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验案类编
倪海厦医师讲经方病案整理
一、血癌的治疗血癌案例1、04-10-2009初诊,血癌,男,白人,75岁。
处方:炙甘草10钱、生姜二片、大枣十枚、桂枝5钱、麻子仁3钱、熟地2钱、党参3钱、阿胶3钱、当归2钱、白术3钱、茯苓3钱、炮附子4钱、龙骨3钱、牡蛎8钱。
一周后来诊,原WB39已经降到28了。
(正耀注:炙甘草10钱、桂枝5钱、生姜二片、大枣十枚、党参3钱、阿胶3钱、熟地2钱、麻子仁3钱-----------------------------------------------------------------------------------------炙甘草汤加减益气滋阴温阳复脉;当归2钱、白术3钱、茯苓3钱------------------------------------------活血通便健脾利水;龙骨3钱、牡蛎8钱、炮附子4钱---------------------------------------潜阳安神软坚散结。
)倪师解说:炙甘草汤由九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脏跳跳停停。
甘草有蓄水性,所以就不能用到有腹水的癌症病人身上。
炮附子既是阳药,又是热药。
白芍甘草附子汤去寒去湿,可以很简单地解决瘀血的问题,基本上就用不到丹参、丹皮、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的药,这些活血化瘀的药很容易导致流产。
当归是活血润肠,让大便通畅。
用龙骨是因为病人有盗汗的现象,龙骨、牡蛎有潜阳安神软坚散结的作用。
月经是奶水的残渣,心脏功能好的话就会把这些残渣逼到子宫阴道而排出。
男人精子的残渣逆流进入第六椎就是导致男人血癌的真正原因,进一步讲也是心脏被西药伤害而导致逆流的。
所以说血癌是根本上就不存在的病,都是西药制造出来的。
血癌案例2、03-05-2009初诊,Parks Thomas,白人,73岁。
五年前得到左乳癌,经西医开刀治疗后现在出现移转成淋巴癌与血癌,同时右乳又出现硬块。
处方:生附子2钱、干姜2钱、炙甘草5钱、桂枝3钱、白芍3钱、大黄2钱、黄芩3钱、黄柏3钱、黄连2钱、防己5钱、瓦楞子5钱、牡蛎8钱、紫根3钱、茯苓5钱、阿胶3钱。
整理的经方医案50例(不看看是太遗憾)
整理的经方医案50例(不看看是太遗憾)祖上四代中医,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对中医有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
屈指算来中医临床已有13年了,曾有过博览群书的刻苦,曾有过漫长的求师之路,几多成功,几多失败,多少迷茫,多少辛酸。
自己虽然愚钝,但对中医的热爱还算坚定和执着。
医海中多年来一直痛苦的沉浮和坚强的挣扎着!对黄煌老师的人品学问一直仰慕已久,但深入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还是最近一年多的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对老师著作的学习及临床经验的运用,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冷静的思考,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疗效的迅速提高,病源大量的增加,使我发现了前行道路中的一盏鲜红而耀眼的明灯!今就运用老师经验治疗的部分病案陆续发出,以就正于同道!一,长期低热案李某,女,22岁,河间市城关镇野场村人。
三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8.2之间,反复发作,无规律,胸闷。
无恶寒身痛,咳嗽咽痛口苦等症。
二便可,眠差,血常规,血沉化验正常。
胸片无异常。
曾予菌必治,双黄连等药静脉点滴数日而无效。
他医投银翘散中药治疗亦效果不佳。
舌红苔白脉弦,处方:柴胡24黄芩10清半夏10党参10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6五付水煎服二诊,病人前三副药后,发热依旧,服四五副后有一天未热。
精神较前好。
原方再进七副。
病人电话告知,自前热退后未在反复。
嘱停药观察。
后有其邻居来诊言已痊愈。
按:小柴胡为《伤寒论》少阳病之专方,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
黄师认为:柴胡证中往来寒热的“往来”有其特殊意义。
第一是指有节律性,或无节律性,或周节律,或月节律。
第二是指没有明显节律,时发时止。
该病人发热日久,西医诊断不明,用清热解毒之时方也未见效,余则据黄师所说抓住病人的往来寒热之特点,另据胸闷脉弦等证而应用了小柴胡,最后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前本人也用小柴胡治疗过发热,但那时的着眼点却是把往来寒热的方证仅仅认为是一阵冷一阵热,寒热交替的表现。
经方验案——摘录
经方验案——摘录1 、眩晕患者,男, 55 岁,教师。
主诉:头晕、目眩反复发作 2 年余,加重1周。
患有高血压病史2 年余,经服开搏通、速尿等西药后,血压有所下降,但头晕缓解不明显,曾服补气养血、平肝潜阳方药,效果不佳。
平素血压控制在:16O~190/ 90~ 1 10 m m Hg。
现证:头晕目眩,轻时眼花,头重脚轻感,重则如坐车船,走路不稳,兼有畏寒、肢厥、困倦乏力,胃纳欠佳,胸闷作恶,舌黯红,苔白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Ⅲ级(极高危组) 。
中医诊断:眩晕(阳虚水饮上泛夹痰瘀) 。
治疗维持原有降压药,但应逐渐减量。
中医以温阳利水为法。
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茯苓 30 g,桂枝 10 g,白术20 g,甘草 6 g,泽泻 15 g,熟附子(先煎) 10 g,干姜 6 g,党参 15 g,法半夏 12 g,蔓荆子 10 g,砂仁(后下)6 g,川芎 1O g。
4 剂,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服。
复诊:眩晕、纳差、困倦乏力、畏寒症状好转,但肢端触之仍冷,有少许胸闷作恶,白腻苔略化。
守前方,熟附子量增至12 g,加田七片 ( 先煎) 10 g、黄芪 30 g。
续服 4 剂,诸症明显好转,腻苔渐化,弦脉转缓。
共服 16 剂后,患者眩晕愈,四肢渐温,精神可,纳佳,舌黯红,苔薄白,脉沉微涩。
血压趋于正常: 13O~140/ 80~90 m m Hg,以健脾滋肾,兼活血为主调理善后。
(按):本案易被误认为是气血亏虚、肝阳上亢之证。
前医曾用补气养血、平肝潜阳方药,效果欠佳。
缘患者头晕目眩,走路不稳,肢厥怕冷,舌苔白腻,脉沉等,四诊合参,当辨为阳虚水饮上泛。
阳虚水湿不化,湿阻清窍,故见以上诸症。
治宜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
方中熟附子、桂枝、干姜温阳散寒;用大剂量茯苓、白术、泽泻、党参以健脾行水:法半夏、砂仁健脾理气化痰;蔓荆子、川芎熄风活血止眩。
此与仲景健脾温肾利水治眩相类。
阳气温复,运化之力复职,则水湿之邪得以消除,诸症也随之消失。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一)感冒例一薛XX,男,60岁,初诊日期:1963年3月8日。
冒两周,尚发烧,鼻塞流涕,咳嗽,咽痒且痛,大便于燥,小便正常。
脉浮微数,舌淡苔白黄腻。
属感冒夹湿,治宜疏解。
方药:苏叶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薄荷(后下)3克荆芥3克甘草1.5克葱白(后下)3寸3月16日(二诊):体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痛痒,鼻塞减轻,流黄粘鼻涕,大便软,量少。
脉浮滑,秽苔未净。
病势虽减,外邪未尽,治宜疏解,兼理肠胃。
方药如下:苏叶6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4.5克前胡3克制香附4.5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僵蚕4.5克炒神曲6克甘草1.5克豆豉9克葱白(后下)3寸4月2日(三诊):药后鼻塞减,不流涕,食纳尚可,腹胀,大便不畅量少。
脉沉滑,秽苔未尽。
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治宜和脾消滞,清利湿热。
方药如下:炒苍术6克厚朴6克陈皮4.5克炙甘草1.5克法半夏6克蕾香梗6克槟榔4.5克炒枳实3克大黄(另包后下)3克神曲(炒)6克生姜3片继用香砂平胃丸3袋,早晚各服6克,白开水下,调理而愈。
(《蒲辅周医疗经验》)例二曹X,男。
形寒骨楚,风寒束干太阳之表,腠理不得疏泄也。
不更衣七日,仲景有桂枝汤加大黄之例,今师其意。
方药:川桂枝3克(后下)生麻黄3克蔓荆子3克羌活9克生锦纹3克(挫细末分吞)郁李仁12克杏仁泥18克晚蚕砂9克(包)粉甘草3克(《章次公医案》)例三朱XX,体赢弱,素有遗精病,昨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兔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而微热,身胀腰瘦,头隐痛,有微汗,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未除,精神呈不振,口淡不思食,遂舆而来诊。
脉细微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
