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代表作
“诗怪”李金发:神秘而瑰丽的梦
“诗怪”李金发:神秘而瑰丽的梦“诗怪”李金发:神秘而瑰丽的梦1925年,尚属于草创时期的中国新诗坛上,赫然出现了一本题为《微雨》的诗集。
翻开这本诗集,呈现在读者眼中第一首诗是至今读来都有些“怪异”的题为《弃妇》的诗: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这部来自法国巴黎的诗集的第一个读者是当时任北大教授的周作人。
收到这部诗集后不久,周作人就给其作者李金发回信了,在信中,周作人称他读到的这些诗“国内所无,别开生面”,并很快将这部诗集编入了由他主持的新潮社丛书,交由北新书局出版。
《微雨》出版后,《语丝》当即刊出广告称这部诗集“其体裁、风格、情调,都与现时流行的诗不同,是诗界中别开生面之作”。
从这最早见诸文字的对李金发诗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金发初登诗坛时所形成的冲击力。
后来,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评价李金发的诗时,进一步这样说道:“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
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
这就是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李氏是第一个介绍它到中国诗里”。
可以想象到。
朱自清一定是被李金发这类“取法法国象征派”的诗的神秘、奇异、瑰丽的色彩所震惊了,不然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新文学第一本最权威的诗选中,李金发的入选数量仅次于当时极富盛名的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之后而位列第四!从这些评价和事实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李金发当年在中国新诗坛产生的巨大影响。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李金发作为中国象征主义第一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不仅在于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而且在于他引进了一种新的写作意识和审美观念。
他的生命历程以及求学、工作生涯对他的诗歌创作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他以自己生命历程为底色,以对诗歌独特的触摸感为重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影响了很多人。
该文以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个体特征为叙述双线,全角度论述作者及其诗歌。
李金发是一个处于中国现代新诗转折点上的人物,他的出现是对胡适的“明白清楚主义”和郭沫若的坦白奔放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反拨和校正,具有纠偏补弊之功。
李金发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在于他引入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质,使中国新诗开始以“个性”、“人道”为武器,来对抗封建文化势力,歌颂个性自由和解放成为新诗的突破口。
或者说,当思想意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以后,就急需一种含蓄、想象、暗喻的艺术形式与之相对应。
当中国诗人们茫然四顾时,突然发现那些被引进国门的象征主义诗歌似曾相识,它那朦胧、轻盈的风情使人们一下子看到了古典诗词的影子。
周作人认为“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1] (P.1 )。
而象征主义诗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表现技巧和诗歌意象,展示了其无法替代的新的现代性景观,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开了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河。
在李金发的诗歌中我们常常看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充斥和相互纠缠。
李金发诗歌语言的晦涩难懂以及精神上的莫名烦忧也常让我们难以理解,但这和他的贡献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一李金发,原名李淑良,1900年11月21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华侨之家。
“李金发”是他的笔名,关于它还有一个来历。
在李金发的散文集《异国情调》里有一篇《我名字的来源》这样写道:“那天大吐大泻,昏昏迷迷,老是梦见一个白衣金发的女神,领着我遨游空中,自己身轻如羽,两脚一拔,即在空中前进数丈,这样的梦,继续了好几天,一直到病好为止,我后来觉得这样没有病死,或许是天使的帮忙,不可不纪念她,于是好几次将金发做文章的笔名,后来朋友公认为很新颖,遂索性大胆地作为自己唯一的名字。
李金发先生作品
李金发先生介绍以及作品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
