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阿里影业总裁张蔚:《绿皮书》的成功是文化价值观的胜利

合集下载

阿里影业张蔚谈《绿皮书》-好故事比商业利益更重要阿里影业签约艺人名单

阿里影业张蔚谈《绿皮书》-好故事比商业利益更重要阿里影业签约艺人名单

阿里影业张蔚谈《绿皮书》:好故事比商业利益更重要阿里影业签约艺人名单原标题阿里影业总裁张蔚谈《绿皮书》:好故事比商业利益更重要记者谢若琳奥斯卡的故事中国从不缺席。

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闪亮揭幕。

《绿皮书》获得五项提名,最终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重磅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

当日晚间,《绿皮书》超前观影礼在北京举行。

观礼现场,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观看《绿皮书》,“我想这是这个电影给大家带来的反思,让大家思考很多。

它不是教育你什么,而是唤醒了你内心的东西。

所以,我想中国电影离奥斯卡也不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绿皮书》夺得奥斯卡奖之后,联合出品方阿里影业也就此超越和,成为了全球首家联合出品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影视互联网公司。

2月26日,阿里影业总裁张蔚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回顾了参与《绿皮书》项目的整个过程。

一个晚上就做出决定《绿皮书》的出品方有三家公司,分别是Dreamworks Pictures、参与者传媒(ParticipantMedia)与阿里影业。

其中,DreamworksPictures是安培林娱乐旗下的厂牌,而参与者传媒是安培林娱乐的投资方。

所以,《绿皮书》走的是安培林的投资宣传发行渠道。

实际上,阿里影业与《绿皮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XX年。

当时,阿里影业投资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娱乐(Amblin Entertainment),双方约定将在投资、联合制作、衍生品合作及宣传发行领域展开密切合作。

此外,阿里影业还派驻张蔚加入安培林娱乐的董事会,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决策。

张蔚介绍,阿里与安培林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不断看研发项目,并且帮助安培林规划在中国的策略,“因为不是所有电影都能在中国上院线,我们有一定的额度,所以要选择最适合中国观众的影片。

我自己也在安培林的董事会上,开董事会时会不断的看他(安培林)正在研发制作以及出品的作品,帮他规划中国业务。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种族歧视现象——以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为例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种族歧视现象——以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为例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种族歧视现象——以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为例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种族歧视现象——以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为例导言:种族歧视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持续存在了数百年。

它涉及到对某些人基于他们的种族或族裔的不公正行为和偏见。

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播着各种价值观和观念。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工具,影响着全球观众的观念和态度。

本文将以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为例,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解读种族歧视现象。

第一部分: 电影《绿皮书》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绿皮书》是一部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名受过良好教育但面临种族歧视的黑人钢琴家唐·唐尼利和一名意大利裔美国保镖托尼·利普的友谊故事。

电影以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当时美国南部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分离和歧视。

故事情节中,唐尼利雇佣托尼·利普作为自己的司机和保镖,他们之间由于种族差异产生了一系列冲突。

然而,随着旅途的继续,他们逐渐改变了彼此的认知和看法,建立了真正的友谊。

在旅途中,托尼意识到了种族歧视的严重性,并开始为平等和公正而战。

第二部分: 电影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绿皮书》通过剧情和角色的塑造,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南部种族歧视的现象。

在电影中,唐尼利经历了一系列因为种族而引发的不公和歧视。

他无法就餐于白人餐厅,被迫住在黑人社区的汽车旅馆中,且经常受到白人居民的侮辱和歧视。

电影中还展示了黑人乘客乘坐巴士时遭到的种族歧视,他们被要求坐在公共汽车的后排。

此外,电影中的一幕描绘了唐尼利遭到警察无理扣留并遭受暴力相待的情景。

这一描写反映了当时南部警察对黑人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种族歧视在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问题。

第三部分: 电影的社会反响《绿皮书》作为一部跨文化传播的电影,引起了全球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电影展示了种族歧视的残酷和不公,从而激发了观众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关注。

在影片上映后,许多观众纷纷发表评论和分享他们的观影体验,强调了电影对于种族关系的启示和警醒。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电影《绿皮书》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时期为背景,讲述一个黑人司机和一名白人音乐家之间的冒险旅程。

这部电影探讨了种族、阶级和文化身份的问题,影片中的解构主义角度提供了一种分析这些问题的独特方法。

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学派,旨在揭示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中的隐含意义和权力关系。

电影《绿皮书》使用了解构主义角度来探讨文化身份的问题。

通过将不同的文化身份交叉比较和分析,电影通过描绘角色之间的互动,解构了种族、阶级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电影中,黑人司机唐·雪利作为主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黑人司机,还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在文化素养和礼仪方面非常自信的人。

