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作品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
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及其诗歌赏析李金发作为中国象征主义第一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不仅在于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而且在于他引进了一种新的写作意识和审美观念。
他的生命历程以及求学、工作生涯对他的诗歌创作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他以自己生命历程为底色,以对诗歌独特的触摸感为重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影响了很多人。
该文以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个体特征为叙述双线,全角度论述作者及其诗歌。
李金发是一个处于中国现代新诗转折点上的人物,他的出现是对胡适的“明白清楚主义”和郭沫若的坦白奔放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反拨和校正,具有纠偏补弊之功。
李金发对中国新诗的贡献在于他引入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质,使中国新诗开始以“个性”、“人道”为武器,来对抗封建文化势力,歌颂个性自由和解放成为新诗的突破口。
或者说,当思想意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以后,就急需一种含蓄、想象、暗喻的艺术形式与之相对应。
当中国诗人们茫然四顾时,突然发现那些被引进国门的象征主义诗歌似曾相识,它那朦胧、轻盈的风情使人们一下子看到了古典诗词的影子。
周作人认为“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1] (P.1 )。
而象征主义诗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表现技巧和诗歌意象,展示了其无法替代的新的现代性景观,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开了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河。
在李金发的诗歌中我们常常看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充斥和相互纠缠。
李金发诗歌语言的晦涩难懂以及精神上的莫名烦忧也常让我们难以理解,但这和他的贡献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一李金发,原名李淑良,1900年11月21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华侨之家。
“李金发”是他的笔名,关于它还有一个来历。
在李金发的散文集《异国情调》里有一篇《我名字的来源》这样写道:“那天大吐大泻,昏昏迷迷,老是梦见一个白衣金发的女神,领着我遨游空中,自己身轻如羽,两脚一拔,即在空中前进数丈,这样的梦,继续了好几天,一直到病好为止,我后来觉得这样没有病死,或许是天使的帮忙,不可不纪念她,于是好几次将金发做文章的笔名,后来朋友公认为很新颖,遂索性大胆地作为自己唯一的名字。
由李金发的_弃妇_诗谈古今文学的关联
[收稿日期] 20011120[作者简介] 谈蓓芳(1961 ),女,上海市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No.1 2002由李金发的 弃妇 诗谈古今文学的关联谈蓓芳(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摘 要] 以1917年为起点而形成的中国新文学,尽管从西方文学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但仍然是从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是新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而不在对传统的回归。
本文以李金发的 弃妇 诗为例,指出新诗与传统诗歌之间的关联,以及对古今文学演变作贯通性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古今文学演变 新诗 传统诗歌 李金发 弃妇 诗[中图分类号] I206.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2)010011007On the Relationship of C hinese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to ModernTimes Exemplified by Li Jinfa s poem Deserted WifeTan Be-i fang(Research Center o 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Fu dan Un iversit y ,Shanghai 200433)Abstract:Although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literature,the development of the C hinese ne w litera -ture that came into being after 1917was still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The vitality of the Chinese new literature ,however,did not lie in its turning