Ⅰ=QⅡ-Q1=-8×10-9C.3.当点电荷q1穿过球壳,刚进入球壳内(导体半径仍为d1),点电荷q1在球壳内壁感应出电量-q1,因球壳的静电屏蔽,球壳内电荷q1与球壳内壁电荷-q1在球壳外产生的合电场为零,表明球壳外电场仅由球壳外电荷q2与球壳外壁的电荷Q3所决定.由于球壳的静电屏蔽,球壳外电荷q2与球壳外壁的电荷Q3在球壳内产生的合电场为零,表明对电荷q2与Q3产生的合电场而言,球壳内空间是电势值为U的等势区.q2与Q3在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等于球壳的电势,即(kq2/d2)+(kQ3/d1)=U,解得球壳外壁电量Q3=(d1U/k)-(d1q2/d2)=-6×10-9C,球壳外壁和内壁带的总电量应为QⅢ=Q3+(-q1)=-16×10-9C,在这过程中,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Ⅱ=QⅢ-QⅡ=0.这个结果表明:电荷q1由球壳外极近处的位置进入壳内,只是将它在球壳外壁感应的电荷转至球壳内壁,整个球壳与大地没有电荷交换.4.当球壳半径趋于d2时(点电荷q2仍在球壳外),令Q4表示此时球壳外壁的电量,类似前面第3阶段中的分析,可得(kq2/d2)+(kQ4/d2)=U,由此得Q4=(d2U/k)-(d2(q2/d2))=-12×10-9C,球壳的电量QⅣ等于球壳内外壁电量的和,即QⅣ=Q4+(-q1)=-22×10-9C,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Ⅲ=QⅣ-QⅢ=-6×10-9C.5.当点电荷q2穿过球壳,刚进入球壳内时(球壳半径仍为d2),球壳内壁的感应电荷变为-(q1+q2),由于球壳的静电屏蔽,类似前面的分析可知,球壳外电场仅由球壳外壁的电量Q5决定,即kQ5/d2=U,可得Q5=d2U/k=4×10-9C,球壳的总电量是QⅤ=Q5-(q1+q2)=-22×10-9C,(15)在这个过程中,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是ΔQⅣ=QⅤ-QⅣ=0.(16)6.当球壳的半径由d2增至a1=50cm时,令Q6表示此时球壳外壁的电量,有k(Q6/a1)=U,(17)可得Q6=a1(U/k)=5×10-9C,球壳的总电量为QⅥ=Q6-(q1+q2)=-21×10-9C,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Ⅴ=QⅥ-QⅤ=1×10-9C.六、(27分)一玩具“火箭”由上下两部分和一短而硬(即劲度系数很大)的轻质弹簧构成.上部分G1的质量为m1,下部分G2的质量为m2,弹簧夹在G1与G2之间,与二者接触而不固连.让G1、G2压紧弹簧,并将它们锁定,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已知的定值E0.通过遥控可解除锁定,让弹簧恢复至原长并释放其弹性势能,设这一释放过程的时间极短.第一种方案是让玩具位于一枯井的井口处并处于静止状态时解除锁定,从而使上部分G1升空.第二种方案是让玩具在井口处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撞击井底(井足够深)后以原速率反弹,反弹后当玩具垂直向上运动到离井口深度为某值h的时刻解除锁定.1.在第一种方案中,玩具的上部分G1升空到达的最大高度(从井口算起)为多少?其能量是从何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2.在第二种方案中,玩具的上部分G1升空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亦从井口算起)为多少?并定量讨论其能量可能是从何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解:1.在弹簧刚伸长至原长的时刻,设G1的速度的大小为v,方向向上,G2的速度大小为v1,方向向下,则有m1v1-m2v2=0,①(1/2)m1v12+(1/2)m2v22=E0,②解①、②两式,得v1=,③v2=.④设G1升空到达的最高点到井口的距离为H1,则H1=v12/2g=((m2/m1g(m1+m2))E0,⑤G1上升到最高点的重力势能为Ep1=m1gH1=(m2/(m1+m2))E0.⑥它来自弹簧的弹性势能,且仅为弹性势能的一部分.2.在玩具自井底反弹向上运动至离井口的深度为h时,玩具向上的速度为u=.⑦设解除锁定后,弹簧刚伸长至原长时,G1的速度大小为v1′,方向向上,G2的速度大小为v,方向向下,则有m1v1′-m2v2′=(m1+m2)u,⑧(1/2)m1v1′+(1/2)m2v2′=(1/2)(m1+m2)u2+E0,⑨消去⑧、⑨两式中的v2′,得v1′的方程式为m1(1+(m1/m2))v1′-2m1(1+(m1/m2))uv1′+m1(1+m1/m2)u2-2E0=0,由此可求得弹簧刚伸长至原长时,G1和G2的速度分别为v1′=u+,v2′=-u+,设G1从解除锁定处向上运动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2′,则有H2′=v1′/2g=(1/2g)(u+)2=h+(m2E0/m1g(m1+m2))+2,从井口算起,G1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H2′-h=(m2E0/m1g(m1+m2))+2.讨论:可以看出,在第二方案中,G1上升的最大高度H2大于第一方案中的最大高度H1,超出的高度与解除锁定处到井口的深度h有关.到达H2时,其重力势能为Ep2=m1gH2=(m2E0/(m1+m2))+2,(i)若Ep2<E0,即2<m1E0/(m1+m2),这要求h<E0m1/4m2g(m1+m2).这时,G1升至最高处的重力势能来自压紧的弹性势能,但仅是弹性势能的一部分.在这一条件下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E0/m1g.(ii)若Ep2=E0,2=m1E0/(m1+m2),这要求h=E0m1/4m2g(m1+m2).此时G1升至最高处的重力势能来自压紧的弹簧的弹性势能,且等于全部弹性势能.在这一条件下,G1上升的高度为H2=E0/m1g.(iii)若Ep2>E0,2>m1E0/(m1+m2),这要求h>E0m1/4m2g(m1+m2).此时G1升至最高处的重力势能大于压紧的弹簧的弹性势能,超出部分的能量只能来自G2的机械能.在这个条件下,G1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E0/m1g.。
【VIP专享】第1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2001 年
全卷共六题,总分为 140 分 一、(22 分)有一放在空气中的玻璃棒,折射率 n 1.5 ,中心轴线长 L 45 cm ,一端是半径为
R1 10 cm 的凸球面. 1.要使玻璃棒的作用相当于一架理想的天文望远镜(使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物成像于主光轴上
气压 pw (t) 与温度 t 的关系图线如图 复 18-2-2 所示.
大气压强 p(z) 与高度 z 的关
系的简化图线如图 复 18-2-3 所示.
