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高职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
口 L I Gan g
( h nv c t n lolg f ot aea de gn eig Wu a o ai a c l eo f r n n i r ,W u a 4 0 0 ,hn ) o e s w e n h n 3 2 5C ia
r srci g t veo e titn he de lpm e to c to a d ai .Hi h r v a ina c o nd e e rs a lng tr o pea in, n f vo ai n le uc ton g e oc o ls ho la ntr ie c n o —e m c o r to t p d pe i g on t e i e e t t q l ru n e o a c n i e c pea in o ind a d r s t i .Th e nd n h ntr ss ofbo h e uii im a d nc urge o tnu d oo r to t f n g a p he pont b e s ho —ntr rs oo r to a a e te g e ts ne t,d pe n n t o —em oo r ton i h wo sde o c ole e p e c pea in c n m k h r ae tbe f s e ndig o he lng tr c pe ai n t e t i st i i g a al e plr e e tbls m e tofva o a a e e ts tm n p r to e ha s .Thepontofviw r m h r du l y x o e t sa ih n r usm n g m n yse a d o e a in m c nim h i i e fo t e p r p ci fc op r i n h r r h e y ca od l fe tr rs oo r to es e t ve o o e a o ,t e e a et r e tpi lm t e so n e iec peai n,t tt i a y m o p ha heprm r de—Sc oo e h loft h m an m o l n e e it o l—t an bu ie sm o e n a va c d m o l一”ta hig p sit e e rs sp a tc ” i de,it r da em de m hem i sn s d la d d n e de e c n ut no ntr ie r c ie . p I p e e t to c ole tr iec op r to savo a ina o lg ,a d s m ee t r rs ss ul sa ih a sa e a m l m n a in ofs ho — n eprs o e ai n a c to lc le e n o n e p ie ho d e tbls tbl nd
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
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研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演变,分析校企合作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特征。
以石油化工专业群为例,探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构建长效机制主要内容和方式,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实践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90校企合作创建长效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目前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仍面临着观念、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必须积极探寻校企合作不同阶段的模式及特征,总结成功经验,推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模式演变及特征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近二十几年来,教育主管引导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建立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许多实践性的创新成果。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按合作的深浅程度划分,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即浅层次配合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是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起步阶段,主要是“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配合模式。
在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文件[2][3],引导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合作,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利用企事业单位设施、设备开展实践教学。
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职院校主动创造条件,争取企业的支持,但是由于企业未认识到合作的利益点,企业合作意愿淡薄,校企合作较为困难。
校企合作处于松散随意状态、没有制度制约,主要靠人际关系维持,处于单向的学校主动企业配合阶段。
课题:创业视角下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创业视角下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一、选题(一)研究现状评述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它是职业学校、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一种合作形式。
其本质是在于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就中职生创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培养学生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创业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教育是指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平台,以培养中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将中职生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之中的一种教育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论,主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支持学生创业;校企合作则是一种教育模式(办学模式),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优质就业。
而将创业教育理论有效地融入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之中, 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真正引导学生”在就业中创业,在创业中就业”的教育活动。
1.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在我国,从创业的角度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课题比较鲜见。
理论上,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题组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多数是将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办学分开来研究;实践上,有一些职业学校开始将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结合起来,但只是简单的结合,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经验和理论,仍处于摸索状态,下面简单地做一归纳,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结合形式主要有”与企业共建创业基地”、”与企业共建创业工程”、”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创业文化”。
