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古诗文阅读理解(精品)
(苏教版)中考专题复习:诗词赏析 doc
(苏教版)中考专题复习:诗词赏析诗词赏析【考点解说】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为贯彻这一精神,诗词赏析成为2009年不少考区试卷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诗词赏析题的常见考点及题型有:1.诗意理解。
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语言媒介,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
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名句赏析。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
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
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4.技巧分析。
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品味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诗词鉴赏题答案中考复习苏教版语文 (1)
七、诗词鉴赏题(一)1、D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回答中要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二)3、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4、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三)5、C6、指黄鸡报晓。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7、略(四)8、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五)10、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11、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六)12、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13、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七)14、悲苦哀怨15、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16、B C(八)17、直抒胸臆借景抒情18、杨花落尽子规啼19、B(九)20、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2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苏教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诗歌鉴赏
苏教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诗歌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诗歌鉴赏 (共8题;共42分)1. (5分) (2019七下·天台期末) 古诗阅读月夜①(杜甫)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 ,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背景:《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困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②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长安。
③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1)理解此诗时,小淇翻阅了明代王右仲在《杜臆》中对“云鬓”、“玉臂”二词的点评,王右仲认为其“语丽而情更悲”。
小淇联系了颈联的描写,认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字中能读出杜甫想象妻子独自望月的时间之长,更有助于理解王右仲所言的“悲情”。
(2)本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试结合诗句,通过诗眼揣摩作者情感。
2. (5分)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 (5分) (2019八上·扬州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 (5分) (2019八下·雁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019江苏省 中考专题测试语文试卷:古诗文阅读 附答案.
初三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阅读(1)(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2019年栖霞区一模卷)【古诗阅读】陪润州①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宋〕杨蟠试上蓬莱②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
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
天远楼台横北固③,夜深灯火见扬州。
回船却望金陵④月,独倚牙旗⑤坐浪头。
(选自《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版)[注释]①润州:宋朝时润州行政区域为现在的镇江市。
②蓬莱:传说中海上仙山,喻指金山。
③北固:指北固山。
④金陵:唐宋时,金陵也指润州。
⑤牙旗:旗杆顶上饰有象牙的旗。
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
1.本诗前两联写金山胜景,首联用“长云漠漠鸟飞愁”写出金山山势的,颔联用“”“”两个动词性短语写出金山被江水环绕的地形特点。
(2分)2.这首诗尾联对江中明月的描写非常别致,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3分)(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3-4题。
(2019年鼓楼一模卷)剑客行[南宋]陆游我友剑侠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①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雠,归告昌陵②泪如雨。
(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集》,陈祖美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注]①正昼:大白天。
②昌陵:永昌陵,宋太祖的陵墓。
3.下列对宝剑的描摹,手法与《剑客行》首联、颔联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一朝斩长鲸,海水赤三月。
(《剑池》)B. 流尘冉冉琴谁鼓,渍血斑斑剑不磨。
(《琴剑》)C. 床头忽觉蛟龙吼,天上方惊牛斗空。
(《甲午十一月十三夜梦》)D.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4.诗中提及荆轲、专诸有何意?(3分)(三)古诗阅读。
(4分)(2019年浙江金华、丽水卷)遣意【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酿黍:酿酒。
移橙:栽橙。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七(上)诗词赏析(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题内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旅途思乡之作,诗人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清晨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一片白帆顺风而来。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分别以“生”“入”写海日和江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在描写自然的时序交替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
景中含情,景中出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内容:这首诗歌咏历史上面重大题材――赤壁之战,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触物生情,抒发感慨,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慨叹。
这是由小到大的艺术手法。
名句赏析: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富有情致,令人回味。
(三)浣溪沙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题内容: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
词的上阕描写眼前生机勃勃、境界清远的自然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词的下阕就溪水西流抒发感慨。
名句赏析:1.上阕之景可描绘为: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
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2.下阕引用白居易诗句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表现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和情怀。
(四)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苏教版】中考语文精品ppt复习课件: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443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初中文言文常见重点虚词用法荟萃
表并列关系 而 表顺承关系 表转折关系 表修饰关系 敏而好学(而且,又) 择其善者而从之(就) 人不知而不愠(然而,却,可是) 拔山倒树而来(地) 苛政猛于虎也(比)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于 作介词 告之于帝(向) 其一犬坐于前(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论语》 《论语》 《论语》 《幼时记趣》 《捕蛇者说》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狼》 《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频率看,往往着重考查那些今天依然 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即现代汉语中依然沿用古义的词语。
专有名词一般有注解,不会考;通假字的考查时有涉及;而 “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则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词类 活用”是个难点,又和语法知识关联,考查如果涉及,一般 只要求写出实词在特殊语言环境里的意义,而不必分析词性 的转换。对这个难点,我们应该积累并掌握课本中出现的一 些重要词语。同时,对文言实词的考查立足于从课内向课外 “迁移”,也就是通过课外阅读的材料来考查在课内学过的 实词。对此,我们在积累文言实词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地 理解和运用。
言
文 阅 读
对文章的观点、事件、人
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
内容和
情感 古 诗 词 鉴 赏 形象和 意境
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 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运用联想和想像,领会诗
表述重点语句的含义,或概 括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思想 情感。
以
作连词,相当于 “而”,表目的 、结果等 作助词,表时间 、方位
苏教版中考语文34首古诗词赏析题荟萃含答案9页
1、《次北固山下》①感情:“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赤壁》感情:本诗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从构思、立意两方面作具体分析。
