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运动下我国城中湖泊景区保护与发展
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内涵及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提升对策研究
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内涵及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提升对策研究陈耀华;陈康琳【摘要】国家公园的设立源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公民游憩思想的发展,保护和服务是国家公园的2个重要功能.在国家公园公益性的理论溯源、特征总结基础上,将其内涵定义为:在资源保护和公民游憩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国家公园产生的所有正向外部性均属于公益性范畴.而后对比美国国家公园与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体制差异性,包括管理机构、申报方式、立法保障、土地权属、经费预算5个方面,再基于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发展状况,对其中较为突出的门票价格规制、公益教育服务两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旨在通过借鉴别国经验,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园林》【年(卷),期】2018(034)007【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风景园林;公益性;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内涵;体制【作者】陈耀华;陈康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1 国家公园公益性研究现状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的定义,国家公园是具有国家意义的公众自然遗产公园,为人类福祉与享受而划定,面积足以维持特定自然生态系统,由国家最高管理机构行使管理权的保护地。
自1872年美国设立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来,国家公园作为一种严格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举措,在全球得到了普遍认可和蓬勃发展[1],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3000多个国家公园。
“公益性”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统一认知,从广义上而言,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都能成为公益,它是社会共同体发展的产物,常常与仁爱、扶弱、互助等精神品质相关联。
从学术界对“国家公园公益性”的研究结果来看,国外将“公益性”作为国家公园特性的专项研究较为匮乏,但有一定数量与之相关的研究,包括门票收取[2-4]、生态保护[5-7]、管理规划[8-11]、科普教育[12-14]、科学研究[15-17]、服务设施[18-20]等①;国内的公益性研究也尚且不多:陈耀华等认为国家公园具有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3类根本特性,指出公益性是社会存在所必需的一元的、抽象的价值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主要体现在为公众利益而设、对公众低廉收费、使公众受到教育、让公众积极参与4个方面[1];周永振通过对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理念的介绍,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应通过对各类景区门票价格的适度控制来体现公益性,并指出美国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包括门票价格的合理设置、游客流量的适度控制、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鼓励非营利机构参与、推行志愿者服务5个方面,其中门票价格的合理设置包括确保公众游览的参与权、实行低廉的票价②。
国家公园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国家公园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各种污染、野生动植物灭绝、气候变化等都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了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和保障生态平衡的一种重要举措。
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对于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
一、保护自然环境国家公园建设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自然环境的文化、旅游、科学研究和教育价值发挥到最大。
具体来讲,国家公园建设能够完善生态保护体系,保护动物和植物栖息地,维护生态稳定,保障人类健康。
同时,国家公园建设还能够研究和保护物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公园建设是促进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环保意识国家公园建设也能够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自然生态体系的特点和优势,进而增强自然保护意识、消极浪费和盲目消费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同时,国家公园建设也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保护自然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建设还能够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的国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需要科技革新、环保设施建设、经济产业调整等技术性手段,更需要营造社会环境,宣传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
国家公园建设可以创建一种新的参与机制和政策环境,壮大公园生态文化及其环保经济、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下经济等產业的特色发展,提升產業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国家公园建设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和推动可持续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效显著。
国家公园作为我国
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保护载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国家公园建设范围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国家公园体制
试点,覆盖了包括湿地、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这些国家公园的建设,有力地保护了我国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逐步建立,管理水平不
断提升。
各级政府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加大了对国家公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国家公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公园成为了人们休闲旅游、科学研究、生态教育的重要场所,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的显著,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选择,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此外,国家公园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地方对国家公园的建设和
管理理念认识不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另一方面,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看,国家公园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国家公园建设的力度,加强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促进国家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资源保护与科学发展研究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资源保护与科学发展研究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湖泊之一,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千岛湖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生物资源,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千岛湖公园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千岛湖公园的资源,并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进行相关研究至关重要。
资源保护是千岛湖公园的首要任务。
该公园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其中包括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公园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了严格的保护区域,禁止非法砍伐和捕捉野生动植物。
同时,加强巡逻和监测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破坏行为。
此外,公园还注重科学研究和保护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科学发展是千岛湖公园的另一核心任务。
科学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广绿色旅游,二是开展科学研究。
公园管理部门鼓励游客采取环保出行方式,推广“绿色”住宿和用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公园还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研究千岛湖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因素,为保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对湖泊水质和生物群落的监测分析,发现了水生植物种群的变化趋势,为湖泊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于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保护与科学发展研究,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首先,政府和公园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禁非法破坏行为。
其次,加强科研力量,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推动科学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
