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精练习题 高效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高考4 第一单元 第4讲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

高中生物高考4 第一单元 第4讲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

[基础达标]1.(2020·四川双流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核酸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B.RNA具有传递信息、催化反应、转运物质等功能C.双链DNA分子的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叶绿体与线粒体中含有三种RNA解析:选C。

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决定了核酸分子的多样性,A正确;RNA 中的mRNA可以传递遗传信息,某些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tRNA具有转运氨基酸的功能,B正确;双链DNA分子中,大部分脱氧核糖连着两个磷酸,C错误;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可以进行基因的表达,因此含有rRNA、mRNA、tRNA,D正确。

2.(2020·安徽滁州中学高三月考)核苷酸可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聚核苷酸链,与多肽一样,脱水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下一个单体的糖相连。

结果,在多核苷酸中形成了一个重复出现的糖—磷酸主链(如右图),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所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只有C、H、O、NB.在合成该图所示化合物时,需脱去5分子水,相对分子质量减少90C.在该图所示化合物分子中,一个磷酸基团大多和两个五碳糖相连D.图中连接磷酸基团与五碳糖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即DNA解旋酶作用的位点解析:选C。

核苷酸链的组成元素为C、H、O、N、P,合成该图所示化合物需脱去4分子水,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4×18=72;DNA解旋酶作用于碱基对间的氢键,而不是磷酸二酯键。

