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与对策探究——以云南蓝靛
文化维度的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
文化维度的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作者:沙占华刘月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7期[摘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复杂,究其根源是文化问题。
文化维度的生态文明建设困境,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未根本消除,生态知识供给体系不完善,民众的生态意识水平低等。
解决这些困境应该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生态智慧,建立健全生态知识的供给体系,提高民众生态意识水平,推动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新唯物主义;意蕴[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7)07-0033-04文化是影响生态的重要因素,生态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生态意识的觉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缺乏生态文化的引领,难以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难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
文化维度的生态文明建设困境主要是指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方面的因素,研究这一问题并找到破解之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性因素(一)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未根本消除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逐渐占主导地位,这种自然观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把自然看成是人类的资源库和垃圾场,将物质上的满足当作幸福的全部,把征服自然当作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否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种自然观成为了破坏自然的强大的文化力量,导致生态危机濒发,可以说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是文化危机。
唐纳德·沃斯特在讲到生态环境破坏时指出,“尘暴的原因十分复杂,文化的因素多于自然的因素,而且肯定不能用旱灾这个事实来概括”[1]。
萨拉·萨卡指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工业资本主义的文化,……现存的所有文化都已经表明,它们无力解决人类今天面临的巨大危机,因为这一危机正是这些文化本身由于疏忽和错误造成的。
”[2]这种自然观遭到了批判。
红土地的骄傲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调研报告
红土地的骄傲——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调研报告(上)木基元民族时报20030917第3版■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阻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毋庸讳言,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基础条件的制约,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贫困问题严重阻碍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云南目前还有:[05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山区。
有些地方的少数民族群众至今还吃不饱肚子,又何谈民族文化的保护?在物质与精神对立统一的过程中,精神只能退而求其次。
从政府的角度看,吃饱穿暖是大事,其次才考虑文化建设。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内,至今还没有一座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博物馆,这也足让我们黯然神伤。
第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消失蜕变严重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从政府部门到个人,均以经济的增长、财富的扩张为主要追求目标,对需要耗费大量钱财、人力、物力进行保护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投入,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导致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工艺失传、民族语言消亡、民族建筑和服饰汉化、西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0余年的改革开放,信息飞速化使民族地区与内地、甚至与世界缩短了距离,大量商品以其绚丽多彩、高档奇巧使许多民族传统文化黯然失色,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生活方式与文化娱乐形式,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而轻视本地区、本民族文化。
早在10年前,“男人披迷彩服,女子穿氨伦裤”已风靡了连公路都不通的独龙江畔,据此次调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民族服装厂2000年一年内销售民族服装仅为50套;西双版纳哈尼族支系馒尼人认为民族服装“不但制作耗时费工(经过纺棉、车线、织布、制作、刺绣等),不易洗涤,洗后容易缩水,生产劳动时穿着不方便,还不利个人卫生。
”以西盟县中课乡窝笼村为例,全村佤族占总人口的89%,却找不到一套完整的佤族服装。
文化生态观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_以_景宁模式_为例
文化生态观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以“景宁模式”为例马威(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根据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路,学者们提出要以文化生态观作为少数民族发展的理论依据。
近几年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保护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经济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畲族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传承良好,同时在民族文化资源支撑下旅游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畲族的文化认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减弱,反倒培养了更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当地干部也在发展中提高了文化敏感性,和谐了民族关系。
景宁畲族自治县所采取的发展观正是暗合了文化生态观理论所提出的核心要领,为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
关键词:文化生态观;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景宁模式doi :10.3969/j.issn.1008-6749.2010.01.014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10)01-0065-05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underthe Cultural Ecological ViewMa Wei(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 :Accordin g to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harmonious socialism ,scholarshave proposed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y as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Recently ,Jingning She Autonomous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has made a great attempt in protecting the She culture and making its economic prosperity.The She culture has a good heritage by economic suppor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rism has become an economic growth point by the national culture.The She cultural identity has been enhanced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self-respect and national pride has been cultivated.The cultural sensitivity of the local cadres has been increased in the development.Constructing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area has been increased also.The Jingning pattern ,which dovetails the core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y ,will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ethnic development in other regions.Key words :cultural ecological theory ;minority ethnicity ;na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Jingning pattern收稿日期:2009-09-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SH009)。