最后,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资源保护和科学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总之,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保护与科学发展研究对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自然资源,支持科学研究,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风景。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近年来,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公园的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与发展目标国家公园是指政府依法建立、统一管理、具有较高生态适宜度和科学保护价值的大型自然保护地。
其发展目标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二、国家公园分类和分布情况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涵盖了青藏高原、祁连山脉、黄土高原、长白山等重要保护地。
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包括了张家界、武夷山、黄山等著名旅游景点。
湿地公园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涵盖了万里长江、松花江、黑龙江等重要湿地保护区。
地质公园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了张掖丹霞、三江平原、鄂尔多斯高原等地质奇观。
文化景观公园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包括了故宫、慈禧园、九寨沟等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
三、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公园规划设计、生态修复、游客接待和公园监管等多个方面。
规划设计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是重要环节,通过治理和修复,使公园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
游客接待是国家公园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和优质的游览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和了解公园。
公园监管是国家公园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规范管理,防止人为破坏和资源浪费。
四、国家公园的保护成效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
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国家公园建设进展较慢,存在管理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
VS
社会资本参与
近年来,政府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 家公园的投资和开发,鼓励企业、社会组 织和个人的捐赠和投资。
产业和经济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迅速
中国国家公园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公园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文化遗产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相关产业带动
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交通、文化创意等,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 献。
要点二
可持续旅游原则
中国国家公园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 资源和生态环境,积极开发生态旅游 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坚持可持续 旅游原则,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传承 文化、提高旅游体验,实现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要点三
生态旅游教育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 生态环境教育服务,提高公众对自然 环境的认识和重视。
03
“综合管理”模式
中国国家公园采取综合管理模式,整 合多方资源,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 各方面的优势,推动自然资源和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04
中国国家公园开发和利用现状
投资和开发主体现状
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
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政 府主导的投资,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 以及专项基金的设立。
自然景观价值
中国国家公园拥有壮美的山川、河流、湖泊和海岸线等自然景观,是开展生态旅游和自然体验的重要场所。
社会文化价值
中国国家公园所在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人类活动遗迹等,这些资源对于提升国家公园的社会 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体制和政策现状
管理体制
中国国家公园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省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指导、地方政 府负责”的管理体制,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 。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中国国家公园是指按照国家级保护区标准设置的具有自然生态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区域,是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
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已正式建立了12个国家公园,覆盖了全国33个省份地区,占地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
这些国家公园以具有极高自然生态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的景区和保护区为核心,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辅”的原则,实施投资、规划、管理和监督等全面保护措施,保护稀有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传统文化、推动精准扶贫等作用。
自2018年3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区域布局优化,形成总体规划体系国家公园建设着力解决过去地域保护、种类保护和专业保护等单一模式的问题,通过区域协同、生态复建等方式打造综合化、多元化的保护模式。
根据各地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和发展需求,将国家公园划分为三大类型:自然与文化遗产类、重点生态功能区类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区类。
同时,系统推进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系统规划体系。
二、保护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国家公园实施“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与原则,对于对原有的自然景观、生物资源、生态系统进行全面保护,有力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牧区实施“仙女姐姐到牧区”举措,鼓励旅游客人到牧区旅游,提高牧民生计,逐渐改善牧场环境,有效推进了牲畜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三、发挥多重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家公园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通过合理利用等方式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例如,黄山国家公园将产业扶贫与旅游扶贫相结合,通过“山村旅游”方式吸引游客,推动当地贫困人口发展旅游村民经济,促进贫困地区持续稳定脱贫。
四、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公园通过文化资源展示、情景推演、互动体验等方式,引导游客参与保护活动,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
例如,长白山国家公园率先推出“环保助理”、“生态志愿者”等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和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景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分析
景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分析景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分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景区被开发出来,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地点。
然而,景区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以几个案例为例,分析景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个案例是中国著名的九寨沟景区。
九寨沟是中国四川省的一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湖泊、瀑布和彩色湖泊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九寨沟的知名度和游客数量的增加,景区开始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过度开发和过度营销导致了景区的环境破坏。
大量游客涌入九寨沟,对当地的自然资源造成了压力,导致湖泊的水质下降,瀑布的流量减少。
此外,游客的数量超过了景区所能容纳的极限,造成了游客流量的拥堵和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限制游客数量。
九寨沟可以通过引入限制游客数量的措施,如限制每天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设置游客流量控制点等,以保护景区的环境和资源。
此外,景区还可以加强宣传意识,提高游客对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以减少游客对景区环境的破坏。
第二个案例是巴厘岛的旅游开发。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著名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然而,巴厘岛的旅游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开发导致了巴厘岛的环境问题。
大量酒店的建设和海滩的商业开发导致了巴厘岛的海洋生态系统受损。