3.(2020·福建三明期末)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A.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只能为生物体提供能源B.质粒、叶绿体、线粒体、A TP和RNA中都含有核糖C.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相同D.蔗糖储存于肌肉细胞中,能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能量解析:选C。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可以为生物体提供能源,还可以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A错误;质粒是环状的DNA分子,不含核糖,B错误;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C正确;蔗糖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不存在于肌肉细胞,D错误。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13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13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A.适当加长摆线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D.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解析:单摆实验的精确度取决于实验装置的理想化程度及相关物理量的测量精度.适当加长摆线长度,有利于把摆球看成质点,在摆角小于10°的条件下,摆球的空间位置变化较大,便于观察,选项A 对.摆球体积越大,所受空气阻力越大,对质量相同的摆球其影响越大,选项B错.只有在小角度的情形下,单摆的周期才满足T=2πlg,选项C对.本实验采用累积法测量周期,若仅测量一次全振动,由于摆球过平衡位置时速度较大,难以准确记录,且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太短,偶然误差较大,选项D错.答案:AC2.某同学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的摆球密度不均匀,无法确定重心位置,他第一次量得悬线长为l1(不计半径),测得周期为T1;第二次量得悬线长为l2,测得周期为T2,根据上述数据,g值应为()A.4π2(l 1+l 2)T 21+T 22B.4π2(l 1-l 2)T 21-T 22C.4π2l 1l 2T 1T 2 D .无法计算解析:设重心与球上表面接触悬线处的距离为r ,则第一次,T 1=2πl 1+r g ① 第二次,T 2=2πl 2+r g② 由①②两式消去r 得g =4π2(l 1-l 2)T 1-T 2. 答案:B二、非选择题3.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摆长时,若正确测出悬线长l 和摆球直径d ,则摆长为__________;测周期时,当摆球经过__________位置时开始计时并计数1次,测出经过该位置N 次(约60~100次)的时间为t ,则周期为__________.此外,请你从下列器材中选用所需器材,再设计一个实验,粗略测出重力加速度g ,并参照示例填写下表(示例的方法不能再用).A .天平B .刻度尺C .弹簧测力计D .电磁打点计时器E .带夹子的重锤F .纸带G .导线若干H .铁架台 I .低压交流电源J .低压直流电源 K .小车 L .螺旋测微器M .斜面(高度可调,粗糙程度均匀)解析:单摆的摆长是指悬线长加上小球的半径,即为l +2;测定周期时,摆球在最低处平衡位置速度最大,因此应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以减小实验误差;若从小球经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并计数N 次,则小球完成了N -12个全振动,故其周期T =t N -12=2t N -1.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可用斜面和打点计时器由牛顿第二定律来测,方法见答案.答案:l+d 2 平衡 2t N -1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1-3-6(a)、(b)所示.测量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图1-3-6(2)实验时,若摆球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摆动,为了将人工记录振动次数改为自动记录振动次数,在摆球运动最低点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一激光光源与光敏电阻,如图1-3-7(a)所示.光敏电阻与某一自动记录仪相连,该仪器显示的光敏电阻阻值R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如图1-3-7(b)所示,则该单摆的振动周期为____________.若保持悬点到小球顶点的绳长不变,改用直径是原小球直径2倍的另一小球进行实验,则该单摆的周期将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1-3-7(b)中的Δt 将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1-3-7解析:本题考查游标卡尺和单摆的知识.(1)应将待测物体正确地放在测脚中,如图(b)所示;(2)单摆1个周期遮光两次;单摆周期与小球质量、大小无关,但若改用直径变为原小球直径2倍的小球,摆长会变大,周期变大,遮光时间Δt也变大.答案:(1)(b)(2)2t0变大变大5.某同学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时有如下操作,请判断是否恰当(填“是”或“否”).①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约5°释放;______②在摆球经过最低点时启动停表计时;______图1-3-8③用停表记录摆球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________该同学改进测量方法后,得到的部分测量数据见下表.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其中一个摆球直径的示数见图1-3-8.该球的直径为__________mm.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单摆周期随__________的增大而增大.解析:单摆做简谐运动要求摆角小,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约5°释放满足此条件;因为摆球通过最低点时速度较大,计时误差小,所以在最低点启动停表计时;摆球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太短、不易读准、误差大,应测多个周期的时间求平均值;由表中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单摆周期随摆长的增大而增大.答案:①是②是③否20.685(20.683~20.687)摆长6.将一单摆装置竖直悬挂于某一深度为h(未知)且开口向下的小筒中(单摆的下部分露于筒外),如图1-3-9(a)所示,将悬线拉离平衡位置一个小角度后由静止释放,设单摆摆动过程中悬线不会碰到筒壁,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量出筒的下端口到摆球球心的距离L,并通过改变L而测出对应的摆动周期T,再以T2为纵轴、L 为横轴作出函数关系图像,那么就可以通过此图像得出小筒的深度h 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图1-3-9(1)现有如下测量工具:A.时钟;B.停表;C.天平;D.毫米刻度尺.本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实验中所得到的T2-L关系图像如图1-3-9(b)所示,那么真正的图像应该是a、b、c中的__________;(3)由图像可知,小筒的深度h=__________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__m/s 2.解析:本实验主要考查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1)测量筒的下端口到摆球球心之间的距离L ,用到毫米刻度尺,测单摆的周期用到停表,所以测量工具选B 、D.(2)摆线在筒内部分的长度为h ,由T =2πL +h g 得,T 2=4π2g L +4π2gh ,可知T 2-L 关系图像为a . (3)将T 2=0,L =-30cm 代入上式可得:h =30cm =0.3m ;将T 2=1.20s 2 ,L =0代入上式可求得:g =π2=9.86m/s 2. 答案:(1)BD (2)a (3)0.3 9.867.如图1-3-10(a)所示,ABCDabcd 为一放于水平面上的长方体槽,上端开口,ABba 、CDdc 两面为铜板,其他面为绝缘板,槽中盛满导电液体(设该液体导电时不发生电解).现在质量不计的细铜丝的下端固定一铁球构成一单摆,铜丝的上端可绕O 点摆动,O 点在槽中心的正上方,摆球摆动平面与AB 垂直.在两铜板上接上图示的电源,电源内阻可忽略,电动势E =8 V ,将电源负极和细铜丝的上端点分别连接到记忆示波器的“地”和“Y”输入端(记忆示波器的输入电阻可视为无穷大).假设摆球在导电液体中做简谐运动,示波器的电压波形如图1-3-10(b)所示.图1-3-10(1)求单摆的摆长(已知π2=10,g =10m/s 2).(2)设AD 边长为4cm ,求单摆的振幅.(忽略铜丝对导电液体中电场的影响)解析:(1)由图(b)可知单摆的周期为T =1s ,由T =2πl g l =gT 24π2=10×124×10m =0.25m. (2)摆动过程中电压变化量为ΔU =4 V ,此即为两个最大位置对应的电势差,其距离为振幅A 的2倍,故ΔU E =2A AD,解得振幅A =1cm. 答案:(1)0.25m (2)1cm。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1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1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A.将提前B.将延后C.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D.不变解析:当大气层存在时,由于大气层的折射作用观察到的日出是提前的,当不存在大气层时观察到的日出将不再提前,故选B.答案:B2.光纤通信是一种现代通信手段,它可以提供大容量、高速度、高质量的通信服务,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高质量的宽带光纤通信网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B.光导纤维传递光信号是利用光的衍射原理C.光导纤维传递光信号是利用光的色散原理D.目前广泛应用的光导纤维是一种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解析:光导纤维是一种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直径只有几微米到一百微米,由内芯和外套组成,内芯的折射率大,其原理是光传播时在两个界面处发生全反射,故D对,B、C错.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像无线电波一样,作为一种载体来传递信息,A对.答案:AD图2-1-123.(2010·高考全国卷Ⅱ)频率不同的两束单色光1和2以相同的入射角从同一点射入一厚玻璃板后,其光路如图2-1-1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色光1的波长小于单色光2的波长B.在玻璃中单色光1的传播速度大于单色光2的传播速度C.单色光1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小于单色光2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D.单色光1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单色光2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解析:本题考查光的色散、全反射现象、光速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由图知单色光1在界面折射时的偏折角度大,则单色光1的折射率大,因此单色光1的频率大于单色光2的频率,那么单色光1的波长小于单色光2的波长,A项对;由n=cv知,折射率大的单色光1在玻璃中传播速度小,当单色光1、2垂直射入玻璃时,二者通过玻璃板的路程相等,此时单色光1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大于单色光2通过玻璃板所需时间,B、C项都错;由sin C=1n及单色光1的折射率大知,D项对.答案:AD4.水的折射率为n,距水面深h处有一个点光源,岸上的人看到水面被该光源照亮的圆形区域的直径为()A.2h tan(arcsin 1n)B.2h tan(arcsin n)C.2h tan(arccos 1n) D.2h cot(arccos n)图2-1-13解析:题意如图2-1-13所示,由临界角的公式有sin C=1 n,由几何关系有θ=C,R=h tanθ,直径D=2R,解得D=2h tan(arcsin 1n),故A正确,其余各项错误.答案:A5.已知某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比对红光的折射率大,则两种光()A.在该玻璃中传播时,蓝光的速度较大B.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该玻璃中,蓝光的折射角较大C.从该玻璃中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红光临界角较大D.用同一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蓝光的相邻条纹间距较大解析:由v=cn可知,蓝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大,蓝光的速度较小,A错;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蓝光的折射率大,向法线靠拢偏折得多,折射角应较小,B错;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可由公式sin C=1n得知,红光的折射率小,临界角大,C正确;用同一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由公式Δx=Ldλ可知,蓝光的波长短,相邻条纹间距小,D错.答案:C图2-1-146.如图2-1-14所示,有一束平行于等边三棱镜截面ABC的单色光从空气射向E点,并偏折到F点,已知入射方向与边AB的夹角为θ=30°,E、F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则() A.该棱镜的折射率为 3B.光在F点发生全反射C.光从空气进入棱镜,波长变小D .从F 点出射的光束与入射到E 点的光束平行解析:在E 点作出法线可知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30°,折射率为3,A 正确;在BC 边上的入射角小于临界角,不会发生全反射,B 错;由公式λ介=λ空气n,可知C 对;三棱镜两次折射使得光线都向底面偏折,不会与入射到E 点的光束平行,故D 错.答案:AC图2-1-157.(2011·安徽卷)实验表明,可见光通过三棱镜时各色光的折射率n 随波长λ的变化符合科西经验公式:n =A +B λ2+C λ4,其中A 、B 、C 是正的常量.太阳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的情形如图2-1-15所示.则( )A .屏上c 处是紫光B .屏上d 处是红光C .屏上b 处是紫光D .屏上a 处是红光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及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光的色散知识的掌握.