最新-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生态文化建设 精品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生态文化建设南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价值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复杂,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性地区和重要的模式标本集中产地,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同时,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创造、积累、传承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中,围绕朴素的环境观、饮食观、消费观等而形成的生态文化,成为建设现代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
云南在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突出生态文化建设,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价值1、构建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提升云南各民族群众的生态文化素质,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虽然生态文明本身包含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内含文化的要素,但是,生态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云南本身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趋于保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这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也是重要基础。
2、通过突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凝练和提升云南各民族传统朴素的生态文化意识。
如前所述,云南省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众多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包含朴素生态思想的生态文化意识和观念。
这些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蕴含于民族文化的内容体系之中,容易被忽视,而且其中也有某些方面的局限甚至不足。
通过突出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发掘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凝练和提升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价值观念,既能够提高生态文化的发展水平,也能更加突出民族生态文化的价值。
3、突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将党和国家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精神和要求与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相结合。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地区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地区环境保护问题研究作者:崔亚虹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C122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加快生态农牧业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崇尚自然和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与智慧。
从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看,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过度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
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也逐渐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的战略意义。
其中云南省是民族文化的产业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魅力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云南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
自1996年来,云南省就提出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经过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对于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对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对主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目前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几大优势。
最后本文分析了目前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新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产业发展引言云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多民族的文化。
可以说建设文化大省有着非常好的优势。
早在上世纪以来云南省就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产业的战略。
并不断发展,可以说目前云南省的民族文化发展。
推动了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并且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的文化产业。
但是在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有着一些制约因素。
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1绪论1.1研究背景在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云南省具有多种民族,具有天然的优势。
可以说,发展云南省的民族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推动云南的城市化进程,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够提升云南省风景旅游城市的品位。
云南的民族文化产业是云南省发展的特色。
总体来说,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云南省未来战略目标中的重要成分。
近几年来云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大规模的经济利益。
1.2研究目的及意义云南省作为我国较落后的省份,具有多种民族,山地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贫困省份。
对于云南省来说,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工程仍然需要不断发展。
因此,在这样背景下,政府通过结合基层文化单位扶持基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借此来帮助民族提高更多的经济效益,并提升云南省农民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能够促进云南省旅游行业附加值的不断提升。
论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
论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作者:邓敏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4期[摘要]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在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多样化、丰富化的民族文化,从侧面体现出云南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影响因素与生态社会价值,但随着生态屏障与生态系统等的日益恶化,云南民族文化生态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
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我国民族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其本质是构建适宜人类生活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文明发展形态,促进民族生态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本文基于我国云南地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势,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是针对现阶段我国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结构破坏、环境污染等“现代社会病”,而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决策,是对人类历史文明根基与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根本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落实,对于促进我国云南地域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以及地域生态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因此,云南在实践发展中需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并将其融入到民族生态文化发展中,实现对本土经济文化的全面利用,构建民族文化生态价值链条,使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双向发展,逐渐探寻一条适合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特色的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路径。