此外,旅游业还带来了交通拥堵、垃圾问题和文化冲突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推行可持续旅游发展策略。
巴厘岛可以通过开展环保教育活动、限制建设规模、制定绿色发展政策等方式,促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协调。
此外,巴厘岛还可以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共同制定可持续旅游发展计划,保护巴厘岛的环境和文化。
第三个案例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早成立的国家公园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然而,黄石国家公园也面临着保护和管理问题。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重视,国家公园的建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趋势。
作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
本文将探讨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国家公园是保护珍贵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自然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拥有大量的动植物物种。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国家公园的建立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予物种恢复和繁衍的机会。
例如,中国的四川大熊猫保护区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了保护熊猫及其栖息地,实行限制开发和人类干预,这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国家公园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
国家公园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还包括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点。
举个例子,巴西的伊瓜苏国家公园不仅是一片壮观的瀑布群,还是印第安人文化的重要遗址。
通过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机会,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共享。
然而,国家公园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利用与开发的平衡问题。
国家公园的建设意味着一定范围内的限制性开发,这可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冲突。
例如,在某些国家公园周边地区,人们可能依赖于采矿、农业和旅游业等活动维持生计。
因此,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寻找到一种既能满足经济需求,又能保护自然环境的平衡点是一个挑战。
其次是公众教育与意识的提升。
国家公园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
然而,由于对国家公园概念的了解不足,以及环保意识的薄弱,公众对于国家公园的态度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国家公园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国家公园的可持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和管理方案,确保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需求。
其次,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力度,防止非法猎捕、非法建设等违法行为。
国家公园在中国 自然资源部好书
国家公园在中国自然资源部好书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自然资源部在推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对国家公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国家公园的定义和背景。
国家公园是指由政府建立和管理,以保护珍稀物种、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推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和提升。
随后,我们将探讨国家公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以来,中国已在各地建立了多个国家公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这些国家公园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宝库,既是生态系统的天然保护区,也是人们逃离喧嚣城市、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
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提高了自然保护的效果,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周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就业机会。
最后,我们将探讨国家公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国家公园的发展方向。
国家公园不仅是宝贵的自然遗产,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地、调节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国家公园的发展应注重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国家公园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家公园管理和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国家公园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对于自然生态保护和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国家公园将会在各个方面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做出更多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说明:1. 文章的分章节安排: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内容和主要观点,以及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整个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2. 章节的关键内容介绍:简要概括每个章节的关键内容和要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在文章开篇就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国家公园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研究
国家公园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为了保护环境,各地政府纷纷开展国家公园建设工作,以倡导人们保护自然、珍惜生态、享受健康的环境。
国家公园建设已成为提高自然保护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地方经济的角度探讨国家公园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一、国家公园建设的影响1. 拉动游客消费国家公园极具吸引力,自然风光迷人,生态环境优美,游客数量众多。
国家公园旅游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地方居民增添经济收入。
同时,游客的到来也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酒店、餐饮、旅游景点等,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大量的游客到来,促进了旅游企业的发展和扩充,进一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2. 促进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国家公园建设可以推动拟定保护标准、规范旅游活动,对乱砍滥伐、滥捕滥捞的情况进行防范,以减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国家公园建设能够有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为自然生态的恢复提供空间和机会。
3. 调整经济结构国家公园建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调整和转型。
尤其是传统经济受制于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的地区,国家公园建设成为开发新型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良好契机。
国家公园建设能够吸引更多高技术、高薪资、高附加值的产业落户,提升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1. 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国家公园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国家公园建设可以拓展当地产业和就业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持,增加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国家公园建设也能够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拓展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业,增强了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2.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公园建设能够促进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保护国家公园措施
保护国家公园措施保护国家公园措施:构筑绿色防护屏障引言:国家公园作为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然而,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公园面临着各种威胁,例如非法采伐、盗猎、土地开垦等。
因此,为了保护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安全措施。
一、立法和政策支持为了保护国家公园,立法和政策支持是扎实的基础。
建立国家公园的法律框架和相关政策,对国家公园的划定、使用和保护进行明确规定,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国家公园的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参与。
二、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是保护国家公园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到潜在的威胁和问题,制定出更准确的保护措施。
同时,科学研究也能够为国家公园的管理提供指导,通过深入的研究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相互关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