根据公式可知,波长越长三棱镜对光的折射率越小,在各色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波长最短,偏折率最大,偏折程度最大,因此D项正确.答案:D图2-1-168.(2011·福建卷)如图2-1-16,半圆形玻璃砖置于光屏PQ的左下方.一束白光沿半径方向从A点射入玻璃砖,在O点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在光屏上呈现七色光带.若入射点由A向B缓慢移动,并保持白光沿半径方向入射到O点,观察到各色光在光屏上陆续消失.在光带未完全消失之前,反射光的强度变化以及光屏上最先消失的光分别是()A.减弱,紫光B.减弱,红光C.增强,紫光D.增强,红光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全反射现象和白光色散现象,意在考查考生应用光的全反射和色散知识分析判断实际现象的能力.入射点由A 向B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同一介质对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各色光对应的全反射的临界角也不同.七色光中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由sin C=1n可知紫光的临界角最小,所以最先发生全反射的是紫光,折射光减弱,则反射光增强,故C 正确.答案:C图2-1-179.(2011·浙江卷)“B 超”可用于探测人体内脏的病变状况.如图2-1-17是超声波从肝脏表面入射,经折射与反射,最后从肝脏表面射出的示意图.超声波在进入肝脏发生折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折射规律类似,可表述为sin θ1sin θ2=v 1v 2(式中θ1是入射角,θ2是折射角,v 1、v 2分别是超声波在肝外和肝内的传播速度),超声波在肿瘤表面发生反射时遵循的规律与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已知v 2=0.9v 1,入射点与出射点之间的距离是d ,入射角为i ,肿瘤的反射面恰好与肝脏表面平行,则肿瘤离肝脏表面的深度h 为( )A .9d sin i 2100-81sin 2iB .d 81-100sin 2i 10sin iC .d 81-100sin 2i 20sin iD .d 100-81sin 2i 18sin i图2-1-18解析:本题考查波的折射与反射,意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画出波的传播示意图,如图2-1-18所示,则有sin i sin α=v 1v 2=10.9,得sin α=0.9sin i.由几何关系得tan α=d 2h,即0.9sin i 1-(0.9sin i )2=d 2h ,所以h =d 100-81sin 2i 18sin i ,选项D 正确. 答案:D图2-1-1910.如图2-1-19所示,为了观察门外情况,有人在门上开一小圆孔,将一块圆柱形玻璃嵌入其中,圆柱体轴线与门面垂直.从圆柱底面中心看出去,可以看到的门外入射光线与轴线间的最大夹角称做视场角.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n,圆柱长为l,底面半径为r,则视场角是()A.arcsinnlr2+l2B.arcsinnrr2+l2C.arcsinrr2+l2D.arcsinlr2+l2图2-1-20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说明,该玻璃圆柱体是嵌在门上的,圆柱体的轴垂直于门面,门内的人通过玻璃圆柱底面中心点观察门外的景物,显然人眼能观察到的是一个圆形区域,视场角就是从圆形区域的边缘发出的入射光线sb(能通过玻璃圆柱、由底面中心O点射出进入人眼)与玻璃圆柱的轴线亦即圆柱底面的法线的夹角θ,与入射光线sb对应的折射光线是bO,折射角φ就等于∠abO,如图2-1-20所示.这样由折射定律得sinθ=n sinφ,由于圆柱长ab=l,半径Oa=r,由三角函数公式得sin φ=r l 2+r2. 联立解得视场角为θ=arcsinnr l 2+r2,B 正确. 答案:B二、非选择题图2-1-2111.一块厚为d 的水平玻璃板,光线以入射角θ1射入,其折射角为θ2,如图2-1-21所示,试求从玻璃射出光线的侧移量D 为多大.解析:折射光线在玻璃中传播过的距离L =d cos θ2,偏转距离D =L sin (θ1-θ2)=d cos θ2sin (θ1-θ2). 答案:d cos θ2sin (θ1-θ2) 12.一半圆柱形透明物体横截面如图2-1-22所示,底面AOB 镀银(圆中粗线),O 表示半圆截面的圆心.一束光线在横截面内从M 点入射,经过AB 面反射后从N 点射出.已知光线在M 点的入射角为30°,∠MOA=60°,∠NOB=30°,求图2-1-22(1)光线在M点的折射角;(2)透明物体的折射率.图2-1-23解析:(1)如图2-1-23,透明物体内部的光路为折线MPN,Q、M点相对于底面EF对称,Q、P和N三点共线.设在M点处,光的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OMQ=α,∠PNF=β.根据题意有α=30°①由几何关系得,∠PNO=∠PQO=r,于是β+r=60°②且α+r=β③由①②③式得r=15°④(2)根据折射率公式有sin i=n sin r ⑤由④⑤式得n=6+22⑥答案:(1)15°(2)6+2 213.图2-1-24所示是一透明的圆柱体的横截面,其半径R=20cm,折射率为3,AB是一条直径,今有一束平行光沿AB方向射向圆柱体,试求:图2-1-24(1)光在圆柱体中的传播速度;(2)距离直线AB多远的入射光线,折射后恰经过B点.图2-1-25 解析:(1)光在圆柱体中的传播速度v=cn=3×108m/s.(2)设光线PC经折射后经过B点,光路图如图2-1-25所示.由折射定律有:sinαsinβ=n=3,又由几何关系有:α=2β,由以上两式解得α=60°.光线PC离直线AB的距离CD=R sinα=103cm.则距离直线AB为103cm的入射光线经折射后能到达B点.答案:(1)3×108m/s(2)103cm。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3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3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频率越高的电磁波速度越大B.在真空中,电磁波的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大C.电磁波由真空进入介质,速度变小,频率不变D.只要发射电路的电磁振荡停止,产生的电磁波立即消失解析: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光速,与频率、能量无关,而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小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旦电磁波形成了,电磁场就会向外传播,当波源的电磁振荡停止了,只是不能产生新的电磁波,但已发出的电磁波不会消失.答案:C2.结合电磁波传播速度表达式v=λf,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波长越大,传播速度就越大B.频率越高,传播速度就越大C.发射能量越大,传播速度就越大D.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答案:D3.用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判断,图2-3-1中表示电场(或磁场)产生磁场(或电场)的正确图像是()A.B.C .D .图2-3-1解析: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它们变化的频率相同但步调不一样,相差14周期. 答案:C4.雷达向一定方向发射一微波,经时间t 接收到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微波,可知障碍物距雷达的距离为( )A .ct 2B .ctC .2ctD .4ct 答案:A5.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以11000c 竖直方向升空的火箭上向前发出的光,对地速度一定比c 大B .在以11000c 竖直方向升空的火箭上向后发出的光,对地速度一定比c 小C .在以11000c 竖直方向升空的火箭上沿水平方向发出的光,对地速度为cD .在以11000c 竖直方向升空的火箭上向任一方向发出的光,对地速度都为c解析: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光速不变原理,可知:真空中的光速相对于火箭的速度为c,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也为c,对不同的惯性系是相同的,因此C、D正确,A、B错误.答案:CD6.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波必须依赖介质传播B.电磁波可以发生衍射现象C.电磁波不会发生偏振现象D.电磁波无法携带信息传播解析:电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A错;衍射是一切波所特有的现象,B对;电磁波是横波,横波能发生偏振现象,C错;所有波都能传递信息,D错.答案:B7.目前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多在200m Hz至1 000m Hz的范围内.下列关于雷达和电磁波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中上述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在0.3m至1.5m之间B.电磁波是由恒定不变的电场或磁场产生的C.测出从发射电磁波到接收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可以确定雷达和目标的距离D.波长越短的电磁波,反射性能越强解析:由公式λ=c/f可求得上述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在0.3m至1.5m之间,电磁波是振荡电场或振荡磁场产生的,波长越短的电磁波,越不容易衍射,反射性能越强.答案:ACD8.红外遥感卫星通过接收地面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地面物体的状况.地球大气中的水汽(H2O)、二氧化碳(CO2)能强烈吸收某些波长范围的红外辐射,即地面物体发出的某些波长的电磁波,只有一部分能够通过大气层被遥感卫星接收.图为水和二氧化碳对某一波段不同波长电磁波的吸收情况,由图2-3-2可知,在该波段红外遥感大致能够接收到的波长范围为()图2-3-2A.2.5~3.5μm B.4~4.5μmC.5~7μm D.8~13μm解析:由题图可知,水对红外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波长范围是8~13 μm;二氧化碳对红外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波长范围是5~13 μm.综上可知,选D.答案:D9.家用微波炉是一种利用微波的电磁能加热食物的新型灶具,主要由磁控管、波导管、微波加热器、炉门、直流电源、冷却系统、控制系统、外壳等组成.接通电源后,220V交流电经变压器,一方面在副线圈产生3.4V交流电,对磁控管加热,同时在原线圈产生2 000V高压电,经整流加到磁控管的阴、阳两极之间,使磁控管产生频率为2 450m Hz的微波.微波输送至金属制成的加热器(炉腔)内被来回反射,微波的电磁作用使食物内分子高频地运动而使食物加快受热,并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的维生素,因此具有加热快、节能、不污染环境、保鲜度好等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波是由振荡电路产生的B.微波是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的C.微波炉中变压器高压变压比为11∶100D.微波输出功率为700W的磁控管每秒内产生的光子数为2.3×1015个(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解析:微波是电磁波,是由振荡电路产生的,变压比为220V∶2000V=11∶100,微波炉产生的光子数为N=Pt hν=700×16.63×10-×2 450×10个=4.3×1026个.答案:AC图2-3-310.如图2-3-3所示,在内壁光滑、水平放置的玻璃圆环内,有一直径略小于环口径的带正电的小球,正以速率v0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若在此空间突然加上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成正比例增加的变化磁场,设运动过程中小球带的电荷量不变,那么()A.小球对玻璃环的压力不断增大B.小球受到的洛伦兹力不断增大C.小球先沿逆时针方向做减速运动,过一段时间后,沿顺时针方向做加速运动D.洛伦兹力对小球一直不做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楞次定律.因为玻璃圆环处于均匀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稳定的涡旋电场,对带正电的小球做功,由楞次定律,判断电场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在电场力作用下,小球先沿逆时针方向做减速运动,后沿顺时针方向做加速运动.小球在水平面内沿轨迹半径方向受两个力作用:环的弹力F N和磁场的洛伦兹力F洛,而且两个力的矢量和时刻等于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考虑到小球速度大小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以及磁场强弱的变化,弹力F N和洛伦兹力F洛不一定始终在增大.洛伦兹力始终与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垂直,所以洛伦兹力对小球不做功,故正确选项是C、D.答案:CD二、非选择题11.(1)如图2-3-4所示,强强乘坐速度为0.9 c(c为光速)的宇宙飞船追赶正前方的壮壮,壮壮的飞行速度为0.5 c,强强向壮壮发出一束光进行联络,则壮壮观测到该光束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图2-3-4A.0.4 c B.0.5 c C.0.9 c D.1.0 c图2-3-5(2)在t=0时刻,质点A开始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像如图2-3-5所示.质点A振动的周期是________s;t=8s时,质点A的运动沿y 轴的__________方向(填“正”或“负”);质点B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与A相距16m,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2m/s,在t=9s时,质点B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__________cm.图2-3-6(3)图2-3-6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安置在游泳池底部的照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竖直向上.照片中,水立方运动馆的景象呈现在半径r =11cm 的圆形范围内,水面上的运动员手到脚的长度l =10cm ,若已知水的折射率为n =43,请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身高估算该游泳池的水深h.(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解析:(1)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在任何参考系中,光速不变,D 项正确.(2)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比较容易混淆,而导致出错,在读图时一定要注意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以避免出错.题图为波的振动图像,由图像可知周期为4s ;t =6s 时质点在平衡位臵向下振动,故8s 时质点在平衡位臵向上振动;波传播到B 点,需要时间t 1=x v =162s =8s ,故t =9s 时,质点又振动了1s(14个周期),处于正向最大位移处,位移为10cm.