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剑南
济慈名诗《秋颂》的美学特色解析
yuwenjianshe001@
57
济慈名诗《秋颂》的美学特色解析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公共外语部 王晓静
摘要:《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
主义诗人济慈六大颂诗的最后一首,全诗包含了想象力之下的永恒之美、亦真亦幻的意象之美和自然生动的和谐之美,达到了一种全新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济慈 《秋颂》 美学特色
文学解析
引言
济慈是英国19世纪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创作的许多颂诗都非常经典,在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自然和世界的深入思考。自济慈逝世后,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济慈的颂歌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和全方位阐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理论成绩,这些成果都为继续深入研究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创造了良好条件。
《秋颂》作于1819年秋天,是济慈六大颂诗的最后一首,学界普遍认为该诗最能代表济慈诗歌创作的美学特色,《秋颂》实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融合,字里行间都散发着美的气息。最为重要的是,在该诗中,济慈没有局限于想象力下的永恒之美,而是将笔触更广泛地深入到自然之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返璞归真的主题。《秋颂》所具有的想象美、意象美和和谐美,不仅成为了济慈诗歌的最高美学境界,而且全面推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代的发展。
一、想象力下的永恒之美
1819年的九月中旬,济慈在温切斯特度假,当他独自漫步于田野时,发现
秋天的景色非常迷人,因此诗兴大发而创作了《秋颂》。正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所讲的:“正如有些图画看起来令人感到温馨一样,收割后的田野也给人温暖的感觉。这种风景,在我星期天散步时,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我就作了这首诗。”
济慈诗歌美学赏析
济慈诗歌美学赏析
摘要:济慈,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一代代人所传颂,他的美学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其颂诗被无数诗评家文学家认为是其美学代表作。以《秋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心灵颂》、《灿烂的星》、《蝈蝈和蛐蛐》、《无情的妖女》等诗歌为例,本文从诗歌的内容意象入手,联系其生平,研究在济慈诗歌内容形式中,美的具体展现。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济慈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二者又分为几个小部分:济慈的颂诗,十四行诗和其诗歌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济慈诗歌中的自然美,爱情美,神话美与忧郁美。
关键词:济慈;美学;颂诗;内容;形式;自然;爱情;浪漫主义
Beauty in Keats poems
Abstract: John Keat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ms and his poems have been praised by generations and generations. His aesthetic h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ism. His odes were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his aesthetic by many litterateur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study the specific present of beauty in Keats poems based on the context and images, taking the life experience of Keat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citing Ode to autumn, Ode to psyche, Ode to a Nightingale, Ode on a Grecian Urn, Ode on Melancholy, Bright star,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Ode to Psyche and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as examples.
约翰.济慈的美学观点在“秋颂”中的体现
约翰.济慈的美学观点在“秋颂”中的体
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约翰?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成员。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秋颂》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提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个内涵深刻的命题,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他的诗作充满辽阔高远的想象、自然瑰丽的语言和摄人心魄的力量,不断唤起人们内在的激情和渴望。
