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竹林美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竹林人家的生活环境。
3. 合作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 抄写并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一幅家乡美景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拓展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分享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土人情。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家乡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七、评价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竹林深处人家名师教案2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11. 竹林深处人家名师教案2 语文版一、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竹林深处人家》进行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课外去搜集有关竹子的成语、诗词、谚语等以便这节课交流。
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把你认为最好的材料展示出来。
(小组经过交流,推荐代表上台,老师打开投影仪,学生把材料放置在投影仪下)生1: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有成语:青梅竹马、胸有成竹,有郑板桥的《竹石》一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你能介绍一下为什么选郑板桥的《竹石》吗?生1:我认为“咬定青山不放松”表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的气节,所以很喜欢这首诗。
师:你说得很好。
下面我们再请一位代表上台。
生2:我们组搜集到的材料有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还有谚语:虚心能容物、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师:“山尖”应为“山间”才对。
你选的成语中有“胸有成竹”,刚才那位代表也选了,那你知道“胸有成竹”的意思吗?生2:“胸有成竹”是形容很有信心。
师:好的。
下面我们再请一位代表上台。
生3:我们组搜集到的材料中有成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青梅竹马。
但我认为最好的是这幅墨竹画。
师:你认为最好,那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生3:郑板桥。
师:对。
郑板桥的墨竹画是非常有名的,它的画上还经常题有诗句,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
你请坐。
刚才同学们展示的成语中,基本上都有“罄竹难书”,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大部分学生摇头,有一位学生举手)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罪名很多,用竹子做成的书也写不完。
师:你很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请坐。
下面我解释一下,“罄”是尽的意思;“罄竹难书”的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一般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所以这样说。
师(总结过渡):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有画、有成语、有诗词、有谚语。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PPT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生字词和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认知和感受。
(3)引出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和长句子。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并进行例句展示。
(3)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段落的主旨,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3)掌握新词汇和词语,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对文学作品进行自由表达和分析。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能力,读懂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鼓励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文学爱好和鉴赏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概括课文段落的主旨,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1)掌握课文中重要词汇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利用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听说读写法:通过让学生朗读、默写课文和进行听力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群体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利用地图让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2.讲解课文教师向学生介绍《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并讲解课文中重要的词汇和文化内涵。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概括课文段落的主旨。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探讨和讨论,从中发掘课文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听力训练播放有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介绍的录音或视频,并让学生跟读、复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作业布置将课堂讨论的内容总结,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
《竹林深处人家》诵读积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南朝·粱·吴均《山中杂诗》)[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着落日余晖。
是“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是“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
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积累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学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用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把握全文主旨。
(难点)3.了解江南竹乡的生活特点及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重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
“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
“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名片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曾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现代文丛》。
有改动。
作者黄蒙田在20世纪70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
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竹林茂密的景色以及竹乡人家闲适、安宁生活的描述,展示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以及竹乡生活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竹乡景致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讴歌。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移步换景,角度多变。
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
文中先写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
接着写“深入到竹海里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这样描绘的竹海丰富多彩,又层次井然。
(2)多层渲染,重点突出。
