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乳状液(emulsion)

乳状液(emulsion)

——界面张力差理论 一个界面膜必有两个面,故有两个σ。σ较 大的相易成为分散相。因这样可减少该面的面积,结果是在高σ这 边的液体就成了内相(分散相) ——乳状液制备工艺 例,玻璃类亲水性容器中乳化易形成O/W 型,塑料类亲油性容器中,易形成W/O型 ——相体积理论 量较多者易为分散相。界限:0.7402
(2)乳化炸药的主要组分 )
——无机盐的水溶液 热溶解于水形成 作为分散相,提供氧化剂,一般由硝酸铵加
——碳质燃料 作为分散介质,提供还原剂。粘度合适的石油产品 均可选作碳质燃料。选择原则:既要形成稳定的W/O乳状液,又要 使乳化系统在确定的温度下变得稠厚,不能流动:柴油、重油、机 油、凡士林、复合蜡等。多与乳化剂一起溶解后,再与氧化剂乳化 2012-5-2 13
关于答疑与考试
2012-5-2
14
请弹技02级全体同学 请弹技 级全体同学 接受江棂和白晨艳的衷心祝愿
祝大家 身体好,学习好,素质高 今后能为祖国的强盛,为自己美好的前 程努力工作
2012-5-2
2004年6月16日全部结束
15
2012-5-2 8
●电破乳 常用于W/O型乳状液的破乳:高压电场中,极 性乳化剂分子转向而降低界面膜的强度。同时,水滴极化后相互吸 引排成一串。当电压升至一定强度(一般在2000V/cm以上)时,小 液滴瞬间聚结成大水滴而破乳 ●表面活性剂破乳 是目前工业上最常用的破乳方法。选择 能强烈吸附于油—水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如异戊醇,顶走原来的 乳化剂,在油—水界面形成新膜,但新膜的强度比原乳化剂形成的 膜降低很多,因而容易失去稳定性而破乳。这种表面活性剂叫破乳 剂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离心法、超声波法等。实际是多种方法 并用。如原油破乳,加热、电场和添加破乳剂三者同时进行

乳化沥青粒度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考察

乳化沥青粒度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考察

关键词 : 乳 化 沥 青 平 均 粒 径 灰 色 关 联 贮 存 稳 定 性 乳 化 剂
乳 化 沥 青 是 将 热熔 的 石 油 沥 青 , 经 过 机 械 作
用, 以细小 的微粒 分 散 到 含有 乳 化 剂 、 稳 定 中, 乳 液 稳 定 性

1 . 2 实验 方 法
1 . 2 . 1 乳化 沥青 制 备 按 照 一 定 配 比配 制皂 液 ,
调节 到适 当的 p H 值, 并加 热 到 一 定 的温 度 , 然后
将 皂液 和加 热 熔 融 的 沥 青 一 起 经 过 胶 体 磨 , 得 乳
化 沥青 。
种 新型 工 程 系 统 理 论 l 5 ] , 该 理 论 提 出 了一 种 系
仪 测定 , 乳液 稀释 后 置 于测 量 池 中 , 同时 用 超 声 分
散 使溶 液均 质化 , 每个 样平 行测 量 3次 。
1 . 2 . 3 乳 化 沥 青 贮 存 稳 定 性 测 定 将 乳 化 沥 青
等 因素对 乳 化 沥 青 粒 度 和 稳 定 性 的 影 响 规 律 , 同
随 着 乳 化 剂 用 量 的增 加 , 平均粒径减小 、 贮存稳定 性变好 , 最 后 两 者 都 趋 于稳 定 ; 随着皂 液 p H 值 和贮 存 温 度 的 升高 , 平 均粒 径 变 大 , 贮存稳定性变差 ; 随 着 贮 存 时 间 的增 加 , 平均粒径呈变大的趋势 , 贮 存 稳 定性 逐 渐 变 差 。 由
统 的关联 度 分 析 方 法[ 6 ] , 提 供 了在 贫 信 息 情 况 下
1 . 2 . 2 粒径 测 定 乳 化 沥 青 的 粒 度 用 激 光 粒 度
解决 系统 问题 的 新 途 径 。近 年 来 ,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胶体答案1

胶体答案1

胶体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作用,沉降作用。

适宜于LB膜的物质分以下三类(1)各种两亲分子(2)高聚物(3)芳香族大环化合物铺展是润湿的最高标准,凡能铺展,必能浸润,更能粘附①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胶团结构:胶核、吸附层、胶粒、扩散层、胶团1无论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温度升高时吸附量减少.(压力增大,吸附量增加,吸附速率也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3使溶胶聚沉的方法:1加电解质2电性不同的溶胶混合3微波处理4.大分子摩尔质量的表示方法?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

Z均分子量,黏均分子量5对于处于平衡状态的液体,水平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等于外部压力,凹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小于外部压力6临界胶束浓度CMC在CMC前溶液的表面张力有显著的变化7斯特恩电动电势指溶胶粒子表面由于静电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紧密吸附一层的总电势8DLVO理论中质点间的作用力有静电斥力和相互间的吸引力9多孔物质的外观体积V堆包括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孔隙体积V隙颗粒内部的微孔体积V孔和多孔物本身骨架的体积V骨。

1矿石浮选法的原理是根据表面活性剂的增容作用×2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把胶体和溶液,悬浊液区别开来×3高度分散的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是胶体的主要特征。

4除去制备过程中过剩的电解质,以利于溶胶的稳定性。

1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a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b必须有稳定剂存在2胶体的制备方法:a凝聚法b分散法3丁道尔效应:以一束强光射入溶胶后,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的光带,被称为丁道尔效应4入射光波长越短,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越大,散射作用越明显5质点对光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9球形胶束;浓度为CMC或略大于CMC棒状胶束:在浓度为CMC的10倍或更大的浓度层状胶束:浓度更大,可形成巨大的层状胶束3对于同一溶胶,外加电解质的离子价越低,聚沉值越大,离子浓度相同时,离子价越高,聚沉值越小,聚沉值主要取决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价数乳状液的鉴别方法:稀释法、然设法、导电法。

