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师)

合集下载

郑伯克段于鄢(上课)

郑伯克段于鄢(上课)

阅读第四、五段
• 练习:
1.解释: “既而”“鄙”“与”“事”“生”“及”“厚” • 2.翻译“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 “不义不暱,厚将崩。” • 3.找出这两段的通假字。
阅读第四、五段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 曰:“无庸,将自及。”
亟( qì)请
巌( yán)
虢( guó)叔
祭仲(zhài zhòng பைடு நூலகம் 廪( lǐn )
缮(shàn)
寘( zhì)
繄( yī )
泄泄( yì)
不义不暱( nì)
遗( wèi)
具卒乘(shèng )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五、初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熟读课文,按下面表格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
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
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多行不
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
也会垮台的。”
阅读第六段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2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阅读第八九段
练习:
1 、找出这两段的通假字:
2、解释重点实词: 为颍谷封人 请以遗之
公语之故 公赐之食 食舍肉
3、指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请 以遗之 其谁曰不然 君何患焉
4 、指出活用现象:隧而相见
5、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敢问何谓也
君何患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和作者。

(2)介绍古代鄢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课文翻译讲解:(1)逐段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人物分析:(1)分析郑伯克段和鄢国君主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对课文背景进行讲解,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 案例分析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研究和报告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五《18 郑伯克段于鄢(《》张佳宜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18 郑伯克段于鄢(《》张佳宜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授课时间:12周周一第6节班级:201班授课人:张佳宜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课的相关文言知识点,提升自己阅读古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讨论分析本课的人性性格特征;了解《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将它作为反面教材教导学生要做到兄友弟恭,不要因为利益而损害家庭的和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相关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讨论分析本课的人性性格特征。

三、教学方法:讲析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曹植的《七步诗》入手,提出“兄弟相残”的话题,从而引出课题《郑伯克段于鄢》。

(二)通过几道习题来检查一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PPT展示)(三)故事简述: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接着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在颍考叔的劝说下母子和好。

(在这里向学生强调“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一部分(1—7):郑伯克段原因及经过结果。

二部分(8—9):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

(五)思考探究:1.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是否具体写战争场面和战争经过?2.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在这里向学生补充苏轼和苏辙这两兄弟的手足之情,引导学生思考兄弟间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相处。

)(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

”来进行交流。

四人一组,请学生代表发言。

)3.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事件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XX的性格是________。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亲情和友情。

(3)通过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3)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场景。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解读。

5. 文献资料分析:(1)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资料搜集中的能力和成果。

3. 文献资料分析:评估学生在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中的能力和成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和《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背景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文章的影响2.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左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3.1 教案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言文文章3.2 教学内容1.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分析并解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2. 能够阐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分析文章主题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4.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5.1 教案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阅读5.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第六章:人物分析1. 分析并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形象2. 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及其对主题的贡献6.2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2. 探讨人物描写手法对主题的衬托和突出作用6.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人物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6.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文学手法分析7.1 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文学手法2. 能够识别并运用相关文学手法进行创作7.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手法2. 探讨文学手法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7.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文学手法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文学手法7.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学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能力第八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8.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历史背景2. 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 教学内容1. 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背景2. 分析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启示的理解程度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反思9.1 教案目标1.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3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评估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10.1 教案目标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10.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与阅读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对于深入解读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伯、段、颖考叔等。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人?为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等。

2.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词语活用、句式变化等。

三、拓展延伸1.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正直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道德。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左传》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在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2课时。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讨论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阅读练习。

4.2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b. 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c.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课时:a. 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b.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c.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阅读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

5.2 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详细)

郑伯克段于鄢(详细)

