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的客观结构
须弥山的来历
须弥山的来历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坐落在市城北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须弥山属六盘山脉,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海拔2003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风景秀丽。
是宁夏著名景区之一。
它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
为中国十大著名石窟之一。
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继续营造修缮,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被誉为“宁夏敦煌”。
须弥山最早叫逢义山,唐代时须弥山开始称“景云寺”,五代、宋、西夏、金、元至明初都沿袭这一称谓。
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
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续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经营,成为中国古代长安至关外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
“须弥”原为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
也可称为须米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译“妙高”、“安明”、“善积”等,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
传说中的须弥山高达200多万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三倍,也就是说有200个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摞起来那么高。
须弥山在佛教中具有非常的意义,它又称须弥楼,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
依据佛教理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
佛教教义认为小千世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风轮、水轮、金轮,这里的须弥山就是金轮。
金轮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是人类生活的地方。
再往上的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一座宫殿,表示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再往上却是布满天文星座的茫茫宇宙,星际顶部(须弥山顶为天际)有一座别致的小坛城,这就是帝释居住的圣地,即所谓的天堂。
佛经《时轮经》记载,地球是由风、火、水、土、空五种物质和七金山、须弥山等构成的。
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现代科学世界观不冲突
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现代科学世界观不冲突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5-06-10 08:50:11)转载▼标签:佛学文化历史教育分类:初学指南、佛法生活编者按:在一些佛经中,也会介绍我们所处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体的世界来讲,佛经也有极详细的介绍,须弥山与四大部洲就是世界基础结构。
但在现代天文学上,宇宙构成又有不同说法,如从地球、月球到太阳系,从银河系再到河外星系。
这两个叙述体系有什么不同?是否相互冲突?佛经所说“四大部洲”(图片来源:资料图片)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现代科学世界观不冲突现代科学观察的银河系(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一、《起世经》中“须弥四洲”的世界汉语《大藏经》中有一部《起世经》,描绘了阿罗汉所见的“须弥四洲”的世界。
阿罗汉眼中的世界,是上下突出的平面。
上面耸立着须弥山,须弥山外是大海水(香水海),香水海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金山被香水海隔开,七重金山的山高从内到外依次递减。
第七重金山外是咸水海,海中有四大部洲,东边是弗婆提洲(东胜神洲),西边是瞿陀尼洲(西牛贺洲),北边是郁单越洲(北俱卢洲),南边是阎浮提洲(南瞻部洲),又有三千中洲、无数小洲,散在咸水海中,这些大、中、小洲便是一切众生的所在之处。
咸水海之外是斫迦罗山(铁围山),是世界的外围;斫迦罗山之外是太虚空,太虚空内另有《地藏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
须弥山的半山腰有日月宫殿,照耀着人间。
宫殿之外有七重墙壁、七重栏楯、七重多罗行树,都由七宝组成。
日宫殿由天金构成,“天金”是火之精华,清净光明。
日宫殿位于空中,有五种风(持风、住风、随顺转、波罗诃迦、将行)吹着日宫殿使之不下坠,并不断前行。
日宫殿具足千光,五百光发自日宫殿侧部,五百光发自日宫殿下部,千光照着四大部洲。
日宫殿每六个月转换一次移动方向,前六月向北移动,后六月向南移动,日宫殿南北移动的路线称为“日道”。
当日宫殿向北移动到北极时,日光直射须弥山上各洲大陆,大陆温度升高,就形成了夏天,接着日宫殿转而向南移动。
须弥山早期石窟的主要构造形式与造像特征
Abstract: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 hinese culture,has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is vast,grottoes cultural property of this kind of m aterial,blooming unique light,after the one thousand w eathered rain and snow w ash,m any grottoes is still standing,cont inues to show th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M any grottoes cultural relics in our countr y,sumem grottoes is one of the m ost distinctive gr ottoes,is also C hina’ S key cult u ral relic protection sites.It has high cult u ral value and artistic va lue,based on the early sum eru grottoes m ainly structure and shape features for content tO som e analysis and research.
