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情之城乡差距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国情之城乡差距分析

【摘要】学校的目的是为社会化进行公民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地位就尤显重要。知识经济就像一个放大器,它能把较小的差距急剧地扩大,更何况人为地制造一些条件和机会的差距呢。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的教育应体现出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教育的公平尤显重要。

【关键词】收入差距教育机会投入比例失调不公平

有学者主要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在当前条件下的教育机会的差异后认为,中国当前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1.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它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的最严重表现。2.城镇居民的工作单位性质是我国社会分层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其子女的教育机会。3.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了的教育不公平。4.由于行业和职位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归纳起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别上,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在教育上舍得花钱,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却是,在投入上,城乡之间,比例失调:重视城镇,忽视乡村。一些县市,高中集中办在县城,乡村只设初中和小学。这几年,为了扩大高中招生规模,改善城镇中小学办学条件,政府加大了投入,扩建现有高中,新建公立私立学校。几年来,县城里的学校,基建不断,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有的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似学校。可是,农村中小学在“两基”验收过后,有的地方基本上停止了校园建设,但入学人数却一直在增加,办学条件急待改善。

现在,如果到乡村学校看一看,就会感觉到是另外一个世界:拥挤的校园里,七八十个人挤在一个教室,没有图书室,没有仪器室,没有实验室,没有篮球场,没有乒乓球桌。更谈不上语音室、微机室了。有的学校,老师学生都住校。但是,校舍不够,只好两个老师挤在一间不到十个平方米的小房间住宿,给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学生呢?就只得借住在校外,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扩大高中规模,改善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中发展了,基础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城镇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可以为整个教育树立典型,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仍然是个农业国,中国的大多数人口仍然还在农村,农村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发展。看到城市,忘了乡村,无异于只看到房顶,忘却了基础。小学、初中大部分在乡村,乡村办学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当城市的孩子已经享受着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种种方便与快捷时,那些大山里的孩子就只能眼巴巴地在书本上、电视里欣赏电脑的美丽造型了。更不用说,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进行研究性学习。教育投入上的马太效应,人为造成了城镇和乡村在教育上的“二元世界”,农民的子女享受“国民待遇”就成了一句空话。另一种现象显示,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校园中“贫困生”、“特困生”日益增多。对农村中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即便是在前几年每年1000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

尚有25% 左右的贫困生。研究表明学费增加10%,约有11%的学生会因难以负担学费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十分明显,而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

“平等这个词概括了人类迄今为止所取得的一切进步,也可以说它概括了人类过去的一切生活,从这个意议上说,它代表着人类已经走过的全部历程的结果、目的和最终事业。”社会平等与否表现在三个方面,条件是否平等,机会是否平等和结果是否平等。上述这种事实上的条件不平等加上规则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必然导致结果的更大的不平等。有位学者说只有教育的相对独立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自身功能。我们急切地想见到一个公平、宽松和开放的教育环境的出现。当然有人会说,这些问题要一一解决起来,可能还会触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但那些也是要改革的。该到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我们期待着政府所谓"教育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黄行福,教育投入拒绝马太效应[M]

[2] 勒鲁,论平等[M]

[3]彭偌为,平等的教育和教育的平等[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