(3)根据题意画出光路图,正确使用物像比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设照片圆形区域的实际半径为R ,运动员的实际长为L ,光路如图2-3-7所示:图2-3-7由折射定律n sin α=sin 90°,几何关系 sin α=R R 2+h 2,物像比R r =L l , 得h =n 2-1·L lr , 取L =2.2m ,解得h =2.1m .(本题为估算题,在取运动员实际长度时可以有一个范围,但要符合实际,故求得h 值可以不同,1.6~2.6m 均可)答案:(1)D (2)4 正 10(3)h =2.1m(1.6~2.6m 都算对)12.惯性系S 中有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从相对S 系沿x 轴方向以接近光速飞行的飞行器上测得该正方形的图像是图2-3-8中的________.A.B.C.D.图2-3-8答案:C13.太阳在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因而其质量也在不断地减小.若太阳每秒钟辐射的总能量为4×1026J,试计算太阳在1s内失去的质量,估算 5 000年内其质量总共减小了多少,并与太阳的总质量2×1027t比较.解析:由太阳每秒钟辐射的能量ΔE可得其在1s内失去的质量为Δm=ΔEc2=4×1026(3×108)2kg=49×1010kg.5 000年内太阳总共减小的质量为ΔM=5 000×365×24×3 600×49×1010kg=7.008×1020kg.与总质量相比P=ΔMM=7.008×10202×1027×103=3.504×10-10,比值很微小.答案:49×1010kg7.008×1020kg比太阳的质量小得多14.如果你想通过同步卫星转发的无线电与对方通话,则在你讲完话后,至少要等多长时间才能听到对方的回话?(已知地球的质量M =6.0×1024kg ,地球半径R =6.4×106m ,引力常量G =6.67×10-11 N ·m 2/kg 2)解析:同步卫星是相对地面静止的卫星,它的运动周期T =3 600×24s ,设卫星离地面距离为h ,它绕地球转动的向心力是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即G mM (R +h )2=m(R +h)(2πT )2, 所以h =3GMT 24π2-R , 代入数值,算得h =3.59×107m.最短通信距离是发话人和听话人均在同步卫星的正下方,这时无线电信号传播的最短距离为s =2h ,则最短时间t =2×2h c =2×2×3.59×1073×108s =0.48s. 答案:0.48s。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2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2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有关偏振和偏振光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只有电磁波才能发生偏振,机械波不能发生偏振B.只有横波能发生偏振,纵波不能发生偏振C.自然界不存在偏振光,自然光只有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D.除了从光源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解析:机械波中的横波能发生偏振.自然光不一定非要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答案:BD图2-2-102.用图2-2-10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2-2-10(a)是点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洒些盐),图2-2-10(b)是竖立的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丝圈.将金属丝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观察到的现象是()A.当金属丝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B.当金属丝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C.当金属丝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D.干涉条纹保持原来状态不变解析:金属丝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时,不影响薄膜上薄下厚的分布,因而干涉条纹保持原来状态不变,D对.答案:D3.光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透明的标准平面样板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B.用三棱镜观察白光看到的彩色图样是利用光的衍射现象C.在光导纤维束内传送图像是利用光的色散现象D.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解析:用透明的标准平面样板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薄膜干涉现象,A错;用三棱镜观察白光看到的彩色图样是利用光的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B错;在光导纤维束内传送图像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C错;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D对.答案:D4.劈尖干涉是一种薄膜干涉,其装置如图2-2-11(a)所示,将一块平板玻璃放置在另一平板玻璃之上,在一端夹入两张纸片,从而在两玻璃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劈形空气薄膜.当光垂直入射后,从上往下看到的干涉条纹如图2-2-11(b)所示.干涉条纹有如下特点:(1)任意一条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在位置下面的薄膜厚度相等;(2)任意相邻明条纹和暗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差恒定.现若在图2-2-11(a)装置中抽去一张纸片,则当光垂直入射到新的劈形空气薄膜后,从上往下观察到的干涉条纹( )图2-2-11A .变疏B .变密C .不变D .消失解析:设空气膜顶角为θ,d 1、d 2为两相邻明条纹,如图2-2-12示,则两处光程差分别为δ1=2d 1,δ2=2d 2,而δ2-δ1=λ,所以d 2-d 1=12λ.图2-2-12设条纹间距为Δl ,由图可知d 2-d 1Δl =tan θ,即Δl =λ2tan θ. 当抽去一张纸片时,θ减小,Δl 增大.答案:A5.(2011·上海卷)用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2-2-13甲、乙、丙所示的图像,则( )甲乙丙图2-2-13A.图像甲表明光具有粒子性B.图像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C.用紫外光观察不到类似的图像D.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能力.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少数光子表现出粒子性,多数光子表现出波动性.任何光都具有这种特性,且光是一种概率波,A、B、D正确.答案:ABD6.(2011·天津卷)甲、乙两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得到各自的干涉图样,设相邻两个亮条纹的中心距离为Δx,若Δx甲>Δx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光能发生偏振现象,乙光则不能发生B.真空中甲光的波长一定大于乙光的波长C.甲光的光子能量一定大于乙光的光子能量D.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甲光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光解析:本题考查双缝干涉实验中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偏振发生的条件、波长与频率、能量与频率及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应用双缝干涉实验中干涉条纹间距公式获取信息后对波长、能量传播速度等问题的判断能力.只要是横波就能发生偏振现象.由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 =L dλ可判断甲光的波长长,再由c =λν可知甲光的频率小,则甲光的能量E =hν小.甲光的频率小,对同一介质的折射率也小,光在其间传播的速度大.B 、D 正确.答案:BD7.如图2-2-14(a )所示,在一块平板玻璃上放置一平凸薄透镜,在两者之间形成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膜,让一束单一波长的光垂直入射到该装置上,结果在上方观察到如图2-2-14(b )所示的同心内疏外密的圆环状干涉条纹,称为牛顿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2-2-14A .干涉现象是由于凸透镜下表面的反射光和玻璃上表面的反射光叠加形成的B .干涉现象是由于凸透镜上表面的反射光和玻璃上表面的反射光叠加形成的C .干涉条纹不等间距是因为空气膜厚度不是均匀变化的D .干涉条纹不等间距是因为空气膜厚度是均匀变化的解析:薄膜干涉中的“薄膜”指的是两个玻璃面之间所夹的空气膜,故选项A 是正确的,B 是错误的.两列波的光程差满足一定的条件:如两列波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偶数倍,形成明条纹;如两列波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形成暗条纹,明暗条纹间的距离由薄膜的厚度决定,膜厚度不均匀,则干涉条纹不等距,故选项C是正确的.答案:AC8.夜晚,汽车前灯发出的强光将迎面驶来的汽车司机照射得睁不开眼睛,影响行车安全.若将汽车前灯玻璃和汽车前窗玻璃都改用偏振玻璃,使双方司机都看不见对方炫目的灯光,但能看清自己车灯发出的光所照亮的物体,所有的汽车前窗玻璃、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应该是()A.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竖直的,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水平的B.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竖直的,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竖直的C.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斜向右上45°,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是斜向左上45°D.前窗玻璃的透振方向和前灯玻璃的透振方向都是斜向右上45°解析:对A选项,尽管使双方司机都看不见对方炫目的灯光,但也看不清自己车灯发出的光所照亮的物体;对C选项,双方司机恰能看见对方炫目的灯光,而看不清自己车灯发出的光所照亮的物体;B选项依然能看到对方炫目的灯光;只有D满足要求.答案:D9.激光散斑测速是一种崭新的测速技术,它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用二次曝光照相所获得的“散斑对”相当于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双缝,待测物体的速度与二次曝光时间间隔的乘积等于双缝间距,实验中可测得二次曝光时间间隔Δt、双缝到屏的距离l以及相邻两条亮纹间距Δx.若所用激光波长为λ,则该实验确定物体运动速度的表达式是( )A .v =λΔx l ΔtB .v =lλΔx ΔtC .v =l Δx λΔtD .v =l Δt λΔx解析:由题意知双缝间距d =v Δt ,双缝干涉中相邻两亮纹(或暗纹)间距Δx 与双缝到屏的距离l 、双缝间距d 、波长λ的关系为Δx =l d λ,由以上两式得v =lλΔx·Δt,故B 正确. 答案:B二、非选择题10.用某一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已知双缝间距离为0.25m m ,在距离双缝为1.2m 处的光屏上,测得5条亮纹间的距离为7.5m m ,试求所用单色光的波长.解析:已知Δx =x n -1=7.55-1×10-3m ,l =1.20m , d =0.25×10-3m ,根据公式Δx =l dλ,得 波长λ=d l Δx =0.25×10-3×7.5×10-31.20×4m ≈3.906×10-7m.答案:3.906×10-7m11.在用红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已知双缝间的距离为0.5m m ,测得双缝到光屏的距离为1.0m ,在光屏上第一条暗条纹到第六条暗条纹间的距离为7.5m m .则:(1)此红光的频率为多少?它在真空中的波长为多少?(2)假如把整个装置放入折射率为43的水中,这时屏上相邻明条纹的间距为多少?解析:(1)相邻两条暗条纹间的距离Δx=7.5×10-35m=1.5×10-3m.根据λ=dLΔx得λ=0.5×10-31.0×1.5×10-3m=7.5×10-7m.由ν=cλ得此光的频率ν=cλ=3.0×1080.75×10-6Hz=4.0×1014Hz(2)在水中红光的波长λ′=λn=34×7.5×10-7m.相邻两条明条纹间的距离为Δx=Ldλ′=1.00.5×10-3×34×7.5×10-7m=1.125×10-3m.答案:(1)4.0×1014Hz7.5×10-7m(2)1.125×10-3m12.(2010·高考江苏卷)激光具有相干性好、平行度好、亮度高等特点,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面关于激光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光是纵波B.频率相同的激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波长相同C.两束频率不同的激光能产生干涉现象D.利用激光平行度好的特点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图2-2-15(2)如图2-2-15所示,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激光的波长为5.30×10-7m,屏上P点距双缝S1和S2的路程差为7.95×10-7m,则在这里出现的应是__________(选填“明条纹”或“暗条纹”).现改用波长为6.30×10-7m的激光进行上述实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则屏上的条纹间距将__________(选填“变宽”、“变窄”或“不变”).图2-2-16(3)如图2-2-16所示,一束激光从O点由空气射入厚度均匀的介质,经下表面反射后,从上表面的A点射出.已知入射角为i,A与O相距l,介质的折射率为n,试求介质的厚度d.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激光的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光是横波,选项A错;激光在介质中的波长为λ=cνn,不同介质n不同,所以波长不同,选项B错;产生干涉的条件是频率相同,选项C错;利用激光平行度好的特点可以测量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选项D正确.(2)本题主要考查双缝干涉现象,意在考查考生对双缝干涉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因为7.95×10-75.30×10-7=32,即半波长的奇数倍,所以出现暗条纹.根据条纹间距Δx=ldλ,当单色光的波长变长时,条纹间距变宽.(3)设折射角为r,则sin isin r=n,由几何关系得l =2d tan r,解得d=n2-sin2i2sin i l.答案:(1)D(2)暗条纹变宽(3)n2-sin2i2sin i l。