三、加强执法和监管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确保规则的有效实施。
加大巡逻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猎捕、偷猎、种植等行为,并对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
此外,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维护公园内的秩序,杜绝破坏环境和破坏文物的行为。
四、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是保护国家公园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立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公园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行为。
同时,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宣传、展览和培训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对公园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五、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国家公园的关键策略之一。
通过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和管理措施,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推动绿色旅游发展,鼓励开展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实现公园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结语:保护国家公园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城市湖泊景观保护利用规划研究
城市湖泊景观保护利⽤规划研究城市湖泊景观保护利⽤规划研究——以益阳市梓⼭湖为例陈存友胡希军*郑霞(中南林业科技⼤学风景园林学院,410004,长沙)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我国许多城市湖泊景观出现了⽔质污染、⽣态失衡、⽣物多样性减退、⾯积锐减、建筑挤压、视觉污染等诸多重⼤问题。
在总结城市湖泊景观特质的基础上,从宏观(城市区域)、中观(湖泊空间)、微观(景观要素)三个层⾯全⾯构建了城市湖泊景观保护规划的15个内容,详细阐述了各内容的具体保护要求,最后,以益阳梓⼭湖为例进⾏论证,为城市湖泊景观保护利⽤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湖泊,湖泊景观,景观保护利⽤规划,⽣态环境中图分类号:986.4 ⽂献标识码:AProtection & Utilization Planning on Urban Lake Landscape——A case study of Zishan Lake in YiyangCHEN cunyou, HU xijun, ZHENG xia(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Abstract: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causes many significant problems in China's urban lakes landscape, such as water pollution, ecological imbalance, biodiversity loss, the sharp drop of lakes area, building extrusion lakesspace, visual pollution, etc. Based on the summarizing the urban lak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from the macro (urban and regions), meso(lakes space) and micro(landscape elements), constructs 15 content ofurban lake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and elaborates the demands of protection planning indetail. Finally, take the case of Zishan Lake in Yiya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lake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are analysed in detail, the analysis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urban lake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Key words: urban lake, lake landscape,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城市湖泊是城市中最为重要的⾃然⽣态系统之⼀,是城市中最具有活⼒的地区之⼀,也是构建城市⼭⽔园林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公园保护措施
国家公园保护措施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日益增加,国家公园的设立已成为保护珍贵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了确保国家公园能够持久地发挥其保护功能,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
本文将详细阐述国家公园保护措施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了保障国家公园的安全,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和执行相关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往往涵盖了国家公园的边界划定、使用规定、入园许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通过严格的执法措施,确保规定得到有效实施,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维护国家公园的安全和保护。
二、科学研究和监测科学研究和监测是国家公园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科学研究和监测活动包括对动植物种群的调查、环境保护指标的监测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的积累,提供科学保护意见和控制措施。
三、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对于国家公园的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宣传,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爱护自然、遵守相关规定,同时培养公众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尊重与关爱。
公众参与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志愿者参与保护工作、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组织公众参观等。
通过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意识得以普及,形成社会共识。
四、可持续经济发展国家公园保护并非一蹴而就,也需要经济的支持和可持续的发展。
为了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国家公园往往发展相关的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同时,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规定,保证经济发展与保护目标的协调。
经济发展的收益将用于维持国家公园的运营和保护,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国家公园保护措施的核心在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科学研究和监测、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
这些措施相辅相成,构成了国家公园保护的完整系统。
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
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
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教育和旅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国家公园的一些重要意义:
自然生态保护:国家公园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区,能够维护和保护各类生物多样性。
这些地区通常包括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它们的栖息地,维持自然平衡。
环境可持续性:国家公园的存在有助于保护水资源、空气质量和土壤,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有助于维持大气、水域和土地的生态平衡。
文化传承:一些国家公园中包含着珍贵的文化和历史遗迹,如古老的建筑、岩画、考古遗址等。
这有助于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国家的历史记忆。
科学研究:国家公园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吸引科学家进行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教育与启发:国家公园为公众提供了自然教育的平台,通过展示自然奇观、生物多样性和地质特征,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这有助于培养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旅游与休闲:国家公园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旅游收入,同时也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生态旅游:国家公园鼓励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推动游客在保护环
境的同时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这有助于平衡游客活动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