t 27 ℃时 t 27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题参考解答 第 1 页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常蚓3根料 学本教活.见身了 据: 生,师的2、的体解 问巩鸟 总看活形作用线的蛔 题固类 结雌动态业手形虫 自练与 本雄学、三:摸动状对 学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物和人 后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集 蚯摸并颜体 回步关 重的动、学、鸟 蚓蚯归色的 答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类 在蚓纳。危 问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的 平线蚯害 题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形蚓以、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存 玻表动的及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现 璃,物身预3类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状 上是的体防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 和干主是感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鸟 牛燥要否染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类 皮还特分的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减 纸是征节方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少 上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的 运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原 动的蛔4,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因 的?虫了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及 快触寄解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我 慢摸生蚯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国 一蚯在蚓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的 样蚓人的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十 吗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珍 为近会习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学引稀 什腹小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生出鸟 么面起结和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明蚯类 ?处哪利适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确蚓等,些用于特适。蛔章形殊形征,这资是疾板穴点于可虫我态结式。生种料光病书居是寄的们结构,五物典,滑?小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的型以还5结活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结的爱是如鸟的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构线鸟粗何类形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特形护糙预适态之结的,肠相是系习点动鸟?防于、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都物为蛔飞结。和状认物应与的是。主虫行构课生却为和”其结与题病的、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环以?特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境小三征理页点观的动位点相组、梳等这;,哪物教相,适为引理方些2鸟,育同师.应单导知面鸟掌类结了;?生的位学识的你握日构解2互.。办生特认线益特了通动手观征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蛔5?物,与的解.参一虫了它和有寄主蛔与份结解们环些生要虫其。构蚯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口第1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及答案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 赛 试 题一、(15分)图决18-1中A 是一带有竖直立柱的木块,总质量为M ,位于水平地面上。
B 是一质量为m 的小球,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轻绳挂于立柱的顶端。
现拉动小球使绳伸直并处于水平位置。
然后让小球从静止状态下摆。
如在小球与立柱发生碰撞前,木块A 始终未发生移动,则木块与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因数至少为多大?(设A 不会发生转动)二、(15分)圆形线圈C 轴线z 沿水平方向。
有一用钕铁硼材料制成的圆柱形强磁体M ,其圆形端面分别为N 极和S 极,将磁体M 与线圈C 共轴放置。
磁体的对称中心置于z 轴的原点O 。
Q 点是线圈C 对称截面的圆心,当Q 点位于z 轴不同位置时,用实验的方法测得穿过线圈C 的总磁通ψ。
由此测得的ψ值沿z 轴的分布函数图线如图决18-2(a )所示。
图中横轴上z 值是Q 点的坐标。
现令强磁体M 沿线圈的轴线方向穿过该线圈C ,将C 两端接一电阻,其阻值R=1000Ω,远大于线圈的电阻阻值。
将接在电阻R 两端的电压信号通过计算机实时处理[如图决18-2(b )所示],可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线圈C 两端的电压信号如图决18-2(c )所示,信号轨迹近似看作三角波形。
1.试估算强磁体M 通过线圈时的速度。
(不计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对运动磁体的影响。
) 2.试求图(c )中,1t 至3t 期间流过电阻R 的电量。
三、(20分)有一薄透镜如图决18-3,S B图决18-1 A S 2F 1F 2CS 1绕长轴旋转而成的曲面),其焦点为F 1和F 2;S 2面是球面,其球心C 与F 2重合。
已知此透镜放在空气中时能使从无穷远处位于椭球长轴的物点射来的全部入射光线(不限于傍轴光线)会聚于一个像点上,椭圆的偏心率为e 。
(1)求此透镜材料的折射率n (要论证);(2)如果将此透镜置于折射率为n '的介质中,并能达到上述的同样的要求,椭圆应满足什么条件?四、(20分)空间有半径为R 长度L 很短的圆柱形的磁场区域,圆柱的轴线为z 轴,磁场中任一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沿以z 轴为对称轴的圆的切线,大小与该点离z 轴的距离r 成正比,B=K r ,K 为常数,如图决18-4中“· ”与 “×”所示。
第十八届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卷、参考答案全卷共六题,总分140分。
