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合集下载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特点;2、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要情节和含义;3、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重点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文本解读(1)全课阅读:让学生先读一遍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分段阅读:将文章分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分析每一段的主旨和意图,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解析:学生针对教师选取的要点,手把手地进行分析、解读,把握文章的细节,进一步理解文本含义。

2、阅读领悟(1)情节与人物: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2)含义与思想:让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含义,体验这个时代中的文化,思考故事里的道德标准。

(3)价值与意义:让学生思考故事的意义,既有鲜明的历史性,也有普遍的时代意义。

3、文学欣赏(1)语言风格: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2)修辞手法:让学生分析文章里的修辞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3)文学特点:让学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特点,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在学生阅读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文本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写作特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打下基础。

2、分段阅读法:将整篇文章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梳理每段内容,理解段落逻辑和思维跳跃。

3、图表法:将文本要点整理成图表、表格等形式显示,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思维和行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5、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文本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四、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设置相关的测试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

2、写作任务:布置文章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观感和体验。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最后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与《论语》 最后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与《论语》成 书相近。 (3)《左传》的内容与语言 左传》 内容:记述《春秋》 内容:记述《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重大事件。 语言:简明生动、委婉周详。唐· 语言:简明生动、委婉周详。唐·刘知己 《史通》:“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史通》 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4)《左传》通行注本 左传》 《春秋左传注疏》,西晋·杜预注,唐·孔颖 春秋左传注疏》,西晋·杜预注,唐· 达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 达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 中华书局,1980) 中华书局,1980) 西晋]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西晋]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孔颖达《春秋正义》 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春秋正义》(《五经正义》)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春秋左传注》 1981(参看《左传译文》 1981(参看《左传译文》,沈玉成译,中 华书局,1981) 华书局,1981)
二、本文背景、内容与特点 背景: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兼并,各 国内部斗争亦极为激烈。 内容:郑国内部的互相倾轧。 特点:语言简洁,形象鲜活,情节曲折,是 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三、文章讲读 学习要求:精熟字词,背诵全文 讲读方法:串讲,精讲重点字词和句式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左传·隐公元年》
一、《左传》 一、《左传》简介 (1)《左传》、《春秋》、《春秋三传》 左传》 春秋》 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 左传》 明作,是解释《春秋》 明作,是解释《春秋》经义的著作,是 《春秋》的讲解本,故全名为《左氏春 春秋》的讲解本,故全名为《 秋》,又叫《春秋左氏传》,它是我国第 ,又叫《春秋左氏传》 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编年 史)。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和作者。

(2)介绍古代鄢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课文翻译讲解:(1)逐段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人物分析:(1)分析郑伯克段和鄢国君主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对课文背景进行讲解,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 案例分析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研究和报告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范文】《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范文】《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

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

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

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有些对课文了解的问题。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亲情和友情。

(3)通过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3)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场景。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解读。

5. 文献资料分析:(1)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资料搜集中的能力和成果。

3. 文献资料分析:评估学生在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中的能力和成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和《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背景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文章的影响2.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左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3.1 教案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言文文章3.2 教学内容1.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分析并解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2. 能够阐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分析文章主题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4.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5.1 教案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阅读5.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第六章:人物分析1. 分析并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形象2. 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及其对主题的贡献6.2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2. 探讨人物描写手法对主题的衬托和突出作用6.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人物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6.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文学手法分析7.1 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文学手法2. 能够识别并运用相关文学手法进行创作7.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手法2. 探讨文学手法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7.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文学手法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文学手法7.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学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能力第八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8.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历史背景2. 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 教学内容1. 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背景2. 分析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启示的理解程度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反思9.1 教案目标1.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3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评估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10.1 教案目标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10.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与阅读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对于深入解读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伯、段、颖考叔等。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人?为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等。

2.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词语活用、句式变化等。

三、拓展延伸1.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正直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道德。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左传》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在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文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及作者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掌握课文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二章:人物关系分析2.1 教学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联系课文情节,思考人物关系对故事发展的作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关系对情节的影响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关系的能力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探讨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思考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线索分析法,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图表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清晰地展示情节发展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探讨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解读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思考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拓展5.2 教学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回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资源,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第六章:语文素养提升6.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练习写作和表达能力,进行文学创作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利用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第七章:文化背景探究7.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7.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联系文化背景,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采用文献研究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思维利用比较分析,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第八章:课堂互动与评价8.1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8.2 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课堂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进行教学反馈8.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通过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利用评价表和学生反馈,进行课堂评价和教学反馈第九章:教学设计与实施9.1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9.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设计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观察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第十章:教学反思与改进10.1 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2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分析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制定教学改进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反思和总结的方法,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利用教学反馈和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制定教学改进计划,进行教学反思和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解析课文导入与背景知识: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五《18郑伯克段于鄢(《》李丹教案教学设计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18郑伯克段于鄢(《》李丹教案教学设计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18郑伯克段于鄢(《》李丹教案教学设计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文言句式。

2.准确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文言句式,正确理解文意。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