综合来看,国家公园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文化遗产、推动科学研究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山西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2024-01-08作者简介:任慧敏(1987-)ꎬ女ꎬ汉ꎬ山西吕梁文水人ꎬ本科ꎬ助理工程师ꎬ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工作ꎮ山西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任慧敏(山西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管理局ꎬ山西吕梁030500)[摘㊀要]㊀本案以山西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为研究样本ꎬ通过分析研究对象历史沿革及生态保护现状ꎬ来探索出一个科学㊁高效㊁生态的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模式ꎮ拟以山西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为研究样本ꎬ以点代面ꎬ总结经验ꎬ解决人地矛盾ꎬ实现山㊁林㊁水㊁田㊁人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愿景ꎮ[关键词]㊀湿地公园ꎻ文峪河ꎻ现状ꎻ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S759.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2-0099-04EcologicalProtectionStatusand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WenyuRiverNationalWetlandParkinShanxiProvinceRenHuimin(ShanxiWenyuRiverNationalWetlandParkAdministrationꎬLvliang030500ꎬShanxiꎬChina)Abstract:TakingtheWenyuheNationalWetlandParkinShanxiProvinceastheresearchsampleꎬthiscaseexploresascientificꎬeffi ̄cientandecologicaldevelopmentmodelofthenationalwetlandparkbyanalyzingthehistoricalevolutionandecologicalprotectionstatusoftheresearchobject.ItisproposedtotaketheWenyuheNationalWetlandParkinShanxiProvinceastheresearchsampleꎬandtakethepointforthefaceꎬsummarizetheexperienceꎬsolvethecontradictionbetweenhumanandlandꎬandrealizethewetlandecologicalvisionoftheharmoniouscoexistenceofmountainsꎬforestsꎬwaterꎬfieldsandpeople.Keywords:WetlandparkꎻWenyuRiverꎻpresentsituationꎻ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1㊀湿地概念及定义生物圈有三大稳定的生态系统ꎬ即:森林生态系统㊁海洋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系统ꎬ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介于森林与海洋之间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ꎬ其生物多样性是最为复杂的ꎬ作为森林与海洋两大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纽带ꎬ其生态价值及重要程度不言而喻[1]ꎮ从定义上来讲ꎬ狭义湿地(wetland)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ꎬ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ꎮ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ecosystem)是湿地植物㊁栖息于湿地的动物㊁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ꎮ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ꎬ调节径流ꎬ改善水质ꎬ调节小气候ꎬ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ꎬ提供旅游资源ꎮ自然形成的㊁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的地域ꎬ在海滩其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ꎻ在陆地是永久性或间歇性被浅水淹没的土地ꎬ地下水埋深小于3mꎬ底泥含水率超过30%ꎬ因此季节或年际水深变化较大ꎬ变化幅度超过30%的水域ꎬ如沼泽地㊁湿原㊁泥炭地㊁滩涂㊁稻田或其他积水地带[2]ꎮ湿地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分布ꎬ我国现有湿地面积约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ꎬ其规模位居亚洲第1位ꎬ世界第4位ꎮ我国湿地分布呈现多纬度分布的特点ꎬ南北方湿地类型多样ꎬ不同气候㊁地形等塑造了种类多样ꎬ生态系统各异的湿地自然景观[3]ꎮ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ꎬ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 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ꎬ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4]ꎮ2㊀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解析2.1㊀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历史沿革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是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于2012年12月申报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ꎬ并于当年12月获得批准(林湿发[2012]341号)ꎮ2016年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成立山西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管理局ꎬ并于2017年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ꎬ正式批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林湿发[2017]148号)ꎬ因湿地公园建设范围与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经济有较大冲突ꎬ为实现人地和谐㊁生态共治的湿地建设愿景ꎬ2019年ꎬ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和功能区调整ꎮ2.2㊀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发源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湿地发源多起于高山河流ꎬ大山大川汇水后形成文峪河湿地公园ꎬ文峪河位于吕梁山腹地ꎬ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为数不多的河流湿地ꎬ其水土流失敏感度极高ꎮ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土保持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ꎮ文峪河常年有水ꎬ属汾河上游一级支流ꎬ文峪河湿地公园位于文峪河上游ꎬ是重要水源地ꎬ文峪河下游的柏叶口水库是以防洪㊁给水为主的中型水库ꎮ文峪河湿地公园为复合型湿地ꎬ由多个类型的湿地组成ꎮ文峪河河道㊁木虎沟等支流组成了一个完成的区域性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ꎮ原 总规 湿地总面积:1480.18hm2ꎬ湿地率35.07%ꎮ现有实际湿地总面积为922.98hm2ꎬ湿地率21.87%ꎮ3㊀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现状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西北地区占地面积较大的综合性湿地公园ꎬ其多样的湿地类型及广泛的地貌分布ꎬ必然会给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ꎮ目前来看ꎬ湿地公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人与湿地保护区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ꎬ基于此ꎬ本案对原有湿地面积及调整后的湿地面积进行了如下对比ꎮ3.1㊀原有湿地类型㊁面积与分布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未调整前的原 总规 湿地总面积为1480.18hm2ꎬ湿地率35.07%ꎮ包含3大湿地类:人工㊁河流㊁沼泽ꎬ及五大湿地型:永久性河流㊁季节性河流㊁洪泛平原湿地㊁沼泽化草甸㊁库塘湿地ꎬ详见表1ꎮ表1㊀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㊁面积与分布(原 总规 )代码湿地类代码湿地型面积(公顷)占湿地总面积(%)占公园总面积(%)Ⅱ河流湿地Ⅱ1永久性河流98.286.64%2.33%Ⅱ2季节性河流67.174.54%1.59%Ⅱ3洪泛平原湿地693.5746.86%16.43%Ⅳ沼泽湿地Ⅳ7沼泽化草甸36.202.44%0.86%Ⅴ人工湿地Ⅴ1库塘湿地584.9639.52%13.86%合计473.00100.00%35.07%3.2㊀现有湿地类型㊁面积与分布受制于技术条件的限制ꎬ原有湿地公园总规面积与实际范围存在较大偏差ꎮ且实际人类生产生活与保护区有大面积重叠ꎮ为保证人地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愿景ꎬ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对文峪河湿地公园进行了面积及范围的核实纠偏ꎮ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及国土三调矢量数据分析ꎬ现状湿地与原总规湿地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实际湿地面积存在较大偏差文峪河及其支流河道宽度不一ꎬ依据其实际河道平均宽度其湿地面积也有差别ꎬ详见表2ꎮ表2㊀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㊁面积与分布(纠偏统计表)湿地类型1级2级3级原 总规 面积(公顷)结合现状及国土三调数据面积(公顷)对比分析结果自然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永久性河流98.28130.31现状面积增加季节性河流67.1747.74现状面积减少洪泛平原湿地693.57151.09现状面积减少36.202.29现状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库塘湿地584.96584.96以防洪水位计ꎬ现状面积不变池塘 6.59新增人工湿地类型合计1480.18922.98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率35.07%21.87%湿地率下降㊀㊀(2)湿地资源不实因人类生产生活影响ꎬ原有洪泛平原湿地的地块因农田改造ꎬ不再具有湿地性质ꎮ漂流体验的河段原有蓄水池ꎬ可新增为池塘类人工湿地ꎬ局部草甸类型的湿地划分不合理ꎬ应调整为沼泽类型ꎬ详见表2ꎮ3.3㊀生物多样性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ꎬ生态系统多样性能直接反应出生物链的复杂程度ꎮ为评估现有湿地公园保护现状ꎬ本本对生物多样性做了相对详尽的梳理分析ꎮ文峪河湿地公园所在关帝山林区是天然次生林ꎬ共有337种植物ꎬ分属68科206属ꎮ其中ꎬ蕨类植物7种ꎬ被子植物330种ꎮ植被含常绿及落叶树种若干ꎬ落叶为主ꎮ地被灌木草本植物种类繁多ꎬ分布于山间㊁湿地㊁草甸㊁河流之中ꎮ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两种:野大豆㊁杓兰ꎮ文峪河湿地公园共有各类脊椎动物24目63科22种ꎮ包含鱼类㊁鸟类㊁两栖类㊁爬行类及兽类ꎮ其中鱼类2目4科15种㊁两栖类1目2科4种㊁爬行类3目5科11种㊁鸟类13目37科164种㊁兽类6目15科30种ꎮ4㊀文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发展对策为解决湿地公园发展问题ꎬ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ꎮ本文依据实际调研数据ꎬ对目前主要问题做出如下总结ꎮ4.1㊀解决原范围与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相冲突原文峪河湿地公园内部存在大量的基本农田ꎬ基本农田已被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ꎬ农田用地与湿地保护用地的之间的范围重叠ꎬ导致人进地退的生态边界模糊化ꎮ为实现明确的控制线规划与管理ꎮ需对人地模糊的生态边界进行重新定义与划分ꎮ在解决人地矛盾的前提下ꎬ以社会效益㊁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作为综合考量指标ꎮ合理划定湿地保护范围ꎬ建立健全责权清晰㊁高效