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是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本文主要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课外应用”、“数学习题”等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进行阐述和探索,从而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提高课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教学
正所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新课标强调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那么,如何才呢个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喜悦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也就是说,小学生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一些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学习不只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生活经验的互相作用,来充实改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创设生活化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
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使学生学有兴趣去探究知识。
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先布置学生到超市了解若干商品的价格,在课上让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6.00元、13.50元、117.80元、2.36元、4.09元……汇报后,教师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1)商品的标签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如6.00元、13.50元、117.80元、4.09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答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认为,小数部分的“0”去掉不影响商品的价格,如6.00元即6元;有的认为,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如4.09元。
在讨论中,老师则趁机引入小数的性质的学习,教学生找出第二题的答案。
这样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更觉得亲切,更有兴趣。
他们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背景
尽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学生生活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应该包括在内。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联系地方实际或学生实际,而不是照本宣科。
现在很多数学教材中的应用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去参考,就无法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解答问题中遇到很多困难。
例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800米,照此速度,
6小时行多少米?”汽车行驶小学生一般不经常接触,尤其农村的孩子更是知之甚少,这就使得他们在理解数学题目时又多了一个常识盲点。
老师则可以在教学中将题目用学生熟悉的并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取而代之,如上一题可改为:“小明买4只铅笔花了2元钱,那么买6只铅笔要用多少钱?”因为买铅笔是小学生平时经历过的,理解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虽然两道题的的计算思路是一样的。
三、开设“生活化”的课外应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拓展新视野
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
”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上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老师让学生们到操场测一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和面积,再形象深刻地认识下跑道的周长和运动场的面积分别是什么,该怎样来求。
这样使学生们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久而久之,学生们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并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乐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改善生活,这样数学才正真实现了生活化。
四、编设“生活化”的训练习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数学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编选设置一些以真实的生活和社会想象为依据的练习题,既训练学生的数
学思维能力,有联系周围的实际,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举几例说明;
例1,小红的爸爸有180元,要买一个135元得手机,他还剩多少钱?但他付给营业员150元得整钱,他还有多少钱?营业员有找回15元钱,最后小红的爸爸还剩多少钱?你能根据小红的爸爸和营业员的买卖列出一道算式吗?这样,学生可以列算式:
180-135=180-150+15。
在这个习题中,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多减去的还要加上的法则,进而上升到这一理论的简便运算。
例2,在学生们看完学校的误导表演后,抽取一个舞蹈组合,有6个男生,4个女生。
让学生们以此自己设计题目,并解答。
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踊跃发言,根据新学的加减运算,提出“舞蹈组合一共有几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等等。
例3,在学习计算商品的总价时,课后布置学生完成表格;
让学生们先去水果店了解各种水果的价格,再计算题目,增加了趣味性。
总之,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 杨忠裕.小学数学教学要生活化[j]教法探讨,2009
[2] 钱兴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谈[j]考试周刊,2008
[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2009
[4] 王迎.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08
[5] 吕秀君.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