一、约翰.济慈的美学观点
济慈认为,一个人的美学观点主要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他认为诗歌反应的不仅仅只是生活中美的一面,更应有丑的一面,那才是生活,才是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种种,所以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他
带给无数读者新的视角,引导每一个人要善于发现美、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就是快乐人生的秘诀。济慈笔触清新,作品选材特点独特,在他的诗歌里无论是绝美的爱情还是催人奋进的激情,都像被赋予了灵魂的呐喊,从心灵上引起共鸣,更从生活中找到影子。他的笔下有令人感动的场面更有百转千回的诉说。济慈善于描写景物和自然现象,经过他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事物外面,能给人充分的遐想空间,并融入其中,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英语专业学年论文参考题目
附1:英语专业学年论文参考选题
文学类
1 解读布莱克诗篇《老虎》的象征意义
2 弥尔顿创作目的和结果的矛盾之我见
3 华滋华斯诗歌的自然观
4 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
5 由《云雀颂》看雪莱的诗歌创作观
6 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7 狄金森诗歌的现实意义
8 论现代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异同
9 解读《麦克白》的创作意义
10 由海明威的《杀人者》理解客观叙述法
11 解读福克纳的《干燥七月》
12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13 英文作品中的人物分析
14 英文作品的社会意义
15 英文作品的文体风格
16 一个值得同情的复仇者--- 评希思克力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17 小议《红字》中红字的寓意
18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19 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20 “罪”与“罚”的对立统一--- 浅析《红字》的主要人物
21 一个复杂的人--- 《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克后性格分析
22 论《呼啸山庄》--- 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23 一人分饰两角---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24 思嘉的精神家园--- 陶乐
25 是母亲,还是情人--- 论《儿子与情人》中莫雷尔太太的任务性格
26 善恶交织的心灵挣扎--- 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27 五颜六色的语言世界--- 论英汉语言中的颜色与颜色词
28 恐怖与美丽--- 浅议爱德加・艾伦・坡的恐怖小说
29 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任务的两面性
30 爱的超越--- 浅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的描写
31 《简・爱》中的女权思想评析
32 死亡,人生永恒的主题---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与《死之念》之比较
[秋颂赏析]秋颂
[秋颂赏析]秋颂
篇一:[秋颂]《秋颂》阅读答案
《秋颂》
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弧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
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
在了一起 , 并且行间字里都渗透着美。” 为重要 口 哽
现实生 活并 没 有直 接 的联 系 , 全凭想 象得 来 。 然 而 , 着 年龄 的增 长 和 阅历 的增 加 , 随 济慈 日
的是 , 秋颂》 , 在《 中 济慈突破 了其早期诗歌对想象 力的强调 ,体现 了他探索现实 自然理论的发展 , 表
力从 自学中得来。 正如浙江大学英语国家文学和澳 大利亚研究 中心主任朱炯强教授指出的那样, 济慈 “ 在遨游书海 中发现了古典寓言和传统的美,在斯 宾塞和莎士 比亚那里窥见和学到了诗歌的魅力 , 从 朋友海登以及其他画家那儿发掘了造型艺术 的美 感 。可 以说 , 他是 凭 自己 的直 觉 , 自己的想象 , 他 在 的周围筑起了一个他所企求和信赖的美的世界。 l ”I 2 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初期 , 济慈特别强调想象力
而被人们理解为真的——而这又是必然 的。【 言 ”换
之, 人们 通 过 想 象 力捕 捉 到 的 美就 是 真 实 的 , 这种 美可 以真 实存 在过 , 可 以不 存在 ; 以是 客 观 的 , 也 可
也可 以是 虚幻 的 。这种 美具 有浪 漫 主义 的性质 , 与
1 1 年的秋天 ,论者普遍认为这首诗最能表现济 89
好地利用 了起来 , 做喜欢做 的、 又对世界有益的事
《秋颂》——意象美
《秋颂》——意象美
作者:张珊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
摘要:济慈是一个极富天赋的诗人,他常在想象中创造美好的世界。《秋颂》是济慈所有的颂诗中最为细微和优美的一首,它生动而丰富的描绘了大自然以及秋天的图像和声音,可谓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并在绘景传声中抒情。另外,诗歌隐含着生与死的主题,但诗中毫无感伤情绪,从中可见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美的理想和倾向。
关键词:颂诗美感官意象声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012-01