粒径大小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粒径大小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剂驱油是一类提高采收率效果好 , 使用范围广 , 具有 发 展 潜力 的化 学驱 油技 术 。表 面活性 剂应 用 于驱 油
对 大 幅度 提高 采 收率起 到 了很 大 的作 用 [ 4 J 。本课 题 的主要 研究 目标就 是针 对 三次采 油 的采 出水 乳化 体 系 ,研 究 了不 同条 件下 乳状 液稳 定性 以及 油 田采 出 水 粒径 大小 分 布规 律 ,从 而利用 这些 分析 对 以后 的
( 1 ) 使用甜菜碱溶液分别与聚合物配制成乳状
液 。配制 4 0 m L油 水 比 1: 1 的 溶 液 , 使 用 U L T R A— T U R R A X T 1 8 d i g i t a 1 分散 机将 其 打混 ,转 速
分 别为 3 0 0 0 、 7 5 0 0 、 l O 0 0 0 r ・ mi n ( 2 ) 将打混好的乳状液装入样 品瓶中 , 用T u r b i s c a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o f p o l y me r e mu l s i o n , e mu l s i o n d i s p e r s i o n c a n b e s e e n e n t e r i n g 5 0 0 mg ‘ L p o l y me r i s f o r t h e b e s t . Ke y wo r d s : p a ti r c l e s i z e ;s h e a r r a t e ;e mu l s i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p o l y me r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N o r t h e a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 , D a q i n g 1 6 3 3 1 8 , C h i n a )

表面活性剂试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试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化学》课程自学考试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粉状洗涤剂可分为 A 洗涤剂和 C 洗涤剂。

A B C DA、民用B、军用C、工业D、农业2。

活性剂的分为A,阳离子, B,两性表面活性剂。

A、阴离子B、非离子型C、正离子D、负离子3。

乳状液的类型包括水包油型, C 型, D 型.A、园圈B、哑铃C、油包水D、套圈4。

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 A ,和 C 。

A、浸湿B、涂布C、铺展D、扩展5。

洗涤过程可表示为:物体表面+污垢+洗涤剂+介质=物体表面﹒洗涤剂﹒介质+污垢﹒洗涤剂﹒介质A、硅胶B、硅氧烷C、固体颗粒D、天然油脂6.液体洗涤剂分为重垢液体洗涤剂、 A 洗涤剂,餐具洗涤剂和 D 。

A、轻垢液体B、个人用品C、轻型液体D、洗发香波7。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胺盐型、、和鎓盐型。

A、咪唑盐型B、季胺盐型C、磷酸酯盐型D、杂环型8。

两性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 B 、咪唑啉型、氨基酸型、。

A、咪唑盐型B、甜菜碱型C、氧化胺型D、杂环型9。

含硅表面活性剂的分为,.A、硅烷基型B、硅碳氧烷基型C、硅氧烷基型D、硅碳烷基型10.絮凝包括被分散粒子的作用和粒子的相互聚集。

A、去稳定B、稳定C、稳定D、去稳定11。

洗涤剂的主要是设备洗涤剂。

A、民用B、类型C、配方D、工业12. 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HLB值越低,亲水性越弱。

A、不变B、越强C、越弱D、越低。

13。

破乳的方法有机械法,, 。

A、化学法B、物理法C、理论法D、实践法14。

通常人们习惯将润湿角大于90叫做.小于90叫。

A、浸湿B、润湿C、乳化D、不润湿15。

用于洗涤剂的表面活性剂有三大类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

A、阴离子B、非离子型C、正离子D、阳离子16.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羧酸盐型、、硫酸酯盐型、.A、磺酸盐型B、咪唑盐型C、磷酸酯盐型D、磷酸盐型17。

两性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咪唑啉型、氨基酸型、。

A、咪唑盐型B、甜菜碱型C、氧化胺型D、杂环型18。

乳化理论_精品文档

乳化理论_精品文档

HLB 的加和性例题
混合乳化剂中存在甲、乙、丙三种组分,其 HLB 分别是8、14、16,其用量为 3.0、0.5、 0.5 ,求混合物的 HLB 值。 解:
3.0
8
0.5
14
0.5
16 9.75
3.0 0.5 0.5 3.0 0.5 0.5
3.0 0.5 0.5
例题:配方中HLB 的计算和选择
稳定性
室温
50℃

×

×

×

×

×

×

×



×
冻、熔点 × ○ ○ ○ ○ ○ × ○ ○
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用量
乳化剂质量 油相质量 乳化剂质量
10%~20%
高纯度化乳化剂 非烃乳化剂 囊体乳化剂 液晶乳化剂 天然系乳化剂 其他
乳状液的基本性质
外观和液珠的大小? 粘度? 稳定性?
化妆品工艺学理论部分
第一节 乳化理论
乳状液基本类型 乳化剂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制备
乳状液定义及分类
1. 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 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分 散的液珠直径一般大于 0.1μm。这种体系都 有一个最低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 活性剂或固体粉末的存在而大大增加。
容器性质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
水相
油相
煤油
变压器油
液体石蜡
容器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蒸馏水
O/W W/O O/W W/O O/W W/O
油酸钠溶液(0.1mol·L-1) O/W 两种 O/W W/O —

磺酸钠溶液(0.1%)

乳化粒子粒径

乳化粒子粒径

乳化粒子粒径是指在乳状液中,被乳化剂包裹的分散相(如油滴)的直径大小。

乳状液可以是水包油(O/W)型或油包水(W/O)型,其中分散相的小液滴尺寸范围可以从纳米级到微米级。

粒径大小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外观、流变性质和最终产品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乳化粒子的粒径越小,形成的乳状液体系越稳定,因为小粒子间的范德华力、布朗运动等使得它们不容易聚结。

粒径分布窄的乳状液比粒径分布宽的乳状液更稳定,且可能具有更高的粘度。

在化妆品、制药等行业,乳化粒径要求严格控制,以达到理想的感官效果(如肤感、质地)、有效成分释放速率及生物利用度。

乳化粒子粒径的测定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动态光散射法、激光衍射法、电泳光散射法以及显微镜观察法等。

例如,美国药典中提及的动态光散射法可用于测量平均粒径小于1微米的乳化粒子;而光阻法则适用于检测大于5微米的乳粒体积占比。

油气集输

油气集输

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电脱水的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电脱水适合于油包水和水包油型乳状液。

B、电法脱水不适合处理含水率较高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否则容易电击穿。

C、脱水器的压力应高于原油饱和蒸汽压1.5kg/cm2,以免气体析出。

2、形成稳定乳化液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B )A、系统中至少存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B、保持一定的温度;C、有激烈的搅拌过程;D、有乳化剂存在。

3、对于轻组分含量高的原油宜采用(A )的原油稳定工艺。

A、加热闪蒸分离法;B、负压闪蒸分离法;C、大罐抽气法;D、多级分离法4、弗莱尼根关系式在计算倾斜气液两相管流的压降时认为由爬坡引起的高程附加压力损失成正比的是。