back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but inthe constant bringing forth of ne w ideas.Taking Li Jingfa s poem Deserted Wife as an example,th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 w for m of poem (free verse written in the vernac ular)and the trad-i tional Chinese poetry,and the importance to research connectively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an -cient to modern times as a whole.Key Words: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ne w form of poem (free verse writ -ten in the vernacular),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Li Jinfa,the poem Deserted Wife以1917年为起点而形成的中国新文学,尽管从西方文学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但仍然是从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不过从传统文学到新文学是一个跃进的过程,而不是循序渐进的演化。
赏析李金发诗歌之四
赏析李金发诗歌之四琴的哀微雨溅湿帘幕,正是溅湿我的心。
不相干的风,踱过窗儿作响,把我的琴声,也震得不成音了!奏到最高音的时候,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
露不出日光的天空,白云正摇荡着,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
我有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她们并不能了解呵。
我若走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
赏析《琴的哀》读到《琴的哀》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内心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为了迎接李金发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而写这本书,而真正的想去读懂李金发的诗,是此时此刻。
慢慢的我开始懂了,当我开始懂他的时候,我就开始懂了我的人生,我发现我跟李金发的诗,慢慢的开始交融,其实这个懂真的很难,但是我们用内心去体会一下他的诗,我们会发现其实他的诗,很多时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真诚的感觉,也就是诗心。
当我们了解我们诗心的时候,我们再去看一下李金发的这首《琴的哀》的时候,其实他的那个本身这个来说是应该《琴的哀》,我反而会觉得会经常会误解成为《琴之哀》,这个得'的'和'之'间似乎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在我心里面'之'就可能真的代表着传承。
'的'是代表着创新。
我还是不能说完全跟李金发进行一个融合,因为毕竟我跟他相差了大概是80多年,这80多年的话是让我感觉人生是不易的。
那我们这80多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人生和一个人生的转换,并不说这个可以忽略什么,或者是说替代什么,但是反而这个人生的转换,让我们知道我们人生还可以细细的去欣赏别人或者呢,以后将来也可以被别人欣赏,今天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只有欣赏别人才能被别人欣赏'。
能欣赏源于自于我们内心的认可,我们做好了,才能会被别人认可。
《琴的哀》,这首诗出自于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
我想当时他可能正在法国留学,诗集中的很多的篇章,都是会有一些对家乡的一种渴望,或者是说远离故国的青年,他那种的估计烦忧,孤独心情是很容易体现在诗里面的。
痛苦的呻吟与美好的追求相交织的心灵历程——李金发象征诗思想性
t
。
( 克 莱夫 贝 里 )
真 是无 独
( 法文
厉 害
恶 毒
,
严重 之
有偶
辙பைடு நூலகம்
。
李 金 发 的 主 张 与此 同 出 一
意
“
。
) 这首 诗
在 一 定 程 度上 ③笔 者认为
”
,
概 括 了 他 诗歌 内容 追 求 的 主 要
。
远 在 万 里 之 外异 邦 的 李 金
倾向 和 特 征
诗 并 非全 是
”
李 以
发
,
在 痛 苦呻 吟 的 同时
,
也有 善
他面 对
“
以 梦 幻为 真 实
,
良的 愿 望 和 美 好 的 追 求
。
颓废 为 美 的 世 纪 末 思 想
( 减克
鞍
山
师
专 学 报
1 9 8 8年
第
1期
家语
之作
,
自有 它 的特殊 性 和 复 杂性
,
。
因
衰 老 的裙 据 发 出 哀 吟
徜 徉在 年 墓 之 侧 永 无 热泪
设 法 更正 之
,
一
豆 寇年华 的李 金 发
来 到 异 国异
,
,
方算 为
— 人 的生 活
,
必
,
的 心 苦 美 追 交 相 程 与 吟 呻 求 织 历 灵 痛 好
— 征 主义盛
遥 远 的 法 兰 西 一一 一 个 象
才 好齿 于 文 明 民 族 之 列 ” 们的 椅子
”
“
使我
行 的 国 度里
, _
面对 万 花
李金发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
李金髮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金髮诗歌《弃妇》原文及赏析【导语】:《弃妇李金髮》全文与读后感赏析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李金发诗选
