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第1期

合集下载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在城市旅游众多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城市旅游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愈义是什么?对城市空间要求是什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什么?城市旅游者到城市那里?等等,笔者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1 对城市旅游的签本认识 1.1城市旅游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城市旅游的界定不一,从旅游的本质来看,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广义的城市旅游还包括商务会展活动。

按动机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晌物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等5类,按时间长短可分为一日游、短期度假(1-3夜)、长假旅行((4夜以上)中途短暂访问城市者、长假者(把城市作为去周边地区的基地)。

商务旅游在城市旅游总体份额中占15%-200/d'l。

城市性质与规模对城市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George C,对法国城市旅游的研究以2.5万人为底线(Cazes and Potier,1996), 2.5万人口以下的城镇不能称为城市旅游,欧洲城市旅游官方联盟以10万人口作为会员的基本条件(Wober, 1997)。

城市旅游的空间范围是市城(含建成区和郊区县),城市旅游空间分专门化空间和依附性空间,城市旅游空间系统的使用对象难以截然区分市内居民与市外游客。

城市凭借其自身的资源,通过传媒如宣传单、报纸广告等就可吸引旅游 者,但现有的资源基础和经营方式难以保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增长。

要实现旅游的这一发展,就必须制定城市旅游战略。

英国在1980年代末开始制定城市旅游者战略。

1987年伯明瀚市发展部制定了一项行动计划和战略文件(10年后证明仍不过时),提出城市发展的艺术战略、遗产战略、博物馆战略、会展业战略以及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战略目标包括吸引更多访问者、延长逗留时间、鼓励更多的消费、创造就业机会与质量、吸引旅游投资、促销城市等。

1.2坡市旅游的内洒 城市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分为8个方面。

重含义: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特殊活动 重地城:历史文化区、时尚娱乐区、标志商业区、自然游憩区 重引力:商业引力、景观引力、事件引力、理念引力 环境:服务环境、信息环境、交通环境、管理环境 重要素:自然本底、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社会经济 重行业:文化体育业、棍饮娱乐接待业、商业、交通运箱业 重市场:市民、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重尺度:社区、城区、郊区、区域 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不同:旅游城市意味着城市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旅游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份额,对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是城市性质的体现,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而城市旅游是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如同城市农业、城市工业一样。

定远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定远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摘 要 : 国 内关 于旅 游 资源 空 间结构 的研 究进 行 了梳 理 和 回顾 .运 用特 尔 斐法及层 次分析 对 法 . 定 了定远县旅 游 资源 的分类 分级 ; 用地 理 集 中指数 , 确 运 测度 定远 县旅 游 资源 空间分布 的 类型 ,
结果发 现从 镇 区的尺度 来看 . 定远 县 的旅 游景 点趋 向 于集 中分布 ; 用拓 扑 网络 分析 法 , 定远 县 运 对 旅 游 交通 空间结 构进行 分析 , 为定远县 旅 游景点 间的 空 间联 系程度 较 弱 , 认 需改善旅 游 交通 网络 的
国资源型景区 、 国家 A级旅游景区_,] 也有对大中型城市旅游资源的研究 , 4 “5 ’ ,等, 7 1 如南京市l 杭州市l、 I 、 l 昆明 6 1 市l、 】 扬州市 等 。 7 I 但较少有人对县域 , 尤其是欠发达县级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结构的研究. 笔者以安徽省定远县为例 , 运用地理集中指数、 拓扑网络分析法等方法 , 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 旅 游交通空间结构 2 个方面对定远县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确立定远县旅游开发的重点 , 旅游资 提
0 引言
旅游 资 源是 旅 游业 三大 构成 要 素 ( 旅游 客体 、 介 、 媒 主体 ) 之一 I 是 旅游 区域 吸 引力 产生 的核 心 因素 l 1 ] , 2 l , 作 为旅游 供 给 的物质 载体 , 空间结 构 深刻影 响旅 游 区域 空 间竞 争 的性 质 、 其 程度 与发 展 战略 , 区域 旅游 规 对 划、 开发 与管理 有指 导意 义『 3 1 .目前 , 国内学者 关于 旅游 资源 空 间结构 的研 究 主要集 中在 以下 4个 方 面 : 旅 ① 游 资 源空 间分 布 特征 , 空 间分 布总 体格 局 、 间分 布 的分 异特 征 2个 方 面来 研究 H 或细 分 为 空 间分 布类 从 空 I , 型 、 间分 布 均衡 性 、 布密 度 I或 从数 量 、 型 、 空 分 5 I , 类 等级 和 开发 状 态 的角度 对旅 游 资 源 的空 间 分 布情 况 进行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r——以大连旅顺口区为例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r——以大连旅顺口区为例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r——以大连旅顺口区为例王恒;王晓宇【摘要】逐步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旅顺口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旅顺口区全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包括优化空间布局、构筑产品体系、完善设施配套、设计旅游线路等方面.【期刊名称】《吉林工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7页(P51-57)【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作者】王恒;王晓宇【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区域旅游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5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区域旅游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近40年来,中国旅游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中国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1],并持续着不断上升的趋势,旅游已从传统观念中的奢侈品向着更加大众化的日用品方向发展,正逐步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符合当今“大众旅游”的趋势,人们不再满足于封闭式小旅游而更加渴望开放型的“旅游+”模式,特别是如何能够带动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发展的问题,已成为业内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2017年5月,大连旅顺口区完成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申报工作,争取2年内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鉴于此,本研究从旅顺口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际出发,探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促进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探讨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思路,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相关研究概述2016年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基于GIS与地理探测器的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分析以贵州为例