党参15克桂枝9克酒芍甘草各9克生姜4.5克附子9克大枣5枚嘱服3帖再论,复诊,诸证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萎顿,脉仍微弱,阳气衰微,仍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戟、枸杞、鹿胶、芦巴补肾诸品。
经方治验小案
经方治验小案更新时间:偶尔更新,随意写写微信公众号:经方日记全文字数:3260阅读时间:10分钟作者:广西南宁宁毅患者顾某芳,女,40岁。
病:感冒首诊时间:2019年12月21日08:52微信就诊,信息如下:早起,鼻塞,头晕。
着凉感冒了,昨晚一直找水喝,唇裂又像上火。
张庆军老师伤寒病脉证治问诊单:1、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2、口不苦,胸闷;3、大便不干,口不渴,饭量不大,不怕热,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4、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5、手脚凉;6、无精神,四肢凉;7、脉无力;8、小便黄,胃胀;9、小肚子不胀;10、胃部无压痛;11、无黄疸。
舌象:舌暗红,有红点,苔薄白。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手脚凉,无精神,脉无力,少阴病;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胸闷,脉无力,太阴病。
方证辨证:患者无发热,头痛,怕风,怕冷,不出汗,无精神,手脚凉,脉无力,少阴病之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脖子难受,葛根证;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脉无力,太阴病之半夏厚朴汤证;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脉无力,太阴病之理中汤证。
综上所述,处方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加葛根合半夏厚朴汤合理中汤。
处方:麻黄20g,附子20g,炙甘草30g,姜半夏30,厚朴15g,茯苓20g,生姜切片25g,紫苏叶10g,太子参30g,干姜30g,白术30g,葛根40g,1剂。
煮服方法:1400ml冷水,煮成450ml,去渣分三次温服。
二诊:12月22日11:30,诉服完药后,精神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还需继续服用中药吗?根据其病情,建议继续予两副巩固。
三诊:12月23日06:57,诉感觉喉咙痛,上火了。
昨晚吃了萝卜炖羊肉,问是否为这个原因引起?因其感冒后大补,所以感冒后清淡饮食示非常重要的,因其喉咙痛,考虑为转出少阳,建议予在原方中加入黄芩15g进行截断。
刘玉洁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验案4则
肝 主风 , 故 刘师从 肝论 治 。拟调肝 气 , 安 心神 , 山、 鲁兆 麟 , 临证 三 十余 载 , 临 床 经验 丰 富 , 崇 尚仲 为肝 ,
景, 擅用 经方 愈顽 疾 。笔者 随刘 玉洁 老师 ( 以下称 刘 和枢 机 , 化 痰浊 之法 。方用 柴胡加 龙骨牡 蛎 汤 。《 伤 师) 从 事 临床 学 习 , 感悟 颇深 , 尤 其是 刘 师 深谙 经 方 寒论 ) ) 1 0 7条云 : “ 伤 寒八 九 日, 下之, 胸 满烦 惊 , 小便 谵语 , 一身尽重 , 不 可转 侧 者 , 柴 胡 加 龙 骨 牡 之法 理 . 屡 屡 活用 经 方 治 疗 疑 难 杂病 , 治 疗 效 果 良 不 利 ,
患者 因在 白天 有不 可抗 拒 的短 暂 睡 眠发 作 , 不 化 痰宁 心 , 开 窍醒 神 。丹参 、 郁金、 合 欢皮 行气解 郁 , 能 自制 , 多方就 医效 果不 著 , 遂来 就诊 。每次 发作很 清 心安 神 。诸 药共奏 解郁 化痰 、 行气 醒神 之功 , 故 收 快 即进入 睡 眠状 态 , 睡 眠 一 般持 续 数 分 钟 , 每 日可 良效 。
( 先煎) 。常法 煎服 。
上方 服 用 7剂 , 溃疡 面 分 泌物 减少 , 开 始收 口。
加减 连 服 3个 月 ,左侧 大 腿 内侧 皮肤 完 全 愈合 , 面
服药 7剂后 白天 睡眠 时间减 少 ,上方加 减前 后 部 皮肤 恢 复 正 常 。其 后 以知 柏 地 黄 汤 加减 调 理善
褥蠹 ≮ 。 0 ≥ 薯 0 。 l l : :
刘玉洁运用经方治疗疑难 杂症验案 4则
曹 洋
( 河北联 合 大学 中 医学院 , 河 北唐 山 0 6 3 0 0 0 )
经方实践验案2则
光明中医2012年10月第27卷第10期cJGMcM0ctober2012.Vol27.10・2075・经方实践验案2则邵晓颖关键词: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doi:10.3969/j.issn.1003_8914.2012.10.079文章编号:1003—8914(2012)一10—2075-02经方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千年而不朽,临证如能应用得当,则效若桴鼓,可覆杯而愈。
笔者多年来一直学习使用经方,现将验案3则报告如下,敬请指正。
1小陷胸汤治疗胃痛患者,男43岁,2010年7月7日来诊。
缘于3天前淋雨后感觉凉爽,晚饭时较平时多吃了些即感觉胃有些不适,当晚睡至凌晨时,被胃痛醒,胃中噪杂疼痛难耐,心下灼热,泛酸。
自以为伤食,不进食就好了,次日自服维u颠茄铝胶囊l粒,日3次,早餐未进,中午吃得很少,至夜疼痛加剧,辗转反侧,难以人睡。
7月7日晨起疼痛难以忍受,故来医院就诊,因患者以前体检时发现血脂较高(具体不详),故考虑是否为胰腺炎,当即检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报告均正常,排除胰腺炎。
钡餐透视亦未见明显异常。
刻下心下痞满不适,痛不可近,必须弯腰屈曲身体而坐,否则疼痛难忍,麦氏点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柔软,舌淡苔略黄,脉浮滑。
诊断:小结胸。
给予小陷胸汤加味:黄连109,半夏109,栝蒌209,柴胡159,佛手109,白芍159,桂枝159,炙甘草lOg,木瓜209,丹参209,3剂,水煎服。
下午2:00左右,药煎好了,当即口服1代(150m1),服药后即觉胃中舒服,疼痛消失,可以挺直身体,不必再弯腰而坐。
共服5袋(每剂煎3袋)后停药,诸症皆失,痊愈。
按:该患者患有高脂血症,素体湿热,夏月贪凉冒雨,外感风寒,化热入里,痰热互结于胸中。
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佛手、木瓜、炙甘草缓急解痉止痛,柴胡升清,与桂枝、白芍解除表邪,丹参活血益气,改善血行,众药合用方证相合故能药到病除。
小陷胸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黄连、半夏、栝蒌组成。
经方临床验案3则
虚燥 热 , 而该 患者症 见 舌 淡、 沉 之 象 , 然 脉 知其 并非 阴
虚燥 热 , 而是 中阳不 足 , 失健 运 。脾 为治 水之 脏 , 脾 主 运化 水液 , 脾 阳不足 , 今 水津不化 , 津液 下趋 , 见小便 故 频数 而 口渴 。渴故 当饮水 , 而脾 阳不运 , 水愈 多则 小 饮 便 愈数 。治 疗 当以小建 中汤温 中健 脾 , 化水液 。 运 3 桂枝汤 治疗过 敏性 鼻炎
剂, 诸症悉 除 。 。 。
之 。从渗 出性胸 膜 炎的 临床 表现 看 , 痰饮 病 的 悬饮 ” 与
极 为 相 似 , 辨 证 为 悬饮 。现 代 实 验 研 究 发 现 : 遂 、 故 甘
按: 过敏 性 鼻 炎 多见 于肺 气 虚弱 , 抗 力差之体 , 抵
老 少皆易发 。本 病 以喷 嚏 、 塞 、 清 涕、 闻香央 为 鼻 流 不 主症, 易反 复发 作 , 而患者 以喷嚏之 症最 感痛苦 。观 本
者咳嗽少 痰 , 侧 胸 痛 , 吸 困难 , 热 5天 , 苔 厚 左 呼 发 舌
腻 , 弦 滑 。西 医查 体 见 : 神差 , 养 尚可 , 吸 急 脉 精 营 呼
促, 左胸 部语 颤音 减 弱 , 叩诊 呈 浊 音 , 吸音 消失 。胸 呼
腔穿 刺液 呈 淡 黄 色 , 结核 菌 未 发现 , 沉 3 m dJ时。 血 8 n l, '
妙 , 世称 之为 “ 后 经方 之 祖 ” 。其 后 世众 多 医家将 其 方
根据其表 现 , 合 脉证 , 断 为 “ 渴 证 ” 脾 阳亏 虚 结 诊 消 之
型 。故 治 以小 建 中汤温 阳健 脾 。处 方 : 饴糖 3g 桂 枝 0,
9, g 白芍 9 , g 生姜 9 , g 炙甘 草 6 , 枣 6枚 。水 煎服 , g大 每
经方治验4则
后 出现全身 困痛 、 头晕无力, 甚者不能操持家务, 需住 院输液 常 或长期在家休养方能使身痛缓解。3d前 因饮食不 当出现大便 次数增多, 某诊所用西药后腹泻好转, 出现腹胀无 力, 在 但 昨天 又见 四肢沉重 、 身体疼痛 。 现证 见形 弱气怯, 白无华, 面 语声低
案例 1 :患者, 3 , 男, 2岁 小学教师, 0 7年 1 20 1月 1 7日初 诊。肾移植术后 5年, 常服环孢素及酶酚酸脂等免疫抑制剂 治 疗, 半月前不慎受凉致发热咳嗽, X线拍 片检 查, 经 以肺部感染
按:桂枝汤本为太阳中风之主方,《 伤寒论》中曾用之 解 表、理汗 、通 便 ;《 金匮要 略》尝用之 主胎 。然其所 治虽多, 却无 非和营 卫。 案例 1 虽有肺部之病灶及咳而微喘之 “ 里证 ” 。
服完, 已无不适感觉, 为求根治前来复诊。 查体见局部皮肤仍黯 皮下硬处 已变软, 重按仍略酸楚, 嘱不 必再 内服 汤药, “ 以 3号 拔 毒膏 ”外敷以散毒解结善后。
恰似 以钥 启锁 。现就近 日所 治之 验者呈于篇隙, 以飨 同道 。 1 桂枝汤 1 1 卫气不足 、外感迁延证 .