风格 ,在 保留原有石窟建筑风格 以后 ,形成 了独 有的户型 特点 。须 弥山石窟构造形式也从初期 的单一 类型转变为多 种 类型 ,并且特征 更为显著 。
须弥山
须弥山须弥山是一处拥有一百多座石窟的风景胜地。
传说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
须弥山由金、银、琉璃和玻瓈(并非玻璃,而是类似水晶),四宝构成,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约13公里,即110万公里、85个现时地球大),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
1 概述须弥山(梵语:Sumeru),又译为苏迷嚧、苏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小千世界的中央(小千世界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后为佛教所采用。
须弥山,以该佛教传说而命名的。
是一处拥有一百多座石窟的风景胜地。
这一带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
古时,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称为石门水,水上曾设石门关,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孔道,也是中原汉王朝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争战与修好的重要关防。
如今,关址已当然无存,但分布在八座山崖上的石窟,仍然焕发着艺术的光辉。
2 地理位置须弥山,位于宁夏银川市东南320公里的六槃山北端,固原县城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
3 旅游景区须弥山石窟不像敦煌、云冈与龙门那样,石窟几乎都开在临川的一面峭壁上,使人一览无余,而是随着山势的起伏变化,或临川而开,或雄立山巅,或蔽于山凹,东一点,西一片,上上下下,隐隐显显,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这一带的石窟始凿于北魏,距今一千四百多年。
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经西魏、北周、隋、唐等历代不断添凿,以及后来的修葺重妆,形成如今的大佛六、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等八个风景区,共有造像三百五十余尊,以及壁画、题记、石碑等多处,是研究北魏以来我国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遗产。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造像中,单体佛像规模最大的要数唐代所建的第五窟。
窟中有高达20.6米的大佛坐像雕刻,神态安然,气宇轩昂。
这里地势开阔,视野辽远。
站在大佛前凭栏相望,古战场上山川依旧,令人茫然生无限思古之情。
而51窟那种群体造像气魄雄伟的氛围,又叫人惊羡不已。
试论须弥山石窟的特点
试论须弥山石窟的特点作者:孙勇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4期[摘要]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区西北55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现存经过编号的洞窟132个,由南北自然形成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和黑石沟八个区域。
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有许多和全国同类石窟不同的特点,本文对须弥山石窟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须弥山石窟;中心柱石窟;石窟遗址[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69-02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内最大的石窟群。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以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它所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吸引众多的人留恋往返,其雕像之美,让人称奇,更让人叹为观止,犹如步入了一座宗教与艺术的殿堂,被誉为“宁夏敦煌”。
第5窟唐代弥勒大佛坐像,高20.6米,仪态威严、神情端庄,帛带袈裟、面庞丰腴,造像气势宏伟,雕凿技艺娴熟,是须弥山石窟唐代造像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有数的唐代大像之一。
第51窟内七尊6米高的北周坐佛,姿态优美,面容安详,以其雕刻之精美,规模之宏大,被国内文物专家称为“须弥之光“。
须弥山石窟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区,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
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
在保存的500余躯造像和壁画、题记中,无论是佛教人物造像,还是彩绘壁画和佛教传说故事,都各自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20多米高的大佛,还是只有0.2米高的供养人,都精工细雕,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须弥山石窟内涵丰富、艺术精湛,是石窟遗址的典型。
但是该石窟由于地处偏僻,加之有关文献记载甚少,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注意,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才逐渐为人们了解与重视。
佛经中的须弥山真存在吗?在哪里?
佛经中的须弥山真存在吗?在哪里?我们从佛经包括过去的传说中可以了解到,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
简单来说它的样子像什么呢?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两个尖对尖的金字塔;或者说我们是见的比较多的,沙漏的形状,是两头粗中间细的一个形象。
我们可以看下面这个图,展示的就是须弥山一个大致的样子。
须弥山的下方,是代表六道之中天道以下的部分,呈现一个正立的金字塔的形状,底下宽上面窄。
与它相对应的还有一个金字塔,只不过是倒过来的,下面窄上面宽。
从这张图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从下面看它分成很多层,从上面看也分成很多层。
具体来说以中间最窄的地方(四天王天)为分界,下面是从人到开始的五道,包括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等;再往上呈现一个倒金字塔状的就是天道了,而天道也分成许多层,佛经上告诉我们有二十八重天,从最下面须弥山半山腰的四天王天到最上面的第二十八层非想非非想处天。
它是这样一个结构,样子很像一个沙漏,很像两个搭在一起的金字塔。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了:佛经上讲了须弥山,现实中这个须弥山在哪里呢?为什么我们人类探索宇宙、探索太空这么久了,都没有能够发现这个须弥山在哪里呢?因为说句实在话以我们人类的力量,包括现在的境界,要想看到须弥山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须弥山的这个构造,是从佛菩萨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所得到的景象,不是说我们人类凭借仪器或者肉眼所能够看到的。
这个须弥山的构造,本身已经超越了我们这个时空,超越了人类的认知范围,所以整体须弥山的结构都来自佛经的揭示。
