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探微
浅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中存在 的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 提出 了一套针对 目前高 校公共艺术 教育课程现状的改革体系 , 以期使我 国高校公共艺术 教育课程体 系更 加规范化 , 促进 高校公共 艺术教育课程 的发展 。
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 系
校 艺术教育课程 体系改革 进行 了研究 , 并提 出了二套合理化 、 规
单 一化 。 三是培 养学 生艺术 教育 素养 时缺少 实践性 和兴 趣性 。 四是教学方 式缺乏 系统性和 规范性 。首先 , 其教学模 式单一 , 只
考能 力。其次是 改变艺术教学 模式 。由单一 的书面知识传 授转 变为书面 与实践相结合 的授课方式 , 开启多媒体 网络教学模式 。 培养学生 的艺术兴趣 , 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底蕴 。改革后的高校
题 。高 校的艺术教育管理对艺术教育课程 的发展起 到了管理 、 控 制 和促 进作用 。管理不 善则会导 致其发展受 阻 。 目前 高校公共
相结合 的教 学模式 。可以开启 网络教学平 台和多媒体互动教 学 模式。学生可以将 自己在艺术领域所研究的 问题及成就 以文字 、 图像 、 影音 的方式 上传至校 内网 , 形 成校 内资源共享 模式 。教学 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可 以更为接近地体验艺术课程 ,
作者简介 : 刘晨 ( 1 9 7 3 一) , 女, 汉族 , 江苏南京人 , 艺术硕士 , 讲师 ,
的兴趣 。本 文针对 高校公共 艺术 教育课 程体系 中存 在 的问题进 行 了探 究 , 并提 出 了以下几 点改革方式 , 首先是丰 富公 共艺术教 学 的教 学方 法。从传统 的被动 知识传授改 变为多元化 的艺术教 育 。建 立 以兴 趣小组 为单位 的讨 论式教学 模式 。学 生可 以根据
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授课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以河南
格 性技巧这三 者的结合 ,不仅符合传 统的二胡教 学模式 ,又加 入现
代 的系统优化 方式 的教学机 制 ,将基础 技巧作为整 个教学体系 中的 “ 根系 ”部 分,将应用技 巧作为起 “ 杠 杆 ”的部分 ,最后 的风 格性 技 巧则是整个教 学体 系的 “ 灵魂 ”所在 。 刘长福 教授 还强调在 二胡技巧与演奏 训练过程 中应该是按 需要 进 行训练 ,而不是按照 习惯 。应 当将 不同演奏技 巧相互组合 ,不要 局 限于 习惯 ,增强 自己演奏 的表现力 。笔者认 为,刘长福教授 这样
程 ,高校 如此 重视公共 艺术课程 ,这 与 国家对 高等学校艺术 教育 的
重视是分 不开的 。从 国家 近年来 出台的政策性文件 可以看 出:1 9 9 9
的学 习与 练习,这样他们 可 以将演 奏技术更好 的与实际演奏 作品相
族 民间音 乐的训练成 分,而且应 该将 二胡名家 所创 作 的著名 二胡 曲
一
[ 参 考 文 献】 [ 1 ] 张尊 连. 试 论 二胡演 奏 中内心 听觉 的培养 与训 练 [ J ] . 中 国音乐 ,
2 0 09 , 0 4.
[ 2 ] 刘长 福. 二胡演奏 中的形象 思维漫谈 之四— —技术 、技 巧与形 象思 维[ J ] . 小演奏 家, 2 0 0 5 , H.
[ 3 ]石一冰. 弓弦驰骋 桃李满园— —刘长福对 当代二胡艺术的贡献 [ J ] .
人 民音 乐, 2 0 1 4 , 0 3 .