一、(22分)有一放在空气中的玻璃棒,折射率n= 1.5 ,中心轴线长L= 45cm,一端是半径为R1= 10cm的凸球面.1.要使玻璃棒的作用相当于一架理想的天文望远镜(使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物成像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望远系统),取中心轴线为主光轴,玻璃棒另一端应磨成什么样的球面?2.对于这个玻璃棒,由无限远物点射来的平行入射光束与玻璃棒的主光轴成小角度φ1时,从棒射出的平行光束与主光轴成小角度φ2,求φ2/φ1(此比值等于此玻璃棒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解:1.对于一个望远系统来说,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入射光为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它经过系统后的出射光线也应与主光轴平行,即像点也在主光轴上无限远处,如图18-2-6所示,图中C1为左端球面的球心.图18-2-6由正弦定理、折射定律和小角度近似得(-R1)/R1=sinr1/sin(i1-r1)≈r1/(i1-r1)=1/((i1/r1)-1)≈1/(n-1),①即(/R1)-1=1/(n-1).②光线PF1射到另一端面时,其折射光线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由此可知该端面的球心C2一定在端面顶点B的左方,C2B等于球面的半径R2,如图18-2-6所示. 仿照上面对左端球面上折射的关系可得(/R2)-1=1/(n-1),③又有=L-,④由②、③、④式并代入数值可得R2=5cm.则右端为半径等于5cm的向外凸的球面.图18-2-72.设从无限远处物点射入的平行光线用①、②表示,令①过C1,②过A,如图18-2-7所示,则这两条光线经左端球面折射后的相交点M,即为左端球面对此无限远物点成的像点.现在求M点的位置,在△AC1M中,有/sin(π-φ1)=/sinφ1=R1/sin(φ1-φ1′),又nsinφ1′=sinφ1,已知φ1、φ1′均为小角度,则有/φ1=R1/φ1(1-(1/n)).与②式比较可知,≈,即M位于过F1垂直于主光轴的平面上.上面已知,玻璃棒为天文望远系统,则凡是过M点的傍轴光线从棒的右端面射出时都将是相互平行的光线.容易看出,从M射出C2的光线将沿原方向射出,这也就是过M点的任意光线(包括光线①、②)从玻璃棒射出的平行光线的方向,此方向与主光轴的夹角即为φ2,由图18-2-7可得2/φ1=/=(-R1)/(-R2),由②、③式可得(-R1)/(-R2)=R1/R2,则φ2/φ1=R1/R2=2.二、(22分)正确使用压力锅的方法是:将已盖好密封锅盖的压力锅(如图复18-2-1)加热,当锅内水沸腾时再加盖压力阀S,此时可以认为锅内只有水的饱和蒸气,空气已全部排除.然后继续加热,直到压力阀被锅内的水蒸气顶起时,锅内即已达到预期温度(即设计时希望达到的温度).现有一压力锅,在海平面处加热能达到的预期温度为120℃,某人在海拔5000m的高山上使用此压力锅,锅内有足量的水.1.若不加盖压力阀,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2.若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3.若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即盖好密封锅盖一段时间后,在点火前就加上压力阀,此时水温为27℃,那么加热到压力阀刚被顶起时,锅内水的温度是多少?若继续加热,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假设空气不溶于水.已知:水的饱和蒸气压pW(t)与温度t的关系图线如图18-2-2所示.大气压强p(z)与高度z的关系的简化图线如图18-2-3所示.当t=27℃时,pW(27°)=3.6×103Pa;z= 0处,p(0)= 1.013×105Pa.解:1.由图18-2-8知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p(0)=101.3×103Pa.在z=5000m时,大气压强为p(5000)=53×103Pa.图18-2-8图18-2-9此处水沸腾时的饱和蒸气压pW应等于此值.由图18-2-9可知,对应的温度即沸点为 t2=82℃.达到此温度时,锅内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在5000m高山上,若不加盖压力锅,锅内温度最高可达82℃.2.由图18-2-9可知,在t=12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pW(120°)=198×103Pa,而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p(0)=101×103Pa.可见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为 pS=pW(120°)-p(0)=(198×103-101.3×103)Pa=96.7×103Pa.在5000m高山上,大气压强与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之和为p′=pS+p(5000)=(96.7×103+53×103)Pa=149.7×103Pa.若在t=t2时阀被顶起,则此时的pW应等于p′,即pW=p′,由图18-2-9可知t2=112℃.此时锅内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按正确方法使用此压力锅,在5000m高山上锅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112℃.3.在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时,锅内有空气,设加压力阀时,内部水蒸汽已饱和.由图18-2-9可知,在t=27℃时,题中已给出水的饱和蒸气压pW(27°)=3.6×103Pa,这时锅内空气的压强(用pa表示)为pa(27°)=p(5000)-pW(27°)=(53×103-3.6×103)Pa=49.4×103Pa.当温度升高时,锅内空气的压强也随之升高,设在温度为t(℃)时,锅内空气压强为pa(t),则有pa(t)/(273+t)=pa(27℃)/(273+27),pa(t)=(164.7t+45.0×103)Pa.若在t=t′时压力阀刚好开始被顶起,则有pW(t′)+pa(t′)=p′,由此得pW(t′)=p′-pa(t′)=(105×103-164.7t′)Pa,画出函数p′-pa(t′)的图线,取t=0℃,有p′-pa(0℃)=105×103Pa,取t=100℃,有p′-pa(100℃)=88.6×103Pa.由此二点便可在图18-2-9上画出此直线,此直线与图18-2-9中的pW(t)-t曲线的交点为A,A即为所求的满足上式的点,由图可看出与A点对应的温度为 t′=97℃.即在压力阀刚开始被顶起时,锅内水的温度是97℃,若继续加热,压力阀被顶起后,锅内空气随水蒸汽一起被排出,最终空气排净,锅内水温仍可达112℃.三、(22分)有两个处于基态的氢原子A、B,A静止,B以速度v0与之发生碰撞.已知:碰撞后二者的速度vA和vB在一条直线上,碰撞过程中部分动能有可能被某一氢原子吸收,从而该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此原子向低能级态跃迁,并发出光子.如欲碰后发出一个光子,试论证:速度v0至少需要多大(以m/s表示)?已知电子电量e= 1.602×10-19C,质子质量为mp= 1.673×10-27kg,电子质量为me= 0.911×10-31kg,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13.58eV.解: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需要能量最小的激发态是n=2的第一激发态.已知氢原子的能量与其主量子数的平方成反比.即En=k1/n2,①又知基态(n=1)的能量为-13.58eV,即E1=k1/12=-13.58eV,所以k=-13.58eV.n=2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k1/22=-13.58×(1/4)=-3.39eV.②为使基态的氢原子激发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能量为E内=E2-E1=(-3.39+13.58)eV=10.19eV.③这就是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即hν=E内=10.19eV=10.19×1.602×10-19J=1.632×10-18J.④式中ν为光子的频率,从开始碰到发射出光子,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有 mv0=mvA+mvB+光子的动量,⑤(1/2)mv02=(1/2)m(vA2+vB2)+hν,⑥光子的动量pν=hν/c.由⑥式可推得mv0>2hν/v0,因为v0<<c,所以mv0>>hν/c,故⑤式中光子的动量与mv0相比较可忽略不计.⑤式变为mv0=mvA+mvB=m(vA+vB),⑦符合⑥、⑦两式的v0的最小值可推求如下:由⑥式及⑦式可推得(1/2)mv02=(1/2)m(vA+vB)2-mvAvB+hν=(1/2)mv02-mvA(v0-vA)+hν,mvA2-mvAv0+hν=0,经配方得m(vA-(1/2)v0)2-(1/4)mv02+hν=0,(1/4)mv02=hν+m(vA-(1/2)v0)2,⑧由⑧式可看出,当vA=(1/2)v0时,v0达到最小值v0min,此时 vA=vB,v0min=2,代入有关数值,得v0min=6.25×104m/s.