高效课时作业3-4-9

高效课时作业3-4-9

一、选择题2011年9月1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人民出版社创建9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出版工作者要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珍惜伟大时代提供的良好机遇,继承优良传统、坚守社会责任,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为开创出版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此回答1~2题。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③坚持指导思想上多元化④人人自觉地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③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C2.刘云山指出,要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强化大众视野,关注群众诉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出版导向,多提供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这启示我们发展大众文化时必须()①遵循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②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③把观众的感官刺激放在首位④提供流行的、时尚的、庸俗的、娱乐的文化产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由题干可以看出①②的说法正确,③的说法不符合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④说法错误。

答案:A3.2011年8月15日,广东省“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情况新闻发布会在深圳举行,要实施文化强省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370亿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

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就必须()①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②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杜绝滋生低俗文化的土壤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②的“杜绝”说法绝对化,故选D项。

答案:D4.在2011年,山东省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全省举办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2 800多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全省曲艺汇演,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评选等活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第4讲A4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第4讲A4

高效作业 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B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C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D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解析: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A 对,B 错.根据定义有G mM R 2=m v 2R 可知与地球的质量和半径有关.C 、D 错. 答案:A图4-4-42.发射人造卫星是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场一般选择在尽可能靠近赤道的地方,如图4-4-4所示,这样选址的优点是,在赤道附近( )A .地球的引力较大B .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C .重力加速度较大D .地球自转角速度较大解析:由于发射卫星需要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运行轨道,在靠近赤道处的地面上的物体的线速度较大,发射时较节能,因此B 正确.答案:B3.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天体间万有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B .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C .万有引力与质量、距离和引力常量成正比D .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大的物体可以适用,对质量小的物体可能不适用解析:本题考查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只适用于计算质点间的相互作用,两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不能看物体的大小,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比物体本身的尺寸大得多时,两个物体可视为质点,所以选项D 错误.根据公式F =G m 1m 2r 2可以判断选项A 、C 错误,B 正确.答案:B4.同步卫星离地心距离为r ,运行速率为v 1,加速度为a 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2,第一宇宙速度为v 2,地球半径为R ,则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A.a 1a 2=r RB.a 1a 2=⎝ ⎛⎭⎪⎫R r 2C.v 1v 2=r RD.v 1v 2= R r解析:设地球质量为M ,同步卫星质量为m 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质量为m 2,在地球表面附近运行的卫星质量为m 3,由于地球同步卫星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则a 1=rω21,a 2=Rω22,ω1=ω2.所以a 1a 2=r R ,故A 选项正确.依据万有引力定律提供向心力可得:对m 1:G Mm 1r 2=m 1v 21r ,所以v 1= GM r ①对m 3:G Mm 3R2=m 3v 22R ,所以v 2= GMR ② ①式除以②式得:v 1v 2= R r ,故D 选项正确.答案:AD 5.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 ,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则地球的转速就应为原来的( )A.g a 倍B. g +a a 倍C. g -aa 倍 D. ga 倍解析: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G Mm R 20-F N =mR 0ω2=ma . 其中F N =mg ,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即变为近地卫星,则应F N =0.于是G Mm R 20=mR 0ω′2,所以ω′ω= g +a a .答案:B6.(2012·山西省四校联考)2011年9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关于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先让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同一轨道上,然后让飞船加速,即可实现对接B.先让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同一轨道上,然后让飞船减速,即可实现对接C.先让飞船进入较低的轨道,然后再对其进行加速,即可实现对接D.先让飞船进入较高的轨道,然后再对其进行加速,即可实现对接解析:若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同一轨道上,飞船加速时将做离心运动,从而脱离原来轨道,无法实现对接;先让飞船进入较低的轨道,然后再对其进行加速,即可实现对接.答案:C7.(2011·浙江卷)为了探测X星球,载着登陆舱的探测飞船在以该星球中心为圆心、半径为r1的圆轨道上运动,周期为T1,总质量为m1.随后登陆舱脱离飞船,变轨到离星球更近的半径为r2的圆轨道上运动,此时登陆舱的质量为m2,则()A.X星球的质量为M=4π2r31 GT21B.X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X=4π2r1 T21C .登陆舱在r 1与r 2轨道上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v 1v 2=m 1r 2m 2r 1D .登陆舱在半径为r 2的轨道上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2=T 1r 32r 31 解析:本题考查万有引力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探测飞船做圆周运动时有G Mm 1r 21=m 1(2πT 1)2r 1,解得M =4π2r 31GT 21,选项A 正确;因为星球半径未知,所以选项B 错误;根据G Mm r2=m v 2r ,得v =GMr ,所以v 1v 2= r 2r 1,选项C 错;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 31T 21=r 32T 22得选项D 正确. 答案:AD8.(2011·广东卷)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 3GMT 24π2B .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G Mm R2 D .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解析: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并考查考生对同步卫星的认识.由GMm (R +h )2=m (2πT )2(R +h ),得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h =3GMT 24π2-R ,A 项错误;近地卫星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同步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B 项正确;卫星运行时的向心力大小为F向=GMm(R+h)2,C项错误;由GMmR2=mg得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G MR2,而卫星所在处的向心加速度g′=G M(R+h)2,D 项正确.答案:BD图4-4-59.(2010·高考山东卷)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东方红一号”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轨道,其近地点M 和远地点N的高度分别为439 km和2 384 km,则() A.卫星在M点的势能大于在N点的势能B.卫星在M点的角速度大于在N点的角速度C.卫星在M点的加速度大于在N点的加速度D.卫星在N点的速度大于7.9 km/s解析:东方红卫星在轨道运行过程中,机械能保持不变.由于M 点离地面的高度小于N点离地面的高度,所以卫星在M点的势能小于在N点的势能,选项A错误;卫星在M点的速度大于在N点的速度,由角速度公式ω=v/R可知卫星在M点的角速度大于在N点的角速度,选项B正确;由于M点离地面的高度小于N点离地面的高度,所以卫星在M点所受万有引力大于在N点所受的万有引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卫星在M点的加速度大于在N点的加速度,选项C正确;7.9 km/s是卫星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所以卫星在N点的速度一定小于7.9 m/s,选项D错误.答案:BC10.(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图4-4-6的四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T/T0),纵轴是lg(R/R0);这里T和R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T0和R0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圆轨道半径.其中正确的是()A. B.C . D.图4-4-6解析:本题考查天体运动的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对数学应用要求较高.行星绕太阳运动时,有G Mm R 2=m (2πT )2R ,即T 2=4π2R 3GM ,T 20=4π2R 30GM ,所以T 2T 20=R 3R 30,利用对数知识可知2lg T T 0=3lg R R 0,故正确选项应为B.答案:B11.(2010·高考四川卷)a 是地球赤道上一幢建筑,b 是在赤道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距地面9.6×106 m 的卫星,c 是地球同步卫星,某一时刻b 、c 刚好位于a 的正上方(如图4-4-7所示),经过48 h ,a 、b 、c 的大致位置是图4-4-8中的(取地球半径R =6.4×106 m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10 m/s 2,π=10)( )图4-4-7A. B . C . D.图4-4-8解析:本题考查万有引力与人造地球卫星,意在考查考生对同步卫星运动特点的理解,并能正确利用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即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解答卫星运动问题.对b 有G Mm (R +h )2=m (2πT b)2(R +h ),而G Mm R 2=mg ,所以b 的运动周期T b =2π(R +h )3gR 2,即T b =2.0×104 s =509h.故b 经48 h 转过的圈数为n =t T b=8.64圈.而c 的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即a 与c 都转过2圈,回到原处,所以答案应为B.答案:B二、非选择题12.(2010·高考全国卷Ⅰ)如图4-4-9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星球A和B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星球A和B两者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已知A、B的中心和O三点始终共线,A和B分别在O点的两侧.引力常数为G.图4-4-9(1)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2)在地月系统中,若忽略其他星球的影响,可以将月球和地球看成上述星球A和B,月球绕其轨道中心运行的周期记为T1.但在近似处理问题时,常常认为月球是绕地心做圆周运动的,这样算得的运行周期记为T2.已知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 5.98×1024kg和7.35×1022kg.求T2与T1两者平方之比.(结果保留3位小数)解析:(1)设两个星球A和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相互作用的引力大小为f,运行周期为T.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f=G Mm(R+r)2①由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得f =m (2πT )2r② f =M (2πT )2R③由题意有L =R +r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得T =2π L 3G (M +m ) ⑤ (2)在地月系统中,由于地月系统旋转所围绕的中心O 不在地心,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可由⑤式得出T 1=2π L ′3G (M ′+m ′) ⑥式中M ′和m ′分别是地球与月球的质量,L ′是地心与月心之间的距离.若认为月球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G M ′m ′L ′2=m ′(2πT 2)2L ′ ⑦式中T 2为月球绕地心运动的周期.由⑦式得T 2=2π L ′3GM ′ ⑧由⑥⑧式得,(T 2T 1)2=1+m ′M ′代入题给数据得(T 2T 1)2=1.012.答案:(1)2πL 3G (M +m )(2)1.012 13.某球形天体的密度为ρ0,引力常量为G . (1)证明环绕密度相同的球形天体表面运行的卫星,运动周期与天体的大小无关(球的体积公式为V =43πR 3,其中R 为球半径); (2)若球形天体的半径为R ,自转的角速度为ω0= πGρ02,表面周围空间充满厚度d =R 2(小于同步卫星距天体表面的高度)、密度ρ=4ρ019的均匀介质,试求同步卫星距天体表面的高度. 解析:(1)设环绕其表面运行的卫星的质量为m ,运动周期为T ,球形天体半径为R ,天体质量为M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G mM R2=m (2πT )2R ① 而M =ρ0·43πR 3 ② 由①②式解得T = 3πGρ0,可见T 与R 无关,为一常量. (2)设该天体的同步卫星距天体中心的距离为r ,同步卫星的质量为m 0,则有G m 0(M +M ′)r2=m 0ω20r ③ 而M ′=ρ·43π[(R +d )3-R 3] ④ 由②③④式且代入ρ=4ρ019解得r =2R , 则该天体的同步卫星距天体表面的高度h =r -R =R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R。

如何设计高效作业

如何设计高效作业

校本培训之五时间:11月21日如何设计高效作业“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

我们的学生要想掌握知识和技能,很多是通过作业来获得,那么作为获知的工具——作业,就需要老师做到精心的准备。

做作业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位老师都希望通过作业,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多一点空间去探索,多一点时间去思考,多一点机会去体验,多一点困难去解决,多一点自由去呼吸……可是长期以来,不少老师布置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

然而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做或不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首先,作业设计要有自主性。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要求要明确,当学生对作业的目的要求越明确,其效果就越好。

因而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作业”“要做什么作业”“能完成什么作业”是培养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关键。

上完一节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布置最能帮助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作业。

其次,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当前,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认为负担重,除了指作业量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感觉乏味。

语文学习的天地是如此宽广,应该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种种途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趣的事情之后,还应该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听、说、读、写、做、玩、观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这样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不觉得是为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被动做作业。