[ 4 ] 晨炜 . 音乐文化信息 的传达 与解读—— 二胡演奏家 、教育 家刘 长福
高校 公共艺术课程 的上课方式 、课 时、上 课人数 、教 材、教具等 调 查研 究 的基础 上,思考呈 示其 中的问题 ,并在本课题 下 以如何提 高 河南 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 的有效性 为题进行策略
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加快构建符合公共艺术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本文就这一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蛄构、课程配套教材、课程评价与管理及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标签]普通高坟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
这一指导思想要通过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各个方面加以渗透、贯彻。
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达到教育标准、实现教育目的的保障.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培养,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并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塑造高尚完美的人。
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课程体系的确立要紧密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具体设置哪些课程,且先开什么、后开什么,怎样把科学系统的艺术课程体系贯穿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论证。
只有紧密围绕课程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才符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课程标准任何层次、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有相对的课程设置标准与要求,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目的与任务的要求,甚至还会出现与教育目标相悖的结果。
目前,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这在课程标准方面要想达到完全统一,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也会在课程标准的把握上出现偏差。
现阶段一些综合性大学,设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众多,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对艺术知识的需求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必然给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又有别于艺术专业院校的教育。
创新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新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陈若伦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策略,如何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笔者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教学理念问题、教学模式问题等展开分析和论证,创新构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对新时期新阶段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新思路新途径,进而全面提高公共艺术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创新从教育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以来,尤其是在高校落实《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后,高校全面且积极的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甚至将其当做实施《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核心内容。
[1]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笔者发现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必要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很多时候都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大学生本身在之前的学习阶段已经了解的内容被高校老师再次重复提起,这一方面直接降低了大学生学习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接受过专门艺术培训的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也就难免出现学生不买账的情况。
[2]由此也反应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没有凸显出“高校”二字的含义,并没有针对大学生阶段的高等教育制定科学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策略,最终也就难免出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受影响的情况了。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合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没有结合大学生的能力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没有反应大学生的艺术学习需求。
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和设置了公共艺术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参差不齐,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复杂,很难真正的激发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激情和兴趣,审美和艺术追求也很难得到满足。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摘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应当具备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然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过于泛化、教学方式落后等。
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问题、改革一、问题分析1.1 课程内容过于泛化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过于泛化的问题。
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各个艺术门类,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但却缺乏科学合理的学科划分和重点突出的内容。
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学习某一门艺术形式,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仅停留在表面层面。
1.2 教学方式落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普遍落后于时代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长期存在,缺乏与社会艺术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学手段。
这导致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无法与时俱进。
1.3 缺乏实践环节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缺乏实践环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大部分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这种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改革措施2.1 调整课程内容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过于泛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来解决。
首先,应对不同艺术门类进行科学分门别类,明确每个门类的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
其次,应重点突出对一些经典艺术作品的解读和欣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审美。
2.2 创新教学方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引进现代教学手段。
例如,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来扩充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和解析。
此外,还可以组织课外艺术活动,如参观画展、音乐会等,增加学生与艺术的互动。
2.3 强化实践环节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缺乏实践环节的问题,应加强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组织艺术实践课程或实践考察活动,提供学生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
施, 教学 效果 也 就难 以达 到预期 的 目标 。
第三 , 高 校公 共 艺 术 课 程 标 准 制定 不 明确 , 未 能 突 出 自身特 点 ,难 以形 成 科 学 系统 化 的课 程 体 系 。完成 艺 术 教 育 目的和 任 务 的一 个 重 要 手 段 就
体 验 与 鉴 赏艺 术 的能力 培 养 ,体 现学 生 创 新 思 维