济慈是一个极富天赋的诗人,他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死亡和颓废的世界。他经常创造一个想象中的美丽世界来逃避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他试着在他所有的诗中表达美。因此,他的创作原则是:“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他提倡说美自身可以表现美,认为自己是他所描绘的自然世界中的一部分。这种感觉不仅可以通过眼睛和耳朵来体现,而且还可以通过人的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来体现。通过生动和丰富的意象,他所描绘的图画充满了五彩缤纷的颜色,他的诗以感官描写和完美形式而著称。因此济慈经常被认为是一个善于感官创作的诗人,而通过语言对感官的描绘也充分揭示了他的这种天赋。
约翰•济慈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最以他的颂诗而闻名。比如说《希腊古瓮颂》、《夜莺颂》和《秋颂》。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富有表现力,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艺术美的追求。他的颂歌大都采用在斯宾塞九行诗体基础上创造的十行诗段,择词极为谨慎,尤其是形容词的使用,诗人善于使用声音、感觉、形体和颜色四种意象,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获得身临其境亲见其景之感。他所有的颂诗都具有很深的哲理,情感强烈,但含而不露。在所有颂诗中,《秋颂》——以秋季的温暖和丰硕为主题,被认为是最为细微,最美丽的一首,几乎接近于完美。但诗人没有把他自己的感受用叙述的方法强加给读者,而是通过形象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堪称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约翰·济慈《秋颂》的美学赏析
第2 8卷第 3期
黑 龙 江 生 态 工 程 职 业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Ma y 2 0 1 5 Vo I . 2 8 N o .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3 4 1 . 2 0 1 5 . 0 3 . 0 6 1
约翰 ・ 济 慈《 秋颂》 的美 学 赏析
崔 飞
( 许 昌职业技 术学院 ,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摘
要i 约翰 ・济慈是十九世 纪初 英国最杰 出、 最有才气 的浪 漫主 义诗人 之一 , 他将 自己的一生都 献给 了对诗
歌 艺术 的不懈探 索和追 求。《 秋 颂》 作 为济慈的代表作 , 被 认为是济 慈最完美、 最成 熟的一首颂歌 , 该诗 被誉 为英 国
诗歌 史上最辉煌的作品之一 , 将英 国浪漫主义诗歌推 向了高峰 。从 意象 美、 修辞 美和结构美三个 角度对作 品进行 赏 析。
关键词 : 秋颂 ; 济 慈; 美学赏析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2 文献标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6 3 4 1 ( 2 0 1 5 ) 0 3 - 0 1 4 1 02 -
浅说济慈《秋颂》的美学价值
3 押 韵 。 《 颂 》 三 个 诗 节 构成 , 各 节 韵 式 不 尽 相 同 。 . 秋 由 而 每 一 节 十 一 , 行 格 律 为 相 对 稳 定 的 五 步 抑 扬 格 。第 一 节 为 行 每 aa d ce 第 二 节 和 第 三 节 为 aa d d e 且 诗 中使 用 了 bbc edc , bbcecd , 大 量 的 头 韵 。 如 第 一 节 第 一 行 中 的 “ s ” “ l w” 第 四 行 mis 和 me o , t l
2 隐喻 。 在 第 ■, 把 秋 天 和 太 阳 结 合 成 好 伙 伴 , 体 的 . 中 喻
运 用 , 读 者 眼 前 立 刻 现 碧 空 蓝 天 、 高 气 爽 的物 象 。 让 秋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的时 问 , 达 到 了其 诗歌 生 涯 的 顶 峰 。尤 其 是 1 1~ l2 就 8 8 8 0年 , 可称为济慈诗歌创 作的鼎盛时期 , 的六首 《 》 《 他 颂 : 怠惰 颂》 赛 《 吉 颂 》 夜 莺 颂 》 希腊 古瓮 颂》《 郁 颂 》 秋 颂》 后 问 世 , 时 《 《 忧 《 先 同 完 成 了 《 莎 贝拉 》 圣 亚 尼 节 前 夜 》 海 伯 利 安 》 拉 米 亚 》 以及 伊 《 《 《 , 多 首 十 四行 诗 。 最脍 炙 人 口 的 《 莺 颂 》 希腊 古 翁 颂 》 秋 颂 》 夜 《 《 等 优 秀 作 品 已成 为 世 界 诗 歌 宝 库 中 的 奇 葩 。 《 颂 》 是 济 慈 的 六 大 颂 歌 的 最 后 一首 , 很 多 评 论 者 认 为 秋 《 颂 》是 几 首 颂 歌 里 最 完 美 , 学 特 征最 显 著 的 一 首 , 赞 为 秋 美 被 “ 中 内容 与 形 式 极 好 地 联 系 在 了一 起 , 并 且 字 里 行 间 都 渗 透 诗 着美 ” 。诗 歌 充 分 显 示 了 济 慈 对 诗 性 语 言 的 熟 练 把 握 。1 1 8 9年
秋之礼赞--论济慈《秋颂》之美
第36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5月V o l.36N o.3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M a y2019
秋之礼赞
论济慈‘秋颂“之美
康佳佳1,杨臻2
(1.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3;2.新乡学院培训中心,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秋颂“是济慈颂歌之代表,诗中描绘了秋景图㊁秋人图和秋声图等三幅秋韵图,将人和物㊁静与动㊁声与色巧妙地构成整体,在形式㊁内容及写作技巧上极具美感,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堪称精雕细琢
的艺术品㊂
关键词:济慈;‘秋颂“;秋韵图
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9)03008203