可以采取的方式有:1、做资料卡。

在学一篇课文之前,留预习作业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

不要小看学生做成的这张小小资料卡,它里边的学问可大了。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12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12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图1-2-141.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2-14所示,质点A与原点O相距0.5m,此时刻A点速度方向在图中已标明,若A从此经过0.02s后将第一次达到最大位移,由此可见() A.波长为2mB.波速为25m/sC.振动频率为50HzD.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的负方向解析:由波的图像直接可以得到波长为2m.A在经过0.02s后将第一次达到最大位移,可知周期为0.08s,频率即为12.5Hz,由v =λf可得波速为25m/s.由此刻A质点的振动方向知道,A质点随右边质点向上振动,故右边是波源,可知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的负方向.答案:ABD图1-2-152.(2010·高考天津卷)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向传播,传到M点的波形如图1-2-15所示,再经过0.6s,N点开始振动,则该波的振幅A和频率f为()A.A=1m f=5Hz B.A=0.5m f=5HzC.A=1m f=2.5Hz D.A=0.5m f=2.5Hz解析:从图中直接可以看出振幅为0.5m,A、C错误;从图可看出波长λ=4m,波速v=x/t=10m/s,得频率为2.5Hz,B错误,D正确.答案:D3.(2010·高考福建卷)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1-2-16中的实线所示,t=0.02s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若该波的周期T大于0.02s,则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是()图1-2-16A .2m/sB .3m/sC .4m/sD .5m/s解析:本题考查波的传播规律及波长、波速和周期的关系等知识点.因为该波的周期大于0.02s ,所以波在0.02s 内传播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比较两时刻波形图可知,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则波的传播距离为Δx =2cm ,所以波速v =Δx t=1m/s ;若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的传播距离为Δx =6cm ,所以波速v =Δx t=3m/s ,B 项正确. 答案:B图1-2-174.(2011·天津卷)位于坐标原点处的波源A 沿y 轴做简谐运动.A 刚好完成一次全振动时,在介质中形成简谐横波的波形如图1-2-17所示,B 是沿波传播方向上介质的一个质点,则( )A .波源A 开始振动时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B .此后的14周期内回复力对波源A 一直做负功 C .经半个周期时间质点B 将向右迁移半个波长D .在一个周期时间内A 所受回复力的冲量为零解析:本题考查简谐波的图像,意在考查考生通过简谐横波的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对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理解、回复力做功及冲量的判断.波源A 在波形图中此时刻的振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也是一个周期前的振动方向.此后14周期内波源A 远离平衡位置,回复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做负功.在横波中,质点的振动不会随着波的前进而前进.一个周期的开始和结束,质点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完全相同,故其所受冲量的矢量和为零.ABD 正确.答案:ABD(a) (b)图1-2-185.(2010·高考北京卷)一列横波沿x 轴正向传播,a 、b 、c 、d 为介质中沿波传播方向上四个质点的平衡位置.某时刻的波形如图1-2-18(a)所示,此后,若经过34周期开始计时,则图1-2-18(b)描述的是( )A .a 处质点的振动图像B .b 处质点的振动图像C .c 处质点的振动图像D .d 处质点的振动图像解析:本题考查简谐运动中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意在考查考生灵活应用两个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题图(b)可知,计时起点,质点向y 轴负方向运动,在题图(a)中作出34T 以后的波动图像,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可得选项B 正确.答案:B6.(2010·高考浙江卷)在O 点有一波源,t =0时刻开始向上振动,形成向右传播的一列横波.t 1=4s 时,距离O 点为3m 的A 点第一次达到波峰;t 2=7s 时,距离O 点为4m 的B 点第一达到波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横波的波长为2mB .该横波的周期为4sC .该横波的波速为1m/sD .距离O 点为5m 的质点第一次开始向上振动的时刻为6s 末 解析:本题考查波的形成和传播的知识及有关波长、波速、周期的计算.由题意可知,A 点从开始振动到第一次到达波峰的时间为T 4,故波传到A 点的时间为t 1-T 4=4s -T 4,由波的传播公式x =v t 得3m =v ×(4s -T 4);同理,B 点从开始振动到第一次到达波谷的时间为3T 4,故波传到B 点的时间为t 2-3T 4=7s -3T 4,由波的传播公式x =v t 得4m =v ×(7s -3T 4);联立解得:T =4s ,v =1m/s ,故选项B 、C 正确.波长λ=v T =4m ,A 选项错误.距离O 点为5m 的质点第一次向上振动的时刻为5 m 1 m/s=5s ,D 选项错误. 答案:BC图1-2-197.如图1-2-19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轴上a 、b 两点相距12m .t =0时a 点为波峰,b 点为波谷;t =0.5s 时,a 点为波谷,b 点为波峰,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波一定沿x 轴正方向传播B .波长可能是8mC .周期可能是0.5sD .波速一定是24m/s解析:由于不知点的振动方向,无法确定波的传播方向,A 错误.由题意可知:nλ+λ2=12m , 则λ=12n +12m(n =0,1,2,…), 所以波长可能是8m ,B 正确.由题意同样可得:NT +T 2=0.5s , 则T =0.5N +12s(N =0,1,2,3,…),由此可知,周期不可能是0.5s ,C 错误.由公式v =λT可知,波速是多解的,速度可能是24m/s ,所以D 错误.答案:B8.关于声波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波能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 .声波无论在哪种物质中传播,都只是纵波C .声波从空气传播入液体或固体后,波长变短,波速变小D .经障碍物反射的声波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滞后小于0.1s ,则人就能区分开答案:AB9.如图1-2-20所示,S 1、S 2是振幅均为A 的两个水波波源,某时刻它们形成的波峰和波谷分别由实线和虚线表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2-20A .两列波在相遇区域发生干涉B .两列波在相遇区域内发生叠加C .此时各点的位移是:x A =0,x B =-2A ,x C =2AD .A 处振动始终减弱,B 、C 处振动始终加强解析:两列波发生干涉的条件是:频率相同,相差恒定.从题图上可知λ1=2λ2,则2f 1=f 2,这两列波不是相干波,故不能产生干涉现象,A 错误.两列机械波在相遇区域发生叠加,这是波的基本现象之一.其结果是: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这两列波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所以B 、C 选项正确.由于频率不同,叠加情况会发生变化.如C 处此时两波峰相遇,但经T 22,S 2在C 处是波谷,S 1则不是,故C 处不能始终加强,D 错.答案:BC10.公路巡警开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0km/h的恒定速度巡查,在同一车道上巡警车向前方的一辆轿车发出一个已知频率的电磁波,如果该电磁波被那辆轿车反射回来时,巡警车接收到的电磁波频率比发出时低,说明那辆轿车的车速()A.高于100km/h B.低于100km/hC.等于100km/h D.无法确定解析:因巡警车(观察者)接收到的电磁波频率比发出时低,由多普勒效应知巡警车与轿车在相互远离,而巡警车车速恒定又在后面,可判定轿车车速比巡警车车速大,故选项A正确,B、C、D三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1.弹性绳沿x轴放置,左端位于坐标原点,用手握住绳的左端,当t=0时,使其开始沿y轴做振幅为8cm的简谐运动,在t=0.25s 时,绳上形成如图1-2-21所示的波形,则该波的波速为__________cm/s,在t=__________时,位于x2=45cm的质点N恰好第一次沿y轴正向通过平衡位置.图1-2-21解析:由图可知,这列简谐波的波长为20cm,周期T=0.25s×4=1s ,所以该波的波速v =λT =201cm/s =20cm/s ;从t =0时刻开始到N 质点开始振动需要时间t 1=x 2v =4520s =2.25s ,在振动到沿y 轴正方向通过平衡位置需再经过t 2=T 2=0.5s ,所以当t =(2.25+0.5)s =2.75s 时,质点N 恰好第一次沿y 轴正方向通过平衡位置.答案:20 2.7512.如图1-2-22所示,实线表示简谐波在t 1=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表示t 2=0.5s 时的波形图.图1-2-22(1)若T <(t 2-t 1)<2T ,波向右传播的速度多大?(2)若2T <(t 2-t 1)<3T ,波向左传播的速度多大?解析:Δt 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Δx =v ·Δt .(1)T <Δt <2T 时,λ<Δx <2λ,即波向右传播时,Δx =λ+34λ=14m , v 右=Δx Δt =140.5m/s =28m/s. (2)2T <Δt <3T 时,2λ<Δx <3λ,即波向左传播时,Δx =2λ+14λ=18m ,v 左=Δx Δt =180.5m/s =36m/s. 答案:(1)28m/s (2)36m/s图1-2-2313.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t =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2-23所示,已知这列波在P 点连续两次出现波峰的时间间隔为0.4s ,则质点Q (x =9m 处)从图示时刻起要再经过多长时间,才能第一次到达波峰处?解析:方法一:由题图知λ=4m ,由P 点的振动情况可知,振动周期T =0.4s.根据v =λT 知,波速v =40.4m/s =10m/s. 波从x =5m 传到x =9m 的时间t =Δx v0.4s. 故再经过0.4s ,Q 点才开始振动,开始振动时速度方向向下,所以再经过34T =0.3s 才第一次到达波峰,这样共经过0.7s ,Q 质点才第一次到达波峰.方法二:依题意知λ=4m ,T =0.4s ,所以波速v =λT =10m/s.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间就是位于x =2m 处的波峰传播到Q点所需时间,即t =Δx v =9-210s =0.7s. 答案:0.7s。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42