答:B原子的速度至少应为6.25×104m/s.四、(22分)如图18-4所示,均匀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B=B0-kt(k为大于零的常数).现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均匀金属圆环相互交叠并固定在图中所示位置,环面处于图中纸面内.圆环的半径为R,电阻为r,相交点的电接触良好,两个环的接触点A与C间的劣弧对圆心O的张角为60°,求t=t0时,每个环所受的均匀磁场的作用力,不考虑感应电流之间的作用.解:1.求网络各支路的电流.因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减少,考虑到电路的对称性,可设两环各支路的感应电流I1、I2的方向如图18-2-10所示,对左环电路ADCFA,有图18-2-10E=I1rCFA+I2rADC,因rCFA=5r/6,rADC=r/6,E=kπR2,故kπR2=I1(5r/6)+I2(r/6).①因回路ADCEA所围的面积为2((2π-3)/12)R2,故对该回路有k[2((2π-3)/12)R2]=2I2(r/6),解得I2=((2π-3)R2/2r)k,代入①式,得I1=((10π+3)R2/10r)k.2.求每个圆环所受的力.图18-2-11先求左环所受的力,如图18-2-11所示,将圆环分割成很多小圆弧,由左手定则可知,每段圆弧所受的力的方向均为径向,根据对称性分析,因圆弧PMA与圆弧CNQ中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在磁场中受的安培力相互抵消,而弧PQ与弧AC的电流相对x轴上下是对称的,因而每段载流导体所受的安培力在y方向的合力为零,以载流导体弧PQ上的线段Δl′为例,安培力ΔF为径向,其x分量的大小表示为|ΔFx|=I1BΔl′cosα,因Δl′cosα=Δl,故|ΔFx|=I1BΔl,|Fx|=ΣI1BΔl=I1B=I1BR.由于导体弧PQ在y方向的合力为零,所以在t0时刻所受安培力的合力F1仅有x分量,即 F1=|Fx|=I1BR=((10π+3)R2/10r)kBR=((10π+3)R2/10r)k(B0-kt0)R,方向向左.同理,载流导体弧AC在t0时刻所受的安培力为F2=I2BR=((2π-3)R2/2r)kBR=((2π-3)R2/2r)k(B0-kt0)R,方向向右.左环所受的合力大小为F=F1-F2=(9/5r)k(B0-kt0)R3.方向向左.五、(25分)如图18-5所示,一薄壁导体球壳(以下简称为球壳)的球心在O点.球壳通过一细导线与端电压U= 90V的电池的正极相连,电池负极接地.在球壳外A点有一电量为q1=10×10-9C的点电荷,B点有一电量为q2=16×10-9C的点电荷.点O、A之间的距离d1= 20cm,点O、B之间的距离d2= 40cm.现设想球壳的半径从a= 10cm开始缓慢地增大到50cm,问:在此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各是多少?已知静电力常量k=9×109N·m2/C2.假设点电荷能穿过球壳壁进入导体球壳内而不与导体壁接触.解:分以下几个阶段讨论:1.由于球壳外空间点电荷q1、q2的存在,球壳外壁的电荷分布不均匀,用σ表示面电荷密度.设球壳半径a=10cm时球壳外壁带的电量为Q1,因为电荷q1、q2与球壳外壁的电量Q1在球壳内产生的合场强为零,球壳内为电势等于U的等势区,在导体表面上的面元ΔS所带的电量为σΔS,它在球壳的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为ΔU1=kσΔS/a,球壳外壁所有电荷在球心O产生的电势U1为U1=ΣΔU1=kΣσΔS/α=kQ1/a.点电荷q1、q2在球壳的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分别为kq1/d1与kq2/d2,因球心O处的电势等于球壳的电势,按电势叠加原理,即有(kq1/d1)+(kq2/d2)+(kQ1/a)=U,代入数值后可解得球壳外壁的电量Q1为Q1=(aU/k)-a((q1/d1)+(q2/d2))=-8×10-9C.因球壳内壁无电荷,所以球壳的电量QⅠ等于球壳外壁的电量Q1,即QⅠ=Q1=-8×10-9C.2.当球壳半径趋于d1时(点电荷仍在球壳外),设球壳外壁的电量变为Q2,球壳外的电荷q1、q2与球壳外壁的电量Q2在壳内产生的合场强仍为零,因球壳内仍无电荷,球壳内仍保持电势值为U的等势区,则有(kq1/d1)+(kq2/d2)+(kQ2/d1)=U,解得球壳外壁的电量Q2=(d1U/k)-(d1(q1/d1+q2/d2))=-16×10-9C.因为此时球壳内壁的电量仍为零,所以球壳的电量就等于球壳外壁的电量,即 QⅡ=Q2=-16×10-9C,在a=10cm到趋于d1的过程中,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Ⅰ=QⅡ-Q1=-8×10-9C.3.当点电荷q1穿过球壳,刚进入球壳内(导体半径仍为d1),点电荷q1在球壳内壁感应出电量-q1,因球壳的静电屏蔽,球壳内电荷q1与球壳内壁电荷-q1在球壳外产生的合电场为零,表明球壳外电场仅由球壳外电荷q2与球壳外壁的电荷Q3所决定.由于球壳的静电屏蔽,球壳外电荷q2与球壳外壁的电荷Q3在球壳内产生的合电场为零,表明对电荷q2与Q3产生的合电场而言,球壳内空间是电势值为U的等势区.q2与Q3在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等于球壳的电势,即(kq2/d2)+(kQ3/d1)=U,解得球壳外壁电量Q3=(d1U/k)-(d1q2/d2)=-6×10-9C,球壳外壁和内壁带的总电量应为QⅢ=Q3+(-q1)=-16×10-9C,在这过程中,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Ⅱ=QⅢ-QⅡ=0.这个结果表明:电荷q1由球壳外极近处的位置进入壳内,只是将它在球壳外壁感应的电荷转至球壳内壁,整个球壳与大地没有电荷交换.4.当球壳半径趋于d2时(点电荷q2仍在球壳外),令Q4表示此时球壳外壁的电量,类似前面第3阶段中的分析,可得(kq2/d2)+(kQ4/d2)=U,由此得Q4=(d2U/k)-(d2(q2/d2))=-12×10-9C,球壳的电量QⅣ等于球壳内外壁电量的和,即QⅣ=Q4+(-q1)=-22×10-9C,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Ⅲ=QⅣ-QⅢ=-6×10-9C.5.当点电荷q2穿过球壳,刚进入球壳内时(球壳半径仍为d2),球壳内壁的感应电荷变为-(q1+q2),由于球壳的静电屏蔽,类似前面的分析可知,球壳外电场仅由球壳外壁的电量Q5决定,即kQ5/d2=U,可得Q5=d2U/k=4×10-9C,球壳的总电量是QⅤ=Q5-(q1+q2)=-22×10-9C, (15)在这个过程中,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是ΔQⅣ=QⅤ-QⅣ=0. (16)6.当球壳的半径由d2增至a1=50cm时,令Q6表示此时球壳外壁的电量,有k(Q6/a1)=U, (17)可得Q6=a1(U/k)=5×10-9C,球壳的总电量为QⅥ=Q6-(q1+q2)=-21×10-9C,大地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Ⅴ=QⅥ-QⅤ=1×10-9C.六、(27分)一玩具“火箭”由上下两部分和一短而硬(即劲度系数很大)的轻质弹簧构成.上部分G1的质量为m1,下部分G2的质量为m2,弹簧夹在G1与G2之间,与二者接触而不固连.让G1、G2压紧弹簧,并将它们锁定,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已知的定值E0.通过遥控可解除锁定,让弹簧恢复至原长并释放其弹性势能,设这一释放过程的时间极短.第一种方案是让玩具位于一枯井的井口处并处于静止状态时解除锁定,从而使上部分G1升空.第二种方案是让玩具在井口处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撞击井底(井足够深)后以原速率反弹,反弹后当玩具垂直向上运动到离井口深度为某值h的时刻解除锁定.1.在第一种方案中,玩具的上部分G1升空到达的最大高度(从井口算起)为多少?其能量是从何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2.在第二种方案中,玩具的上部分G1升空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亦从井口算起)为多少?并定量讨论其能量可能是从何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解:1.在弹簧刚伸长至原长的时刻,设G1的速度的大小为v,方向向上,G2的速度大小为v1,方向向下,则有m1v1-m2v2=0,①(1/2)m1v12+(1/2)m2v22=E0,②解①、②两式,得v1=,③v2=.④设G1升空到达的最高点到井口的距离为H1,则H1=v12/2g=((m2/m1g(m1+m2))E0,⑤G1上升到最高点的重力势能为Ep1=m1gH1=(m2/(m1+m2))E0.⑥它来自弹簧的弹性势能,且仅为弹性势能的一部分.2.