基于GIS与地理探测器的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分析以贵州为例

基于GIS与地理探测器的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分析以贵州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对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并以贵州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多山区的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提升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贵州省旅游地空间分布的规律,明确影响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为贵州省乃至其他地区的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利用GIS技术,通过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内的旅游地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和识别。

接着,借助地理探测器工具,通过对旅游地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维度因素的关联分析,揭示旅游地空间分布的驱动力机制。

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旅游地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也为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贵州省的实证研究,还能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一直是地理学、旅游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GIS工具对旅游地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地理探测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统计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地理学的各个领域,为揭示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例如,通过GIS技术,可以实现对旅游地空间分布的精确测量和可视化表达,从而揭示旅游地的空间集聚特征、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

同时,通过构建旅游地空间分布模型,还可以对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的驱动力分析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基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市场通达度的旅游区划研究——以江苏沿江旅游发展为例

基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市场通达度的旅游区划研究——以江苏沿江旅游发展为例
收稿 日期 : 20 — 6 0 050—9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基金 资助项 目 (0 7 0 7 4 2 1 1) 作者简介 : 刘平珍 (9 0 ) 女, 18 - , 福建泉 A.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 学系硕士研究生, H , 研究方 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
学 专 业博 导 .

定其旅 游中心城 市, 以体现旅游过程的 系统性 、 完整性以及旅游 区的地域性等特点 .在 目前的旅游 区划研
究和工作 中, 对于旅游 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可以依据 国家标 准雠 游 资源分类 、 调查与评价) 但 在分析其 空 ) ,
间结构 和旅 游交通 网络方 面, 还缺 少有 效的定量分析 方法和指标描述 .本文基 于 国家 ( 游资源分类 、 馓 调 查与评价) ) 标准对 江苏沿江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 并应 用图论方法对旅 游资源进行 空间结构分析 , 以通达度
旅游 区划 的 基本依 据 .
由此可 知 , 游 区 不仅 包括 一 定 数量 的 旅游 资 源—— 这 一 旅 游过 程 得 以实现 的基 本 条件 , 要 分 析 其 旅 还
空间结构和旅游交通 网络, 确定其旅游中心城市, 以体现旅游过程的系统性、 完整性 以及旅游区的地域性等 特点.在 目前的旅游 区划研究和工作中, 对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可 以依据 国家标准 《 旅游资源分类、 调 查 与评 价》 但 在 分 析其 空 间 结构 和旅 游 交通 网络 方面 , 缺 少 有效 的定量 分 析 方法 和 指 标描 述 , 对 认 识 , 还 这
江旅游区划研究 .这对于旅游资源 的合理开发 、 旅游区间区 内的分工协作等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 也为制 定与实施中长期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 了科学依据 .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2.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3.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5.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6.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7.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

8.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9.选修课程包括 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10.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

11.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

12.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设3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

13.必修课程地理1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4.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5.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16.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

17.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

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8.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

19.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第一章:绪论近年来,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作为旅游业的核心,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选择一个最适宜的目的地,对于旅游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准确度、扩大旅游业的市场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其中,国内学者主要从地理学、旅游规划等专业出发,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文化遗产等特征的影响。

国外学者着重关注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考察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第三章: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指旅游目的地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旅游者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这也导致了旅游目的地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特征不一样。

本章将从区域方面入手,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一般是以海岸线为主导的区域,地处于蓝色经济带中。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沿海地区以其优美的海滩、独特的海洋文化、丰富的海产品资源等特征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

同时,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将沿海经济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推动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例如,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依托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海洋文化,成为了国内外旅游者热衷的目的地之一。

3.2 内陆地区内陆地区一般位于国家中心地带,背靠山脉。

其地形地貌丰富多彩,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例如,我国的西北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旅游者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同时,内陆地区的旅游业也助力地方的经济发展。

3.3 岛屿地区岛屿地区一般是指处于海洋中的自然岛屿或人工岛屿。

由于岛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水上活动、太阳浴、各种沿海文化等,深受旅游者的欢迎。