高中物理必修一3第4讲242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图2-4-211.用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已画好玻璃砖界面aa′和bb′后,不慎将玻璃砖向上平移了一些,放在图2-4-21所示的位置上,而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测得的折射率将()A.偏大B.偏小C.不变D.无法确定图2-4-22解析:经过玻璃砖的光路如图2-4-22中实线所示,由于所作的玻璃砖分界线不是实际的分界线,如图中虚线所示,由几何知识可知,测出的折射角与正确值相同.答案:C2.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A.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B.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C.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D.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屏上呈现间距不等的条纹解析: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白光作为光源,将得到彩色条纹;用红光作为光源,将得到红、黑相间的条纹;用不同颜色的光分别照射两缝,得不到干涉条纹;用单色光照一条狭缝,得到衍射条纹.答案:BD二、非选择题3.图2-4-23为双缝干涉的实验示意图,若要使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大,可改用波长更______(填“长”或“短”)的单色光,或是使双缝与光屏间的距离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图2-4-23解析:依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规律Δx =L dλ可知,要使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大,需要改用波长更长的单色光,或增大双缝与屏之间的距离L .答案:长 增大4.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将双缝干涉实验仪按要求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2-4-24),并选用缝间距d =0.20mm 的双缝屏.从仪器注明的规格可知,像屏与双缝屏间的距离L =700mm ,然后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工作.图2-4-24图2-4-25 图2-4-26(1)已知测量头主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游标尺上有50分度.某同学调整手轮后,从测量头的目镜看去,第1次映入眼帘的干涉条纹如图2-4-25(a)所示,图2-4-25(a)中的数字是该同学给各暗纹的编号,此时图2-4-25(b)中游标卡尺上的读数x1=1.16mm;接着再转手轮,映入眼帘的干涉条纹如图2-4-26(a)所示,此时图2-4-26(b)中游标卡尺上的读数x2=______mm;(2)利用上述测量结果,经计算可得两个相邻明纹(或暗纹)间的距离Δx=________mm,这种色光的波长λ=________nm.解析:(1)由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则可知,x2=15.0mm+1×0.02mm =15.02mm;(2)图2-4-22(a)中暗纹与图2-4-23(a)中暗纹间的间隔为6个,故Δx=(x2-x1)/6=(15.02-1.16)/6mm=2.31mm;由Δx =Lλ/d可知λ=dΔx/L=0.20mm×2.31mm/700mm=6.6×102 nm.答案:(1)15.02(2)2.31 6.6×1025.两个同学各设计一个数据记录表格,而且都已完成了计算.你认为谁是对的?__________.甲设计的表格是:解析:测玻璃的折射率实验,其原理是应用折射定律n=1计sinθ2算n值.入射角θ1与折射角θ2要对应,每一个入射角θ1必对应一确定的折射角θ2.为减小误差,最终应对求得的n值求其平均值,而不是求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的平均值.答案:甲6.如图2-4-27所示,某同学用插针法测定一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在平铺的白纸上垂直纸面插大头针P1、P2,确定入射光线,并让入射光线过圆心O,在玻璃砖(图中实线部分)另一侧垂直纸面插大头针P3,使P3挡住P1、P2的像,连接OP3.图中MN为分界面,虚线半圆与玻璃砖对称,B、C分别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圆的交点,AB、CD均垂直于法线并分别交法线于A、D点.图2-4-27(1)设AB的长度为l1,AO的长度为l2,CD的长度为l3,DO的长度为l4,为较方便地表示出玻璃砖的折射率,需用刻度尺测量__________,则玻璃砖的折射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2)该同学在插大头针P3前,不小心将玻璃砖以O为圆心顺时针转过一个小角度,由此测得玻璃砖的折射率将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解析:本题考查插针法测玻璃折射率的实验原理、方法迁移及误差分析.(1)如题图所示,sin θ1=l 1BO ,sin θ2=l 3CO,因此玻璃的折射率n =sin θ1sin θ2=l 1BO l 3CO=l 1l 3,因此只需测量l 1和l 3即可. (2)当玻璃砖顺时针转过一个小角度时,实际的θ1比计算值大,实际的θ2增大,但因法线顺时针转过一角度,所以计算用的θ2减小,而计算用的θ1不变,所以计算的折射率偏大.答案:(1)l 1、l 3 n =l 1l 3(2)偏大 7.一块玻璃砖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其中一个表面是镀银的(光线不能通过此表面).现要测定此玻璃的折射率,给定的器材还有:白纸、铅笔、大头针4枚(P 1、P 2、P 3、P 4)、带有刻度的直角三角板、量角器.图2-4-28实验时,先将玻璃砖放到白纸上,使上述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与纸面垂直.在纸上画出直线aa ′和bb ′,aa ′表示镀银的玻璃表面,bb ′表示另一表面,如图2-4-28所示.然后,在白纸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 1、P 2(位置如图2-4-28).用P 1、P 2的连线表示入射光线.(1)为了测量折射率,应如何正确使用大头针P3、P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在题图中标出P3、P4的位置.(2)然后,移去玻璃砖与大头针,试在题图中通过作图的方法标出光线从空气到玻璃中的入射角θ1与折射角θ2.简要写出作图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用θ1、θ2表示的折射率公式为n=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在bb′一侧观察P1、P2(经bb′折射,aa′反射,再经bb′折射后)的像,在适当的位置插上P3,使得P3与P1、P2的像在一条直线上,即让P3挡住P1、P2的像;再插上P4,让它挡住P2的像和P3.P3、P4的位置如图2-4-29所示.图2-4-29(2)①过P1、P2作直线与bb′交于O;②过P3、P4作直线与bb′交于O′;③利用刻度尺找到OO′的中点M;④过O点作bb′的垂线CD,过M点作bb′的垂线与aa′相交于N,如图所示,连接ON;⑤∠P1OD=θ1,∠CON=θ2.(3)n =sin θ1sin θ2. 答案:(1)、(2)见解析 (3)sin θ1sin θ2。

如何设计高效作业

如何设计高效作业

如何设计高效作业目前,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新课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与此同时,由于一部分教师把握不住新课改所要求的新教学方法,对于数学作业还用老方法多做多练,搞题海战术,老师布置作业,一贯采用教材配置的作业本,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及个性发展的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平等”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题,学生应接不暇,由此产生了很大的厌学情绪,有的学生为了应付作业,甚至利用课间、活动课、睡觉等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出现了“一大”“二假”“三无效”的情况。

“一大”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要被大量形形色色的练习册、试卷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整个人象个小老头似的,“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过程不顾,瞎写乱画、草草了事,“三无效”指学生做作业,终日疲惫不堪,机械重复,毫无效果。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算算写写,而应是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

教师要借助作业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作业同样是一种经历,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提升人生意义的经历,是一种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学习过程的见证。

随着教育改革进一步规范,学生作业时间与以前相比减少了很多,因而设计高效作业势在必行。

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是高效作业呢?我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1. 高效作业具有基础性,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基础,而且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基础,更要关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在作业中要体现。

2. 高效作业具有发展性,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潜能,使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3. 高效作业具有激励性,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数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都有所获,从而学好数学。

4. 高效作业具有诊断性,通过学生作业知道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到位,哪些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知道自己的教学中有哪些知识和方法没有教好,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弥补。

小学2年级下册册:第4课时 练习课 课堂作业设计

小学2年级下册册:第4课时 练习课  课堂作业设计

第4课时练习课
一、圈一圈,分一分。

(一)分桃子
1.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2.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3.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二)分苹果
1.把()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2.把()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3.把()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个。

4.把()个苹果,平均分成9份,每份()个。

5.把()个苹果,平均分成18份,每份()个。

二、看图填一填。

(一)
1. 一共有()根胡萝卜,每()根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2. 一共有()根胡萝卜,平均分成()份,每份有()根。

(二)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面包。

2.把10个面包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三)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有()个西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有()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个。