(C )A、管路爬坡的倾角B、起终点高差C、线路爬坡高度总和5、油气分离效果好的标准是:( D )A、气相收率高、液相收率低,气相密度大、液相密度小;B、气相收率高、液相收率低,气相密度小、液相密度小;C、气相收率低、液相收率高,气相密度小、液相密度大;D、气相收率低、液相收率高,气相密度小、液相密度小。

6、合格原油的含水率。

(A)A、≤1%B、≤2%C、≤3%D、≤5%7、商品原油的含盐量为。

(A)A、≤50g/m3B、≤60g/m3C、≤70g/m3D、≤80g/m38、最高输送压力下天然气的露点应低于输气管埋深处最低环境温度。

(B)A、3℃B、5℃C、8℃D、10℃9、商品天然气硫化氢的含量是。

(B)A、≤10g/Nm3B、≤20g/Nm3C、≤30g/Nm3D、≤50g/Nm310、商品液化石油气体积含水量是。

(D )A 、≤20g/m 3B 、≤30g/m 3C 、≤40g/m 3D 、≤50g/m 311、我国计量气体体积采用的标准状态是。

(A )A 、压力1atm 、温度20℃B 、压力1atm 、温度60°FC 、压力1atm 、温度273KD 、压力2atm 、温度20℃12、当水的相对密度为1时,水的°API 为。

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

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

的粒径越小,粒径大小分布越窄;
(2)油水比: 油水比一般为1:2~1:3,油水比越小,聚合物乳
胶粒子越小;
(3)引发剂: 引发剂浓度越大,产生的自由基浓度越大,形成 的M/P颗粒越多,聚合物乳胶粒越小,粒径分布越窄,但分子量越
小;
(4)温度: 温度升高可使乳胶粒子变小,温度降低则使乳胶粒
子变大,但都可能导致乳液体系不稳定而产生凝聚或絮凝;
(3)由于胶束颗粒比悬浮聚合的单体液滴小得多,因而乳液聚
合得到的聚合物粒子也比悬浮聚合的小得多。
乳液聚合特点: 乳液聚合能在高聚合速率下获得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且聚合 反应温度通常都较低,特别是使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时,聚合反应
可在室温下进行。乳液聚合即使在聚合反应后期体系粘度通常仍很
低,可用于合成粘性大的聚合物,如橡胶等。 乳液聚合所得乳胶粒子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 (1)乳化剂: 对同一乳化剂而言,乳化剂浓度越大,乳胶粒子
0.25 g
30 mL 0.8 mL 0.08~0.10 g 1套
恒温水浴
10、50、100mL量筒 50 mL烧杯
1套
各1支 1个
三、实验步骤
实验装置图
(1)先在50mL烧杯中将KPS溶于8 mL水中。
(2)另在装有搅拌器、冷凝管和温度计的三颈瓶(如上图)
中加入30mL聚乙烯醇溶液,0.8 mL 乳化剂OP-10,12 mL蒸馏
(5)加料方式: 分批加料比一次性加料易获得较小的聚合物乳 胶粒,且聚合反应更易控制;分批滴加单体比滴加单体的预乳液所 得的聚合物乳胶粒更小,但乳液体系相对不稳定,不易控制,因此 多用分批滴加预乳液的方法。
二 、主要药品与仪器
乙酸乙烯酯 蒸馏水 32 ml 20 mL

§7.4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7.4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二、聚结速率理论
1957年Davies提出了的一个关于乳状液类型的 定量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当油、水和乳化剂一起振荡或 搅拌时,形成乳状液的类型取决于油滴的聚结 和水滴的聚结两种竞争过程的相对速度。 搅拌停止后,油滴和水滴都会发生聚结,其中 聚结速度快的相将形成连续相,聚结速度慢的 相被分散。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乳状液是一个复杂的多分散体系,影响其类型 的因素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相体积 二、聚结速率 三、乳化剂分子构型 四、楔子理论 五、双界面张力 六、乳化剂的溶解度 七、润湿性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一、“相体积”理论 相体积”
如果分散相均为大小一致的不变形的球形液滴, 最紧密堆积的液珠体积只能占总体积的73.02%, 如果大于74.02%,乳状液就会破坏变型 若水的体积小于26%,只能形成W/O型乳状液 若水的体积大于74%,只能形成O/W型乳状液 若水的体积介于26%-74%之间,则O/W型和W/O 型的两种乳状液都有形成可能。
谢谢大家!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而Ca2+、Mg2+、Al3+、Zn2+等高价金属皂则易生成W/O 型乳状液,因为这些金属皂的亲水性比Na+、K+等脂肪 酸盐弱。 这些活性剂分子的非极性基(共有两个碳链)大于极性基, 分子大部分进入油相将水滴包住,因而形成了水分散 于油的W/O型的乳状液。 只有定向楔排列才能是最紧密堆积,故一价金属皂得 O/W型,而用高价金属皂则得W/O型乳状液。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四、楔子理论 楔子理论
乳化剂在界面层,呈“大头”朝外, “小头”向里的几何构形,使表面积最 小,界面吉布斯函数最低,界面膜更牢 固。