1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优势1.1 政策优势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与逐步落实,第一个十年发展战略方针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了进一步促进我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国家政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深入开发西部的政策措施。
云南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环节,被明确为国家西南部开发的重要战略城市,并且在2009年的云南省八届八次全委会上表明,要增加云南内外部的对外开放力度,将云南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关键性“桥头堡”,将其同构建生态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指定为实现云南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战略发展三大目标。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困境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困境■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困境.迟燕琼摘要: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多彩,蔚为壮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同质性日趋增强的当代社会,在文化变迁大趋势的冲击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面临十分严峻的现代化挑战.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分析.期望对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启示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和困境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事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节日是各民族依据传统的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历法等因素而形成的有相对凝固的时间及地点,活动方式的社群活动日.【l】节日总是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习俗风尚,仪式,民俗.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节日文化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延续,传播的重要途径或载体.有着文化积淀场的性质,它凝聚并规范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以及各种文化习俗.是民族文化众多子系统之一.是一定民族和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及表现系统.f2】云南民族众多,节日多姿多彩,节日文化异彩纷呈,各种类型的节日一应俱有.从共时性的构成形态看,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种类别:一是原始信仰类.二是宗教祭祀类,三是农事集贸类,四是情爱娱乐类等.这种多样并存的节日形态正是云南民族节日的一个突出特点.【3】比如:由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原始宗教节日.其内容包罗万象:有起源于生产祭祀的,如: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彝族的密枝节;有起源于祭祀祖先的,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和纳西族的祭天仪式:还有起源于乞求生育的,最典型的是苗族的踩花山等.云南民族节日资源的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很强的复合性特征,集民族建筑,服饰,饮食,宗教,艺术,手工艺及文学等为一体.通过民族节日活动可以探知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民俗风情.大多数节日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活动.往往包含着社会的多种事项,是诸多文化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展览会.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了解民族文化的窗口,能够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为传统节日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群众性与娱乐功能成为保护与开发的基础.尤其处于消费时代中的民族节日,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的商品,节日文化也将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民族节日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和所承载的人文资源在当下语境中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对民族节日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深入的探讨.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同质性日趋增强的-90一云南艺术学院2008?2今天,包括少数民族节日符号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人文资源. 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民族旅游,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文化变迁大趋势的冲击下,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面临十分严峻的现代化挑战.尝试对当下语境中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进行解读,揭示少数民族节日的生存境况,探寻保护,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民族节日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形式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说来,节日原有的功能在不断扩展,使得内容也在进一步地泛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过去氏族社会的蛮风残余变为对新的美好未来的追求:二是由带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娱神型向着娱人型发展和嬗变,使节日在社会功利性之外更趋于审美娱乐性;三是由过去较单纯的功能形态变为多功能,多形态的民俗文化.并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联系的中心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节日发展的总趋势是功能的日趋多样化,通过节日的方式去沟通人们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其中突出的就是人们与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问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使得节日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成为人们由旧的传统通向新的生活的桥梁,这一点以集贸节日的大量出现最为值得注意.例如着名的大理白族"三月街"起源于唐代的观音庙会,实为祭观音节,后来才演变为集贸节日.如今的"三月街"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功能上.都比过去大大扩展了,它以集贸交易为主.同时融民族文体展演,旅游观光等为一体,成为整个白族及周边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中演示.无疑赋予了这一传统节日更丰富的民俗内涵和文化表现功能.概括说来,在当下语境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主要类型是:第一类是原生型的民族节日,其节日的程序仅在特定的族群中按传统的仪式展开, 例如:云南双柏县者柯哨村的"火把节"即为此种类型.该类型的节日存在面窄,影响小;第二类是半原生形态的复合性节日,该节日在少数民族的生活,历史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和重要的意义且在改革开放后被赋予了更多的节庆内容,成为宣传民族文化,体现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像云南楚雄市的"火把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新平县花腰傣的"花街节"等.第三类是新型的民族节日,在一定的民族传统基础上通过挖掘,创造,主要用于旅游或经济开发的新创节日,比如:拉祜族的"葫芦节",傣族的"葫芦丝文化节"及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地所展示的节日文化等.总的说来,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其文化的自成体系,持久延续,与文化母体的联系仍十分紧密.文化母体仍继续产生着对各种节日的心理需求及实用需求.同时.又接纳,吸收了大量的现代纪念庆祝节日,形成了既过传统节日又过现代节日的双轨并行的文化现象.