单元导语提示我们,古文要今读,学会运用现代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刚刚学过“至性之言,悲恻动人”的《陈情表》,全文提炼出一个核心词——孝。

今天我们学习《郑伯克段于鄢》,看另一种“孝”的情况。

二、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春秋传》《谷梁春秋传》(简记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和其他两传的特点不一样。

《左传》重在叙史,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重在义理。

《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后正音,注意易读错字和通假字的读音。

2.解读文题。

文题交代了人物与事件,梳理人物关系,介绍称谓中的文化常识。

“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

“共叔段”三个字,共(gōng),国名,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在今河南辉县;叔,是指排行,古代兄弟排行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段,是名。

“于鄢”,介词结构,用做补语,交代地点,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尽一致,这里是状语后置。

鄢,地名,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动词“克”是关键词,“战胜”的意思,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

以“克”为突破口梳理全文。

3.“郑伯克段”,哥哥攻打弟弟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从课文中找相关信息。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2课时。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讨论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阅读练习。

4.2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b. 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c.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课时:a. 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b.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c.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阅读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

5.2 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课文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3)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解释其含义;(2)阐述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3)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郑伯克段于鄢》;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题;(2)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2)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学生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解读;(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出勤和参与度;(2)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2)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和难点的掌握程度;(3)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1)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评价;(3)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课外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解读文章。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是宋理学家陆九渊的代表作,被誉为“南宋经学第一书”。

教案如下:
【概述】
《郑伯克段于鄢》是继著名儒家学者《论语》之后,接近全面概括中国宋朝经学理论思想的重要经典。

它以“实观”和“般若”为纲,把宋朝儒释道三家主要经学思想完整地归纳出来,并各自逐一阐释,也有着一定的重要价值。

宋朝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文天祥等,基础上发展出平淳学说,可以说《郑伯克段于鄢》体现的就是平淳学说的思想主题。

【第一部分】
实观的思想。

实观的思想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推求出人类至上的理性,以此为基础逐步调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际关系、建立正确的社会规范、从而使人们行为一致。

宋朝儒家学派著名思想家文天祥更是坚持做客观实际出发,提倡“以事实来示范”的观念,他常常讲,“一切都是实践,而实践是理解和认识的基础。

”这种以实践出发的实观思想,正是《郑伯克段于鄢》实观部分的思想主题。

【第二部分】
般若思想。

般若思想指的是把握客观实际的规律,掌握大自然本身的原理,以及它所运作的道理,从而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归结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对实际的理解来调节人类行为的般若思想。

宋朝儒家思想家苏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强调要“把理解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处处兼容,遍访世人,博涉古今”,弘扬了以“般若”精神调节社会的思想。

这种‘“大般若”的思想,也正是《郑伯克段于鄢》般若部分的思想主题。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能够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翻译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古汉语翻译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3. 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2. 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读: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4. 古代汉语语法和词汇:讲解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语法和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运用比较法和对比法,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和亮点。

4. 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这个案件发生在公元前546年,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郑国之间的一场内战。

郑伯克段是郑国的权臣,他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迫使鄢国君主贾偃与他通婚并害死了鄢国太子,然后将贾偃关押在郑国。

这一事件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反对和义愤,尤其是齐国。

齐国的君主齐襄公为了惩罚郑国的暴行,派遣大将轵去讨伐郑国。

轵率领齐军进攻郑国,并最终攻陷了郑国的首都郑城。

郑伯克段被迫投降,并被齐国俘虏。

齐国随后立贾偃为鄢国君主,结束了这场内战。

这起事件的结果是削弱了郑国的实力和势力,同时也表明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间的争斗和反对暴行的态度。

这次事件也标志着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和强大。

2郑伯克段教案[全文5篇]

2郑伯克段教案[全文5篇]

2郑伯克段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2郑伯克段教案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

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

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4、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郑庄公这个人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关于“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公元前722-公元前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

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二、关于“左传”1、关于“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高中语文必修五《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18.郑伯克段于鄢【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3.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研讨、合作探究,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2.以反复诵读课文、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培养学生团结友善、坦诚相待的品质。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你的原则是什么吗?点拨:归纳了一下大概有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团结、顾全大局等。

现在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

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背景介绍1.文体知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二、背景知识根据注释、参考资料,了解左丘明、《左传》及《春秋》: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

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

与孔子同时,或在其前。

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国年号纪年,记事也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

所记皆为重大事件,如祭典、盟会、国君嗣立、丧葬、各国间的交往、战争等。

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这部史书的写作技巧被后世称为“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三、解析课文1、题目分析: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郑伯克段于鄢》(主谓宾介补)(人物、事件、地点)2、自读课文,掌握字音(展示课件)共叔段遂恶之寤生自毙亟请虢叔祭仲泄泄廪延不义不暱繄我独无3、以情节带理解,梳理故事情节时疏通文句。