第三段
[既而]固定词组,不久。 [命西鄙北鄙(bǐ)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 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 城邑。贰:两属。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 贰于己”这件事。 [欲与yu3大(tài)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 予。 [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 [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
第三段
译文: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 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 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 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 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 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 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 “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 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 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 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 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 的弟弟。 [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 所以用“克”字;克,战胜。 [称庄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 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 而未教。 [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 意愿。 [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 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第四段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帅车二百乘 ]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 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 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 合音词 [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 )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 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 〔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第四段主要写兄弟相残,庄公露出奸诈的真实嘴脸。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课文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3)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解释其含义;(2)阐述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3)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郑伯克段于鄢》;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先秦散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原文及鉴赏【导语】: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曰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题;(2)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2)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学生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解读;(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出勤和参与度;(2)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2)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和难点的掌握程度;(3)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1)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评价;(3)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课外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解读文章。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学习目标:1、感受文化美,体会时代背景2、品味语言美,落实文言词语3、欣赏结构美,流利朗读课文教学设想:高中课文,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要从文化的层面上考虑;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只有把古典文学的教育、古代文化的熏陶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养成联系历史和文化,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本介绍相关知识并串讲课文第一局部课文解读:一、导入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我们下面学习的这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左传》将其演绎本钱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春秋》的。

《左传》重在史实表达,而后两者那么重在义理说明。

3、题目分析:郑伯克段于鄢。

〔主谓宾介补〕〔主人公、事件、地点〕〔具体意义在课文中阐述〕三、齐声朗读课文,强调几个重点、难点的字词。

亟(qì)请虢〔guó〕叔不义不〔日匿〕〔nì〕亲近祭〔zhài〕具卒乘〔shèng〕泄泄〔yì〕都城:国都的城墙必自毙:跌倒,失败遗〔wèi〕赠送—--古音与广东话相近,其它例子:渠,广东话〔kuí〕“他〞四、划段落,按故事内容,第一局部可至段5结尾,前局部可分为三局部〔1/234/5〕,后局部可在“既而悔之〞处断开〔供参考,讨论〕。

五、解析课文第一局部:〔郑伯克段〕按事件的开展。

导读局部提示“先〞,“又〞,“既而〞,“最后〞。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

《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惯上都用“初〞。

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即BC761年。

郑伯克段于鄢(正式上课)

郑伯克段于鄢(正式上课)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三百丈,就 是国家的祸害啊。”先王规定的制度:大都邑的
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邑的城墙不 得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都邑的城墙不得超过 国都的九分之一。如今京不合法度,不是按制度 做啊,君王你将控制不了的。”庄公说:“姜氏 想要这样做,我怎能回避(推却)开这种祸害
呢?”(祭仲)回答道:“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 候?不如趁早给(共叔段)安排一个适当的地方, 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了就很难对 付啦。蔓延的草尚且不能被铲除干净,何况是君
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 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 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 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 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 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
等到庄公即位,(武姜)为他(共叔段)请 求封地制(地名)。庄公说:“制,是一个岩石 险地,从前虢叔(东虢国国君,被郑帝所灭)就 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邑,我惟命是从。”(姜氏) 便请求京邑(地名),(庄公)就让(共叔段) 住在那里,称他(共叔段)为京城大叔。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 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 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语助 词)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 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 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 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
课文背景: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 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 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 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 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 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 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ppt

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ppt
• 请允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去送给她。”庄公道:“你有
母亲可以送,偏偏我就没有!”
疏通文义
• 颖考叔曰:“敢(冒昧)问何谓也?”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
疏通文义
•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jué 挖)地及泉,隧 (在地道中)而相见,其(难道)谁曰不然?
• 颖考叔回答说:
疏通文义
•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jué 挖)地及泉,隧 (在地道中)而相见,其(难道)谁曰不然?
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4)其谁曰不然: • 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译“谁又能说您做的不
合誓言呢”。
语言知识
一、本文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
(1)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姜氏有何厌”。厌: 通“餍”,满足。 译“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四、巧妙的衬托手法 1、用共叔段的贪婪狂妄、愚昧无知来反衬庄公 的阴险狠毒。 2、以蔡仲、子封等人的多次规劝来烘托庄公的阴 险性格。
单选题
1 《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名著,它的作者相传为( )
A 司马迁
B 左 思 C 左丘明
2 所谓“春秋三传”是指( )
A《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
B《春秋》《国语》《左传》
C《左传》
D《吕氏春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典型的( )
A人物传记
B.记事散文
C 议论文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出现的谋臣有( )
A共叔段/公子吕/颖考叔
B郑庄公/颖考叔/公子吕
C 颖考叔/祭仲/公子吕
D祭仲/共叔段/姜氏
于是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疏通文义
•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 影 响)及庄公。