(1)与企业共建创业基地有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创业基地,将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浙江省慈溪职高与宁波奇奥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了校企合作式的创业基地,该基地即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也能实现教学和创业教育的功能,将教学、创业教育和生产融为一体,并最终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高岗位适应性,提高创业的能力。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郎静 王水 玉 山东 张丽 丽 青州 220 6 5 0】 ( 潍坊 工程职 业学 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枝企合作 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 实施校企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引厂入校、共建课程和教 学团
引厂入校 共建课 程 和 团队 奖学金
队、设 立 企业 奖 学金 校 企合 作新 模式 ,建立校 企合作 长 效机 制 ,促进 学校 内涵发 展 。 关键 词 :校 企 牵手
目前 ,社 会 普 遍 反 映 , 高 职 院 校 培 养 的 人 才 动 手 能 力 不 平 ,再现了职业岗位和工作环境。 “ 企入 校 ”共 建 实训 基 地实 现 了 教学 与生 产 的 有 机结 合 , 引 强 ,解 决 实 际问 题 的 能力 较差 ,和 企 业 的 实 际 工 作 岗 位 不 想适 实训基地的运行从形式上强调岗位性 ,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 ,从 应 。对于这些 问题 ,高职院校似乎找到 了问题的症结 ,都在积 极 探索校企合作新 模式 ,改变传统 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 ,从 管理模式上体现企业化 ,让师生真实体验职业环境 ,促进其动手 以高校为主体 的合作模式转向 以企业为主 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 能力 的提高和职业素质培养。 “ 引企入校”后 ,学生参与生产性 种 模 式 更 有 利 于 调 动 企 业 的积 极 性 和主 动 性 ,有 利 于 满 足 企 业 实 训 的深度 和 广度 得 到扩 展 ,企 业 按照 学 校 的要求 和生 产计 划 , 吸纳一定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 。 对 人 才 的需 求 。 结 合 学 院 多 年 来 与 卡 特 彼 勒 合 作 的经 验 ,谈 一 谈校企合 作模 式。 帮助这部分学生 自立或半 自立完成学业 。同时,通过工学交替为 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和深化了学校 “ 教、学、做”为一体 校企 牵手 :制定 并实 施 “ 单式 ”人 才培 养模式 订 的教学 模式 改革 。 如 美 国卡特 彼勒 公 司投 资建 设 的 “ 山工培 训 中 为适应企业 高素 质高技能人才 的需求 ,推动 区域 经济的快 心 ” 落户 学 院 ,并将 卡特 彼 勒生 产 体 系 、工 程机 械 维修 、焊 接 、 装配 等技 术 带入 校 园等 ,不 仅 提高 了学 院 的硬件 实 训 水平 ,而 且 速发展 ,校企牵手 ,制定并 实施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 一站 按 照企业的要求设置专业 ,组建 “ 订单式培养班” ,校企双方共 为学生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场所 ,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 “ 同组 建 “ 单式 校企 合作 人 才 培 养 工 作 专 业 指 导委 员 会 ” , 基 直达 ”列车 。 订 于合作企业岗位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共 同实 三 、共建 课程 :校企 共同 开发基 于工 作过 程化 的课 程体 系 施人才培养 ,共同考核人才培养水平 ,把专业知识 、技能与企业 文 化 、工 作 任务 、 岗位 能 力 和 职 业 能 力 高 度 融 合 ,构 建 “ 单 订 教育部 《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的若干意见 》 式 ”工 学 交 替 人才 培 养模 式 。并 在 师 资 、技 术 、设 备 、科 研 、培 ( 教高 [ 06]1号文件 )第四条明确指出: “ 20 6 课程建设与改革 训等方 面进行全面合作 ,利用双方 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对学生 是 提 高教学 质 量 的核 心 ,也是 教 学 改革 的 重点 和 难点 。高 等 职业 的知识 和技能按照订单企业 的需求进行培养 ,真正实现专业与地 院校要 积极 与行业 企 业合 作 开发 课 程 ,根 据 技术 领 域 和职 业 岗位 方支柱产业对接 。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 ,课程与岗 ( )的任 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 群 位工作任务对接 ,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融入企业 教 学 内容 。建 立 突 出职业 能 力培 养 的课 程 标 准 ,规 范课 程 教 学 的 精神和管理理念等方面 的教育 ,以提高订单培养班 的质量 。提高 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 “ 、 教 合 作 企 业未 来 劳 动者 的全 面 素质 。如 :学 院 与美 国卡 特彼 勒 订单 学 、做 ”为一 体 ,强化学 生能 力 的培养 ” 。 培 养 的 “ 特 山 工 培养 班 ” ,根 据 卡特 彼 勒 岗位 需要 ,动 态 设计 卡 是树 立 基 于工 作过 程 的校 企 合作 课 程 开发 理 念 。课 程 要 突 专 业 人 才 培养 所 需课 程 ,并 根据 “ 人为 本 ” 的原则 ,设 计 教学 出职业能力培养 ,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 工作任务的课程 以 进 程 ,实 现 “ 级 有方 案 ,方案 级 级 变” ,真正 做 到按企 业 需求 设 计 理 念 , 以真实 工作 任务 为载 体组 织 教 学 内容 ,在 真 实 工作 情 级 动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工作 岗位的 境 中采用新 的教 学方法 和手 段进行 实 施 ; 零距 离 对 接 。订 单 班 人才 培 养采 用 四个段 式 :第 一 阶段 学 习基 础 二 是 共 同 开 发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课 程 。 成 立 校 企 合 作 课 程 开 课 ,第 二 阶 段学 习企 业课 程 ,第 三阶 段到 企 业进 行 岗位 培 训 ,第 发委 员 会 ,由企业 提 供课 程 开发 资 金 ,发 挥各 自的特 长 和 优 势 , 四阶段到企业车间实习。 根据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 ,对企业职业 岗位进行分析 ,归 纳 出培 养对 象 所应 具 备 的理 论知 识 、技 术 技 能等 各 种 职业 技 术 能 二 、引厂 入 校 :校企 共建 实践训 练 基地 力和职业关键能力,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 目标 ,依 “ 企入 校 ” 共 建实 践 训 练 基地 真 正实 现 校企 一 体化 。 “ 引 引 此 开 发 出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专 业 培 训 课 程 , 以满 足 企 业 对 人 才 的 企 入 校 ”实 训基 地 是 以学生 就 业 为导 向 ,以培养 实 用技 能 型人 才 要求。如 :学院与卡特彼此开发 的 《 盯管理培训 》、 《 WE 6 S 技 为 目的 的实 践 性 教学 生 产场 所 ,以面 向企 业 、面 向职业 岗位 和工 术 》、 《 工程机械维护维修技术 》等 ,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 、最 作环境为途径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 ,更好 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 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 出来 ,融入课程之中 ,确保课程 职业 技 能 : 建设 的质量 ,使课程建设成为培养具有工程机械技术技能 和商务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这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笔者就我 院机制专业与丹东手表公司合 作 定 向培 养模 式 为例 进行 初 步探讨 。
二 、校 企 合作教 育 的实 施过 程
2 1 年我 院与 丹 东手 表 公 司签 订 了 “ 单 ”培 养 的协 议 ,开 00 订 办 了 “ 表 计 时 班 ” 作 为 机 械 制 造 与 自动 化 专 业 的一 个 专 门方 手 向 ,对 学 生 “ 身 打 造 ” ,根 据公 司的培 养 目标 和 岗位 要 求进 行 量 特 色 培 养 ,与丹 东 手 表公 司 进 行校 企 合作 定 向培 养 学生 ,从 产学 研 合作 开 始切 入 ,并 逐步 深入 。 课 程 体 系 共定 。 由企 业 提供 必 要 的课 程 与知 识 技能 要求 ,并 提 供 相 关专 业 的最 新信 息 ,学 校与 企业 共 同确定 人 才培 养方 案 , 制 定 教 学计 划 ,设 置课 程 体 系 ,让 企业 工 程 师直 接 参与 专 业课 程 和教 材的 审定 、开发 ,创 设教 学环境 和条件 。 教 学 过 程 共 管 。 学 校 在 前 两 年 提 供 生 源 、校 舍 、 师 资 等教 育 教 学 资源 ,并 负责 学 生 日常管 理 和文 化 理论 课 、 专业 基础 课教