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人物生平严父管教忧郁的客家少年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出生于广东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原名李权兴,别名李遇安,“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
梅州是广东著名侨乡,李金发的父亲李焕章青年时期冒险到非洲岛国毛里求斯谋生,经营“糖房店”并取得成功。
他以经营所得在家乡梅州购置田土,兴建房舍“承德第”。
1915年,李金发从家乡到梅州市区高等小学读书,第一次接触到数学、物理、地理、英文、国画、体育等新课程。
1917年冬,李金发高中毕业,因为教育厅规定实行秋季毕业,他因没拿到毕业文凭而辍学。
他当时已经17岁,为前途所困,陷入不能自拔的苦闷彷徨之中,成天躲在书房读《玉梨魂》一类的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和《牡丹亭》一类的戏曲。
1919年初,李金发与同学结伴赴香港,先入谭卫芝补习学校读英文,半年后转入圣约瑟中学(俗称罗马书院),他在香港接受了短暂的英式正规教育。
到年底,终因思家心切告别香港,回到梅州家乡。
香港学习生涯虽短,但为李金发今后出国及写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赴法求学雕塑入选巴黎美展1919年11月,李金发登上一艘英国商船离沪赴法,同船者包括其同乡林风眠及李立三、徐特立、王若飞等。
抵达马赛后,他由法华教育会安排在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市立中学学习法语。
1920年秋,李金发与法华教育会脱离经济关系,成为自费留学生,他决定选择雕塑艺术,开始专业学习。
之所以这样选择,因为他醉心于法国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
1921年春,李金发进入位于法国第戎的国立美术专科学校。
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师资缺乏,半年后他转入国立巴黎美术学院雕刻教授布谢名下深造。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李金发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李金发▲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改天换地的100 年点燃了广大雕塑家空前的创作热情,他们用手中的斧凿讴歌着这些岁月,记录历史,雕塑美好时代画卷。
雕塑头条计划用若干期致敬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雕塑家——本期介绍李金发艺术家介绍李金发 LI JINFA李金发(1900-1976),是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雕塑系主任,原名李权兴,又名李淑良,“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
广东梅县人。
1919 年赴法,先后就读于第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
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
1976年病逝于美国纽约长岛寓所。
李金发是把西洋铸造铜像与浮雕的技术引进国内的第一人。
在法国留学时,他的两件雕塑作品被选入巴黎春季美术大型展览会展出。
雕塑代表作品有《伍廷芳铜像》《邓仲元铜像》和广州中山堂前的《孙中山铜像》等。
2020年恰逢李金发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开展“艺海诗会”主题诗会活动,师生集聚一堂,共同回顾学院历史,重温国美雕塑系首任系主任李金发先生的生平故事,坚定艺术初心,厚植爱校情怀。
孙中山像伍廷芳铜像及揭幕礼现场邓仲元铜像其中1934年塑造的邓仲元铜像,至今仍屹立在广州黄花岗,是李金发回国后的雕塑代表作,给他带来极大的声誉。
其作品主题明确,布局严谨,造型坚实,整体感强,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刻划。
不仅工艺精湛,且极神似,堪称现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他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他的诗歌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
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和魏尔伦等人的影响,惯用新奇晦涩的蠹象和格调表现对人生命运的感叹,追求虚幻美,被称为“诗怪”,是中国现代象征诗开山鼻祖。
李金发诗选
李金发诗选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出版的诗集有《微雨》(1925)、《为幸福而歌》(1926)、《食客与凶年》(1927)等。
有感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
吁!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其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里昂车中细弱的灯光凄清地照编一切,使其粉红的小臂,变成灰白。
软帽的影儿,遮住她们的脸孔,如同月在云里消失!朦胧的世界之影,在不可勾留的片刻中,远离了我们,毫不思索。
山谷的疲乏惟有月的余光,和长条之摇曳,使其深睡。
草地的浅绿,照耀在杜鹃的羽上;车轮的闹声,撕碎一切沉寂;远市的灯光闪耀在小窗之口,惟无力显露倦睡人的小颊,和深沉在心之底的烦闷。