有的民族既过公历元旦.也过汉族的农历春节,还要过本民族历法的年节.这样,复合形态节日的民族就自然反映出节日从起源到发展的脉络.阎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节日文化正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建构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着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复兴和再造. 也凸显出在多重权力共谋与互动下旅游经济嵌合于传统民族节庆的当下状况与必然性.少数民族传统资源丰富并且保护完整的区域大多数位于山区,半山区,交通闭塞,自然生存条件艰苦,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地方.民族节日的开发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而环境污染,自然生态平衡破坏的加剧促使人们出现怀旧,寻根,回归自然的心理,在这种社会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开始热衷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历史.热衷于到不同的地方旅游, 体验文化的差异以获得最大限度的休闲和放松.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原来被认为是封闭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尚未被开发,保持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和较完整的民族习俗与传统,开始成为旅游的目的地.另一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尤其是节日文化活动往往因其积淀了丰厚的地方文化内涵, 并且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娱乐性与经济收益而被用作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民族政治与文化的主体意识的有效工具,成为民族地区新的文化,经济的建构模式与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来提升本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外来者, 从而发展地方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普遍做法,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时间,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以传统节庆为重要表现形式,组织大规模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热潮,这云南艺术学院2008?2-9l?股热朝至今持续不断.同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开发的社会大形势下,很多传统节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创造,但即使是"传统"的节日,在保存了传统主题,总体框架的同时.其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内涵意义等为吸引更广泛的关注,更多的游客都已经与以往有所不同.甚至形成一种再造的"传统",承载着地方政府,知识分子,民众以及旅游开发商在这些活动中的各不相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 自然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阐释和表达.总之,在当下语境中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 各种传承下来的,中断后恢复的或新创的民族节日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功能置换并强烈地凸显着民族节日的经济作用.f7]就花腰傣的"花街节"来说,过去基本上是"自足"的,旨在满足当地消费,促进家庭,社区团圆,欢聚和交流及祈盼丰年等意义和功能.如今的"花街节"更像是一种旅游商品生产,它的目标不仅在于满足当地社会的需求,而且在于对外流通,吸引游客,似乎更多的是当地人按照外地人对于异乡情调的想象和渴望,修正,再造自己的传统节日.尤其在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下,"民族"成了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和族群交往的外在符号,往往使所利用的对象变成了游客眼中"奇风异俗"式的被动观赏物.其既具有人为的再造性,同时还产生出永远不变的凝固印象.Is]少数民族节日所承载的各种文化,艺术元素在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双重现代化历程中逐渐失去了对于自身的本体指认,而不断沦落为被各种仪式形态话语和消费文化,传播文化分解的碎片,一种真正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扩张力的乡民艺术蓦然难寻.[91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困境处于社会重大转型期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当今交通便利,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被冲击,渗透,同化的困境.在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与开发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趋同化严重近年来,在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开发中,许多节庆活动缺乏新意,从内容到形式,从招牌到口号,从举办初衷到销售对象.从宣传手段到包装技巧, 每次举办都没有什么变化和创新,很难形成对游客和大众的吸引力.一些节庆组织者缺乏精心准备,科学论证的过程,仅仅停留在东施效颦的办节阶段,从而造成旅游目的地节庆活动的雷同和低层次重复.使得节庆活动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风格, 不能以当地的地脉,文脉及社会经济条件为依托, 缺乏永久性,制度化,独创性的节庆标识.有相当一部分节庆活动的主题基本上是文艺晚会,经贸洽谈会,研讨会,旅游节,文化节等陈旧模式.具体的节庆活动杂,乱,档次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混乱,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的机制.一些节庆活动组织者不做市场信息调研和可行性预测,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当前各地政府兴办节庆的一个最大问题在于数量过多过滥,水准参差不齐,没有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几个城市同时举办文化节,灯会,庙会,秧歌节,艺术节,旅游节等层出不穷.节庆活动一窝蜂现象,雷同化趋势严重.不仅不能加深民众对节庆的印象和认同感,反而劳民伤财,造成参与者的排斥心理.rio!主办者忽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节庆主题活动很少顾及节庆市场到底是否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每一个节庆活动都应由若干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构成,都应有独特的定位和主题,都必须突出节庆文化的鲜明个性,并由此决定着节庆的内涵及其活力;反之,若节庆主题定位不准或节庆主题活动的策划与定位不符,则节庆文化的影响和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与开发的功利化突出以举办民族节日为载体,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挖掘经济发展潜力,把节庆文化作为吸引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手段已逐渐商业化,导致节庆活动的功利化日趋明显.这样会超出节庆文化的承载力,冲突,抹煞节庆文化主题.在最大限度谋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节庆将失去其赖以存在,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内涵.恢复或新创民族节日的生命力取决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取决于节庆容纳的适合于民众需要的文化韵味.l11】而引入投资, 带动消费则应是节庆发展繁荣必然的效应,不应看为节日开发的必然结果.民族地区古朴的节日习俗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是民族旅游的主要资源.传统节日习俗礼仪有其固定的程序,丰富的内涵并体现着少数民族的道德及伦理价值观.有些旅游地把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成年礼等习俗礼仪包装成旅游商品,出售给游客尤其是男性游客,使少数民族礼仪商品化,庸俗化.有些地方,甚至十多年一次的神圣的节日宗教仪式都被旅游开云南艺术学院2008-2-92-发商开发成商品.滇东北苗族地区每十三年一次的踩鼓节(又称"吃牯脏")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节日,本是苗族氏族内部庄严而神圣的祭祖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日.遵循规定的时辰.在特定的人员内部使用本族语中特殊的语词背诵祭祖词及举办庄严惨烈的杀牛祭祖活动.然而.为了接待一些尊贵,重要的客人,为了招商引资,为了吸引游客,这一神圣的节祭活动逐渐演变为纯粹的表演性活动了.不仅外人可以参加.照相,摄影,还要人为地增加一些热闹的气氛,失去了节日原初的神圣和功能,沦为获利的一种工具.给当地文化持有者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挫伤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节庆活动过程中一般都呈现一台精心准备的文艺晚会.而该晚会通常是在节庆消费中杂糅的以一种零散式,片断式的方式展演的,是一种市场经济时代催生的具有消费性质的文艺形式.包括风俗的奇异性,服装的美观性,歌舞的独特性等.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弱化了节日的内涵艺蕴.实际上是依托,利用民族节庆文化搭建消费的平台, 在此平台中的歌舞,民族风俗,都已不再具有"民族的基础"和"民间的感受".更不具其原初的神圣与庄严.更多的是一种功利化的手段.U2]兜售民族服饰和风情表演的旅游公司或开发商为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风情的猎奇心理,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被开发出来的所谓民族文化资源.