唐的文化身份在电影中被解构,他的种族感和文化背景互相交织。

唐的文化背景极大地塑造了他的种族感和社会地位,与白人音乐家托尼·利普斯基的文化身份形成对比。

在电影中,唐和利普斯基之间的冒险旅程揭示了种族、阶级和文化身份的权力关系。

在南部种族隔离时期黑人司机的地位很低,他们没有投票权,不能进入白人专用的餐馆和酒店。

利普斯基并没有经历过种族歧视,他的文化身份得以维持。

唐则面临着文化歧视和种族歧视。

电影中,唐和利普斯基共同经历了许多文化身份的考验。

在旅途中,他们一起分享了晚餐,并进行了各种活动。

唐隐藏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尝试去适应和接受利普斯基的文化身份。

但唐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他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放弃自我,而是在保持自我和同时尊重别人的文化身份之间取得了平衡。

在电影的结尾,唐和利普斯基的文化身份得到了确认。

唐赢得了利普斯基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成为了好友。

这种文化身份关系的转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发现种族、阶级和文化身份之间的重要关系。

总之,《绿皮书》是一部关于文化身份的深度探讨。

它以解构主义的角度呈现,分析和理解了种族、阶级和文化身份之间的权力关系,并通过塑造唐和利普斯基的关系,在维持个体身份的同时,创造了一种深度理解和尊重他人文化身份的新范式。

2023年《绿皮书》观后感

2023年《绿皮书》观后感

2023年《绿皮书》观后感2023年《绿皮书》观后感1(1033字)看完这次奥斯卡奖最佳电影《绿皮书》,令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托尼和唐纳德·雪利之间那跨越种族的、无比深厚的友谊,电影还想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

且抛开两位主人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三种人:白人、黑人,还有一种“中间者”。

其中前面两种是两个完全的对立面,互不干扰,两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还有一种“中间者”,就似黑与白之间那显得有些多余的灰色,这种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体。

他们就像一群流浪者,寻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而托尼和唐纳德就是这样一类“中间者”。

在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在托尼和唐纳德从拘留所放出后,托尼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

托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实不代表皮肤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说他的生活,因为他身为白人,却在过着黑人的拮据生活,到热狗店里比赛谁吃的多,依靠这种方式去赚钱,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托尼的生活方式与黑人无异。

在白人堆里,他觉得自己穷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里,他又从来没有被这个种群所接受,因为他们评判的标准是肤色。

著名钢琴家唐纳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学钢琴,用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这本来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当他好不容易挤进白人的阶级社会中,他却发现自己从未真正融入进去。

上层社会的白人花钱请他来为他们弹钢琴,借艺术的造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教养的。

演出完毕,台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但这掌声仅仅是致敬艺术,而不是对唐纳德的赞美。

当他走下台的那一瞬间,只不过是个黑鬼,不配受他们白人尊重,甚至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进,不能在酒店用餐。

这让我们也明白了一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没有资产,他就只是白人社会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资产,也只不过是黑人,他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肤色带来的歧视,永远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会,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的刻板印象。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绿皮书》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它不仅在情感上感动了观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身份的思考。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部电影中的文化身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所呈现的文化现象,同时也可以促使我们对自身文化身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电影《绿皮书》讲述了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钢琴家唐·雪利(Don Shirley)与一位粗俗的白人司机托尼·瓦列隆加(Tony Vallelonga)之间的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当时正值种族隔离的时代。

唐和托尼在一次南方巡回演出中结成了友谊,越过了种族、阶级和地域的界限。

他们在旅途中面对了种种种族歧视和偏见,但最终通过彼此的理解、信任和友谊,克服了障碍,最终成为了彼此生命中的重要角色。

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我们还可以关注文化身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电影《绿皮书》中,唐的文化身份包括了他作为黑人的身份、他作为钢琴家的身份以及他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的身份。

这些文化身份并不是单一、静态的,而是多元、动态的。

他在南方巡回演出中面对着自己作为黑人的身份所产生的歧视和偏见,同时也因为自己的音乐艺术天赋而受到尊重和赞扬。

在托尼看来,他也是一个有着属于自己独特观念和人生经历的个体。

他并非简单的白人司机,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复杂的个体。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看,文化身份并非是简单的标签和定义,而是一个复杂的交织体,由多重元素构成,其意义和价值也是多维度的、深层次的。

解构主义还强调对权力结构和现实的批判性反思。

在电影《绿皮书》中,唐和托尼身处南方种族隔离的社会,他们面对着被固化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偏见。

电影通过唐和托尼之间的真实友谊,试图打破这种权力结构和现实的桎梏。

他们之间的友谊使得他们越过了种族和阶级的界限,共同面对种种挑战和困境,最终克服了障碍。

通过解构种族和阶级观念的固化,电影试图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和价值,批判性地反思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歧视和偏见,以及这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简述《绿皮书》的现实意义

简述《绿皮书》的现实意义

简述《绿⽪书》的现实意义前⼏天,我独⾃看完了绿⽪书,这部电影应该说是我近两年在电影院内所看到的最朴实⽽⼜震撼⼈⼼的作品。

今天从简单的⼏个点来谈谈我对它的看法。

从表⾯上来看,这也是⼀部剧情激荡起伏的,励志的⽚⼦,主⼈公之⼀,这位⿊⼈兄弟作为被歧视的族裔苦练了⾃⼰弹钢琴的本领,在众多的异议和歧视之下并没有放弃⾃⼰对于事业的追求,⽽最终成为了享誉美国的钢琴家之⼀。