三、圈一圈,填一填。

1.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份。

2.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份。

必修一第4讲

必修一第4讲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痕.下列关于纸带上点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点痕记录了运动的时间B.点痕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C.点痕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和形状D.点痕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答案:ABD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得到如图1-4-11所示的纸带.图中的点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图1-4-11A.实验时应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x6-x1)等于(x2-x1)的6倍C.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B对应的速率D.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解析: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A错.根据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有x M-x N=(M-N) at2,可知(x6-x1)等于(x2-x1)的5倍,B错.根据B点的速度为A与C的中间时刻点的速度有v B=x AC2 t,C对.由于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时间间隔为0.1s,D错.答案:C3.如图1-4-12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两条纸带.由纸带可知()图1-4-12A.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C.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D.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解析: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两纸带所用时间相同,但甲纸带位移小于乙纸带位移,故v甲<v乙,选项A错,B对;相邻计数点间所用时间相等,但乙的速度变化得更快,故a甲<a乙,选项C错,D对.答案:BD二、非选择题4.(2010·高考广东卷)如图1-4-13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图1-4-13(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 ,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2)ABCD 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上图中读出A 、B 两点间距s =__________;C 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读数、利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瞬时速度、有效数字的要求等,意在考查考生使用仪器、记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毫米刻度尺的精确度为1mm ,故AB 间的距离为1.70cm -1.00cm =0.70cm ,v C =BD 2T =2.00×10-22×0.1m/s =0.100m/s. 答案:(1)0.02s (2)0.70cm(0.68~0.72cm 均可) 0.100m/s5.某学生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其开始的装配图如图1-4-14所示,其中有错误与不妥之处,请把它们找出来.图1-4-1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电磁打点计时器必须接交流电源,而图上所接为直流电源,显然是错误的.(2)开始时,小车离定滑轮端太近,向前运动的余地太小致使纸带上留下的计数点过少,给测量带来不便,产生较大误差.(3)滑轮的位臵太低,致使线的拉力方向与板面不平行,阻力大,误差也大.答案:(1)电磁打点计时器接的是直流电源(2)小车离定滑轮端太近(3)滑轮位置太低,致使线的拉力与板面不平行6.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测量数据后,通过计算得到了小车运动过程中各计时时刻的速度如表所示.____运动.(2)由于此次实验的原始纸带没有保存,另一同学想估算小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其估算方法如下:x=(0.38×0.1+0.63×0.1+0.88×0.1+1.12×0.1+1.38×0.1)m=……那么,该同学得到的位移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位移,为了使计算位移的误差尽可能小,你认为采取什么方法更合适?(不必算出具体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增加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故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由x 的表达式可以看出该同学是用每个0.1s 内的初速度来计算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之和,应比实际的匀加速运动的位移小,为了使计算位移的误差尽可能小,用0~5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乘总时间求位移更合适,即x =v 0+v 52t 总. 答案:(1)匀加速直线 (2)小于 用0~5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乘总时间求位移更合适,即x =v 0+v 52t 总 7.(2011·上海卷)如图1-4-15,为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将宽度均为b 的挡光片A 、B 固定在小车上,测得二者间距为d .图1-4-15(1)当小车匀加速经过光电门时,测得两挡光片先后经过的时间Δt 1和Δt 2,则小车加速度a =__________.(2)(多选题)为减小实验误差,可采取的方法是( )A .增大两挡光片宽度bB .减小两挡光片宽度bC .增大两挡光片间距dD .减小两挡光片间距d解析:(1)车两次速度:v 1=b Δt 1,v 2=b Δt 2; 所以a =v 22-v 212d =b 22d ⎣⎢⎡⎦⎥⎤1(Δt 2)2-1(Δt 1)2. (2)两挡光片宽度越小,b Δt越接近瞬时速度;两挡光片间距d 越大,v 2和v 1相差越大,都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答案:(1)b 22d ⎣⎢⎡⎦⎥⎤1(Δt 2)2-1(Δt 1)2 (2)BC 8.(2011·广东卷)如图1-4-16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 、A 、B 、C 、D 和E 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 表示.图1-4-16(1)OD 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cm.(2)如图1-4-17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 -t 2图线(s 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___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m/s 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1-4-17解析:本题考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考查考生仪器读数及利用图像处理数据的能力.(1)OD间距离为1.20cm.(2)由s=12at2可知,图像的斜率为加速度的一半;由图像知,斜率k=0.028-0.0020.06-0.004m/s2=0.464m/s2.答案:(1)1.20(2)加速度的一半0.4649.(2011·新课标全国卷)利用图1-4-18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至乙所用的时间t.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甲、乙之间的距离s,记下相应的t值: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图1-4-18(1)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 t 、测量值s 和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1-4-19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s t-t 图线;图1-4-19(3)由所画出的s t-t 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_____ ___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数据的处理,意在考查学生科学认真的态度及应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由s =v t t -12at 2可得s t =v t -12at ,由此式可知加速度大小为图像斜率的2倍,a =2×1.99-1.021.0m/s2≈ 2.0m/s 2.答案:(1)s t =-12+v t (写成s =-12at 2+v t t 也可) (2)s tt 图线如1-4-20图所示(3)2.0(或在1.8~2.2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

这表明()A.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B.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D.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解析:选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的存在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盟一体化中的曲折,而非强调各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欧洲的国际关系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上而非大国强权政治,故C项错误;据材料“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可知,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国主权让渡存在分歧,故D 项正确。

2.(2020·全国“超级全能生”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合作组织纷纷建立,其中资源和原材料丰富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为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自发组织在一起。

以下符合这一要求的组织是()A.亚太经合组织B.欧洲经济共同体C.北美自由贸易区D.石油输出国组织解析:选D。

亚太经合组织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参与,故A项错误;欧洲经济共同体基本上是发达国家参与,且是全方位的合作,故B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有最发达国家——美国,也有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故C项错误;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是亚、非、拉石油生产国为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反对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2020·湖北名校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

这一规定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A.对各成员方具有法律约束力B.消除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抗C.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D.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标志解析:选A。

材料“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表明世贸组织协定对各成员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故A项正确;消除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抗,与历史、现实均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世贸组织协定与各成员方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尚在进行中,故D项错误。

4.(2020·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4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A.标志着第三世界登上国际舞台B.建立了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C.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推动了国际交流与经济全球化解析:选D。

据材料“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4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可以得出,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推动了国际交流与经济全球化,故D 项正确。

5.(2020·张家口摸底调研)据统计,1948~1966年世界自由贸易额增长了6.6%,1966~1977年增长了9.2%,20世纪90年代大约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倍。

这反映出() A.联合国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两极格局决定世界贸易增长D.区域集团化已成主流解析:选B。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界贸易额增长情况,而未涉及联合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大约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普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是区域集团化,故D项错误。

6.(2020·德州期末)20世纪70~9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贸易争端最突出的是农产品出口补贴问题;日本和欧共体的贸易摩擦表现为欧共体指责日本销往欧洲汽车超过允许配额;美日之间的贸易战焦点是关税与汇率。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B.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C.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D.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选D。

材料中美国和欧共体及日本和欧共体以及美日之间的贸易争夺的重点各不相同,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贸易争端,不是政治格局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全球化的发展,C项错误。

7.(2020·安庆模拟)右面“英国脱欧”的漫画反映出()A.加入欧盟完全违背英国国家利益B.欧洲的联合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C.英国脱欧增加欧盟内部不稳定性D.英国脱欧必然会导致欧盟的解体解析:选C。

根据漫画可知,英国脱欧增加欧盟内部不稳定性,故选C项;加入欧盟对英国来说有利有弊,排除A项;欧洲的联合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排除B项;英国脱欧破坏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英国的退出会让欧盟内部的分离力量增强,可能有解体的危险,排除D项。

8.(2020·开封一模)下图体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以20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历史信息的解读最全面的是()A.为美国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B.确立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C.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趋势D.世界各国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解析:选C。

材料中反映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现象,因此说明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

9.(2020·宣城模拟)下图是《过去20年新兴市场占世界GDP的份额变化》,其体现的历史背景是()A.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B.南北差距的日益缩小C.新兴市场国家均进步突出D.两极格局的加快瓦解解析:选A。

图中的时间是1996~2016年,这一时间正值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全球化给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故A项正确。

10.(2020·宿迁高三期末)“特朗普现象”是围绕2016年美国大选候选人特朗普产生的一个热词。

这位口无遮拦、政策激进、毫无从政经验的房地产大亨,出人意料地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

特朗普的支持者并不是来自硅谷和华尔街的精英阶层,而是生活在“铁锈地带”的美国中下阶层。

当特朗普提出,要奉行“美国优先”战略,要把就业岗位从外国人手里抢回来之后,那些沉默的中下阶层,把自己的选票都投给了特朗普。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B.美国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的心理C.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D.美国普通民众公民意识开始觉醒解析:选C。

根据材料“美国优先”“并不是来自硅谷和华尔街的精英阶层”“中下阶层,把自己的选票都投给了特朗普”可知,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故选C项。

11.(2020·遂宁高三模拟)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

”上述现象表明()A.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B.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C.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D.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解析:选C。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局势推动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极化局势增强推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各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排除D项。

12.(2020·江淮十校联考)马来西亚前副总理巴达维说:“在全球化的中心,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互交融正无一例外地在销蚀掉每个国家的权力。

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国家权力的被迫缩小令人十分担忧,这对于发展中世界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A.对国家主权安全带来空前挑战B.导致了全球利益分配的不平衡C.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D.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共存共荣解析:选A。

材料中“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互交融正无一例外地在销蚀掉每个国家的权力”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主权及安全带来一定的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全球利益分配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安全的影响,不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当时封建教会和封建贵族仍享有许多特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羁绊。

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让·博丹(1530~1596)认为,国家主权即“不受法律限制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

掌握主权的统治者在时间任期上不受限制,“绝对地和完全地”掌控整个国家和人民,拥有绝对的权力去制订法律、对外宣战与媾和。

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2)发展和完善了博丹的理论,认为国家主权对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对外是不受任何权力限制的独立权,奠定了国家主权内外统一的法理基础。

他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彼此均受制于国际法的最高规范——“普遍至高的正义原则”。

国家从事战争的主权行为必须符合自然法和正义原则,出于“自卫、恢复自己的财产和处罚”,根本目的是解除敌方危害别人的力量,维持世界和平。

——摘编自赵建文《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等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的问题日益突出。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各民族国家在申请加入或想得到援助、贷款时,就不得不接受其强制性的有时甚至是苛刻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将部分主权移交了出去。

面对急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动辄以阻碍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创造便利。

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当前新的有生命力的技术大多被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掌握,发达国家权力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权力越来越小。

技术侵略、技术殖民、技术霸权等政治欺压现象也会相应而生,使强势国家有机会压榨、胁迫弱势国家,限制和削弱弱势国家的主权。

在理论上,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国家主权过时论,对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反对霸权的立场横加干涉和无理指责。

——摘编自戴轶《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矛盾析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博丹和格劳秀斯国家主权观的异同,并从其所处时代发展主题的角度,分别指出两人的主要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