(完整)优秀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导学案 教师版

(完整)优秀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导学案 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知识链接1。

《左传》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

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

如本文:“国不堪贰。

”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

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用作动词,指建都。

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

"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鄙,边境上的小邑。

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1)关于《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

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

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导语】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名明,鲁国都君庄(今⼭东省肥城市⽯横镇东衡鱼村)⼈。

春秋末期史学家、⽂学家、思想家、散⽂家、军事家。

师尚⽗姜⼦⽛⼆⼗⼀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郑伯克段于鄢》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郑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武姜,⽣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惊姜⽒,故名⽈寤⽣,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制,岩⾢也,虢叔死焉。

佗⾢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叔。

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都不过参国之⼀,中五之⼀,⼩九之⼀。

今京不度,⾮制也,君将不堪。

”公⽈:“姜⽒欲之,焉辟害?”对⽈:“姜⽒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多⾏不义,必⾃毙,⼦姑待之。

” 既⽽⼤叔命西鄙北鄙贰于⼰。

公⼦吕⽈:“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叔,⾂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民⼼。

”公⽈:“⽆庸,将⾃及。

”⼤叔⼜收贰以为⼰⾢,⾄于廪延。

⼦封⽈:“可矣,厚将得众。

”公⽈:“不义,不暱,厚将崩。

” ⼤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将启之。

公闻其期,⽈:“可矣!”命⼦封帅车⼆百乘以伐京。

京叛⼤叔段,段⼊于鄢,公伐诸鄢。

五⽉⾟丑,⼤叔出奔共。

书⽈:“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弟;如⼆君,故⽈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于城颍,⽽誓之⽈:“不及黄泉,⽆相见也。

”既⽽悔之。

颍考叔为颍⾕封⼈,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舍⾁。

公问之,对⽈:“⼩⼈有母,皆尝⼩⼈之⾷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尔有母遗,繄我独⽆!”颍考叔⽈:“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相见,其谁⽈不然?”公从之。

公⼊⽽赋:“⼤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赋:“⼤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重难点】梳理《郑伯克段于鄢》知识,以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为主,词类活用为重点。

巩固基础知识,为文言文的知识迁移作准备。

一、预习检测(1)“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

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②《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相传作者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③“春秋三传”包括<<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④《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其特点是善于剪裁,繁简得当、外交辞令外柔内刚、人物对话有个性、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二、【阅读·鉴赏·积累】◆(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练习
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厌恶.( wù)寤.( wù)生亟.( qì)请虢.( gu ó)叔祭.(zhài )仲义暱.(nì)廪.(lǐn )延自毙.( bì)
二、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啎,啎,倒着的意思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

7、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8、无生民心
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
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10、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寘,通“置”,放置
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即挖。

12、“公赐之食。

食舍肉。


舍,通“捨”, 放着,放在一边。

13、孝子不匮,用锡尔类
锡,通“赐”,赐给
14、“不义不暱。


暱,通“昵”,亲昵。

四、一词多义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


C、君何患焉焉(焉,于此,对这件事)
D、心不在焉(于此)
E、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代词,相当于“之”)
F、且焉置土石(在哪里)
2、为
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

当,做)
B、为人所讥(介词,被)
C、今做告之,反怒为(句末语气词)
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因为,为了)
3、诸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
B、公伐诸鄢(之于)
C、子闻诸(之乎)
4、国
A、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5、遗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赠送)
B、养虎遗患(遗失,遗留)
6、厌
A、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
6、爱
A、爱共叔段,欲立之。

(偏爱,疼爱)
B、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
五、古今异义: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五之一,九之一:古,“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今,五个中的一个,九个中的一个。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六、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

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三)、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2)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问”字的宾语是“何谓”,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
(3)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君患何焉”
(4)其是之谓乎?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代词,“之”复指宾语“是”“其谓是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