本⾝对于我们每⼀个⼈来说,这都是充满正能量的。

令⼈⼼酸的事情接连不断的发⽣,主⼈公战胜了⼼理上的痛苦与挫折,他的不懈对于我们每⼀个个⼈来说都有着学习的意义。

⽽更深层次的来看,我觉得主⼈公雪的⼀段话很好的总结了我的观点,⼤概的意思就是说,我通过不断的努⼒,去学习那些⽩⼈所喜欢的东西,去取悦他们,然⽽最终,却因为肤⾊,⽽不被接受,从台上下来,我仍然是⼀个⿊⿁。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精英教育,我们都觉得美国是⼀种素质教育,事实上,只是评价的体系不同。

这些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所处的地位为下层的⼈设置了各种门槛,这些门槛虽然不仅是学习成绩,但依然是可称之为标准的事物,⽐如⾼尔夫球,演讲辩论,⾳乐等等。

精英阶层们⽤这些去阻⽌阶级的流动。

学⽣们为了进⼊到精英阶层,不断的向这些标准靠拢,希望进⼊常青藤名校。

然⽽,即便你做得再好,学校竞选机制却是不透明的,你完全可能因为家庭背景,肤⾊⽽被拒之门外。

这和主⼈公的遭遇不是很像吗?主⼈公在许多⽩⼈们认为是正统的事情⽅⾯做的⽐⽩⼈甚⾄更好,他讲究语⾔,着装,并且将⽩⼈认为⾼雅的活动做到了极致。

然⽽,却因为肤⾊⽽被拒之门外。

所以,在社会当中的种种标准,往往只是维护优势阶级的武器与⼯具,⽽并不是真正的可以被优势阶层接纳的条件。

主⼈公的境遇⼗分之孤独,为了进⼊精英阶层,被其接受,他接受了⽩⼈的⽂化,⽽抛弃了⾃⼰的⽂化,他与⾃⼰的同胞难以相处,⽽却⼜被⽩⼈们拒之门外。

这⼀点,汤尼司机也不断的向主⼈公提及。

汤尼作为⼀个意⼤利裔的美国⼈,虽然也不是正统的安格鲁萨克逊⼈,但是他受到的歧视当然不如⿊⼈所受到的歧视多,然⽽,他的选择是拥抱⾃⼰的底层阶级,⽽将上层的阶级拒之门外。

《绿皮书》背后:中国电影的奥斯卡资本局

《绿皮书》背后:中国电影的奥斯卡资本局

《绿皮书》背后:中国电影的奥斯卡资本局作者:白金蕾张妍頔程子姣来源:《畅谈》2019年第06期北京时间2月25日中午1 2时,所有关注电影行业的人都在等待第91届奥斯卡获奖最佳影片的结果。

12时10分,悬念落地,由梦工厂影片(DreamWorks Pictures)、參与者传媒(Participant Media)、阿里影业出品的电影《绿皮书》获得了当天最重要的一座“小金人”,该片还囊括了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两项大奖。

七个小时后,北京博纳国际影城对《绿皮书》进行了提前点映,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华夏电影发行董事长傅若清、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赛富亚洲管理合伙人阎焱、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等悉数到场,甚至连“老对手”猫眼电影首席执行官郑志吴也在开画前近半小时来到影院,这个放映厅堪称当天国内影业“大咖”最密集的地方。

“中国电影参投的第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互联网影视公司参与出品的最佳影片,必须来祝贺—下。

”郑志昊笑容满面地对记者说。

第三次观看该影片的马云分外开心,但对票房他却称猜不透、不知道。

在资本的助力下,这部讲述美国南北差异、种族歧视的电影,已经不能简单地划分“国籍”。

因为其出品公司梦工厂影片(安培林公司的另一个厂牌)早已被阿里影业入股,而阿里影业也参与了《绿皮书》项目的投资。

据记者多方核实,此次阿里影业投资《绿皮书》的份额在50%以下,是少数份额投资。

中国资本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奥斯卡。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进入海外俱乐部,更多扮演着“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在这条长长的学习曲线当中,国内的电影技术、特效正在前进,但内容上的话语权,或者形成文化融合的能力仍略显不足。

2019年的中国电影票房,需要进口大片带来的持续支撑,而欧美更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本的投入,如何在竞合中保证商业利益与自我提升的平衡,这将是一场长期的博弈。

阿里投资《绿皮书》背后:早有资本布局中国资本投资欧美电影,已形成一股风气。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电影《绿皮书》讲述了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南部进行巡演时,雇佣了一名意大利美食家托尼·利平诺作为自己的司机兼保镖。

这两位在文化、种族、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人,在旅途中经历了各种冒险和挑战,并最终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该电影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首先,电影《绿皮书》中展现出了主要人物的不同文化身份。