目前 在 全 国高 职教 育 校 企合 作 教 育模 式 中 ,绝 大多 数 都是 依 靠 大 型 国 有企 业 或 行业 中的 龙头 企 业 支持 ,而在 丹 东地 区 主要 以 独 资 、民 营 的 中小 型企 业 为 主 ,高 职 院校 如 何为 他们 提 供 技术 和 人 才 支 撑 ,如何 在 校企 合 作 中提 高 教 师 “ 师 ”素 质 和人 才培 养 双 质 量 ,通 过 校企 合 作 提高 学 校服 务 社 会 的能 力 ,拓 展社 会 服务 功 能 ,是 当前 高 职教 育 改革 的基本 方 向 。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课题实施方案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更应结合行业,密切联系企业,通过合理高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建立适合行业发展的校企产学研联盟合作机制,包括合作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合作反馈机制,搭建较为完善的基于网络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和行业、企业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实际工程技术项目和专业教学结合。
实现校企双赢,带动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和行业、企业协调发展。
纵观世界工业强国,他们不仅有雄厚的经济作为物质基础,还有深厚的产业文化作为底蕴,可见产业文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转型期,国家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家大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产业大军的主力,如何与企业合作培养出企业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无疑是一个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
”国家在大力推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机制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设置与产业趋势不完全协调;(2)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3)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技能型培养与企业技术革新不协同;(4)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强。
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还不容乐观,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向专业社会化转变;如何加大产业文化进校的力度,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真正学到实践技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通过研究找到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合作中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填补企业的技术岗位空缺,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寻找长效机制。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概述在2005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提到了一个与职业教育“同荣辱、共存亡”的高度。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它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具有双重属性。
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相同的属性,承担着培养人的一般任务。
通过对被教育者实施充分、公平的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
其次,职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承担着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责任。
尤其是在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现阶段,职业教育正在为完善我国的工业化体系,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服务,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做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职业教育的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最紧密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①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
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
当然,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聪明才智只有在企业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内涵与践行机制
性 。政 府 、行 业 、企 业 、职 业 院 校 联 动 , 共 同 促 进 职 业 教 育 质 量 的 提 高 , 但 是 我 国 正 处 于 新 旧 经 济 体 制 的 交 替 时 期 ,统 一 协 调 的
单位 密切结合 的合作机 制 ,是高职 教育深化 改革 获得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校 企 合 作 的 有 效 实 施 ,必 须 依 靠 完 善 的 法 规 难 以 实 现 培 训 目标 。由 于 利 益 考 量 不 同 , 合 政 策 ,这 是 保 证 校 企 合 作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最 重 要 机 制 。确 立 作 热 情 不 同 ,导 致 校 企 合 作 ,学 校 一 头 热 , 法 规 制 度 , 建 立 有 效 机 制 和 体 制 , 是 校 企 合 作 的 基 础 , 也 合 作 水 平 还 处 于 较 低 层 次 。 是 一 些 职 业 教 育发 达 国家 成 功 的 做 法 。 ( )校 企 合 作 缺 乏 行 之 有 效 的 运 行 保 二 障 机 制 “ 企 合 作 , 工 学 结 合 ” 的 基 础 是 现 校 位 能 力 培 养 为 本 位 ,发 挥 政 府 在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中 的 主 导 作 用 。同 时 发 挥 职 业 教 育 传 统 主
成 的 一 个 有 效 工 作 系 统 ,这 一 I 作 系 统 内各 要 素 之 间 相 互 代 市 场 经 济 ,在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以 学 生 岗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以大连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为例
科技 圈向导
21年第 1 期 02 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
— —
以大连 市 高职 院校校 企 合作 为例
王曦东 (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 摘16 3 ) 0 5 Nhomakorabea 1要 】 国职业教 育 已创造 了多种 多样的校企合作的实现形式 , 我 摸索 出多种 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 本文对 已有模式进行 了汇总 , 并依据
大连 市高职教育特 色提 出了新的认识与看法。
【 关键词 】 校企合作 ; 学结合 工