呵,无情之夜气,卷伏了我的羽翼。
细流之鸣声,与行云之漂泊,长使我的金发退色么?在不认识的远处,月儿似钩心半角的编照,万人欢笑,万人悲哭,同躲在一具儿,——模糊的黑影辨不出是鲜血,是流萤!琴的哀微雨溅湿帘幕,正是溅湿我的心。
不相干的风,踱过窗儿作响,把我的琴声,也震得不成音了!奏到最高音的时候,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
露不出日光的天空,白云正摇荡着,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
我的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她们并不能了解呵。
我若走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
下午击破沉寂的惟有枝头的春莺,啼不上两声,隔树的同僚亦一齐歌唱了,赞叹这妩媚的风光。
《跳礅上的歌》
2023-11-08contents •引言•主题与象征•叙事与情节•艺术特色与风格•文化与社会意义•结论与反思目录01引言作品概述作者:李金发创作年代:民国十五年(1926年)作品出处:《微明》第一期文学体裁:现代诗作品名称:《跳礅上的歌》社会背景民国十五年(1926年),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军阀混战,社会矛盾尖锐。
个人背景李金发在广州时,受到“五卅”爱国运动的激发,思想上起了重大变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创作背景作品影响与评价作品影响《跳礅上的歌》是李金发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评价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意象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代、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和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2主题与象征在故事中,跳礅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元素,象征着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它代表着主人公需要跨过的生活障碍,以及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跳礅河流则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它承载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的成长和转变。
河流的流淌也代表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延续。
河流主题与象征 跳礅的象征主题与象征 跳礅的象征生命的象征生命:通过描述跳礅和河流,故事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旅程的珍视。
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个时刻,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勇气:主人公在跳礅上的表现展示了勇气和决心。
他的行动表明,只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就可以克服障碍并实现目标。
主题与象征 跳礅的象征成长故事中,主人公通过跨越跳礅,经历了成长和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上,也反映在他的内心世界。
家庭故事中,主人公的家人对他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家庭和亲情的象征。
这种情感纽带为他在面对困难时提供了力量和勇气。
03叙事与情节故事线索以“我”的视角,回忆童年时期在故乡小河边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跳礅上的故事。
通过回忆,将故事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弃妇李金发诗歌
弃妇李金发诗歌一、作者简介李金发(1900-197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翰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在巴黎美术大学学习雕塑。
李金发在法国象征派诗歌尤其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1925年初,他受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1927年秋,任中央大学秘书。
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
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
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后移居美国纽约直到去世。
二、作品原文《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三、创作背景这是李金发与中国读者见面的第一篇诗作,大约写于1922年。
李金发在法国留学期间,专攻雕塑,却迷上了当时风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仑与玛拉美诗人心中沉睡的灵感被扣醒了。
