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

合集下载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 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 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 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 = N0 λt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N0为某种动物种群的起 始数量,t为时间,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理想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 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 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
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
食物有限 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 种间竞争 天敌捕食
1859年,一个英格兰 的农民带着24只野 兔,登陆澳大利亚并 定居下来,但谁也没 想到,一个世纪之后, 这个澳洲“客人”的 数量呈指数增长,达 到6亿只之巨。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例二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 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 “J”型增长。例如,在 20世纪30年代时,人们 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一 个岛屿,在1937~1942年 期间,这个环颈雉种群的 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 线(右图)。
★ N≈K/2,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种群增长量最大 。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气候、食物、被捕食、 传染病、人类活动等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 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
增长,稳定,波动、下降等
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

其中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就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变化:种群数量的增长与资源供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如果资源丰富,那么种群的数量就很可能会增加。

反之,如果资源匮乏,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2.竞争关系:不同个体之间在获取资源时会存在竞争关系。

如果某些种群中存在强竞争关系,那么种群数量就很可能会下降。

3.环境变化: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环境发生大规模变化,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天敌的存在:许多生物都有天敌。

如果生物种群中的天敌数量增加,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是指,在不同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从数量变化的趋势上,有以下几种模式:1.指数增长:如果种群的存活条件良好,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直到资源供应达到饱和状态,种群数量才会停止增长。

2.稳定状态:如果资源供应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那么种群数量就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小,而数量变化的趋势则相对稳定。

3.震荡性波动: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能会呈现震荡性波动。

这种变化模式通常发生在连续的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下,例如资源改善和人类干扰间的矛盾。

4.种群数量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

例如环境恶化、天敌增加、人类活动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

3
几种典型鸟类种群变化的成因与对策
探讨几种典型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成因,以及采取的保护和调控对策。
总结
1 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种群数量变化的保护措施必要性
采取种群数量保护措施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
种群数量调节措施
通过控制捕捞和限制繁殖行 为等措施,调节某些物种的 数量,以防止过度增长或灭 绝。
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分析
1
保护和恢复汉江中下游白鳍豚种群
分享保护和恢复汉江中下游白鳍豚种群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2
森林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监测系统的建立
介绍森林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监测系统的建立,以促进物种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
种群数量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科学家使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如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等,来鉴定和监测物种的种 群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的应对
种群数量保护措施
采取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 保护区、限制狩猎和研究物 种的生物学特征,以维护种 群数量的稳定。
种群数量恢复措施
通过种群扩增和栖息地恢复 等措施,帮助濒危物种的数 量恢复到健康的水平。
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 和方式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分为指 数增长、对数增长和周期 性波动等不同类型和方式。
种群数量变化的前因后果
1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2
种群数量变化的指示器
通过观察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和指示器,可以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3 种群数量变化的未来展望

种群的数量变化PPT

种群的数量变化PPT
Pn=P0*λ^n,其中Pn表示第n代种群数量,P0是初始种群数量,λ 是增长率。
指数增长的限制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资源变得稀缺,导致种群增长受阻。
逻辑增长
逻辑增长的特点
逻辑增长的限制
种群数量按对数规律增长,增长速率 逐渐减缓。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逻辑 增长转变为指数增长。
逻辑增长的公式
Pn=P0*e^(rt),其中Pn表示第n代种 群数量,P0是初始种群数量,r是内 禀增长率,t是时间。
天敌关系
天敌的存在会对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影响。
竞争关系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竞争会影响种 群的生存和繁衍。
遗传因素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会影响其适应环境变化的 能力,从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02
种群数量增长
指数增长
指数增长的特点
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不受资源限制,增长速率不断加快。
指数增长的公式
捕食竞争
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导致猎物种群数量 下降。
捕食压力
天敌捕食
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可能 导致猎物种群数量下降。
过度捕捞
人类过度捕捞可能导致渔 业资源枯竭,影响种群数 量。
捕食行为干扰
人类活动可能干扰捕食者 的捕食行为,影响种群数 量。
04
种群数量波动
年度波动
季节性繁殖
许多动物种群具有季节性繁殖的特点,导致种群数量在一年内出 现波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影响生态平衡
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会打破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当某个种群数量急剧增加时,可能会 引发食物短缺、栖息地破坏等问题,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威胁;而当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时,也可 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第四章第二节_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四章第二节_种群数量的变化