李金发诗选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出版的诗集有《微雨》(1925)、《为幸福而歌》(1926)、《食客与凶年》(1927)等。
有感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
吁!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其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里昂车中细弱的灯光凄清地照编一切,使其粉红的小臂,变成灰白。
软帽的影儿,遮住她们的脸孔,如同月在云里消失!朦胧的世界之影,在不可勾留的片刻中,远离了我们,毫不思索。
山谷的疲乏惟有月的余光,和长条之摇曳,使其深睡。
草地的浅绿,照耀在杜鹃的羽上;车轮的闹声,撕碎一切沉寂;远市的灯光闪耀在小窗之口,惟无力显露倦睡人的小颊,和深沉在心之底的烦闷。
呵,无情之夜气,卷伏了我的羽翼。
细流之鸣声,与行云之漂泊,长使我的金发退色么?在不认识的远处,月儿似钩心半角的编照,万人欢笑,万人悲哭,同躲在一具儿,——模糊的黑影辨不出是鲜血,是流萤!琴的哀微雨溅湿帘幕,正是溅湿我的心。
不相干的风,踱过窗儿作响,把我的琴声,也震得不成音了!奏到最高音的时候,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
露不出日光的天空,白云正摇荡着,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
我的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她们并不能了解呵。
我若走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
下午击破沉寂的惟有枝头的春莺,啼不上两声,隔树的同僚亦一齐歌唱了,赞叹这妩媚的风光。
《跳礅上的歌》
2023-11-08contents •引言•主题与象征•叙事与情节•艺术特色与风格•文化与社会意义•结论与反思目录01引言作品概述作者:李金发创作年代:民国十五年(1926年)作品出处:《微明》第一期文学体裁:现代诗作品名称:《跳礅上的歌》社会背景民国十五年(1926年),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军阀混战,社会矛盾尖锐。
个人背景李金发在广州时,受到“五卅”爱国运动的激发,思想上起了重大变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创作背景作品影响与评价作品影响《跳礅上的歌》是李金发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评价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意象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代、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和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2主题与象征在故事中,跳礅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元素,象征着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它代表着主人公需要跨过的生活障碍,以及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跳礅河流则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它承载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的成长和转变。
河流的流淌也代表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延续。
河流主题与象征 跳礅的象征主题与象征 跳礅的象征生命的象征生命:通过描述跳礅和河流,故事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旅程的珍视。
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个时刻,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勇气:主人公在跳礅上的表现展示了勇气和决心。
他的行动表明,只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就可以克服障碍并实现目标。
主题与象征 跳礅的象征成长故事中,主人公通过跨越跳礅,经历了成长和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上,也反映在他的内心世界。
家庭故事中,主人公的家人对他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家庭和亲情的象征。
这种情感纽带为他在面对困难时提供了力量和勇气。
03叙事与情节故事线索以“我”的视角,回忆童年时期在故乡小河边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跳礅上的故事。
通过回忆,将故事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李金发 有感
如果把这首诗换一个文化背景的话,大概不会引起像当时那样的惊呼吧。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郭沫若正酝酿着《女神》,闻一多正讴歌着《红烛》,大多数人还在沉浸于浪漫主义的氛围中时,李金发却在法国写下时人诧异的《为幸福而歌》,《有感》就是其中的一篇。
《有感》这首诗充满了怪异的意象,这些意象之间的连接也没有明显的线索。
整个诗就像一个难以索解的谜。