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关键一环ꎬ也是关乎民生的关键举措ꎬ是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核心的空间规划[5]ꎮ而湿地保护则是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空间规划ꎬ两者出发点不同ꎬ但都是以社会发展为基本目标ꎮ因此ꎬ处理好农田与湿地的矛盾ꎬ不仅仅是解决了生态边界的划定问题ꎬ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更加健康㊁快速地发展[6]ꎮ4.2㊀解决原范围内部分用地存在管理争议文峪河湿地公园原范围内㊁湿地范围内涉及市庄村的部分用地存在管理争议ꎬ周边居民因管理权属问题对不同地块提出信访建议ꎬ信访地块主要涉及:内陆滩涂㊁水工建筑用地㊁其他林地㊁乔木林地㊁灌木林地㊁草地㊁裸土地㊁旱地㊁河流水面㊁公路用地等ꎬ地块集中于文峪河北岸ꎬ位于合理利用区ꎮ除信访涉及地块外ꎬ还有多个村庄的建设用地及耕地存在管理争议问题ꎮ为防止出现湿地管理真空或管理重叠的问题ꎬ明确各方管理主体及管理权责是实现湿地高效管理的唯一途径[7]ꎮ4.3㊀合理划定公园范围界线湿地公园周边的工业㊁农业等生产生活会极大地影响湿地保护的水平ꎮ为保证湿地建设及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ꎬ划定合理的边界界线能科学的排除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ꎮ例如农事生产中的化学污染㊁工业生产中的大气污染㊁污水废水污染[8]ꎮ5㊀湿地保护现状成效及对策结论文峪河湿地公园经历了数年的建设ꎬ从公园立项建设到管理机制的完善㊁管理范围的界定都经历了无数次实践与论证ꎮ在不断进行制度完善与管理机制完善的过程中ꎬ文峪河湿地公园逐渐形成了一个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极大影响ꎬ在国家层面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湿地公园ꎮ从总体上看ꎬ管理范围调整后的功能区划将更利于文峪河湿地公园统筹各方面资源ꎬ对公园进行有效管理ꎬ对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ꎮ在管理范围确定的基础上ꎬ细分内部地块生态脆弱程度ꎬ建立恢复重建区与保育区ꎬ两者面积之和为3443.09hm2ꎬ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3.90%ꎬ大于60%ꎻ恢复重建区与保育区的湿地面积之和为887.28hm2ꎬ占公园湿地总面积的96.53%ꎬ大于60%ꎻ合理利用区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6.11%ꎬ均符合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ꎮ5.1㊀湿地保护现状成效文峪河湿地公园经过数年的建设ꎬ通过不断完善和保护湿地资源ꎬ已实现了湿地资源占比的极大提升ꎮ原有草甸㊁沼泽湿地等资源面积不断扩大ꎬ水土保持能力不断增强ꎮ湿地公园的物种多样性㊁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提升ꎮ湿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㊁植物资源种群不断扩大ꎬ物种抗干扰能力逐渐增强ꎮ不断提升的生态环境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㊁繁衍创造良好的庇护场所ꎮ通过科研监测及宣教宣传ꎬ提升片区湿地保护水平ꎮ5.1.1㊀科研监测成效通过本底资源调查及科研监测研究项目的开展ꎬ为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技支持ꎬ较好的保护了湿地生物资源ꎬ达到有效的动态管理湿地公园目的ꎬ对湿地保护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ꎬ促进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演替均朝着良性方向发展ꎮ5.1.2㊀宣教成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公众教育ꎬ不仅丰富和提升了湿地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层次ꎬ而且引导区域经济社会树立爱护湿地㊁保护湿地的意识[9]ꎮ经调整之后ꎬ文峪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四至清晰ꎬ功能分区职能明确ꎬ湿地公园湿地资源将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与恢复ꎬ管理争议区域得到调整ꎬ同时在调整后最大化地利用了湿地公园现状ꎬ有利于湿地公园各项管理工作更明确㊁更有目的性地开展ꎮ调整后的功能分区遵循 全面保护㊁科学修复㊁合理利用㊁持续发展 的原则ꎬ以生态湿地的保护保育为主ꎬ展示湿地生态风貌ꎬ完善湿地生态系统ꎬ保护生物多样性ꎬ构建融合湿地保育㊁科普宣教㊁科学研究㊁生态展示为一体的湿地公园ꎬ有助于湿地公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ꎬ对文峪河湿地的保护有积极的作用ꎬ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ꎮ5.2㊀对策及结论总体来说ꎬ文峪河湿地公园在调整优化了范围和功能区布局后ꎬ能更好的加强保护与恢复工作ꎻ目前文峪河湿地公园的用地管理争议问题已得到解决ꎬ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湿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ꎬ促进了文峪河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ꎮ综上所述ꎬ文峪河湿地公园主要保护措施及发展对策如下ꎮ(1)文峪河优质的水体是湿地公园最重要的资源ꎬ为此应制定严格的水质保护办法ꎬ以严格保护水体尽可能不受任何形式的污染和破坏ꎮ严控周边村庄生活污水排放及养殖污染ꎬ禁止水库养鱼ꎬ禁止有污染的机动船(电瓶船㊁燃气机动船除外)ꎮ(2)保护面山森林ꎬ改善水库湿地植被ꎬ提高其净水能力ꎮ(3)公园内严禁开采矿石㊁砍伐树木及其它破坏自然环境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为[10]ꎮ(4)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可以建设少量的旅游服务设施ꎬ严格限制与生态体验无关的设施建设ꎬ应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ꎮ(5)加强文峪河沿岸周边保护ꎬ防止水土流失ꎬ河道防洪堤应采用生态堤岸ꎮ参考文献[1]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ꎬ2011.1. [2]李燕彬.城市小微湿地景观植物配置技术初探 以北京市北辰中心花园小微湿地为例[J].现代园艺ꎬ2021ꎬ44(15):26-31.[3]宋晴ꎬ朱义ꎬ张春松ꎬ等.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多元利用模式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ꎬ2021ꎬ17(2):54-57. [4]唐治国ꎬ胡卫红ꎬ杨勇.小微湿地营建和保护模式初探 以桂阳县舍园小微湿地为例[J].林业与生态ꎬ2021(5):18-19.[5]李田ꎬ何素琳ꎬ幸伟荣.浅谈小微湿地修复[J].南方农业ꎬ2021ꎬ15(3):22-23.[6]崔丽娟ꎬ雷茵茹ꎬ张曼胤ꎬ等.小微湿地研究综述:定义㊁类型及生态系统服务[J].生态学报ꎬ2021ꎬ41(5):2077-2085.[7]宋晴ꎬ崔心红.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政策驱动分析[J].园林ꎬ2021ꎬ38(8):2-6.[8]吴豫ꎬ李尊ꎬ彭凤姣ꎬ等.河南省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J].绿色科技ꎬ2020(22):7-11. [9]刘汉湖ꎬ刘奕ꎬ宋景辉ꎬ等.中国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ꎬ2020ꎬ16(3):63-68. [10]安树青ꎬ张轩波ꎬ张海飞ꎬ等.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ꎬ2019ꎬ15(2):41-44.。
国家公园研究热点与前沿
国家公园研究热点与前沿近年来,国家公园的研究热点逐渐从资源开发转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国家公园研究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家公园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近年来,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成为国家公园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功能。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生态学家们不断深入挖掘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探索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以期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和良性发展。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也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研究者还需要通过政策分析和法律研究,探讨如何加强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落实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二、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生态意识的提高,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成为国家公园研究的另一大热点。
国家公园的开放性和受欢迎程度日益增加,成为人们研究和休闲的热门去处。
如何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国家公园的意义和价值,并积极参与保护和管理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环境教育方面,研究者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手段,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公众正确的保护和利用国家公园资源。
而在公众参与方面,研究者们需要研究和改进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的相关活动和管理工作,共同保护和管理国家公园资源,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公园研究的另一重要热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家公园作为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代表,具有独特的风景和资源优势,成为了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措施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措施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旨在保护具有重要生态、科学、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区域。
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国家公园中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展开讨论,全面分析其重要性、具体做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国家公园的定义与意义国家公园是由国家设立并进行管理的特定区域,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这些区域通常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地貌特征和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