本文的重点是写竹乡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并非单纯为写景而写景。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竹林深处人家9篇竹林深处人家 1执教者:肖永全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1. 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 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11、竹林深处人家节次 第1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 学 重、难 点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引入1、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2、考一考:带竹字的成语,写竹的诗,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成语:胸有成竹 势如破竹 罄竹难书 青梅竹马 竹篮打水 竹报平安诗: 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 àng )晒 沏(q ī)茶 隧道(su ì) 竹箬(ru î) 屏风(p íng ) 密密匝匝(z ā) 山麓(l ù) 山岚(l án ) 匾箪(d ān ) 器皿(m ǐn ) 忙碌(l ù) 缕缕( l ǚ ) 竹坞 (w ù)2、理解词语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三、整体把握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
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解读标题,根据“竹林”和“人家”分出文章的层次。
文章脉络:全文共十段, 可分为四个部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精品教案 语文版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3、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4、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绵延着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
“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
“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曾主编《海洋文艺》,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作者黄蒙田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
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4、学习生字: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屏.风(píng)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竹坞.(wù)匾箪.(dān)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远望、近观、居高临下所见的竹林景致,表现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的特点。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故事情节,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深入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
3.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材:《竹林深处人家》文本4.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4.3 教学资源:相关背景资料、图片等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故事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5.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5.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以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兴趣。
6.2 课后作业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故事情节、人物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和解说,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6.3 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和合作态度,以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回顾教学内容,评估故事情节、人物和主题思想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竹林深处的认识。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描述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竹林深处的美好生活,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图片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投影仪等视听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竹林深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深处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举例说明用法。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完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5.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竹林深处的美好生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竹林深处相关的诗句、故事等。
6. 小结与拓展(2)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环境,发现美好,培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word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内容预览: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
(板书课题)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屏风(píng)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2.理解词语(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三.整体把握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风俗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观察、描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风俗习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竹林深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竹林深处的美好氛围。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拼写。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风俗习惯。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习俗。
(2)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幅美丽的竹林深处人家图。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关于竹林深处风光的描述。
(3)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001]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001]一、教案背景竹林深处人家教案[001]是一份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案,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故事内涵。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教学内容1.课文概述:介绍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重点词汇和短语解析:逐个讲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帮助学生掌握其用法和意义。
3.故事情节分析:分析文章的主要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和情感表达。
4.人物形象塑造: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特点、动机和心理变化。
5.语言特色分析: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节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
6.阅读理解练习: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来检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7.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可以是情节延续、人物心理描写、故事改编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
2.课文解析:–分段解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
–重点词汇和短语解析。
–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阅读理解练习:–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理解并回答问题。