但是我们要知道,佛经里还有句话,小可以入大,大也可以入小。
或者说得更形象一点,芥菜子可以放进须弥山;反过来,须弥山也可以放进芥菜子。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其实须弥山不仅仅是宇宙的模型,包括我们人在内,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这个宇宙模型的化现。
我们对照着看看下面这张图,大家有没有发现,须弥山的结构和人体的结构是不是很相似呢?中间细的部分是他的腰,倒过来的金字塔是上半身,而正的金字塔是下半身。
“须弥山”是不是山?到底在哪里?它也许是一个宇宙边界的投影仪
“须弥⼭”是不是⼭?到底在哪⾥?它也许是⼀个宇宙边界的投影仪在上⼀期的⽂章中我们讨论了关于经中的“芥⼦纳须弥”与“维度穿梭”的脑洞,那么我们这⼀期就⽤当下最前沿的“全息宇宙理论”去试着探索,“须弥⼭”到底是不是⼭,并且可能存在于何处吧。
⾸先,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下古⼈对须弥⼭是如何描述的吧:欲界天位于须弥⼭顶,在半⼭腰处居住着四⼤天王处,以须弥⼭为中⼼,⽇⽉星⾠运⾏其间,并且周围分布着四⼤部洲和七⼭⼋海,最后以铁围⼭为边界,以此范围成为⼩世界(有兴趣的⼩伙伴,可以去⽹上再去更深⼊的了解⼀下,我这⾥就不多描述了)以上⼤概便是古代先贤们对于须弥⼭的⼤概画像与描述,我翻阅了⼀下⽹络上对于“须弥⼭”到底在哪的话题。
⽹络上⼤致出现以下⼏个脑洞:1.须弥⼭就是银河系中⼼,因为银河系分别拥有五条悬臂围绕着中⼼旋转,那么如果抛开地球不算的话,另外还有四个悬臂则很有可能是佛经上讲的“四⼤部洲”2.“须弥⼭”是贯穿地球两极的磁场。
3.“须弥⼭”就是地球上神秘的苏美尔⽂明中曾经出现过的圣⼭,因为“须弥⼭”的梵语便是:Sumeru——苏美尔。
4.“须弥⼭”就在⼈类的⼼中,是⼈类的汗⽔与智慧的结晶。
以上便是⽹络上给与的⼀些的猜测,有兴趣的⼩伙伴可以发散思维想⼀想。
有的⼩伙伴会说,根据我们上⼀期中讲的,那“须弥⼭”也许会在别的“维度”。
那这个也算是⼀种它存在位置的猜测吗?先别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说了这么多,下⾯进⼊正题我们如果抛开四⼤部洲、七⼭⼋海,以及所有的哲学概念与记载。
单独看须弥⼭的形态,它是以四⼤天王的居住地为分割点,呈现出对称的“锥体”。
如下图:到这⾥,我不禁有疑问了,什么样的“⼭”会长成这样呢?这也不像是⼀座⼭啊。
我们都知道艺术都是源于⽣活的,即使古⼈对于须弥⼭的描述有⼀定的艺术加⼯成分,但是为什么须弥⼭⾮得是这种根本不符合逻辑的,⾃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形呢?在这⾥我的脑海中突然蹦现了⼀个⼗分⼤胆的想法——这两个对称的锥体,像不像⼀个投影装置?我做了⼀个⽰意图,请⼤家往下看: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记载以及绘本都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这⾥可以打开⼀个⼩⼩的,不成熟的脑洞——全息宇宙理论。
图解佛教的“世界说”,以须弥山为中心是一个小世界
图解佛教的“世界说”,以须弥山为中心是一个小世界欲明诸天的住处,须先略知佛教的世界说:一日月绕一须弥山,外围四大部洲、八中部洲,须弥山下入香水海中,水面以上分上下两段,下段分为四层,第一层名坚手天,第二层名持鬘天,第三层名恒憍(亦译常放逸)天,为四天王所统帅之夜*神所居,属于鬼类,非天道所摄,一说第三层之上还有日月星宿天,为日月星宿诸神所居;第四层为四天王天,与日月在一水平面上。
须弥山顶为忉利天,此天与四天王天皆地居,忉利天以上为空居(天宫在虚空中),依次为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四天。
六欲天之上覆一初禅天,与六欲天之下的人等五道众生所居世界,为一“小世界”,乃宇宙中最小的世界单位。
一千小世界之上覆一二禅天,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之上覆一三禅天,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之上覆一四禅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宇宙世界海中基本的独立世界单位。
一大千世界为三个千数相乘,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总计约有百亿日月,亦即百亿个小世界。
小乘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一佛刹”),即一佛所教化的范围、所居净土。
大乘则说大千世界之上还有“世界种”,为梯形,分二十层,每层皆有无量微尘数大千世界,无量微尘数世界种组成一“世界海”,为一佛净土,在宇宙中有无量无数的世界海。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
现住世间诸法王子。
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
教化众生随顺众生。
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
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
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
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世尊我一号名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须弥山_精品文档
须弥山须弥山,又称须弥山峰、须弥山岛,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区东南方向的大鹏半岛上,是深圳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须弥山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探索。
须弥山海拔550.6米,为珠江三角洲地势东则低,西则高的地势特点之一。
山峰呈圆锥形,犹如一只蓄势待发的青龙,气势磅礴。
山体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深圳市区和蓝天白云,是一处观景胜地。
须弥山不仅被自然景观所吸引,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历史而备受瞩目。
据史书记载,须弥山曾是南海神山,人们尊山为神,山下建有庙宇,成为当地信仰的重要场所。
如今,须弥山仍保留着许多古迹和庙宇,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须弥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庙,名为须弥寺。
须弥寺建于唐朝,是一座具有浓郁古朴风格的建筑。
寺庙坐北朝南,面积宽敞,建筑风格独特,是一处观赏建筑艺术的绝佳之处。
寺庙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和神圣的佛教经文,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宗教的神秘力量。
此外,须弥山还有一条著名的登山步道,被称为须弥山步道。
步道全长约2公里,沿途景色壮丽,有不同难度的路段,适合各种级别的登山者。
一些权威机构还经常在须弥山举行登山比赛,吸引了众多登山爱好者的参与。
除了自然风光和文化历史,须弥山还有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设施。
山下有度假村、餐馆、咖啡厅等休闲场所,供游客休息和品味美食。
此外,须弥山还有露天音乐会、文化节等各种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须弥山还是潜水爱好者的天堂。
山下临海,以其清澈的海水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而闻名。
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畅游,探索海底世界的神秘。