表面活性剂复习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复习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在造纸中表面活性剂用作蒸煮剂、施胶剂、柔软剂和[ D ]A.助悬剂B.染色剂C.润湿剂D .消泡剂2.没有外力的影响液体总是趋向于成为[ A ]A.球体B.正方体C. 长方体D. 四面体3.对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越小,达到表面吸附饱和所需浓度[ A ]A.越低B.越高C.不能定性判断D.可以定量判断4.亲油基相同,聚氧乙烯链越长,其亲水性[ B ]A.越弱B.越强C.不变D.无法预测5.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 B ]A.越少B.越多C.越大D.越小6.乳状液的类型包括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和[ C ]A.园圈型B.哑铃型C.复合型D.套圈型7. 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D ]A.浸润B.涂布C. 扩展D. 铺展8. 天然稳泡剂主要有明胶和[ C ]A.蛋白胶B.凝胶C.皂素D.硅胶9. 粉状洗涤剂可分为民用洗涤剂和[ C ]A.商用洗涤剂B.军用洗涤剂C.工业洗涤剂D.农业洗涤剂1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度大,导致增容作用强,并具有良好的乳化和[ A ]A.润湿能力B.吸附能力C.稳定能力D.去稳定能力11. 在医药行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杀菌剂、助悬剂和[ C ]A.蒸煮剂B.施胶剂C. 增溶剂D. 柔软剂12.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这类物质被称为[ B ] 1A. 非表面活性物质B.表面活性物质C. 活性溶剂D.非活性溶剂13.只适用于测定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是[B ]A.表面张力法B.电导法C.染料法D.光散射法14.亲水基相同,亲油基的链越长,亲油性[A ]A.越大B.越小C.不发生变D.发生突变15.增溶作用属于[ C ]A.非热力学稳定体系B.动力学稳定体系C.热力学稳定体系D.化学变化16. 破乳的方法有机械法,物理法和[ D ]A. 实践法B.生物法C.理论法D. 化学法17.通常人们习惯将润湿角大于90度的叫做[ B ]A.浸湿B.润湿C.乳化D.不润湿18.泡沫是分散体系,气体是[A ]A.分散相B.连续相C.分散介质D.均相19.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保养、维护过程中使用的洗涤剂属于[ A ]A.工业洗涤剂B.设备洗涤剂C.配方洗涤剂D.民用洗涤剂2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 D ]A.水解B.不水解C.电离D. 不电离21. 在食品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分散剂和[ C ]A.蒸煮剂B.施胶剂C.稳定剂D.润湿剂22.乙醇、丁醇和乙酸[C ]A. 不属于表面活性物质B.属于表面活性剂C.属于表面活性物质D. 属于特种表面活性剂23.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水溶液临界胶束浓度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B ]A.升高B.降低C.不变D.不能确定24.一般而然,分子量越大,乳化性能力[A ]A.越好B.越差C.不发生变D.无法判断25.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该过程是[ D]A.与水溶助长作用相同B.非自发进行的C.与乳化相同D.自发进行的26. 破乳剂的种类主要包括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 ]A.负离子表面活性剂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正离子表面活性剂D.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27.浮选过程使用的浮选剂包含捕集剂、调整剂和[A ]A.起泡剂B.消泡剂C.乳化剂D.破乳剂28.小气泡内的压力与大气泡内的压力相比[ A ]A.小气泡内的压力大于大气泡内的压力B.小气泡内的压力小于大气泡内的压力C.小气泡内的压力等于大气泡内的压力D.无法判断29.重购洗涤剂的主要成分一般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C ]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B.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D.特种表面活性剂30.存在等电点的电离平衡的表面活性剂是[ A]A.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 阳离子D. 阴离子二、填空题3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具有阴离子亲水集团的表面活性剂。

固体粒子稳定的乳状液研究进展

固体粒子稳定的乳状液研究进展
中 图 分 类 号 :6 8 2 0 4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微 细不 溶 的 固体 粒 子 构 成 重 要 的 一 类 乳 化 剂 J 。被水 相 和油部 分 润 湿 的 固体 粒 子 能 够 有 效 地稳定 乳状 液 。 固体 粒 子稳 定 乳 状 液 的效 果 取 决 于 以下 因素 : 子大 小 、 粒 粒子 问 的相互 作 用 和 粒 子 的润湿 性 质 。 固体 粒 子 稳 定 的乳 状 液 在 原 油 、 合成 燃料 的加工 中 是 普遍 存 在 的 , 别 是 固体 粒 特 子具 有无 污染 或低 污染 、 地层 结 构 无 损 害 、 分 对 易 离 、 重 复使 用 等 优 点 , 石 油 开采 、 妆 品等 领 可 在 化 域有 很好 的应用 前 景 。本 文综 述 了 固体 粒 子稳 定 的乳 状液研 究进 展 。
文章编 号 :0 4 15 ( 0 7 1 —0 5 10 —6 6 2 0 )0 16  ̄5
固体 粒 子 稳 定 的 乳 状 液 研 究 进 展
夏立新 , 刘 泉 , 舰 , 科 , 汪 宫 康笑博 , 刘广业
( 宁大学 化学 学 院 , 宁 辽 辽 沈 阳 103 ) 106
远小 于乳状 液 液滴 的大 小 以使 颗 粒 能适 当地 固定 在液滴 的周 围。 固体 表 面 的亲 水 ( 亲油 ) 质决 或 性 定 了它 们在 油/ 固三 相交 界处 显 出一定 的 接触
角, 从而能分散漂 浮在界 面上 。又 由于液体 的毛
收 稿 日期 :o7 60; 回 日期 :o 7D -1 2o 3 修 2o J62
部 的负压所 支 持住 , 而这 种 结 实 的 “ 甲” 利 因 盔 有 于 阻止乳 状 液液 珠 的聚并 。这 种在 液珠 表 面形

高含蜡石蜡乳状液的研制及影响因素探讨

高含蜡石蜡乳状液的研制及影响因素探讨
到石 蜡乳状 液 。
外 观为半 透 明或 白色粘稠状 , 略带蓝 光 ; 石蜡
收稿 日期 .061-8 * 0.12。 2 作 者 简 介 : 红 平 ,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油 全 在 主 田应 用 化 学 。
维普资讯
用 量 1% , 化 水 用 量 6 % 一7 % , 化温 度 9 O 乳 5 0 乳 o℃ , 化时 间3 i, 拌 速 度 1 0 rn 在 此 条 乳 0rn 搅 a 0r a 。 0 /i
件 下 , 蜡 乳 状 液 蜡含 量为 3 % 一 5 , 有 较 好 的稳 定 性 和 分 散性 。 石 0 3% 具 关键词 石蜡乳状液 高含蜡 乳 化 剂
的界 面膜 是石蜡 乳化 的关 键 【 。 2 J 12 石蜡 乳状 液的制 备 .
面, 搅动后虽能乳化 , 即发生分层 , 但立 石蜡上浮。
1 4 石 蜡 乳状液 物理性 能 .
采用剂 在油 中法 , 一定 量石蜡 切碎 , 将 放入 反
应器 中 , 置于9 并 0℃恒 温水 浴 中加热 , 其 熔化 , 使 缓慢搅 拌 , 加入 一定 量 乳化 剂 , 速 搅拌 1 i 并 高 0m n 后, 缓慢加 入 预 热 水 于 反 应 器 中 , 反应 3 i, 0mn 得
明乳 液 。
石蜡 乳状 液是 一 种热 力 学 不稳 定 的体 系 , 放
置时两 液体易 分离 。要使石 蜡分 散于水 中成 为高 分散 、 匀 、 定 的乳状 液 , 均 稳 必须 选 择合 适 的乳 化
剂并通 过一定 的乳化 工艺来 实现 。乳化 剂 是一种
表 面活性剂 , 石蜡 滴 稳定 分 散 于 水 中形成 微 小 使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反胶束微乳液作为制备纳米材料 的微反应器已经显示了其独特的优点, 。 不仅制备过程简单 ,操作容易,反应条 件温和,而且可以实现对粒子尺寸和形 貌的控制。另外,可以把微乳液法和水 热法或溶胶凝胶法相结合,使各制备方 法形成互补,合成出理想结构的纳米材 料。
• 参考文献
(1).宋平方. 朱启安. 王树峰. 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纳米钛酸钡球 形颗粒. 无机化学学报.2006 ,22 (2) :355 – 358 (2).姚渊. 李冬梅. 桑文斌等. 微乳液法制备二氧化硅包覆 ZnS :Mn / CdS 纳米晶. 人工晶体学报.2006 ,35 (2) : 400 403 (3).公瑞煜.官文超.微乳液及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制备法.华中科技 大学化学系 (4).周德璧,屠赛琦,任志伟,陈云兰 .微乳液法合成 Fe-Co-Ni 合金纳米微粒.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4期.2007 年8 月
微乳液是指 两种 相 对 不互溶的液 体在表面活性 剂 作用下形成的 热力 学稳定、各向同或半透明的粒 径大 小在10~100nm 的分散体。根据 分散相与连续相的不同,微乳液可分 为 “油包水 (W/ O) ”和“水包油 (O/ W) ”两种类型,和普通乳状液不同, 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的,不需要能量。
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影响粒子尺寸的因素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由于反胶束微乳液好的化学反应环境而且液滴大小和形状可以人为控制从而控产品粒子的粒径粒径分布和形状
49—应化—张健
/u/1951030530 汨罗江Di老黄牛
• 1.微乳液法简介
• 2.微乳液体系的选择及影响粒子尺寸的因素 • 3.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在同样的微乳液体系中, 周海成等[25 ] 制得了 CaSO4纳米棒(线) 。结果 表明,改变W0 值可以改变 所得纳米棒的长度,当W0 = 10 时所得纳米棒最长。同 时当W0 及其它条件不变时, 改变反应物浓度可明显影 响CaSO4 纳米棒(线) 的尺 寸大小与结晶度。