唐·谢利作为黑人钢琴家,在当时的美国南部属于社会较底层的群体,受到了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而托尼·利平诺则是一名来自意大利的美食家,他的文化身份则与唐·谢利差异很大。

他的出身和生活方式较为优越,也更加接近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这种文化身份上的不同,导致了两人在旅途中的冲突和互不理解。

其次,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该电影也体现了不同文化身份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

在电影中,托尼·利平诺开始时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很明显,但在与唐·谢利相处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先入为主,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黑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相反,唐·谢利虽然由于自身在南方的种族歧视经历而对白人存在猜疑,但是在与托尼·利平诺相处的过程中,他同样逐渐放下了原有的成见,对托尼·利平诺也开始产生了信任和感情。

这表明文化身份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并非固定不变的。

最后,电影《绿皮书》以两位主人公的友谊为主线展现了文化身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电影中,唐·谢利和托尼·利平诺的先入为主和偏见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帮助的过程中逐渐消解,他们也越来越能够接受、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身份和差异。

而这种身份和差异的相互融合,不仅让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和真挚,也从侧面呈现出了文化身份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综上所述,电影《绿皮书》在展现黑人钢琴家与意大利美食家之间的友谊过程中,深刻展示了文化身份问题的复杂性,并从解构主义视角展现了文化身份相对性、不稳定性和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特点。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作者:田华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7期摘要:《绿皮书》荣获了第91届奥斯卡几乎所有的殊荣,如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多项提名,以及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可谓大榄特揽;男配角马赫沙拉·阿里更是凭借精湛的演技和用心的演绎,相继摘得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2019英国自由电影奖最佳男配角奖、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等桂冠。

《绿皮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黑人音乐家雪利博士前往种族歧视现象严重的南方区域演出,出于安全考虑,他请了一位白人司机托尼同行,路途中一黑一白俩人组合成奇葩搭档,黑人音乐家雪利博士为了宣扬自由与平等,将在北方获得的荣誉和安逸搁置一旁,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到反对黑人呼声较高的南方演奏,他随身携带的一本旅行指南——《绿皮书》,表面上是一本为黑人在南方提供便利的书籍,实际上却充满了对黑人的不满和歧视,在通往自由的路上,他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的时候,坚信暴力在文明面前不值一提,所以他并没有亂发脾气,也没有使用武力,更没有滥用权力,而是用他绅士般的一言一行、高尚的举止谈吐、勇士一般的壮举,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关键词:《绿皮书》;高尚;勇气1 高尚是自由的通行证第一批到达美洲大陆的非洲人民不是为了追求美国梦心甘情愿抵达的,他们大多是被诱哄、欺瞒、买卖甚至是暴力强迫而登上号称“天赋人权”这一国土的,他们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文盲或者是所知少之甚少的半文盲,被白人认为是野蛮的民族,所以他们不被看作平等的人类,不配与文明为伍,更不与高尚沾边。

在电影《绿皮书》中,黑人音乐家的形象已不再是主流文化中黑人为奴的身份,而是一位在一举一动中透露着高贵气质、拥有坚定的人生态度和极高道德水准的高高在上的黑人钢琴家。

相反,他雇佣的白人司机却是一个举止粗俗、文化鄙陋、爱吃炸鸡、爱听流行音乐的泛泛之辈。

角色的选择和塑造没有承袭固有的肤色的刻板印象,肤色和角色的交换,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打破了我们以往的成见,继而引领我们突破思维定式与时空局限,对自由和人性进行深思和深挖。

《绿皮书》:一次旅途,两种人生

《绿皮书》:一次旅途,两种人生

《绿皮书》:一次旅途,两种人生作者:曲慧钰来源:《世界文化》2019年第04期由维果·莫滕森、马赫沙拉·阿里两大影帝携手出演的《绿皮书》自2018年9月首映以来,一路披荆斩棘,在北美电影界颁奖季斩获各类奖项,最终一举摘得2019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项桂冠。

不同于以往种族歧视题材的影片,《绿皮书》用轻松温暖的故事阐述了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

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天才,一个莽夫。

从陌生到熟悉,从对立到亲密,两人一路的“打情骂俏”直戳观众笑点。

在这里,导演彼得·法雷利一改往日风格,通过一段跨越美国的公路旅途,讲述了一场超越种族与肤色、身份与阶层的人性之旅,在构建温暖情感空间的同时,完成了美国人对自身种族传统的批判与反省。

全片风格轻松幽默,又不时透露出一种奇特的温情,在悠长的公路上,那辆闪闪发光的凯迪拉克绿色DeVille车飞驰而去,把观众拉回到了那个精致的复古年代……各种版本的“绿皮书”1936年,纽约黑人住宅区哈莱姆地区的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出版了第一本黑人旅行指南,全称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即“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旨在提供能够接待黑人的宾馆、商店、餐厅等实用信息,以帮助他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本片的片名《绿皮书》即由此而来。