设立国家公园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更促进了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公众教育。
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是国家公园存在的最主要目的。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农业扩展等因素,许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面临着严重威胁。
国家公园通过合理划定保护区和实施严格管理,为这些物种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栖息地。
二、国家公园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为实现以上目标,国家公园采用了多种生态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分为管理政策、科研支持、社区参与和宣传教育等几个方面。
管理政策限制人类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很多国家公园在特定区域内设定了进入限制。
这意味着游客在进行徒步旅行、野营、钓鱼等活动时,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野生动物保护:制定明确的野生动物保护政策,以防止非法捕猎和贸易。
这些政策通常包括监测物种数量、研究栖息地变化和制定恢复计划等。
环境监测:建立高效的环境监测系统,对公园内的生态系统进行持续观察。
利用先进技术(如遥感技术)获取数据,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科研支持生态研究:鼓励科学研究机构与大学联合开展生态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管理中。
这种合作使得资金与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也促进了新技术和方法的开发。
生物多样性普查:定期进行生物多样性普查,以了解物种分布情况和种群动态,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恢复计划:针对受到威胁或已消失的种群,实施恢复计划,包括引入新个体、自我繁殖等手段,以重建生态平衡。
国家公园建设
国家公园建设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平衡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应该被保护起来,成为国家公园。
这种建设在世界上很普遍,通过规定合理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并为公众提供休闲和旅游服务。
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很多优秀的实践,在国家公园的建设上也有很大的努力。
本文介绍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国家公园的意义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的一种形式,不仅保护了自然资源,也保护了人类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利益。
国家公园通过环保方面的标准来规定游客的活动,在大自然中,人们修改土地来建造住房和其他营地,并限制他们的活动方式,以保证最大的生态保护和最小的损害。
同时,国家公园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这可以增加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认识,也能够成为促进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良好教育基地。
二、国家公园建设的现状目前,在中国建立国家公园的工作已经开始。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重点打造14个国家公园。
其中,我国109家森林公园,40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和227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根据不同的管理思路和业务要求,分别依据“自然保护”、“资源利用、绿色生态”、“自然保护和人文历史、地理环境、信息交流、科学教育、旅游管理、艺术创作”为管理目标,基本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园区。
国家公园建设需要固定的外来投资和支持,它要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妥善处理公共利益。
因此,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机构,更是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态建设、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和社会服务理念相融合,才能实现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全社会跨越发展的目的。
三、国家公园未来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目前正处于推进阶段,未来还需在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深入推进。
首先,落实保护优于开发的理念,加强公众的教育宣传和沟通。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违规行为。
第三,通过经销商开拓市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赢取市场份额。
第四,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提高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2024年湖泊湿地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湖泊湿地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引言湖泊湿地旅游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旅游模式,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旨在探讨湖泊湿地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旅游产品和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湖泊湿地旅游市场规模目前,湖泊湿地旅游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和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湖泊湿地旅游逐渐成为热门的选择。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湖泊湿地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达到10%,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湖泊湿地旅游产品湖泊湿地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多种形式。
观光游是最常见的形式,游客可以通过游船、游艇等方式欣赏湖泊湿地的美景;生态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普教育,游客可以参与野生动植物观察、湿地保护等活动;度假游则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设施,游客可以尽情享受湖光山色和各种度假活动。
不同的旅游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湖泊湿地旅游的消费者需求湖泊湿地旅游的消费者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消费者希望能够亲身体验湖泊湿地的自然环境,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
2.生态体验:消费者对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活动了解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3.休闲娱乐:湖泊湿地旅游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消费者希望在旅游过程中享受不同的娱乐体验,放松身心。
4.文化体验:湖泊湿地地区通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消费者希望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挑战与发展趋势湖泊湿地旅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环境保护是最重要的一个挑战,湖泊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必须保持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另外,旅游设施和服务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未来,湖泊湿地旅游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园运动下我国城中湖泊景区保护与发展——以...摘要: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是位于武汉市主城区内的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边缘自然环境不断被侵蚀的现实条件下,作为一个典型的城中型湖泊,探究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对同类湖泊的保护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概念规划为例,对城中型风景区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家公园,城中湖泊型风景区,保护,利用1 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发展特点及趋势1.1 国家公园概念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是一国政府对某些在天然状态下具有独特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区划出一定范围而建立的公园,属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直接管辖;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和提供公:众游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园——黄石国家公园,随后颁布的《黄石法案》和《国家公园事业法》确立了现代国家公园的设置与管理目标是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及栖息生长其中的动植物资源,在一定条件下为当代和后代提供消遣和娱乐场所,同时保证在利用中不得使之受到损害。
自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一百多年间,世界国家公园运动从美国一个国家发展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1)。
我国1999年发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明确指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范畴。
1985年以来,我国共建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总面积约l0km2。