基金项 目: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重 点 科 研 项 目“ 高 校公 共 艺 术 教 育课 程 优化 的研 究 与 实践 ” ( 1 4 A1 6 1 ) 。
第3 6卷 第 4期
2 0 1 5年 7月
云 梦 学 刊
J o ur na l o f Yu nmen g
Vo 1 . 3 6. No . 4
J u 1 . 2 01 5
高校公 共艺术教 育课程体 系的构 建及 其优化
彭 时 代
( 湖 南理 工学 院 湖 南 省公 共艺 术 教 育 研 究 基 地 ,湖 南 岳 阳 4 1 4 0 0 6 )
以激发 其学 习兴 趣 , 而 只有极 少 数学 生能 按要 求 学 习, 使得 面 向全 体学生 的公共 艺术 教 育难 以 有效 实
课 程 内容过 多重 复 , 课程 体 系与 衔接 不 当阻 碍 了教
学 的顺 利开 展 。长期 以来 , 我 国除主要 大城市外 , 绝
大 多数地 区 的中小 学教育 未能按 国家教 育行政 部 门 所 制定 的《 艺 术课 程 标准 》 要求 来 进行 , 不 少 中小 学
是 设 立不 同层 次 、 不 同 阶段 的教 学标 准 。 正 如有 专
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为我 国高等教育课程体 系的重要组 她们更倾 向于教艺术专业学生来 凸显 自身的专业价值。 这也是导致 成部分 , 是实 施美 育的主要 内容和途径 , 也是加 强社 会主义精 神文 大部分 兼职教师在实际教学 中不够用心的原因, 其教学 效果在一定 明建设 、 提高学生道德水准 、 促进他们智力和身 心健康 发展 的有力 程度上落后于一些没有开设艺术类专业 的高校 。 手段 。 因此它在高校的开设状况将会直接影响我们培养人才的规格 在教学设施 中很 多高校都是借用本校音乐系、 艺术系的专业教 和质量 。 随着教育部 关于高等 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的出台, 室, 这在无形 中增加 了教务管理 的协调 难度 。 对于那些 没有开设音 河南省普通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设 置、 教学等方面都步入 了一个新 乐、 美术等专业 的院校 , 更是无法保证公共艺术的专业教 室, 只能是 的发展阶段 。 本研究通过对我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根据现有 的公共教室开设对应 的公共艺术课程 , 无法全 面满足学生 进行分析 , 以便促使其尽快 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为我省的现代化、 工业化进程提供 高质量 的人才支持 。
艺术需求 。
2 . 3河南省 普 通 高校 公 共 艺术 课程 教 材 配备 分 析
由于教育部颁 发的课程指 导方 案中并没有对 高校公共艺术课 程的使用教材做 出明确的规定, 所以我省高校在其教材选用 中呈 现
1研 究 方法 1 . 1文 献 资料 法
出多样化 的局面 。 具体来讲我省大部分高校的公共 艺术课程都选取 通过校园图书馆查询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 的论文及书籍 , 初 有相对应 的教材 。 不同的是有些高校使用音乐专业学生 的教材 , 有 步掌握其 发展 的基 本特点 。 些高校选择 的教材类似于中小学 的音乐教材, 也有些高校随机性 的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学科探索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葛春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与教学应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紧贴艺术教育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科学设置课程门类,改革教学内容,全面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人文艺术修养。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现状据调查。
目前多数院校都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相关课程。
但整体上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
这不利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利于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艺术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首先要受到学校教学部门的重视,使这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有一定的位置。
只有这样.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次,进一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性.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推进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
优化教学模式。
再次,要改变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笼统片面的情况,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艺术的启迪中得到全面开发。
最后,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程,结合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点带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神奇功能。
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1. 教育理念滞后在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停留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对艺术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存在巨大隐患。
2. 课程体系不完善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和综合性。
学生接受的艺术教育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和体验环节,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 师资力量不足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需求。
缺乏具备艺术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才,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4. 学生审美观念偏差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部分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存在偏差,缺乏对古典与现代艺术的鉴赏能力。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投入程度,阻碍了其全面发展。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优化路径1. 落实新时代教育理念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4. 加强社会合作与交流高校应加强与艺术机构、艺术家等社会资源的合作与交流,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体验。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和作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艺术的魅力,拓展艺术视野。
5. 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艺术竞赛和展览,树立正确的学习和创作导向。
建立学生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分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分析作者:刘秉一来源:《牡丹》2016年第11期我国重视高等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满足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气质,打造完善的艺术课堂,提倡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
为了深度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文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现如今,艺术教育已然成为高校阶段的一项热点内容,备受大学生的喜爱,且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艺术专业课程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专业设置更为全面、多元化,实现了高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笔者先就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探究,从中寻找艺术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突破口,优化课程建设,进而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社会价值分析高等教育为国家各个领域输送相应的人才,打造职业性、专业性、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原因,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
针对教育事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在发展基础学科、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德育、艺术教学,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实现对大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
开展艺术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在艺术类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与感官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与创造力。