例如,马尔代夫是全球著名的岛国,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成为了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旅游资源整合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以广西河池市为例

旅游资源整合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以广西河池市为例
心地 。遗迹有红七军 前敌委员会和东 兰县 革命委 员会 旧址 干大 事 的 氛 围和 提 供 优 厚 的待 遇 ,同时 要 吸 引国 内外 一 批有
— —
东兰武篆魁 星楼、广西农 民运动讲 习所 旧址——列 宁 真才实学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到河池市创业。 2河 池市外部旅游 资源 整合思路。河池市外部旅 游资 源整合的基本思路为北 引、南进 、东扩、西联 。
C ia i I hn Bz 神州商贸

旅游资源整合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 … …
以 广 嚣 澜 池 市 为
圳武生 、杨水德 、曹景舞/ 文
_ . 西河池市旅游资源 丰富,具有秀美的山水 生态 、享誉 风情 、休 闲度假 、生态养生 、地质奇 观等不同主题板块 的 世界的长寿之乡、浓郁 的民族风 情、奇特 的喀斯特地 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的旅游资源开发板块 的整体推进思路
貌和经典 的红色旅游地等特 点,旅 游资源整合应在 大区域
结合的原则 ,构筑 “ 一心两带 四区”的空 间结构模式。
3 集群化理念 。综合考 量社 会资源 、自然 资源 、人 文 . 合效益与规模 效益高的旅游产 品 ,构建红水河 民俗风情 产 业集群 、生态 养生产业集群 、文化产 业集群三 大旅 游资源
内容整合上 , 整合 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 形成-  ̄ 高知名度 、 - L L
4 奇特 的喀斯特 地貌。河池地 区系云贵高原与桂 中准 强吸 引力的旅游品牌 ; 整合各部 门力量,在政府主导下 ,充
平 原的过 渡地 带 ,山高 坡陡 ,峡谷深切 ,天坑 地洞 密布 , 分调动各部门支持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形成合 力,共同推进
其 中巴马百 岁长 寿率 为 2 /0万 ,为世 界之最 ,现健 在 源整合和外部旅游资源整合两个部分。 951

第1章 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原则、内容与模式

第1章 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原则、内容与模式
2 代表性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三、理论基础
3.1 区位理论
3 区位理论的应用
应用于指导选择有利的开发建设中心,以构建优化的区域 空间布局结构。 应用于合理确定旅游中心地规模;既注重旅游地在一定程 度上集聚,充分享有规模效益,又要防止超过限度的过分集 聚,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应用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等多因子相互作用机 制的研究,揭示旅游业空间布局结构变迁的动因机制,为 区域旅游布局的集中与分散、旅游增长与区域平衡发展等 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决策依据。
三、影响旅游区空间布局的主要 因素
• (一)旅游资源分布 • (二)景区交通条件 • (三)游览线路设计 • (四)活动项目安排 • (五)配套设施建设 • (六)长远发展战略
三、理论基础
3.1 区位理论
1 核心思想
指因为地理上的靠近性而拥有的某些方面优势,这种 地理上的靠近性可以指交通便利、接近客源市场或其他方 面。
பைடு நூலகம்旅游基础设施的空间 布局与管理
旅 游 规 划 空间布局
第一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第 一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旅游地域结构和旅游 空间布局的内涵,掌握旅游空间布局的理论基 础和现实依据,掌握区域空间布局的原则和空 间布局的模式。
本章重点
➢ 旅游空间布局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旅游空间布局的现实依据 ➢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原则和主要模式
资料来源:吴人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47.
聚类区划法
聚类区划法,又 称综合法或上升 区划法,是从小 的地域系统(旅 游点或村镇)入 手,逐渐合并为 数量较少的大区 域的方法。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研究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研究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研究一、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是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基于GIS的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研究。

二、旅游资源分布分析1. 数据收集收集地形地貌、水系、气候、生物、文化、人口等多种数据,包括卫星影像、地形图、气象数据、人口普查等。

这些数据将用于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2. 空间分析利用GIS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以确定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分析地形地貌数据,可以找到适合开展山地旅游活动的地区;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可以确定适合开展冰雪旅游的地区。

3. 旅游资源热点分析利用GIS技术,对旅游资源的热点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游客数量、游客满意度、游客留存率等指标,确定旅游资源的热点分布区域。

这些热点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

三、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 开发可行性评估利用GIS技术对旅游资源进行可行性评估。

通过分析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交通、市场、环境等情况,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可行性。

通过GIS模型,可以得出发展旅游资源的潜在利润和风险。

2.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基于GIS技术,对旅游资源开展规划研究。

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和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和规划方案。

同时考虑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制定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方案。

3. 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利用GIS技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和监测。

通过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对旅游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通过GIS分析,可以细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确保开发过程中的资源保护和环境监控。

四、案例研究以某省为例,利用GIS技术对该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分布分析和开发研究。