在实施 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 和辽 宁沿海经济开发开放 战略 以来 . 2对 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改进 . 大连 市的城 市发展 遇到了前所未有 的机 遇。 未来 1 年 . O 是大连市经济 广义地说 ,校企合作 ” “ 是指学校 与社会上相关 企业 、 事业 单位及 高速发展 、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 速推 进的时期 。 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 . 尤 其他各种工作部 门之 间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应该作 为高等职业技术 其 是新市区的开发建设 . 为经济发展再 上新台阶提供新 的增长 动力和 教育办学 的基本要素 , 而不是一个局部 的措施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强大引擎 , 同时也 面临着挑 战和迫切需要解 决 的问题 , 对职业教育 培 和《 职业教育法》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国家政策 法律实施 . 《 等 校企合作 养 的人才提出了更 高的要 求。如何保证 人才的培养质量 , 如何保证 毕 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 与的方 式和层次的不同 . 业生适应未来就业 岗位需求 ?“ 校企合作 、 学结合” 当前我 国职业 可分为 以下几种模式 : 工 是 教育 改革 与发展 的方 向 21企 业 配 合 ” 式 .“ 模 20 年 国务院《 于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的决定》 05 关 明确指 出 :大力 “ 这种模 式 中. 对人 才的培养是 以学校为 主体进 行的 . 企业 处于辅 推行 工学结 合 、 校企合作 的培养模式 。 与企 业紧密联系 , 加强学生的生 助地位 。人才培养 目标和计划主要 由学校提 出和制定 . 并承担大部分 产实 习和社 会实践 , 改革 以学校 和课 堂为 中心的传统人才 培养模式 。 培养任务 。企业 只是根据学校提出 的要求 . ” 提供相应 的条件或协助完 2 1 年 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 育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 部长袁贵仁 成部分 ( 0 1 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 的培养任务。 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 指 出: 校企合作既体 现了职业教 育与经济社会 、 与行业企 业最紧密最 方式 , 例如投 入设备和资 金帮助学校建 立校 内实训 基地 . 利用 企业资 直接 的鲜 明特色 , 又是 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教学模式 、 培 源建立 校外实 训基地 , 企业专 家兼任 学校教师 , 设立 奖学金 、 奖教 金 养模 式和评 价模式 的关键 环节 . 更是把职业 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 和 等 。 目前 , 我国多数高职学院的人才 培养中都 采用这 种合作模式 这与 产业 发展规划 , 促使 职业教育规模 、 专业设 置与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相 我 国高职人 才培养 中以学校本位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为主 的现 状直接 适应 的重要途径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 规划纲要》 出, 提 要制 相关。 订 和实施校企合作 的法规 , 建立健全政府 主导 、 指导 、 行业 企业参与 的 22 校企联合培养” .“ 模式 办学 机制 , 并纳入 国家教育体制 重大改革 的试 点范 围. 索中 国特色 探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 中实行校企联合 .共 同培养 人才。 社会 主义职业教育发展 的道路 。在 国务 院和教 育部 大力倡导下 . 校企 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 目标 、 教学计划 、 教学 内容 和培养 方式 . 合作 的人 才培养模式 已经 在我 国取得 了很大 的成绩 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 门结合 的那部分培养任务 这种模式于 2 世 0 校企合 作教 育是高校 全面贯 彻党 的教育方针 、 适应社会经 济发 展 纪 8 年代 中期开始在部分高等学校 中试点 目前全 国试 点院校 18 O 2 的需 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 式 ; 所 , 中部分高职学 院参加 了试点工作 。 其 实践证 明. 合作教育是高职人 是 高职教 育面向社 会 、 服务社会 、 推动社会发 展的必 由之路 , 也是 高职 才培养 的有效模式 23 校企实体合作型” .“ 模式 教育 改革发 展的基 本趋势 . 而人才 培养模 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 目前 教 育改革的重点 , 是各高职 院校提高教学 质量 、 出办学特色 的重 也 突 企业 以设 备 、 场地 、 术 、 技 师资 、 资金等多种形式 向高职学 院注入 股份 , 进行合作办学 。 企业对高职学 院承担决策 、 计划 、 组织 、 协调等管 要 切入点。 企业 以主人 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 。 分享 办学 效益 。 企业通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 索 . 我国职业教 育已创造 了多种多样 的校企 理职能 , 参与高 职人 才培养成为企业 合作 的实现形式 . 摸索出多种多样 的校企 合作模 式 . 可谓百花齐放 。 让 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所 以, 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 的整体参 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 环节 . 共同开发课程 、 编写 教材 、 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 内之事 深层参与 , 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 把企业 的理念 、 战略 、 需求 、 文化 、 技术融 人到教学 与 、 3创新校企合作 的运行机制 . 过程中 . 使专业设置 、 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作为校企合作 31 . 社会动力和制约机制 的另一端 . 业企业在校企 合作 中也 获益 良多 , 行 职业教育与 培训 已越 第一 . 建立崇 尚技术 教育 的社会 风 尚和文化 氛围 . 人们 以接受职 来越成 为行业 企业提高 职工 素质 以提 高企业竞争 力 、 开发技术 、 改善 业教育为荣 。第二 . 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 。 中国作 为发 展中国家 . 在 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鼓励社会力量投 资和国外教育 综上所述 . 我国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 已经取得 了很大的 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的情况下 .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第三 . 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 成绩 . 但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开发 开放战略的 投资 , 全面建立和推行 国家职业资格证 书制度。其 大前提下 . 对校企合作 的模式及其 运行机制进 一步创新 , 能 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 。 需要 以期 四, 建立法律 和相关政策制度 , 鼓励和保护企业参 与职业 教育。其五 , 够为大连市未来的经济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校企双方更新观念 。 企业要 以长远 的观点 . 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 “ 习 学 1学校如何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 型企业 ”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 : 学校则要充分认识 到 . 企业的深层次参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 校企合作有利 于学校突 出 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 的不可缺少 的要 素之一 . 要把 专业设置的实用性 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 . 校企合作能有效 地打破高 合作伙伴 的兴衰看作 自己的事情予 以关心和重视 校 自我封 闭、 离社会 的局 面 . 脱 将企业 最新 的科技 动向及先进 成果引 32双赢 的利益驱动机制 _ 入专业教学中 . 优化教学体系。 目前我 国高 职人才培养 中大多数校企合作 关系 的建 立和维 系主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 . 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 . 企业最具 有发言权 。 要 是靠 “ 系和信誉” 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 的最初形 式 , 简单 , 关 。 形式 方 为使学校更好 地 了解经 济 、社会发展对 人才素质 的需求及其 发展趋 便 灵活 . 缺乏稳 定性。因此 。 但 必须注重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 站 势,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由行业专家 、 企业经理 、 行业管理人员 组成的专 在 企业 的角度 , 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 :1选择优 秀的高职 人才 , () 业 指导委员会 . 校企合作 中充 当桥梁 和纽带 . 助学校联 系实习基 在 帮 利用学 校资源对职工 进行继 续教育 . 长远观点 . 从 通过刺激 、 激励 以潜 地, 提供行业发展 的最新信 息 。 出教学 改革的建议 , 提 指导学生 就业 , 移默化 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 , 提高企业竞争力。( ) 2 借助于高职院 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 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直接对话 的平台。定期举 办 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 . 进行新产 品的研制开 发 、 新技术的引进 、 设备 的 校企联谊会 。 沟通信息 , 深感情 。 校企双方