为了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应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艺术实践,为学生打造更为专业的实践平台等。
在社会体系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实现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社会价值与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艺术教育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现代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和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然而,这些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学校设置的公共艺术课程仅是为了满足学分要求,缺乏专业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一些课程设置过于单调,缺乏变化和创新,导致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缺乏兴趣和参与度。
改革措施:针对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在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时,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文化背景设置不同的公共艺术课程,如音乐、舞蹈、绘画等。
同时,还可以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座、实践、讨论等形式,让每一次课程都具有新鲜感和创新性。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简单目前一些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和专业性,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有些教师缺乏对艺术的研究和深入了解,导致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和深度。
改革措施: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简单的问题,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审美素养。
学校可以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多种教学手段,如实践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和深度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三、教学设施和器材不够完善在公共艺术课程中,教学设施和器材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
但是,很多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设施和器材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改革措施:为了解决教学设备不完善的问题,学校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备的配备。
同时,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引进优质的艺术器材和教学设备,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之,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和优化,才能够让公共艺术课程真正成为高校学生文化修养和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高校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初探
河南高校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初探作者:项晓乐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2期【内容摘要】艺术评价的作用在于考察各高校针对统一规范要求的执行力度,其意义在于确保艺术教育的规模和教学质量。
河南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会为艺术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源和有效引导。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评价体系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并起到以美促善、以美益智和以美健心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也先后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3号文件,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精心部署。
河南省教育厅也分阶段对全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性检查和评价。
新世纪以来,河南省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河南省教育厅已对省内高校进行了四轮检查评估,并且每次都及时发布《关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结果的通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结果的通报》(教体卫艺 [2010]1031号)中指出,为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将组织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场交流会和教师培训工作。
①其中,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会已于2011年5月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
像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河南大学都曾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一些高校还荣获了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或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的“优秀组织奖”。
一、河南高校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分析为推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河南省教育厅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标准。
论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的分析
论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的分析■陶金铭/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高校的教育事业因此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高校公共艺术专业相关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设计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 公共艺术专业 课程体系一、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教育问题分析(一)思想意识不达标受以往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未能正确地认识高校公共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这是制约我国高校公共艺术专业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公共艺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中,许多课程之间的知识点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一些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一问题,对同样的内容反复讲,浪费了教育资源与时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
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备课工作较为随意,一些学生受其影响,也难以重视公共艺术专业课程,学习不认真,不愿意深入研究,对知识往往一知半解。
(二)教辅工具的使用被忽视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已经深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使之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很多重要的学科都已经在教育过程中合理引入了教辅工具,并已经有效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育实效。
公共艺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科技。
教辅工具的使用能够改变固有教育教学枯燥、单调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中,教辅工具的使用被局限在使用幻灯片播放教学相关内容,或利用电脑向学生展示图片的层次。
(三)教学内容不匹配学生发展现阶段,部分高校在设计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没有考虑学生的艺术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骨干课程的安排时间不合理,加之一些高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也没有大量投入教学资金,教学设施不完善,也无法与时俱进。
