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常州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惠东县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惠东县政府提出建设惠东县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前练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课堂练习)(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②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③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④来表示;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⑤的变化,还带来了⑥方式、⑦方式、⑧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⑨,是⑩的表现。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4)教师补充:中国的城市化。
5)提供图片:
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要求:用目前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比一比:看谁讲得完整,讲得清楚,讲得透彻
<信息共享动态调整>
课前分的污染组(又分空气污染调查小队、水污染调查小队、噪声污染调查小队、固体废弃物调查小队、光污染调查小队)、交通组、住房组、就业组、人口组交流各自的调查结果。
学生虽然分组调查某一方面的环境问题,但因为环境问题往往不是一个问题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环境问题组合在一起。并且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在交流调查结果时可能会出现多元素的结论。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目标,因势利导的完成教学任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教师投影上海市的卫星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探讨上海为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依据
<情境创设,设疑导学>
学生观看:
1,影像《民工潮》片断
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并提出:
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什么是城市化?
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教师点拨:
小城市:〈20万(市区非农人口)
中等城市:20万-50万
大城市:50万-100万
特大城市:〉100万
3)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
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通过影像资料以及学生的实际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有以下明显的变化: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以将这三点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其中第③点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3.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并学会从定义中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B掌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并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
C识记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让学生主动阅读图文,分析归纳图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获取相关地理信息。
B通过阅读“长三角的城市发展”图与“浦东地区开发先后对比”图,学会分析城市化的表现,并归纳其定义。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概况
1.定义:
2.城市化的表现及其衡量标准:
3.城市化的本质:三农的演变
4.城市化的动力-----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5.城市化的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容量不大,同学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因为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和无法及时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回答问题方面还无法完整的呈现相应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城市化现象。不足之处,仍然感觉部分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
C.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学生明白读图需要全面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B.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同学们还需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城市化教学设计方案
面对高中学生,他们思考方式趋向于理性,不再像小学或者初中生那么热情----在课堂中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更加趋向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不盲目跟风,也就导致上课过程中比较偏向于静静地关注和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的抛出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力,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城市化问题,同时追问他们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不断培养他们学会独立分析,思考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板书设计】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二)、解决办法: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3.控制城市规模【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一、城市化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5教材内容,思考: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

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城市化阶段时间城市人中比重城市化进程第一阶段 1750年前 1%—2% 缓慢增长第二阶段 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3.3%(1900年)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第三阶段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1%(1990年)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综合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人教版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两篇

人教版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两篇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

所以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分析】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学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3 城市化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3 城市化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课程导入(3′)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

可这个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偏远荒凉小镇、边陲渔村。

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城市化的客观认识,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社会问题。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国家城市化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角度看,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如过分强调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城市化现象,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结合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城市,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什么是城市化?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你认为城市化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人教版必修2 地理:2.3 城市化 教案3

人教版必修2 地理:2.3 城市化   教案3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知识铺垫);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四、课时安排3课时附:读图指导材料材料1:读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填空:1985年,长三角的特大城市有个,2000年有个,升级为特大城市的城市有;总体上,在这15年间,该地区的城市数目不断,城市等级逐渐,并且最终形成。

伴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该地区的城市人口会不断,城市用地规模会逐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会随之。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长三角正经历城市化的过程。

材料2:读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示意”图,填空:(1)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推力主要表现为。

(2)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拉力主要表现为。

(3)在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出现了现象,这是城市化的表现之一。

材料3:读图2.20“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1)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趋势如何?找出城市化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转折点。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2.3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授课方案一、教材解析1.主要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分为三大主要内容,一是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标志和城市化水平的表示方式;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知识结构城市化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进度和特点城市化的定义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城市化的表示方法不同样国家的城市化进度二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地理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污染问题生态城市建设3.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与本章前两节的内容联系亲近,城市化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城市化也是城市等级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的过程。

同时本节课与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也有着联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城市化的一方面的表现。

二、学生情况解析1.认知基础本节课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并联系必修一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天气等知识内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相关的图文资料进行引导。

2.能力基础本节课对学生的读图解析能力有必然的要求,学生已经接触和必然程度上学习了地理的读图解析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读图解析的学法指导。

3.感情倾向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景观图片对其的吸引力比较大,本节课经过显现相关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教教案例解析结合乡土地理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学生学习兴趣大。

三、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读:本条课标要求课堂授课要经过相关资料的理解解析进而获得悉识内容的学习,这里的资料包括了相关城市的数据统计资料和图文资料,要请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经过直接讲解法讲解知识,而是要采用读图解析分法,让学生经过研究解析的方式获得悉识,对学生的理解解析总结能力有必然的要求。

四、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理解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标志和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掌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度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观看珠江新城10 年景观大变化感觉广州的城市化过程,理解城市化定义;读广州建成区面积、城村夫口比率、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数据变化,商议理解城市化的主要标志;读世界城市化水平进度图知道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一事实;读英国和中国城市化水平曲线图,理解英国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读城市化进度表示图,并结合英国城市化发展进度,理解城市化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读世界城市化水平进度图并结合英国、中国城市化发展案例,解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读广州城市污染案例,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的影响;读《广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解生态城市的内容;3.感神态度价值观经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提升学生环保意识;五、授课重难点1.授课重点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和城市化水平的表示方法;世界城市化的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特点;不同样国家城市化进度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授课难点世界城市化的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特点;3.学习打破经过结合中国、英国和广州的城市发展案例,让授课能够联系生活本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简单理解知识点内容。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城市化》是人教版地理下册第六单元《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地理数据繁多而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能否找到既便于老师的教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达到教学效果,本人对该节作了如下的处理: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学习。

2、挖掘传统教学优点,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3、在教学中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加强对图表的运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提供的地理信息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可能定位于”应该如何教?”,而淡化了“学生如何学?”,在如此教学思维方式之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新的理念,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的设计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2、教学难点:运用地理数据,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基本能力四、多媒体的运用地理摄影照片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启发教学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化”。

城市化,简言之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动态过程,它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征?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新课讲解1、城市化的含义①城市化的概念(板书)[师]:什么是城市化?[生]:阅读教材的文字系统并回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师]:概念剖析,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为人口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为地域城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
前列。

可这个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偏远荒凉小镇、边陲渔村。

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1-35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什么是城市化?
2、阅读P31的图2.16,思考:城市化的表现除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乡村变为城市以外,还有哪些?
3、阅读P31的第2段、P32的图2.17,归纳:促进城市化推力和拉力分别有哪些?
4、阅读P32的第1段,归纳:为什么人类要推进城市化,即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
5、阅读P33的“案例4”,对照图2.19,填写P34的表格。

(三)小组讨论(8′)
1、城市化的表现、拉力和推力有哪些?
2、城市化的意义?
3、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界限是 ( )
A.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B.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
C.文艺复兴时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38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根据P35图2.23,从城市化开始时间的早晚、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城市病四个方面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2、阅读P36的图2.24,说出城市化导致生物、土壤、降水量、地表径流量、蒸发、下渗、地下径流量、水质、气温、光照、风速、风向等地理要素发生了什么改变?
3、阅读P36—37的图2.25,划出四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的来源和危害。

4、阅读P38的第1段,结合课外知识,思考怎样减轻城市病?
(三)小组讨论(8′)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3、如何减轻城市病?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0、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