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 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 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 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 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高斯的实验
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24小 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得出下图所示结果。
总结
K值是环境最大 容纳量。
环境阻力也就是 通过生存斗争淘 汰的个体。
应用
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建立自然保 护区,改善大熊 猫的栖息环境, 提高环境容纳量。
应用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 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 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应用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 么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看,能得到什 么启发?
“J “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注:t1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为K。
三、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 群 数 量
K值
时间
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K值,停止增长
大于K/2 ,增长减慢
K/2
K值:一定空间 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
K/2 ,增长速率最快
小于K/2 ,增长加快 ★同一种群的K值 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 N=K/2,种群增 长率最大 。
草履虫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 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 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 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是指一个生物种群在数量、分布、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点。

种群数量变化则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大小的变化情况。

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繁殖行为和生态位等有着重要意义。

种群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其中包括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健康状况等。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物种个体的数量,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或生态环境中的种群数量。

分布范围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范围,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研究。

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段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分布情况,对于研究种群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和存活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是指雄性和雌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对于研究繁殖行为和遗传变异等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对于评估种群状况、自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健康状况是指种群在生长、繁殖和生存等方面的状况,常用于评估生物种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特征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波动,这种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栖息地和食物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有所不同。

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的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这些生物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污染和入侵物种等。

人类活动对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保护和管理物种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变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监测。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样带法、标记再捕法、人工饲养和生物群落调查等。

样带法是指在一定面积或线条上进行物种排查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

标记再捕法是指对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再次捕获和统计,用来估算种群的总体数量和增长率。

种群数量的变化(复习课)

种群数量的变化(复习课)

种群数量的变化(复习课)1、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是Nt = N0λt该模型的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该模型中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N0为某种动物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J”型曲线①符合“J”型曲线的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

②“J”型曲线的计算方式:Nt = N0λt注意:“J”型曲线的斜率不表示增长率,“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为λ3、”S”型曲线①形成条件:存在环境阻力环境中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称为环境阻力。

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

②”S”型曲线增长特点:增长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曲线切线的斜率表示增长率。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③”S”型曲线在起始段和结尾段为什么增长的比较缓慢?起始段:由于种群数量太少,增长相对缓慢结尾段:由于环境阻力的原因,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使得增长率缓慢。

4、“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①增长率的表示方法:”J”保持稳定(λ表示),”S”会发生变化(K/2处左右最大)②条件:“J”环境资源无限,“S”环境资源有限③在同一坐标下的曲线: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关于K值的几点注意:①K值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的种群最大数量。

当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该种群的K值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环境更优越,K值变大;环境恶劣,K值变小。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

细菌种群增长曲线
数 量
600 500 400 00 00 00 0 0 0 40 60 0 00 0 40 60 0 00
讨论
Nt表示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种群的 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起始数量不是1而是以 表示, 而是以N 起始数量不是 而是以 0表示,每繁殖 一代的时间是确定的, 表示该种群数 一代的时间是确定的,λ表示该种群数 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增 长 率
增 长 率
K/2
时间
时间
"J"增长曲线 增长曲线
"S"增长曲线 增长曲线
J型曲线与S型曲线比较
J型
条件 资源无限
S型
资源有限
增长速率 有无K值
不变 无
先增加后减小最后为0 有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长时间维持稳 种群的数量达到 值时, 值时 定吗,为什么? 定吗,为什么?
重要因素: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 —鱼类的捕捞等 鱼类的捕捞等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 —蝗虫等害虫的防治 蝗虫等害虫的防治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讨论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估计在这片国土上生长着六 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干, 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干,造成大批树 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 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这些野 兔每年至少造成一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兔群繁殖之快, 兔每年至少造成一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兔群繁殖之快, 数量之多足以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数量之多足以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一八五九年,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一八五九年,一个叫托马 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 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二十四只野兔, 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 带来了二十四只野兔, 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 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 想到,一个世纪之后, 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二十四只野兔的后代达到六 亿只之多. 亿只之多. 澳大利亚野兔为什么成灾? 澳大利亚野兔为什么成灾?成灾后人们该采取什 么对策? 么对策?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