从二十岁起模仿象征派写着他的诗作,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里连续写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
《弃妇》就是《微雨》中的第一首诗。
《弃妇》用大量的意象,象征弃妇幽隐悲苦的心理,表现她的孤寂的生存。
而弃妇,亦可以代指弃儿,可以是被这个世界或者被他人所抛弃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孤独寂寥生存的个体或灵魂。
四、文学赏析在这首《弃妇》里,诗人将许多联系并不密切的事物罗织在一起,并将自我的主观情感强行输入这些事物之中,借助这些情感象征物,把诗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怅惘与爱情的失意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的哀殿与悲凉极端地状写出来。
由李金发的《弃妇》诗谈古今文学的关联
《弃妇》李金发是我国二十年代有代表的象征派诗人。
《弃妇》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的第一首,也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
他用欧化的句法和晦涩的语言表现颓废朦胧的思想情调,被朱自清称为是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第一个介绍到中国诗里的诗人。
一李金发,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
他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来到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
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人。
李金发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当时正在法国学习雕塑。
1922-1923年在世界艺术都会巴黎的象征主义艺术氛围中,写了三本象征主义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寄回国内,在周做人的帮助下,发表了一些,并相继在1925-1927年间出版。
这些诗给人以怪异的感觉,于是作者也被称为“诗怪”。
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派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派诗人。
李金发的诗作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在思想上,这位诗人不像“五四”时期的作家那样关心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命运,那样具有人道理想,充满改革热忱,他的胸怀并不宽广,所感受到的只是身边的悲观,又因为深受巴黎忧郁症的感染,他觉得“我有一切的忧郁,无端的恐怖”,因而他所写的大多数都是爱情、死亡、忧郁、苦闷,社会情状描写消退了,内心情趣的显示也突出了。
在艺术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也不在注重描写的客观性和典型性,而讲究表现的意象性和象征性。
李金发说:“诗之需要形象犹人身之需要血液”[1]这就是象征艺术的重要性。
因为讲究意象的象征性,所以多用比喻,特别是隐喻,更加增添了文章的神秘感,所以显得跳跃、朦胧、令人费解。
雕刻和诗文是李金发业余的最大爱好。
蔡元培先生称他为“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雕刻诚能为”。
他在20年代留学期间,诗歌创作已取得了辉煌成就。
早期象征派诗人代表——李金发资料
(四)象征诗派的诗歌特点
1、强调诗歌具象的多义性。 2、比喻的运用多取远譬。 3、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 4、感觉世界过于狭窄,感情 上存有一定的颓废倾向,句法 过于欧化。
艾青:象征派诗歌“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 它所包含的,同时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 远的东西”。 朱自清:“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意 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 不是‘近取譬’……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 同的事物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的新关 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种关系组织成 诗;所谓‘最经济的’就是将一些联络的字 句省掉,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起桥 来。”
象征派诗歌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正处 于五四运动高潮过后的革命低潮时期。一些 被五四运动唤醒的文学青年由初期的兴奋、 狂热、呐喊转化为苦闷、彷徨、伤感甚至颓 废。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文学青年中间便 出现了一股颓唐伤感的倾向。而西方象征主 义诗歌所具有的感伤色彩、厌世情绪很适合 这些文学青年的口味,于是象征主义诗歌在 中国便找到了它生长的土壤。