通过空间分析,确定了该省的山地、湖泊和文化古迹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

通过开发可行性评估,确定了该省的热带海滩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开发潜力。

基于POI数据的环滇池地区城市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基于POI数据的环滇池地区城市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第33卷第1期2021年2月Vol.33,No.1Feb.,2021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基于POI数据的环滇池地区城市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李丽】,陈长瑶1,2,李君3(1.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昆明650500; 2.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3.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旅游已经成为目前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功能之一,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于环滇池地区8个县市区2554条旅游地POI数据,运用复合分类法、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环滇池地区城市旅游地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结合2019年所获取的环滇池地区城市旅游地POI数据,可以将该地旅游地划分为人工娱乐类、自然景观类、人文历史类和运动休闲类,而且环滇池地区城市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的聚集区与分散区差异十分明显,主要呈现出滇池北岸及环滇池一圈聚集分布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旅游地;类型划分;空间分布特征;滇池地区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21)01-0058-090引言城市是旅游区域的中心,具有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城市旅游已经是现代城市的重心,在发展历程中逐渐演化出游憩商业区(RBD)、旅游商务区(TBD)、环城游憩带(RcBAM)、中心旅游区(CTD)、城市开放式景区等相关概念与研究,其中旅游设施和服务及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供给综合体形成了现在的旅游地。

与国外相比,中国城市旅游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分类上,苏平、党宁等人利用复合分类法,根据旅游资源地的属性和旅游活动,将北京旅游地划分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人工娱乐旅游地和运动休闲旅游地[1];吴承照在研究城市旅游时,按照旅游资源的功能性将城市旅游地分为观光游憩点、游憩中心地、旅游基本线路与旅游通道、旅游集散中心、主题街以及公园道路六大基本单元[2];吕梁、陈钟煊等针对福州市的滨海游憩地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四大类:商业型、文化型、公园绿地型、旅游度假型[3]。

第一节 旅游资源整合概述

第一节  旅游资源整合概述

2.劳动地域分工 ⑴劳动地域分工: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以商品交换为前 提的分工,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区际间产品交换和贸 易是其生产的必要条件,各区域之间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 差异是其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 ⑵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形成的过程: ①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即指在某一商 品的生产上,各自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 交换,则获得绝对好处。 ②大卫李嘉图“比较利益论”:他认为各国或地区应按比较 成本较低的原则来选择所要发展的产业和产品。 ③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在地区差异的前提下,按照 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3.区域均衡——非均衡理论在旅游资源整合 中的应用: 区域旅游发展不可能是单一的均衡或非均衡 发展,只能通过均衡——非均衡的协调发 展才能克服各自的不足,促进地区旅游经 济的增长。在整合过程中,要掌握旅游资 源均衡开发与非均衡开发的平衡点,设定 合理的开发次序,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机 制,实现区域旅游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龙门石窟美景
第一节 旅游资源整合概述
一、旅游资源整合及效用 1.旅游资源整合:整是一个调整、协调、适 应的过程,手段方法;合是一种匹配、融 合、协调的状态,是整的目的和预期结果。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 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 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 技术等手段使得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结构合 理、功能统一,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综 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2.区域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经济发展中, 均衡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该理论主张在 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要集中力量优先发 展产业关联度大、发展潜力足的产业,并 以为核心为引导和扩大其他产业或部门的 投资;在地区发展方面,优先发展经济潜 力大的、发达的、能快速实现经济增长的 地区,通过它们的发展带动其他落后地区 的发展。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一方面可使自然景点和生态景点得到必要的保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使潜在的景点变为现实的资源,增强景点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景点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合作,促进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青海省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2.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交通等方面分析了构建青海省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背景。

3.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及分级、应用GIS软件,对青海省各县的主要旅游资源的密度分别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不同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也对青海全省的旅游景点定量分析,探讨了青海总体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关键词:青海旅游景点、密度、空间结构引言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悠久,不仅是旅游者的天堂,更是探索者们的圣地。

虽然区内气候稍寒,空气相对稀薄,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发展滞后,但是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保护甚好;受污染程度小,外来干扰少,大部分旅游区(点)仍保留着原始美。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其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良、功能之全、组合之优、均居于全国前列。

目前已被国家评为4A级的旅游区有:青海湖旅游区、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区、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区及塔尔寺藏传佛教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海湖鸟岛、可可西里、循化孟达天池和玉树隆宝滩;另外瞿坛寺、马场垣遗址、西海郡古城、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等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位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它的不断崛起与变化对全球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巍巍昆仑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自然母体,中华山脉、地脉的双重源头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它的神秘、神奇与神圣令人陶醉和想往。

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

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

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课题与课时: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意义及学科范畴(2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概念、对象及其理论体系有一个初步熟悉,以提高学生对旅游规划的认识与熟悉,增强对旅游规划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要紧重点有: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对象、任务与作用;难点是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与理论。

