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5

合集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 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 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2、对勃烈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积极:① 改革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 大为增强
……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进性与 曲折性原理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 思想
性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 社会大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 前提
策略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 政治改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思考:学完本课内容,我们应吸取哪些
教训?
教训: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 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探讨: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 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 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 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 完善。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节课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教训。这些亮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案例设计中,我以时间为线索,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分为三个阶段: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改革措施及成效与挫折,使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让学生了解改革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例如,在讨论斯大林模式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斯大林会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是什么?在讨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改革会出现挫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问题导向
1.针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各个阶段,设计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效。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人性关怀,如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改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有更深刻的认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谢谢合作
赫鲁晓夫的改革 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试验 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 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 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二: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 急躁冒进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三: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总体上的规划 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
(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 (3)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革 与 挫 折
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表现突出
苏联解体影响
1、 首先,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 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2、其次,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 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再次,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 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 提供了前提。
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及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等,未能 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改革重点:工业
内容 “新经济体制” 但没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叶利钦时期
推行“休克疗法”,试图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型,但导致经济 严重衰退和社会动荡。
改革的深化
• 普京时期: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强调国家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可控民主”和“混合所有制”,使 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实现现代化。
0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经济领域的挫折
部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受外界干 扰和挑战。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深化改 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民生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注重民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维护社会稳 定,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显现,苏联领导人 试图通过改革探索一条 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 社会和思想等多个领域 ,包括政治体制、计划 经济、农业政策、民族 关系等方面。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取得 了一定成果,包括政治 体制多元化、市场经济 化、民族关系缓和、文 化繁荣等。
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问 题,苏联仍然面临多重 困难和挑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挫折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的纪中叶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 重创,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受到严重破坏。
斯大林逝世后
苏联社会出现对斯大林政治体制 的质疑和反思,改革呼声日益高 涨。
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可以有机结合,实现人 民当家作主和社会公正。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
) 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苏 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 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
能力提升
7.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 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 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 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 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 B.忽视民主与法制 A.片面发展重工业 C
(2)影响: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影 响深远。关系: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后,苏联经济政 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3)改革:①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
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 提倡种玉米。②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
问题思考 1.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 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明显。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 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
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
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 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 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 C ) ②苏联的大规
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
的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以两种模式的典型国家为切 入点展开探究,客观地评价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强 调两种经济模式的相互借鉴。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3、从三者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你能体验出苏联社会 从三者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 主义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 主义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
复杂性、艰巨性、 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指导 思想 改革 性质 目标 政治 前提 策略 结果 体制僵化、 体制僵化、丧失活力 人道的、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义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 个社会大厦” 个社会大厦” 全盘西化 削弱、 削弱、放弃党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 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 调整生产关系, 产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 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
契尔年科 (1911.9.24-1985.3.10) 1911.9.24-1985.3.10)
三、莫斯科落日
复习目标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他在经济方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1985——1988)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为什 1988) (1985 1988 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么? 戈尔巴乔夫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政治改革的? 2、戈尔巴乔夫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政治改革的?你是 如何看待他的这种做法? 如何看待他的这种做法?他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 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引起怎样的后果? 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引起怎样的后果?此时的 苏联面临着哪些危机? 苏联面临着哪些危机? 概括苏联解体的过程,并分析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3、概括苏联解体的过程,并分析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4、你是如何看待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经 济政治状况? 济政治状况?
戈尔巴乔夫 要“根本改 造我们的社 会 大厦” 大厦” “加速战略” 加速战略” 加速战略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 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农业改革:突破口正确 农业改革: 正确 经济 工业改革: 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一、赫鲁晓夫改革
失误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 39年 战争结束也有11 11年 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 ……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 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 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 感到粮食很紧张, 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 斯科。 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 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 主要一点是, 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 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 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 ……而我们的农 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 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 村已经没有人了。
莫斯科的新老 板戈尔巴乔 ——年轻 年轻、 夫——年轻、 温和且令人敬 畏。
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 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质量低劣。 质量低劣。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 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 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 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 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 不满的情绪日增。 不满的情绪日增。 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 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素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素材人民版必修2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素材苏共“二十大”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