4.写作练习:–以课文为基础,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5.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估1.阅读理解测试:学生阅读理解题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课堂表现评估:综合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讨论表达能力等。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好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课设计执教者:肖永全要点:认识作者抓住特色的写法。
难点:领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色。
教课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课目的熟习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竹子,是令人喜欢的一种拥有赏析和适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拍照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到达竹海之中是如何一种感觉呢?今日让我们一同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领会身在竹海之中的境界,一同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欢乐。
(二)阅读要求1.先赏识文中插图,加强感性认识,而后阅读课文,熟习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连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剖析课文发问:本文写竹林,采纳了回想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类以回想写景的手法利处是什么?回答:表示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却,也反应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奋、朴素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个自然段,我们要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自然段,作者用了大批笔墨写竹海、竹坞中一望无际、深奥无极、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绘次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议论。
学生疏组议论,老师把各组建议集中后整理概括。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批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一望无际、深奥无极,意图在于经过详细描述竹子丰产的情景,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产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其实不是纯真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经过详尽写竹林风景,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漂亮丰饶,并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吻合。
提: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一样角来描绘茂盛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一样角度看,作者的感觉却不尽同样,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要点写了什么?回答:先写从望,第一自然段中有“望去”一句,主要写望竹海人的一种整体感。
提:写“望”都望了什么?详细找一找哪些句写“望”所“得”?回答:如“一几座山⋯⋯忧如全被竹的海洋吞没了。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语文版好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教案课题:?竹林深处人家? 课型:讲读课时:课时班级:姓名:教课目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学习文章从不一样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领会文章情形交融的写法。
教课要点难点:、认识作者抓住特色的写法。
、领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色。
课前预习:、读:朗诵课文,理解粗心。
、做:〔〕给下边词语注音。
山麓〔〕地道〔〕屏风〔〕竹坞〔....山岚〔〕竹箬〔〕匾箪〔〕缕缕〔....〔〕吟咏竹的诗句好多,请你调动你的累积写两句咏竹〔或诗中含有“竹〞字〕的古诗句。
〕〕宁愿食无肉,不行居无竹。
宋.苏轼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王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看。
附录:有关文明礼仪宣传口号。
附录:有关“浅笑面对生活〞主题活动宣传口号。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竹子,是令人喜欢的一种拥有赏析和适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很多绘画,拍照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到达竹海之中是如何一种感觉呢?今日让我们一同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领会身在竹海之中的境界,一同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欢乐。
一、整体感知〔一〕、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粗心。
〔二〕、小组议论沟通:1、文章写了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光景?答:文章描述了江南乡间的春季,旺盛的竹林以及竹村夫家丰产的情形。
、文章的写作次序是什么?作者是的观看点有哪几个,所描述的竹林光景有何不一样?答:由远及近,空间次序。
作者是从三个观景点描述了不一样的竹林光景,分别是:①、远地方见:远眺望去,从平川到山顶全铺着竹子,像全被竹海吞没了。
一阵风吹来,只见竹浪一浪推着一浪,直涌到很远。
②、竹林深地方见:山路两边高大的竹林很密,遮住了天空,一点也感觉不到阳光的剧烈。
我们走在路上就仿佛在竹海的海底地道里走过。
有时看到前方的竹丛像屏风挡住路,仿佛走不通了,可是我们走到前方一看,另一条山路又出此刻我们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教法学法]运用图片、录像、竹制工艺品、笋千点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寻找一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以读贯穿课堂,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课文层次。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人课题(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写竹林和竹林人家的两部分。
(要点提示:写竹林的部分,第1一3段;写竹林人家的部分,第4一8段) 2•激趣。
现在黄先生要聘请几位导游,来介绍沿途风光和竹乡生活。
条件是口齿清楚,朗读流利,介绍时语言亲切,语速适中,现在请毛遂自荐(选几个学生朗读)。
3•轮流朗读这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读边正音。
(1)思考问题(多媒体显示):0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方面的特色? 0竹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正音。
(3)点评几位"导游"的朗读水平,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4)探究。
各小组发言,师生交流讨论:0江南竹乡特色:A•竹林如海;B•环境优美、富饶;C•竹乡人用竹彻底;D•竹乡人生活安静、闲适(允许有个性化的理解) 0竹乡印象(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A•山清水秀、富饶美丽,竹乡人生活悠闲自得,是一个世外桃源。
B•是竹的海洋,那里有特色的竹屋、竹门、竹窗、竹家具、•竹碗竹筷,这一切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竹的清香。
住在那样的地方,一定能使人长寿,因为那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安静而祥和。
0作者感情:写竹海蕴含热爱之情;写竹乡赞美竹乡人淳朴勤劳;写竹乡人生活表达向往之情;第8段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安静闲适的竹乡生活的向往。
(5)齐读第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此段在全文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卜在你的旅游日记中。
什么地方让你最向往,你能为大家描述一下吗?2•我们的家乡与作者笔下的竹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学生发言,老师要热情鼓励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赞赏他们个性化的发言。
注意引导他们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四)小结'美丽富饶的竹乡令人心驰神往,那世外桃源般的静谧祥和氛围,悠闲自得的生活让在喧闹城市的人们羡慕,也让穷乡僻壤的人们反思。
同学们,让绿意和春意常驻我们心间,相信我们的居住环境会变得更美好起来!(五)作业1•用"晾、沏、气势、深沉、隧道、竹箬、屏风、名副其实"等词写一段话,写景、叙事、抒情都可,字数不超过2叨。
2•课外收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工艺品、明信片、邮票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一)导人课题上一节课我们跟随黄蒙田先生到竹乡"做客",那美丽的竹海令我们惊奇。
今天我们一起来向黄先生讨教几招写景的技巧。