Nt=N0·2t
N0:为初始时细菌数量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世代/t
分析:在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 增加的影响,种群的世代净繁殖率(某世代为上一世 代的倍数) λ将世代保持不变:
λ=1+r=1+(B-D)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种群— 增长最快 种群数量 小于K/2值时 种群— 增长逐渐加快 种群数量 大于K/2值时 种群— 增长逐渐减慢 A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区别
增长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 的比率 增长率= (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x100 % 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 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 ax100%。 即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 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 修正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实例1:澳大利亚本来并没有兔子。
1859年,24只欧洲 野兔从英国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 天堂。因为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这里的 土壤疏松,打洞做窝非常方便。于是,兔子开始了几乎不 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不到100年,兔子的数量达到6 亿只以上,遍布整个大陆。
D
4.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 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

C 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
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
C.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 D.限制捕鱼

5、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是有条件的,
条件之一是( )

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 (1) “S”型增长 (2)能 能在这一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 最大数量(密度),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 最大数量 。 (3)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的生 存环境,使该种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有所提高,这个 种群的数量自然会增长。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 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如果过多放牧会影响牛羊的 生长以及草原的恢复。如果破坏了环境,还会造成 环境容纳量的降低。
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 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 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得出一个大 草履虫种群 的增长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下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 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 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这种研究方法叫 样方法 做 。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 So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 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 株/m2。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
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 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

a
适应期:个体数量较少,增长缓慢
群数量最大,种内斗 争最剧烈。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何关系?
d e
种 群 增 长 速 率
g
K/2
c b 甲
a
f
t0 K/2(t1)
h 乙
K(t2) 时间
⑴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 ac )段的增长速率
c )点的增长速率 ⑶图乙的gh段相当于图甲的( cd )段的增长速率 ⑷图乙的h点相当于图甲的( de )段的增长速率
⑵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
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
A是种群增长的理论曲线( “J”型曲线)
B是种群增长的实际曲线(“S”型曲线)
种 群 数 量
K(环境容纳量)
A 食物不足 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
C)
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
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 C.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 D.限制捕鱼
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 型曲线增长(如右图甲);在有 环境阻力条件下,“S”型曲线 增长(如右图乙); 下列有关种群曲线增长的叙述 正确的是( D ) A.K值是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实验流程
(1) 酵母菌培养 —— 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2) 振荡培养基 —— 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培 养,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 (3) 观察并计数 —— 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 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 菌总数

4.2种群的数量变化

4.2种群的数量变化
澳大利亚野兔的扩张
1859年,一位英国人带着24只兔子来到这里
澳大利亚野兔的扩张
到了1926年这些兔子的后代超过100亿只!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大肠杆菌
思考: 在营养和生存 空间没有限制 的情况下,某 种细菌每20分 钟就通过分裂 增殖一次。
讨论: 1、n代细菌数量 的计算公式是什 么? Nn=2n
2、72h后,由一 个细菌分裂产生 的细菌数量是多 少? Nn=2n =2216
讨论: 3、在一个培养 基中,细菌的数 量会一直按照这 个公式增长吗? 如何验证你的观 点? 细菌数量不会永 远按这个公式增 长。
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观察此图,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 大草履虫,大草履虫第1天后的总 数约为30个,第2天后的总数约为 130个,第3天后的总数约为340个, 第4天后的总数约接近于K值375个。
种 群 ( 30 - 5 ) / 天 第1天的增长速率: 增 长 (130-30)/天 速 第2天的增长速率: 率
(340-130)/天 第3天的增长速率: (375-340)/天 第3天的增长速率: 0
(J )
(8-1)/小时 第1小时的增长速率: (64-8)/小时 第2小时的增长速率: (512-64)/小时 第3小时的增长速率:
型 种 群 增 长 速 率
时间
凤眼莲
人们将环颈雉引 入到美国的一个 岛屿。在1937— 1942年期间,这 个环颈雉种群的 增长曲线呈 “ J” 型。
思考
理想化的情况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种群 数量的变化呢?
种群增长速率: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 改变数值,有单位(如个/年)。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趋势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趋势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趋势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包括种群自身的生物学特征、环境条件、竞争和捕食压力等。