身舒体 快, 肢节轻爽, 4次服尽, 身痛 已失, 卒病告愈 。
按:仲 师云:夫痼疾加 以卒病, 当先治其 卒病 后乃治其痼 疾 也。故此 案当先治其身痛 。又云 :“ 发汗后 , 身疼痛, 脉沉迟 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Leabharlann 三两新加汤主之 。 ”本 案虽 非
之皮损 中心深 处略硬 、有酸楚不适感, 询之无体温异常及 自汗
经方验案2则
[ 3 ] 王妍. 稳心 颗粒 治疗 心律 失常 3 2例 疗 效 观 察 [ J ] . 河 北 中医 ,
2 0 0 5, 2 7( 5): 3 9 0.
[ 4] 张淑慧, 王 晓红 . 稳 心 颗 粒 治 疗 快 速 型 心 律 失 常 的 临 床 观察 [ J ] .
检验 。
头晕 诸症后 , 再 投 以黄芪桂枝 五 物汤理其 血痹 。不 想 , 其见 余不 过一 大 四学生 , 先是 不 服 , 后 几 日头 晕 加重 ,
诸症 加剧 , 试服 两剂 , 甚好 ; 再 服 三剂 , 诸症大减; 自行 服 至第 十剂时 , 诸症 俱愈 , 骨 头 间疼 痛 消失 , 不 必 再 服
应 从仲 景“ 平 脉辨证 ” 精神, 个 人 之 思 路 经 验 总 结
如 下。① 若脉 弦硬 数急 而张 , 面热如 醉 , 乃五 志过极 化 火, 气血逆 冲 于脑 , 应 以风 引汤或 建瓴 汤加 减 ; ②若为
此案脉 证 , 应 以龙牡 引 其 冲 气 下行 , 补 其 左 手 肝 肾 二
辽 宁 医 学杂 志 , 2 0 0 6, 2 0 ( 6) : 3 7 1 .
[ 5 ] 周春 , 郭 力, 赵可安. 口服 稳 心 颗粒 对 心 律 失 常 的 影 响 [ J ] . 实 用 心
经方 验 案 2则
朱 晓 冬
关键词: 晨僵; 黄芪建中汤; 喉癌术后; 猪肤汤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3 . 0 9 0 文章编号: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一 0 3 — 0 5 9 4 - 0 1
经方辨治急症验案3则
C G M A r 0 0 V l 5 4 J MC p l 1 . o 2 . i2
・6 3 ・ 8
经 方辨 治 急 症 验案 3 则
陈德 荣 湖北 警官 学院 医院 ( 汉 4 0 3 ) 武 304 戴 天木
关键词: 经方; 急症; 中医药疗法; 医案
仍 腹泻如倾 , 1小 时左 右 1次 , 食 片刻 即腹 痛 , 约 进 随
后 即泻水样 夹未 消化 食 物 大 便 , 纳 呆 腹 满 , 冷 汗 伴 肢 出 , 体消瘦 , 形 气短 乏 力 , 声低 微 等 症 , 质淡 , 薄 语 舌 苔 白 , 沉细 。脉症合 参 , 脉 证属 阳虚 阴盛 , 谷不化 , 以 水 治 四逆 汤加 味 , 处方 : 附 子 1 g 干姜 1 g 炙 甘草 1 g 制 5, 5, 0, 党参 2 g 白术 1 g 陈皮 1 g 厚朴 1 g 山药 1 g 茯 苓 0, 0, 0, 5, 5,
内盛之 象 ; 气 不复 , 阳 阴寒 不去 , 则腹 泻 不 止 。《 匮 金 要略 》 : 下利 清谷 , 谓 “ 里寒 外 热 , 出而厥 者 , 汗 通脉 四
逆 汤主之 ” 该 患者腹 泻 势急 症 重 , , 非一般 消食 化 湿之
剂 所 能 奏 效 , 投 重 剂 四 逆 汤 为 主 方 , 理 中 汤 、 君 故 合 四
1 g 青蒿 1 g 鳖 甲 1 g 生 地 黄 1 g 知母 1 g 牡 丹皮 5, 0, 5, 5, 0,
应用经 方辨 治急症 验案 3则如下 :
1 四逆汤治 暴泻 李 某 , ,O岁 。2 0 女 5 0 8年 l 0月 5日初诊 。诉 2天
1 g 水 牛 角 1g 杏 仁 1 g 百 部 1 g 紫 菀 1 g 郁 金 0, 5, 5, 5, 5, 1 g 甘草 6 。5剂 , 日 1剂 , 煎服 。 服 药后 , 后 5, g 每 水 午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san
(四至六诊):症状继见好转,疮口白腐已去,肉芽增生,上面之核渐见消退;惟胸部、脘次尚觉饱闷,且多矢气。先后于上方去夜交藤、生熟苡仁、焦白术,加麸炒枳壳6克,春砂花2.4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10月19日
(七诊):疮口洁净,脓脂已清,势将收敛。惟头昏胀如束,体质不充,肝阳失潜,再与和营平肝,理气宣化。生白芍4.5克紫丹参4。5克夏枯草9克甘菊花4.5克象贝9克桔梗3克生甘草2.4克昆布9克海藻9克春砂花4.5克炒乌药4.5克采芸曲9克西黄醒消丸3克吩二次吞服)10月26日~11月2日
(张赞臣治验,陈之才等整理:治愈疬疮久溃不敛一例,《中医杂志》4:17,1964)
【评按】瘰疬相当于颈淋巴结结核,早在《内经》中已知瘰疡的发病和内脏结核之间的密切关系(见《灵枢经·寒热》)。中医认为多由郁、痰而生。
例一属后期瘰疬,症见气血虚损,溃后阴虚,脓水淋漓,故治以育阴化毒,参以补益气血。如属轻症瘰疬,可内服消瘰丸(《医学心悟》方)或内消瘰疡丸(《疡医大全》方)亦有效。
例二高女,4岁。初诊日期:1957年3月8日。发热,微恶寒,口干作渴,左侧腮颌部高肿焮痛,二便不利。此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肿已两日,欲作脓势,应予舒解,免成发颐之患。龙胆草6克白芍6克山栀皮6克酒芩6克花粉6克银花6克连翘6克酒军6克生地9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6克生甘草1.5克二诊:前方服两剂,表里症俱解,肿消红退,痛亦大减,可以不致再有他患。即用前方减味、以散余毒。生地9克龙胆草6克山栀皮6克黄芩6克熟军6克连翘6克花粉6克泽泻6克银花6至甘草1.5克
(磨汁)没药4。5克丹皮9克服1剂略安,3剂得微汗,热减神清。减去生地十之四,热复炽;复加重,热又减。三日未大便,方中加火麻仁、郁李仁、兼用导大便坐药,下燥屎五六枚、嗣下浊物甚多,热大退,神大清,食欲大佳。前方去生地、丹皮,加当归、芍药补血之品。热终不退尽,又略有眩冒状,乃去当归之苦温,仍加生地之凉润,热乃净,丹全消,痈口平复。(《冉雪峰医案》)
经方验案4则
维普资讯
国 医论 坛
20 0 2年 1 第 1 1月 7卷 第 6 期
NOV 0 2 VOL. 7。 20 。 1 NO. 6 ・5 ・
F ORU M ON TRADI ONAL CHI TI NES M EDI NE E CI
用
・
经 方 实验 录 ・
经 方 验 案 4 则
浙江 省景 宁县 沙 湾 中学校 医室( 2 5 7 柳 育泉 330)
浙江 省景 宁县 人 民 医院 中 医科 ( 2 5 0 金 素娟 330)
莫 既而气 还 , 证状 随 之缓 解 , 是 日二 三 如 关 键 词 : 狂 证 / 医 药 疗 法 桃 核 承 气 汤 / 疗 应 乱 , 名其 苦 , 躁 中 治 发。 其脉 沉缓 无 力 , 舌淡 红 , 薄 白 。 乃 阳虚 阴盛 , 苔 此 寒 气 上 冲之奔 豚气 病 。遂 疏 桂 枝加 桂 汤 : 枝 1 g 桂 0, 1 其 人 如 狂 案 白芍 1 g 炙 甘草 6 , 0, g 生姜 8 , 枣 6 , g大 枚 肉桂 5 。 g 日 剂 膝 下肢 转 温 , 朱 某 , ,O岁 , 9 7年 1 月 1 女 4 19 1 8日诊 。近 来 日 1 , 煎服 。服 药 3 后 , 关 节 痛减 , 剂 水 晡 头晕 , 立不 安 , 躁 如狂 , 坐 烦 记忆 力 减退 。经 询 , 月 少 腹偶 有气 上 冲 。再 3剂痊 愈 。 事 2个月 未 潮 , 少腹 微 满 , 便 如常 。 二 其脉 略涩 , 舌边 按: 奔豚病是气从少腹 突然上 冲的疾病 。 因气 冲而 有似小猪奔突而名之 。有得于惊恐忧思 , 肝郁化火 尖红 , 苔黄 。诊 为太 阳 蓄血证 。拟桃 核承 气汤 : 桃仁 急 , 1 g, 枝 1 g 大 黄 8 芒 硝 5 ( ) 炙 甘 草 3 。3 而动者 ; 因发汗后 , 阳虚而 肾 中寒 水之 气上逆 者 ; 5 桂 0, g, g冲 , g 有 心 剂 , 1剂 , 日 水煎 , 空腹 温服 。药 后 泻下 溏黑便 , 症 亦有下焦虚寒所致者 。 例先感 寒湿 , 因大汗伤其心 诸 本 复 随 之而 解 。 阳, 坐镇无权 , 下焦之阴气 上冲而患 。 治当温心 阳, 阴 伐 按 : 阳 蓄血 证 ,伤 寒论 } 0 条 云 : 太 阳病 不 平冲。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 , 太 《 16 “ 上能保少 阴之 火旺 , 下能 解 , 结 膀胱 , 人如 狂 … …外解 已 , 热 其 但少 腹 急结者 , 温少 阴之水脏 , 照当空则寒逆 自平 。 离 乃 可攻之 , 宜桃 核 承 气 汤 。 其 辨 证 眼 目为 “ 人 如 4 胆囊炎 、 管结 石 案 ” 其 胆 狂 , 腹 急结 ” 其病机 是 邪 热 随经传 入下 焦 , 少 。 与血 搏 吴某 , ,8岁 ,9 2年 4月 8日诊 。两 天前 突 女 6 19 结 成瘀 热 。 热上 扰 心神 , 明不 宁 , 瘀 神 故坐 立不 安 , 其 发右上 腹 阵发 性绞 痛 , 恶寒 发热 , 出现黄 疸 。入 院 并 人 如狂 。 忘 者 , 有 蓄血 , 善 为 血不 荣 , 智不 明也 。 则 治 化验 检查 : C1 . ×1 。I, wB 4 7 O/ 中性 0 8 。 . 1 B超 提示 : 宜 化瘀 泄 热 。 桃核 承气 汤 乃 调 胃承气 汤加 桃仁 、 枝 胆囊 炎 、 总 管结 石 ( . c 桂 胆 O 7m×0 5m) . c 。建议 手 术 治 而成 , 以调 胃承 气 汤 泄 热 导下 , 枝 温通 血 脉 , 太 疗 。因病 者年 迈 , 桂 通 拒不 手术 而求 诊 中医 。诊见 : 性 急 阳之 经气 , 解 传人 之邪 , 仁 活血 化瘀 。其 组 方严 病 容 , 疏 桃 皮肤 及 巩 膜 黄染 , 上腹 痛 连 及 后 背 , 右 口苦 泛 谨 , 丝 入扣 , 获 桴鼓 之效 。 丝 故 恶 , 黄浓 , 便 干 结 , 质 红 , 黄腻 , 弦 数。 