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

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

从总体上看,此举顺应当时人心思变的大趋势,所以获得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但同时也激化了赫鲁晓夫与中央领导层中保守势力的矛盾,同时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

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开垦荒地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53年~1958年间,农业产量平均增长率达6.8%,农民年收入从平均每户1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

1950~1960年,在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万的情况下,农业产量仍明显增加。

在工业方面,尽管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并不成功,但苏联工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

1951~1965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7%,钢铁、煤炭和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量都逐年增加。

军事科技水平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1953年,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57年,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同年,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也成功上天。

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彻底摆脱思想上的束缚。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 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
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 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5112 1975年



883

值:
亿
卢 1966年 布
1128 1975年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柱状图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7.8
10
5.7
4.3
5
8.5 1057.源自 4.4时间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时间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苏共中央通报》
改革内容
农业:❶扩大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自主权❷提 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❸开 垦荒地,种植玉米
工业:给地方和企业更 多的自主权
赫鲁晓夫改革
改革具有正当性,对斯 大林的批判,有利于破 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 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秘密报告带来了信仰 的迷茫、疑惑与社会的 动荡不安。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份冰冷的回应
美国学者大卫·科兹 1991年6月在莫斯科的调查结果: (1)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约9.6%; (2)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 化的约12.3%; (3)应当实行资本主义的约79.7%。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其次,但是很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务常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支配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峻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2.导致右图(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缘由是: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确定》起先了农村的改革②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夫的劳动主动性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逆境④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夫的劳动主动性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3.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布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布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始终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4.有学者提出:“从肯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5.“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A.实行余粮收集制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6.依据表格推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缘由之一7.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阅历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突破口)
①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 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刺激生产积极性;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提高粮食 产量。 (2)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3)政治 ①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他摆弄这个国家, 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 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 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 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 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 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 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三)莫斯科落日
•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2)政治 • 2.苏联解体 (1)过程 (2)原因 1991年12月25日 (3)认识: 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 姆林宫上降落 (4)教训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特征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消费生产
从农民身上拿的多
僵化执行计划指令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958年度人物 赫鲁晓夫
1973年度人物 勃列日涅夫
1953
1964
1982
美 国 《 时 1988年度人物 代 戈尔巴乔夫 》 周 刊 中 的 苏 联 领 导 1991 人
1.戈尔巴乔夫改革 • (1)经济 制定了发 展苏联社会经 济的“加速战 略”。
戈尔巴乔夫 (1985年-1991年在任)
• (2)政治 ①内容: A.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B.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 C.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D.将苏联改为松散的邦联“苏维埃 A.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 主权共和国联盟”。 步加剧。 ②影响 B.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
契尔年科 (1911.9.24-1985.3.10)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莫 斯 科 落 日
改革 经济改革(制定“加速战略”) 政治改革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过程
主义”、推行“民主化”“公开性”、 推行多元化政治实行多党制)
苏联改革的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 益暴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 和可能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 鲁 晓 夫 改 革(1953-1964)
突破口正确(农业的改革) 正确: 工业体制的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摇 摆 不 定
冒进、瞎指挥、不深入……
1、经济改革失败导致经济衰退 改革 2、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 3、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
苏联解体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 共和国联盟条约》 (统一的联邦制国家——松 散的邦联制)
“八一九”事件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 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 命令,甚至发生倒戈
斯大 林 的 塑 像 被推倒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 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 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 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 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 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 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 / tutorabc怎么样

壹捌章 零壹6章 小白 补给堂在白家西院,是白家所有后勤补给银钱管理之所.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 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②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内容
1、改变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纵容自由化思 想——造成思想混乱,反动势力崛起 2、实行多党制——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
1942年7月-1943 年 2月
1945年2月 1945年4月30日
雅尔塔会议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 了二战的爆发; 苏联参战,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具 有深远影响(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雅尔塔会议对加速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 处理做了重要安排; 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1939年8月23日
1939年9月1日 1941年6月22日 1942年1月1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 1945年8月8日 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1988年6月-7月 发 苏德战争爆发 《联合国家宣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署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对日宣战
苏共19次代表会议, 首次提出“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 “公开性,民主化 和社会主义意见的 多元化” 苏联15个加盟共和 国中14个发生民族 骚乱和流血冲突 苏联正式解体
实质: 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2010年福建文综)《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 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 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 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 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仅次于日
本。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化肥等20
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59%,十年后的 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在这段时间里,苏联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职工工资提
高了80%,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 加到了13平方米,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从32%上升到 90%,拥有电冰箱的家庭从10%上升到99%,还有 10%的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 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 ①发动垦荒运动 ②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政治 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钱其琛 答 《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内因
原因
外因
历史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 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社 会矛盾日益尖锐。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 治多元化; 西方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战略。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 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结 果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 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 解体。
1978 11000 4500
❶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跛脚的巨人
食品短缺,群众排除等待购买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苏联共产主义的实践与失败