越来越脱离其生活本源.而日渐肤浅和表层化,这种脱离和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不过是现代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它在失去了所生长的根基之后. 便不再具有生命力,而走上僵化一途.(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与开发中文化资源配置行政化严重国家权力符号的地方代表对节庆活动具有较强的形塑作用,通过运用国家机器来构建节庆活动的场所,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并通过特定的知识,规范.灌输,促使民众自动参与到节庆活动中一方面政府的许可促使民众发挥,改造有些民间仪式及庆祝方式.从而将该活动纳入其控制范围内并按照政府的意图和需要进行改造.成功地将自己的符号与价值观渗透到民族节庆活动之中.这样国家权力逐渐成了民间节庆活动发展的力量和资源.节庆活动中所列出的主,承办单位往往清楚地昭示出政府的主导地位.从中,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政府对民族节庆所产生的影响,体会到官方主流话语对民族节庆的推销.大部分节庆活动都由政府主办,听从行政命令,没有市场化的运作,缺乏现代化的管理,营销观念.一些节庆活动大都是按行政方式运作.上级分配任务.下级单位受命.组委会成员来自政府各个部门,他们亲自参与节庆活动的各项业务.从设计,宣传包装,出票展演到搭台布置,请人聘员等一系列具体业务都由政府全权操办.而较少放手给专业公司来承办.由于单一的行政手段排斥了多元的市场操作.造成节庆活动的运作成本过高.财政负担过重.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t~sl2007年在元阳县新街镇举办的哈尼族"长街宴"节庆活动中.该节由政府组织.在街心摆了六百桌盛宴.邀请各级,各部门的政府官员及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参加者必须凭所发的入场券才能进入活动场地参加"长街宴"."长街宴"的菜肴由镇政府按两百元一桌的标准分派给当地的餐馆经营者承担.这样做出的菜肴固然是整齐划一的.数量,品种都是同一个模式,而"长街宴"中真正精髓的"美味佳肴",热情好客,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却无处寻觅.作为该节的真正拥有者,普通的哈尼民众们却被围在"长街宴"黄色的警戒线外面,不时地垫脚朝里张望,凑凑热闹.本属于他们的节日.如今在政府开发的节日活动中.节日的持有者们失去了庆祝自身节日的资格.政府为举办该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收益与效果似乎也在大吃一通之后随即消失了.传统节日之所以能长期流传缘于民间节日是由群众白发兴办的,自下而上,约定俗成,拥有广泛的参与者.而现今各地政府以振兴地方经济,提高地区知名度为目的而举办的节日却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群众中铺开,确实难以让群众普遍认同和接受."官办节日"要赢得民众的认同.就要办成民间节日.在办节目的,认同方式,组织形式,内容等方面体现民间节日的特点.一些地方政府所办的节日重视的不是广泛的群众参与性而仅仅是出席的官员,明星,社会名流及其级别,头衔,数量.节日的接待,安排及运转以此为核心.这样的"官办节日"即便是以行政方式强力推行.也难以打通建立节庆文化产业的道路.U4]政府以经济为工作重心的导向.使得民族文化节日成为为经济"唱戏" 而"搭台"的材料.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民族节日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只是一味地搭台.为经济做嫁衣.而且政府以经济为工作重心的指导思想也限定了民族节日在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中的方向和性质.云南艺术学院2008?2—93.一影视艺术学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魅力塑造.李聪聪摘要:近几年,以《元元说话》,《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以其个性化,平民化倍受观众喜爱,各地纷纷效仿办起了类似栏目.以个性风格取胜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由于不断克隆,如今却失去了原有的引以为胜的风格特点.本文试图从主持人语言表达功力,传播内容,编辑意识,采访沟通能力等方面谈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魅力塑造.关键词t民生新闻个性魅力电视节目什么是民生新闻呢?"民生"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那么民生新闻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反映人民生计的新闻呢?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1,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①2,民生新闻: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②3,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 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③4,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参考文献:『11黄泽:<民族节日文化》,第49页,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2】黄泽:<民族节日文化》,第2页,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3】施惟迭,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说》,第204页,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1张文勋,张胜冰等:《滇文化与民族审美》,第348页,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51黄泽:<民族节日文化》,第44页,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61施惟达:《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化建构》,第11页,载于《民族艺术》,2004(4).r7】马计炜:《经济转型期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符号》,第69页,栽于《云南民族学院》,2001(2).【81徐新建:《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第7页,载于《江西民族学院》,2000(7).[9】张士闪:《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第35页,载于《民族艺术》,2006(3).[1O】李世泽,覃柳琴:《节庆文化产业的体制创新》,第65页,《广西社会科学》,2003(12).[11】李世泽,覃柳琴:《节庆文化产业的体制创新》,第66页,《广西社会科学》,2003(12).[12】唐昕:《现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舞》,第65页,载。
《2024年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范文
《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篇一一、引言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是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之一。
以云南为例,这个地区的多元文化和其特殊的地域位置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建设既充满挑战,也极具特色。
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文化素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以云南为例,深入探讨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二、云南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1. 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云南拥有众多民族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农村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等。
2.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文化的重视,云南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逐步完善。
3. 农民文化素质逐渐提高:随着教育普及和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1. 文化保护与传承困难: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人员流失、技艺失传等困难。
2. 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部分地区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难以吸引农民参与。
3. 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部分地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脱节,未能形成良性互动。
四、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1. 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 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参与。
3. 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举办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文化活动场所。
5.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五、云南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与成效1. 个案分析:选取云南省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分析其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成效。