“那时因多看人道主义及左倾的读物,渐 渐感到人类社会罪恶太多,不免有愤世嫉 俗的气味,渐渐的喜欢颓废派的作品,鲍 德莱即波德莱尔的《罪恶之花》,以及魏 尔仑的诗集,看得手不释卷,于是逐渐醉 心象征派的作风。” ------李金发
李金发的主要作品是三部诗集《微雨》、 《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 李金发的诗从两个方面显示了他的象征主 义的特质: 1、是诗歌审美对象“以丑为美”、“从恶 中发掘美”的美学倾向; 2、在艺术方法上,喜欢通过“客观对应物” 来象征、暗示自已的内心世界,带有一种朦 胧晦涩的美学特征。
中 国 象 征 诗 派 第 李一 金人 发
李金发 人物与简介
艺术特点
李金发诗歌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在法国留学期间,弱国子民在异族里所受到的歧视、恋爱的无望、祖国的忧患,都使他心理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烟雾之中。于是,以表现死亡、丑等为擅长的诗人彼德莱尔的诗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1921年,在饱尝了白眼之辱的环境里,李金发课余就在书籍里寻找安慰,“鲍特莱尔的《恶之花》,他亦手不释卷”了,遂成了一个“唯丑的少年”,讴歌唯丑的人生:“我抚慰我的心灵安坐在油腻的草地上,/静听黑夜之哀吟,与战栗之微星,/张其淡白之倦眼,/细数人类之疲乏,与牢之不可破之傲气。”(《微雨·希望与怜悯》)1923年春,他在德国编好第一本诗集《微雨》。在创作《微雨》集期间,李金发读魏尔仑、波德莱尔、萨曼、雷尼耶等的诗最多。同时,他还读福尔·瓦雷里以及耶麦等人的诗。当时周作人、宗白华等人读了《微雨》后,称赞李金发为“东方的鲍特莱”,钟敬文认为李金发是魏尔仑的徒弟。 在柏木不满三个月的时间里,李金发又创作了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这时他一方面由于潜心研究叔本华的哲学,愈加深了其悲观思想,另一方面,阅读了歌德等人的作品,诗风有所变化,较少神秘色彩。又过六个月,李金发又写出了第三本诗集《为幸福而歌》,从这本诗集的题记、译诗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德国的歌德、海涅,法国的雨果、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可以看出,李金发的三本诗集的倾向日趋明晰:在象征的整体特征下,渗透了浪漫的感伤主义。尽管李金发所吸取的影响比较杂,但是,他的诗作中最突出是对死亡、丑恶的抒写以及始终笼罩着的绝望、郁闷、悲哀的烟雾。 李金发有两句历来为人们指责的诗句:“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在李金发看来,“死亡”是人最终的归宿,它并不可怕,“死!如同睛春般美丽,季候之来般忠实,/若你设法逃脱,/啊,无须恐怖痛哭,/他终究温爱我们。”(《死》)可怕的倒是现实生存。德格格尔认为,死亡能够“使自己从普通人当中解放出来”,能够使人一次性摆脱焦虑和沉沦的烦恼。现世生活带给人无休止的压抑、焦虑、厌恶,使人产生了浓重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造成了普遍的“神经症人格”。怎样消除这些基本因素呢?李金发认为只有死亡。这里,我们找到了诗人歌颂死亡的根本原因,乃是在于对丑恶社会现实的彻底绝望,或者是以死来完成对生存的最有力的诅咒。 李金发对法国象征意义诗歌的借鉴,不是技巧上的,而是骨子里的。这表现在他的诗与波德莱尔们的诗,有着同构的关系。李金发诗歌中,有的提示了生命的虚无(如《有的诗歌颂死亡,以死来完成对生存的最有力的诅咒(《生活》),有的提示了上帝死掉后人的灵魂的不胜重负(《不幸》)。 李金发诗歌与波德莱尔的诗歌,在表现死亡主题时所使用权的意象有许多相异处,但是,李氏诗与波氏诗的相似处,是主要的。在诗的主题与抒写对象上,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突出了三大主题:死、梦幻、爱情。李金发的三本诗集也是如此的。 传统的中国诗歌,是少有“丑怪美”的审美心理的。我们民族肯定“生”的价值,且具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乐感文化特点,弱化和麻痹了知识分子对苦感、愁感、丑感、恶感的感受。在艺术表现层次上,铸造了他们不叙苦、不言贫、羞于言苦、耻于言贫的心理。魏晋时“人的自觉”思潮对这种价值观有所冲击,但毕竟未能成为支配中国人灵魂的主要力量。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欲求和信念,突出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在否定的形式中达到对个体生存价值观的肯定,这是近代人或者现代人的现代意识,在悲剧性的微笑中发掘“丑”之美,意义在于正视了生活落差、人生落差、命运落差在心灵上引起的酸辛。要写出“丑怪美”的作品,必须具备三个层次:⑴生活上的“丑况”;⑵心理上的“丑感”;⑶诗人的表现意象。“丑况”在主体心理上转化成强烈的“丑感”,但形成艺术表现的意象还需要特定的文化心理。李金发在巴黎形成的“厌世、远人”,“颓废而神奇”的思想,主要并非来自民族和传统,而是在异域受《恶之花》潜移默化的结果。例如,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对“死”之赞美,对“生”之厌腻,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染上了“世纪病”,心上开出了一朵又一朵病态的“恶”之花,其主题,乃至抒写对象都极为相象。他们对死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好。 梦幻和爱情,又是象征派逃避“生”之痛苦的避风港。现世生活使人有无边的烦恼,死神又无处不在地向人微笑。固然,死是对生的烦恼的解脱,除了死亡之外,在象征派诗人的眼中,还有梦幻和爱情。李金发有不少诗作都写自己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如他的《假如我死了》。这首诗假设自己死了,其幽灵夜间走近爱人的身边,给其亲吻和抚爱,并表明自己的爱情将“统治”所爱人的整个青春与生命。幻想的世界有两种:一为天堂,一为梦境。《为幸福而歌·乐土之人们》属前者,《微雨·寒夜之幻觉》为后者。