在玩具自井底反弹向上运动至离井口的深度为h时,玩具向上的速度为u=.⑦设解除锁定后,弹簧刚伸长至原长时,G1的速度大小为v1′,方向向上,G2的速度大小为v,方向向下,则有m1v1′-m2v2′=(m1+m2)u,⑧(1/2)m1v1′+(1/2)m2v2′=(1/2)(m1+m2)u2+E0,⑨消去⑧、⑨两式中的v2′,得v1′的方程式为m1(1+(m1/m2))v1′-2m1(1+(m1/m2))uv1′+m1(1+m1/m2)u2-2E0=0,由此可求得弹簧刚伸长至原长时,G1和G2的速度分别为v1′=u+,v2′=-u+,设G1从解除锁定处向上运动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2′,则有H2′=v1′/2g=(1/2g)(u+)2=h+(m2E0/m1g(m1+m2))+2,从井口算起,G1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H2′-h=(m2E0/m1g(m1+m2))+2.讨论:可以看出,在第二方案中,G1上升的最大高度H2大于第一方案中的最大高度H1,超出的高度与解除锁定处到井口的深度h有关.到达H2时,其重力势能为Ep2=m1gH2=(m2E0/(m1+m2))+2,(i)若Ep2<E0,即2<m1E0/(m1+m2),这要求h<E0m1/4m2g(m1+m2).这时,G1升至最高处的重力势能来自压紧的弹性势能,但仅是弹性势能的一部分.在这一条件下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E0/m1g.(ii)若Ep2=E0,2=m1E0/(m1+m2),这要求h=E0m1/4m2g(m1+m2).此时G1升至最高处的重力势能来自压紧的弹簧的弹性势能,且等于全部弹性势能.在这一条件下,G1上升的高度为H2=E0/m1g.(iii)若Ep2>E0,2>m1E0/(m1+m2),这要求h>E0m1/4m2g(m1+m2).此时G1升至最高处的重力势能大于压紧的弹簧的弹性势能,超出部分的能量只能来自G2的机械能.在这个条件下,G1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E0/m1g.。
第十八届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卷、参考答案全卷共六题,总分140分。
一、〔22分〕有一放在空气中的玻璃棒,折射率n=1.5,中心轴线长L=45cm,一端是半径为R1=10cm的凸球面.1.要使玻璃棒的作用相当于一架理想的天文望远镜〔使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物成像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望远系统〕,取中心轴线为主光轴,玻璃棒另一端应磨成什么样的球面?2.对于这个玻璃棒,由无限远物点射来的平行入射光束与玻璃棒的主光轴成小角度φ1时,从棒射出的平行光束与主光轴成小角度φ2,求φ2/φ1〔此比值等于此玻璃棒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解:1.对于一个望远系统来说,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入射光为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它经过系统后的出射光线也应与主光轴平行,即像点也在主光轴上无限远处,如图18-2-6所示,图中C1为左端球面的球心.图18-2-6由正弦定理、折射定律和小角度近似得〔-R1〕/R1=sinr1/sin〔i1-r1〕≈r1/〔i1-r1〕=1/〔〔i1/r1〕-1〕≈1/〔n-1〕,①即〔/R1〕-1=1/〔n-1〕.②光线PF1射到另一端面时,其折射光线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由此可知该端面的球心C2一定在端面顶点B的左方,C2B等于球面的半径R2,如图18-2-6所示.仿照上面对左端球面上折射的关系可得〔/R2〕-1=1/〔n-1〕,③又有=L-,④由②、③、④式并代入数值可得R2=5cm.那么右端为半径等于5cm的向外凸的球面.图18-2-72.设从无限远处物点射入的平行光线用①、②表示,令①过C1,②过A,如图18-2-7所示,那么这两条光线经左端球面折射后的相交点M,即为左端球面对此无限远物点成的像点.现在求M点的位置,在△AC1M中,有/sin〔π-φ1〕=/sinφ1=R1/sin〔φ1-φ1′〕,又nsinφ1′=sinφ1,φ1、φ1′均为小角度,那么有/φ1=R1/φ1〔1-〔1/n〕〕.与②式比拟可知,≈,即M位于过F1垂直于主光轴的平面上.上面,玻璃棒为天文望远系统,那么但凡过M点的傍轴光线从棒的右端面射出时都将是相互平行的光线.容易看出,从M射出C2的光线将沿原方向射出,这也就是过M点的任意光线〔包括光线①、②〕从玻璃棒射出的平行光线的方向,此方向与主光轴的夹角即为φ2,由图18-2-7可得2/φ1=/=〔-R1〕/〔-R2〕,由②、③式可得〔-R1〕/〔-R2〕=R1/R2,那么φ2/φ1=R1/R2=2.二、〔22分〕正确使用压力锅的方法是:将已盖好密封锅盖的压力锅〔如图复18-2-1〕加热,当锅水沸腾时再加盖压力阀S,此时可以认为锅只有水的饱和蒸气,空气已全部排除.然后继续加热,直到压力阀被锅的水蒸气顶起时,锅即已到达预期温度〔即设计时希望到达的温度〕.现有一压力锅,在海平面处加热能到达的预期温度为120℃,某人在海拔5000m的高山上使用此压力锅,锅有足量的水.1.假设不加盖压力阀,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2.假设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3.假设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即盖好密封锅盖一段时间后,在点火前就加上压力阀,此时水温为27℃,那么加热到压力阀刚被顶起时,锅水的温度是多少?假设继续加热,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多少?假设空气不溶于水.:水的饱和蒸气压pW〔t〕与温度t的关系图线如图18-2-2所示.大气压强p〔z〕与高度z的关系的简化图线如图18-2-3所示.当t=27℃时,pW〔27°〕=3.6×103Pa;z=0处,p〔0〕=1.013×105Pa.解:1.由图18-2-8知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p〔0〕=101.3×103Pa.在z=5000m时,大气压强为p〔5000〕=53×103Pa.图18-2-8图18-2-9此处水沸腾时的饱和蒸气压pW应等于此值.由图18-2-9可知,对应的温度即沸点为t2=82℃.到达此温度时,锅水开场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在5000m高山上,假设不加盖压力锅,锅温度最高可达82℃.2.由图18-2-9可知,在t=12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pW〔120°〕=198×103Pa,而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p〔0〕=101×103Pa.可见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为pS=pW〔120°〕-p〔0〕=〔198×103-101.3×103〕Pa=96.7×103Pa.在5000m高山上,大气压强与压力阀的附加压强之和为p′=pS+p〔5000〕=〔96.7×103+53×103〕Pa=149.7×103Pa.假设在t=t2时阀被顶起,那么此时的pW应等于p′,即pW=p′,由图18-2-9可知t2=112℃.此时锅水开场沸腾,温度不再升高,故按正确方法使用此压力锅,在5000m高山上锅水的温度最高可达112℃.3.在未按正确方法使用压力锅时,锅有空气,设加压力阀时,部水蒸汽已饱和.由图18-2-9可知,在t=27℃时,题中已给出水的饱和蒸气压pW〔27°〕=3.6×103Pa,这时锅空气的压强〔用pa表示〕为pa〔27°〕=p〔5000〕-pW〔27°〕=〔53×103-3.6×103〕Pa=49.4×103Pa.当温度升高时,锅空气的压强也随之升高,设在温度为t〔℃〕时,锅空气压强为pa〔t〕,那么有pa〔t〕/〔273+t〕=pa〔27℃〕/〔273+27〕,pa〔t〕=〔164.7t+45.0×103〕Pa.假设在t=t′时压力阀刚好开场被顶起,那么有pW〔t′〕+pa〔t′〕=p′,由此得pW〔t′〕=p′-pa〔t′〕=〔105×103-164.7t′〕Pa,画出函数p′-pa〔t′〕的图线,取t=0℃,有p′-pa〔0℃〕=105×103Pa,取t=100℃,有p′-pa〔100℃〕=88.6×103Pa.由此二点便可在图18-2-9上画出此直线,此直线与图18-2-9中的pW〔t〕-t曲线的交点为A,A即为所求的满足上式的点,由图可看出与A点对应的温度为t′=97℃.即在压力阀刚开场被顶起时,锅水的温度是97℃,假设继续加热,压力阀被顶起后,锅空气随水蒸汽一起被排出,最终空气排净,锅水温仍可达112℃.