如某地区通过开展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传承等活动,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与思考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与思考随着全球化不断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在少数民族中也不例外。
然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
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风险。
许多少数民族青年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和了解,同时与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快速衰退,如爆发的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其次,缺乏保护措施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政府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法律保护等,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缺乏专业人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和推广、修缮老旧文物的缺乏、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等方面也都是制约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发展的主要难点。
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文化面临更多的挑战。
如茶马古道的旅游商业开发,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一种只有商业性价值的商品,失去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类价值。
电影、音乐与其他流行文化也正在轻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内涵的流失,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呢?首先,政府应该多投入资金,增加人力与物力支持示范性保护工作,采取适当的宣传措施,推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知识和方法的普及和宣传。
如在国家工艺美术、文物保护等方面,适当开放市场竞争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建立更加体现市场经济的保护机制。
其次,应该注重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探索对传统文化的新的发展方式。
特别是在文化产业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上,让少数民族文化变得时尚和流行,驱动文化元素的传播与发展。
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化的手段,如互联网与各种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多个传播口碑和知名度的品牌,进一步吸引广大人民的强烈关注与兴趣。
布依族蓝靛靛染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研究--以黔西南州布依族蓝靛靛染手工技艺为例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ug.2020No.42020年S月第4期布依族蓝靛靛染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研究----以黔西南州布依族蓝靛靛染手工技艺为例李满奎#肖德玉!(1.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贵州5624002.南县文化,贵州565100#摘要:靛染技艺,是一种传承久远的布依族手工染制技艺,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布依民族靛染技艺的传承方式都是通过母女传承沿袭下来的。
从制靛到染布、上浆的整个染制的工艺及其过程始终保持纯手工传统,而且每道工序及染制器具都遵循传统方法技艺。
以蓝靛靛染工艺为研究对象,从保护传承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助推传统染布工艺持续发展。
关键词:布依族;靛染手工技艺;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T S193.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73(2020)04—0009—03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digo Dyeing Handicrafts ofBuyi Ethnic Group:A Case Study in Qianxi'nan PrefectureLI Mankui S,XIAO Deyu2Q.Ethnic Culture Center of Qianxi'nan Prefecture,Xingyi Guizhou5624002.Culture Center of Si'nan County,Tongren Guizhou565100) Abstract:The indigo dyeing is a long-standing Buyi manual dyeing technology which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2000years. The inheritance mode of indigo dyeing technology of Buyi group is inherited from mothers to their daughters.The whole dyeing processes from indigo making to cloth dyeing and sizing are always maintained as pure manual tradition,and each procedure follows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This paper,based on the indigo dyeing process as the research object,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so as to boos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yeing technology.Key wordS:Buyi;indigo dyeing handicraft;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一、黔西南州布依族蓝靛靛染工艺概况(一)概况黔西南州布依族蓝靛靛染分布在8县1区,其中册亨县、贞丰县、望谟县蓝靛靛染技艺列入贵州省传统技艺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商业化困境探讨——以贵州少数民族植物蓝靛染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商业化困境探讨——以贵州少数民族植物蓝靛染为例淳于步;魏明珠【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业化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特定的群体,而商业化则属于全社会,消费群体的指向性不同.这并不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适宜于走商业化,但是由于非遗属于小众性质,其所承载的文化,往往仅存于其族群内部认同和消费;其商业化表面看似消费物质,实质多为文化的拓展,如果文化内涵无法引起大众的认同,这样的消费是短暂激情式,因此非遗的商业化陷入诸多困境.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策划、实践,非遗的商业化反而会造成文化的断层而非延续.本文以植物蓝靛染为例,以实质化的研究方式,深入剖析非遗与商业化存在的冲突矛盾,从中归纳新的商业模式,期望对非遗商业化能提供一些参考.【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5)005【总页数】7页(P32-38)【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蓝靛染;商业化;困境【作者】淳于步;魏明珠【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苗侗文化博物馆,贵州凯里556011;台湾艺术大学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台湾新北【正文语种】中文(一)中国植物蓝靛染的历史植物蓝靛染是以从植物蓝靛中提取的靛蓝素、靛黄素通过发酵对织物面料进行染色的工艺。
中国植物蓝靛染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历史文献可查到的就有超过4 000年的历史。
夏代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农业历书《夏小正》载:“五月……啓灌蓝蓼”。
《夏小正》根据天文星象和农业经验,把“啓灌蓝蓼”作为五月农事活动的一个主要项目来记述,说明植物蓝靛的种植,已经是4 000多年前中国古老农事的一个基本项目。
而历书中把它记录下来,说明其是经过多年的农事经验积累所获得的积淀。
这即是说植物蓝靛的种植和使用,已经是夏代先民们的生活必需品。
据《周礼》记载,已设置掌染草、染人、绘、画等机构。
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染色工艺和机构。
“周代以来便设有各种专属部门管理染坊。
《考工记》中所记载所谓的‘染人’是负责染色;‘典丝’是负责管理丝织品与验收、储存和发放;‘典妇功’是管理丝麻;‘染掌草’是收集、种植、管理染材;‘画缋’是负责在丝织品上画、绣花纹;‘载师’是管理民间丝织业者;‘羽人’是负责收集羽毛和染色。
试谈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试谈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摘要: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传统社会基础,传承人、虚心向文化主体学习、塑造民族精神,这对于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云南地区的发展,对中国和谐文化的营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保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的党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始终作为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以及文化建设的重大事业来抓。