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将背景设定于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时期,黑人钢琴家唐·雪利要去往种族歧视尤为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为了照顾自己的出行并保证安全,他雇佣了生活在纽约布朗克斯街区的意大利族裔白人托尼·利普做司机,两人由此开始了南下的巡演之旅。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依然严峻,尤其在奴隶制度历史悠久、思想观念保守的南方,黑人与白人仍生活在两个世界。

影片中,随着巡演在美国南方腹地的深入,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愈加明显。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电影《绿皮书》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唐尼·谢里登 (Mahershala Ali饰)与他的司机托尼·利普 (Viggo Mortensen饰)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旅行的故事。

电影的主题不仅仅是种族歧视和黑白之间的关系,更是有关友谊、勇气和成长。

影片中,唐尼·谢里登通过自己的高尚品格和卓越才华,在严酷的种族歧视环境下坚持自我,拯救了他自己和托尼·利普。

唐尼·谢里登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钢琴家,但同时也面临着他的种族差异在白人社会中造成的深重负担。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保持着端庄、优雅和自尊。

他不但看待世界非常开阔,而且还有极高的人性和智慧。

在电影中,他被迫在白人酒店的垃圾桶旁边用餐,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没有感到愤怒和沮丧,反而显得非常平静和优雅。

他不僵持于人们对他的种族认定,反而将自己的音乐和艺术完美地表现出来,并让人们对他的种族和文化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唐尼·谢里登以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华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他所应得的尊重和认可。

托尼·利普是一名纽约市的门卫,在唐尼需要一名司机帮助他在南部的演出时,他被聘为唐尼的司机。

而托尼本身是一个有些粗鄙、偏见和暴力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但是唐尼通过自己的智慧和高尚品质慢慢改变了他。

在和唐尼的旅行中,托尼逐渐明白了自己对待种族和文化差异的错误想法,在那样的环境中,他学会了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背景。

他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一份真正的友情,在这份友情中他对唐尼的尊重和信任给予了他一种新的价值生活。

虽然托尼的文化和背景与唐尼的不同,但他们通过彼此的勇气和认知获得自由。

电影中还有许多可以启迪人心的场景,比如唐尼在音乐会上演奏了一首钢琴曲,这首曲子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带有许多深意和象征意义。

这首曲子不仅为唐尼赢得了一片喝彩,更让人们对他这个黑人音乐家的艺术才能和高尚品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绿皮书》是一部以真实人物为基础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宽容、友爱、勇气、自由的故事。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句话:“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影片中,黑人钢琴家唐尼·谢林是一个非常有才华、聪明、博学的音乐人,但他却因肤色受到各种歧视,没有可以充分才华的机会。

而为了谋生,他不得不接受外形丑陋、性格古怪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白人司机托尼·利皮的雇佣,一起完成一场为期八周的南部巡回演出。

这次巡回演出并不是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而是在主张种族歧视的环境中完成的。

尽管如此,唐尼和托尼的饰演者弗高·莫塔森托和玛赛拉·阿里的饰演非常精彩,充分呈现了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欣赏,宽容和友爱,勇气和自由。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应该抛掉种族和文化历史的包袱,去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用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人性的多彩与生活的鲜活。

唐尼并不是没有机会,但他只有通过勇气和自主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托尼则需要接受和尊重唐尼,放弃自己的偏见并学习从唐尼那里获得知识和智慧。

在影片中,斯特弗·卡列穿上绿皮书,开始了他的旅行。

这本书是一份旅行指南,发行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南部防止黑人在白人区域中受到歧视和侵害。

这个绿皮书意味着自由和安全,而人心飘忽不定,总有人对它持怀疑态度。

但是,最后,托尼和唐尼一路保护斯特弗·卡列的安全,使他到达目的地。

电影同样提醒我们,信仰和信念是我们生命旅程的指南。

《绿皮书》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意义的电影。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元文化、宽容、友爱、勇气、自由的社会画卷。

这部电影教会我们要用心去欣赏不同的文化,别让肤色、种族、国籍等表面因素阻碍我们真正了解别人。

唐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努力,去发掘我们自己的潜能,找到成功的道路。

托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宽容和接纳不同的人,学会相互尊重和欣赏,共同打造一个平等公正、和平友爱、民主自由的社会。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摘要】电影《绿皮书》通过解构主义视角审视文化身份,探讨了差异性和多元性对人们身份认同的影响。

影片中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也对文化身份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观众对社会观念的反思。

从不同视角看待文化身份,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文化身份的认知,反思解构主义对文化身份的启示。

《绿皮书》对于文化身份的贡献在于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解构主义视角为人们拓展了理解文化身份的新思路和视角。

《绿皮书》和解构主义视角对于文化身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未来应继续秉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拓宽对文化身份的认知,并促进文化身份认同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关键词】电影《绿皮书》,解构主义视角,文化身份,差异性,多元性,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视角转变,社会观念,反思,启示,贡献,重要性,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电影《绿皮书》电影《绿皮书》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作品,讲述了一位黑人钢琴家和他的白人司机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展开的一段旅程。