D O I:10.13450/j.c n k i.j z k n u.2019.03.17
约翰㊃济慈(J o h n K e a t s)出生于18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拜伦㊁雪莱齐名, 但济慈缺少拜伦式的强烈反抗精神,也不像雪莱对未来充满憧憬,而是沉溺于 纯美的 永恒的艺术 领域中 [1]47㊂其一生爱美㊁尊崇美㊁追求美㊂济慈一生悲苦,因此将自己全部的激情都奉献给了诗歌创作,并通过想象力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 济慈认为诗歌想象构建了一个全新世界,人们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家园是用 想象力 建造的 [2]57㊂而‘秋颂“正是诗人对美的无尽追求,才促使他将眼中的美景通过想象力化作不朽的诗行㊂
诗歌分为三节,诗人从秋景㊁秋人和秋声着手,塑造了三幅极具美感的秋景图㊁秋人图和秋声图,整首诗字斟句酌㊁精雕细琢,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描绘了丰富而具体的秋之美㊂
秋颂的措辞赏析
秋颂的措辞赏析
《秋颂》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田园诗,一支优美的秋歌,一篇歌咏大自然的典范。诗人以色彩明丽的笔调,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出秋给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美好景象:枝头飘香,果实累累;风吹田野,庄稼成熟;晚霞明媚,虫鸟鸡。这画面没有一点儿悲凉萧瑟的气息,秋颂的措辞一扫历来文人悲秋的旧习,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生命的欢乐和大地阳光的温暖。“跟随着济慈,我们走进一间温室: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柔和的湿润的温暖;我们的眼睛为颜色鲜明的花与多汁的果实所吸....”诗人的措辞擅长于精细地写出人的各种感觉。他对于音乐有着音乐家的耳朵,对于光和色彩,有着画家的眼睛,嗅觉、味觉、触觉也得到十分敏感的措辞描述。
美丽而欢闹的秋天——《秋颂》赏析
色鲜艳 的花 与 多汁的 果 实所吸 引 甜 美 … … 这 些 动 词 的 运 用 ,无 不
正 颂 的 在 《 颂 》 首 诗 里 , 慈 向 秋 天 。 好 起 到 了 “ ” 效 果 。 秋 这 济 我 们 铺 陈 了秋 天 的 迷 人 风 光 , 热
第二 节 表 现 的是仲 秋 的收 获
节 里让 秋 天与 太 阳为伴 ,赐 予
情地歌 颂 了秋 天之 美。全 诗分 为 之 美。诗人 运 用拟 人 手 法 ,在 第
仿 佛 他 收 获 的 不 是 谷 物 和 果 实 , 歇 。 这 些动 物们 仿 佛是 在 举 办一 而是 迷 人 的 思 想 、 动人 的 情 愫 。 场 庆祝 丰收 的 晚会 ,为秋 天 画下
与 第一 节相 反 ,这 一 节是 以静 写
一
个 完 美的 句 号 。
动 。诗 人 没 有 写 “ 夫 ” 农 是如 何 地
口 簸 谷 的 风 轻 飘 ” “昂 首 背 着 谷 里 ,济 慈却 写 出 了秋 声 的 欢 闹弄 , 袋 , 下倒 影 ” …在 诗 人 笔 下 , 盛 大 :蟋 蟀 唱歌 ,知 更鸟 婉 转 呼 投 …
英语专业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英语专业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我们在写英语文学方向的论文时首先是要确定好题目,题目可以代表一篇论文的主旨,题目如果偏了我们写出来的论文内容也达不到要求。因此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英语专业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英语专业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一:
1、简论Jane Austin 的爱情婚姻观
2、Jane Eyre's Linguistic Features
3、从《简爱》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4、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5、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6、批评方法之我见
7、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8、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9、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10、《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2、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4、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5、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6、伍尔夫女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论夏洛特-勃郎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18、简-奥斯丁之《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达西先生之蜕变
19、论简-奥斯丁在《爱玛》一书中的妥协艺术
20、艾米莉-勃郎特《呼啸山庄》中场景要素之研究
21、The Independent Spirit of Hester Brynne in The Scarlet Letter
22、On the Meanings of Images in Moby Dic
23、Democratic Idea in Leaves of Grass
秋颂 赏析
《秋颂》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田园诗,一支优美的秋歌,一篇歌咏大自然的典范。