尿 大 舌 苔 脉 2 烦渴 不解 案 T3 . ℃。证 属肝 胆 失疏 , 热 内蕴 , 石梗 阻 于胆 91 湿 结 严某 , , 9岁 , 9 6 2月 4日诊 。 女 2 19 年 主诉 : 口渴 道 。治 宜疏肝 利胆 , 清利 湿热 , 石止 痛 。拟 和解 少 消 不解 已 1 O多 天 , 流 产 后 洗 衣起 病 。刻 下 : 因 卧床 不 阳 , 泄 阳 明 之 大 柴 胡 汤 加 减 : 胡 1 g 郁 金 、 清 柴 5, 黄 起 , 情 冤烦 , 神 身微 热 , 头微 痛 , 心下 悸 , 少腹 微满 , 小 芩 、 夏 、 实 、 黄 、 半 枳 大 白芍 、 楝子 、 胡 索 、 陈 各 川 延 茵 便 短 少 , 浮数 , 质 暗红 , 脉 舌 苔黄 腻 。 7 9 。四诊 1 海 金 沙 、 内金 、 T3 . ℃ O 鸡 虎杖 各 1 g 金 钱 草 3 g 日 1 5, 0。 合 参 , 为太 阳 蓄水 证 。拟 五苓 散 : 泻 1 g 白术 、 剂 , 辨 泽 5, 水煎 服 。 3剂后 大便 下 泄 , 下 痛 大减 , 温降 服 心 体 猪苓、 茯苓 各 1 g 桂枝 8 。 服 1剂后 心下 悸解 , 0, g煎 津 至 3 . ℃ 。上 方 去 大黄 继 服 3剂 , 止 , 疸 消 退 。 77 痛 黄 B超复 查 , 石消 失 。 结 升 渴 止 , 热退 , 剂 , 症 若失 , 体未 复 , 十全 后 以此 方坚持 服用 月 余 , 身 再 诸 惟 以 大 补 丸善 后 。 按 : 为 中精 之府 , 胆 其胆 汁化 生 于肝 , 汇集 于胆 , 按: 本案 因流产后 体虚感 邪 , 表邪不解 , 循经入府 , 泄 于小肠 , 以助 消化 。 若肝 失 疏泄 , 失通 降 , 汁郁 胆 胆 水气不 化 , 而成 蓄水证 。其辨证依据 : 脉浮数 , 身微热 , 滞 , 胃土违 和 , 湿热 内生 。 热交 蒸 , 则 湿 日久则 煎炼 成 头微 痛 , 为外邪未 解 ; 小腹微 满 , 小便不利 , 为水蓄结于 石 。 石梗 阻胆 道 , 汁外 溢 , 结 胆 则肤 黄 、 目黄 、 尿黄 。 其 膀胱 ; 膀胱气化 失职 , 液不布则烦渴不 已。本病属表 治 疗 《 匮要 略 》 出 : 诸 黄 、 痛 而 呕 者 , 柴 胡 津 金 指 “ 腹 宜 里同病 , 当两 解表里 。五苓散为表里两解 、 治 通阳化气 汤 。大 柴 胡 汤 系 由小 柴 胡 汤 合 小 承气 汤加 减 而 成 , ” 利水 之剂 , 气化津 升 , 不治渴而渴 自止 。 集清、 、 、 和 下 消诸 法 于 一 方 , 可 疏利 肝 胆 之 气 滞 , 既 3 奔豚 病 案 又可荡 涤肠 胃之热结 。凡属 肝 胃不 和 、 寒热 往来 、 心 梅 某 , ,5岁 , 民 , 9 7年 3月 2 男 3 农 19 7日诊 。患 烦 呕恶 、 心下 急 痛 、 尿黄便 结 或下 利 等少 阳阳 明合 病 者 因春 耕 下 田 , 受寒 湿 , 肢 麻 木 发 凉 , 关 节酸 之病证 , 如急 性胆 囊炎 、 石症 、 感 下 膝 诸 胆 阑尾 炎 、 胰腺 炎 等 痛。 自服 抗 风湿 药 , 辛散 过 剂 , 以致 大 汗淋 漓 , 腹 突 急腹症 , 可 随证加 减应 用 。本 例 因 内有结 石 , 加 少 均 故 发疼痛 , 并有 积 块渐 大 , 筑然 向上 冲动 。 筑 至腹 , 呜 鸡 内金 、 金沙 、 钱草 、 腹 海 金 虎杖 等 清热 利 湿化 石 。 作痛 , 呃声 连 连 ; 心 , 下 悸 动 不 安 ; 胸 , 窒 闷 至 心 至 憋 ( 稿 日期 : 0 2 0 — 4) 收 2 0 — 92
老名中医60个验案
老名中医60个验案1.案痛风2.案痛风3.案神衰4. 痹证5.案痹证6.案痹证7.案高脂血症 8.案小儿厌食 9.案口疮 10.案痤疮 11.案荨麻疹 12.案湿疹 1 3.案痛经 14.案痛经 15.案闭经 16.案闭经 17. 带下 18.案带下 19.案不孕 20.案不育 21. 胃炎 22案胃炎 23案神经性头痛 24.案糖尿病 25.案糖尿病 26.案糖尿病 27.案糖尿病疖肿 28.案糖尿病内分泌紊乱 29.案肾炎 30.案泌尿系感染 31. 脑梗塞 32.案溃疡病 33. 暑湿感冒 34.案经期感冒 35.案乳蛾发热 36.案气管炎 37.案哮喘 38.案低热 39.案咳血 40..案咳血 41.案冠心病 42.案冠心病 43.案冠心病 44.案心律失常 45.案高血压病 46.案高血压病 47.案细菌感冒 48.案病毒感冒 49.案乳腺癌 50. 膀胱癌 51.案食道癌 52.案结肠癌 53.案胃癌 54.案肝癌 55.案肺癌 56.案子宫肌瘤 57.案卵巢囊肿 58.案乳腺增生 59.案更年期综合症 60.案宫颈癌1.案痛风病史:蔡生,31岁,初诊节气,小满。
左足肿痛3年,加重半年,西医确诊为痛风,服秋水仙碱等西药,无明显效果。
经常发作,门诊求治中医。
刻见左足肿痛,饮啤酒时加重,头重胸闷,口粘且苦,尿黄便干,食纳不佳,查尿酸490mmol/L,左足第一跖关节红肿热痛。
苔根黄腻,舌质暗红,脉弦滑尺弱。
讲解与互动:什么辨证?什么证类?学生:“痰浊。
”哎!痰浊。
但这里面矛盾在什么地方?他有一个尺脉比较弱,你光从脉来辩证,说明他还有肾亏。
实际上没有肾亏,因为症状没有,舌苔不支持,不能舍症从脉,要舍症从舌。
肾亏的话,舌质肯定淡胖,他没有淡胖,而且根是黄腻的,这完全是痰浊呀!而且痰浊化热。
从痹证来讲,这完全是个热痹者叫湿痹都行。
开什么方?学生:“温胆汤。
”温胆汤也可以。
温胆汤没错呀!说明你们开动脑子了,用脑子就好。
尹周安医生经方实验录(1)
尹周安医生经方实验录(1)1.半夏散及汤治愈顽固性咽痛案。
某某女 30岁衡山人 2011年10月14日首诊病史简介:反复咽喉肿痛数年,西医诊断为“扁桃体肿大,扁桃体炎”。
每次因受凉则发,发作则咽喉疼痛,无明显发热,点滴抗生素后症状开始可以缓解,逐渐失效后每次必须迁延数天甚至半月逐渐减轻,甚是痛苦。
服用清热解毒利咽之中药无数。
患者早已经对中药没有信心。
此次因陪同好友来我处中医诊病,顺便咨询准备“扁桃体手术摘除”事情。
我甚是反对,云:人身体之任何器官,组织都有自身的功能用途,岂可如此轻率采用手术的方法解决呢?任何手术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否在我处服用中药三五剂,倘若无效,再议手术不迟,可否?患者经我劝说,认为非常在理,加之其朋友在我处服用中药效果甚佳,故欣然接受我的建议,先采用中医治疗。
望之患者面色少华,扁桃体虽2°肿大,但并非红赤反而呈现淡白之色;问之形寒畏冷,极容易“感冒”,感冒之后则咽痛,喉中痰浊阻滞,咳痰不爽。
四肢冬天欠温。
伴有明显的月经量少,痛经,后期。
舌淡胖,苔薄白腻,脉细。
患者咽喉疼痛甚是痛苦,先取半夏散及汤散寒化痰以治其标,待咽痛除后改温经汤温补气血,散寒以固本。
法夏15 桂枝15 炙甘草15 3剂。
水煎服,日一剂,分次口服。
药汁最后留一两口缓缓咽之,以图局部治疗。
2011年10月18日二诊:患者步入诊室,甚是高兴,直呼:尹医生,你的中药太神了,吃了一剂,疼痛就减轻了一大半,三剂下去,咽喉基本不疼了,比打点滴有效多。
还有我感觉全身都舒服,比以前吃的那些中药舒服多了。
答曰:还去手术吗?呵呵。
患者直言:不去了,早知道你可以治疗,我就不要每次去受打针的皮肉之苦了。
答曰:不是我可以治疗这个病,入门的中医都可以治疗,也不是我的处方有效,是张仲景留给我们的处方就是这么有效。
咽痛已除,温经汤善后。
当归15 赤芍15 川芎10 桂枝10 吴茱萸6 党参15 麦冬20法夏15 阿胶15(蒸兑)丹皮 10 生姜6片大枣8粒一笑堂主人案:咽喉疼痛(扁桃体)一症,风热夹毒虽常见,但风寒夹痰之症亦不少,湿热阻喉,瘀血阻喉亦偶尔见之,因此不可见咽痛则清热,消炎;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局部情况,舌脉等综合分析,方可有的放矢,否则就是瞎子摸象,窥管而已。
经方验案3则
《经方验案3则》是一部经典的医学文献,它是汉族民间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杰出著作。
第一则:临床经方验案。
经方验案的临床应用,是指将药物应用于患者,以观察其疗效,以及药物副作用,以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二则:实验经方验案。
实验经方验案是指,将药物应用于实验性动物,以观察其疗效,以及药物副作用,以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三则:文献经方验案。
文献经方验案是指,通过查阅和研究经典文献,以及现代文献,以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进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经方验案的应用,使得汉族民间医学得以传承,并发展成为现代中医学,也使得中医药得以被认可,并被应用于临床实践。
经方验案的应用,也使得中药研究走向科学化,药效学研究变得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严谨化。
它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在中医药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方医案集锦
经方医案集锦三麻二妙散治疗湿疹一则作者/王群徐某某,男,62岁。
2021年04月11日就诊。
主诉:周身丘疹伴瘙痒3月余。
现病史:患者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红色丘疹,伴瘙痒,抓挠后瘙痒减轻,伴红色渗出明显,逐渐向上发展为腹部、胸部及背部,每日瘙痒难耐,必抓挠破溃渗出后症状稍缓解,遇热及夜间入睡后症状加重,于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湿疹”,口服及外用各类药物,症状暂时缓解,停药即发。
今日中医门诊就诊,刻诊见:颈背部、胸腹部及双下肢散在红色斑丘疹,瘙痒,全身皮肤散在斑片状色素沉着。