碰撞后二者的速度vA和vB在一条直线上,碰撞过程中局部动能有可能被某一氢原子吸收,从而该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此原子向低能级态跃迁,并发出光子.如欲碰后发出一个光子,试论证:速度v0至少需要多大〔以m/s表示〕?电子电量e=1.602×10-19C,质子质量为mp=1.673×10-27kg,电子质量为me=0.911×10-31kg,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13.58eV.解: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需要能量最小的激发态是n=2的第一激发态.氢原子的能量与其主量子数的平方成反比.即En=k1/n2,①又知基态〔n=1〕的能量为-13.58eV,即E1=k1/12=-13.58eV,所以k=-13.58eV.n=2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k1/22=-13.58×〔1/4〕=-3.39eV.②为使基态的氢原子激发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能量为E=E2-E1=〔-3.39+13.58〕eV=10.19eV.③这就是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即hν=E=10.19eV=10.19×1.602×10-19J=1.632×10-18J.④式中ν为光子的频率,从开场碰到发射出光子,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有mv0=mvA+mvB+光子的动量,⑤〔1/2〕mv02=〔1/2〕m〔vA2+vB2〕+hν,⑥光子的动量pν=hν/c.由⑥式可推得mv0>2hν/v0,因为v0<<c,所以mv0>>hν/c,故⑤式中光子的动量与mv0相比拟可忽略不计.⑤式变为mv0=mvA+mvB=m〔vA+vB〕,⑦符合⑥、⑦两式的v0的最小值可推求如下:由⑥式与⑦式可推得〔1/2〕mv02=〔1/2〕m〔vA+vB〕2-mvAvB+hν=〔1/2〕mv02-mvA〔v0-vA〕+hν,mvA2-mvAv0+hν=0,经配方得m〔vA-〔1/2〕v0〕2-〔1/4〕mv02+hν=0,〔1/4〕mv02=hν+m〔vA-〔1/2〕v0〕2,⑧由⑧式可看出,当vA=〔1/2〕v0时,v0到达最小值v0min,此时vA=vB,v0min=2,代入有关数值,得v0min=6.25×104m/s.答:B原子的速度至少应为6.25×104m/s.四、〔22分〕如图18-4所示,均匀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B=B0-kt〔k为大于零的常数〕.现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均匀金属圆环相互交叠并固定在图中所示位置,环面处于图中纸面.圆环的半径为R,电阻为r,相交点的电接触良好,两个环的接触点A与C间的劣弧对圆心O的角为60°,求t=t0时,每个环所受的均匀磁场的作用力,不考虑感应电流之间的作用.解:1.求网络各支路的电流.因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减少,考虑到电路的对称性,可设两环各支路的感应电流I1、I2的方向如图18-2-10所示,对左环电路ADCFA,有图18-2-10E=I1rCFA+I2rADC,因rCFA=5r/6,rADC=r/6,E=kπR2,故kπR2=I1〔5r/6〕+I2〔r/6〕.①因回路ADCEA所围的面积为2〔〔2π-3〕/12〕R2,故对该回路有k[2〔〔2π-3〕/12〕R2]=2I2〔r/6〕,解得I2=〔〔2π-3〕R2/2r〕k,代入①式,得I1=〔〔10π+3〕R2/10r〕k.2.求每个圆环所受的力.图18-2-11先求左环所受的力,如图18-2-11所示,将圆环分割成很多小圆弧,由左手定那么可知,每段圆弧所受的力的方向均为径向,根据对称性分析,因圆弧PMA与圆弧CNQ中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在磁场中受的安培力相互抵消,而弧PQ与弧AC的电流相对x轴上下是对称的,因而每段载流导体所受的安培力在y方向的合力为零,以载流导体弧PQ上的线段Δl′为例,安培力ΔF为径向,其x分量的大小表示为|ΔFx|=I1BΔl′cosα,因Δl′cosα=Δl,故|ΔFx|=I1BΔl,|Fx|=ΣI1BΔl=I1B=I1BR.由于导体弧PQ在y方向的合力为零,所以在t0时刻所受安培力的合力F1仅有x分量,即F1=|Fx|=I1BR=〔〔10π+3〕R2/10r〕kBR=〔〔10π+3〕R2/10r〕k〔B0-kt0〕R,方向向左.同理,载流导体弧AC在t0时刻所受的安培力为F2=I2BR=〔〔2π-3〕R2/2r〕kBR=〔〔2π-3〕R2/2r〕k〔B0-kt0〕R,方向向右.左环所受的合力大小为F=F1-F2=〔9/5r〕k〔B0-kt0〕R3.方向向左.25分〕如图18-5所示,一薄壁导体球壳〔以下简称为球壳〕的球心在O点.球壳通过一细导线与端电压U=90V的电池的正极相连,电池负极接地.在球壳外A点有一电量为q1=10×10-9C的点电荷,B点有一电量为q2=16×10-9C的点电荷.点O、A之间的距离d1=20cm,点O、B之间的距离d2=40cm.现设想球壳的半径从a=10cm开场缓慢地增大到50cm,问:在此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流向球壳的电量各是多少?静电力常量k=9×109N·m2/C2.假设点电荷能穿过球壳壁进入导体球壳而不与导体壁接触.解:分以下几个阶段讨论:1.由于球壳外空间点电荷q1、q2的存在,球壳外壁的电荷分布不均匀,用σ表示面电荷密度.设球壳半径a=10cm时球壳外壁带的电量为Q1,因为电荷q1、q2与球壳外壁的电量Q1在球壳产生的合场强为零,球壳为电势等于U的等势区,在导体外表上的面元ΔS所带的电量为σΔS,它在球壳的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为ΔU1=kσΔS/a,球壳外壁所有电荷在球心O产生的电势U1为U1=ΣΔU1=kΣσΔS/α=kQ1/a.点电荷q1、q2在球壳的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分别为kq1/d1与kq2/d2,因球心O处的电势等于球壳的电势,按电势叠加原理,即有〔kq1/d1〕+〔kq2/d2〕+〔kQ1/a〕=U,代入数值后可解得球壳外壁的电量Q1为Q1=〔aU/k〕-a〔〔q1/d1〕+〔q2/d2〕〕=-8×10-9C.因球壳壁无电荷,所以球壳的电量QⅠ等于球壳外壁的电量Q1,即QⅠ=Q1=-8×10-9C.2.当球壳半径趋于d1时〔点电荷仍在球壳外〕,设球壳外壁的电量变为Q2,球壳外的电荷q1、q2与球壳外壁的电量Q2在壳产生的合场强仍为零,因球壳仍无电荷,球壳仍保持电势值为U的等势区,那么有〔kq1/d1〕+〔kq2/d2〕+〔kQ2/d1〕=U,解得球壳外壁的电量Q2=〔d1U/k〕-〔d1〔q1/d1+q2/d2〕〕=-16×10-9C.因为此时球壳壁的电量仍为零,所以球壳的电量就等于球壳外壁的电量,即QⅡ=Q2=-16×10-9C,在a=10cm到趋于d1的过程中,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Ⅰ=QⅡ-Q1=-8×10-9C.3.当点电荷q1穿过球壳,刚进入球壳〔导体半径仍为d1〕,点电荷q1在球壳壁感应出电量-q1,因球壳的静电屏蔽,球壳电荷q1与球壳壁电荷-q1在球壳外产生的合电场为零,说明球壳外电场仅由球壳外电荷q2与球壳外壁的电荷Q3所决定.由于球壳的静电屏蔽,球壳外电荷q2与球壳外壁的电荷Q3在球壳产生的合电场为零,说明对电荷q2与Q3产生的合电场而言,球壳空间是电势值为U的等势区.q2与Q3在球心O处产生的电势等于球壳的电势,即〔kq2/d2〕+〔kQ3/d1〕=U,解得球壳外壁电量Q3=〔d1U/k〕-〔d1q2/d2〕=-6×10-9C,球壳外壁和壁带的总电量应为QⅢ=Q3+〔-q1〕=-16×10-9C,在这过程中,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Ⅱ=QⅢ-QⅡ=0.这个结果说明:电荷q1由球壳外极近处的位置进入壳,只是将它在球壳外壁感应的电荷转至球壳壁,整个球壳与没有电荷交换.4.当球壳半径趋于d2时〔点电荷q2仍在球壳外〕,令Q4表示此时球壳外壁的电量,类似前面第3阶段中的分析,可得〔kq2/d2〕+〔kQ4/d2〕=U,由此得Q4=〔d2U/k〕-〔d2〔q2/d2〕〕=-12×10-9C,球壳的电量QⅣ等于球壳外壁电量的和,即QⅣ=Q4+〔-q1〕=-22×10-9C,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Ⅲ=QⅣ-QⅢ=-6×10-9C.5.当点电荷q2穿过球壳,刚进入球壳时〔球壳半径仍为d2〕,球壳壁的感应电荷变为-〔q1+q2〕,由于球壳的静电屏蔽,类似前面的分析可知,球壳外电场仅由球壳外壁的电量Q5决定,即kQ5/d2=U,可得Q5=d2U/k=4×10-9C,球壳的总电量是QⅤ=Q5-〔q1+q2〕=-22×10-9C,〔15〕在这个过程中,流向球壳的电量是ΔQⅣ=QⅤ-QⅣ=0.