知识要点:(1)区域旅游;(2)区域旅游规划;(3)区域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三结合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区域旅游与区域旅游规划一、区域旅游区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进展到今天的必定呼唤。

在我国,“区域旅游”最早是由已故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教授于1987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区域旅游,就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根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与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通过人工的开发与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即各类类型的旅游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

区域旅游开发,是进展区域旅游的基础,它是从区域整体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与区位等条件出发,对旅游空间进行综合性开发,以资源、市场、产品、商品、人才等一系列开发实践为宗旨。

区域旅游与旅游区是不一致的概念。

区域旅游强调的是一定区域旅游活动的特征及其影响要素的差异,不一致的区域有不一致的旅游特征。

旅游区也是一种分区概念,更多的是强调区域间的差异性,通常是指由若干地域上相连的、具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吸引物、交通网络及旅游服务设施构成的地域“单元”(邹统钎,1999)。

如湘西北旅游区、西南旅游区等。

旅游景区的范围更小,是指具体的旅游地,如天子山景区、索溪峪景区等。

区域旅游研究是旅游经济的空间化、具体化的过程,它既是区域科学,同时也是旅游科学的构成部分,是介于区域科学与旅游科学的边缘性研究。

二、区域旅游规划《朗文大词典》对“规划”的解释是:规划是制定或者实施计划的过程,特别是一个社会或者经济单元(企业、社区等)确立目标、政策与程序的过程。

基于GIS的济南市旅游资源空间分析

基于GIS的济南市旅游资源空间分析

基于GIS的济南市旅游资源空间分析
基于GIS的济南市旅游资源空间分析
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济南市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基于交通线、城市中心的缓冲区分析,揭示了济南市旅游资源的空间集群分布特点.根据缓冲分析得出济南市现有旅游资源分布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发展潜力与障碍,从而为济南市旅游资源规划提供建议.
作者:张学明何建美陶健姜等松 Zhang XueMing He JianMei Tao Jian Jiang DengSong 作者单位:张学明,何建美,Zhang XueMing,He JianMei(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陶健,Tao Jian(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姜等松,Jiang DengSong(济南市旅游局,山东,济南,250001)
刊名:城市勘测英文刊名: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P208 关键词:旅游资源 GIS 空间分析。

基于GIS的陕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基于GIS的陕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基于GIS的陕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作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02期摘要: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深入调查红色旅游资源详情,从而做好资源保护和再开发规划。

因此,以陕西省文物局公布的34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为对象,采取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资源点分布类型和均衡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呈现聚集且分布不均衡的特性;(2)在资源点分布上,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体呈“聚集”类型分布,按集中程度划分前三名分别是延安市、西安市、渭南市;(3)在空间均衡性上,延安市和西安市形成一级高密度区域,各地级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不均匀。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不可移动革命文物;GIS;空间分析;陕西省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2-0036-06一、研究与综述红色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三大亮点之一。

2022年上半年,红色旅游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超2倍,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达9 295亿元,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及景区接待游客4.84亿人次[1]。

2022年1月以来,“红色旅游”搜索热度较上年同期增长176%。

京津冀红色旅游区热度增长240%,湘赣闽红色旅游区热度增长173%,沪浙红色旅游区的热度增长121%[2]。

2022年10月6日携程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數据》[3]显示,“云旅游”、周边户外游、红色游是本地旅游消费的热门选项,88%的游客选择本地周边的红色旅游。

报告显示,红色旅游群体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女性占比为54%,高于男性8个百分点;二是红色旅游逐渐被年轻群体所接受,其中80后红色旅游占比41%,90后占比26%。

为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党史教育,2022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通知》[4],重点强调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组织基层、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进行宣讲活动,推出红色精品展览。