(完整版)表面活性剂复习题答案

(完整版)表面活性剂复习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造纸中表面活性剂用作蒸煮剂、施胶剂、柔软剂和[D]A.助悬剂B.染色剂C.润湿剂D.消泡剂2.没有外力的影响液体总是趋向于成为[A]A.球体B.正方体C.长方体D.四面体3.对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越小,达到表面吸附饱和所需浓度[A]A.越低B.越高C.不能定性判断D.可以定量判断4.亲油基相同,聚氧乙烯链越长,其亲水性[B]A.越弱B.越强C.不变D.无法预测5.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B]A.越少B.越多C.越大D.越小6.乳状液的类型包括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和[C]A.园圈型B.哑铃型C.复合型D.套圈型7.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D]A.浸润B.涂布C.扩展D.铺展8.天然稳泡剂主要有明胶和[C]A.蛋白胶B.凝胶C.皂素D.硅胶9.粉状洗涤剂可分为民用洗涤剂和[C]A.商用洗涤剂B.军用洗涤剂C.工业洗涤剂D.农业洗涤剂1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度大,导致增容作用强,并具有良好的乳化和[A]A.润湿能力B.吸附能力C.稳定能力D.去稳定能力11.在医药行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杀菌剂、助悬剂和[C]A.蒸煮剂B.施胶剂C.增溶剂D.柔软剂12.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这类物质被称为[B]1A.非表面活性物质B.表面活性物质C.活性溶剂D.非活性溶剂13.只适用于测定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是[B]A.表面张力法B.电导法C.染料法D.光散射法14.亲水基相同,亲油基的链越长,亲油性[A]A.越大B.越小C.不发生变D.发生突变15.增溶作用属于[C]A.非热力学稳定体系B.动力学稳定体系C.热力学稳定体系D.化学变化16.破乳的方法有机械法,物理法和[D]A.实践法B.生物法C.理论法D.化学法17.通常人们习惯将润湿角大于90度的叫做[B]A.浸湿B.润湿C.乳化D.不润湿18.泡沫是分散体系,气体是[A]A.分散相B.连续相C.分散介质D.均相19.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保养、维护过程中使用的洗涤剂属于[A]A.工业洗涤剂B.设备洗涤剂C.配方洗涤剂D.民用洗涤剂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D]A.水解B.不水解C.电离D.不电离21.在食品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分散剂和[C]A.蒸煮剂B.施胶剂C.稳定剂D.润湿剂22.乙醇、丁醇和乙酸[C]A.不属于表面活性物质B.属于表面活性剂C.属于表面活性物质D.属于特种表面活性剂23.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水溶液临界胶束浓度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B]A.升高B.降低C.不变D.不能确定24.一般而然,分子量越大,乳化性能力[A]A.越好B.越差C.不发生变D.无法判断25.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该过程是[D]A.与水溶助长作用相同8.非自发进行的C.与乳化相同口.自发进行的26.破乳剂的种类主要包括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A.负离子表面活性剂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正离子表面活性剂D.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27.浮选过程使用的浮选剂包含捕集剂、调整剂和人]A.起泡剂B.消泡剂C.乳化剂D.破乳剂28.小气泡内的压力与大气泡内的压力相比[A]A.小气泡内的压力大于大气泡内的压力B.小气泡内的压力小于大气泡内的压力C.小气泡内的压力等于大气泡内的压力D.无法判断29.重购洗涤剂的主要成分一般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C]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B.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D.特种表面活性剂30.存在等电点的电离平衡的表面活性剂是[A]A.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阳离子D,阴离子二、填空题3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具有阴离子亲水集团的表面活性剂。