该片由彼得·法雷里执导,维果·莫特森和马赫沙拉·阿里分别饰演主要角色。

影片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在旅程中相互理解、尊重和友谊的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分歧和偏见问题。

电影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文化不同和种族差异时可能出现的挑战与困境。

通过描述主人公们在旅途中的互动和成长,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还能深刻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绿皮书》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了文化身份在多元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如何面对和解决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挑战。

这部影片引发了观众对文化身份、种族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入思考,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1.2 解构主义视角的概念解构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和文化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思潮,它挑战了传统的哲学观念和文化观念,强调对任何固定概念或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反思。

绿皮书 影评

绿皮书 影评

绿皮书影评
《绿皮书》是一部让人无法忘怀的电影。

它讲述了一个白人司机和一位非裔美
国钢琴家在20世纪60年代南部进行巡回演出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了观众,同时也引发了对种族歧视和人权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影片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

维果·莫腾森和马赫沙拉·阿里分别饰演的
两位主角,他们的表演非常真实,让人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特别是阿里饰演的钢琴家,他通过微妙的表情和情感,让人对他的遭遇产生了共鸣。

其次,影片的剧情设置非常紧凑,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
通过两位主角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美国南部的种族歧视现实。

片中的幽默和温情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让人对人性和友谊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最后,影片的音乐和场景也非常吸引人。

钢琴家的音乐表演和南部的风景让人
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时代,感受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绿皮书》是一部情感丰富、引人深思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
和出色的表演,让观众对种族歧视和人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友谊和人性的力量。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它将给你带来深刻的触动和共鸣。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绿皮书》是一部于2018年上映的电影,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位美国黑人音乐家和他的白人司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展开的一段非同寻常的友谊之旅。

电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不仅因为其出色的表演和情节,还因为它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的文化身份议题。

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通过表现主人公之间的友情与身份认同,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阶级和地区差异。

通过解构主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些身份议题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和表现方式。

解构主义让我们看到了电影中主人公之间的文化身份的辩证关系。

主人公之一的唐·夏利(Don Shirley)是一位音乐家,他在文化上代表了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身份认同。

而另一位主人公托尼·利普(Tony Lip)则是一名粗犷的美国意大利裔司机,他代表了蓝领阶层和街头智慧的文化身份。

电影通过这两位主人公的互动和对话,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身份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这种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正是解构主义所强调的辩证的关系。

解构主义让我们看到了电影中的文化身份是如何受到权力关系和历史背景的影响的。

在电影中,唐·夏利作为黑人音乐家,面对种族歧视和对他的身份认同的疑问和挑战。

而托尼·利普虽然是意大利裔美国人,但也被视为少数族裔,受到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限制。

这些身份认同的问题不仅受到个体的影响,还与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隔离和社会等级制度密不可分。

解构主义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身份在历史和权力关系的影响下是多样和多变的,不可简单归纳或划分。

解构主义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是如何通过符号和象征来表达和建构的。

在电影中,绿皮书便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它代表了唐·夏利的文化身份和对社会的不满。

这本旅行手册实质上是一本为黑人旅行者准备的指南,在当时的种族隔离时期,黑人在旅行时需要注意哪些地区是安全的,哪些地区是有风险的。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

《绿皮书》观后感范文《绿皮书》观后感范文1托尼所在的酒吧歇业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托尼很快陷入了生活拮据的局面。

他不得不在小餐馆里与人打赌吃热狗,来赢取50美金家用。

电影开头便认真描绘了男主托尼嫌弃地丢掉黑人水管工用过的水杯的镜头。

没错,他是种族歧视者。

即便这样,在应聘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的私人司机面试中,托尼说我不介意给黑人工作,我前两天才在家里宴请了几位黑人朋友。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

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

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的父亲因为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而低声啜泣的午夜,中年男人的无奈与苦楚在那一刻、在电影里让我泪流满面。

一分钱压倒英雄汉,在现实面前,我们曾经觉得无奈的事似乎都成了出路。

改变需要勇气钢琴家谢利博士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有地位,但是因为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侮辱和欺凌。

他也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应该是雨中谢利咆哮的一段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托尼动手打了侮辱谢利的警察,两人被关进了看守所,谢利博士告诉托尼:靠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会让你占理。

在那个无奈的社会,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而是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

谢利博士明知道南方种族歧视很严重,他依然选择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大众。

圣诞演出,谢利在不让黑人入内的餐厅那段。

按照剧情的铺垫,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以为他会妥协,完成演出。

然而我终究是庸俗了。

谢利博士毫不犹豫地说:要不然让我进去用餐,要不然就取消今晚的演出。

这大概是整部剧最给人勇气的改变。

故事的最后,平安夜,托尼主动拥抱谢利博士的那一瞬间将改变演绎到极致。

生活需要温情看了很多影评都在讲民族文化,可是更吸引中年妇女的应该是托尼与妻子之间的温情。

《2024年电影符号学视阈下的《绿皮书》解读》范文

《2024年电影符号学视阈下的《绿皮书》解读》范文

《电影符号学视阈下的《绿皮书》解读》篇一一、引言《绿皮书》作为一部荣获诸多奖项的影片,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电影艺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绿皮书》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影片中的符号元素及其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电影符号学基础电影符号学是一种通过分析电影中的符号元素,探究其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及观众心理反应的学科。