总之,须弥山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是深圳市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不管是登山爱好者、文化探索者还是休闲度假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前来须弥山旅游,你将会享受到难忘的体验,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壮丽自然景观的魅力。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须弥山是世界佛教信仰的核心圣地,位于印度次大陆的中心地带。
在佛教经典中,须弥山被认为是地球的物理中心,也是宇宙的中心。
它是一座高达84000由旬(约27,000公里)的山,山上有四大天王分别守护着四个方向。
山的底部有地狱,山腰有人间,山顶则是天堂。
这种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这一世界观,宇宙被分为三个层次:地下、人间和天堂。
地下层主要包括地狱和饿鬼道,人间层是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人类、动植物等。
天堂层则包括梵天、帝释天等神祇。
这种分层宇宙观反映了佛教对世间万象的分类和解释。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还涉及到佛教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修行方法。
佛教徒认为,通过修行和积累善业,人在死后可以升入天堂,脱离轮回之苦。
而恶行则会让人堕入地狱或饿鬼道,承受痛苦。
佛教的修行目标就是达到涅槃,从而跳出轮回,实现真正的解脱。
总之,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是佛教对宇宙、生命和修行道路的一种阐述,它为佛教徒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和伦理准则,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修行、积累善业,追求最终解脱。
雍和宫须弥山的讲解
雍和宫须弥山的讲解雍和宫须弥山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一座佛教寺庙,俗称须弥禅院,它是明地宗须真观的发源地,被誉为“北京第一禅院”。
宫内有大雄宝殿、大圆满殿、昭应殿等各类建筑和佛像,充满了艺术气息。
雍和宫最初建于1329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统治之初,大臣元英爵便在此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庙,取名为“莲花池院”。
之后,朱元璋改元庆历,莲花池院改名为雍和宫,并首次显示出禅宗乃至佛教的影响。
改元庆历以后,雍和宫又曾经进行过多次修缮,其中最著名的修缮是明万历二十二年的改缮,又叫做“大修”,宫内大部分建筑物便与现在基本一致。
苏轼先生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到雍和宫拜访过一次,记录道:“雍宫屋宇若晴楼,佛图像如黑暗中的灿烂节日。
”他当时也观赏了紫檀大雄宝殿里的醍醐灌顶大典仪式。
诗中“桃花庵夜月楼,寒灯清美人多”描述了当时宫内佛像灯火闪烁,高台精致,朝拜者如织的景象,给苏轼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以想见,雍和宫自建立以来,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是极其重要的。
从1465年到现在,雍和宫在历史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不仅受到中国佛教徒的顶礼膜拜,也深受世人瞩目。
雍和宫的内部设计和构造十分宏伟,内部有大佛殿、山门、钟楼、塔等建筑群,主要由木质结构的穹顶屋宇组成,精雕细刻,集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于一体。
雍和宫的庙宇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现,每一处建筑都充满着历史的韵味。
此外,雍和宫内设有大量的佛像和其他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紫檀大雄宝殿内的佛像。
大雄宝殿位于雍和宫最里层,由六棱钟形围成,充满禅宗气息。
佛像上悬挂有庆宜玉佩,每年都要举行显圣盛大的灌顶仪式,仪式极富宗教感染力,可以说是雍和宫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自古以来,雍和宫就是一座神圣而庄严的宫殿,充满着历史和文化的气息。
雍和宫每年无数游客前来朝拜,欣赏美景,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均被赞誉有加。
雍和宫真可谓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瑰宝!。
有关宁夏须弥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
有关宁夏须弥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宁夏。
宁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美景。
而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宁夏著名的景点之一——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城北10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兴建和维修,共分五层,今存洞窟172个,石佛像4563尊,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石窟的基本情况。
须弥山石窟是一处综合性的佛教历史遗迹,包括台基、主窟、辅窟、石刻、壁画等要素。
它依山而建,从下到上依次是观音窟、通天门窟、大殿、北峰道场和南峰道场。
其中的石刻和壁画以浅浮雕和浅浮塑的形式表现出生活场景和佛教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北方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有着不同特色的佛像和壁画。
比如,大殿内的大药师佛,坐落于地宫之中,是中国北方现存最高的一个药师佛像,此外还有大小罗汉、佛陀释迦牟尼、弥勒菩萨等形态各异的佛像,以及“千手观音”、“金刚”等壁画。
这些佛教艺术品代表了古代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高度成就,也是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遗产。
除了佛教艺术品之外,须弥山石窟还有着不少的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石窟内的无字碑据说是一位武将的墓中所得,他死的时候,留下一句话:“剑魂不灭,勇气常在”,这句话虽然没有刻在碑上,但是却被保留下来,成为这里的一个小奇观。
在游览须弥山石窟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这里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如原先的石窟用的都是黄土和沙柳花,主要出于保温、防潮、耐火等因素考虑。
此外,在唐代时期,白种石的价格极其昂贵,所以使用白种石建筑和雕刻佛像和壁画,显示了它作为皇家和私人佛教爱好者的象征。
总之,须弥山石窟是宁夏重要的旅游景点,它不仅是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佛经中的须弥山
关于佛经中的须弥⼭须弥⼭⼭腰为三⼗三天所居,⼭顶为帝释天所居。
这两层天与我们的时空结构皆不相同。
⽐如从时间看,三⼗三天的⼀天,相当于⼈间的50年左右,这是时间状态与我们不同;从空间看,我们乘坐宇宙飞船并不能到达帝释天界,通过天⽂望远镜也看不到帝释天的天宫,这是因为空间存在形式不同。