一般来说,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持续增长:在没有明显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可能会呈指数增长趋势。

这通常发生在资源充足、捕食者较少、竞争压力小的情况下。

例如,一些移民到新领域的物种可能会经历这样的增长。

2. 周期性波动:许多种群数量会呈现周期性波动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季节变化、疾病爆发、食物丰缺等因素引起的。

例如,兔子和狼的种群数量在某些地区会发生明显的周期性波动。

3. 饱和增长:一些种群数量可能会达到环境负载能力后停止增长,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4. 急剧下降:在面临环境压力、捕食者爆发、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总的来说,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物种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数量变化趋势。

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态系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些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食物供应,天气状况,天然灾害,掠食者数量和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通常分为以下三类特征:
1. 周期性变化
许多物种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周期性变化。

例如,某些昆虫,鼠类和兔科动物种群数量经常表现出周期性的增长和下降。

这些周期通常是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雨量和季节变化。

某些种群可能会经历非周期性的降低或增长。

这些变化可能是突然的,例如由于天灾或其他非自然因素导致的物理破坏,或由于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导致的自然灾害(例如,疾病、竞争或掠食)。

这些变化通常比周期性变化更难以预测,因为它们往往受到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

3. 稳定的状态
一些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无论环境和其他因素如何变化。

这些物种的数量通常比其他物种少受外部变化的影响,并且可能已经适应了它们所处的环境。

这些物种通常位于生态系统的顶部,并且往往是重要的掠食者或食物来源,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稳定。