由于一些高校公共艺术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得较少,学生无法在考虑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艺术课程,这导致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作者:王利群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课包含内容广泛,课程内容丰富,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但由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不够,其体制建设无法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教育内容上也趋于僵化、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此,我国高校必须加快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使其内容规范化,教育方式现代化。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起步相比其他国家而言相对较晚,因而在体制的发展上和内容发展上都存在缺陷。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006年,我国教育部门还颁布了专门针对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教育法规。
根据相关调查及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现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主要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只相当于选修课程,其重要性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其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论及体系建设不完善,且缺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最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育方式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强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课堂氛围单调乏味,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及问题出发,通过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体制,实现其教育现状的改善。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审美品位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但由于当时生活物质条件及文化艺术氛围的不足,我国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基本实行放任发展的策略。
直到1998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针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及普及的文件,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才真正成为高校教育中正式的内容。
构建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探究
·385·文艺教研构建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探究周 函(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摘 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效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阶段。
不过从实际状况来看,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并没有全面实施,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其中,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需要能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而高校为了满足行业需求,需要在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上做好高校与社会相结合。
本文深入分析构建高校与设备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途径,希望能实现高校环境设计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校;社会;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环境设计0 前言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21世纪朝阳产业”,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在我国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由于专业的环境设计人员紧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
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领导反映,学生到工作岗位之后很难跨度进入工作状态,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这也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因此,将高校和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1 高校和社会基础实践教学1.1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需求,一般来说,在大一学习理论知识,尽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但是不可忽视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在大一做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实践的基本技法,经过不断的训练,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大二,学校安排机会让学生到企业中见习参观,初步了解社会企业项目的运行现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工作状况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大三,学校安排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具体实习,更多地接触项目市场,有机会参与一些具体项目中,在项目中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
大四,进入专业的实习和毕业项目设计,学生到社会企业中经过具体的历练,真正地感受到社会企业的工作特点,为毕业之后进入到企业中工作做好准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化设计初探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化设计初探张志宏;牛运功【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已开设20余年,一直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专业性较强,而且随意性很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合;跨学科、跨专业性较差,无法形成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公共性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被全面激发出来,判断事物、取舍得失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心理问题也没能得到疏通和改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化设计的目的是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The public ar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taught in roughly twenty years,but a refined,reasonable and completed educating system has notyet been formed. The randomness of running the course,its character of specialty,lack of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ubjects,and poor interdisci-pline can not form a public art educating system in a manner rich with both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comprehensiveness. Moreover,creative thinkingof students can not be effectively stimulated,students' judg-ment and choices do not make any different,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an not be settled. The objective of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public art educating systemization is to give its full pla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help towards a solid found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requirement and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2【总页数】3页(P154-156)【关键词】提高综合素质;保持身心健康;学科横向联合;创新思维【作者】张志宏;牛运功【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通常由各专业教师本人确定课程的内容,有的课程过于追求专业性,难免曲高和寡;有的则太笼统,泛泛而谈,空洞无味。