诗人以色彩明丽的笔调,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出秋给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美好景象:枝头飘香,果实累累;风吹田野,庄稼成熟;晚霞明媚,虫鸟欢唱……这画面没有一点儿悲凉萧瑟的气息,一扫历来文人悲秋的旧习,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生命的欢乐和大地阳光的温暖。
“跟随着济慈,我们走进一间温室: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柔和的湿润的温暖;我们的眼睛为颜色鲜明的花与多汁的果实所吸引……”丹麦著名评论家勃兰兑斯曾经这样叙述读过济慈诗歌的感觉。确实,诗人擅长于精细地写出人的各种感觉。他对于音乐有着音乐家的耳朵,对于光和色彩,有着画家的眼睛,嗅觉、味觉、触觉也得到十分敏感的描述。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但看到葡萄藤蔓上的累累珠球,田野上醉人的鲜花;仿佛还能嗅到“熟味透进果实中”的苹果的芳香;尝到鼓起了壳的榛子的甜核;摸到沾满蜂蜜的粘巢,胀大的葫芦。至于最后一节,则更是一曲动物鸣声汇成的田园交响乐,久久萦回在我们的耳畔。读完全诗,就象参与了一次五官的盛宴,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丰富赏赐,不禁令人心旷神怡。难怪西方有人把他称为感觉主义的代表。
济慈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再一次体现了他想象的才华。第二节全部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把秋想象为一位老农,田野、小溪、花畦、谷仓、打麦场、榨果机,处处都有他健朗的身影,把大自然的秋意同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融合在一起。不过,这首诗又明显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色,诗人多处采用了真实、具体的白描手法,尤其是第一、三两节,把秋天果实成熟、虫鸟欢歌的情状,描绘得细致入微,历历在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说,这诗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一个范例。……
秋颂赏析
《秋颂》赏析
《秋颂》被不少评论者认为是几首颂歌里最完美的一首,它的主题是秋季的温暖和丰硕。人皆颂春天的美丽,而济慈则感到秋天的成熟更可爱。1819年9月一个星期天,诗人漫游乡野,感到空气清爽,收割过的田地显得特别温暖,边走边吟,回来就写成此诗。
诗的第一节用一系列的水果的形象,点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第二节写人在秋天劳动、休息、榨果酿酒的快乐。第三节写秋天的各种声音,诗的音乐美发挥无遗。这样,从秋景、秋收,写到秋声,诗本身也像秋天一样丰满了。
这新诗段的叠音重奏,正好可以拿来写秋天的丰足。《秋颂》写于1819年9月19日左右。9月21日济慈在给雷诺兹的信里说:
这季节太美了——空气多好!有一种适度的冷劲。真的是,不开玩笑,贞净的天气——戴安娜(贞操之神——编者)般的天空。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喜欢残梗散碎的田野——真的,它比春天的那种冷冷的绿色好多了。不知怎的,残梗的田野给人以温暖感,就像有些绘画给人以温暖感一样。这一点在星期天早晨我散步时给了我强烈印象,于是我写了一首诗。
所谓贞净的天气和戴安娜般的天空,就是没有男女间爱情的境界。济慈这位多情种子暂时忘掉了以范妮·勃朗为代表的众多美人,走在残梗散碎的金色田野里,得到了温暖和灵感。这个颂歌在济慈作品里是不同一般的,没有美女,没有爱情,
没有哀愁的倾诉,也没有任何神话人物,只有秋天景物的描写——一切具体、实在,诗人控制住了所有细节,也控制住了自己,不让不相干的闲话、感慨进入诗篇。这也是一种纯洁,一种贞净。
但是在诗的内部,却有运动,有温暖的感情。
运动见于诗的情景的转移。第一段写秋景——但不是高天云树之类,而是农家丰收在即的秋景,以各种果子为描写对象。第二段进了一步,展露出收割刚完的情景,重点在写人,人在开仓,打麦,捡穗,运粮,在田垅边美美地打盹,在榨果机上看葡萄变成酒浆。这二段几乎全是写实,到了第三段才又来了抒情,美丽动人的抒情,但早晨的“雾气洋溢”变成了这里的落日映照——这也是一种运动——而重点变成了秋声:小飞虫同奏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鸟的呼哨,羊的咩叫,燕子的呢喃,仍然是实在的虫鸟动物,但各有各的动听歌声,合起来成为秋天的交响乐。
秋颂秋颂
秋颂-《秋颂》
语文:《秋颂》赏析朱炯强、姚暨荣
《秋颂》写于1819年9月,是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也是他一生写得最完美的抒情诗。当时,他的肺结核病日趋严重,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仍在那儿勤奋地笔耕不断。白天,他躲在屋子里寻诗觅句,每到傍晚,便独自一人去野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时值暮秋,天气一天天地冷了起来,可夕阳余辉下的田野,却显得暖融融的,这使身患肺痨而特别怕冷的济慈感到格外舒适。在他眼里,成熟的秋季比葱翠的春天更为宜人,眼前的金秋晚景就宛如一幅暖色的风景画。此情此景使他欣然提笔,用诗句描绘了这么一幅秋色的写生画:
雾霭缭绕,硕果累累的秋,
和使万物成熟的骄阳结成密友。
诗人敏感地观察到,在秋冬携手的季节,早晨总是朝雾缭绕,而黄昏,又总是暮霭笼罩。“雾霭缭绕”短短四个字,就把时间精确地概括了出来,点明了晚秋的自然特色。接着,马上点明了第一节诗的主题:硕果累累的秋。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万物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历经春夏,这时已经结果了。因此说秋天和太阳结为密友,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比喻,也是十分合情合理,极其贴切的比喻。因为诗人清楚的知道,万物所以能有成熟的这一天,主要靠太阳的帮助。这是个忠实的朋友,可不能把它忘掉。要论秋,就一定要提到它。因此,诗人把它们相提并论,说:
你们筹画用累累的果实,
挂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
红苹果把长满青苔的老树压弯了枝头,