关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李
摘 要
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
健
李成龙
2 6 l O 6 1 )
( 山 东信 息职 业技 术 学院 山 东 ・ 潍坊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 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 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 。它涉及到高等职业
技术教育 中的实训 基地建设 、 “ 双 师型” 教 师队伍的建设 、 培养 目标 的制定 、 教 学效果 的评价 以及教学 内容的更新等诸 多方面。 “ 校企合作” 的成功与否关 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高职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校企合作模 式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文 献 标识 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8 . 5
接受 职 业 教育 为 荣 。 其二 , 加 大 职业 教 育 资金 投入 , 中国作 为 1 校企合作 的模式 在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鼓励社 广义地说, “ 校企合作” 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 事业 发展 中国家, 单位及其它各种工作部 门之 间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应该作 会力量投资和 国外教育投 资,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其三, 全面 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素 ,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 建立 具有 标 准齐 备 和 运行 规 范 的劳 动 力市场 和培 训市 场 , 其四, 建立法律和相关政 施。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 《 职业教育法》《 社会 力量办学条 建立和推行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例》 等国家政策法律实施 , 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根 策制度, 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其五 , 校企双方更新 企业要 以长远的观 点, 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 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 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模式 。 观念 。 1 . 1 企 业配合模式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 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 企业的深层次参 这 种模式 中, 对 人才 的培养 是 以学 校为主 体进 行 的, 企业 处 与教 学 过 程 是保 证 高职 教 育 特 色和 质 量 的不 可 缺少 的 要 素之 于辅 助地 位 。人 才培 养 目标 和 计划 主 要 由学校 提 出和 制 定 , 并 要把 合 作 伙伴 的兴 衰 看 作 自己 的事情 予 以关 心 和重 视 。 2 . 2双赢 的利 益 驱 动机 制 承担 大部 分培 养 任务 。企业 只 是根 据 学校 提 出 的要求 , 提 供 相 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 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的培养任务。 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 的建立和 主要 采取 提供 教 育资 源 的方 式 , 例 如投 入 设 备和 资金 帮 助学 校 维系 主 要 是 靠关 系和 信 誉 。 这 种 机 制是 校 企 合作 的最 初 形 式 ,
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
职 业教 育 ・
高职 经 管 类专 业校 企 合 作 运 行 机 制 的 实践 与 探 索
何 红
北京 102 ) 0 0 9 ( 京 电子科 技职 业学 院 北
摘 要 :校 企合作是 职 业教 育 的长期命 题 ,如何 在 这 方 面取 得 突破 ,推 进人 才培 养 模 式 改革 ,
环节 ,开 发 出 能 够 实现 与 岗位 “ 距 离 ”学 训 一 体 有 创新 精神 的技 能 型高素 质 劳 动者 。通过 校 企合 作 , 零 的实操 性 、模块化 教 学课 程 、教 材 和实 践 教学 基 地 , 可 以为企 业 储 备 优 秀 的可 用 之 才 ,通 过 校 企 合 作 机 探 究 与企业 深 度 合 作 教 育 实 践 教 学 机 制 ,改 革 和 创 制 的建 立 ,提 高 企 业 职 工 队伍 的 素 质 ,从 而 促 进 经 新 高职层 次 经 管 类 各 专 业 的 课 程 体 系 ,使 之 更 加 符 济更 好更 快发 展 。
开发专 业 教 材 ,安 排 教 师 进 行 教 学 组 织 实 施 等 ,这
( )有 利 于高素 质职业 人 才的培 养 一
校企合 作 ,能使 学 校 更 好 地 了解 经 济 、社 会 发 些 都是 建 立 在 有 效 的校 企 合 作 运 行 机 制 基 础 之 上 。
展对 人才 素 质 的需 求 及 其 发 展 趋 势 ,不 断促 进 学 校 因此 ,建立 校企 合 作 运行 机 制 有 利 于促 进 专 业 建 设
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索现阶段,由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已经深深感受到寻求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提高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人才成长周期,能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兴衰成败.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
而在我国,由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行政和行业管理体制的不同,职业教育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的运行体系,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成功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找准校企之间合作的结合点,使各相关因素形成正向合力。
例如,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所处的溧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苏浙皖三省交处界,地处长江三角洲,属江苏省苏锡常都市圈。
溧阳拥有江苏华朋集团、江苏正昌集团、江苏上齿集团等一批中国知名机电企业,因此,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数控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
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经过近三年运作,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今年。
溧阳职中机电、机械、数控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近300名顶岗实习学生在三天内被企业抢聘一空,其中近60%的学生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技能被相应企业在工学结合期间就已定聘,无须学校进行推荐。
由此可见,有效的校企合作能使双方达到双赢的结果。
因此,探寻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健康的运行机制,是职业学校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个案分析职业学校、企业、政府和市场四者构成了校企合作的四要素。
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行为发生的主体,一方面双方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互动,另一方面双方又彼此制约,缔造利益共同体。