时间与空间存在形式皆与我们不⼀致,⽽我们⼈类只能看到我们这层⼈道时空。
我们之外的⼤铁围⼭内的地狱,“若⾮威神,即须业⼒,⾮此⼆事,终不能到”,这也说明了地狱与我们是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之下的。
否则以现在及未来的科技⽔平,哪有到不了的?就算到不了也能观察得到。
这些时空不同的六道空间,组合在⼀起,即构成整体意义上的须弥⼭。
有的⼈以佛经为依据,说明须弥⼭是可以全部看见的,因为佛经是这样描述的。
佛经是佛说的,佛能看见,不见得⼈也能看见。
佛描述的是佛眼中的世界。
佛经上说须弥⼭由⾦、银、琉璃⽽成,世界因⼼⽽成,佛的⼼清净,所以佛感受到的世界就是这么清净。
我们⼈的⼼浊乱,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如此浊乱,看到的就不会是⾦、银、琉璃,⽽是由⽯头、⼟壤、⽔等组合⽽成的世界。
同样是这个世界,到了饿⿁眼中,却是灰蒙蒙的⼀⽚惨淡,很少有⾷物与饮⽤⽔;到了阿修罗眼中,遍地都是⼑光剑影,暗藏杀机。
再如我们眼中的⽔,是天⼈眼中的琼浆⽟液,是饿⿁眼中的脓⾎,是阿修罗眼中的利器。
同样的⽔,在不同众⽣的⼼中,显现出不同的象。
不仅是须弥⼭,整个六道都是不同的时空组合。
我们有哈勃天⽂望远镜在太空中,⾄今并没有观察到⼆⼗⼋层天道中的任何迹象,说明天道与我们处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我们⼈、及⼈制造的仪器,都只能观察到⼈类世界的四惟时空。
天道、地狱、饿⿁、阿修罗道等,⼈是⽆法观察得到的,因为时空状态不同。
在佛的时代,当时的⼈并没有现代这些概念,佛只能⽤当时⼈们听得懂的概念讲佛法。
我们读经需要理解经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绝不是死搬字句。
当然对于佛经,各⼈有各⼈不同的理解,不见得不符合⾃⼰的理解的说法就⼀定是错误的。
揭秘佛教的须弥山
揭秘佛教的须弥山问火爷吉祥!可以出一篇干货专门介绍一下四大部洲吗?还有,其实“须弥山”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以今天科学的探索进度来看,须弥山这一概念能用什么方式解释呢?我比较倾向于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脉这个说法。
佛经中还提到一个词:须弥山王,应该指的是珠穆朗玛峰。
(须弥山王)入于大海中,八万由旬余,耸高亦相同,被称诸峰王——《本生经》光从这一点就能说明,须弥山并非单独一座山,而是山峰林立,而且占地面积很广。
另外,佛经中提到须弥山时,似乎是人所共知,感觉古印度的人都知道此山,并非佛教独创出来的一个“看不见”的地方。
至于四大部洲,极有可能指的是围绕喜马拉雅山脉的四个有人类居住的大陆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以及比较远一点的美洲板块。
因此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地图应该是这样的:按地理位置来看,其中的印度洋板块,就是南瞻部洲;北俱芦洲是亚欧;东胜神州是非洲;西牛贺洲是美洲。
西牛贺洲。
梵语瞿耶尼。
华言牛货。
为彼多牛。
以牛为货。
故名牛货。
佛言其多牛、多马、多珠玉。
在须弥山西。
其土形如满月。
纵广八千由旬。
人面亦如满月。
正如现在所见,美洲大陆确实是牛马众多,矿产丰富。
至于经中所言,像东胜神州人寿二百五十岁,西牛贺洲人寿五百岁等描述,有三种可能:一是后世对原始经典的理解和翻译有误;二是翻译没错,但并非说的是佛陀时代。
这个就绕了。
关于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描述,多出自于《本生经》(汉地的经典整理与南传有比较大的差别,汉地则多出自《阿含经》)。
我们都知道,本生经记载是佛陀过去世为菩萨时的故事,而菩萨比较多投生于人道。
因此,他肯定经历过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有时候人的寿命很长,有时候很短。
因此,说其他部州人寿千岁,可能就是在他过去为菩萨时说的。
三是可能并非发生在我们这个地球上。
关于地球,佛经的描述其实是这样的:世尊告曰:阿难!有日、月运行照辉诸方之千位世[界],在其中有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千阎浮提、千西牛货、千北俱庐、千东胜身。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须弥山石窟位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须弥山脚下,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它被誉为“华夏石窟艺术的摇篮”,也是中国佛教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须弥山石窟的建筑和艺术风格独特,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了北齐、隋、唐、宋等朝代的兴衰变迁,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整个石窟由大、中、小三个洞窟群组成,共有洞窟130余窟,容纳了5000多尊佛像和数千余平方米的壁画。
其中精美的壁画作品被誉为“东方佛教壁画艺术的明珠”。
须弥山石窟的建筑布局和造型非常独特。
每个洞窟都有一道精美的泥塑拱门,门楣上装饰着神龛、宝塔、石雕等艺术品。
洞窟内部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殿内供奉着大大小小的佛像。
在石窟的壁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细腻而富有立体感。
它们不仅描绘了佛教的故事和神话,还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须弥山石窟的壁画艺术以唐代为最盛,其中最有名的是代表唐代壁画艺术的“须弥三圣图”。
这幅壁画高约10米,宽约30米,共分为5幅,描绘了三国时期的佛教故事。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色彩艳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幅壁画被誉为“东方墨宝”,对于研究唐代壁画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须弥山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造诣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须弥山石窟的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政府对石窟进行了维修和修复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科研机构和保护团队。
同时,须弥山石窟也积极与国内外的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研讨会,推广和交流佛教壁画艺术。
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须弥山石窟承载了上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它不仅是艺术的殿堂,也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佛教思想的重要窗口。
须弥山石窟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体现在艺术上,还融入了历史、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
它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总之,须弥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和精美的壁画作品闻名世界。
佛经中记载的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真实存在吗,具体位置在哪里?