一开头的“残叶”让我们想到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见到的类似的意象,如“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霜林”、“山山黄叶飞”中的“黄叶”,但接下来的“血”就让人感到一种不安了,而“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更不似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对死的阐释,所谓“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死亡只是人化为其他生命状态存在而已。
李金发对生死的理解则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味道,他看到生死贴得很近,生命在死亡面前不堪一击:“残叶”是“树叶”生命走向尽头的状态,其红如血,残叶的飘零使诗人想到生命的脆弱,死神是冷酷的,生命便在他轻轻一笑中消失,永不再来。
生死的无常使人想要在有限的生命中痛饮狂歌,尽量享受在世的幸福,然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如在旷野般的孤独感驱使人去寻找慰籍,在互相依偎中取暖:“抚慰你所爱的去”,爱情似乎成为抵挡死亡恐惧和孤独感的最佳方式,然而诗人又怀疑人与人之间是否能真正进行心的交流了:“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其/可爱之眼了。
”长期的飘泊使人一方面渴望同情理解和爱,一方面又因对他人疑惧而羞怯,想固守自己的孤独。
内心充满矛盾。
李金发旅居法国多年,这种自身飘泊无依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与他对生命的理解相结合,又加深了他对“生命如寄”的感悟。
爱情与生死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形成“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的感慨。
最后一段与开头重复,形成一个圆圈,结构上的“圆圈”又和生命过程相对应,更加深了这首诗透骨的生命悲凉感。
李金发的诗歌刻意学习模仿象征主义诗歌,想透过表面的世界去窥视另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不重视对外界的再现,而将视线“向内转”,挖掘意识深处、超越逻辑性很强的语言能表现的范围之外的东西,探讨生命、死亡、人性中的种种。
弃妇李金发诗歌
弃妇李金发诗歌一、作者简介李金发(1900-197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翰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在巴黎美术大学学习雕塑。
李金发在法国象征派诗歌尤其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1925年初,他受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1927年秋,任中央大学秘书。
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
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
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后移居美国纽约直到去世。
二、作品原文《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三、创作背景这是李金发与中国读者见面的第一篇诗作,大约写于1922年。
李金发在法国留学期间,专攻雕塑,却迷上了当时风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仑与玛拉美诗人心中沉睡的灵感被扣醒了。
从二十岁起模仿象征派写着他的诗作,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里连续写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
《弃妇》就是《微雨》中的第一首诗。
《弃妇》用大量的意象,象征弃妇幽隐悲苦的心理,表现她的孤寂的生存。
而弃妇,亦可以代指弃儿,可以是被这个世界或者被他人所抛弃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孤独寂寥生存的个体或灵魂。
四、文学赏析在这首《弃妇》里,诗人将许多联系并不密切的事物罗织在一起,并将自我的主观情感强行输入这些事物之中,借助这些情感象征物,把诗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怅惘与爱情的失意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的哀殿与悲凉极端地状写出来。
由李金发的《弃妇》诗谈古今文学的关联
《弃妇》李金发是我国二十年代有代表的象征派诗人。
《弃妇》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的第一首,也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
他用欧化的句法和晦涩的语言表现颓废朦胧的思想情调,被朱自清称为是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第一个介绍到中国诗里的诗人。
一李金发,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
他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来到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
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人。