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

(矛盾的开端)克:战胜。

寤生:逆生。

惊:使……惊。

恶:讨厌。

亟:屡次。

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巌:险要。

焉:于之。

佗:通“他”。

大:通“太”。

发展:共叔段不断扩展势力,庄公暗怀杀机。

(矛盾的激化)焉:疑问词,怎么。

辟:通“避”。

厌:满足。

为之所,给他安排适当的地方。

文言句式:“何厌之有”,之是宾语前置标志,应译“有何厌”。

“犹……况……乎?”固定句式。

贰1:两属,动词。

生:使……生。

庸:通“用”。

贰2:两属的地方。

暱:亲。

段叔的欲擒故纵,欲置之死地,胸有成竹。

三纵: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无庸,将自及。

”3“不义不暱,厚将崩。

”高潮:共叔段准备袭郑都,姜氏为内应。

启:开(门)。

诸:之于。

结局: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置于城颍。

(矛盾的解决)弟:通“悌”。

寘:通“置”。

尾声: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矛盾的解决)遗:赠送。

阙:通“掘”。

隧:名作动,挖地道。

施:推广。

匮:竭尽。

锡:通“赐”。

文言句式:敢问何谓也——敢问谓何也君何患焉——君患何焉其是之谓乎——其谓是乎四、作业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多义词、文言句式2、准确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习效果1、重点词义检查:于:郑武公娶于申焉:虢叔死焉为: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亟请于武公姜氏欲之,焉辟害不如早为之所遂寘姜氏于城颍君何患焉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段入于鄢2、文意理解检查:翻译第七段和最后一段。

参考译文:《春秋》上说:“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守悌道,不像个弟弟,所以不说弟;他和庄公像两个国君,所以说“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没有教导弟弟:说庄公早有杀弟弟的意图。

而不说段是自动“出奔”,是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纯孝的人啊,爱他的母亲,还推及到庄公。

《诗经》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给你的同类。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二、整体研读课文主旨展示课件,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郑庄公和他母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这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庄公用什么方法来消灭异己力量的?(欲擒故纵)3、你认为共叔段天生就是个叛逆的人吗?他为什么会反叛?他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姜氏的纵容和庄公的处心安排导致了共叔段的悲剧)4、在文末说到母子感情时,有交待“母子和好如初”,你对这一结局有何看法?(如初,初是什么样的呢?表面上和睦亲近,实际上隔膜很深)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赞扬了什么?谴责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主张孝,赞扬了颍考叔的纯孝,谴责了姜氏的自私和庄公的阴险及段的不悌;因为儒家主张以孝治天下,有孝才有忠)三、人物形象分析郑庄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请看以下材料:(1)《古文观止》选其为第一篇,对庄公的评述很有代表性,从前到后共用了(出示幻灯片)“他邑唯命”(四字毒甚)“焉辟害”(毒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心愈毒矣)“无庸,将自及”(毒甚)“不义不暱,厚将崩”(更加惨毒矣)“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非复前日含毒恶声)“其乐也融融”(则知其前之阴毒也)“其乐也泄泄”(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毒”字用了九次,归结为一句话“残忍之尤”。

(2)古人评庄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A 阴险狡诈B 老谋深算C 心机深藏D 心狠手毒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

他到底是(板书)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请大家发言(讨论)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

但是郑庄公的做法也有迫不得已的因素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强调正室正统,所以历史上每个朝代新君即位之日,也大都是许多竞争者被杀之时。

郑庄公此人由于某些被动的原因,隐忍已久,既可说其心计高,也可说比别的国君高明一点。

四、写作特色探讨1、本文写的是一次兄弟之争,但是并没有详细写“克段于鄢”的经过,而是详细地记录了战争的原因,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文章主旨在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卑鄙虚伪。

而不是描写一次战争)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色:剪裁史料,详略得当。

2、成功地刻画了人物。

(庄公、姜氏、段、颍考叔)3、生动的细节描写。

(庄公寤生、颍考叔食舍肉、隧而相见赋诗)4、巧妙的衬托手法。

(共叔段狂妄无知—庄公阴险狠毒;祭仲、子封的规劝—庄公阴险、心机深沉)五、课外研究性学习从附录中自选课题,小组讨论并写成小论文。

附录、《郑伯克段于鄢》研究课题(仅供参考)1.《左传》对《春秋》的解释是否准确?这中间的记事是否可信?2.从历史著作的角度看,孔子和左丘明都想借此时表达一个什么思想?3.对郑庄公这个人究竟怎么看待?4.事情结束时说“母子和好如初”,这个“如初”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5.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值得你学习什么?6.这是一出家庭悲剧,何必要以喜剧结束?7.为什么古代绝大多数评论家都贬斥庄公?8.这是家庭悲剧还是政治悲剧,或社会悲剧、人性悲剧、道德悲剧?9.这篇文章写的都是反面人物,包括颍考叔,为什么?10.最后一段可否删去?11.如果我们根据这个故事来解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如何解释?12.现代的人应该如何解读《左传》版《郑伯克段于鄢》?六、作业1、《第二教材》的18课练习2、预习19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