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_史春云

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_史春云
太原,海南三亚、博鳌、陵水温泉等与海口,云南大 理、丽江、楚雄等众多旅游地与昆明,陕西延安、华 山与西安,江西婺源、庐山、三清山等与南昌等。
1920
经济地理
第 31 卷
完全环游式旅行模式主要分布在大中尺度的 跨区域城市旅游目的地之间,如东北三省省会城市 间、大连—山东半岛主要城市间、华东 5 市、福建武 夷山—福州—厦门、中原西安—郑州以及西北等地 的省会或重要城市间(图 2),有些线路之长、所跨区 域之大可以归结为旅行链模式,如连接西北的新甘 青 3 省,西南川藏、川滇、桂黔、黔渝、湘黔以及东北 3 省之间,但由于旅行链模式在空间上难以定义,很 难与完全环游截然分开,而且国内该类型线路数量 较少,本文暂不单独分类研究。 2.2 目的地节点类型与空间分布 2.2.1 单目的地。单目的地通常级别高、在很大范围
从我国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分布来看 (图 2),长 三角是我国旅游目的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云南、 海南、四川、广西、北京等地是旅游线路中出现频率 最多的目的地区域,其中丽江、昆明、三亚、桂林、张
家界、杭州、海口、北京等是我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 地(表 2),西北、青藏、内蒙古、东北、湖北、珠三角、 淮海区是中远程旅游线路中目的地分布密度小、出 现频率低的区域,整体呈现出我国中远程旅游线路 中目的地区域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旅游热点 区域与相对较冷、甚至空白区域,即人们出行距离 越远,越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旅游目的地。
第 11 期
史春云,张宏磊,朱 明: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
1919
信息,同时也是散客出行的重要参考,据此以旅行 社网站公布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为数据来源,选择出 游潜力较强的国内客源地———北京、上海、广州和 成都[19],选取全国前 50 强的著名旅行社在 2009 年 1—2 月期间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作为统计分析数据。 由于城市居民在其惯常环境之内或其周边区域的 休闲活动要比前往胜地型目的地的活动来得频繁, 通常一日游圈层主要分布在距城市 140km 的腹地 内,二日游的出游半径约为 300km[20]。为避开周末休 闲旅游方式,排除短程旅行的干扰,更好地总结我 国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选择出游天 数≥3,出游半径>300km 的旅游线路,共计 971 份 线路报价单 (北京 262 份、上海 345 份、广州 204 份、成都 160 份)。

基于旅游集散中心的区域散客旅游线路模式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基于旅游集散中心的区域散客旅游线路模式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基于旅游集散中心的区域散客旅游线路模式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卢松;车珠琳【摘要】以旅游集散中心推出的旅游线路为基础数据,统计分析长三角地区散客旅游线路模式、旅游目的地类型以及旅游者空间模式,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模式是以单目的地模式和完全环游模式为主;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在旅游线路出现的频次有较大差异,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呈现3个等级层次,利用CorelDRAW软件绘出旅游集散中心线路的空间扩散路径,长三角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出长三角旅游集散中心线路等级化、长三角旅游集散中心线路距离衰减规律不明显等特征.长三角区域内旅游线路空间分布与区域内各城市旅游资源条件、区域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等相关.%Based on travel line of the tourist distributing center as the basic data, this paper figures out and analyzes the pattern of travel line,tourism destination type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ourist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ingle destination and the total round trip are the main travel line pattern at this area.The frequency of travel line in the citie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quite different.The tourism destination spatial structure presents 3 levels of ing Corel-DRAW software to draw the spatial diffusion path of the travel line of tourism distributing center, the spatial behavior patterns of the tourist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how that the travel line of tourist distributing center appears hierarchization and the distance-decay theory is not apparen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vel lin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region is related to the urban tourism resources, regional location and accessibility.【期刊名称】《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12)003【总页数】8页(P69-76)【关键词】旅游线路;散客旅游;旅游集散中心;长三角地区【作者】卢松;车珠琳【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旅游者出行具有距离衰减规律[1]。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摘要: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研究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除了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外,还要结合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从而实现旅游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有利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

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将包括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等内容,本文从这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旅游资源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其数量的多少、等级的高低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

在经典的“推一拉"模式中,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

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区域性.这种特性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重要的影响.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旅游资源独特。

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础和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与方法1.1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上关于吉林旅游的相关论文、以及《吉林导游》先关资料统计。

1.2方法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比),其公式为:式中:R 为最近邻比,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性质,R < 1 表明点状事物有集中分布的趋势,R = 0 表示完全集中,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o 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一点与其最近点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 的值;a 为研究区域的面积; n 为点状事物的数量.旅游资源品位指标计算公式:式中: Qi表示i 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Pi表示i 地区旅游资源的品质,它是每个地区所拥有不同资源的加权求和则表示吉林省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品质总计.为了充分表示旅游资源的品质差异,对不同品质的旅游资源设置了不同权重,其中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权重为10,5A - A 级景区权重分别为5 - 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其余类型旅游资源的品质差异不大,权重都取1。

环洞庭湖区旅游活动时间分布研究

环洞庭湖区旅游活动时间分布研究

环洞庭湖区旅游活动时间分布研究作者:王文辉来源:《旅游纵览》2024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环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对其2017—2019年旅游活动时间分布进行研究,得出环洞庭湖区旅游活动时间分布情况:一是年度旅游接待量逐年上升,旅游发展呈良好的趋势;二是月度游客接待量的变化特征为“三峰”型,10月为主峰,5月为次峰,2月为第三峰;三是旅游季节性强度大,淡旺季差异明显;四是旅游淡季持续时间长,旺季短。

这些特征导致环洞庭湖区在旺季面临资源环境破坏、接待压力大、游客满意度下降,而在淡季面临旅游资源浪费、相关旅游企业入不敷出等问题。

因此,笔者从加强区域联动、定位旅游形象、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优化洞庭湖区旅游活动时间分布。