中国现代主义诗人——李金发
中国现代主义诗人——李金发一、李金发简介李金发,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
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现代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集《李金发诗集》。
二、作品举例异族里所受到的歧视、恋爱的无望、祖国的忧患,都使他心理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烟雾之中。
于是,以表现死亡、丑等为擅长的诗人彼德莱尔的诗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1921年,在饱尝了白眼之辱的环境里,李金发课余就在书籍里寻找安慰,“鲍特莱尔的《恶之花》,他亦手不释卷”了,遂成了一个“唯丑的少年”,讴歌唯丑的人生:“我抚慰我的心灵安坐在油腻的草地上,/静听黑夜之哀吟,与战栗之微星,/张其淡白之倦眼,/细数人类之疲乏,与牢之不可破之傲气。
在柏木不满三个月的时间里,李金发又创作了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
这时他一方面由于潜心研究叔本华的哲学,愈加深了其悲观思想,另一方面,阅读了歌德等人的作品,诗风有所变化,较少神秘色彩。
又过六个月,李金发又写出了第三本诗集《为幸福而歌》,从这本诗集的题记、译诗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德国的歌德、海涅,法国的雨果、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
可以看出,李金发的三本诗集的倾向日趋明晰:在象征的整体特征下,渗透了浪漫的感伤主义。
尽管李金发所吸取的影响比较杂,但是,他的诗作中最突出是对死亡、丑恶的抒写以及始终笼罩着的绝望、郁闷、悲哀的烟雾。
李金发有两句历来为人们指责的诗句:“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在李金发看来,“死亡”是人最终的归宿,它并不可怕,“死!如同睛春般美丽,季候之来般忠实,/若你设法逃脱,/啊,无须恐怖痛哭,/他终究温爱我们。
”(《死》)可怕的倒是现实生存。
现世生活带给人无休止的压抑、焦虑、厌恶,使人产生了浓重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造成了普遍的“神经症人格”。
怎样消除这些基本因素呢?李金发认为只有死亡。
这里,我们找到了诗人歌颂死亡的根本原因,乃是在于对丑恶社会现实的彻底绝望,或者是以死来完成对生存的最有力的诅咒。
中国诗作象征派先驱
中国第一个象征派诗人——李金发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据他在《我名字的来源》一文中说…1922年在法国患病,老是梦见一位白衣金发的女神领他遨游太空,他觉得自己没有病死,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金发。
)广东梅县人。
早年就读于香港罗马书院,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1919年与林风眠、李立三、徐特立、王若飞、郎静山等赴法国勤工俭学。
专攻美术,学习雕塑。
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1925年回国,先后在一些美术学校任教。
后来成为外交官。
晚年云游世界,1976年病逝于美国。
在法国留学期间,弱国子民在异族里所受到的歧视、恋爱的无望、祖国的忧患,使他的心理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烟雾之中。
于是,以表现死亡、丑等为擅长的诗人彼德莱尔的诗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1921年,在饱尝了白眼之辱的环境里,李金发课余就在书籍里寻找安慰,“鲍特莱尔的《恶之花》,他亦手不释卷”了,遂成了一个“唯丑的少年”,讴歌唯丑的人生:“我抚慰我的心灵安坐在油腻的草地上,/静听黑夜之哀吟,与战栗之微星,/张其淡白之倦眼,/细数人类之疲乏,与牢之不可破之傲气。
”(《微雨·希望与怜悯》)他的诗集《微雨》(1925)《为幸福而歌》(1926)《食客与凶年》(1927)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就的。
李金发的诗大多表现凄苦心境,咏叹个人命运,感伤色彩浓厚。
他的诗充满怪异、神秘、颓废和失落的情调,是很典型的中外合璧的象征诗。
他的诗歌有自己的晦涩和语言习惯,相当欧化的句式中夹杂着大量的文言虚词,而意象选择与组合又非常奇特,富于跳跃性,被人目为“诗怪”。
对人生的悲叹是李金发诗的重要主题。
表现这一主题的《弃妇》是其代表作。
在《弃妇》中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弃妇的口吻低诉自己孤寂清苦的情怀。
当然诗人也曾希望振作起来,挣扎低沉颓废的心境,比如《过去的热情》《明星出现之歌》。
论李金发诗歌中的怪
论李金发诗歌中的怪
李金发在他的诗歌中描写了许多怪物。
他用令人惊讶的比喻进行怪诞活泼的描述,使得他