饮食可,眠差。
小便可,大便黏腻。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6-7年,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四诊:神清语利,面色略潮红,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部分破溃渗出。
舌质淡,苔中黄厚腻。
脉弦滑略沉。
辨证:患者一派阳热炽盛之象,脉诊合参,属阳明湿热范畴,湿疹遇热或夜间加重,更是热盛的表现。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综合判定,属阳明湿热泛发于太阳之表,瘙痒难忍及夜间加重,考虑热已伤及阴分。
辨为阳明湿热兼系太阳。
诊断:中医诊断:湿疮。
湿热证。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
治则:清利阳明湿热,透散太阳郁热。
处方:麻杏薏甘汤合二妙散加味。
麻黄6g,杏仁10g,薏苡仁30g,荆芥10g,苍术15g,黄柏15g,土茯苓30g,白鲜皮15g,丹皮15g,赤芍15g,蝉蜕5g,甘草10g。
7剂。
水煎服,日一剂。
早晚二次温服。
二诊:2021年04月18日,胸背部丘疹明显减轻,瘙痒好转。
双下肢略有改善。
洗澡时仍感瘙痒。
嘱停用沐浴产品。
舌脉同前,继服药物。
麻黄10g,杏仁10g,薏苡仁30g,荆芥10g,苍术15g,黄柏15g,土茯苓30g,白鲜皮10g,丹皮15g,赤芍15g,蝉蜕10g,甘草1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二次温服。
三诊:2021年04月25日,胸背部及腹部丘疹基本消失。
双下肢较前加重。
洗澡后加重。
(网诊)。
舌脉缺。
湿热下行,血分余热未清,调方继服。
二麻汤合二妙散加味。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7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7三、妇产科病类医寨(一)月经先期、后期例一王女,平素经先期,掌心热,阴虚肝热不能藏血也。
地黄12克牛膝9克山药9克萸肉9克阿胶9克丹皮9克泽泻9克赤苓9克车前子12克炒续断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章次公医案》)例二李xx,女,27岁。
初诊日期:1972年5月19日。
主诉:月经后错、行经腹痛二年余。
现病史:1970年底开始月经后错8、9天,色黑紫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下肢瘦软。
结婚1年多未孕,测基础体温为单相型,西医诊断为无排卵性月经,妇科检查,子宫前倾前屈,大小、活动均正常。
苔薄白,脉细缓。
辨证:血虚肾亏,下焦寒冷。
治法:养血补肾,温暖下焦。
方药:当归9克炒白芍9克川芎3克熟地12克覆盆12克菟丝子12克山药15克巴戟天9克荔枝核9克7月5日复诊时称:于5~6月间共服上方20剂,6月27日行经,血量增多,基础体温为双相,说明已有排卵现象,月经周期正常,量中等,色正,血块减少,无腹痛。
(《刘奉五妇科经验》)例三陈××,女,39岁。
1973年5月24日初诊。
1963年起月经后期,40余天一行,经量涩少,历程三天,伴有凝块,每行经前一、二天自觉寒热,腹痛恶心。
现月经逾数天未行,寒热又作,少腹疼痛,腰酸,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
辨证:厥阴气滞,寒温不化,营卫不调。
治法:和血调营。
方药:毛柴胡4.5克小桂枝6克(后入)枯黄芩6克泡吴萸4.5克北干姜4石克香藁本6克元胡索9克煮半夏9克秦当归6克(后入)川芎6克淡茯苓12克京丹参12克。
次诊:服3剂后,于5月30日月经来潮,量中等,未见寒热,今值经行第三天,少腹微痛,舌脉如上。
上方加苏梗4.5克,香附9克,服3剂后,观察三个月,经期均无寒热发作。
(《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评按】月经先期多热,后期多寒。
热证以清热凉血为主,寒证以温经为大法。
例一月经先期,章氏抓住“掌心热”的症候特点,诊为阴虚肝热,故治以滋阴补肝法。
冯世纶验案10例(转)
冯世纶验案10例(转)冯世纶老师验案1痹证案高某男 61岁北京铁路局退休2007年1月23日来诊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
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
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老师: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
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
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麻黄10g桂枝10g知母10g苍术15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炙甘草6g川附子10g大枣4枚秦艽10g仙灵脾10g+大功劳叶12g生姜12g七剂2007年2月6日二诊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g苍术15g炙甘草6g川附子12g大枣4枚生姜12g白芍10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秦艽10g仙灵脾12g七剂2007年3月13日三诊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己基本消失,由坐位站起己不困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了,口疮消失,大便可,苔白,脉细弦方证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为15g七剂继进师生问答1、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答:不是阳明病。
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
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2、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
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验案类编寒山远上编目录经方 .................................................................................................................................................................... - 1 -麻黄汤证 (1)刘渡舟:伤寒表实证 ................................................................................................................................ - 1 -胡希恕:感冒发烧 ....................................................................................................................................... - 1 -胡希恕:肺炎 ............................................................................................................................................... - 2 -经方实验录:太阳伤寒 ............................................................................................................................ - 2 -经方实验录:太阳伤寒 ............................................................................................................................ - 3 -经方实验录:太阳伤寒 ............................................................................................................................ - 3 -经方实验录:太阳伤寒 ............................................................................................................................ - 4 -经方实验录:太阳伤寒 ............................................................................................................................ - 4 -临证实验录:发热 .................................................................................................................................... - 