影响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因素研究

影响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因素研究
| L 化 剂厦 量分 齄 _ r %
I . 2 . 1 样 品 的制备 方法 实验过 程 中原料 的 用量均 以质量 分数 计 采用相 转变 温度法 ( P I 专 相法 ) 制 备乳状 液样 品 。 将 白油 和乳 化剂混 合为 油相 并加 热至 8 0 " C左右 , 同时将 水相 也加 热至8 0 " C左右 , 均 质水相 的 同时倒 人 油相 , 均 质约 3 mi n, 均 质速 度为 l O 0 a ) r p m, 温 度 降至4 5 " C以 下时加入 0 . 2 %的 防 腐剂 ( p r e s ) , 搅 拌冷 却 至室温 即得 所 需样 品 。 1 . 2 . 2乳 状 液粒 径分 析方 法 运用激光粒 度分析 仪分析 乳状液 的粒径大小 及分布 。 用滴 管吸取少 量样 品 缓慢 滴到 样 品池 l c m 1 . 5 c m处 , 以避 免 卷入 气泡 。 测 定2 5 " ( 2 下的粒 径 大小及 分 布, 分 别测量 三 次取 平均值 。 1 . 2 . 3稳 定性 的 测定 方法 稳定性 的评 测主要 通过考察 样 品的冷热稳 定性 。 将样品分 别放入冰 箱与恒 温加 热箱 中 , 分 别在 一 5 ℃与4 5 E条 件 下保存 , 一周 后取 出样 品恢 复 至室温 , 观 察样 品的粒径 变化 比较 高温 、 冷藏和 常温下 的样 品, 以此来测定 该样 品的稳 定 性。 2结 果 与分 析 2 1 乳 化剂 的含 量对乳 化粒 子大 小的 影响 实 验分别 研究 了 白油 含量 为0 . 5 %、 1 . 5 % 时, 质量 分数 范围为2 % 6 %的硬 脂 醇醚 - 2 1 对乳化 粒子 大小 的影 响。 实 验 中乳 化剂 用量及 形成乳 化粒 子的大 小 的 变化趋 势见 图2 -1 。 由图2 -1 可知 , 随 着乳 化剂 含量 的增 加 , 样 品的平 均粒 径呈 现先 降低 后升 高的对 勾型变 化趋 势 , 且在3 % %时达到最 小 。 可能 的原 因是 : 随着乳 化剂含 量 的增高 , 油脂 被乳化 的程度增 大 , 并且被 分散成 更多 更小的乳 化粒子 , 从而 使形 成 乳化粒 子的平 均粒径 呈现 减小的趋 势 ; 由于乳化 剂与水 分子之 间的氢键 键合 作 用使 得在 测量 微粒粒 径分 布过 程 中, 测 得的粒 径是 包括 外 围水化层 的粒径 , 而不 是乳化 粒子 自身 的粒径 大小 。 随着乳 化剂量 继 续增加 , 排 列在 油水界 面 的 乳化剂量 增大 , 导致 乳化粒 子外 围的水化 层 中的水 含量 增多 , 也即水 化层加厚 ,

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第38卷第2期2021年6月25日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Vol.38No.225Jun,2021//文章编号:1000-4092(2021)02-360-08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王志华1,2,许云飞1,戚向东1,刘晓宇1,洪家骏1(1.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2.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石油石化多相介质处理及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油田地面生产系统中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高效运行。

针对原油极性组分沥青质、胶质,特别是实施三次采油化学驱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驱油剂返出对油水乳状液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基于对宏观尺度研究这些因素影响所形成相关认识的综述,从可视化、乳状液体系密度分布、乳状液结构径向分布函数、油水界面形成能及分子扩散系数等表征出发,论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研究油水界面稳定机制方面的进展及软件平台。

认为分子动力学模拟因具有微观结构表征的优势而已成为揭示相间界面作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突破模型简化和单因素模拟的局限,综合内、外相组分特性,并兼顾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从微观尺度探究分子吸附、液滴聚并、液滴分离,是今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油水乳化与破乳分离领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方向。

图5参54关键词:乳化稳定性;界面膜;界面形成能;原油乳状液;分子动力学;综述中图分类号:TE86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46/ki.1000-4092.2021.02.028*收稿日期:2020-01-15;修回日期:2020-06-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水乳状液流场压降与剪切能的关联及其对化学破乳机制的影响”(项目编号51404068),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基于超声驻波场的采出液起泡泡沫衰变机理及动力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D-5007-0501)。

乳化的概念——精选推荐

乳化的概念——精选推荐

乳化的概念‎:‎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

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乳化理论‎:‎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乳状液概述‎乳‎状液(或称‎乳化体)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

显‎然,内相是‎不连续相,‎外相是连续‎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μm,故乳‎状液是粗分‎散体系的胶‎体。

因此,‎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

‎两个不相‎混容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要‎加入第三组‎分(起稳定‎作用),才‎能形成乳状‎液。

例如,‎将苯和水放‎在试管里,‎无论怎样用‎力摇荡,静‎置后苯与水‎都会很快分‎离。

但是,‎如果往试管‎里加一点肥‎皂,再摇荡‎时就会形成‎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

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

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

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在‎制备乳状液‎时,通常乳‎状液的一相‎是水,另一‎相是极性小‎的有机液体‎,习惯上统‎称为“油”‎。

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雪花膏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香脂‎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这里要指出‎的是,上面‎讲到的油、‎水相不一定‎是单一的组‎分,经常每‎一相都可包‎含有多种组‎分。

乳化理论

乳化理论

则有光的散射现象发生,体系呈半透明状。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
液滴直径的大小大致在0.1-10μm(甚至更大)的范围,可见光 波长为0.40-0.76μm,故乳状液中的反射较显著,因而一般乳状
液是不透明的乳白色液体。这就是乳状液的微粒大小与外观之关
系。对于液滴的直径在0.1μm以下的液-液分散体系,其外观是 半透明的和透明,而不呈乳液状,常称为“微乳状液”,它的性
质与乳状液有很大不同。
表1 分散相粒子大小与外观的关系
微粒直径(μm)
外观
>1.0μm
0.1-1.0μm 0.05-0.1μm <0.05μm
乳白色
蓝白色 灰白色半透明 透明
四、乳化理论
1、定向楔理论
这是1929年哈金斯(Harkins)早期提出的乳状液稳定理论。他认为 在界面上乳化剂的密度最大,乳化剂分子以横截面较大的一端定向的指 向分散介质,即总是以“大头朝外,小头朝里”的方式在小液滴的外面 形成保护膜。如图1、图2所示。
状液就突然发稀,并转变成O/W型乳状液,继续将余下地水相较快速
加完,而最终得到O/W型乳状液。
3、乳状液的制备 (6)低能乳化法 低能乳化法简记为LEE,由 J.J.Lin(林约瑟夫)提出。其方法原理是: 在进行乳化时,外相不全部加热,而是将外相分成两部分,即α相与β相, (α和β分别表示α相与β相的重量分数,α+β=1),只对β相进行加热,由 内相与β相进行乳化,制成浓缩乳状液,然后用常温的α外相进行稀释,最
液分散到连续的油相中,而形成一种复合的O/W/O型乳状液。
三、乳状液的光学性质
对一多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一般不同, 光照射在分散微粒(液滴)上可以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

油气集输——精选推荐

油气集输——精选推荐

油⽓集输⼀、单项选择题1、关于电脱⽔的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电脱⽔适合于油包⽔和⽔包油型乳状液。