3、《水调歌头》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4、《早春》感情: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现的画面。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情:②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④请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
6、《观刈麦》感情: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
中考复习:古诗词试题级答案(苏教版)一.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3、“落红”在这里比喻自己4、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以落花自比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5、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苏教版中考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包含34首古诗的完整赏析)
3.观沧海东汉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分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位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后两行诗歌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作者决心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上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常考名句】P129(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例: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箫”则指一种乐器,如”,“。
【常考题目】P3补充:(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饮酒东晋陶渊明【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析】《饮酒》描述作者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中考复习专题:古诗文赏析(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考复习专题:古诗文赏析考试范围:七年级上1、《赤壁》(杜牧)P23页2、《十五夜望月》(王建)P109页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P139页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P208七年级下5、《登岳阳楼》(杜甫)P30页(2007年已考)6、陆游《卜算子・咏梅》P232页7、《归园田居》(陶渊明)P260页八年级上8、《过零丁洋》(文天祥)P64页9、《己亥杂诗》(龚自珍P116页八年级下10、《渔家傲》(范仲淹)P64页11、《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P206页12、《夜雨寄北》(李商隐)P249页九年级下13、《饮酒》(陶渊明)P59页14、《行路难》(李白)P62页15、《游山西村》(陆游)P64页【指点迷津】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主观题居多,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复习指要(一)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初中语文苏教版古诗阅读中考试题
一、阅读理解(48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5—16题(6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岳阳边。
15请找出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
(2分)16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颈联:尾联:潮平两岸阔(2分)(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给分)。
).颈联:高兴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分)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分)10.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风正”,。
(2分)11.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2分)二、阅读(共43分)(一)古诗文阅读(共13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9.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答案:8. 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9.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分)(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1)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可得2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 这首词中“”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苏教版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
苏教版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主旨情感 (共10题;共79分)1. (7分) (2018九上·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写得妙趣横生,请作简要赏析。
2. (6分)(2019·三明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 . 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 . 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 . 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10分)阅读课文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完成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人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苏教版语文中考复习----古诗文阅读理解
苏教版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古诗文阅读理解一、文言文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80篇。
”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及中考文言文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四个字,即读、背、译、析。
读: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在诵读中体验、领悟和积累。
背:背诵优秀文言文,主要是必背篇目。
做到会背诵、会默写。
译: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翻译。
翻译浅显的文言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析: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试题上,涉及的具体内容和考点设置主要是:对有关文言实词的理解或辨析;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词义及作用的理解或辨析;对文言文语段中重要的语句,特别是对主旨句、名言警句的背诵、理解及赏析;对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理解或解释;对文言文诵读节奏的划分与把握;对文言文语段、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文言文语段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与文言文语段相关的成语或名句的默写;与语段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
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主要以选段或短文形式出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以主观试题为主,兼顾客观型试题。
客观型试题主要是默写题、选择题、注音和词语解释题型,主观型题主要是翻译题、简答题等。
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基本题型呈现五种形式,即①选择题;②解释题;③填空题;④简答题;⑤翻译题。
(一)文言实词(联系语境,解释词义)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辨析通假字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类:①以同音字借代本字。
如“反”通“返”。
②形似字通用。
如“说”通“悦”。
70个,平时多读,记牢会用,中考才会迎刃而解。
苏教版中考九下古文复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中考九下古文复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
(11分)[甲] 因此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①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③,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④,各死其处。
田父⑤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⑥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⑦将休士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①韩子卢:犬的名字。
②东郭逡:兔的名字。
③环山者三:绕着山跑了三圈。
④罢:同“疲”,与前面的“极”和“废”意思相同。
⑤田父:农夫。
⑥以顿:以同“已”;顿:困窘、疲弊。
⑦谢:辞谢、辞退。
19.说明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臣之妻私.臣()②面刺.寡人之过者()③时时而间.进()④期年..之后()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21.甲乙两文差不多上写劝谏的,其劝谏的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22.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异同?从劝谏的成效看,二者又有何差异?(3分)二、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
(16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能够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古诗赏析中考复习 苏教版
(一)范仲淹《渔家傲》1、《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有关诗句:衡阳……孤城闭。
2、《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3、《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4、《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5、《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征夫泪!6.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7.“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8、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 9、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