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宋诗百科全书》中,他描写了被一只"朱色丝绨狐"困住的"草树"。
这只狐狸外表独特,眼睛红红的,看上去好像是一只灯笼,乌黑的流浪狗在旁边站立守护。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
比狐狸更加聪明机智,它彷佛充满了神秘的魔力,不可思议。
李金发在《饮泉》诗中描绘了一只身穿红色衣服的野兽,一只犹如火焰的鹿头鹿脖的野羊,胸口仿佛炉火般燃烧,它从悬崖上跳下,山涧里的泉水像一把小锤般击打,落入深潭之中。
这只野兽神秘又可怕,它就像是一只神怪,充满了奇妙的魔力。
最后,李金发在《明月别枝惊鹊》诗中还描绘了一只大鹊,它的羽毛上燃烧着火焰,像灯
塔一样的光辉照耀着四周。
他把它形容成开天辟地的神灵,上天入地,封城拆楼,创下一
段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
无论你处在什么位置,都会看得出大鹊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令人
心驰神往。
李金发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神话般的怪物,它们充满了神秘感,激发了人们释放神秘力量
的憧憬,令读者沉醉其中。
怪物的描述让读者置身于其中,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不可思议的
神奇世界。
李金发的诗歌及其创作特色
李金发的诗歌及其创作特色
李金发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在当代诗坛中独树一帜。
李金发的诗歌常常以生活中的小事为素材,但却能揭示出人类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爱情、友谊、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李金发的创作特色体现在语言和思维方式上。
他的语言清新、优美,常常使用生动的比喻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的思维方式也非常独特,善于用现实中的细节来揭示深刻的哲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思维的深度和内涵。
李金发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唐诗宋词风格,也有现代诗歌的风格。
他的诗歌既有浪漫的情感,也有哲理性的思考,既有传统的文化元素,也有现代的生活气息。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李金发的诗
李金发的诗李金发的诗李金发的诗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出版的诗集有《微雨》(1925)、《为幸福而歌》(1926)、《食客与凶年》(1927)等。
有感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
吁!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其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里昂车中细弱的灯光凄清地照编一切,使其粉红的小臂,变成灰白。
软帽的影儿,遮住她们的脸孔,如同月在云里消失!朦胧的世界之影,在不可勾留的片刻中,远离了我们,毫不思索。
山谷的疲乏惟有月的余光,和长条之摇曳,使其深睡。
草地的浅绿,照耀在杜鹃的羽上;车轮的闹声,撕碎一切沉寂;远市的灯光闪耀在小窗之口,惟无力显露倦睡人的小颊,和深沉在心之底的烦闷。
呵,无情之夜气,卷伏了我的羽翼。
细流之鸣声,与行云之漂泊,长使我的金发退色么?在不认识的远处,月儿似钩心半角的编照,万人欢笑,万人悲哭,同躲在一具儿,——模糊的黑影辨不出是鲜血,是流萤!琴的哀微雨溅湿帘幕,正是溅湿我的心。
不相干的风,踱过窗儿作响,把我的琴声,也震得不成音了!奏到最高音的时候,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
露不出日光的天空,白云正摇荡着,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
我的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她们并不能了解呵。
我若走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
名诗《弃妇》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名诗《弃妇》翻译译文赏析解读《弃妇》李金发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峰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赏析】这是李金发的早期杰作,冠于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之首,是公认的也是他本人自认的代表作。
全诗四节,表面描写了流落在穷困之中的弃妇的悲哀痛苦,其象征含义则写出诗人在这冷漠的世界中感到的凄凉与孤独,他冷寂的内心在这浊世之中体味着被遗弃的悲哀。
第一节,诗人用典型的象征派手法描绘弃妇的悲惨形象,“长发”、“鲜血”、“枯骨”构成形象的主体,环绕在她周围的是黑夜、蚊虫、狂风。
这一切在急流、沉睡、狂呼、怒号等令人恐怖的动态的搅动下着实让人感到战栗,弃妇的形象让我们感到惊异,而她周围的世界则让人憎恶,从这个形象上不难意识到她与世界的隔膜以及世界对她的遗弃。
第二节,描写的弃妇的内心世界更是凄凉,唯一的精神寄托是靠一纤细草与上帝之灵相互交往。
山泉长泻,红叶飘零,弃妇的灵魂在无常的世界中游荡,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互相映证,弃妇的丑恶完全是由遗弃她的世界造成的。