佛经中记载的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真实存在吗,具体位置在哪
里?
佛经中记载的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真实存在吗,具体位置在哪里?
须弥山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
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教称有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
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这也是佛教的整体世界观。
根据佛经记载,须弥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周围有四大部洲。
在这个世界中存在三十三天,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铁围山等等传说中的区域划分,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还存在着不同的时间线,有的一天等于四大部洲50年,有的一天等于1600年,时间线各不相同。
佛教发源于印度和尼泊尔境内,按照佛经的记述,佛生活于须弥山。
既然佛祖源于地球,那么佛经中描写的小世界就应该和地球是分不开的,这一小世界应该就是地球。
自古以来,佛教就崇尚高山,他们往往将高山看做神山,现在的西藏境内许多山脉都被藏传佛教奉为圣山,珠穆朗玛峰也是其中之一,他们甚至将有些山脉列为禁地,不让外人踏足。
因此,我们推断须弥山就是珠穆朗玛峰,四周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铁围山等分别为喜马拉雅山的支脉。
西牛贺州就是印度地区,南詹部洲就是现在的中国及东南亚区域,我很怀疑所谓的东胜神州实际上也许是早期的新疆青海一带的海洋,而北俱芦洲就是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区域了,也就是这个四大部洲其实就是亚欧大陆块。
国宝级佛画遗珠——须弥山盛境图探析
国宝级佛画遗珠——须弥山盛境图探析Lot.8268-9世纪须弥山圣境图设色绢本镜心63.5 ×48 cm.RMB: 300,000 -500,000须弥山圣境图探析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艺术,佛教东传,所历时代之久远,地域之广阔,其中不同时期佛教与信仰的演变形成了各个时代所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的图像和图式,这些是各个时期佛教所遵循的特定仪轨,为了在更广阔的地域上传播,佛教艺术也由不同的民族作出相应的艺术风格的改变,这使得佛教美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以致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魏和唐代佛像风格之时代差异,北方辽代与云南大理时期佛像风格之地域差异,其艺术风格的变化向人们无声的诉说着它们来自的那个遥远的时代。
(Lot.826 8-9世纪须弥山圣境图局部图)作为佛教世界观中每一个小世界的中心,须弥山的图像广泛的出现于各类佛教艺术作品中,在这其中,又以经变画中出现的体量最大。
随所属经籍的不同,经变画的主题也千差万别。
但是作为依附于宗教的艺术形式,经变画必须遵循特定仪轨,这就促成了图式的形成。
正如我们所知,图式的架构和演变不仅在于人的构图中,也表现在单个图像上,我们放眼世界,在现存于世界各地的隋唐佛教文物中,以场景为基准,对此件须弥山图像中的信息和细节进行认真仔细比对,不难发现它的强烈时代风格和特色。
(Lot.826 8-9世纪须弥山圣境图局部图)我们在唐代《维摩诘经变》《华严经变》《卢舍那法界图》《弥勒经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千手千钵文殊经变》等经变和图像中都可以找到有关须弥山圣境的重点描绘,但唐代主要流行前三种经变和图像,这种须弥山图像的描绘随着时代信仰的改变在北宋时期山西高平开化寺的壁画上见到了最晚的印记,此后再难寻觅。
(Lot.826 8-9世纪须弥山圣境图局部图)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面完整,构图严谨,布局恢弘大气,线条言简意赅,气韵飞动,意境深邃。
【合集】各种各样的须弥山
【合集】各种各样的须弥山藏传佛教唐卡中的须弥山印度教经典将须弥山(Mount Meru)形容为宇宙的中心。
它由一系列同心圆环绕,最靠里面的是杰姆布德韦帕(Jambudvipa)——生长阎浮树(有的翻译叫红苹果树,我觉得这译名来自英文俗名Rose-apple tree,其实它叫Jambu——佛教圣树阎浮树,释迦摩尼还是王子时就是在这树下静思的,这种树和莲雾差不多,都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的土地,在它之外是咸水海洋,这样一圈圈朝外,最外面是黑暗。
在须弥山的下面也有七层,七层之下就是地狱。
须弥山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
须弥山上住着梵天、毗湿奴、湿婆、因陀罗等主神,此外还有乾闼婆、仙人以及其他神话人物。
恒河自天而降,首先落到须弥山上,然后再落到地上。
须弥山的南面有一块大陆叫南赡部洲。
关于须弥山的传说亦为佛教所采用。
相传须弥山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来)。
相传该山深入地下8万由旬,地上亦高出8万由旬; 其顶峰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山之间隙处为阿修罗城,山之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