苏联共产主义的实践与失败

苏联共产主义的实践与失败苏联共产主义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实践之一。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实践共产主义理念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失败。

本文将探讨苏联共产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辉煌和失败的原因。

一、苏联共产主义的实践之路苏联共产主义的实践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和农民起义成功推翻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

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国家工业化等措施,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然而,苏联共产主义的实践并非一帆风顺。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苏联政权也进行了集权化的措施,对人权和政治自由予以压制。

大清洗运动和强制集体化等措施导致了大量人员的流亡和饥荒。

此外,苏联在对外扩张方面也遭受了一些失败,如与日本的边疆冲突以及与美国的冷战对峙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共产主义实践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二、苏联共产主义实践的成就与教训苏联共产主义实践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领域。

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的工业基础得以迅速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消除了封建制度的压迫,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苏联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无论是太空探索、文学艺术还是体育运动,苏联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然而,苏联共产主义实践的失败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苏联政权对于公民的自由和人权予以压制,导致了集权化和僵化的局面。

这种权力集中的体制往往会催生腐败和权力滥用,进而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

其次,苏联经济体制的缺陷也是导致苏联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计划经济控制和上层指令体系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限制了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ppt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ppt
改善民生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 生活水平。
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改进和调整政策措 施。
06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合作的建 议
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双边及多边交流
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多边及双边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共 享经验与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推动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关系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加强政治对话和沟通
通过高层互访、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政治对话和沟通,增进相 互理解和信任。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国家计划经济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 ,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党的领导、 苏维埃制度和民族平等。
思想文化控制
苏联实行思想文化控制政策,强化国家对意识形 态的掌控。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01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国家成
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定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加强国际共产主义组织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组织活动,加强与各国共产主义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维护世界无产阶级权益
关注和维护世界无产阶级权益,推动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发展。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含解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含解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国内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内容(1)农业改革:①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结果: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来因为乱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3)政治改革:① 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②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

3.评价(1)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结果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上台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2.前期改革(1)内容: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效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后期改革(1)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缓慢下来。

(2)结果:①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2.内容(1)经济方面:①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1931—)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
1991)
1、内容:
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 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
改变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 改变党的地位: 实行多党制
2、后果:
改革失败,苏联解体(1991)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标志着独联体 建立。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最根 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请看八集电视政论片 《居安思危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 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 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 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 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 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 拥有了核武器。 ——《 第1集 苏共兴衰 的历史轨迹 》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
经济 农业:试图改变……扩大……
削减……提高……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政治: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评价: 积极:冲击了……
消极: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 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 重大的改革。 ……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 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 主调。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 (1906-1982 )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9 8 7 6 5 4 3 2 1 0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6165 6670 7175 76- 1982 80 基建投资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 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 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 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 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 1971)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内容: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
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 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003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时曾与彻底否定斯大林的 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交谈了4个多小时。他从苏联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卫国战争胜利、人民的全面福利、知识分子政 策、文化振兴等六个方面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笔者在 与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交谈时自己。我们俄罗斯人以 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 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 一条绝路、死路。个别超级大国绝对没有安好心,其他国家 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我是苏共党员,现在箱底仍 放着党证。但苏共垮台时,我也是抱着欢迎的态度。10多年 来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使我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常 怀负疚、负债、负罪之感。但我们从中国看到了社会主义灿 烂的希望。‛ ——《尾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前期增长 原因: 符合本国国情调整政策
70 年 代
后期缓慢 原因:
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
改革失败的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根本原因:
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
1991)
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 马 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 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 不可能实现的口号‛。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