李金发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当时正在法国学习雕塑。
1922-1923年在世界艺术都会巴黎的象征主义艺术氛围中,写了三本象征主义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寄回国内,在周做人的帮助下,发表了一些,并相继在1925-1927年间出版。
这些诗给人以怪异的感觉,于是作者也被称为“诗怪”。
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派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派诗人。
李金发的诗作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在思想上,这位诗人不像“五四”时期的作家那样关心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命运,那样具有人道理想,充满改革热忱,他的胸怀并不宽广,所感受到的只是身边的悲观,又因为深受巴黎忧郁症的感染,他觉得“我有一切的忧郁,无端的恐怖”,因而他所写的大多数都是爱情、死亡、忧郁、苦闷,社会情状描写消退了,内心情趣的显示也突出了。
在艺术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也不在注重描写的客观性和典型性,而讲究表现的意象性和象征性。
李金发说:“诗之需要形象犹人身之需要血液”[1]这就是象征艺术的重要性。
因为讲究意象的象征性,所以多用比喻,特别是隐喻,更加增添了文章的神秘感,所以显得跳跃、朦胧、令人费解。
雕刻和诗文是李金发业余的最大爱好。
蔡元培先生称他为“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雕刻诚能为”。
他在20年代留学期间,诗歌创作已取得了辉煌成就。
早期象征派诗人代表——李金发资料
(四)象征诗派的诗歌特点
1、强调诗歌具象的多义性。 2、比喻的运用多取远譬。 3、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 4、感觉世界过于狭窄,感情 上存有一定的颓废倾向,句法 过于欧化。
艾青:象征派诗歌“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 它所包含的,同时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 远的东西”。 朱自清:“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意 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 不是‘近取譬’……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 同的事物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的新关 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种关系组织成 诗;所谓‘最经济的’就是将一些联络的字 句省掉,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起桥 来。”
象征派诗歌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正处 于五四运动高潮过后的革命低潮时期。一些 被五四运动唤醒的文学青年由初期的兴奋、 狂热、呐喊转化为苦闷、彷徨、伤感甚至颓 废。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文学青年中间便 出现了一股颓唐伤感的倾向。而西方象征主 义诗歌所具有的感伤色彩、厌世情绪很适合 这些文学青年的口味,于是象征主义诗歌在 中国便找到了它生长的土壤。
“那时因多看人道主义及左倾的读物,渐 渐感到人类社会罪恶太多,不免有愤世嫉 俗的气味,渐渐的喜欢颓废派的作品,鲍 德莱即波德莱尔的《罪恶之花》,以及魏 尔仑的诗集,看得手不释卷,于是逐渐醉 心象征派的作风。” ------李金发
李金发的主要作品是三部诗集《微雨》、 《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 李金发的诗从两个方面显示了他的象征主 义的特质: 1、是诗歌审美对象“以丑为美”、“从恶 中发掘美”的美学倾向; 2、在艺术方法上,喜欢通过“客观对应物” 来象征、暗示自已的内心世界,带有一种朦 胧晦涩的美学特征。
中 国 象 征 诗 派 第 李一 金人 发
早期象征派诗人代表——李金发汇编
“长处在使大众不能懂, 纵是文科大学生也瞠目不 解”“他的诗每篇都少不了几个之字。每篇没有 整齐的格律, 而又都充满了神秘的感觉的象征的思 想”——蒲风
诗歌如果“无视民众只为自己”, 只是“从形式主
义出发”, “把诗写得非常晦涩暧昧”, 都是新诗发 展的歧途。读李金发的诗, “ 好象在听外国人说中 国话, 读了也等于不曾读”。
前,在手心描下 “中国”二字,表达了对故国深切的怀念。
陈耀东在《论李金发的诗》把李金发 的诗分成了三类:
1为数不多的作品,虽有点朦胧,却不很晦 涩;
2约占总数一半左右的诗,有些晦涩,诗的 主旨尚能探知;
3近半数的诗与读者之间,像有一道不可逾 越的高墙,读者只好望诗兴叹。
李金发诗歌的特质:
1、以社会和人生的“恶”为对象 2、强调“不幸”的忧郁美 3、追求万物与主体神秘的交感契合 4、关心生死问题 5、追求暗示、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
“李氏是中国抒情诗的第一人, 他认为李先生的诗 是流动的,多元的, 易变的, 神秘化、个性化、天才 化的, 不是如普通的诗,可以一目了然的。”—— 黄参岛
“觉得读了李先生的《弃妇》及《给蜂鸣》等诗, 突然有一股新异的感觉, 潮上了心头; 像这样新奇 怪丽的歌声, 在冷漠到了零度的文艺界,怎不叫人 顿起很深的注意。”——钟敬文
题自写像
即月眠江底, 还能与紫色之林微笑。 耶稣教徒之灵, 吁,太多情了。
感谢这手与足, 虽然尚少 但既觉够了。 昔日武士被着甲, 力能搏虎! 我么!害点羞。