在当今,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涵义云南二十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实践中,形成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的沉淀,是各民族历史的反映,同时受到很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各地域性特征,还受到各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云南民族文化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语境或表达方式上,各具民族特色,存在差异性。
云南少数民族除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外,在许多方面不具有任何竞争优势。
云南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比较,被称之为是劣势文化、弱势文化。
因而,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文化的多元化和人类来说,便显得弥足珍贵,因为任何文化都有解决某些问题的功能,有启发人类智慧的作用。
冯骥才在《紧急呼救》中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里,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
”文化不能像经济竞争、商品竞争那样实行“优胜劣汰”,相反越是处于劣势地位、弱势地位的文化,有时反而越要给予关照、给予扶持,使之免于被优势文化、强势文化荡涤或清理的命运。
现实生活说明,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一般情景下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在面临着正控制和统治着一个复杂社会的强势文化时可能是很难守住阵脚的。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云南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珍贵的文化资源,我们是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林庆
【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5)005
【摘要】生活在云南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形态各异、灿烂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遗产.但在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生态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在新的条件下的平衡与和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林庆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95-05
【相关文献】
1.公共治理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阐发 [J], 刘会柏
2.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特征及其价值——基于绿色发展理念 [J], 龙丽波;吴若飞
3.加快低碳步伐弘扬生态文化——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举行 [J],
4.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建设价值探析 [J], 李燕萍;
5.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促进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德育渗透机制探析 [J], 庄桂花;杜一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文明视域下民族传统生态知识的价值探赜
生态文明视域下民族传统生态知识的价值探赜
马国君;李红香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卷),期】2024(16)3
【摘要】世界上并存着数千个民族,这些民族在与环境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民族生境,形成了与之适应的传统生态知识,这样的知识在维护自身民族生境稳定的同时,也使得其他区域民族从中受益,建构了全人类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这样的和谐被打乱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给自身生境带来诸多“生态灾难”,而且还危及其他民族的生存。
因此,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范围内重树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关系的新格局,还得借鉴、消化与吸收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
故充分发掘和创新利用好此类知识,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总页数】13页(P19-30)
【作者】马国君;李红香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8
【相关文献】
1.教育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探赜
2.生态法治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法治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校生态文化失衡及调谐机制探赜
4.生态文明视域下中越边境壮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弄岗自然保护区为例
5.生态文明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价值探究——评《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_何奇勋
天地人文C O S M O G R A P H YA N DH U M A N I T I E S 438 E C O L O G I C A LE C O N O M Y 创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何奇勋(昆明市西山区地政综合服务中心,昆明 650118)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云南是一个动植物和有色金属王国,地形地貌极其复杂,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正由于这些特殊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条件,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生态文明;云南;小康社会;新农村T h e E f f e c t i v e Wa y f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n Y u n n a ni s t o E s t a b l i s ht h e C i v i l i z e dV i l l a g e s w i t h E t h n i c C u l t u r e sH EQ i x u n(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e r v i c e C e n t r e ,X i s h a n L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K u n m i n g 65011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e v e n t e e n t h C o n g r e s s o f C o m m u n i s t P a r t y o f C h i n a c l e a r l y 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a t w e s h o u l db u i l d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a d d s t h i s i n t o t h e g e n e r a l t a r g e t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 s o c i e t y o f w e l l -o f f l i f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i s r e s p e c t s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u l e s a n d f u l l y c a r r i e so u t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c o n c e p t 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c o n s t r u c t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m e a n st of o r m a n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e c o n o m i c a l g r o w i n g m o d e l a n dc o n s u m p t i o np a t t e r n w h i c h c a ns a v e e n e r g y a n dp r o t e c t t h e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Y u n n a ni s k n o w n a s t h e k i n g d o mo f v a r i o u s o f p l a n t s ,a n i m a l s a n d t h e n o n -f e r r o u s m e t a l .I t i s a l s o a p r o v i n c e w i t hc o m p l e x l a n d f o r m ,w h e r e m a n y e t h n i c g r o u p s l i v e .A n d j u s t f o r t h e s e s p e c i a l n a t u r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Y u n n a nh a s t h e p e r f e c t 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 s t o e s t a b l i s h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e dv i l l a g e s w i t he t h n i c 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Y u n n a n ;w e l l -o f f l i f e ;n e wv i l l a g e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精品文档3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Tak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LI Song(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regard,the author takes th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各层面纷纷意识到重视生态文明重要性。