在电影中,符号元素包括画面、音乐、台词、动作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叙事结构和文化内涵。

三、《绿皮书》中的符号元素1. 画面符号《绿皮书》的画面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影片中南部乡村的景象,代表了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背景。

而主角托尼与朋友在北方的现代都市中生活,则与南方的乡村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画面的对比,反映了南北地域文化和种族的差异。

2. 音乐符号影片中的音乐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例如,片中的蓝调音乐代表了南部乡村的黑人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种音乐在影片中贯穿始终,为观众营造了特定的情感氛围。

3. 台词与动作符号《绿皮书》中的台词和动作也是传达深层含义的重要手段。

例如,托尼和同伴在南部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都以动作和台词的方式展现出来,突显了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的主题。

同时,片中的对话也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四、《绿皮书》的符号学解读1. 主题与文化内涵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绿皮书》主要探讨了种族平等、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差异等主题。

通过画面、音乐、台词和动作等元素,影片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

2. 符号元素的深层含义影片中的画面、音乐、台词和动作等元素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例如,南部的乡村景象代表了种族隔离和歧视的历史背景;蓝调音乐则代表了黑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而托尼的勇敢行动和智慧则代表了对抗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的力量。

这些符号元素共同构成了影片的叙事结构和文化内涵。

电影绿皮书的市场调研总结与反思

电影绿皮书的市场调研总结与反思

电影绿皮书的市场调研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这次《绿皮书》营销,前期是掐准时间点和精准定位,中期是通过灯塔分析舆情、推导点映、扩散口碑,后期是病毒式营销出圈,实现圈层突破且打破了大众认知偏见。

这其实对于宣发团队来说需要有统观全局的思路,在宣发策略的制定上考虑到过程的变量。

也正是因为每个节点精准的把控,《绿皮书》在宣发上的预算并不多,用不高的预算取得近5亿的票房,《绿皮书》的性价比让杨海欣喜,“这大概是在我发的一百多部片子里性价比最高的一部。


对于文艺片应该如何找到市场定位,打破认知偏见,《绿皮书》给出了很好的示范。

目前《绿皮书》票房直逼5亿,而这套方法论也许不止5亿。

二、反思
1.《绿皮书》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电影,但不该被划入到种族平权电影的范畴。

2.批评电影,但不该是“政治正确”这个理由。

2023绿皮书影片观后感

2023绿皮书影片观后感

2023绿皮书影片观后感2023绿皮书影片观后感1《绿皮书》———嘉吉绿色文化读后感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强做大,不但要有好的产品、好的人才,更需要有好的企业文化。

好的企业文化将会给企业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认真阅读了《绿皮书》,感受嘉吉的绿色文化,体会不一样的绿色心情,坚定了我们嘉吉人迈向成功之路的信心。

一、嘉吉的安全基础坚定我们的步伐嘉吉百年传承的道德文化夯然成就了公司内外的互信基础,也是员工们在嘉吉工作并引以为荣的基础,赋予员工荣耀感的缘由诸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嘉吉扎实且强大的基础。

(一)食品安全是我们孜孜不倦且坚定不移的追求嘉吉是业内公认的食品安全领袖企业,全球每个嘉吉人都为此感到无尚光荣。

为实现嘉吉的愿景,公司在管理上不断探索,始终严格如一。

嘉吉人的每一天,都是兢兢业业、忠于恪守嘉吉食品安全标准的一天,是为构筑中国食品安全添砖加瓦,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安全的食品原料和配料,为消费者提供更放心的食品的一天。

为实现成为滋养人类的全球领导者的目标,嘉吉管理的严格、在公司内受重视的程度、所享有的资源倾斜,强而有效的执行力以及管理层和员工对保障食品安全坚定不移的捍卫,使嘉吉当仁不让被认可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食品安全领跑者。

(二)嘉吉的员工安全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员工安全是嘉吉人的重要任务,嘉吉的'员工安全也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只要是嘉吉员工,我们都知道嘉吉的四大目标,即确保安全、全员敬业、客户导向、持续发展。

其中,确保安全倡导的是每个人都能平安地回到亲人的身边,这充满人文关怀的员工安全透着浓浓的人情味,作为嘉吉人,我们不得不肯定所服务的公司为了保障我们每日能平安回家,与家人和朋友团聚,所不与余力的投入!事实上,我们的员工,作为消费者,都为能在这样一个注重高标准和高道德、真正致力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安全的企业工作而自豪。

二、嘉吉的运营方式壮大我们的信心每个嘉吉人都对嘉吉的运营方式了然于胸,企业的运营理念、运营模式、何如服务客户等都对于实现嘉吉的愿景和目标作出明确而详细的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阿里影业总裁张蔚:《绿皮书》的成功是文化价值观的胜利
作者:
来源:《电影中国》2019年第02期
影片《绿皮书》由美国参与者影片公司、美国梦工场影片公司出品,阿里影业联合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