高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以包装设计专业为例
进专业 的 内涵建设 ,使培养 的学生更 符合用人 单位需求 ,从而 形成学 院发展 的核 心竞争力 ,促进学 院健
康持久 地发展 。
2 建立有效 的高职包装设 计类专业 的校企合作模 式
近 几年来 ,浙江 纺织 服装职 业技 术学 院包装 技术与 设计专 业在 实践校 企合 作 中形 成 了 自己的特 色 ,
合 作,一方面 可 以为企 业储备优 秀 的可 用之才 ,另一方面通 过校企 合作机 制的建立 ,也可 以提高企业职
工队伍 的素质 ,从而促进经 济更好更 快发展 。
1 - 有利 于专业建 设和 学院发展 3
院校 的发 展离不 开专业 的发展 ,一个专业 的发展离 不开校企合 作 。建立校企合 作运行机 制有利于 促
李 滨 ,女 ,浙 江 纺织 服 装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副 教 授 ,硕 士 ( 江 宁 波 3 5 0 ) 浙 12 1
第 4期 第 9 页 O
徐 筱 , : 职校 企合 作 长 效 运 行机 制 的 实践 与 探 索 等 高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校企合作越来越被认为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互补,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同时也可以直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效益。
因此,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背景、意义、发展模式、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五个方面分析校企合作的现状,并提出对于校企合作的发展建议。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和意义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教学、科研和技术转移等多方面合作的现象。
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校企合作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企业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来保持竞争力;二是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推动高校服务产业发展,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三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校企合作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使高校更快地了解市场需求,提前进行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规划,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促进高校师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学生实习和就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繁多,主要分为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四种模式:1.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依托企业提供的实践场所进行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留学生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为企业输送人才,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2.科技研发模式。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高校专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研发,解决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直接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技术服务模式。
企业聘请高校教授进行技术咨询和培训,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供技术顾问和技术实验室等服务。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制订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互补、双赢”校企合作关系,使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从而促进院校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激发学生创造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适应力,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模式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互补、双赢”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hgjxhb1111004)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强化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实践教学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所以接轨社会,接轨生产单位是高职教学必需面对的环节,只有接轨生产企业,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才能真正的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建立“互补、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新时期学校和企业无缝连接必走的途径。
1.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通过“互补、双赢”的校企合作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企业的在发展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要积极争取政策,强化校企合作才能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1.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以带动企业发展“互补、双赢”的校企合作便是沟通教学研究单位和生产服务单位的桥梁,高职院校的科研和技术,为企业建立了发展的平台,院校师资、实验室、实训场所、材料设备可以与企业互补,减轻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的负担,减轻企业发展的重负,高职学院的壮大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1.3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锻炼学生的适应力,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加强校企合作,实行顶岗实训、半工半读,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必要的实习条件及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
建立或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
引言 : 高 等职业 教育 主要培养 有一 定 的专业 基础理论 、有精湛 的实际操作技能 、 能熟练 掌握前沿性技术 , 能独立解决关键性 问题 的 高技能人才 。 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备 受教育界 的关注 , 我国高职院校纷纷积极探 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 其 中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在开 展 校企合作 培养人 才 的过程 中取 得 了一定 成绩 , 但是 ,由于校企合作模式还处在探索 阶段 , 合作过程 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建 立 和完善 校企合作 运行机 制是 维持校 企合 作关系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保障。
关系 。 总结 :
存在问题。
1 . 参与行业 、企业数量有限 目 前 与我 院合作 的企业 有河 南龙 翔 电 气有 限责任公司 、 郑州市黄河机 电设备厂 、 郑州双联金属制品有 限公 司、 郑州协创股份
有 限公司 、新 能源汽车公司 ,这些企业基本 上满足 了我院现有专业 的实践教学要求 。 但 是 ,随着我院建设 规模和招生规模 的扩大 , 必然会增加更多的专业 , 实践场地 的增加也
教育探索 2 0 1 4年 2月 ( 中)
建立或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
李 书领 侯 明