B、电法脱⽔不适合处理含⽔率较⾼的油包⽔型乳状液,否则容易电击穿。

C、脱⽔器的压⼒应⾼于原油饱和蒸汽压1.5kg/cm2,以免⽓体析出。

2、形成稳定乳化液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B )A、系统中⾄少存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B、保持⼀定的温度;C、有激烈的搅拌过程;D、有乳化剂存在。

3、对于轻组分含量⾼的原油宜采⽤(A )的原油稳定⼯艺。

A、加热闪蒸分离法;B、负压闪蒸分离法;C、⼤罐抽⽓法;D、多级分离法4、弗莱尼根关系式在计算倾斜⽓液两相管流的压降时认为由爬坡引起的⾼程附加压⼒损失成正⽐的是。

(C )A、管路爬坡的倾⾓B、起终点⾼差C、线路爬坡⾼度总和5、油⽓分离效果好的标准是:( D )A、⽓相收率⾼、液相收率低,⽓相密度⼤、液相密度⼩;B、⽓相收率⾼、液相收率低,⽓相密度⼩、液相密度⼩;C、⽓相收率低、液相收率⾼,⽓相密度⼩、液相密度⼤;D、⽓相收率低、液相收率⾼,⽓相密度⼩、液相密度⼩。

6、合格原油的含⽔率。

(A)A、≤1%B、≤2%C、≤3%D、≤5%7、商品原油的含盐量为。

(A)A、≤50g/m3B、≤60g/m3C、≤70g/m3D、≤80g/m38、最⾼输送压⼒下天然⽓的露点应低于输⽓管埋深处最低环境温度。

(B)A、3℃B、5℃C、8℃D、10℃9、商品天然⽓硫化氢的含量是。

(B)A、≤10g/Nm3B、≤20g/Nm3C、≤30g/Nm3D、≤50g/Nm310、商品液化⽯油⽓体积含⽔量是。

(D )A 、≤20g/m 3B 、≤30g/m 3C 、≤40g/m 3D 、≤50g/m 3 11、我国计量⽓体体积采⽤的标准状态是。

(A )A 、压⼒1atm 、温度20℃B 、压⼒1atm 、温度60°FC 、压⼒1atm 、温度273KD 、压⼒2atm 、温度20℃ 12、当⽔的相对密度为1时,⽔的°API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因素研究作者:樊豫萍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4期摘要:制备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体系的乳状液;研究了乳化剂的含量,不同EO数的乳化剂以及不同极性的油脂对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考察了pH值,电解质浓度,温度对乳化体系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平均粒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对勾型变化趋势;不同碳链,不同EO数的乳化剂因其HLB值不同而对体系乳化程度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体系粒子大小,HLB值较高,亲水性更好的乳化剂制备的乳液乳化粒子更多更小;油脂通过其极性大小影响体系粒子粒径;PH值对体系有较大影响,偏酸或偏碱的环境都会影响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电解质浓度对体系环境影响很大,适宜的电解质浓度可以制备较小粒径的乳状液;温度对纳米乳液体系影响不是很大。

关键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化粒子;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Q658.2乳状液是一种热力学亚稳定体系[1]。

在乳状液体系中,乳化粒子粒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乳状液的黏度和稳定性,从而影响产品的各项指标。

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其乳状液的稳定性来研究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及应用,这就必须从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着手。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最常用的工业乳化剂之一,因其具有降低界面张力,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性质2。

其乳化机理是表面活性剂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界面上形成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侧向作用强烈有相当大界面黏度和有一定厚度的界面膜,这种膜能保证两个分散相液滴不能直接接触。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例如,可运用其乳化作用制备如花炸药[3]、可在造纸工业中与皂类脱墨剂复配[4],但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尤为重要。

在化妆品的制备工艺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作乳化剂,如span-tween、脂肪醇醚、6501等。

本实验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为主要乳化剂,研究了不同碳链、不同EO数以及不同含量的乳化剂、pH值、离子强度以及储存温度对于样品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

通过对于这些因素的研究,我们期望得到一种热力学较为稳定,粒径较为均一的纳米乳液。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和试剂1.1.1 主要仪器JB90-D型强力电动搅拌机,上海标本模型厂;FA25型高速剪切机,上海弗鲁克流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Zetasizer Nano ZS型纳米激光粒度分析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

1.1.2 主要材料和试剂硬脂醇醚-21,白油,辛酸/癸酸三甘油酯,硬脂醇醚-2,硬脂醇醚-15,英国Croda公司;鲸蜡硬脂醇醚-20,鲸蜡硬脂醇醚-30,硬脂醇醚-25,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以上原料均直接使用,未经进一步纯化;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1.2 实验方法1.2.1样品的制备方法实验过程中原料的用量均以质量分数计。

采用相转变温度法(PIT转相法)制备乳状液样品。

将白油和乳化剂混合为油相并加热至80℃左右,同时将水相也加热至80℃左右,均质水相的同时倒入油相,均质约3min,均质速度为10000rpm,温度降至45℃以下时加入0.2%的防腐剂(pres),搅拌冷却至室温即得所需样品。

1.2.2乳状液粒径分析方法运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及分布。

用滴管吸取少量样品缓慢滴到样品池1cm~1.5cm处,以避免卷入气泡。

测定25℃下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分别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1.2.3稳定性的测定方法稳定性的评测主要通过考察样品的冷热稳定性。

将样品分别放入冰箱与恒温加热箱中,分别在-5℃与45℃条件下保存,一周后取出样品恢复至室温,观察样品的粒径变化。

比较高温、冷藏和常温下的样品,以此来测定该样品的稳定性。

2 结果与分析2.1 乳化剂的含量对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实验分别研究了白油含量为0.5%、1.5%时,质量分数范围为2%~6%的硬脂醇醚-21对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

实验中乳化剂用量及形成乳化粒子的大小的变化趋势见图2-1。

图2-1 不同乳化剂含量样品的粒径变化趋势图由图2-1可知,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平均粒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对勾型变化趋势,且在3%~4%时达到最小。

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高,油脂被乳化的程度增大,并且被分散成更多更小的乳化粒子,从而使形成乳化粒子的平均粒径呈现减小的趋势;由于乳化剂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作用使得在测量微粒粒径分布过程中,测得的粒径是包括外围水化层的粒径,而不是乳化粒子自身的粒径大小。

随着乳化剂量继续增加,排列在油水界面的乳化剂量增大,导致乳化粒子外围的水化层中的水含量增多,也即水化层加厚,测得的平均粒径值较大。

2.2不同EO数乳化剂对乳状液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硬脂醇醚-21是一种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的HLB值约为15.5。