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10、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11、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之处在哪,请指出:——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12、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睡觉13、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大漠-,长河-1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古诗文阅读理解一、文言文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80篇。
”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及中考文言文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四个字,即读、背、译、析。
读: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在诵读中体验、领悟和积累。
背:背诵优秀文言文,主要是必背篇目。
做到会背诵、会默写。
译: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翻译。
翻译浅显的文言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析: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试题上,涉及的具体内容和考点设置主要是:对有关文言实词的理解或辨析;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词义及作用的理解或辨析;对文言文语段中重要的语句,特别是对主旨句、名言警句的背诵、理解及赏析;对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理解或解释;对文言文诵读节奏的划分与把握;对文言文语段、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文言文语段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与文言文语段相关的成语或名句的默写;与语段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
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主要以选段或短文形式出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以主观试题为主,兼顾客观型试题。
客观型试题主要是默写题、选择题、注音和词语解释题型,主观型题主要是翻译题、简答题等。
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基本题型呈现五种形式,即①选择题;②解释题;③填空题;④简答题;⑤翻译题。
(一)文言实词(联系语境,解释词义)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辨析通假字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类:①以同音字借代本字。
如“反”通“返”。
②形似字通用。
如“说”通“悦”。
70个,平时多读,记牢会用,中考才会迎刃而解。
中考文言实词试题有单项考查(读句解词)、综合考查(读文析词)两种形式。
主要考查识记、解读(辨析、解释)、理解、应用等能力。
近几年中考已出现将知识与能力、积累与应用加以整合命题的新题型。
其命题由客观题为主走向主观题为主,由单项考查走向综合考查,由课内取材走向课外取材已成明显中考文言实词试题中,考生常见失误有两种:一是以今代古,望文生义。
不少考生阅读理解差,又缺乏历史眼光和古汉语知识,解题时往往以今代古,随意答题。
“夫战,勇气也”中“夫”当作“大丈夫”解,就是证明。
二是脱离语境,断章取义。
文言实词的古音通假、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现象,没有具体语境,都无法断定落实,如“食”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通“饲”作“喂养”解。
可见,脱离语境去死记硬背词语,既不科学,又难免出错。
须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才是学好文言文的传统良方。
掌握文言实词,一靠多识记多整理,勤于积累是基础,只有掌握足够的文言实词量,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否则难过文言实词关;二靠多诵读多应用,培养语感是关键。
要学会整体阅读、比较、阅读以及分析综合方法,在解读时,既能整体感知文句内容,又能具体辨析理解文言实词,这样培养语感,形成习惯,古诗文能力定能有效提高。
2、解析古今异义词这类词古今词义变化大,如“坐.盗”:古,犯罪;今,坐下。
只要把握其词义在“扩大、缩小、转移、改变”等方面的古今差异特点,就不难解析。
七—九年级古今异义字表说明:本表收选由两个字构成的古今异义词语。
3、掌握关键性实词这里古诗语文阅读的重点,难点。
主要考查这些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读解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去确认其词义,还要了解其构词方式,掌握其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等古汉语知识,方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一词多义说明:(1)本表多义词在课本文言文中一般包含有3个或3个以上意思,只有两个意思的仅个别词语入选。
(2)多义词的某一个意思一般只选一个例句。
(3)某一多义词的另一个常用而没有出现在课本中的意思适当选用常见成语加以介绍。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5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所、则、焉、何、乎。
其中“之、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固把握文言虚词呢?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的词性。
如“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在动宾结构中,“之”在前则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
从虚词与实词的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2、词竟的确定离不开语境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关键还在于把握前后文章。
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地推究出来。
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牢记“八法”,跨越障碍1、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
目前的试题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到文言语的翻译中去,与考查其他文言知识整合起来,形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例1:陈胜者,阳城人也。
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例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例1: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例2: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
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例1: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
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2、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例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例2: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例1: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例1: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例2: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例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例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两句中的()中就是省略的谓语。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例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例2:余闻()而愈悲。
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例1:林尽()水源。
例2:口技人坐()屏障中。
例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装句(1)谓语前置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②孰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2)宾语前置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例: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何以战?(《曹刿论战》)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何以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3)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例1:何陋之有?(《陋室铭》)例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4)定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④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陈涉世家》)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
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5)状语后置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①屠惧,投之以骨。
(《狼》)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③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④相与步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⑤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⑥战胜于朝庭。
(《邹忌讽齐王纳谏》)⑦太祖常劝以读书。
(《赵普》)⑧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治水必亲躬》)⑨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语句翻译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题,因为文言语句的翻译是在理解句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文字表述能力。
翻译的总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再串联大意,最后调整通顺。
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直译时主要应运用“替、扩、留、补、删、调”六字法。
例如:原句:十年春,齐师伐我。
││││││译句: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①替: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