( 河南机 电职业学院 ,河南 新郑 4 5 1 1 9 1 )
摘要 :本文是以河南机 电职业 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为素材 ,主要调 查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情 况、校企共编教材情况、师资队伍 建设情 况、学校 为合作企业提供 支
量 ,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 , 促进职业院校毕业 生高质量稳定就业。 3 . 建立校企双赢 的利益机制 校企 合作 办学是 以培养 企业所需 的人 才为 出发点和落脚 点,以实现院校 、企业、 学生多赢为 目的。在校企合作中院校是主动 方 ,因此院校就不能只从 自己的角度 去考虑 问题 , 要真正 为企业考虑 , 把企业看成 自己 的客户 ,主动去了解企业的生产 、经营、管 理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认真考虑 自己的学 生到企业能做些什么。针对企业 的需求 , 建 立一支专业实习指导教师 队伍 , 做好学生教 育管理工作 , 尤其让学生树立 良 好 的职业道 德, 做 好顶 岗实习教育工作 , 这样才能让合 作企业接收学生 , 也使学生受益 、 院校受益。 另外 , 企业作为受益的其中一方 , 也必 须履行 自己的职责 , 企业必须参与到学校的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中, 积极为学校教学管 理和改革提供有效 的建议 。 企业要深人参与 制定学校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培养 目标,与 学校联合建设更多可行性专业 , 参与课程设 置 、教材开发、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负责 学校 “ 双师 型”队伍建设 等。校企双方只有 明确 自己的职责 , 才能建立长效有利 的合作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科技信息
。职校论坛O
S IN E&T C NO O YI F R TO CE C E H L G O MA IN N
21 0 0年
第2 9期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吴 士 锋 ( 山东服装 职 业学 院 山东 泰安
2 10 ) 7 0 0
【 摘 要】 目前 , 校企合作是成为社会、 企业、 学校 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 。 国家将校 企合作 办学作 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给予大力的 引导、 支持 和鼓 励 。 目前 , 职 院校 校 企合 作 仍 停 留在 初 级 、 层 次 的 实习基 地合 作 阶段 , 一 步 分 析 其 内在 的 原 因 , 究探 索 企 业 办 学 、 份 但 高 浅 进 研 股
织 、 业 举 办 职 业 学 校 , 励 委 托 职 业学 校 进 行 职 工 培 训 . 励 企 业 加 校 举 办 专 业 讲 座 ,让 学 生 亲身 体 验 和 感 受 先 进 企 业 的 管 理 和运 作 模 企 鼓 鼓
高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企 合 作 、 学 研 结 合 ” 是 世 界 各 国 高 职 院校 校 产 , 培养 应 用 型 人 才 的 成 功 经 验 。在这 方面 , 达 国 家 的 发 如 德 国的 《 职业 教 育 法 》 企 业 参 与 职 业 教 育 有 明 确 对
规 定 . 业 不仅 要 承 担 学 生 的 培 训 任 务 与 培 训 费 用 , 企 每 月 还 要 发 给 学 生 生 活 津 贴 ,企 业 提 供 的经 费 占 学
争 力 为 重 点 ,利 用 学 校 和 企 业 两 种 不 同 的 教 育 环 境 索 . 践 . 显 得 尤 为 可 贵 。 I 就
和 教 育 资 源 .采 用 课 堂 教 学 与 学 生 参 加 实 际 工 作 有
才 的教 学 模 式 。
一
、
机 结 合 ,来 培 养适 合 不 同用 人 单 位需 要 的 应 用 型人 探 索
谐 发 展 的 要 求 . 以 系部 为 重 点 积 极 探 索 校 企 合 作 办 学 模 式 . 个 系 部 都 根 据 本 系部 的专 业 特 色 , 辟 无 每 开
在 澳 大 利 亚 政 府 按 照 行 业 与 企 业 要 求 ,制 定 国 家 职 业 锡 市 场 . 大 旅 游 概 念 的 基 础 上 凸显 专 业 特 点 。通 过
从 企 业 方 面 来 讲 .确 实 有 参 与 校 企 合 作 动 力 不 足 的 问题 : 对 于 大 多 数 高 职 院 校 来 讲 . 存 在 着 以 而 也
书 本 和 课 堂 为 主 开 展 职 业 教 育 的 问题 .因 而 影 响 了 的 .这 一 人 才 培 养 特 点 决 定 了 学 校 必 须 打 破 以往 自 我 封 闭 的办 学 模 式 , 实行 “ 门 办学 ” 开 。 我 校 顺 应 职 业 教 育 改 革 趋 势 与 区 域 经 济 社 会 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解决方案
5、完善保障机制。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 保障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利,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方 案和风险分担机制;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确 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效运行。此外,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和评估机 制,加强合作过程中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四、结果与讨论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当前行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机 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合作模式单一,主要以“校中厂”和“厂中校”为主,缺 乏更深层次的合作;二是合作内容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等 方面,缺乏在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三是合作形式不够灵活,主要 采用长期合同的形式,缺乏短期合作和项目合作等形式。
二、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 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合作形式等方面。其中,合作模式的 研究最为广泛,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形式。合作内 容则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方面。此外,合作形式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包括长期合同、短期合作、项目合作等。
谢谢观看
研究现状
3、保障机制问题。为了保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顺利运行,研究者认为需要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法规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
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平衡问题。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如何找到利益的共 同点并建立起平衡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和高职院校 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不同,往往出现利益失衡的情况,导致合作关系难以持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张恩祥李春旺黄标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
它涉及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诸多方面。
“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高职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
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环境和教育传统的不同,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体系,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校企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以及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
广义地说,“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应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素,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施。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国家政策法律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配合”模式