第七金山外面是咸海,南赡部洲等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
须弥山药师佛在须弥山中的海洋上小世界诸天图解须弥柱与阎浮提拉贾斯坦发现的须弥山图,四角是动物西藏唐卡里的香巴拉与须弥山圈层分明的须弥山头颅乱飞的须弥山须弥山曼陀罗敦煌壁画中的须弥山须弥山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
须弥山(梵语:Sumeru),又译为苏迷嚧、苏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根据《长阿含经》的说法,须弥山北为北俱芦洲、东为东胜神洲、西为西牛贺洲、南为南赡部洲!传说在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
须弥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构成,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约13公里,即110万公里),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
宁夏须弥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
宁夏须弥山石窟的导游词范文宁夏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西夏区须弥山,是全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该石窟被誉为“西夏石窟珍宝”,是展示西夏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一、历史背景须弥山石窟始建于西夏年间,经过长期的建造,历经代朝的多次维修和扩建,将近有千年的历史。
这些佛教石窟建造在须弥山南侧,山脚下,占地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所建造的佛像、浮雕、壁画等造型精美,艺术价值极高,也反映出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建筑风格须弥山石窟是按照佛教的传统风格建造的。
它结合了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也融合了汉藏文化的艺术风格,创新了西夏文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些石窟都建造在山坡上,整个石窟群呈南北走向,布局合理,构造严谨,展示出浓郁的佛教特色。
三、主要景点须弥山石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像、浮雕和壁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包括千佛殿、康萨玛洛殿、转经楼、大佛殿、石窟群等。
1. 千佛殿:位于石窟群的南侧,是一座三层的建筑,建筑风格典雅,布局合理。
殿内保存了一大批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西夏庄严、肃穆的精神风貌。
2. 康萨玛洛殿:这座石窟是须弥山石窟群的中心建筑,建筑规模宏大,殿内雕刻的佛像和浮雕数量众多,造型精美,深邃神秘。
殿外还保存了大量的石碑和石刻,是研究西夏文化的重要资料来源。
3. 转经楼:建于北夏时期,是须弥山石窟群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
转经楼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经文和佛像,古老的木结构体系展示了西夏的木构建筑传统。
4. 大佛殿:位于石窟群的南侧,是一座高达22米的巨型佛像,是宁夏地区最大的佛像雕塑之一。
大佛殿内有一座清凉池,是宁夏地区最大的清水池。
四、参观须知1. 游览时间:建议游览时间2-3小时。
2. 参观建议:建议穿舒适的鞋子,以便步行。
3. 注意事项:请勿随意触摸、撞击石窟内的佛像、壁画等文物,禁止在石窟内吸烟、乱扔垃圾或大声喧哗等行为。
总之,须弥山石窟是一座宁夏省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景点,是了解宁夏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一个最佳去处,也是中华佛教文化的丰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须弥山的客观结构
以须弥山为核心的世界结构是佛教理论的基础之一,每每言及须弥山,多以相关视图述之。
然而,对于须弥山的现实对应,今人多以唯物之肉眼角度进行猜度或否认其存在。
实际上,关于须弥山的结构,可以从学理、人体和星系的角度,分别进行观察。
以须弥山结构图来看,这个图实际上就是一个立体八卦图。
从纵向看,其须弥山顶之天、须弥山下之地、须弥山腰之太阳和月亮,分别构成先天八卦的乾、坤、离、坎,居中的须弥山如同太极图的中线。
须弥山外的山、海、空气层构成先天八卦的艮、兑、巽(震)。
须弥山结构图之地下分别为金轮、水轮、风轮、虚空,代表的是五行的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生成次序以及地(金)、水、风、火的层次结构。
从平向看,须弥山中心向外,依次有八山八海、四大洲八小洲、山海更迭,分别代表的是八卦成物、四象十二地支、以及阴阳更替的原理。
而须弥山图的一边太阳、一边月亮形象与太极图一半阴面、一半阳面结构,则一样反映了宇宙的一半阳物质世界、一半暗物质世界现实。
须弥山结构图之铁围山与太极图或八卦图之外圈线一样,代表太极八卦图式和现实世界的相对独立性和边界性,如同蛋卵之有壳膜、细胞之有膜壁,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也必有一个区隔于其他世界的结构,这个结构可能以阳物质的形态出现,也可能以暗物质的形态出现。
从人体来看,人体是宇宙的缩影,人体的结构能够反映宇宙世界的基本存在。