总之,种群数量变化具有周期性,非周期性和稳定状态这三个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生态学家和环境管理者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变化,保护濒危物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种群--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种群的数量变化【例1】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t1-t2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B.若在S型曲线中种群最大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t2时D.在t -t 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例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0 2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3】(08海南)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率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例4】(10 山东) 下图表示出Th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1【例5】(10 浙江) 某Th态系统中Th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系统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内Th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Th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Th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Th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作出假设
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酵母菌的数量变化随 时间呈“S”型增长曲线
四.实验步骤: ① 将10ml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塞上棉塞。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 ② 将酵母菌接种到各支试管中,摇匀后用血球计 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的个数,做好记录 。 ③ 培养: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培养7天 ④ 计数: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酵母菌的数量, 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这7天的数值。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 对种群的数量变化做出预测,合理利用和保 护野生生物资源——鱼类的捕捞 2.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 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蝗虫的防治 3 .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如大熊猫。 4 .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 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下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 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A ) A.在自然界中不可能
存在类似a曲线表示的 种群增长情况。 B.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 量的一半,即K/2。
C.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
加的制约。
D.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
教学目标
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种群数量的变化
任务一:(5分钟)
阅读教材第65-67页,思考与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学模型?如何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有什么优点?
3、种群增长曲线有几种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及其 实际应用,较难题。据图可知,K/2时,净 补充量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控 制有害动物效果最差,控制有害动物应将种 群密度控制在K/2以下,A错;控制人口增长 主要从降低出生率入手,所以B错;K/2时, 净补充量最大,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 净补充量,C正确;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此时捞鱼可持续获得更多的捕获量,但不能 得到最大日捕获量,D错。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外界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等
讨论:在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将野生动植 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条件下,人类获取的 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 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即1/2K时,此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可提 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 生。当种群的数量大于1/2K时,种群增长的 速度将开始下降,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 小于1/2K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 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 生。
④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变式训练
4.(2010年山东卷)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 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 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 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 算种群最大净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 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24小 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得出下图所示结果。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 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稳定的增长曲线,称 为“S”型曲线.
三、种群增长“S”型曲线 ①条件:生存资源有限。(生 态系统中的食物、水源、空 K 逻 间等)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 辑 每个个体所能得到的资源越 斯 来越少,种内斗争不断加剧, 蒂 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 增 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 长 率增高。当出生率=死亡率 时,种群数量就达到最大值 N0 (K值) 。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 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D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 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 一因素 解析: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探究 实验。培养液的pH值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样 方法适合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但对酵母菌则行不 通,而要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球计数板后对酵母菌进 行计数。故A、B、C三项错误。
不会,营养有限
将数学公式(N=2n)变为曲线图
时间 20 分钟 细菌 数量
40
60
8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0 120 140 160 180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曲线图:直观
2、数学方程式:
科学,准确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
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存在环境阻力
③增长特点: 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种 群 增 长 率 种 群 增 长 速 率O 时间
O 时间
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抽样检验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 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到计计数室内, 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 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在载物台中央,计数一个 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计培养液 中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的厚度0.1mm, 可以计算出整个计数室的体积,从而换算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表达与交流
• 1.曲线。 • 2.先增加,达到最大,稳定后下降。 开始营养、空间充足,种群增加快;后来 营养耗尽,有害代谢物质积累,PH改变等, 种群下降。 • 3.养料、温度、PH、有害代谢废物。
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 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分裂次数
1
2
4
3
8
4
16
5
6
64
7
8
9
数量(个) 2
32
128 256 512
2.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
Nn=2n
3.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 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解:n= 60 min × 72 h÷20 min=216 Nn=2n = 2 216
4、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 式增长吗?
1、“S”型曲线:种群增长率
K 2
A

t1 t2
K
小结: ①条件: 自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 制约等有限条件下。 ②增长特点: 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数量 = K/2值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 量=K值时,增长率为零。
增 长 率
t0 0
t1 K/2
t2 时间 K 数量
2、“J”型和"S"型曲线的关系
小结
一、数学模型建立过程 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 2、“S”型曲线 三、 “S”型曲线增长率的应用
1.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 的是( B )
2、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C )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2.下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生 长曲线图,曲线中哪段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 限制使种内斗争增加( D )
A.CD段(增长速度慢) C.EF段(变化速率加快)
B.DE段(速度加快) D.FG段(速度逐渐变慢)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实例1:澳大利亚野兔
1859年,24只野兔
近100年后
6亿只以上的野兔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 第一年的λ倍。 2、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t=N0 λt
答案:C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 液的成分,空间,温度,PH等 因素的影响. ②.在理想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 曲线;在各种资源有限或者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 下,酵母菌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二.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4、“J”型曲线如何表示?条件?数学模型形式?
5、“S”型曲线如何表示?条件? 6、什么是K值?研究K值有什么意义?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 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 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1.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 为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时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1.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捕鱼 使鱼的种群数量 维持在K/2,捕 捞后,鱼的种群 数量会迅速回升 灭鼠 灭鼠后,鼠的种 群数量在K/2附 近,这种种群数 量会迅速增加, 无法达到灭鼠效 果 改变环境,降低 K值,使之不适 合鼠生存
K/2(最大 增长速率)
K值(环境 容纳量)
保证鱼生存的环 境条件,尽量提 升 K值
迁出率 迁入率 _______ 和_______ 。年龄组成是通过 出生率 和_______ 死亡率、_______
出生率和死亡率 影响_____ 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3)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C

②表示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