第三、四节,诗人改用第三人称描写弃妇的孤寂之感,“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哀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幕之侧”,这里虚幻的精神内容作者直接用形态动作表现,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产生动感的飞跃,构成了特定的审美世界。
第三人称的写法把诗人的自我分离出来反过去审视这个审美世界,这是象征主义诗歌表现方法的全部精髓。
“弃妇”虽然被遗弃,但还希望理解这个世界,重新被世界所容纳。
“弃妇”渴望“夕阳之火”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尽力抛洒出去,然后留下清灵的“自我”,在一个宁静的属于我的世界中“静听舟子之歌”,“永无热泪”实际上是正话反说,谴责世界的同时表达了对世界的挚爱之情,外冷里热,这是象征派诗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李金发·弃妇
李金发·弃妇作者:徐荣街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李金发《弃妇》是李金发的代表作。
初读时会觉得佶屈聱牙,题旨不明,但细细揣摸玩味一下,诗中描绘的形象、渲泄的情绪还是可以感受和理解的。
诗的前两节,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弃妇的口吻低诉自己孤寂凄苦的情怀——蓬乱的长发披散在眼前,遮断了弃妇的视线,在轻蔑和歧视的环境里,她孤身独处,落落寡欢,隔绝了同外部世界的联系,人世间的生死荣辱都与她毫不相干。
特别是黄昏过后到了黑夜,她的神经更是格外地敏感和脆弱,脆弱到经不起任何声音的侵扰。
而成群的蚊虫却哄然欻然,越过矮墙,飞进住室,在她的耳际喧腾呼嚣。
这声音引起了她内心的恐怖不安该是多么强烈,就象荒原上的牧羊人听到了狂风的呼啸和怒号而浑身发抖。
弃妇只能“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她的心头的哀怨深沉,随着游蜂到辽远空寂的地方,有时象悬崖上的泉水倾泻不尽,最后与秋风中的落叶四处飘零……诗人通过这种内心独白,把弃妇的心理刻划得异常真切。
诗的后两节,作者变换人称和描写角度,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弃妇作了进一步的表现——她有着堆积得太多的隐忧,从早到晚无法排遣,那许许多多的烦闷苦恼,即使是火样的夕阳,也不可能把它们化为灰烬从烟囱里飞去。
它们沾染在飞鸦的羽毛上,与飞鸦一同栖息在海啸的石头上,听海上的水手唱歌。
她不能够从极度痛苦中获得解脱,连她的衰老的裙裾也窸窣地发出哀怨的声响。
她徘徊在丘陵荒塚之间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再也没有热泪滚在草地上,作为世界的装饰。
语言诗歌《伞》
01时代背景02创作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语言诗歌《伞》应运而生,成为了当时文学变革的一部分。
作者在创作《伞》时,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同时也结合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姓名:李金发先驱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作者成就:李金发的诗歌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语言诗歌的定义0102语言诗歌是一种以诗歌形式表达情感、意象和哲理的文学形式。
它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通过形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伞》这首语言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保护、传承和希望三个方面。
通过描述伞的历史、制作和功能,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
《伞》的主题思想主题的来源主要是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因此,作者通过这首语言诗歌来呼吁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珍惜历史,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主题的来源与背景010203诗人把伞比喻为一位老朋友,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伞为人们遮风挡雨的实用功能。
拟人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你是大地的蘑菇,/是生命的绿色守护神”,形象地描绘了伞的形态和功能。
比喻诗人运用排比句式,如“在风雨中,你遮挡着风,/在烈日下,你遮挡着太阳”,强调了伞在各种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排比修辞手法诗人把雨滴作为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伞在雨中的情景,如“你是雨滴的舞者,/在雨中,你轻盈地舞动”。
雨滴诗人把风作为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伞在风中的情景,如“在风雨中,你遮挡着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