由于不同碳链,不同EO数的乳化剂因其疏水基和亲水基的不同,其HLB值也会不同,在乳化过程中呈现的作用也各有差异,为了解这种差异的规律性,实验研究了鲸蜡硬脂醇醚-20、硬脂醇醚-25两种乳化剂对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

实验中乳化剂用量及形成乳化粒子的大小的变化趋势见图2-2。

图2-2不同EO数的乳化剂对各样品粒径大小影响趋势图从图2-2可以看出,两种不同EO数的乳化剂对样品粒径的影响不同。

鲸蜡硬脂醇醚-20乳化的体系,随乳化剂加入量的增加,所制备样品的粒径随之减小;而鲸蜡硬脂醇醚-25乳化的体系,随着乳化剂加入量的增加,样品乳液粒子的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

对于鲸蜡硬脂醇醚-20乳化的体系而言,随着乳化剂量的增加,油脂被乳化的程度增大,即油脂被分散成的乳化粒子数变多,所以形成的粒子变小,所测得的粒子的平均粒径随之变小。

而对于鲸蜡硬脂醇醚-25乳化的体系,原因可能是随乳化剂含量的增加,油脂被乳化程度增加,被分散成更多更小的乳化粒子,样品乳液粒子平均粒径变小;但随着乳化剂量得继续增加,乳化剂由于其亲水特性,会在乳化粒子的表面形成一层水化层,实验测得的粒径实际上是水化层的粒径,这样就会使得测得的数据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对勾型趋势。

2.3油脂种类对乳状液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不同极性的油脂在乳化过程中所需的HLB值不同,因此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做乳化剂的前提下,本实验研究不了同极性的油脂的乳化性能,其中白油是典型的非极性油脂代表;辛酸/癸酸三甘油酯为中等极性油脂代表;而硬脂醇醚-15则为极性油脂代表。

实验中油脂用量及形成乳化粒子的大小的变化趋势见图2-3。

图2-3不同油脂对各样品粒径大小影响趋势图由图2-3图可知,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体系中,乳化辛酸/癸酸三甘油酯时,油脂加入量对粒径的影响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在加入量为1%~2%时,粒径分布变化不明显;而乳化硬脂醇醚-15时,随油脂加入量的增加,所得样品乳液的平均粒径变化较不明显,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可能的原因是:在硬脂醇醚-15加入量较少时,乳化剂过量,不仅可以充分乳化硬脂醇醚-15,而且在乳化粒子表面形成水化层,从而使测得粒径变大;而随着油脂硬脂醇醚-15加入量的增加,乳化剂适量,不再形成水化层,并且油脂硬脂醇醚-15的乳化程度降低,即所形成的乳化粒子数目更少,粒子粒径更大。

2.4介质特性对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2.4.1电解质NaCl对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实验用水中可能含有微量离子,这就要求考察电解质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以NaCl 为电解质,按其最终样品NaCl浓度分别为0.lmol/L、0.3mol/L、0.5mol/L、0.7mol/L、1.0mol/L 的量将NaCl的加入水相溶解,制备一组5个样品并测其粒径,变化趋势见图2-4。

图2-4不同电解质浓度各样品粒径变化趋势从图2-4分析可知,电解质对样品粒径有很大影响。

随着最终样品电解质浓度的增加,样品粒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NaCl浓度为0.5mol/L时达到最低。

电解质浓度对粒径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不同浓度电解质浓度下乳化粒子表面电性的不同,引起乳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

在电解质浓度较低时,可能会抵消原乳化粒子由于在制备过程中极化形成的少量电荷,使得乳化粒子变大;而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乳化粒子表面会吸附更多的离子,致使表面带电量增加,降低了粒子的碰撞几率,也减少了粒子之间的团聚,因此呈现粒径的最低值;当电解质浓度继续增大时,体系中大浓度的反离子会压缩双电层,又会降低表面电荷。

2.4.2 pH对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由于实验用去离子水的pH偏微酸性,因此需要考察体系pH值对最终样品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用醋酸和NaOH将水相pH值分别调至5.0、6.0、7.0、8.0、9.0,制备一组5个样品并测其粒径,所得数据见表3-14。

图2-5不同PH各样品粒径变化趋势从图2-5可以看出,该体系不耐酸性,过酸的环境会导致样品中某些原料发生变质。

随着pH值的增大,样品的粒径变化不大,但在pH值为7时达到最低。

可能的原因是样品的pH值通过影响乳化粒子的表面电性影响乳液粒径,当pH值较低时,制备过程中极化的少量电荷被中和,使得乳化粒子容易碰撞,粒径较大;当PH较高时,乳液中高浓度的反离子会压缩双电层,使表面电荷降低;而当pH适中时,乳化颗粒表面带有制备过程中极化的少量电荷,有静电相斥作用,减小了乳化粒子之间的碰撞几率,使得体系粒子粒径较小。

因此,在制备样品的过程中,应当注意pH值的适中2.5储存温度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化体系特性的影响表2.6 储存温度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液的影响储存温度/℃平均粒径/nm-52045 293235217从表2.6 可以看出,随着储存温度的升高,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体系乳状液的粒径是呈现下降趋势,可能是因为温度越高,粒子的布朗运动越强,粒子与粒子之间不容易团聚,而在低温下,粒子的布朗运动慢,在碰撞过程中容易团聚,使得粒径变大,而且也使得体系的分布很不均匀。

但三个样品的粒径变化不是很大,说明温度对纳米乳液体系影响不是很大。

3 结论(1)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平均粒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对勾型变化趋势;(2)不同碳链,不同EO数的乳化剂因其HLB值不同而对体系乳化程度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体系粒子大小,HLB值较高,亲水性更好的乳化剂制备的乳液乳化粒子更多更小;(3)油脂通过其极性大小影响体系粒子粒径;(4)电解质浓度对体系环境影响很大,适宜的电解质浓度可以制备较小粒径的乳状液;(5)PH值对体系有较大影响,偏酸或偏碱的环境都会影响体系乳化粒子大小;(6)温度对纳米乳液体系影响不是很大。

参考文献:[1] 任智,陈志荣,吕德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液体系抗聚并稳定性的实验与分析.化工学报.2002,53(3):57~62.[2] 章苏宁.化妆品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6~50.[3] 金娥,项朋志.表面活性剂在乳化炸药中的作用.爆破.2009,26(3):89~91.[4] 侯小红,赵剑宏,Oaniel Glover.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皂类脱墨剂复配提高脱墨效率和脱墨浆质量.国际造纸.2008,27(4):8~11.作者简介:樊豫萍(1969-),女,本科,主要从事化妆品法规及配方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