该片在奥斯卡奖宣布后仅仅五天就能登陆影院,成为本次颁奖季最快与国内观众见面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堪称中国电影业又一次高效的联动。

而联合出品方阿里影业成为继亚马逊、奈飞之后全球第三家联合出品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互联网公司,也是本届奥斯卡上中国最大赢家。

颁奖礼结束后仅7个小时,《绿皮书》在京举行了首映礼,全国数百家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华夏电影发行董事长傅若清、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赛富亚洲管理合伙人阎焱、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猫眼电影首席执行官郑志昊等众多业内大咖悉数到场祝贺。

耀眼星光之中,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现身格外引人瞩目。

他表示: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还是非常之温暖,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看电影的感觉。

电影不应该是靠钱堆砌起来的,电影也未必一定要有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

其实这个电影好就好在似乎很平淡,但故事背后有很多东西,很多经典的句子,包括“我们不是靠拳头去赢得这个世界,而是dignity,而是尊严”。

我想这是这个电影给大家带来的反思,让大家思考很多。

所以,我想中国电影离奥斯卡说远也不远了。


作为长期关注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权威媒体,《中国电影报道》更希望了解的是《绿皮书》的成功经验能否给业内人士提供有益的借鉴并引发思考。

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绿皮书》项目负责人阿里影业总裁张蔚以了解影片幕后的故事。

近年来,众多在国内取得不俗成绩甚至“引爆”票房的大卖影片背后都有阿里的身影。

去年的现象级影片《我不是药神》;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已狂揽44亿的《流浪地球》;收获16.7亿的《飞驰人生》,阿里都担当联合出品。

选定的影片屡屡取得口碑票房双丰收,阿里的眼光可谓“毒辣”。

谈及选片标准,张蔚表示:“我们选片子,就像双方谈恋爱的过程,我们选择的标准是小、大、正(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

我们特别关注小人物的成长,所以小人物是我们特别喜欢的题材。

另外,电影不是简单的靠钱堆起来的,再多的钱不代表可以讲一个好的故事,有时候故事讲好了,并不用花很多的钱在特效上也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这个小是有好几层的含义。

另外,当我们在选择片子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这个片子传达的是一种什么精神,精神内核是什么。

就像我说过的,每个人可能都有那么一首歌,一篇小说,或者一个电影在你心里老有一个位置,想到它会有一种共鸣,会感到一种力量,所以这种情怀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在选择片子的时候非常看重的一点。

我们希望内容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也许过程是曲折的,所以我们的’小大正’是出于对生活的理解和责任感。

阿里是讲文化价值观的地方,这种大爱,这种关注小人物,这种非常普世的想法和正能量已经渗透到骨子里了,在这种文化价值观背景下我们会选这种片子,而不是纯从商业角度看这个内容。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资本也是频频重拳出击海外,尤其与好莱坞公司合作日渐加深。

如华谊兄弟与STX达成合作、电广传媒与狮门影业签下3年15亿美元的拍片协议、万达影业收购 AMC和传奇影业、阿里影业与Amblin Partners、完美世界与环球影业达成战略合作等。

而国内影视公司要想“弹跳”好莱坞“进军”国际市场,选择“神助攻”队友是极其重要的。

对此,张蔚谈到:“前年我们投资了安培林公司,《绿皮书》的出品方之一是参与者传媒,是非常独特的制片公司,经常做一些社会题材的电影,这个公司不是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标运作的,公司的创始人也是非常有情怀有理想的人,包括《月光男孩》也是他们出品的,他们也是安培林的投资方之一。

另外一个出品方是Dreamworks。

安培林下面有几个厂牌,有一些合家欢的电影用安培林厂牌出,有一些社会题材的,比较成熟题材的片子用Dreamworks 出。

我们跟安培林合作的重要方面是不断看研发项目,帮他规划在中国的策略。

说起选择安培林作为阿里影业在好莱坞的合作伙伴,张蔚用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当时我們跟安培林在投资之前互相接触的时候,凡是能叫出名的公司都跟他接触过,我们跟安培林接触的这个过程就像双方谈恋爱,我们在投资之前谈恋爱谈了很久,到后面很晚的时候才谈到这个投资具体估值和份额。

谈恋爱前半年时间我们一直在聊你们公司什么样的,人和人之间的文化什么样的,甚至聊到双方的家庭、孩子,爱吃什么等等,就像谈恋爱一样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交流、认识、理解的过程。

因为我们都非常看重三观匹配,当你在文化价值观这些方面达到一致的时候,这才是你将来共同渡过很多难关、很多槛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相比起那些进军好莱坞企图分一杯羹的各国影视资本,中国的互联网影视公司更注重让好莱坞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观众的多元化品位。

《绿皮书》从项目的筹备到获奥斯卡奖再到迅速引进国内院线,正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人为这个行业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