果肉已经熟透;
胀起了葫芦,肥大了榛子壳。
好长满肥肉;
秋颂这是对秋色的渲染。累累的果实,压弯的老树,嫣红的苹果,碧绿的青苔,在紫葡萄藤与黄茅檐的陪衬下,色泽斑斓,相映成趣。诗人抓住这几个在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镜头,把成熟的秋的信息传递给了读者。但诗人在这儿不是单调地写静止的秋,他把秋和太阳比作两个策划者,两个大自然的设计师,就使本来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人们仿佛看见,秋和太阳这两位好友,在走南闯北地整天忙忙碌碌着。她们让葡萄挂满藤蔓,让苹果压弯枝头,给葫芦灌满浆液,给榛子注满甜肉。诗人还嫌画面不够热闹,又给她添上了活动的背景:还有,还有,为了蜜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段丽娜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英国诗人济慈,一生当中写过无数首令人折服的诗歌,其主要代表作有《夜莺颂》、《秋颂》、《拉米亚》以及《圣亚节的前夕》等,每一首诗歌都具有不同的艺术色彩。本文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探究《秋颂》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秋颂》;美学价值;赏析
1. 前言
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秋颂》就是其中一首,广受人们的喜爱,济慈笔下的秋天,显得格外温暖、可爱,堪称不朽之作。
2. 《秋颂》诗歌鉴赏
诗歌《秋颂》是诗人济慈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该诗的创作正是诗人生病期间,当诗人走进庭院,秋日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之上,显得格外温暖,此时,身患重病的诗人也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不禁提笔描绘如此动人的秋色。诗人笔下的秋色主要以喜悦、温暖的色调为主,对秋季早晨雾气缭绕的景象,和黄昏时分暮霭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描绘,将秋天具有的特色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1]。秋天是成熟、丰收的季节,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突出了这一点,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因此,诗人将求和太阳这两者比喻成密友,生动形象,引人无限联想。诗人在诗歌中描写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将秋天独有的特色渲染纸上,把秋天的景色传递给读者。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秋的景色,还对太阳进行描绘,将太阳和秋做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给读者一副动感的画面,当人们阅读诗歌时,眼前不经浮现出一副热闹、充满活力的画面,令人陶醉。
3.《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堪称佳作,在诗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例如韵律美的角度、意象美的角度以及修辞美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细细赏析,可了解到《秋颂》美学价值所在。
3.1韵律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英文诗歌多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凸显出发音规律,《秋颂》也不例外,诗人在书写诗歌《秋颂》时,巧妙的采用了抑扬格五音步。在诗歌的第一节就对秋色进行大胆的描写,诗歌一开头就写到“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和太阳比喻成为密友,富有活力,接着,诗人的笔墨转向了藤蔓的屋檐,从布满青苔的老树转向了一派秋意盎然的田野,一幅幅秋景图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主要对人们丰收时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展现出一幅喜悦、欢乐的景象,画面生动又温暖,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诗人对人们劳动的景象进行生动的刻画,通过人物形象来突出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在诗歌的第三节当中,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秋天的景色,将人与大自然的声音相结合,表现了”秋的声音”,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虽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是映入耳帘的却是阵阵凄凉[2]。
诗歌《秋颂》灵活的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在每一节的书写中都表现出了秋天不同景色,使诗人的笔墨带动着读者的眼睛不停转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感受到诗人传达的情感。
3.2修辞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每一首成功的诗作都离不开修辞手法,诗歌《秋颂》也不例外,在诗歌当中大量采用修辞手法,将秋的景色描写的生动唯美,充分表现出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