高校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高校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赵磊;唐聪聪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6(0)14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高校的教育事业因此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高校公共艺术专业相关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设计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分析了高校公共艺术专业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四条策略,旨在提高公共艺术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总页数】2页(P114-115)
【作者】赵磊;唐聪聪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公共艺术景观的探析 [J], 吴婕
2.让高校公共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河南省第四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综述 [J], 葛春先
3.河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兼谈建立三级联动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J], 刘根货
4.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J], 樊珂
5.基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J], 刘泽宇;李丽凤;蔡双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艺术教育的逐渐受到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普通高校的一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推动艺术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在当前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式多样性也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研究,探索适合当代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设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问题,分析当前的现状,探讨创新的必要性,提出创新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实施效果评估和案例分析,总结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的启示,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完2000】1.2 研究意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课程体系的创新将有助于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等,因此有必要进行创新研究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探讨创新策略和方法,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整个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开展此项研究对于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2. 正文2.1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分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浅谈一般高校公共音乐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
浅谈一般高校公共音乐课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构建目前一般高校音乐教育公共课主要设置在“大学音乐〞这一总课题之下,绝大多数学校主要是以乐理与音乐观赏结合的观赏课类型。
其中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的内容随便性大、因人设课的现象随处可见等。
音乐教师是有特别技能的教师,各校的音乐教师由于在校时所学的专业和技能各不相同,这种特别性限定了教师的授课,也限定了音乐的课程。
由上面可以看到目前各高校的音乐课程的设置较为零散,没有规则,彼此间缺乏内在的规律联系,没有整体的设想。
为让大学生既能补上部分中、小学阶段的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又能在文化层次上有大学生的特点,慢慢形成一般高校音乐教育的自身体系,下面对课程体系构建提一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坚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个别课为辅,公共选修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应当以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进展为目的。
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需修满两个音乐学分或上完一至二门音乐基础类课程。
个别课以进展部分有较好的音乐基础、突出艺术特长的、能为学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争得荣誉的学生的艺术兴趣为原则,以提高他〔她〕们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水准为目的。
宜开设的个别课如:声乐、钢琴、器乐、指挥等小课。
二、音乐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途径〔一〕集体教学。
大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指的是具有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相适应的、能进行音乐审美的音乐基本学问和音乐感知能力。
包括对音高、节奏、力度、速度、调性、和声、音色、曲式等音乐表现手段的感知、分析、思维、想象等一系列综合能力。
所以,音乐类课程的设置,应在师资条件能保证的前提下,开拓原来的音乐基础学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面可以广泛些,科目可以多一些,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
内容当然应当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常识性音乐学问和基本技能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转第116页)一、河南省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据《2016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共计129所,其中,本科院校55所(公办院校38所)。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对第五轮普通本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结果的通报》(教体卫艺〔2016〕1059号)显示,5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并成立了专门机构。
其中,河南大学2004年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部,挂靠艺术学院。
按照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要求,开设8门课程规定为限定性选修课程。
郑州大学2016学年开设了26门选修课程。
由此可见,河南省高校比较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培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种类繁多,宏观体系上涉及音乐、美术、设计、书法、戏剧、戏曲、摄影和影视八个方向,但因为开设课程学时较短,再加上公共课人数较多,往往在实践方面有所欠缺,互动性较少,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文章针对某高校的美术鉴赏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以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为例,对于“讲授+图片展示”的课程教学,学生接受度为72%,其中62%的学生认为有趣并能理解艺术品的审美特征,10%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但比较吃力;28%的学生认为效果不理想,其中有13%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不相关的事。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评判标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到过美对人性的影响。
柏拉图提出:“度、比例的性质总是构成美与优秀。
”美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共鸣,达到美的途径是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亚里士多德也从实用的角度提到过悲剧对人情绪宣泄起到的作用,他认为人有一种模仿的快感,在悲剧的模仿中获得怜悯和恐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跟乐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知识、规范跟美感的区别。
以知识与规范作为途径,美才能够帮助人建立起良好的感性能力。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感知美的能力,因为这种意识的提高具有隐蔽性,很难从行为上加以判断和描述。
我们往往以知识的获取作为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欠缺对感性审美能力的评判标准。
高中时期以知识的掌握程度判断学生,但将这种模式当成判断艺术鉴赏能力的唯一标准无疑是有问题的。
三、以各专业知识为营养,德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建构1.以通感为基础、时代为顺序,各门类艺术相融合的艺术欣赏体系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到了审美的四个特征:一是愉悦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性;二是普遍的,又不是概念;三是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四是主观的,带有必然性。