热如皎日, 灰白如新月在云里。 我有草履,仅能走世界之一角, 生羽么,太多事了呵!结束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
中国现代主义诗人——李金发
中国现代主义诗人——李金发一、李金发简介李金发,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
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现代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集《李金发诗集》。
二、作品举例异族里所受到的歧视、恋爱的无望、祖国的忧患,都使他心理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烟雾之中。
于是,以表现死亡、丑等为擅长的诗人彼德莱尔的诗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1921年,在饱尝了白眼之辱的环境里,李金发课余就在书籍里寻找安慰,“鲍特莱尔的《恶之花》,他亦手不释卷”了,遂成了一个“唯丑的少年”,讴歌唯丑的人生:“我抚慰我的心灵安坐在油腻的草地上,/静听黑夜之哀吟,与战栗之微星,/张其淡白之倦眼,/细数人类之疲乏,与牢之不可破之傲气。
在柏木不满三个月的时间里,李金发又创作了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
这时他一方面由于潜心研究叔本华的哲学,愈加深了其悲观思想,另一方面,阅读了歌德等人的作品,诗风有所变化,较少神秘色彩。
又过六个月,李金发又写出了第三本诗集《为幸福而歌》,从这本诗集的题记、译诗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德国的歌德、海涅,法国的雨果、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
可以看出,李金发的三本诗集的倾向日趋明晰:在象征的整体特征下,渗透了浪漫的感伤主义。
尽管李金发所吸取的影响比较杂,但是,他的诗作中最突出是对死亡、丑恶的抒写以及始终笼罩着的绝望、郁闷、悲哀的烟雾。
李金发有两句历来为人们指责的诗句:“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在李金发看来,“死亡”是人最终的归宿,它并不可怕,“死!如同睛春般美丽,季候之来般忠实,/若你设法逃脱,/啊,无须恐怖痛哭,/他终究温爱我们。
”(《死》)可怕的倒是现实生存。
现世生活带给人无休止的压抑、焦虑、厌恶,使人产生了浓重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造成了普遍的“神经症人格”。
怎样消除这些基本因素呢?李金发认为只有死亡。
这里,我们找到了诗人歌颂死亡的根本原因,乃是在于对丑恶社会现实的彻底绝望,或者是以死来完成对生存的最有力的诅咒。
诗人李金发,诗歌精选20首
诗人李金发,诗歌精选20首诗人李金发李金发(1900-1976),本名李淑良,又名李权兴。
1900年11月21日出生于广东梅县罗田径村,客家人。
早年就读于梅州中学和香港圣约瑟中学。
1919年赴法国留学。
1920年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以及魏尔仑、萨曼、雷尼耶、瓦雷里、耶麦的影响,创作新诗。
后结集为《微雨》寄回国内,得到周作人、宗白华、钟敬文等的褒奖,在诗坛引起骚动,被称为“诗怪”。
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学习雕塑和油画。
1925年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栗邀请,回国执教,先后在上海美专、中山大学教授美术。
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
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
1927年进入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
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并主编《美育》杂志至1937年。
1932-1934年,应施蛰存之邀在上海《现代》杂志发表新诗,成为“现代派”诗人之一。
1936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中,力主“发扬民族精神,激发抗战情绪”。
他的抗战诗歌也变得明快易懂充满爱国之情。
1938年,因抗战全家逃难至越南,就职于中华民国设在海防市的战时物资运输处。
1940年回到广东。
1941年和诗人卢森创办抗日文艺月刊《文坛》。
8月开始再次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任职。
1945年任中华民国驻伊朗大使馆一等秘书,代理馆务。
1946-1950年任中华民国驻伊拉克公使。
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后,他不愿被政府召回台北,于1951年携全家移居美国。
先后办农场养鸡、经营商业和制作雕像,创作回忆性散文。
1976年12月25日在纽约长岛因心脏病去世,葬于长岛。
主要作品有诗集《微雨》(1925)、《为幸福而歌》(1926)、《食客与凶年》(1927)、《李金发诗集》(1987)、《李金发诗选》(2003),诗文合集《异国情调》(1942)、《飘零闲笔》(1964),传记《雕刻家米西盎则罗》(1926),文学史《德国文学ABC》(1928),艺术史《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1928),《李金发回忆录》(1998),编选有民歌集《岭东恋歌》(1929),小说集《鬼屋人踪》(合著,1949)等。
由传统题材生出现代诗意——李金发《题自写像》和《弃妇》中的“西方”
作者: 方长安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14-11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传统;现代性;李金发;《题自写像》;《弃妇》;“西方”