在诗歌中,首先巧妙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毫不相关的事物相互结合,例如,将秋和太阳比喻成密友,原本秋这一词对读者来说具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但是诗歌这样一写,使得秋立即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诗歌更加温暖、亲切[3]。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灵活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诗歌将秋的景象拟人化之后,使诗歌更加独有情趣美。最后,诗人还运用了疑问句式,即“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似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正在和秋窃窃私语,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不舍和希望得到秋的回答的急切心理。
修辞手法是诗歌《秋颂》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本诗正因为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那个修辞手法,才表现出诗歌的生动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秋的独特之美,更为陶醉。
3.3意象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从意向美的角度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可从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上最赏析。在本诗当中,不仅仅是韵律美和修辞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意象美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意象美是本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西方诗歌多偏重于细致方面,但是《秋颂》一诗则与其他西方诗歌不同,其将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三者结合于一体,对景色进行描绘,不但将西方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而且还传递给读者视觉意象的效果[4]。在诗歌当中,嗅觉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当中,诗人在诗中写到“Drows’dwiththe fume of poppies”,当读者看到这一句话时,眼前自然而然出现罂粟花的画面,并从田间飘来一阵阵花香,嗅觉意象油然而生。声音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三节当中,诗歌第三节中描写了羊群、蟋蟀、燕子以及蠓蚋等,动物的叫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立即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羊群、飞虫、知更鸟、燕子以及蟋蟀等众多动物声音的聚集,在秋日的阳光中相互鸣叫,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秋景图,但是人们隐约感受到鸟儿悲伤的鸣叫声,似乎在叹息着秋日时光即将逝去,迎来寒冷的冬季。动物叫声相互交错,营造了一个具有色彩美和意境美的秋天景色。
至于触觉意象,则是贯穿于整首诗歌当中,在诗歌当中,诗人济慈多处采用触觉短语和触觉词汇,例如:winnowing wind、load and bless、sound asleep, borne aloft等多个触觉性词语和短语,当读者阅读到此处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秋天不再是抽象化的秋天,而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秋天,加深了读书对诗歌的印象,并且诗歌的价值在此得到进一步提升[5]。此外,在诗歌《秋颂》当中,诗人济慈还巧妙的营造了味觉意象,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体现出这一点,“ripeness to the core”这个短语的使用使读者似乎品尝到秋天成熟水果的甘甜,读者似乎在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欣赏着硕果累累的秋色,在这些味觉意象的作用下,使读者顿时产生了秋天的渴望。
意象美是诗歌《秋颂》最大的特点,诗人为读者打造了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等多个意象,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深享受到秋天的美景,尽情陶醉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当中,突出了本诗歌的艺术价值。
讨论
诗歌《秋颂》作为英国诗人济慈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将秋的景色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了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以及修辞美,从而充分体现出了《秋颂》的美学价值。【参考文献】
[1] 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07):380-384.
[2] 刘炳善等.英国文字简史[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11):35-36.
[3]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J].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12):129-130.
[4] 郭群英.英国文学新编[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1(04):55-56.
[5] [英]济慈.济慈诗选[J].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8(25):106-107.