1.2 国家公园动的发展趋势130多年来,跟随人们对自然、经济、社会等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国家公园的发展体现了四大趋势:一是19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蓬勃开展,公众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逐渐深刻,促使国家公园的保护对象发生了扩展与变化,由原来的视觉保护转变为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是对社会与经济规律的认识使人们逐渐明白,采取绝对保护方法建设国家公园是不现实的,同时新技术与方法的出现也使“保护与利用统筹”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实施性,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促使了国家公园的保护方法从绝对保护走向相对保护,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
三是国家公园的建设实践表明,发挥各层次政府机构、社区、非政府机构、私人企业共同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是保证资源得到充分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其中确保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并从中受益,是实现可持续性资源保护的必要条件,这一认识促使国家公园的保护力量由一方参与走向多方参与,四是国家公园成立最初几十年间采取的“岛屿式”、“散点状”保护不能满足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在保护一个国家公园和保护区时,需考虑它与周围保护区之间的生态联系,将之作为保护区网络的一部分加以考虑,由此产生了国家公园的保护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由点状结构走向网络化的趋势。
2 我国城中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的特点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国家公园体系体现出不同特色,如英国的国家公园系统在此基础上还突出了“调和自然保护与维护当地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的特色;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其保护与利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现已发展了约20个相关的概念,近400个单位,各类公园均对应不同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
地少人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恰恰许多风景区是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高峰地区,对52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调查表明,其平均人口密度为大陆30个省市平均密度的2.27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我国风景区不仅有大量的旅游活动,同时还有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要求我国的风景区在满足自然保护和公众游乐之外,还要综合考虑旅游产业发展、原住民生存等方面的因素。
此外,城中湖泊型风景区与城市在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上呈现出唇齿相依的关系,这使其与城郊型、独立性湖泊风景区相比,具有可达性强、旅游方式选择多样化、分享城市服务设施等优势。
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如陆域用地拓展空间有限、景区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受城市化冲击较大,湖泊水环境日趋恶化等。
对城市而言,城中型风景区的存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而对城中型风景区的善加利用,也对城市内在功能、景观面貌、知名度等的提升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如国内的西湖风景区、国外瑞士的日内瓦湖。
3 东湖风景区现实发展困境3.1 发展历程与区位状况东湖作为风景区进行建设始于1950年,其前身是近代知名实业家周苍柏先生于1930年在东湖西北岸创设的“海光农圃”。
1982年东湖风景区经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东湖风景区由“城郊型景区”转变为“城中型景区”,成为武汉市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图2)。
东湖风景名胜区(下简称东湖风景区)西、南、北三面分别毗邻现状省级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规划的杨春湖、鲁巷两个城市副中心。
东面与严东湖-严西湖生态地带相接,是武汉市“两轴两环、六楔入城”的生态框架中东部绿楔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
3.2 资源条件与现状定位历史上,东湖因远离城市,人迹罕至,与西湖随着杭州城一起发展不同,东湖很大程度上是自然地理和原生态的社会生活的发展,缺乏相对丰富和较高知名度人文底蕴的积淀。
现行风景区总体规划(1995年建设部批复)将东湖定位为以湖泊为主体,以自然山水风光融合楚文化风情为特色,是供游览观光、度假休养、科研教学和青少年活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东湖风景区现状风景资源较为丰富,但主要为二、三、四级景源,缺乏一级景源和标志性景观;现状景源以人文景源为主,占总量的81.4%,但缺乏知名度较高的胜迹和人文景观,以水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奇特度不够,动植物景观较丰富,具有较高观赏和利用价值(图4)。
风景区主类和亚类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贫乏。
主要旅游资源单体类型比较单一,整体品位不高,以二、三级旅游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从体量和完整性看,均不具很强的吸引力。
3.3 现状问题目前,东湖现实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景区发展吸引力不足,与武汉市旅游需求巨大形成强烈反差,未能有效发挥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而与此同时以水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城市建设及农业开发等活动的干扰。
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动态调整和及时适应城湖关系和旅游市场的变化,静态保护有余,动态建设不足。
从世界旅游消费模式来看,从1950、1960年代起,不同于以往以滨湖观光为主的旅游消费,休闲旅游、商务旅游以及强调度假情境的体验旅游占据着滨湖旅游的主要市场,并表现出两个主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将旅游与工作、生活相融合,促进“游”的核心功能的提升;二是身心平衡成为对滨湖度假功能的全新阐释。
而一直以来,东湖以西湖为参照系,着重开展了以观光旅游为目的的文化景观建设。
与游客对于自然山水资源的游赏需求和旅游的体验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导致东湖景区发展吸引力不足(图5)。
另一方面,面对城市的逐步逼近乃至包围,东湖囿于现行总规的框架,没有及时调整思路,由内向孤立发展转为外向面城发展。
城市也未能因背湖发展转向面湖发展而快速调整城市格局,在沿湖已建成区域范围内,均为封闭式单位占据,实际公共空间长度不足5%。
城湖相对隔离。
东湖未能作为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而分享城市的快速发展成果(图6)。
目前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管辖的81.68km2(其中水域面积37.81km2)范围内,现状景区面积仅为6.67km2,占陆域用地的15.2%,而作为原住民农业生产使用的林地、园地、草地、耕地等用地面积达21.73km2,占陆域用地的49.5%。
同样,现状1.88km2游览设施用地中,村民自建(非有组织、系统性建设)的占将近一半。
而农村居民点用地更高达4.91km2.说明风景区静态保护有余.动态建设不足,在原住民生存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静态保护方式不仅难以较好地发挥其游乐功能,同样也难以避免无序建设对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强烈冲击(图7)。
作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湖泊型风景区,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边缘自然环境不断被侵蚀的现实条件下,东湖风景区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集中代表了同类湖泊保护与利用中的现实问题,以世界国家公园运动发展视角,探究其发展方式,对同类湖泊的保护与利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4 东湖风景名胜区功能定位基于东湖风景区与城市经济增长、旅游增长以及与城市空间格局的特殊关系,东湖未来的发展应及时适应城湖关系和旅游市场的变化,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准确定位东湖,找准景区发展方向。
东湖风景区的功能定位应包含城市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4个方面。
城市功能意味着东湖风景区应成为武汉城市名片,城市的形象标志,提供城市休闲游憩空间以及商务、会议、展览、度假配套功能。
旅游功能意味其应成为武汉市世界一流旅游精品,带动武汉乃至中部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和滨湖旅游的一面旗帜,发挥更大的地标作用。
文化功能意味着其应成为武汉区域自然山水文化体验和现代城市休闲文化中心。
生态功能意味其应成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展示单元,湿地保护和森林保育示范区。
5 东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发展策略5.1 树立城湖互动观念,开创景区与城市共荣共赢局面依托东湖的湖光山色,将城市直面东湖,将城市功能和东湖的自然生态功能相互渗透和融合,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建立城湖互动平台。
重点在风景区的西、北、南3个方向分别与城市中央活动区、杨春湖、鲁巷商业副中心等主要城市功能相衔接。
即在东湖路沿线利用现有的湖北日报社、楚天传媒、知音杂志社以及省博物馆、省艺术中心等建立西部休闲文化产业带;在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结合武汉,站前的商务办公、会展用地建设北部会展经济带,并在东湖风景区范围内相应设立东湖论坛等配套服务功能;在鲁巷北部结合武昌较为集中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东湖南部创意文化产业带,并适度向风景区内延伸,形成具有活力的文化产业功能。
在风景区内,结合风景区人流入口空间和城市功能带,合理安排城市餐饮、酒吧、娱乐、休闲和游憩空间以及商务、会议、度假等配套功能,并适度向景区延伸,将生活工作和旅游有机结合,为城市居民及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使东湖不仅是白天的东湖,更是晚上的东湖(图8)。
5.2 提倡绿水共生、岛境交融概念,加大景区生态景观多样性的培育力度以遵从自然和生态为原则,在城市层面将东湖的保护与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框架的建构相结合,在风景区设施布局层面重视对生态斑块、廊道的保护设计,变孤立的点状保护为网络状的区域保护,变视觉保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绿水共生即在区域范围内实施大东湖“六湖联通”战略,将东湖与严西湖、严东湖、沙湖、南湖、杨春湖联系起来,进而通过北湖港、花山渠、九峰渠、青山港、罗家港及连通渠等相互联系,形成生态水网,与长江连通,实施引江济湖,以有效解决湖泊水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