5 -临证实验录:荨麻疹 ................................................................................................................................ - 6 -射干麻黄汤证 . (7)胡希恕:哮喘 (7)经方实验录:哮喘 (7)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9)胡希恕:瘙痒 ............................................................................................................................................ - 9 -经方实验录;寒热数度发 ........................................................................................................................... - 9 -临证实验录:发热 .................................................................................................................................... - 9 -临证实验录:荨麻疹 .............................................................................................................................. - 10 -临证实验录:荨麻疹 .............................................................................................................................. - 10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 (12)经方实验录:寒热往来一日再发 .......................................................................................................... - 12 -经方实验录:崩漏 .................................................................................................................................. - 12 -桂枝二越婢一汤 (15)临证实验录:发热 .................................................................................................................................. - 15 -葛根汤证 . (16)刘渡舟:头痛 (16)胡希恕:骨质增生 (16)胡希恕:感冒 (17)胡希恕(胃肠型感冒) (17)经方实验录:太阳伤寒项背强痛 (18)经方实验录:太阳伤寒口燥渴 (20)经方实验录:太阳伤寒口燥渴 (21)经方实验录:百日咳出疹子 (22)临证实验录:臂痛 (23)葛根加半夏汤证 (25)胡希恕(急性胃肠炎) (25)刘景棋:胃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6)胡学曾:泄泻 (26)四逆汤证 (27)胡希恕:昏冒 (27)临证实验录:过汗亡阳 (28)临证实验录:脘痛 (28)临证实验录:阴茎冷痛 (29)临证实验录:腿痛 (29)茯苓四逆汤方 (30)胡希恕: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0)附子粳米汤证 (31)刘渡舟:腹痛(肠功能紊乱) (31)四逆加人参汤 (32)刘渡舟:但欲寐(老年性脑痴呆) (32)临证实验录:崩漏 (32)四逆散证 (34)胡希恕:紫癜 (34)胡希恕:肠功能紊乱 (34)临证实验录:脘痛 (35)临证实验录:泄泻 (36)临证实验录:乳癖 (36)临证实验录:乳癖 (37)临证实验录:胁痛 (37)茯苓救逆汤证 (39)胡希恕:惊悸 (39)黄连阿胶汤证 (40)刘渡舟:不寐 (40)刘渡舟:尿血(肾小球肾炎) (40)刘渡舟:崩漏 (41)胡希恕:肺炎后心烦失眠 (42)临证实验录:失眠 (42)临证实验录:失眠 (42)黄芩汤方 (44)胡希恕:肠炎 (44)临证实验录:痢疾 (44)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45)胡希恕:肠炎 (45)经方实验录:麻疹兼热利 (45)经方实验录:口疮 (46)经方实验录:小便已阴疼 (47)临证实验录:麻疹 (47)临证实验录:痢疾 (48)临证实验录:痢疾 (48)临证实验录:目赤胂痛 (49)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50)刘渡舟:心悸 (50)麻黄附子甘草汤 (52)胡希恕:少阴感冒 (52)经方实验录:痧疹但欲寐 (52)临证实验录:感冒 (53)桂枝汤证 (54)刘渡舟:营卫不和 (54)胡希恕:发热、肩背拘急 (55)胡希恕:发热 (55)临证实验录发热 (55)胡希恕:发热头痛 (56)胡希恕:头痛 (56)经方实验录:太阳中风 (56)经方实验录:夏日太阳中风 (57)经方实验录:暑日感寒复饮冷 (58)经方实验录:暑日感寒复饮冷 (58)经方实验录:暑日感寒复饮冷 (59)经方实验录:脑疽 (61)经方实验录:月经后期 (62)临证实验录:不食 (63)临证实验录:麻木 (63)临证实验录:臂痛 (64)桂枝新加汤证 (66)刘渡舟:产后身痛 (66)胡希恕:午后身疼 (66)临证实验录:泄泻 (67)临证实验录:大便失禁 (67)临证实验录:带下 (68)临证实验录:腰背痛 (68)临证实验录:足跟痛 (69)芍药甘草汤证 (71)刘渡舟:髓关节痛(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71)胡希恕:前阴抽痛 (71)经方实验录:足痛 (71)经方实验录:右足行步不良 (72)临证实验录:腹痛 (73)临证实验录:小便失禁 (74)临证实验录:头痛 (74)临证实验录:头痛 (74)临证实验录:腿痛 (75)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77)临证实验录:自汗恶寒 (77)临证实验录:牙痛 (77)甘草干姜汤证 (79)胡希恕:心慌,惊悸, (80)临证实验录:心悸 (8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81)胡希恕:惊恐 (8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 (83)胡希恕(瘾病) (8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84)胡希恕:性功能障碍 (84)胡希恕:性功能障碍 (84)经方实验录:虚劳 (85)经方实验录:盗汗 (86)临证实验录:心悸 (86)临证实验录:心悸 (87)临证实验录:梦交 (87)瓜蒌薤白半夏汤证 (89)胡希恕:冠心病 (89)枳实薤白桂枝汤 (90)临证实验录:咳嗽哮喘 (90)桂枝加芍药汤证 (91)刘渡舟:下利(慢性菌痢) (91)胡希恕:腹痛 (91)临证实验录:腹痛 (91)桂枝加黄芪汤证 (93)胡希恕:黄汗 (93)芪芍桂酒汤证 (94)胡希恕:黄汗 (94)桂枝加大黄汤方 (95)胡希恕:腹痛 (95)经方实验录:伤寒头痛便秘 (95)临证实验录:脘痛 (95)临证实验录:痢疾 (96)临证实验录:痢疾 (97)小建中汤证 (98)胡希恕:胃脘疼痛 (98)胡希恕:胃脘疼痛 (98)胡希恕:慢性前列腺炎 (99)经方实验录:腹痛,喜按 (99)经方实验录:进行腹痛 (100)黄芪建中汤证 (101)刘渡舟:产后胃院痛 (101)经方实验录 (101)临证实验录:不食 (104)当归建中汤证 (105)胡希恕:青光眼 (106)胡希恕:头痛 (106)临证实验录:呕吐 (107)理中汤方 (108)胡希恕:腹泻 (108)经方实验录: 泄泻 (108)临证实验录:脘痛 (108)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109)胡老讲述医案 (109)临证实验录:腹胀 (109)桂枝加葛根汤证 (110)刘渡舟:口眼歪斜 (110)刘渡舟:项背拘急 (110)胡希恕:感冒项强 (111)临证实验录:手术后发热项强 (111)临证实验录:痢疾 (111)临证实验录:痢疾 (112)临证实验录:痢疾 (112)瓜蒌桂枝汤证 (114)刘渡舟:柔痉 (114)桂枝加桂汤证 (115)刘渡舟:奔豚 (115)胡希恕:气功出偏,气上冲胸 (115)经方实验录奔豚 (116)临证实验录:奔豚 (120)炙甘草汤方 (121)胡希恕:心脏病 (121)经方实验录:脉结代 (121)经方实验录脉结代 (121)经方实验录脉结代 (122)临证实验录:心悸 (123)桂枝加附子汤证 (124)胡希恕:骨质增生 (124)临证实验录:崩漏 (124)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125)刘渡舟:胸满 (125)桂枝去芍药加白术附子汤证 (126)刘渡舟:痿证(腓总神经损伤) (126)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128)刘渡舟:痿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12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130)刘渡舟: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130)胡希恕:感冒咳嗽 (130)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 (132)刘渡舟:赚胀(肝硬化腹水) (132)桂枝人参汤 (133)胡希恕: (133)小青龙汤证 (134)刘渡舟: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134)胡希恕:咳嗽 (135)经方实验录咳嗽 (136)临证实验录:咳嗽 (137)临证实验录:水肿 (137)临证实验录:妊娠恶阻 (138)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 (139)胡希恕:咳嗽 (139)苓甘五味姜辛夏杏仁汤证 (140)经方实验录:咳喘 (140)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141)经方实验录肺痈其一 (141)经方实验录肺痈 (143)皂荚丸证 (148)经方实验录:咳逆上气 (148)经方实验录:咳逆上气 (148)经方实验录:咳逆上气 (149)经方实验录:咳逆上气 (149)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151)胡希恕咳嗽 (151)大青龙汤方 (152)胡希恕;肾盂肾炎水肿 (152)胡希恕:肺炎 (152)临证实验录:发热 (153)临证实验录:发热 (153)五苓散证 (154)胡希恕:癫痫 (154)胡希恕:腹胀尿涩 (154)胡希恕:头痛 (154)胡希恕:前列腺炎 (155)临证实验录:水肿 (155)苓桂术甘汤证 (158)刘渡舟:水心病(冠心病) (158)刘渡舟:心悸(室性早搏) (159)刘渡舟:舌麻(高血压型冠心病) (159)胡希恕:眩晕耳鸣 (160)临证实验录:眩晕 (161)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证 (162)刘渡舟:心下悸 (162)甘姜苓术汤证 (164)刘渡舟:腰腿痛 (164)刘渡舟:带下 (164)泽泻汤证 (165)刘渡舟:眩晕 (165)经方实验录:咳吐眩冒 (165)临证实验录:眩晕 (165)临证实验录:眩晕 (166)真武汤证 (168)胡希恕:颈椎增生 (169)胡希恕:膀胱炎 (169)临证实验录:咳嗽哮喘 (170)临证实验录:咳嗽哮喘 (170)临证实验录:脘痛 (171)临证实验录:水肿 (172)临证实验录:眩晕 (172)附子汤方 (174)胡希恕:腹痛腹泻 (174)临证实验录:失眠 (174)甘草附子汤证 (175)胡希恕:脊椎骨质增生 (175)十枣汤证 (176)胡希恕:胸腔积液 (176)胡希恕:腹水 (176)经方实验录悬饮 (176)经方实验录悬饮 (179)临证实验录:悬饮 (181)临证实验录:脘痛 (181)临证实验录:眩晕 (182)临证实验录:湿疮 (183)临证实验录:腰背痛 (184)临证实验录:关节炎 (184)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 (187)胡希恕:心衰 (187)甘遂半夏汤证 (188)临证实验录:结肠炎 (188)刘渡舟:咳喘 (189)小柴胡汤证 (190)刘渡舟:气郁发热(皮肌炎后遗症) (190)刘渡舟:低热鼻衄 (190)刘渡舟:少阳病腹痛 (191)胡希恕:咳嗽 (191)临证实验录:发热 (192)临证实验录:脘痛 (193)临证实验录:胁痛 (194)临证实验录:黄疸 (195)临证实验录:水肿 (195)临证实验录:淋证 (196)临证实验录:脱肛 (196)临证实验录:麻木 (197)柴胡桂枝汤证 (198)刘渡舟:肩背疼痛(肩周炎) (198)胡希恕:进行感冒 (198)胡希恕:前列腺炎 (199)胡希恕:头痛 (199)临证实验录:咳嗽 (200)临证实验录:脘痛 (200)临证实验录:阳痿 (20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202)刘渡舟:腹胀(慢性乙型肝炎) (202)胡希恕:肝炎癫痫 (202)临证实验录:心下痞 (203)临证实验录:颤抖 (203)旋复花汤证 (205)刘渡舟:胁痛 (20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06)刘渡舟:癫痫 (206)胡希恕:不寐,妄想 (206)临证实验录:心悸 (207)临证实验录:失眠 (207)临证实验录:颤抖 (208)临证实验录:气厥 (209)临证实验录:癫狂 (209)临证实验录:痫病 (210)临证实验录:痫病 (210)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211)刘渡舟: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 (211)胡希恕:发热 (211)胡希恕感冒 (212)胡希恕感冒 (212)胡希恕:肺炎 (212)胡希恕:肺炎 (213)胡希恕:噤口痢 (214)胡希恕:噤口痢 (214)胡希恕:头痛 (215)柴胡加芒硝汤方 (217)大柴胡汤证 (219)刘渡舟:呕利痞 (219)胡希恕:高热患者: (219)临证实验录:发热 (220)胡希恕(腮腺炎合并脑炎) (220)临证实验录:泄泻 (221)临证实验录:慢性肾炎 (221)大承气汤证 (223)胡希恕:肺炎 (223)经方实验录:阙上痛 (223)经方实验录:阙上痛 (224)经方实验录:发热,头痛,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225)经方实验录:腹痛下利色纯青 (226)经方实验录:热厥口伤烂赤 (226)经方实验录:神志恍惚 (227)经方实验录:暑天阳明 (228)经方实验录:产后阳明病 (228)经方实验录:阳明大实 (230)临证实验录:发热 (231)临证实验录:发热 (231)小承气汤证 (233)经方实验录:头痛 (233)临证实验录:脘痛 (233)临证实验录:泄泻 (233)临证实验录:泄泻 (234)调胃承气汤方 (235)胡希恕:发热头痛 (235)经方实验录:腹痛 (235)临证实验录:便秘 (238)大黄附子汤 (240)临证实验录:阳痿 (240)临证实验录:不育 (240)猪胆汁导证 (242)经方实验录: (242)麻子仁丸方 (243)胡希恕:感冒后大便干燥 (243)经方实验录: (243)白虎汤证 (244)刘渡舟:高热不退 (244)刘渡舟:热厥 (244)刘渡舟:湿温 (245)胡希恕:高热 (245)经方实验录:大热大渴之阳明证 (246)临证实验录:头痛 (248)白虎加人参汤方 (249)胡希恕:高热 (249)临证实验录:发热 (249)临证实验录:血精 (249)白虎加桂枝汤证 (251)刘渡舟:产后发热 (251)经方实验录:汗出而热不除 (251)猪苓汤证 (254)刘渡舟:少阴阴虚热与水结(结核性心包积液) (254)刘渡舟:经行泄泻 (254)刘渡舟:产后下利 (255)胡希恕:膀胱炎 (255)胡希恕:失眠 (256)胡希恕:膀胱结石 (256)胡希恕:膀胱炎 (257)胡希恕:前列腺炎 (258)临证实验录:淋证 (258)栀子豉汤方 (260)胡老讲述医案 (260)胡老心中懊侬案 (260)临证实验录:懊憹 (260)临证实验录:懊憹 (261)栀子大黄汤方 (262)胡希恕:外感发热 (262)栀子厚朴汤证 (263)刘渡舟:烦满〔神经官能症) (263)刘渡舟:烦满 (263)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65)刘渡舟:火热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65)泻心汤证 (266)刘渡舟:躁狂 (266)刘渡舟:半身不遂 (266)刘渡舟:脱发 (267)胡希恕:高血压衄血案 (267)胡希恕:半身不遂案 (268)临证实验录:齿衄 (268)黄土汤证 (270)胡希恕:便血 (270)胡希恕:便血 (270)附子泻心汤证 (271)刘渡舟:上热下寒证 (271)半夏泻心汤证 (272)胡希恕慢性胃肠炎 (272)胡希恕慢性痢疾 (273)临证实验录:心下痞 (273)临证实验录:呃逆 (274)临证实验录:泄泻 (274)临证实验录:头痛 (275)生姜泻心汤证 (276)刘渡舟:水气痞 (276)胡希恕:腹泻 (276)胡希恕:慢性肠炎腹泻 (276)临证实验录:泄泻 (277)甘草泻心汤证 (278)刘渡舟:狐惑病 (278)胡希恕:口舌溃疡 (278)胡希恕:狐惑病 (278)胡希恕:产后口腔溃疡 (279)胡希恕:产后口腔溃疡 (279)胡希恕:急性肠炎 (279)旋覆代赭汤证 (281)胡希恕:噫气不除 (281)白头翁汤证 (282)刘渡舟:下利 (282)经方实验录: (282)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 (284)胡希恕妊娠痢疾 (284)小陷胸汤证 (285)刘渡舟:小结胸证 (285)临证实验录:结胸 (285)临证实验录:脘痛 (286)大陷胸汤证 (287)经方实验录:结胸 (287)经方实验录:上膈有湿痰 (291)临证实验录:大陷胸汤证 (293)桃核承气汤证 (294)刘渡舟:蓄血证 (294)经方实验录:腹满下血 (294)经方实验录:蓄血发狂 (296)经方实验录:经行鼻衄 (296)临证实验录:尿血 (298)临证实验录:阳痿 (298)临证实验录:癫狂 (299)临证实验录:崩漏 (299)临证实验录:产后腹痛 (300)抵当汤证 (302)经方实验录:闭经 (302)经方实验录: (302)经方实验录: (302)抵当丸证 (305)经方实验录: (305)下瘀血汤证 (306)胡希恕:少腹瘀血 (306)茵陈蒿汤证 (307)临证实验录:带下 (307)茵陈五苓散证 (308)刘渡舟:黄痘 (308)竹叶石膏汤证 (309)刘渡舟:气阴两虚发热 (309)刘渡舟:邪热不清,气阴两伤(乳腺炎术后) (309)胡希恕高热 (310)临证实验录:牙痛 (310)麻杏甘石汤证 (312)刘渡舟:咳嗽 (312)刘渡舟:咳喘 (312)胡希恕:外感咳喘 (313)经方实验录:伤寒肺气闭塞发热痰黄 (313)经方实验录:伤寒 (314)经方实验录:猩红热 (315)临证实验录:风温 (315)临证实验录:咽痛发热 (316)临证实验录:淋证 (316)临证实验录:目赤胂痛 (317)麻杏苡甘汤证 (318)胡希恕:痹症 (318)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319)刘渡舟:周身痒疹 (319)胡希恕:黄疸身痒 (319)临证实验录:黄疸 (319)临证实验录:水肿 (320)乌梅丸证 (322)刘渡舟:胃脘痛 (322)胡希恕:过敏性结肠炎 (322)黄连汤证 (324)刘渡舟:下利(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24)临证实验录:呕吐 (324)临证实验录:脘痛 (325)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26)大黄牡丹皮汤证 (328)刘渡舟:泄泻(慢性肠炎) (328)经方实验录:肠痈 (328)经方实验录:肠痈 (330)经方实验录:肠痈 (331)防己黄芪汤证 (335)刘渡舟:水肿 (335)大半夏汤证 (336)刘渡舟:青盲〔青光眼) (336)当归贝母苦参丸证 (337)刘渡舟:小便不利(急性泌尿系感染) (337)肾气丸证 (338)刘渡舟:消渴(病毒性肝炎并发糖尿病) (338)临证实验录:泄泻 (338)温经汤证 (340)刘渡舟:痛经 (340)大黄蛰虫丸证 (341)刘渡舟:闭经 (341)胶艾汤证 (342)刘渡舟: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342)胡希恕:术后出血 (342)当归芍药散证 (344)刘渡舟:崩漏 (344)胡希恕头痛 (344)临证实验录:带下 (345)当归四逆汤方 (346)胡希恕:冻疮 (34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47)胡希恕:偏头痛 (347)越婢汤证 (348)胡希恕:肾炎 (348)越婢加半夏汤证 (349)胡希恕:头痛,鼻窦炎 (349)越婢加术汤证 (350)胡希恕:肾炎 (350)胡希恕:狼疮性肾炎 (350)胡希恕:肾炎 (351)胡希恕:肾炎 (352)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353)胡希恕:根骨骨质增生 (353)经方实验录历节 (353)半夏厚朴汤证 (355)胡希恕咳嗽 (355)临证实验录:心悸 (356)甘麦大枣汤 (358)临证实验录:脏躁 (358)瓜蒂散证 (359)临证实验录:头痛 (359)临证实验录:癫狂 (359)临证实验录:癫狂 (360)临证实验录:癫狂 (360)临证实验录:痫病 (361)干姜人参半夏丸证 (362)临证实验录:妊娠恶阻 (362)经方合方 (363)小柴胡汤白虎汤合方 (363)刘渡舟:湿温 (363)临证实验录:发热 (363)临证实验录:发热 (364)临证实验录:发热 (364)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温胆汤合方 (366)刘渡舟:不寐 (366)小柴胡汤四逆散合方 (367)刘渡舟:郁证 (367)刘渡舟:阳痿 (367)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 (369)刘渡舟:痰热火气交郁 (369)小柴胡汤越鞠丸合方 (370)刘渡舟:肝气郁结 (370)小柴胡汤平胃散合方 (371)刘渡舟:肝郁挟食 (371)小柴胡汤茵陈蒿汤合方 (372)刘渡舟:黄疸 (372)刘渡舟:瘅热病 (372)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合方 (374)刘渡舟:梅核气 (374)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合方 (375)胡希恕:头痛(颅咽管瘤术后) (375)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合方 (376)胡希恕:癫痫 (376)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合方 (377)胡希恕:月经淋漓不断 (377)四逆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 (378)胡希恕:阳痿 (378)四逆散合吴茱萸汤 (379)临证实验录:胃癌 (379)临证实验录:上吐下泻 (381)大柴胡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合方 (382)胡希恕哮喘 (382)大柴胡汤大黄牡丹皮汤合方 (384)胡希恕:肠痈 (384)胡希恕:肠痈 (384)胡希恕:肠痈 (385)大黄牡丹汤合芍药甘草汤 (386)胡希恕阑尾炎 (386)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当归芍药散 (387)胡希恕:阑尾炎 (387)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合方 (388)胡希恕:黄疸 (388)胡希恕:黄疸 (388)大柴胡合己椒苈黄汤 (389)胡希恕:肝硬化腹水 (389)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390)胡希恕:哮喘 (390)胡希恕:哮喘 (390)胡希恕:胃痛 (391)胡希恕:冠心病 (392)胡希恕: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 (393)胡希恕(脑震荡后遗证) (393)胡希恕癫痫 (394)胡希恕:脑梗塞 (395)胡希恕:头痛 (395)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茵陈蒿汤合方 (397)胡希恕;肝炎 (397)大柴胡汤合抵当汤方证 (398)胡希恕:紫癜 (398)大柴胡汤和桃核承气汤 (399)胡希恕:四肢抽搐 (399)胡希恕:哮喘 (399)胡希恕:心梗 (400)胡希恕:癔病 (400)胡希恕: (401)大柴胡汤增液承气汤合方 (402)胡希恕:前列腺炎 (402)瓜蒌薤白半夏汤旋复花汤合方 (403)柴胡桂枝汤合半夏厚朴加石膏方 (404)胡希恕:咳嗽 (404)柴胡桂枝汤合附子理中汤 (405)胡希恕:紫癜 (405)胡希恕:肝炎 (406)胡希恕:痹症 (407)胡希恕:癫痫 (407)胡希恕:系统性红斑狼疮 (407)胡希恕:系统性红斑狼疮 (408)胡希恕:肾炎 (409)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桃仁承气汤证 (410)临证实验录:癫狂 (410)吴茱萸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合方 (412)胡希恕:青光眼头痛 (412)吴茱萸汤合生姜泻心汤 (413)胡希恕:慢性结肠炎 (413)附子粳米汤合人参汤 (414)胡希恕:慢性肝炎 (414)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方 (415)胡希恕:再生障碍性贫血 (415)当归芍药散苓桂术甘汤酸枣仁汤方 (416)胡希恕失眠 (416)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加乌贝散 (417)胡希恕:胃溃疡 (417)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 (418)胡希恕:胃溃疡 (418)吴茱萸汤合理中汤 (419)经方实验录奔豚 (419)小半夏合苓桂术甘吴茱萸汤 (420)胡希恕:头痛 (420)当归芍药散合小半夏汤加吴茱萸 (421)胡希恕:(美尼尔氏综合征) (421)胶艾汤合桂枝茯苓丸 (422)胡希恕尿血 (422)五苓散合猪苓汤 (423)胡希恕:尿路结石 (423)桃仁承气汤合礞石滚痰丸证 (424)临证实验录:癫狂 (424)经方序贯使用 (425)桂枝汤→大承气汤 (425)经方实验录太阳转阳明其一 (425)桂枝汤→麻子仁丸 (426)经方实验录太阳转阳明 (426)麻黄汤→大承气汤 (427)经方实验录:太阳转阳明 (427)小青龙汤→大承气汤 (428)经方实验录:太阳转阳明 (428)经方演化方 (429)苓桂杏甘汤 (429)刘渡舟:咳喘 (429)春泽汤 (430)刘渡舟:水肿 (430)四逆散枳壳易枳实方 (431)刘渡舟:胁痛(无黄疸型肝炎) (431)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汤 (432)刘渡舟:少阳病气上冲 (432)大柴胡加石膏汤 (433)胡希恕:外感发热 (433)葛根加苓术附汤 (434)胡希恕:痹症 (434)桂枝加苓术附大黄汤 (435)胡希恕:痹症 (435)黄芪桂枝五物加苓术防己汤 (436)胡希恕:痹症 (436)麻杏甘石汤演化之辛凉扁桃体炎方 (437)经方实验录:扁桃体炎 (437)十枣汤演化方控涎丹 (439)临证实验录:消渴 (439)临证实验录:狂证 (439)临证实验录:鼠漏 (440)临证实验录:臂痛 (441)临证实验录:腰痛 (442)临证实验录:悬饮咳嗽 (442)小柴胡汤演化方调心汤 (444)临证实验录:厌食 (444)临证实验录:癃闭 (444)临证实验录:真心痛 (445)临证实验录:惊恐血崩证 (445)临证实验录:闭经 (446)临证实验录:不孕 (446)临证实验录:脉管炎 (447)经方麻黄汤证刘渡舟:伤寒表实证刘某,男,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