这里提到了通感的问题,也就是建立审美感受的条件,可以为公共艺术教育中美感的培养带来启发。
这里的通感在艺术鉴赏中可以理解为很难用概念描述的对艺术作品难以抑制的共鸣,表现在艺术鉴赏实践中就是对时代精神和作品独特精神面貌的把握。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历经朝代更迭,曾有残损,但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人们审美观集体化表现出来的典型形象。
因此,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创作者在特定的环境里做出的既有时代普遍审美又有个体独特审美的作品。
如,唐朝经济力量的强盛和少数民族的融合谱写了一曲大气磅礴的盛唐之音,这种大气和欢快的感受延伸到唐朝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体现在人物画上,画上的唐代妇女丰满华贵,艳丽夺目,工艺美术作品崇尚华贵大气,少数民族的豪迈大气与汉族的婉约细腻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整体风貌。
每个时代的各个艺术门类就成了各种营养,它们通过各种表现形式被输送到枝杈,开出美丽的审美之花。
广泛吸收各门类艺术优秀作品的精华,将同一时代甚至不同时代具有相似审美特征的音乐、戏剧、电影、绘画、书法作品等杂糅并举,才能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个性特征。
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土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知识构建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高中美术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
知识基础方面,美术鉴赏在高中是一门选修课程,内容包括中国美术鉴赏和西方美术鉴赏两部分,内容河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探微□宁铂摘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精神,从2006年开始,河南省高校陆续建设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进行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大部分高校达到了开设公共艺术课的数量要求,但课程的体系性有所欠缺,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丰富的知识体系。
该文针对各类课程体系性不足的问题,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引用相关的美学经验,从审美特征、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公共艺术教育评价系统三个方面探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美学体系(上接第114页)丰富但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入性。
同时,因为学业压力较大,学生对其他的艺术门类如音乐、戏剧、戏曲等的了解渠道较为狭窄。
生活基础方面,每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时代记忆和审美趋向,这种审美趋向的建立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息息相关。
教师需要根据这些社会现象,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现实需要,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一味的高起点、专业化会使艺术教育远离生活,在使学生失去兴趣的同时也妨碍了其对美的思考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学生的需求。
只有这样,德育才不是一句口号,审美教育才能慢慢内化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情操。
3.建立以艺术审美实践环节为内容的评价系统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和审美特征是通过艺术审美实践活动展现的,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都是将现实世界通过作者的主观加工,经过艺术实践表现出来,也就是郑燮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
也就是说,艺术欣赏活动必然会出现一种产物,或引起一些变化。
艺术创作不单单包括具体艺术形式的创作,还可表现为语言文字的创作。
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情感性的内隐性特征可以表现为一种外显式的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语言文字的表达和情感体征的变化。
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其一,课堂上的艺术实践能力,包括各门类艺术技法的掌控和实践;其二,课外社团活动中的艺术实践;其三,课堂上语言文字和情感表达,包括课堂讨论和讲解展示;其四,艺术创作能力;其五,行为特征。
可以课堂上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法的掌握和审美情感的表达作为主要评价内容,适当考虑课外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获奖情况,同时关注学生课上课下的行为特征。
这种评价体系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延伸到课外,同大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这需要美术教师付出较大的耐心和精力,认真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参考文献:[1]周倩雯.跨元、交互、实践——中美比较视域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艺术科技,2017(1).[2]刘淼.公共艺术教育还需提升.人民日报,2016-04-26.[3]李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王利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艺术研究,2015(2).[5]鲁涛.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品格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5-06.[6]王利琳,丁东澜,季诚钧,徐青.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国大学教学,2012(3).(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编辑张泽扬学生的依据。
实践证明,学生的成功源于自信心,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激励。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进取,在学习上取得新的成功。
三、教学评价的多维性艺术本属感性认知,虽有一定的标准,但说到底是没有固定法则的。
因此,学生作业的评价标准理应具备多维性。
细致、老练、完整是美的,粗犷、稚嫩、残缺也是美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基础较佳的学生,要提高评价标准,优中求新;对于基础欠佳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寻找其进步点,发现其闪光点。
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素描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设计素描作品的评价标准虽然有许多,实际操作起来却难以把握。
每名学生的绘画风格都不同,教师不能只用一个标准衡量。
有一次,一位教师在上设计素描写生课时,看到有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画,虽然造型不准,甚至透视都与实物相差较远,但是教师发现他的线条娴熟、洒脱,空间感良好,于是教师在班里表扬和肯定了他的画。
相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表扬班里几名画得好的学生,其他学生虽有进步但得不到肯定,画得差的学生总是遭到批评,这样长期下去,会使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慢慢对设计素描课失去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上课不带任何画具,不完成作业。
这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干脆放弃了这门课程。
四、评价教学过程全面化可由学生、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组成评价主体。
要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设计素描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风格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课堂中学生的话语、行动、认知水平或者临场机智。
建立教学过程的全面化评价,可采取活动记录(档案袋评价)或作品展览等方式。
教师要对每名学生进行设计素描教学过程的全面化评价,阶段教学结束后,可在橱窗中将学生的设计素描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取长补短。
中职学生情况比较复杂,学生的专业基础、思维习惯存在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激励学生前进。
教学评价应公平、公正,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的方式,评价者既为他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能从其他角度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教学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帮助学生克服弱点和不足,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民主、公开、平等、合理。
参考文献:[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等.习得性无助.戴俊毅,屠筱青,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编辑倪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