〔16〕6.当球壳的半径由d2增至a1=50cm时,令Q6表示此时球壳外壁的电量,有k〔Q6/a1〕=U,〔17〕可得Q6=a1〔U/k〕=5×10-9C,球壳的总电量为QⅥ=Q6-〔q1+q2〕=-21×10-9C,流向球壳的电量为ΔQⅤ=QⅥ-QⅤ=1×10-9C.六、〔27分〕一玩具“火箭〞由上下两局部和一短而硬〔即劲度系数很大〕的轻质弹簧构成.上局部G1的质量为m1,下局部G2的质量为m2,弹簧夹在G1与G2之间,与二者接触而不固连.让G1、G2压紧弹簧,并将它们锁定,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的定值E0.通过遥控可解除锁定,让弹簧恢复至原长并释放其弹性势能,设这一释放过程的时间极短.第一种方案是让玩具位于一枯井的井口处并处于静止状态时解除锁定,从而使上局部G1升空.第二种方案是让玩具在井口处从静止开场自由下落,撞击井底〔井足够深〕后以原速率反弹,反弹后当玩具垂直向上运动到离井口深度为某值h的时刻解除锁定.1.在第一种方案中,玩具的上局部G1升空到达的最大高度〔从井口算起〕为多少?其能量是从何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2.在第二种方案中,玩具的上局部G1升空可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亦从井口算起〕为多少?并定量讨论其能量可能是从何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解:1.在弹簧刚伸长至原长的时刻,设G1的速度的大小为v,方向向上,G2的速度大小为v1,方向向下,那么有m1v1-m2v2=0,①〔1/2〕m1v12+〔1/2〕m2v22=E0,②解①、②两式,得v1=,③v2=.④设G1升空到达的最高点到井口的距离为H1,那么H1=v12/2g=〔〔m2/m1g〔m1+m2〕〕E0,⑤G1上升到最高点的重力势能为Ep1=m1gH1=〔m2/〔m1+m2〕〕E0.⑥它来自弹簧的弹性势能,且仅为弹性势能的一局部.2.在玩具自井底反弹向上运动至离井口的深度为h时,玩具向上的速度为u=.⑦设解除锁定后,弹簧刚伸长至原长时,G1的速度大小为v1′,方向向上,G2的速度大小为v,方向向下,那么有m1v1′-m2v2′=〔m1+m2〕u,⑧〔1/2〕m1v1′+〔1/2〕m2v2′=〔1/2〕〔m1+m2〕u2+E0,⑨消去⑧、⑨两式中的v2′,得v1′的方程式为m1〔1+〔m1/m2〕〕v1′-2m1〔1+〔m1/m2〕〕uv1′+m1〔1+m1/m2〕u2-2E0=0,由此可求得弹簧刚伸长至原长时,G1和G2的速度分别为v1′=u+,v2′=-u+,设G1从解除锁定处向上运动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2′,那么有H2′=v1′/2g=〔1/2g〕〔u+〕2=h+〔m2E0/m1g〔m1+m2〕〕+2,从井口算起,G1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H2′-h=〔m2E0/m1g〔m1+m2〕〕+2.讨论:可以看出,在第二方案中,G1上升的最大高度H2大于第一方案中的最大高度H1,超出的高度与解除锁定处到井口的深度h有关.到达H2时,其重力势能为Ep2=m1gH2=〔m2E0/〔m1+m2〕〕+2,〔i〕假设Ep2<E0,即2<m1E0/〔m1+m2〕,这要求h<E0m1/4m2g〔m1+m2〕.这时,G1升至最高处的重力势能来自压紧的弹性势能,但仅是弹性势能的一局部.在这一条件下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E0/m1g.〔ii〕假设Ep2=E0,2=m1E0/〔m1+m2〕,这要求h=E0m1/4m2g〔m1+m2〕.此时G1升至最高处的重力势能来自压紧的弹簧的弹性势能,且等于全部弹性势能.在这一条件下,G1上升的高度为H2=E0/m1g.〔iii〕假设Ep2>E0,2>m1E0/〔m1+m2〕,这要求h>E0m1/4m2g〔m1+m2〕.此时G1升至最高处的重力势能大于压紧的弹簧的弹性势能,超出局部的能量只能来自G2的机械能.在这个条件下,G1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2>E0/m1g.。
第1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答案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参考解答一、参考解答1. 对于一个望远系统来说,从主光轴上无限远处的物点发出的入射光为平行于主光轴的 光线,它经过系统后的出射光线也应与主光轴平行,即像点也在主光轴上无限远处,如图复 解18-1-1所示,图中 G 为左端球面的球心.由正弦定理、折射定律和小角度近似得AF 1 - R 1s i nr 1 r 111---------------- = -------------------- & ------------- = -------------------- & -----------Risin(i ^r ) i r r 1 (i /r1) -1 n -1丽彳11 =•Rin —1光线PR 射到另一端面时,其折射光线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一定在端面顶点B 的左方,C 2B 等于球面的半径 仿照上面对左端球面上折射的关系可得BF 1 1 1-1 =- R 2 n -1 又有BF1 =L -馬 由(2)、( 3)、(4)式并代入数值可得R 2 =5cm即右端为半径等于 5 cm 的向外凸的球面.2.设从无限远处物点射入的平行光线用①、所示,则这两条光线经左端球面折射后的相交点 点.现在求M 点的位置。
在L AC^M 中 R 2,如图复解18-1-1.(3)(4) (5)②表示,令①过G ,②过A ,如图复解18-1-2M ,即为左端球面对此无限远物点成的像又 nsin / =sin 】 (7)已知1,1均为小角度,则有R 1(1)⑵由此可知该端面的球心 C 2AM(8)1(1-丄)n与(2)式比较可知, AM : AF 1,即M 位于过F 1垂直于主光轴的平面上.上面已知,玻璃棒 为天文望远系统,则凡是过M 点的傍轴光线从棒的右端面射出时都将是相互平行的光线•容易看出,从M 射出C 2的光线将沿原方向射出,这也就是过 M 点的任意光线(包括光线①、②)从玻璃棒射出的平行光线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及参考解答全卷共七题,总分为140分一、(15分)如图预18-l 所示,杆OA 长为R ,可绕过O 点的水平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其端点A 系着一跨过定滑轮B 、C 的不可伸长的轻绳,绳的另一端系一物块M ,滑轮的半径可忽略,B 在O的正上方,OB 之间的距离为H 。
某一时刻,当绳的BA 段与OB 之间的夹角为α时,杆的角速度为ω,求此时物块M 的速率M v 。
二、(15分)两块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大平板A 、B ,相距d ,两极间的电压为U 。
一带正电的质点从两板间的M 点开始以竖直向上的初速度0v 运动,当它到达电场中某点N 点时,速度变为水平方向,大小仍为0v ,如图预18-2所示.求M 、N 两点问的电势差.(忽略带电质点对金属板上电荷均匀分布的影响)三、(18分)一束平行光沿薄平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经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48cm f = 处,透镜的折射率 1.5n =。
若将此透镜的凸面镀银,物置于平面前12cm 处,求最后所成象的位置。
四、(1 8分)在用铀 235作燃料的核反应堆中,铀 235核吸收一个动能约为0.025eV 的热中子(慢中子)后,可发生裂变反应,放出能量和2~3个快中子,而快中子不利于铀235的裂变.为了能使裂变反应继续下去,需要将反应中放出的快中子减速。