关键词:环洞庭湖区;旅游活动;时间分布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社科基地项目“智慧旅游背景下环洞庭湖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JD051)的研究成果。

早在2014年,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按照“生态优先、综合治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将环洞庭湖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走生态发展之路[1]。

《湖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构建“554”文旅发展新格局,环洞庭湖区作为五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板的重要板块之一,湖南省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天下洞庭国际知名湖泊旅游目的地、全省文化旅游重要增长极。

环洞庭湖区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力强、基础设施完善,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本研究有利于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湖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政策的落实,有利于促进环洞庭湖区旅游活动时间分布均衡化,缓解旅游季节性,延长旺季持续时间,有利于促使环洞庭湖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淡季旅游市场,提高旅游地知名度,为环洞庭湖区旅游高质量、特色化、均衡化发展提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对旅游开发的速度、规模、效益及时空安排影响深刻。

以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为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总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西北部以自然资源为主,分布稀疏,东南部以人文资源为主分布密集,且高等级旅游资源集中于中南部;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城市CED指向性。

旅游资源种类多样,但类型分布不均,部分旅游资源支配性较强。

最后,从内容、路线及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整合方案。

以期为蓬江区旅游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引言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组合方式的多元化,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成为旅游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和旅游地理学研究走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2],目前国内外对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的全面研究尚属少数,而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其空间结构必然对区域旅游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江门市蓬江区为例探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资源整合模式,推进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江门市蓬江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目前,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再开发和深度开发时期,因而加强对该城市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蓬江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位于江门市区蓬江河以北,总面积323.7平方千米,是广东省江门市辖区,江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3个镇、6道办事处。

蓬江区毗邻港、澳,北连广州、佛山,东接珠海、中山,南向浩瀚的南海,是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与粤西、中国西南各省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重要门户。

蓬江区是贯通江门五邑、连接全省的高速公路网和等级公里网的枢纽地带,是即将兴建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的直接辐射区域。

距离国家一类港口新会港仅20分钟车程,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个机场。

完善的交通设施让蓬江区与外界紧密相连。

三、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一)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定性分析蓬江区平原开旷,低山丘陵,错落其间,形成蓬江区地貌的多样性。

西部及西北部多为中低山丘陵,东部、中部和南部为河谷、三角洲平原。

西江、蓬江、潭江、天沙江等穿城而过,东有潮连洪圣殿和珠宝首饰加工地,北有山清水秀的大西坑、景色迷人的公坑寺风景区,西有休闲避暑胜地叱石山,南接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有风景如画的东湖公园、长堤风貌。

同时该区也是明代大儒陈白沙先生和被毛泽东先生誉为&ldquo;国宝&rdquo;的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的故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1、数量特征:以自然资源为主的西北部分布稀疏,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东南部分布密集蓬江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在本区151个重点旅游资源单体中属人文旅游资源的有135个,占总数的89.4%。

从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以江门车站为界,西北部旅游资源分布稀疏,以自然资源为主,主要有大西坑水库、大田坑水库、公坑景区、三丫顶、锦岭山、蛇山、凤凰山等,人文旅游资源仅有韫氏民居、良西古村落、陈垣故居等几处。

而西南部旅游资源分布较密集,仅有古猿洲、潮莲岛、潮莲沙滩等自然旅游资源,其余全为人文旅游资源。

2、质量特征:高等级旅游资源主要是人文资源,集中于中南部目前蓬江区旅游资源以中低等级的为主,一级和二级的旅游资源单体数共占本区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87.10%,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共16个,占10.48%,四级旅游资源单体共4个,占2.42%,没有特级旅游资源。

仅有的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有3个位于中南部城区,分别是华侨博物馆、华人华侨广场、华侨嘉年华。

16个三级旅游资源中有11个分布于中南部和南部,占三级旅游资源总数的68.75%。

3、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城市CED指向性蓬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呈现城市CED指向性态势,即以城市CED 为中心的集聚规律,而且越是靠近中央娱乐区,该特征越趋明显。

在蓬江区内,中央娱乐区分布于东湖公园周围,以东湖公园为中心,半径两公里以内约有26个资源点,占资源总量的17.22%,资源密度为2.07个/km2。

半径2-4公里的环带内,约有41个资源点占总量的10.58%,平均密度为1.09个/km2。

其余84个资源点全部位于距东湖公园4km以外的外围区域,平均资源密度为0.37个/km2由此可见,距离江门市中心愈近,资源分布愈密集(如图2)。

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娱乐区的&ldquo;磁石效应&rdquo;。

(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定量分析1、量化分析指数对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旅游资源的结构、功能的基础,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家提出的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来定量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1)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指数(H)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量化分析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2003),结合蓬江区的实际情况,将本次调查的151个旅游资源单体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景象、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类,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蓬江区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指数为1.81,优势度指数为1.19,均匀度指数为41.61%。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1)蓬江区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较高,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值高达1.81,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类型的丰度和复杂程度较高。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2003)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自然景象、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种基本类型。