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方素梅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5
【摘要】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是农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难点,地方知识和民间参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条件下,探索一条既能消除贫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能够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发展道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尚需进一步的努力。
本文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减少地方财政压力,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发展农村能源工作,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着力探讨如何消除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总页数】7页(P77-83)
【作者】方素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5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户经济行为关系探析--以云南洱源为例
2.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制约因素研究——以湖南辰溪苏木溪瑶族乡为例
3.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意识—意愿—行为研究
4.民族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5.推进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传统与现代的博弈和对接,在文化上不可避免出现涵化甚至困境。生 态文明建设是致力于构建人地和谐的新型文明形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促进作用。在云南河口 县水槽村传统文化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中,需从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管理机制、传承文化教育、传统民 族节日、生态保护意识五个方面加以考量建构,以此全面推动蓝靛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河口县水槽村;生态文明建设;蓝靛瑶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19)04-0128-05 DOI:1014091/jcnkikmxyxb201904021
(二) 水槽村蓝靛瑶传统文化现状
自 2006年被确立为蓝靛瑶传统文化保护区以 来,水槽村是全国瑶族文化保护较为完好的地区之 一。在水槽村蓝靛瑶传统文化中,传统民族舞蹈、 民族音乐、民族服饰等在 “变” 与 “不变” 中取 得了不同程度的传承与发展,其现状具体如下:
一、云南蓝靛瑶传统文化保护区 ———河口县瑶山乡水槽村
(一) 概况
蓝靛瑶传统文化保护区水槽村位于云南河口瑶 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约 67km,地处东经 103° 33′~103°49′和北纬 22°47′~22°56′之间,是瑶山 乡 49个自然村落之一。水槽村分为上水槽村寨和 下水槽村寨,共有 140住户,总人口 690人。其居 住民族主要以瑶族为主体,其它为汉、苗等民族。 2006年,水槽村 被 云 南 省 人 民 政 府 命 名 为 首 批 非 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 传 统文化保护区。2015年 8月,位于水槽村旱塘坡 的 “河口县瑶山乡三年扶贫攻坚计划公益性重点 项目———盘王广场” 开工建设,2016年 10月竣工 投入使用。2017年 6月,水槽村所隶属的瑶山乡 被列入全国 105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目前,特色 小镇建设以水槽村盘王广场辐射周边村落,相关项 目还在建设之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 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必然 要 求。2007年, 党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第 一 次 明 确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 告指出 ‘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日益彰显其突出地位,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不断推动形成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近十年来, 民族传统文化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中与之变迁。如 何将民族传统文化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们对 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认识,加强其保护与传承, 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是民族地
收稿日期:2019-01-16 基金项目:昆明学院文科资助项目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 (XJZZ17017)。 作者简介:罗银伟 (1988—),男,湖南资兴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019,41(4):128~132 JournalofKunmingUniversity
ISSN1674-5639 CN53-1211/G4
【民族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以云Leabharlann 蓝靛瑶传统文化保护区河口县水槽村为例
罗银伟,周 庆
(昆明学院 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LUOYinwei,ZHOUQing (MusicCollege,KunmingUniversity,Kunming,Yunnan,China 650214)
Abstract:Theacculturationandevenculturaldifficultiesareunavoidablebecauseofthegameandmeetbetweenthetraditionandmod ernizationwiththerapid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econstructionofecocivilizationisanewform ofcivilizationdevotedto theharmonybetweenhumanbeingsandtheland,andpushestheprotectionoftheethnictraditionalculture.Fiveaspectsshouldbecon structedincludingeconomicdevelopmentapproaches,managementmechanism,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traditionalfestivalsand theecoprotectionawarenesssoastopush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indigocultureinbuildingtheecocivilizationofShuicaovil lageinYunnanprovince. Keywords:ShuicaoVillage;ecocivilization;thetraditionalcultureofindigopeopl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culturalvalues
周庆 (1989—),女,湖北仙桃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第 4期 罗银伟,周 庆: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129
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而 地处云南蓝靛瑶传统文化保护区河口瑶族自治县的 水槽村,则为此提供了较为典型的案例。
OntheDifficultiesandCountermeasuresofEthnicTraditionalCulture from 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TakingShuicaoVillageofHekouCounty,theProtectionZone ofIndigoTraditionalCultureinYunnanProvinceasan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