摘要:李金发的《题自写像》中有一幅诗人自画像,《弃妇》则塑造出一位无助、绝望的"弃妇"形象,两者相互暗示、生成,其现代意义则主要源自诗中那模糊可辨的"西方"存在。
这位西方形象具有多重面目与功能:有时是言说主体崇仰的对象,但又令人深感自作多情;有时激起东方自我的无力感,并引领其反思现代文明和人之存在方式;有时又被诗人话语所控制,成为其审视、言说中国问题时的修辞符号与象征;有时不直接现身但又无处不在,化为诗人思与想的底色与力量,参与乃至左右着诗歌流程。
它与诗人的中国情怀、中国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张力,使传统题材生出现代诗意。
人生悲苦命运的象征——论李金发《弃妇》的象征意象
2 9 第4 总 l期) 0 年 期( 第l 0 6
人 生悲 苦 命运 的象征
论 李金发 《 弃妇》 象征 意 象 的
厉 向 君
(日照广 播 电视 大 学 教 学科研处 , 山东 日照 2 6 2 ) 7 8 6
[ 摘 要 ]李金发是我国二十年代有代表性的象征派诗人。《 弃妇》 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 意象内涵具有多义性
雨》 里的第一首。这是 一篇典型 的象 征主义作 品 , 意象 内涵
具有 多 义 性 和不 确 定 性 , 表 面 看 , 中 的 “ ” 是 弃 妇 本 从 诗 我 就 人 。诗 中写 了弃 妇 心 境 的 痛 苦 : 为无 心 洗 沐 , 长 的 头 发 因 长 披 散 在 眼前 , 样也 就 隔 断 了 周 围人 们 投 来 的一 切 羞 辱 与 厌 这
的艺术效果。如“ 弃妇之 隐忧堆积 在动作上 , 阳之火 不能 夕
根 弱 不 禁风 的 小 草 儿 , 上 帝 的 神 灵 在 空 旷 的 山 谷 里 往 返 与 “ 话 ” 实 际上 无 法 把 痛苦 向上 帝 诉说 。我 的悲 哀 只有 小 到 对 , 可 怜 的 “ 蜂 之 脑 ” 留下 印 象 , 者 寂 寞 地 与 “ 泉 ” 起 游 能 或 山 一 “ 在 悬 崖 ” , 零 的红 叶而 被 飘 去 了 。接 着 诗 中转 变 了叙 泻 上 孤 述 的 主体 , 妇 的独 自变 成 了诗 人 直 接 的叙 述 。这 一 抒 情 角 弃 度 的转 换 有 利 于从 外 形 来 雕 塑 弃 妇 的 外 在 形 态 与 内心 痛 楚 。
人 漂 泊 异 邦 孤独 、 望 的 自我 形 象 , 把 想 像 和 象 征 融 合 在 绝 他
一
起 , 成 一 种 特异 的 效 果 , 《 妇 》 弃 妇 的痛 苦 和 不 被 造 如 弃 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
出版的著作有诗集《微雨》(1925)、
传记《雕刻家米西盎则罗》(1926)、
诗集《为幸福而歌》(1926)、
诗集《食客与凶年》(1927)、
艺术史《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1928)、
文学史《德国文学ABC》(1928)、
诗文集《异国情调》(1942)、
小说(与他人合集)《鬼屋人踪》(1949)、
诗文集《飘零阔笔》(1964)、以及《李金发诗集》(1987)。
作品欣赏
〖夜之歌〗
我们散步在死草上
悲愤纠缠在膝下。
粉红之记忆,
如道旁朽兽,发出奇臭。
遍布在小城里,
扰醒了无数甜睡。
我已破之心轮,
永转动在泥污下。
不可辨之辙迹,
惟温爱之影长印着。
噫吁!数千年如一日之月色,
终久明白我的想象,
任我在世界之一角,
你必把我的影儿倒映在无味之沙石上。
但这不变之反照,衬出屋后之深黑,
亦太机械而可笑了。
大神!起你的铁锚,
我烦厌诸生物之汗气。
疾步之足音,
扰乱之琴之悠扬。
神奇之年岁,
我将食园中,香草而了之;
彼人已失其心,
在混杂在行商之背而远走。
大家辜负,
留下静寂之仇视。
任「海誓山盟∶」
「溪桥人语,」
你总把灵魂儿,
遮住可怖之岩穴,
或一齐老死于沟壑,
如落魄之豪士。
但我们之躯体
既偏染硝矿。
枯老之池沼里,
终能得一休息之藏所?
〖爱憎〗
Soyons Scandaleux Sans Plus Vous gener — P。
Verlaine。
我愿你孤立在斜阳里,
望见远海的变色,
用日的微光,
抵抗夜色之侵伐。
将我心放在你臂里,
使他稍得余暖,
我的记忆全死在枯叶上,
口儿满着山果之余核。
我们的心充满无音之乐,
如空间轻气的颤动。
无使情爱孤寂在黑暗,
任他进来如不速之客。
你看见,我的爱!
孤立而单调的铜柱,
关心瘦林落叶之声息,
因野菊之坟田里秋风唤人了。
如要生命里建立情爱,
即持这金钥开疑惑之门,
纵我折你陌上之条,
明日之静寂是在我们心里。
呵,不,你将永不回来,
警我在深睡里,
迨生命之钟声响了,
我心与四体已□冷。
二
时间逃遁之迹
深印我们无光之额上,
但我的爱心永潜伏在你,
如平原上残冬之声响。
红夏偕着金秋,
每季来问讯我空谷之流,
我保住的祖先之故宫既颓废,心头的爱憎之情消磨大半。
无用躇踌,留你最后之足印在我曲径里,
呵,往昔生长在我臂膀之你,应在生命之空泛里沉默。
夜儿深了,钟儿停敲,
什一个阴黑笼罩我们;
我欲生活在睡梦里,
奈他恐怕日光与烦嚣。
蜘蛛在风前战栗,
无力织世界的情爱之网了吁,知交多半死去,
无人获此秋实。
呵妇人,无散发在我庭院里,你收尽了死者之灰,
还吟挽歌在广场之隅,
跳跃在玫瑰之丛。
我几忘却这听惯之音,
与往昔温柔之气息,
愿倩魔鬼助我魄力之长大,准备回答你深夜之呼唤。
〖时之表现〗
一
风与雨在海洋里,
野鹿死在我心里。
看,秋梦展翼去了,
空存这委靡之魂。
二
我追寻抛弃之意欲,
我伤感变色之樱唇。
呵,阴黑之草地里,
明月收拾我们之沈静。
三
在爱情之故宫,
我们之Noces倒病了,取残弃之短烛来,
黄昏太弥漫田野。
四
我此刻需要什么?
如畏阳光曝死!
去,园门已开了栅,
游蜂穿翼鞋来了。
五
我等候梦儿醒来,
我等觉儿安睡,
你眼泪在我瞳里,
遂无力观察往昔。
六
你傍着雪儿思春,
我在衰草里听鸣蝉,
我们的生命太枯萎,
如牲口践踏之稻田。
七
我唱无韵的民歌,
但我心儿打着拍,
寄你的哀怨在我胸膛来,将得到疗治的方法。
八
在阴处的睡莲,
不明白日月的光耀,
打桨到横塘去,
教他认识人间一点爱。
九
我们之Souvenirs,
在荒郊寻觅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