有一种减速的方法是使用石墨(碳12)作减速剂.设中子与碳原子的碰撞是对心弹性碰撞,问一个动能为2001-09-090 1.75MeV E =的快中子需要与静止的碳原子碰撞多少次,才能减速成为0.025eV 的热中子?五、(25分)如图预18-5所示,一质量为M 、长为L 带薄挡板P 的木板,静止在水平的地面上,设木板与地面间的静摩擦系数与滑动摩擦系数相等,皆为μ.质量为m 的人从木板的一端由静止开始相对于地面匀加速地向前走向另一端,到达另一端时便骤然抓住挡板P 而停在木板上.已知人与木板间的静摩擦系数足够大,人在木板上不滑动.问:在什么条件下,最后可使木板向前方移动的距离达到最大?其值等于多少?六、( 24分)物理小组的同学在寒冷的冬天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们把一个实心的大铝球加热到某温度t ,然后把它放在结冰的湖面上(冰层足够厚),铝球便逐渐陷入冰内.当铝球不再下陷时,测出球的最低点陷入冰中的深度h .将铝球加热到不同的温度,重复上述实验8次,最终得到如下数据:已知铝的密度约为水的密度的3倍,设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及湖面冰的温度均为 0℃.已知此情况下,冰的熔解热53.3410J/kg λ=⨯.1.试采用以上某些数据估算铝的比热c .2.对未被你采用的实验数据,试说明不采用的原因,并作出解释.七、( 25分)如图预18-7所示,在半径为a 的圆柱空间中(图中圆为其横截面)充满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的均匀磁场,其方向平行于轴线远离读者.在圆柱空间中垂直轴线平面内固定放置一绝缘材料制成的边长为 1.6L a =的刚性等边三角形框架DEF ∆,其中心O 位于圆柱的轴线上.DE 边上S 点(14DS L =)处有一发射带电粒子的源,发射粒子的方向皆在图预18-7中截面内且垂直于DE 边向下.发射粒子的电量皆为q (>0),质量皆为m ,但速度v有各种不同的数值.若这些粒子与三角形框架的碰撞均为完全弹性碰撞,并要求每一次碰撞时速度方向垂直于被碰的边.试问:1.带电粒子速度v 的大小取哪些数值时可使S 点发出的粒子最终又回到S 点? 2. 这些粒子中,回到S 点所用的最短时间是多少?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参考解答、评分标准一、参考解答杆的端点A 点绕O 点作圆周运动,其速度A v 的方向与杆OA 垂直,在所考察时其大小为A v R ω= (1)对速度A v 作如图预解18-1所示的正交分解,沿绳BA 的分量就是物块M 是速率M v ,则cos M A v v ϕ= (2) 由正弦定理知sin sin OAB H Rα∠=(3) 由图看出 2OAB πϕ∠=+ (4)由以上各式得sin M v H ωα= (5) 评分标准:本题15分其中(1)式3分;(2)式5分;(5)式7分。
二、参考解答带电质点在竖直方向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g ;在水平方向因受电场力作用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为a 。
若质点从M 到N 经历的时间为t ,则有0x v at v == (1) 00y v v gt =-= (2) 由以上两式得a g = (3) 0v t g=(4) M 、N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220122v x at g== (5)于是M 、N 两点间的电势差 202MNUv UU x d dg==(6) 评分标准:本题15分(1)、(2)式各3分;(3)、(4)式各2分;(5)式3分;(6)式2分。
三、参考解答1.先求凸球面的曲率半径R 。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与平面垂直,不发生折射,它在球面上发生折射,交主光轴于F 点,如图预解18-3-1所示。
C 点为球面的球心,CO R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sin()R f rR r i +=- (1) 由折射定律知sin 1sin i r n= (2) 当i 、r 很小时,sin r r ≈,sin()r i r i -≈-,sin i i ≈,由以上两式得11111f r n R r i n n +===+--- (3) 所以(1)R n f =- (4) 2. 凸面镀银后将成为半径为R 的凹面镜,如图预解18-3-2所示 令P 表示物所在位置,P 点经平面折射成像P ',根据折射定律可推出P O nPO = (5)由于这是一个薄透镜,P '与凹面镜的距离可认为等于P O ',设反射后成像于P '',则由球面镜成像公式可得112RP O P O +=''' (6) 由此可解得36cm P O ''=,可知P ''位于平面的左方,对平面折射来说,P ''是一个虚物,经平面折射后,成实像于P '''点。
1P O nP O '''='' (7) 所以 24 cm P O '''= (8)最后所成实像在透镜左方24 cm 处。
评分标准:本题18分 (1)、(2)式各2分;(3)或(4)式2分;(5)式2分;(6)式3分;(7)式4分;(8)式3分。
四、参考解答设中子和碳核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碰撞前中子的速度为0v ,碰撞后中子和碳核的速度分别为v 和v ',因为碰撞是弹性碰撞,所以在碰撞前后,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又因0v 、v 和v '沿同一直线,故有0mv mv Mv '=+ (1) 2220111222mv mv Mv '+= (2) 解上两式得0m Mv v m M-=+ (3) 因12M m = 代入(3)式得01113v v =-(4) 负号表示v 的方向与0v 方向相反,即与碳核碰撞后中子被反弹.因此,经过一次碰撞后中子的能量为2221011112213E mv m v ⎛⎫==- ⎪⎝⎭于是2101113E E ⎛⎫= ⎪⎝⎭(5)经过2,3,…,n 次碰撞后,中子的能量依次为2E ,3E ,4E ,…,n E ,有2421011111313E E E ⎛⎫⎛⎫== ⎪ ⎪⎝⎭⎝⎭6301113E E ⎛⎫= ⎪⎝⎭……210001113nnn E E E E E ⎛⎫⎛⎫== ⎪ ⎪⎝⎭⎝⎭(6)因此 0lg(/)12lg(11/13)n E E n =(7)已知 7600.02511071.7510n E E ==⨯⨯- 代入(7)式即得71lg(10)7lg 77.8451754112(0.07255)0.14512lg()13n ⨯--===≈-- (8) 故初能量0 1.75MeV E =的快中子经过近54次碰撞后,才成为能量为0.025 eV 的热中子。
评分标准:本题18分 (1)、(2)、(4)、(6)式各3分;(5)、(7)、(8)式各2分。
五、参考解答在人从木板的一端向另一端运动的过程中,先讨论木板发生向后运动的情形,以t 表示人开始运动到刚抵达另一端尚未停下这段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设以1x 表示木板向后移动的距离,如图预解18-5所示.以f 表示人与木板间的静摩擦力,以F 表示地面作用于木板的摩擦力,以1a 和2a 分别表示人和木板的加速度,则1f m a = (1) 21112L x a t -=(2)2f F Ma -= (3)21212x a t = (4)解以上四式,得t =(5)对人和木板组成的系统,人在木板另一端骤然停下后,两者的总动量等于从开始到此时地面的摩擦力F 的冲量,忽略人骤然停下那段极短的时间,则有()Ft M m v =+ (6) v 为人在木板另一端刚停下时两者一起运动的速度.设人在木板另一端停下后两者一起向前移动的距离为2x ,地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则有221()()2M m v M m gx μ+=+ (7) 木板向前移动的净距离为21X x x =- (8) 由以上各式得21()()()()F LMm LmX f F g M m M m f F MF Mf m f F μ⎛⎫⎛⎫⎛⎫=-- ⎪ ⎪ ⎪++-++-⎝⎭⎝⎭⎝⎭由此式可知,欲使木板向前移动的距离X 为最大,应有f F = (9) 即 max ()f F M mg μ==+ (10) 即木板向前移动的距离为最大的条件是:人作用于木板的静摩擦力等于地面作用于木板的滑动摩擦力.移动的最大距离max mX L M m=+ (11)由上可见,在设木板发生向后运动,即f F ≥的情况下,f F =时,X 有极大值,也就是说,在时间0~t 内,木板刚刚不动的条件下X 有极大值.再来讨论木板不动即f F <的情况,那时,因为f F <,所以人积累的动能和碰后的总动能都将变小,从而前进的距离x 也变小,即小于上述的max X 。
评分标准:本题25分(1)、(2)、(3)、(4)式各1分;(6)式5分;(7)式2分;(8)式3分;(9)式2分;(10)式3分;(11)式5分;说明f F <时木板向前移动的距离小于f F =时的给1分。
六、参考解答铝球放热,使冰熔化.设当铝球的温度为0t 时,能熔化冰的最大体积恰与半个铝球的体积相等,即铝球的最低点下陷的深度h 与球的半径R 相等.当热铝球的温度0t t >时,铝球最低点下陷的深度h R >,熔化的冰的体积等于一个圆柱体的体积与半个铝球的体积之和,如图预解18-6-1所示.设铝的密度为Al ρ,比热为c ,冰的密度为ρ,熔解热为λ,则铝球的温度从t ℃降到0℃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31Al 43Q R ct πρ= (1) 熔化的冰吸收的热量23214()23Q R h R R ρππλ⎡⎤=-+⨯⎢⎥⎣⎦(2)假设不计铝球使冰熔化过程中向外界散失的热量,则有12Q Q = (3) 解得413Rch t R λ=+ (4) 即h 与t 成线形关系.此式只对0t t >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