这种模式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
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
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
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这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以学校本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现状直接相关。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
这种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部分高等学校中试点。
目前全国试点院校128所,其中部分高职学院参加了试点工作。
实践证明,合作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
企业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所以,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
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随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发展,高职人才培养中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将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这种合作模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企业由于追逐利润而出现短视行为,背离学校引入企业参与的初衷,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二、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在市场体制环境中,如何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当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关键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有合作的积极性。
1、社会动力和制约机制。
第一,建立崇尚技术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人们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
其二,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国外教育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其三,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全面建立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其四,建立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度,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其五,校企双方更新观念。
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
2、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
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
因此,必须注重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1)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从长远观点,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2)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3)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
(4)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了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
(5)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透明度高,依法进行,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3、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
(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
(2)建立相关基础文件。
例如:《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3)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
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
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
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
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
强化了激励机制。
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三、我国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
(1)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
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
(2)国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
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不够。
(3)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
很多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4)学校体制滞后,弹性学制有待建立,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
2、观念问题
(1)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
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2)由于校企合作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
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3、运行问题
(1)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2)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
特别是当与学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
(3)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深度不够。
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
高职院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才能真正培养出走向先进生产力前列的人才
(4)学校运做机制和企业运做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
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参考资料:
周和平等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合作若干问题的思考黎明职业大学
杨金土校企合作是办出高职特色的重要条件
孙毅颖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系统分析《职教论坛》2002年第12期
俞克新主编.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63.
王章豹等. 试论以大学为依据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研究.2000(5)
张炼. 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开展. 中国高等教育. 2000(21).李燕铭. 社会需要应用型本科. 中国教育报. 2001、5、1
(张恩祥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工学博士)
(李春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讲师)
(黄标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