根据此标准,该区共有151个资源单体,涵盖了评价标准中的所有主类,22个亚类,所占百分比为70.97%,基本类型有63个,占所有基本类型的40.64%。

(2)蓬江区旅游资源均匀度指数较低,旅游资源类型分布不均蓬江区旅游资源虽然种类多样,但类型分布相对集中,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89.4%。

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尤以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最多,达76个,占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50.33%,其次为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共有24个,占总数的15.89%。

在高质量旅游资源层面上,本区共有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共16个,仅有的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有3个属于建筑与设施类,类型分布明显不均。

(3)蓬江区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数较高,部分旅游资源支配性较强摘要:福建移民是如今台湾社会的主体,明末清初则是移民运动的重要活动时期。

福建地区本就多山少耕地,但长期以来由于远离中原,开发不足,人烟稀少,故而并未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

但经过永嘉之乱以来的一系列政治变动和战争,黄河流域民众大量南迁,经济重心随之日渐南移,福建地区也逐渐从一个地广人稀的宽乡,变成了人多地少的狭乡,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这种局面至明末清初之际达到极致。

为谋生计,大量福建人冒死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开始新的生活,为台湾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工具。

台湾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台湾这片沃土的养育。

关键词:明末清初;台湾;移民;福建移民是台湾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移民史也是台湾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篇章。

故而,研究台湾历史,移民历史的梳理至关重要。

如今的台湾地区是一个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移民社会。

在这些汉族移民中,福建籍、广东籍的移民数量占绝大多数,其中福建籍移民又以漳州和泉州最具代表性。

根据1926年《台湾在籍汉民乡贯别调查》结果表明,全台湾375万汉人中,有311.5万人祖籍为福建,约占83%。

福建人中,漳泉府籍者共约300万人,约占闽省籍人的90%。

故笔者试图以漳州、泉州为例,概括分析明末清初时期福建人移民台湾的主要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荷兰统治台湾时期(明天启四年至清顺治十七年)自北宋以来,以&ldquo;八山一水一分田&rdquo;著称的福建地区,伴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金战争愈演愈烈,北方移民也蜂拥而来。

早在唐元和年间(806年至820年)之时,福建仅有74467户,但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至983年),即已增至467815户,增长率为528%。

福建地区海拔两百米以下的平原仅占总面积的12.47%,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极其狭小。

故而,伴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需求。

宋初&ldquo;土地迫狭,生籍繁狄,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亩值寝贵&rdquo;。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人口约为391万,耕地面积约为146259顷,万历六年(1578年),福建人口突破500万,耕地面积反而下降至134226顷。

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不升反降,人地矛盾更趋尖锐。

土地对于中国农民而言,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意义,&ldquo;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

&rdquo;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徭役、赋税负担沉重,福建百姓苦不堪言。

人祸未尽,天灾又至,遂成雪上加霜之势。

清末,此地先后成为清军与南明、台湾郑氏、三藩势力的交战之地。

为了生存,民众纷纷背井离乡,加紧移民台湾。

台湾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土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ldquo;播种之后,听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获倍屣。

余粮栖亩,庶物蕃盈,民殷国富,故能以弹丸之岛,颉颃中原也&rdquo;。

蓝鼎元曾有诗云:&ldquo;台地一年耕,可余七年食&rdquo;虽有些夸张,但不难看出台湾粮食产量惊人,正在遭受饥荒的移民们自然是闻之而动。

另外,由于原住民狩猎为生、自然崇拜盛行,加之耕作技术落后,遂保留大片可耕荒地,故台湾有能力接收并能较好地容纳这些移民。

&ldquo;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rdquo;,自隆庆开关后情况有所改观,但移民不能自由进入台湾。

崇祯年间,情况骤变。

福建遭逢大旱,为缓解灾情,福建巡抚熊文灿遂组织数万名百姓移民台湾,&ldquo;人给银三两,三人与一牛,载至台湾,令其垦田筑屋。

秋成所获,倍于中土,以是来者岁多&rdquo;。

明末清初之际,反清势力组织武装力量负隅顽抗。

南明隆武帝将福建作为其复兴基业的&ldquo;根据地&rdquo;,福建自然兵祸连连,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移民台湾。

台湾与漳州、泉州距离很近,从漳州乘帆船到台湾最快十多个小时,最慢也不过两天,泉州的崇武半岛距离台湾仅有97海里。

漳、泉移民多有冒险开拓精神,以海为生,航海经验丰富。

中村孝志指出:&ldquo;1648年,大陆上因连年的内乱,饥馑甚剧,台湾的中国人(指大陆人)骤然增加到了20000人,并皆从事农业&rdqu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