(二)精读课文前三段1•分组轮读课文前三段,要求朗读得亲切自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2•思考下列问题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问题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竹海? [问题二]描写竹海时抓住了竹海的哪些特点?[问题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问题四]作者描写的语言有何特色?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3•各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U)先远望,整体印象;再深人竹海近看,局部观察;然后站在"竹坞"较高处"举目四顾"。
(2)抓住竹海宽广无边、茂密深沉的特点。
(3)顺序: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由远望到近看再四顾,全方位描绘竹海特点。
(4)语言:清新、生动,运用比喻、化静为动、衬托等方法使语言形象而生动。
(三)速读课文第4一8段[问题]文章是怎样由竹海景象过渡到竹林人家?是按什么顺序写竹林人家的?找出过渡的句子(段落)。
(要点提示:两部分的过渡是由第4段承担的,由竹海的宁静引发"我"的疑问:"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芦然后引出竹林上的炊烟,向竹林进发,听到鸡鸭的叫声,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家,再踏着竹村的街道,再写竹林人家做容。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引人入胜)(四)探究选材、剪裁的特点各小组发言,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探讨:[问题一l标题可否将"深处"一词删去,改成"竹林人家"?(要点提示:如果删去"深处"文章就只能详写"竹林人家",否则就会"头小身大")[问题二]"竹林深处"照应了文中的哪些内容?(要点提示:照应了竹海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景象)l问题三]文章为什么要详写竹海景象?(要点提示:写竹海之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是为了突出竹乡竹子、竹笋丰收在望的喜悦,为下文写竹林人家、"欢笑声"作铺垫,以表现竹乡的美丽富饶、安静祥和)小组交流并讨论,从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小结:文章选材紧紧围绕写作的中心采取舍。
能表现中心的详写,不能表现中心的略写或不写。
(五)拓展延伸1•作者笔下的竹林是个绿色的竹的海洋,它宽广无边,深不可测,现在请把你收集到的写竹绘竹的诗文、绘画、摄影作品拿出来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欣赏。
2•说说它们在写景、绘景时观察的角度有何不同? 3•试用几句话描绘一幅图片在小组交流。
4•写作训练:观看一段风景录像,学生从中自选几个角度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描绘你喜欢的景色,字数不限。
成果展示,激励写作的热情(点评时突出本课训练重点多角度、抓住特点写景,语言生动形象。
对个性化的表述及独特的观察角度要充分肯定)。
(六)总结(多媒体播放自然风景画面,并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亲切而优美的语言结束本课)大自然用它神奇的力量,飘起淡墨色烟云,斜飞着细雨,铺开广阔草原,洒下五彩鲜花,唤醒冰川河流,染绿苍山森林,抱回一轮红日•又酒出满天繁星……大自然多么美丽!同学们。
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吧,睁开你的眼睛去感受它无穷的魅力,用你的笔把它记录下来。
(七)作业观察一处实景,选择合适的角度、合理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下来。
[板书设计]锦一诛时竹林深处人家[香港]素蒙田竹海景象:美丽富饶丰收在望竹林人家:(1)用竹彻底热爱(2)生活安静向往(3)祥和欢乐时课第远望:竹海见炊烟蹯村路近看:隧道竹林深处人家闻鸡鸣进人家见牧归闻笑声四顾:全竹远近外一一内整体一一局部[教学探讨]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明了。
语言清新,意境优美。
但大多数学生对内容比较陌生,可运用视听情境设置帮助学生理解。
本文选材、剪材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笔者从文题人手寻找突破口,设置问题引起争论,再讲解点拨,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对竹乡的印象,学生可能有个性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应该尊重,并由此展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讨论。
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自主完成,同时体会其写作手法。
本课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图片资料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入境。
教学上紧紧扣住重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同时考虑学生合作学习的需要,注意了设计听说读写多重训练。
特别是新课导人方法独特,语言有趣。
设疑问题适度,在理解的同时适当提高学生认识,自然地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拓展到生活实际中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设计符合新课标要求,一是考虑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二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了求知的过程,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境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四是课文内容拓展较好,学生在探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
教案002本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素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素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反的审美情趣。
因此教学这篇谏文,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捩谏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投谏文通过描绘景物的忻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特点。
教学本谏,重在让学生品味一探究一体验。
[教法学法]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应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展示画面)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面对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文化积累,了解作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0。
(三)知识积累,学做读书卡片展示课后"字词积累"中的词语,从音、形、义方面让学生辨析。
鼓励学生就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要求学生做成读书卡片,(四)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1•在朗读中思考:[问题一]一句话概括,这里有什么景?这里有什么人7(要点提示:这里有茂盛的竹林和勤劳质朴的竹农)[问题二]竹林之景,立足点不是一个,而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之景,说出三个观景点的位置,并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景物。
(要点提示:此题设计让学生找到立足点。
找到课文中有关语句,并学会概括,鼓励学生自由发挥)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本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丰富的感情,交流阅读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作者的情感流动中,写了竹林之人,在写法上有何特色?(引导学生再读诔文,理清作者的思路)(要点提示:遥见炊烟听到禽鸣初识竹林吃到竹饭听到欢笑)总之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己见炊烟;到达竹乡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由家禽的鸣叫直到少妇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人胜,作者这样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五)合作讨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竹子,同时又写了竹林人家,文章写作的重点是什么?(要点提示: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写素是为抒情服务的)(•六)作业仔细回味课文,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课第(一)重点品味1•自由朗读写竹子的段落,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从色彩、声音、气味上描写竹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1)色彩:0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0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
0在路边,在空地上……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0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2)声音:0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