假使须弥山是客观存在,那么在人体就会有相应的结构呼应。
不管是中医学还是命相学都认为,头面部的表象是人体内部实质的反映。
根据易经理论,头面部的额头属于乾天,故有“天庭饱满”之说,于佛教便属于空居四天的位置,其中又以其间的皱纹沟为界,自印堂开始从下到上分别为须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而在额头与头发的边界,则属于魔界。
下巴属于坤地,故有“地阁方圆”之说,对于佛教便属于地狱界,又可以进一步反映世界的基本物质构成,其中骨部相当于金轮、肉部相当于水轮、皮部相当于地轮、毛部相当于风轮。
左右双眼,如同天上离日坎月,于佛教便左眼属于日轮、右眼属于月轮。
至于鼻梁又称山根,艮为鼻为山,故有“鼻山笔直”之词,这就是佛教所谓须弥山的主体,鼻根就是须弥山的半山腰。
其中双目之间的鼻根至内眉尖的连接处就是须弥山的上山腰,属于四天王天的核心区,内眉尖与印堂的连接处为须弥山的山顶,属于忉利天。
鼻根至鼻尖属于须弥山的下山腰,其自下而上又分为四天王天属下的坚手天、持鬘天、恒憍天。
鼻翼及鼻翼沟就是七金山和香水海。
鼻孔和鼻窦就是须弥山的主体山洞。
易经还认为,兑为口为海,故有“夸下海口”之词,所以鼻尖以下、包括鼻唇沟和下唇沟以内的整个区域就是佛教所谓咸水海的范畴,其围成的沟线就是铁围山,牙齿牙龈就是地狱大铁围山,人中沟就是深入海下的须弥山海底段。
唇粘膜部就是咸海上的各部洲,其上唇角为北部洲,下唇角为南部洲,右嘴角为东部洲、左嘴角为西部洲,口腔就是咸水海海平面以下的深海,咽腭就是咸水海海底,下唇沟与下巴交界处廉泉穴就是鬼门关的主要入口。
而从人体整体形象来看,以三脉为主体就是暗物质范畴的须弥山,暗物质世界是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但是有成就的修行者却可以清清楚楚观察到。
其与作为出入时空隧道的三脉的区别是,时空隧道是三脉的内部通道结构,须弥山是三脉的外部形质结构。
而外相方面,三脉的气管阶段就是须弥山的半山腰,头面部阶段就是须弥山的上山腰,眉顶阶段就是须弥山的山顶,胸骨阶段就是须弥山的下山腰,腹部阶段就是须弥山的海底段。
左耳就是太阳轮,右耳就是月亮轮。
连接胸骨的上下七排肋骨就是七金山,七个肋间隙就是七香水海。
而腹部就是咸水海,盆部就是地狱主体,盆腔骨就是地狱大铁围山,四肢则是四大部洲,其中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分别属于西部洲、北部洲、南部洲、东部洲。
人体的周身皮肤就是铁围山。
从无史以来人类观察宇宙的角度,都是以地球为中心点,因此地球上也就可以认为有须弥山的存在,地球的须弥山应属于小须弥山,日月运行其左右。
其须弥山主体就是位于南极极点的地球自转轴,属于暗物质结构,其外周的山体及其内湖为七金山(外界限为南极大陆边缘)和香水海,地球四大洋为咸水海,欧亚大陆为南部洲、澳洲大陆为东部洲,非洲大陆为西部洲,美洲大陆为北部洲。
南极自转轴的入海部分和北极自转轴为须弥山的海底段,北极自转轴附近某处为地狱主体的入口。
喜马拉雅山脉的冈底斯山恰好位于地球东经90度,正对天球经度的春分点阴阳分界线位置,而春分点在五行、先天八卦、卍字图中,都是太阳阳气升起的正方向,因此冈底斯山在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欧亚大陆西伯利地区大约为东经120度或东经60度左右的北极洲边缘,其中一处岛屿或半岛应属于罗刹鬼国的关口。
而地皮土壤层相当于地轮,岩石层相当于金轮,海洋水层相当于水轮,大气层相当于风轮,虚空层相当于火轮。
地球须弥山的高度为南极点海平面向上直至大气层与虚空的边界,外大气层以上为须弥山的顶部,其对流层阶段为坚手天,臭氧平流层阶段为持鬘天,中间层暖层阶段为恒憍天,外大气层为四天王天的核心,外大气层边缘有暗物质带围成铁围山。
外大气层之上至地月系的边缘处属于忉利天,再上至太阳系的边缘处为须焰摩天,再上至银河系的边缘处为兜率天,再上至包含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上一级星系结构的边缘处为化自在天,再上至宇宙的边缘处为他化自在天。
太阳系作为地球的上一级结构,其须弥山应为中须弥山。
肉眼可见的太阳系的主体星球布局与银河系一样属于盘碟状结构,相当于日晷的晷盘,其须弥山的中点位置为太阳系的中心即太阳点,须弥山即是太阳的自转轴,其自转轴相当于日晷的晷针。
然而实际上,太阳系、银河系都是类似于地球的球状或橄榄状结构,其人类肉眼看不见的部分,充满着暗物质及其暗物质结构,须弥山就是暗物质结构中的核心结构,太阳自转轴向着银心的方向为须弥山的主体。
而月、日之间的星体(包括水星、金星及其他小星体或星带)为七金山,之间的肉眼虚空属于香水海,金星向外至太阳系边缘的区域为咸水海,四大部洲分布其间,其中地球为南部洲,火星、木星、土星分别为西部洲、北部洲、东部洲,太阳自转轴背着银心的方向为须弥山的海底段。
太阳系的引力终点处为铁围山,是由暗物质构成的。
其地狱的主体则在地球附近、处于太阳系咸水海海下的暗物质世界里、地球北自转轴方向。
银河系属于太阳系的上一级结构,其须弥山是为大须弥山,也是更接近须弥山本义的须弥山。
其银河系银盘相当于海平面,银河系的自转轴在银盘的银心向上突起的方向为须弥山的主体,相反方向的部分为须弥山的海底段,自银河系自转轴往外至银河系核心区边缘之星体的部分属七金山、肉眼虚空的部分属香水海。
银河系里有数不清的太阳和月亮,但大须弥山两旁的“太阳”与“月亮”确切地说是指银河系核心区里的白洞和黑洞,反映在太极图上便是阴阳鱼的两个眼睛。
银河系产生旋臂的基部向外至银河系边缘属于咸水海,其中一条为太阳系及其地球所在的旋臂属于南部洲,其他三条旋臂按照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西部洲、北部洲、东部洲,人体的四肢就是银河系四旋臂的体现。
同样的,银河系的引力终点处为铁围山,由暗物质构成。
若要寻找太阳系中其他人类的踪影,必须从其他三个旋臂相应位置即二十八宿的子午卯酉位置附近入手才有可能成功。
至于其地狱的主体则在太阳系或地球附近、处于银河系或太阳系咸水海海下的暗物质世界里、地球北自转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